电子信息电子专业论文

2022-04-16

【摘要】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是让中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是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通过对江苏海院与溧水中专的电子专业“3+3”项目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存在问题和解决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子信息电子专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子信息电子专业论文 篇1:

高职电子信息专业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课程思政探索

摘 要:在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中《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包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等。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的融入专业知識,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符合我国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对分课堂;对比

1 课程思政提出背景

如今信息技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悄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世界正在形成新的政治、经济、科技的生态变局。我国正逐渐向世界舞台中央靠拢,世界的思想斗争处于更加隐蔽、复杂的局面。我国正处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强国的是建设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我国需要大量的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教育部引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所有的教育均要以“育人为先”为第一要素的要求;2021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提出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可见教育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课程思政文件的组合拳,力在从根本上解决为我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问题。

1 《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课程是我院高职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这门课的系统学习,学生掌握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等知识,学生掌握了电子元件的规范焊接与组装的流程。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基于行业、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等精神导引。

参照国家标准和电子信息行业标准,学习了国家的相关课程思政文件,依据本专业的特点,修改并制定了该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诚信做人,踏实做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公共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为达到上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分两部分进行。

1.1 课程思政教学总体设计

课程内容采用项目为导向,挖掘项目中各个小任务的思政元素,通过课堂讲授、网络自学等各种学习平台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爱国、爱专业、爱校、爱班级的“大爱”种子,以任务为驱动“做中学”“学中做”展开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教学过程中以我国古代、现代涌现的大批典型的工匠型大师为精神引领,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教学中引入国际企业电子产品装配IPC标准,将我国先进优秀企业文化内容引入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

1.2 课程思政评价

课程的评价要在各个项目中包括课程思政评价,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者相统一,确保在课程评价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所以课程思政应该是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确保思政入教学如春再花,如盐在水,将思政的内容融入项目评价的各个环节,包括项目的设计与研讨,小组的讨论与总结、学生的自我展示以及教师言行举止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是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

2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

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授课过程中,始终坚持《纲要》中的“价值塑造”为第一要素,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1 课程内容重构中挖掘思政元素

按照学生学习知识由易至难的学习规律,将课程内容由简至难重构分为四个教学项目,分别是电子产品辅件的生产与检验、通孔技术电子产品的生产与检验、贴片技术电子产品的生产与检验和混装技术电子产品的生产与检验。学习内容由简至繁的学习过程告知学生,学习没有捷径,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走好、走稳才能逐步达到学习顶峰,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项目的实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协作精神,协作是现代化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职业素养,通过各个小组成员协同合作保证项目的高效率运行。通过团队合作,有助于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和提高组织整体效能。

2.2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以“项目二:通孔技术电子产品的焊接与装配”为例讲解如何在教学中展开课程思政的教学。项目二是以“数字万用表的组装与焊接”为主题来展开教学,按照项目的制作流程将该数字万用表的整机组装分为四步来完成:学生自主网络下单购买、课堂讨论定制装配工艺流程、个人独立和小组协作焊接装配和项目总结反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合于各个环节。

在学生网络自主下单购买环节中,由学生按照教师下发的任务单要求学生自行在网络上查询并购买数字万用表,学生在网络上购买数字万用表电子元件的过程中,会对比分析不同品牌的厂家生产数字万用表的价格和质量,借此让同学们了解我国生产的万用表的胜利等知名品牌,对比分析国有品牌与国家品牌的质量、技术差别,告知学生只有不断地从产品的各个方面完善提高产品技术和质量,才能摆脱我国当前某些技术被发达国家牵制的局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对购买到的数字万用表散件开展装配工艺流程的讨论,各个同学都要参与讨论与制定组装流程,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对比、分析完成最佳的组装流程,培养学生协作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

在焊接装配环节中,依据前述小组制定的工艺文件进行元件的来料检验。因为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内容,所以该环節主要要求学生独立自主、细心、有序的对比完成来料检验,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依据 PCB板上元件引脚的间距进行元件的整形与焊接环节中,要求学生按照国际电子产品装配标准的高标准要求来对元件引脚进行整形与焊接,引入行业的IPC标准入课堂,让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期间以企业的IPC组装的目标条件来整形元件引脚,拉近了课堂与企业岗位的距离;教师通过图片类比举例讲解对比合格与不合格的整形与焊点,要求学生以IPC标准中的最高标准为目标来要求自己,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产品工艺的工匠精神。

项目总结反思环节是项目的最后收尾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主要任务是教师对学生组装的数字万用表的组装工艺进行点评,并展示班级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借此告知同学们“工匠”“能匠”就在班级中,只要同学们用心不断打磨自己的焊接组装技能,就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组装和焊接技能水平,让学生用心体会“铁棒也能磨成针”的工匠精神。

2.3 课程思政教学总结

在项目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持续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加强:

(1)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把控整个课堂的教学方向,教师课堂的一言一行皆会影响学生。教师本人就是课程思政的最好代表,高职学校的教师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行动上做表率。

(2)探索校企合作育人。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课程内容的重构的内容均来自企业真实的项目,在引入项目的同时,将企业的文化和职业精神有机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通过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校企共育人的互赢合作。

3 结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课程思政项目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已开展一年多时间,课程思政改革内容在2019级电子信息专业学生中实施,在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积极变化,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水平朝着做好、做精、做细的精益求精的方向变化,包括课程思政的多方位的课程评价成绩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了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教育部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Z].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Z].

[4]靳肖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J].文化产业,2021,(5):123124.

[5]刘丽华.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1,(8):153155.

[6]曾小林.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角色定位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21,(08):9196.

[7]曾小林.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角色定位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8):9196.

作者:赵巧妮

电子信息电子专业论文 篇2:

电子信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问题思考

【摘 要】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是让中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是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通过对江苏海院与溧水中专的电子专业“3+3”项目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存在问题和解决策略。

【关键词】 电子信息专业;中高职衔接;3+3项目

一、引言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是让中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是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中高职衔接”作为架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立交桥”的重要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当前,中高职衔接普遍停留在学制衔接,在课程体系衔接、专业设置衔接、职业技能等级衔接、资源平台衔接、学业学分衔接等方面,还存在大量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因此,必须加强中高职衔接的内涵研究与实践,才能真正构建起横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立交桥。

本文结合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溧水中专”)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江苏海院”)就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衔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3+3”项目,通过对当前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原因,提出解决策略。

二、存在问题分析

溧水中专与江苏海院的衔接项目由江苏省教育厅于2014年批准试点立项,两校经过多次交流对接,发展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建设、专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不衔接问题。

1、培养目标不一致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应由受教对象来制定培养目标。中专校招生的初中毕业后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其目标是培养实用的初级技术性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往往出现重操作、轻文化现象,只要求学生会操作就可以,而不去溯本求源。而高职院校由于长期以来生源主要来自普高,其培养目标自然较高,要求既重视技术技能训练,又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这两种状态,使得在衔接过程中往往出现高职的培养目标用于中职毕业学生理论偏多、难度偏高,导致学生进入高职后无法适应,出现厌学倦学的情绪。

2、课程体系衔接不到位

课程体系是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和抓手,其优劣从客观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内涵建设的核心。当前,中高职衔接出现的种种问题皆由于课程衔接体系不完善而至。常见的问题是中职学生理论基础差、课程重复或断层现象严重等,学生经常出现跟不上高职教学进度、对已学过的内容懈怠等,进而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最终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以提升,毕业学生难以达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本文以江苏海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溧水中专电子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作一比较,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基础

在中职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开设,课时为120课时;在高职阶段,也开设本课程,学时为52课时,这里面势必出现大量的重复现象。

(2)电子基础知识模块

在中职阶段,电子基础知识模块开设有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120课时)、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186课时)、电子产品结构工艺(60课时)等课程;在高职阶段,开设有电路分析与测量技术(65课时)、低频电子线路(72课时)、数字逻辑电路分析(64课时)、电子工艺课程设计(56学时)。课程知识出现大量的重复交叉现象。

(3)电子产品生产技能模块

在中职阶段,本模块开设有SMT设备操作与维护(90课时)、电子产品装配、调试与检验(84课时)、电子测量仪器与应用(84课时)、电工仪表与测量(30课时);在高职阶段,开设有电子产品测量实训(56课时)、电子设备维修技术(64课时)、维修实训(84课时)等课程。本模块交叉重复度不高,但衔接度不够。

(4)电子产品开发设计模块

在中职阶段,开设有单片机技术应用(90课时)、电子制图(60课时)、传感器及應用(84课时);在高职阶段,开设有C语言程序设计(68课时)、C51程序设计(75课时)、C51课程设计(58课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75课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28课时)、电子制图(75课时)。本模块部分出现了电子制图、单片机技术的知识重复,中职阶段没有开始程序设计课程,开设有难度较高的传感器及应用课程。高职与中职校在开设专业课程时,衔接程度不够,各自目标不清楚,出现了中职对高职的需求不够,高职对中职的要求不清晰等问题。

(5)技能等级证书

中职、高职都有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由于中职院校执行国教大纲要求,规定必须通过中级职业资格认证,而高职一直以普高学生为培养对象,对于缺乏技能知识基础的普高学生,也提出了必须通过中级认证要求。高职在证书衔接上出现了较大的盲区。

3、课程资源

中职院校在施教过程中,既要继承类似高中阶段的文化课教学方式,又要增加专业技能型课程。由于软硬件条件的局限,教师往往承担大量的工作,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较为薄弱。而高职院校经过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评估,普遍建有较好的教学资源,双方课程资源不能得以共享与协同。

4、专业文化

中职学校在专业文化方面普遍建设较为薄弱、视野较窄,对行业的发展动态掌控、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没有高职院校把握的准确、跟踪的及时、应用的面广。

三、解决策略

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本文初步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1、机制与制度保障

中高职衔接不仅仅是学制的衔接,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有很多问题不是教师自己个人行为可以解决的,因此需要在校级层面建立一种宏观管控的机制,来确保衔接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开展起来有计划、有要求、有制度等。譬如机制约定衔接双方必须要定期举行互访、相互听课、人员互派、课程共建等,这样有利于衔接双方信息的及时交互,有利于培养目标的统一制定、课程方案的科学安排等。

2、成立课程衔接工作小组

课程是衔接的核心,关乎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两校应在机制和制度的要求下,建立专业共建小组,由两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同时也要邀请具有典型性的企业参与。该小组可以通过研讨、调研,制定六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划分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不同阶段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而共同协商中职阶段开设哪些课程,高职阶段开设哪些课程,特别是强调能在中职阶段开设的课程,全部由中职院校开设,这样高职阶段就能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目标来培养人才。中职阶段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必须由高职院校指导下制定,并可以适当提供教学方式、模式等方面的指导。专业之间也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互相听课、研讨课程、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高职院校也要帮助中职院校进行专业文化建设,经常安排专业教师到中职院校开展讲座,有助于开拓中职院校教师的视野,也有助于提升中职学生的专业认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溧水中专与江苏海院合作的电子专业“3+3”项目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了当前在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初步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china.com.cn/. 2010-03-1.

2.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 2014-06-16

作者:何金灿

电子信息电子专业论文 篇3:

基于电子信息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探讨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现状;教学思路;改革策略

中图法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在电子信息专业中,针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应该朝多元化、深入化方向发展,进而培养学生具备电子信息产品研发与生产管理能力。在“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学生就有必要学习大量软件基础知识内容,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该课程希望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实现简单入门,将软硬件结合起来展开学习,同时它也是某些软硬件项目设计的基础技巧,是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

2电子信息专业中“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基本现状

在电子信息专业中,“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发展现状非常明晰,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C语言程序设计”中所有语言表现形式都是英文,因此对于专业学生而言先学好英语是关键,要记忆“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诸多单词、典型句型规则以及某些特殊符号。实际上,对于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英语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目前看来专业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夯实还不够到位,这阻碍了他们正常学习专业课程。

第二,“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本身属于通识类课程教材,其中,程序设计案例在说明程序编写规则的同时也涵盖了大量理论知识内容,例如对于特殊运算符号++a以及a++的含义讲解就相当透彻,它们分别用不同普通加法运算形式表示。而在条件语句中,需要加以分析规避某些出错问题,同时对例题编写程序进行调整。就以“?”符号为例,教学中教师需要按照给定形式输出四边形或棱形結构,求解其中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第三,在“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照搬编译软件,在运行后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如果出现错误则要进行及时修改。大体来讲,就是按照提示与教材例题内容进行修改调整,确保有效解决知识难点。不过就“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发展现状看来,其教材案例学习与专业之间的应用关联性并不大,其中,专业学生也缺乏自我思考与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3电子信息专业中“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

就“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而言,需要结合专业中多点教学思路展开,下文简单分析其中4点。

3.1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就C语言教学实践而言,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编写调试程序,结合专业课程服务内容对理论学习进行深度分析,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渐完善C语言教学体系,确保课内外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彰显知识结构合理性、层次性与完整性。在C语言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讲解程序结构、数据类型以及运算符号表达式等内容,并将这些知识点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特征展开开放性、多层次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也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C语言程序设计”模块化思维,如此对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很有帮助。举例来说,在先进性C语言指针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专门为学生引入了函数模块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要规避由于函数模块教学所导致的学生学习概念模糊问题。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函数的过程中进行编程实践操作,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深度学习并理解指针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教师需要在C语言教学中让学生完成作业,结合练习、考核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思维与C语言程序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首先为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整体来讲,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则作为主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制定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的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学生具有探索新知识的动力与潜能。在C语言教学实践课程中,教师则希望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如此就能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习题,针对习题中所提出的算法与程序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获得答案。如果有疑问,教师则要直接指导学生上机练习,锻炼学生良好的C语言程序编程能力。

3.3满足递进式教学要求

考虑到专业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必然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在C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应用方面也必然存在理解偏差。就这一点来讲,教师应该设计实验项目将理论与知识点结合起来,建立递进式教学机制,满足递进式教学要求。在对学生演示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有趣且符合生活特性的案例内容,保证学生能够结合案例展开模仿过程,配合C语言解决生活问题。实际上,教师应该在C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教学的过程中提出更多嵌入式系统算法,帮助学生进行C语言分类,选择具有指导性的科研课题,如此能够帮助学生深度感受科研内容的严谨性,确保在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以及编程思维。

3.4形成实践教学反馈

在C语言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刻了解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保证教学质量。为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建立双向教学反馈机制,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情况,为学生汇总实践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共性问题,同时做好对学生的个性化管理。在建立课后小组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反馈实现师生交流,如此对于完善教学方式与内容都颇有帮助。大体来讲,就是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形成不同的实践教学反馈,形成不同的设计实验教学项目。在针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除记录实验过程以外也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在线考试并更新题库,保证每一阶段的学生学习考核工作到位,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4电子信息专业中“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策略

在电子信息专业中,针对学生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需要创新改革,为此下文也提出几点改革策略。

4.1提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在提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重要性过程中,需要保证“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简易便捷且具有极强的功能性,并扩大其应用范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入“单片机应用技术”,配合嵌入式系统技术展开课程实训,以优化课程实训项目,确保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专业学习。所以,教师要在重视课程教学设计重要性的基础之上,顺利引导学生进入职业技能比赛环节,帮助他们更进一步。

4.2展开“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分阶段递进式学习模式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需要展开分阶段递进式学习,大体来讲其包含规则养成阶段———在学生进入简单程序运行前对数据类型进行分析,保证运算符与表达式内容分析到位。要配合案例教学制作形成微视频微课内容,保证强调程序结构特点到位。在修改、替换相关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认知,并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进而进入“线上+线下学习”融合体系中。其旨在要求教师解决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被动这一问题,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

4.3展开“C语言程序设计”多种教学手段结合的模式

在简单的C语言程序编写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实践环节展开教学,确保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培养自身良好的编程能力。最初,教师要利用案例程序指导学生原样输入,同时配合尝试性修改反复练习,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阶段,可以采用延时函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C语言程序问题,建立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复杂程序。随着程序功能的逐渐增多,教师要采用main函数中的各种代码功能函数指导学生展开学习,建立复杂程序背景下的主函数与多功能函数分析机制,确保学生结合程序功能读懂函数,做到化整为零。学生在阅读大量复杂程序后,就完成了知识积累过程,为后续进一步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打好基础。

整体来讲,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指导学习,例如在编制现场案例形式过程中,满足学生的现场程序编写需求,并说明相关知识点,保证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同时,也要为学生設置提问,以展示演示教学效果,配合PPT动态讲解静态知识内容,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效果,通过一个程序编写案例确保C语言程序运行成功。当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出错,所以教师要对编制好的程序进行分析,确保C语言程序语法输入准确,分析其中语法的错误,并建立错题数据库,对学生常犯错误进行分析,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为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成立小组电子协会,要求小组学生在课后开展主动合作学习,或者通过校内外职业技能比赛来锻炼自我,成为优秀专业人才。

4.4实施“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化考核方式

在C语言程序单片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延时函数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延时功能,并对学生的这一学习操作过程进行考核,建立过程化考核机制。“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本身注重实践性,所以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考核,配合平时学生的微课学习、上机实践学习操作、平时考勤等环节建立知识点考核机制,明确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学习方向,做到及时查缺补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5总结

在目前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体系中,针对学生的教学策略必须做到有效、丰富。例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就应该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做好教学实验、实现教学评价反馈,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锻炼学生的“C语言程序设计”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很好地完成简单的C语言程序设计、编写与调试过程。而在大量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希望学生能够做到利用原有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当然,师生之间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固有教材知识内容,而是应该结合后期课程设计来拓展知识面,为学生带来更加优质的专业学习体验,学好“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

作者简介:

雷波(1983—),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作者:雷波 陈倬

上一篇:文言文六步法管理论文下一篇:多样化婚姻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