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职业卫生机构

2024-04-12

关于建立职业卫生机构(共8篇)

篇1:关于建立职业卫生机构

用人单位如何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日期:11-08来源:佛山市职业病防治所

职业卫生档案是反映用人单位全面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及其管理过程的综合记录,动态记录了职业病危害及其治理情况,是用人单位履行《职业病防治法》的义务、责任和评价治理职业病危害的重要依据,对维护劳动者和企业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

完善的职业卫生档案资料既可以为劳动者职业病诊断鉴定提供必要的依据,也方便了安全监管部门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工作进行监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如下12项职业卫生档案资料:

1.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文件;

2.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清单、岗位分布及作业人员接触情况等资料;

4.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基本信息,及其配备使用、维护、检修与更换等记录;

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与记录;

6.个体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配备、发放、维护与更换等记录;

7.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职业病危害严重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等相关人员职业卫生培训资料;

8.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与应急处置记录;

9.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汇总资料,存在职业禁忌证、职业健康损害或者职业病的劳动者处理和安置情况记录;

10.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有关技术资料,及其备案、审核、审查或者验收等有关回执或批复文件;

11.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申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等有关回执或者批复文件;

12.其他职业卫生管理有关资料或者文件。(健康促进科供稿)

篇2:关于建立职业卫生机构

不断把安全生产管理引向更深层次

晋城煤业集团郭爱堂

为了迎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面临的国际劳工标准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把安全生产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实现与国际安全生产管理标准接轨,我们把“引深安全生产管理,努力探索长治久安之路”作为新课题来研究和探讨它,积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把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到井上井下安全生产全过程,达到了“持续改进,预防为主”的目的。并建立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通过了中质协质保中心的审核认证。2001年,晋城煤业集团安全生产实现了双零,即百万吨死亡率和千人死亡率为零,创造了建公司以来最好成绩。

在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过程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抓培训,掌握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常识

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首先要掌握体系知识,只有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建立体系打好基础。为此,我们突出开展了五个活动:

一是开展了培训活动。集团公司于8月14日—8月16日用三天时间举办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知识培训班,共有199名同志参加了培训。培训班聘请北京正讯中心的专家教授来讲课,培训结束进行了严格考试。为了建立内审员队伍,集团公司于10月15日—10月20日对各单位推荐选送的130名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内审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并进行了严格的考试。

二是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我们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形式,加大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宣传力度。集团公司各矿电视台开办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讲座,公司报纸和各矿安全简报运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宣传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知识。此外,各单位还运用其它宣传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知识。

三是开展了竞赛活动。根据集团公司的统一安排,各矿在10月份都开展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知识竞赛。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决赛共有6个队参加,每个队由三名同志组成,决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对于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是开展了考试活动。集团公司组织机关副科长以上一体化知识考试,共有550余名同志参加。集团公司工会印编了6000份一体化知识考试卷,由直接从事体系工作的人员参加答卷。五是开展了研讨活动。在研讨活动中,四矿和西区中心共收集研讨论文217篇。并从中评选出优秀论文44篇报送安监局。安监局把优秀论文汇编成册,编印了500本晋城煤业集团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研讨论文集,发到基层队组,供职工学习宣传。

2、抓基础,开展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工作

危险源辨识是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是危险控制决策与危险控制措施的选择依据,是体系正常实施与运行的重要保证。这个工作开展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体系的成败。为此我们采取培训先行、典型引路、全面展开、定性评价等方式,对全公司井下所有生产区(队)、各矿地面生产单位进行了危险源辨识与评价。通过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工作,四矿和西区建设中心共有127个井下单位参加,总计辨识4820个危险因素,经集团公司整理、归类后,确认为4316个危险因素,其中重大危险因素87项,不可容许因素7项,有20项重大和不可容许危险因素纳入到目标管理方案中。

(1)、我们聘请山东兖州矿业集团公司兴隆庄矿的两位老师于5月30日对四矿和西区建设中心的井下区(队)和各矿地面生产单位的近150名从事体系的专业人员进行了危害(因素)

辨识专题培训。两位老师就危害事件七个方面、三种状态和三种时态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列举了大量典型事例,使参加培训的人员对危害事件及危害(因素)的辨识有了具体的了解,并基本掌握了危害(因素)辨识方法和原则,从而为开展此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2)、为了搞好危害(因素)辨识工作,我们采用“典型引路、全面展开”的方法,首先在王台铺矿展开“危害(因素)辨识及危险评价”编写示范工作,北京正讯咨询中心和山东兖州矿业集团公司兴隆庄矿的老师现场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各矿有关人员到王台铺矿现场观摩,参观学习。通过试点工作,为全公司开展此项工作摸索了经验。

(3)、根据各矿危害(因素)辨识和危险评价汇总情况,集团公司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专业组组织有关人员对各矿的危害(因素)辨识和危险评价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我们进行归类汇总,编写出全公司“危害(因素)辨识主要项目”下发各矿,要求各单位再次开展危险(因素)辨识和危险评价工作。为了随时掌握各矿工作进度,6月上旬,我们到五个单位进行督查、咨询和指导,从而保证了整个辨识工作的顺利开展。

(4)、公司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专业组组织有关人员对各矿报送的危害(因素)辨识和危险评价汇总表进行了审核。之后,各矿根据最后的不可容许危险和部分重大危害清单,制定了职业安全卫生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在此基础上,集团公司制定了职业安全卫生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并报董事长审核批准。与此同时,我们把隐患排查工作与危害(因素)辨识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引深了隐患排查工作。2001年,集团公司所属各矿共排查各类隐患30703条,其中A级10条、B级145条、C级30548条。在抓好危害(因素)辨识和危险评价的同时,我们又组织开展了法律法规识别工作,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识别,全公司共识别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1621条,最后经集团公司整理,确认为344条法律法规。为了搞好法律法规的学习,实现法律法规电子化管理,集团公司从北京购买了6套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光盘软件,除集团公司留存1套外,其余发到建立体系的五个单位。

3、抓策划,组织编写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工作手册

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工作手册是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正常实施与运行的重要保证。为了搞好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编写工作,我们首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策划:

(1)生产系统策划。我们都知道,矿井生产主要通过采煤、掘进、通风、机电、运输、洗选加工六大系统来实现,生产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危险因素也主要集中在这些系统,为此,我们策划编写了7个有关的运行控制程序,控制作业活动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实现矿井的安全生产。这7个控制程序是:《采掘工程设计控制程序》、《安全技术措施管理程序》、《采掘过程控制程序》、《一通三防控制程序》、《机电设备控制程序》、《井下运输控制程序》、《煤炭产品洗选加工控制程序》。

(2)辅助环节策划。煤炭开采往往会遇到地质构造、过老空、防治水、巷道贯通等特殊环节,同时,为了消除矿井开采对地面村庄、公路等设施的影响及相邻工作面的保安煤柱留设,我们策划编写7个有关的运行控制程序,控制这些特殊环节。这7个程序是:《矿井地质测量控制程序》、《高空作业管理程序》、《材料采购控制程序》、《设备、配件采购控制程序》、《爆破器材管理程序》、《化学危险品管理程序》、《劳动保护用品管理程序》。

(3)紧急情况策划。煤矿生产存在着水、火、瓦斯、顶板、煤尘五大自然灾害,稍有不慎,都有可能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就目前煤矿而言,要想杜绝死亡事故是很困难的。煤矿是特殊行业,每当发生死亡事故都要进行抢救和处理,基于此,我们策划编写了4个控制程序,来保障发生紧急情况后急救处理。即:《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矿山救护管理程序》、《消防管理控制程序》、《工伤、职业病管理程序》。

(4)其它策划。安全生产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还策划编写了其它控制程序,即:《女职工保护管理程序》、《相关方管理程序》。在此基础上,根据集团公司的总体安排,从6月初开始,我们抽调专业人员,采取分工负责,集体审核,分口把关的方式,编制职业安全卫生管

理体系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在咨询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几易其稿,反复修改,集体审核,最后形成了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并编印成册下发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征求意见。根据各单位、各部门提出的意见,我们对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并形成了最后定稿,印发各单位。各矿根据集团公司的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从本矿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工作手册,形成了与之配套的文件化管理体系。

4、抓内审,搞好体系运行工作

开展内审是体系运行必须开展的一项基础工作。要搞好内审,首先要建立内审员队伍。通过集团公司举办的内审员培训班,我们择优录取130名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内审员,组建了内审员队伍。

为了验证体系运行的实际效果,为审核和管理评审提供、积累事实依据,我们按试运行的要求,对四矿及西区中心先后四次进行了内审。自9月10日体系运行以来,各单位在10月上旬组织了自查,在此基础上,由企管处牵头,安监局参与,于10月22日—26日对集团公司四矿、西区中心和公司机关进行了一体化第一次内审。在第一内审中,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共发现不符合59项,其中2项严重不符合(其内容是:①、救护队不知道迎检,②、工会正职未参加也不知如何办)。其它不符合项主要归纳为4个方面,即:①、法律法规清单未建立;②、机构职责不明确;③、文件资料收集不够;④、运行控制中各项记录不全。11月19日—25日集团公司进行了一体化第二次内审。在第二次内审中,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共发现不符合35项,没有严重不符合。各单位发现的不符合主要归纳为3个方面:①、目标完成监测记录不全;②、文件资料收集整理不规范;③、运行控制中各项记录整理不够全面。11月7—9日,安监局组织人员对四矿和西区中心进行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基础工作专项检查。这次检查五个单位覆盖的167个科、区(队)。共发现不符合184项,其中严重不符合39项。184个不符合项主要归纳为5个方面:①、无岗位责任制;②、无危害因素评价表;③、方针目标未展开;④、无法律法规清单;⑤、无危险因素清单。

在此基础上,全公司通过了第一阶段外审。在第一阶段外审中,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存在43个问题,其共性问题表现在7个方面,即:

①、部分处室未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职能文件化、职责不够明确;

②、矿办小煤矿的关闭情况未能满足上级要求;及周围小煤矿开采对大矿的影响程度; ③、噪声污染控制程序没有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

④、公司办公室未对小车队危害因素进行辨识与评价。

⑤、凤凰山矿制定的职业安全卫生目标有些不妥,待推敲;

⑥、成庄矿属高瓦斯矿井,且连续二次发生瓦斯燃烧,应高度重视;

⑦、集团公司运输事故应加强管理。

针对43个问题,我们于12月4日下午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研究分析,要求各矿举一反三,落实责任,对第一阶段外审中发现的43个问题,会议进行了明确分工,并把责任落实到单位和部门,要求所有单位和处室在12月9日前把问题整改完毕,并把整改情况报送安监局。会议对外审专家提出的4个重点关注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讨论,并达成了共识。这4个问题是:①、矿办小煤矿的关闭情况及周围小煤矿开采对大矿的影响程度;②、成庄矿属高瓦斯矿井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③、几年来,矿井运输事故较多,我们应加强管理;④、认证范围有待推敲。

5、抓配套,坚持五个统一

在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了五个统一:

(1)危害辨识、危险评价与事故超前防范、隐患排查相统一。无论是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工作,还是隐患排查工作,目的都一样,立足于超前防范。在体系运行中,我们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井上与井下相结合,安检科与其它职能科室相结合。

危害辨识、危险评价与隐患排查相结合。

(2)职业安全卫生目标管理方案与安技措工程管理相统一。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最基础的工作是危害辨识和危险评价。根据危害辨识和危险评价结果,制订职业安全卫生目标管理方案。2001年职业安全卫生目标管理方案共安排36大项206小项工程,投入资金1210.32万元已全部完成。

(3)体系运行控制与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相统一。如果把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比作一个框,那么日常安全管理都能往里装。我们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工作手册都是用来指导安全工作的,都是用来为安全管理服务的。通过三个月的体系运行,各矿基本上能够做到把体系运用与日常安全管理相结合,使体系运行和日常管理相辅相成,合二为一,促进安全管理向文件化、程序化、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迈进。

(4)体系审核与月度、季度安全检查考核相统一。从去年10月起,集团公司组织的各类安全检查、考核和职业安全卫生检查、内审,采用了统一标准、统一办法,统一尺度、统一口径,把程序文件所要求的各项内容全部纳入到检查标准中,做到了月度、季度检查标准与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相统一。

(5)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运行与安监系统计算机管理软件应用相统一。目前,集团公司安监系统安全管理计算机软件开发正在实施中,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我们初步将软件名称定为《晋城煤业集团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信息系统》,使两者融为一体,并使其在安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3:关于建立职业卫生机构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30家企业内培训师30名,选取的企业应具有较好的合作意向,生产工艺在本行业内具有代表性。职业卫生知识调查对象为企业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调查时该企业劳动者数量不足100人,管理人员不足10人的全部抽取;劳动者超过100人的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0人,管理人员超过10人,随机抽取10人进行调查;调查时应尽量涵盖各类管理人员和各种工作岗位的作业工人。

1.2 方法

1.2.1 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模式的建立

(1)制定调查表和培训教材。(2)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的培训、资格认证和考核:组织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的培训班;培训结束后组织考核,考核形式包括笔试和现场考试培训考核,其综合成绩合格后颁发《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证》。分数不达标的,将进行个别辅导培训后再进行考核;培训师证每年复核1次。(3)培训师在企业内实施培训工作:取得《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证》的培训师在企业定期对中层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开展职业卫生培训。

1.2.2 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初期效果评估

在“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模式”试运行(2010年7月—2011年6月)前后采用《企业职业卫生基本状况指标量化表》和《职业卫生知识调查表》进行调查,综合评价“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模式”的效果。评价指标包括员工职业健康教育成效、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情况、工作场所职业卫生改变情况等指标。

1.2.3 统计分析

用Excel整理数据,录入量化指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实施前后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试运行企业的一般情况

选取了30家企业试运行“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模式”,2010年7月完成了30家企业的30名培训师的培训考核,试运行1年后,于2011年7月对试运行情况进行调查评价。在试运行期中有2名培训师离职,1家企业倒闭,最后有27家完成了1年的试运行评价。试运行企业的行业及企业规模情况见表1。

2.2 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1 a内实施培训的情况

在企业内部组织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按岗位分类分批培训。在岗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半年培训1次,每期培训人数不超过50人,时间40~60 min,采用集中授课和讨论结合的方式;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每年培训1次,新工人上岗前就参加培训,每期培训人数不超过100人,集中授课40 min。试运行的27家企业均能按要求实施培训,1年内共实施职业卫生知识培训383期次,培训人数共计23 503人次,培训率达96.7%。见表2。

2.3 企业员工职业卫生知识状况

按抽样要求,随机抽取企业的管理人员及作业工人填写《职业卫生知识调查表》,实施“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模式”前在选定的30家企业内抽取了3 281人进行调查,实施“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模式”后在完成试运行的27家企业内抽取了2 970人进行调查。经统计发现,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模式实施后,员工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率、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个人防护用品自觉佩戴率较模式实施前有明显提高,工作中的不良卫生习惯较模式实施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4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改善情况

对27家实施了“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模式”的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模式实施后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较实施前有了较大提高。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人员、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健康监护档案、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2.5 工作场所改善情况

对27家实施了“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模式”的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模式实施后,企业加强对作业场所改进,防护设施完善数和配备个人防护用品数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注:a为校正卡方值。

注:a为校正卡方值。

2.6 企业职业卫生基本状况指标量化表评分情况

实施该模式后,企业职业卫生基本状况量化评分结果较实施前高。见表6。

注:χ2=8.870,P<0.05。

3 讨论

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辖区内有毒有害企业数约1 135家,直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岗位工人25 172人[2],因每年工人流动很大,故实际接触有毒有害的工人数远大于该数。而目前松岗卫生部门承担该辖区职业卫生工作的人员仅13人,即平均每人约承担着87家有毒有害企业、1 936名有毒有害作业工人的职业卫生服务工作,工作任务艰巨。

职业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大的职业卫生服务形式[1]。在健康教育的方式里,培训是公认的效果最好的方式[3]。自2006年推行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以来,松岗街道卫生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培训教育,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辖区企业工人的流动率普遍在30%以上,职业卫生培训率一直不理想,众多的企业和接毒工人,如果单靠卫生部门的力量,很难普及职业卫生知识,也难以达到好的效果,培训的连贯性以及持续性也很难保证。通过建立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模式,卫生部门负责培训企业培训师,再让企业培训师承担企业内部职业卫生培训,起到放大作用,充分利用了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点带面,培训更有针对性、连贯性和持续性,同时能及时对新员工进行培训。

通过本调查发现,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模式实施后,所培训企业内部职业卫生管理情况、工作场所职业状况以及工人的职业卫生知晓率、职业病防护的掌握程度都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工人职业病防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均有提高,企业职业病防控的自主性有所提高,培训期数和培训人数均有成倍增长,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基本职业卫生服务的目的,减轻卫生行政部门职业卫生培训的工作压力。该模式实施过程中,2家企业由于培训师的离职导致该企业的职业卫生培训工作中断,未完成预期目标;因此,要切实保证该模式的应用还必须提高企业的认识,培训师离职后应及时汇报,并重新选定职业卫生培训师。

本调查是对前期27家企业的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师模式成效的初步调查分析,由于样本量较小,许多指标的差异未体现出来,下一步将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总结和完善该模式,争取大面积地推广与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江志荣,林祥吉,饶春燕,等.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卫生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5):387-389.

[2]诸笔科,赵转地,陈金茹,等.深圳市松岗街道BOHS试点中职业健康监护现状及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9,27(6):322-324.

篇4:关于建立职业卫生机构

1 坚持一个原则

在执法协作工作中要坚持“各司其职、小案独立、大案协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

2 把握二个范围

行政违法。执法把握在动物、动物产品经营、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范围内。由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实施行政处理(罚)。

刑事违法。对在查处动物卫生监方面违法行为时,对确有触犯刑法的,由公安部门实施刑事处理。

3 牢记三项执法内容

围绕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重大活动和节假日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等开展的联合执法行动;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交办的涉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需要联合执法的工作任务;两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申请开展联合执法的事项。

4 侧重四个环节

养殖环节。重点是养殖业动物卫生防疫条件、档案记录情况、病死或死因不明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使用或添加激素类药品或其他禁用药品、人用药品;动物强制免疫及免疫标识佩戴情况等。 4.2 屠宰环节。无证屠宰、私屠滥宰,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屠宰、出售。染疫或疑似染疫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

检疫监督环节。违法加工、经营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经营、仓储、销售、运输等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及动物产品。 4.4 兽药经营环节。无证经营、经营假劣兽药或非法药品。 5.建立五项制度 5.1 联合执法启动制度

常规启动机制。建立节假日、双休日巡查以及投诉举报、应急事件快速处理制度。需要开展全市性的、重大的联合执法以及上级要求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时,经两部门会商后组织实施。

专项启动机制。涉及两部门单一专业执法力量难以纠正、制止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时,两部门协商后实施联合行动。

突发启动机制。遇到突发事件或其他紧急事项需要开展食品安全联合执法行动时,两部门立即、尽快组织实施。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由两部门轮流召集。遇特殊情况,经任何一家成员单位提议可视情召开。联席会议主要内容是通报食品安全事件处置情况,分析研判事态发展趋势,共同研究事件处置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制定联合执法计划和行动方案,确定打击重点;共同分析危害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的动向、特点、规律,研究应对策略等。

健全信息通报制度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流涉及各监管环节的法律法规、政策、食品安全标准规范。采用一般信息通报、典型案件通报、重大事项(紧急情况)通报等三种通报方式。实行一般信息月通报,典型案件限时通报,重大紧急情报“零时差”通报机制。

联合执法案件移送制度公安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发现涉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时,要及时移交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做出行政处罚。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在案件查处中认为当事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立即通报公安部门,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采取相应措施。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必要时可在现场立即办理案件移交手续。对两部门移交的案件,对方应立即派人到场。现场检查初步认定有违法行为,需要立案的,自受理之日起3日内做出立案或不立案决定。决定立案的,应在现场或后续案件调查按各自职能分工进行。决定不立案的,应书面告知移送案件部门。对于决定立案的案件,移送机关应当自接到立案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将涉案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交对方,并办理交接手续并依法作出处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两部门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应当妥善保存案件的相关证据。对易腐烂、变质、灭失等不宜或者不易保管的涉案物品,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固定证据;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涉案物品,应当送请有关部门或者机构依法进行检验、鉴定,并出具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对于两部门移送的案件,对方应将查处情况通报移送的机关。双方均有督办权,告知权,知情权。对推诿、不作为行为,对方有权向有关部门反馈。

案件处置制度:

发现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或接到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报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公安机关应立即派员赶赴现场,核查相关信息,按以下要求处置:经调查核实,食品安全事件属本部门职能管辖范围的,应及时依法封存(或登记保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及其原料、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用具,控制事态蔓延。对于依法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举报,应当及时移交主管机关,并告知举报人;经调查核实,食品安全事件涉嫌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同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或者减轻食品安全事件危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食品安全事件案件,对经侦查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查处;经调查核实,食品安全事件属于其他部门或多个部门职能管辖范围的,立即通报有关监管部门,协助配合有关部门的处置。

联合执法时应依据各自职责,协同开展以下应急处置: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组织人员开展现场调查,依法对确认有害动物、动物产品进行封存、留验或登记保存。相关部门组织检验机构开展样品采集、检验检测,及时反馈检验结果。公安机关加强食品安全事件现场治安管理,协助行政监管部门开展执法调查、采样等工作。对涉嫌犯罪的事件及时开展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侦破工作。对重大、疑难案件,要提前介入,指导证据采集,明确追刑标准。在查处案件时,对以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查处。联动执法宣传工作应会同宣传、有关监管部门,加强舆情监测,把握舆论导向,防止炒作,引发社会恐慌。

篇5:关于建立职业卫生机构

摘要:煤矿作业不仅安全隐患高,而且对劳动者健康危害大。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频发,而煤矿职工的职业病发病率也位居国内其他行业之首。煤矿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的好坏关系着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职工的生命健康,煤炭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安全健康标准化管理水平,建立职业卫生管控体系,从生产劳动的全过程控制减少安全与健康的风险,不断消除生产环节存在的危险源及职业危害。关键词 煤矿作业 职业危害 职工健康

煤矿本着对职工人身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管理”为基本原则,以“关爱职工生命安全、关注职工身体健康”为最高追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等一系列国家、省下达的文件通知要求,立足高起点,树立新境界,定位新目标,创新实施全方位精细化管理,持续深化“精品工程”建设,以防为主,防治并举,全方位构建职业卫生管理长效机制,认真落实领导分工责任制、部门业务保安责任制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和组织网络 为全面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煤矿成立了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组织网络,矿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矿长、党委书记任组长,其他副矿长、总工程师、工会主席任副组长,成员由工程科、安全监察科、工会、机电科、劳动人事科、政工科、医院、通防工区及有关部门组成。下设职业病防治办公室,各生产工区及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岗位,成立了以工区区长为组长、各班组明确专人的职业病防治组织网络,具体负责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日常开展,层层抓好落实,使职业病防治工作有了强有力的领导保障,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专门抓及全员参与的职业病防护氛围。

二、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为保证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煤矿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和《煤矿安全操作规程》等法律法规,密切联系本矿工作实际情况,相继制定了《煤矿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煤矿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综合防尘管理制度》、《职业卫生培训制度》、《职工健康监护管理制度》、《个人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等职业卫生有关的制度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制定了《关于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管理的实施意见》和每年制定的职业病防治计划,从而为进一步抓好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加大安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科技装备水平,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促进质量标准化基础建设的提高

煤矿坚持“科技兴矿,科技兴安”的管理理念,不断加大安全健康投入,严格按照标准足额提取安全健康费用。先后装备了先进的安全健康监测监控系统、束管监测系统、顶板离层观测系统,自动化防跑车装置等高可靠性安全设施;矿井装备了KJ95N型安全健康监测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监控井下采掘工作面等地点的瓦斯及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变化情况,并实现控制区域内的瓦斯电闭锁。设置了甲烷传感器、风速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等80多个传感器,各传感器的功能设置符合规定要求,系统运行正常。矿井建立了安全健康仪表计量检验制度。配齐了通风、瓦斯、粉尘、矿压、地测等安全健康仪器仪表,并定期校验,满足安全生产需要。引入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安装了自动化喷雾、自动风门等设施。今年又新上了瓦斯智能巡检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无线通讯系统等,通过不断加大安全健康装备投入,促进了矿井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的提升。

为控制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煤矿加大对职业病防治资金的投入,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要求。防尘管网、喷雾装置、有毒有害气体监测装置安装到每一个掘进迎头和采煤工作面。投资100多万元为洗煤厂进行噪声治理,洗煤厂各岗位设置了隔音间。矿加强职工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和发放,为掘进、采煤及存在有粉尘的作业场所,为作业人员配备了高品质的3M防尘口罩。在选矸、破碎、筛选、钻眼、综采工作面等有噪声危害的作业场所,为作业人员配备防噪耳塞及一些特殊的个体防护用品,能坚持正常使用。

四、加大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力度,履行告知义务,提高职工自我防范意识

煤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舆论工具进行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强化广大干部职工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引导职工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生产与职业健康的关系,增强了职业卫生的压力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利用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有害作业岗位的操作规程、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评价结果。在全矿进行了《职业病防治法》的学习及全员考试,并进行了以职业健康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和黑板报展评,提高了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浓厚了“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氛围,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自主保护意识。

煤矿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在新工人上岗培训中,将全矿所有职业危害情况告知,并在劳动合同中予以注明。举办培训班对新上岗职工及接害职工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重点学习法律、法规,劳动防护用品使用,职业危害的种类及危害,岗位操作规程,职业危害应急救援预案等内容。通过以上活动,普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山东省职业病防治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广大职工加深了对职业病危害性的认识,增强了法制观念,提高了职业病防治知识水平,能够自觉使用防护用品,并积极参加职业性健康体检,从而减少了职业病的发生。

五、加强现场管理,严格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1、设置警示标识

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的要求,在入井口、卫生健康活动区域,制作了职业病知识宣传栏和粉尘危害告知标示牌,在作业场所设置粉尘、噪声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时刻提醒职工对职业危害的防护,大力营造了安全健康、身心健康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

2、在粉尘防治方面

矿井地面建有1个容量为520m3的静压水池,井底车场及主要巷道、转载点等地点都敷设有防尘供水管路,满足矿井防尘需要。按规定装设隔爆水(袋)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防尘供水系统,各主要运输巷与回风巷、采掘工作面、煤仓放煤口、卸载点等地点防尘供水管路敷设到位,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安设了水幕及喷雾装置,并严格执行综合防尘制度。一是严格执行综合防尘措施,加大粉尘防治监督检查力度,进行综合防尘专项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限期进行整改。二是加强了防尘设施的管理,在各工作迎头和采煤工作面安设水管和喷雾装置,在各转载点安装喷雾头,在煤流系统安装红外线自动喷雾装置,采掘工作面安设风流净化水幕,锚喷巷道安装水射流除尘风机,综掘机安装了水电闭锁喷雾装置,综采机组安装了内外喷雾装置和架间喷雾。三是强化除尘管理,严格执行煤尘冲刷制度,并按巷道区段划分,责任到人,从而大大降低了粉尘对职工身体健康的危害。四是在洗煤厂动筛车间、主洗车间安装了除尘风机,动筛车间皮带运输机安设密闭罩,避免了煤尘外溢。

3、在有毒有害气体防治方面

建立了完善的瓦斯检查制度。矿井装备了安全健康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瓦斯、风速、风量、一氧化碳、温度等环境参数。在采煤工作面、所有掘进工作面均安设了瓦斯、一氧化碳、温度传感器,在地面调度指挥中心就可以监测井下的瓦斯、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并实现了超限报警和超限自动断电功能。安装了瓦斯巡检智能化管理系统,将现场瓦斯、二氧化碳、温度等数据信息输入其中,经中心站微机处理后对巡检结果进行统计、查询,生成报表。既保证了瓦检员工作确实到位和巡检次数符合规定,又为相关领导及时了解现场数据以及瓦检员的工作情况,做出各种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矿井装备束管监测系统一套,通过束管直接抽取监测点的气体进行色谱分析,可以对甲烷、乙烷、乙炔、乙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氧气等气体进行监测。

为切实加强瓦检员交接班期间现场安全管理,防止不安全隐患发生,严格执行瓦检员跨班次交接班制度,保证了生产现场瓦斯管理的连续性。同时,严格执行瓦斯日报审批制度、瓦斯巡回检查制度和瓦检员班中报岗、请示汇报制度;推行瓦检员“一岗多职”制度。要求瓦检员除按规定测定各测点的瓦斯、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及温度外,还要对其巡查所经区域通风系统布置情况、通风设施完好程度、局部通风状况、采空区密闭情况、防尘设施使用情况、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做到防患于未然。

4、在噪声防治方面

一是对井上下凡是有噪声的作业地点,都制订了噪声防治措施,严格落实在现场。二是对产生噪声的设备,用低噪声的设备代替,从声源上根治噪声,目前所有掘进工作面均安装了低噪局扇,有效降低了噪声的危害。三是对主要通风机房、压风机房、主提升机房等有噪声危害的作业岗点安装了隔音降噪设施和隔音操作室,同时采用远程集控操作,减少噪声作业场所人员,增加无人值守点,尽量减少操作人员在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有效降低了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四是对洗煤厂进行噪声治理改造,选煤厂动筛车间、主洗车间进行降噪处理,皮带运输机采用密闭罩封闭、溜槽采用隔声复合结构、墙壁安设吸音板。每层均设置隔声值班室,有效地保护职工身体健康。五是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特别是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维护保养,杜绝设备带病运转,降低设备生产的噪声。

5、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

煤矿按照《职业病防护法》和《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对作业场所进行粉尘检测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通防工区配备专职人员对综采工作面和各掘进迎头、洗煤厂的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每月测定2次,瓦斯及有毒有害气体检查每班不少于2次。不具备检测能力的项目如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分散度,委托山东煤矿粉尘监测中心对有关检测项目进行监测。噪声、有害气体和物理因素测定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每年进行监测并作出卫生学评价,所有监测结果均记入《企业卫生档案》。

六、加强职工职业健康监护

矿按照《职业健康监护办法》的要求,对接触粉尘、噪声、有毒有害物质的在岗职工每年查体一次,对新调入职工进行上岗前的健康查体,并建立健康档案,并把查体结果告知职工,接受有关查询服务。自建矿以来职工无一例新发职业病。将患有职业禁忌症的职工调离了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通过以上工作,做到了早发现、早调离、早治疗,即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职工的身体健康,也维护了企业的利益。

七、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档案

煤矿注重职业卫生档案资料的收集、分类与管理,建立健全了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建立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档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卫生台帐》、《个人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登记》、《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登记》、《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结果》、《接触职业危害人员登记》、《健康查体结果登记》、《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卫生宣传》等档案。

八、开展职业卫生现场检查工作

煤矿安监科等组织有关单位定期对各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警示标识的悬挂、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运转、维修及职工按规程操作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并把现场考核情况与各单位的经济效益及个人收入挂钩,使用经济手段督促做好各项职业病防治工作。

篇6:关于建立职业卫生机构

关于建立卫生创建工作长效管理机制的通知

局各队、科室:

为推进我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促进卫生创建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不断提高局机关卫生创建工作整体水平,进而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就建立健全卫生创建工作长效管理机制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管理

建立和完善卫生区负责制、领导负责制。卫生区负责制,对局机关办公区域、公共区域、责任路段进行划分,划分具体区域、路段的卫生由具体科室负责,实行卫生区负责制,科室负责人对区域卫生负责;领导负责制,分管领导对分管科室的卫生创建工作负责,对责任路段卫生创建工作负责。

局各队、科室要按照区域划分做好相应区域的卫生保洁工作以及相应路段的卫生创建工作,为保证负责制的执行,局机关将成立督导检查组,对各科室的卫生创建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二、职责分工

(一)办公区域:各队、科室负责各自科室办公区域的卫生创建工作(每日的保洁工作、“四害”消杀工作)。

(二)公共区域:各队、科室根据对公共区域卫生区的划分负责相关区域的卫生创建工作(每日的保洁工作、“四害”消杀工作)。

(三)责任路段:根据领导分管人数对我局责任路段进行划分,相关责任路段绿化带、游园绿地及道路沿线的卫生清扫保洁。

二、管理制度

(一)督查评比制度。局领导班子成员对我局卫生情况实行督查制度,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局办公室将对创卫上路义务扫除日的出勤情况进行督查。

(二)情况通报制度。每次卫生检查情况以及上路义务扫除的出勤情况及时在公告栏公开通报。

(三)工作例会制度。根据全县创卫工作安排及时召开工作例会,传达全县创卫工作要求,部署创卫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查摆问题,进而更好地开展卫生创建工作。

四、卫生相关制度

(一)除四害工作制度。

(二)健康教育制度。

(三)机关卫生制度。

(四)厕所卫生制度。

五、保障机制

(一)确保资金投入

对照创卫工作安排,依据工作开展需要,确保资金投入,及时购买相关卫生保洁工具、“四害”消杀器具、消杀防护用具,保证工作的安全、有序、顺利开展。

(二)建立壮大队伍

开展全民参与的卫生创建工作,局全体干部职工都是创卫工作的参与者,根据路段的划分以及卫生区域的划分,全局干部职工分组、分时段于相关责任区域开展创卫工作,建立、壮大创卫队伍。

(三)加强督导力度

篇7:关于建立职业卫生机构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2009年5月15日)

4月30日,重庆市国土房管局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双方协商同意建立“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研究中心”,挂牌于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从重庆市科委相关主管部门得到的信息表明,这是第一家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重庆市设立的分支机构。

为了建设和运行管理好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研究中心,受市国土房管局的委托,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指派李航、余泽宇两位同志于5月11日、12日前往珠海、无锡,就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分支机构的情况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研。现将本次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的对象是珠海市科技局、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珠海研发中心、无锡市科技局。由于时间仓促,未能做更大面、更多点的考察,因此所了解的情况不一定全面,但仍然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珠海市政府十分重视引进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于2008年6月以政府正式文件的形式颁发了《珠海市关于引进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扶持与管理暂行办法》,在珠海市科技局的积极引导和扎实工作下,使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国家级工程中心)部分迁入珠海市或在珠海市建设分支机构的工作得以迅速推进。至2008年底,珠海市相继引进了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这些分支机构处于边建设、边运行阶段,有的已经开始结

1 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开展创新性研发工作。珠海市政府决定,2008-2010年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珠海设立分支机构的专项扶持资金达3000万元。

相比之下,无锡市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要小一些,尽管无锡市科技局于2005年7月就出台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锡设立分支机构认定办法(试行)》,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迄今为止尚无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无锡建立分支机构,只是最近才正在跟浙江大学商谈有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分支机构的事宜。由于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均出差在外,因此未能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仅索要到了该局的相关文件。

因此,以下报告的内容主要是珠海市的情况。

二 具体做法 基本原则

珠海市政府规定,引进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必须本着“双实”的原则,即实验室要“实体”引进和建设;要与珠海产业“实际”需求相结合。

珠海市不搞虚名,即不允许某些高校的重点实验室仅“卖”牌子,而某些本地企业或校区(学院)只“买”牌子,虚设机构,不干实事的做法。凡是在珠海设立分支机构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必须满足相应的条件(后述),成为实实在在的研发实体。珠海市要求,引进和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具有在本学科领域的技术集成能力和一定的产业化能力,应密切结合珠海市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其技术成果能在转珠海化,或可辐射珠江三角洲地区。

从已经引进和建设的四家机构来看,均完全符合这个基本原则。2 基本条件

珠海市引进与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条件是:

(1)引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须经实验室主管部门书面批准;

〔 珠海市的具体做法是,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书面批准即可,无须科技部、教育部审批,因目前科技部、教育部对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可否设立分支机构尚无明文规定,亦未对各地现行做法提出异议。〕

(2)实验室与本市至少一家大中型(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企业签署合作 2 共建协议,或依托珠海校区(学院)建设并与本市至少3家企业(每家需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签署科技项目合作协议;

(3)对本市支柱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活动关联度高;

〔 珠海市注重的是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及其对本地经济的带动效应,因此当地引进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都只做应用研究,不做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由重点实验室本部去做。〕

(4)有办公场所、实验条件、后勤保障及相应经费等配套条件;

(5)有相对固定、技术水平较高的研发团队。实验室主任一般应具备正高职称,在珠海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6个月,其研究团队不少于20人,其中高级职称不少于5人,并至少有1人为在职的博士生导师,研究团队平均在珠海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3个月。

(6)有健全的实验室发展规划和管理规章制度。3 建设、运行与管理

(1)新建实验室应本着边建设、边运行的方式,建设期一般定为3年,建设期结束后由市科技主管部门会同相关管理部门进行验收。

(2)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经费投入应按实际情况由珠海相关企业和实验室主管部门共同承担,市财政给与一定的补助。

(3)实验室实行“开放、共享、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行主管部门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4)实验室的体制可申请独立法人,也可依托珠海的企业、孵化器或校区等相关机构建设。

考核与评估

(1)市科技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每年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与绩效评价。实验室应按时填报自查报告,市科技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或委托相关中介机构对实验室资金的使用情况,仪器设备的购置和使用,项目(课题或服务)的完成情况(产生的效果),人才培养等进行评估。

(2)对年度考核达不到要求的实验室,缓拨或停拨市财政专项的后续经费,整改期为一年,经整改仍不合格的实验室,市科技主管部门有权终止共建合同,并有权追回已拨经费。

(3)对年度考核达标并完成建设通过评估和验收的实验室,将其纳入市公

3 共实验室序列进行管理,并推荐申报省级公共实验室。对其申报的市级科技项目,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优先取得资助。政府的扶持政策

珠海市科技管理部门对符合条件的重点实验室应给予财政专项经费的扶持,专项经费由市财政根据实验室建设情况逐年单独列支,经费扶持分两部分并分两次拨付:一是引导性投入,用于实验室引进和建设初期的相关费用,包括基本仪器的购置、必要的人员劳务费用的支出、管理费等。二是科技项目费用,主要用于实验室自身和与本市企业共同承担的研发项目并经评估达到要求的项目补助费用,费用支出按本市科技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市财政专项经费采用合同制管理的方式进行。

2008年至2010年,珠海市每年拿出1000万元共计3000万元财政专项经费扶持引进的重点实验室。以后还将从三项经费中切出一块予以支持。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1)分支机构的身份

目前,4家机构中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外(因其主体已基本迁入珠海市),其余3家都挂在企业,系非独立法人机构,其运行与管理相对独立。据珠海市科技局发展计划科(负责该项工作的部门)孙帆科长介绍,珠海希望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能够成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但在当前国家正在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的大背景下,难度很大。如果这条路走不通,或可采取中间方式,即建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2)几方的关系

珠海市在处理几方关系上的做法是:政府作为管理部门,发挥引导、扶持、服务和管理的作用,不直接介入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的建设、运行与管理中。用孙帆科长的话说,政府在这项工作中要做的是抓住“兴奋点”,即抓住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共同感兴趣的“兴奋点”,起引导而非主导的作用,促成分支机构的引进与建设。企业是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的共建、挂靠单位,同时也是分支机构的投资主体,当然也是利益主体。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人才、学术、技术、信息、研究成果等的提供与输出方,分支机构的主任由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命,实行主任负责制,研发人员由重点实验室招聘。鉴于目前分支机构是非独立法人,因此政府的扶持投入(无论是引导性投入还是科技项目费用)均进入其挂靠的企业法人帐

4 上,然后再划入独立的分支机构账目,专款专用。

由于政府对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的建设给与了扶持性投入,因此要求其必须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而不能仅为挂靠的企业一家服务。公共服务的方式包括为整个行业或更大范围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跟该领域的其他企业进行科技项目合作、向相关企业派遣教授或首席科学家等高端人才担任科技特派员以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等等。这种公共服务纳入主管部门对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的考核范围,拟出台相应的考核办法和鼓励政策。(3)平台建设

珠海市强调所引进重点实验室对本地技术创新的平台作用,因此做出硬性规定,分支机构购买的仪器设备(无论是政府扶持购置的,还是企业出资购买的)必须固定在珠海使用,不得挪移到异地,否则将严肃处理。分支机构简况

目前,珠海市批准挂牌建立的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实验室(研发中心)都与珠海的产业有很高的关联度。据孙帆科长介绍,未来珠海还准备再批准引进和建设两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使总数控制在6家就不再增加了,以后就是如何服好务的问题。

(1)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实验室 承担单位: 吉林大学

该重点实验室掌握有包括世界顶级水处理技术在内的一批先进技术,而化工与材料产业是珠海的一个基础产业,因此该重点实验室的引进和建设无疑将极大地推动珠海化工与材料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

(2)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实验室

承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

联合建设单位:珠海元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该分实验室正在开展超大规模集成芯片的研发。

(3)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珠海研发中心

承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联合建设单位: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珠海号称打印耗材之都,但其生产的打印墨水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存在褪色、色彩鲜艳度不够等问题。该研发中心正在对这些难题进行攻关,5 同时还准备做耗材与打印机的联动研发,其结果必然会带来该产业的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4)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珠海研发中心 承担单位:武汉大学

联合建设单位: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是国内最早设立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城市之一,软件产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和集群效应,2008年其产值已达到130亿元。该研发中心将立足珠海,密切结合珠海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服务珠海地区的软件及相关产业,并辐射珠江三角洲地区,同时以产学研联合模式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让武汉大学软件学科和软件企业在珠海的加速发展中互惠共赢,为武汉大学软件学科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创造条件。该研发中心主任由重点实验室任命的973首席科学家、武汉大学丁立新教授担任,副主任由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指派。中心下设决策委员会(有共建双方的领导参加)、学术委员会(其主任、委员在全球招聘)、产业办公室、研究室(根据研究方向设立,现有4个研究室)等组织机构。中心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目前中心正在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

三 思考与建议

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分支机构是我国科研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珠海等地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从珠海等地的做法可以看到,引进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分支机构必须充分考虑本地产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需要和趋势,必须在“实”上下工夫、做文章,使分支机构真正成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平台和优秀人才培养基地。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重庆研究中心)是重庆市引进建设的第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具有开创性意义。如何建设、运行和管理好重庆研究中心,是摆在主管部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挂靠(依托)单位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尽快履行完善重庆研究中心的相关批准手续

此前,只是在合作协议中明确了建立重庆研究中心及其挂靠单位,但并无该

6 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即中国矿业大学的书面批准文件和重庆方面政府主管部门的审批文件。要让重庆研究中心具有相应的合法地位,就必须尽快履行完善有关手续。由于目前重庆市科技主管部门(市科委)尚未将引进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更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办法,而市国土房管局意识超前,先行一步,因此我们认为重庆研究中心的设立只要得到市国土房管局审批即可。如果今后市科技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再作别论。做实重庆研究中心

要把重庆研究中心做成一个研究实体,绝不只是一块徒有虚名的招牌。要尽快编制重庆研究中心的建设发展方案,落实组织机构、研究人员、运行经费、研究基地、研究设施,制定管理制度,启动研究课题。力争几年之内,在重大课题研究、高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使重庆研究中心真正成为重庆国土房管系统科技创新的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为重庆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地质矿产基础技术保障。

重庆研究中心的管理体制可以借鉴珠海的做法,现阶段为非独立法人,实行主管部门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人财物相对独立。待将来条件成熟,经合作双方协商可考虑申请独立法人。定好研究方向

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庆研究中心挂靠单位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的优势和特长,结合重庆的特点和需要,确定重庆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如果没有明确的、独特的研究方向,重庆研究中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更无从谈起。因此,研究方向的确定是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建设的核心问题、要害问题,需要合作双方认真研究确定。争取政府支持,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先进地区的经验证明,引进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无疑对于提高当地的科研水平、提升当地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建议重庆市科技主管部门应尽快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研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使这一新生事物能够在重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健康成长。

鉴于地质矿产学科的特点,重庆研究中心的研究课题或项目大多属于基础 7 性、公益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往往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企业对此的关注度、兴奋度可能不高,但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发展有可能是巨大的,因此需要政府高瞻远瞩,予以政策倾斜,给以更多的、特别的关心和扶持。

篇8:关于建立职业卫生机构

关键词:疾控事业,规范体系,内控

“十二五”时期 (2011年-2015年) ,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财政部2011年制定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无疑是未来5年全面开展各项会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通过对《规划》的学习, 结合疾控事业的发展, 本文以“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逐步推进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效实施”的规划要求, 来探讨通过加强疾控机构内部控制, 规范疾控机构财务管理, 推动疾控事业发展。

一、构建疾控机构内部控制规范的重大意义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是《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期间会计工作的一项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等非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建设, 是以立足加强财政管理, 突出事业特点为基础,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自身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 逐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预防行政事业违法违纪腐败行为的发生。

内部控制, 来源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 美国COSO组织2004年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简称ERM) , 是目前国际通用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框架, 我国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0年, 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目前在我国的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已逐步实施, 对于控制企业的各类风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各级疾控机构, 随着公共卫生职能的日益强化, 卫生事业发展战略的日益明确, 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的逐年增加, 疾控事业发展多元化需求的逐步增强, 各类资产的逐年递增, 社会对公共卫生部门财务报告的要求的逐步提高, 疾控机构都有必要加强机构的风险意识, 建立自身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建立疾控机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是有助于在疾控机构内部形成规范、一致的事业发展理念。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最大目标是战略发展目标。疾控机构, 在2003年“非典”以后, 迎来了一次事业发展的机遇, 随着社会对公共卫生需求的日益增加, 疾控机构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事业发展的方向。如果疾控机构事业发展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出现偏差, 或是没有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好相应的调整, 势必会导致疾控机构在经济上的损失。二是有助于提升疾控机构内部管理和内部制约水平。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通过一整套的环境建设、风险评估、控制流程、信息与控制、内部监督, 力求逐步实现整个疾控机构的自主管理, 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三是有助于提高疾控机构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水平。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本单位实际的规范文件, 它从规范管理的角度对疾控机构的结构、人员、行为、决策、责任等多方面进行要求和约束, 有利于提高疾控机构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安全使用。四是有助于提升疾控机构财务管理水平。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从疾控机构经济资源的源头配置、风险评估、过程管理、实时监督, 实现对经济事项的全程监控管理, 并最终实现财务信息的及时、有效, 提升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 满足本机构以及各方对疾控机构财务信息的需求。

二、加强疾控机构内部控制规范的目标任务

借鉴我国2008年对于内部控制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提出的企业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 疾控机构可以适用其中的四项, 对于最后一条:经营目标, 由于目前各级疾控机构的社会职责逐步加强, 社会对疾控机构的社会效益要求更多, 疾控机构的经营任务慢慢消失, 所以, 疾控机构的经营目标也可以弱化。

疾控机构实现内部控制规范的首要目标是疾控机构的战略发展目标。内部控制与发展创新, 并不矛盾。发展创新, 好比汽车的“油门”, 它为组织机构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而内部控制, 则好比汽车的“刹车”, 它为组织机构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十二五”时期, 各级疾控机构仅仅按照常规的、习惯性的发展模式, 是难以寻求到一条快速、稳定的发展之路的, 只有明确适合自身实际情况, 并有所突破的战略发展方向, 才是各级疾控机构稳步地、有建设性地前进的发展目标。建立疾控机构内部控制规范, 正是为实现这个发展目标保驾护航的最好保障。

合规目标。机构组织的运行, 必须符合国家各类法律、法规、制度、办法的约束, 在各类规定的范围内运转操作。合规的目标性, 要求各级疾控机构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注意各类经济行为的规范运作, 不越线, 不踩“红线”, 规范地实现组织机构战略发展的目标。

资产安全目标。各级疾控机构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投入的增加, 自身发展的加强, 事业机构的资产日益增加, 各类资产包括疾控机构的货币资金、材料物资、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以及各类应收款项。货币资金的安全运转, 材料物资的安全使用, 对外投资的风险控制, 各类应收款项的安全周转等, 都是各级疾控机构内部控制规范作出相应的规定来保障执行的一项重要目标。

财务报告目标。各级疾控机构的财务报告从单一的财政预决算报告发展到目前的社会对公共卫生机构要求的各类经济情况报告, 包括各类会计报表、预决算报表、资产情况报告、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报告以及开展各项防控工作对国民经济影响的评估报告等, 都要求财务报告真实、及时、可靠。疾控机构实行内部控制规范管理, 从制度上保证了机构、社会等报告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高质量要求。

三、疾控机构内部控制规范的具体实施

建立适合疾控机构的内部控制组织构架。建立独立的内部控制管理部门 (类似与独立审计部门) , 直接参与疾控机构的内部控制, 对机构的管理组织负责 (院长、主任办公会) 。主要负责各项内控制度、内控流程的制定, 疾 (下转第142页) (上接第125页) 控机构的各类风险评估, 监督内控制度的执行等工作。

确定疾控机构中长期和短期的发展战略规划。各级疾控机构在“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 都制定出了本机构的“十二五”规划, 每一年度, 各级疾控机构也会相应地制定出本年度的工作重点。内部控制规划, 也应相应地调整, 为机构的中长期和短期发展规划服务。

规范疾控机构各项经济业务流程与监督机制。各项经济业务, 包括:固定资产投资, 资产的抵押、担保, 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 自有资金的有效运作,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实现权利和风险的有效制衡,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制衡, 为疾控机构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和有力保障。

健全疾控机构资产管理体系。资产管理一直是疾控机构的薄弱环节, 随着资产来源渠道的日益增多, 资产存量日益增加, 各级财政部门对资产的监管日益增强, 各级疾控机构必须在内控规范的要求下, 建立符合各自机构特点的资产管理体系, 从资产的配置、资产的验收、入账登记、资产的使用、资产的处置、资产的核查等各个环节, 实施切实、有效的管理。

推行疾控机构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 是各级部门、各级机构预算管理的最佳方法, 它便于统筹安排, 合理使用资金。各级疾控机构, 应该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框架下, 合理安排全年的各项收入, 让财政资金和自有资金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例内, 为疾控机构的事业开展和自身发展服务;合理安排全年的各项投资和支出, 在保障各项疾控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 增加中、远期发展的项目, 为事业发展积蓄能量。

健全疾控机构内部信息传递系统。内部控制的实施中, 有一个重要环节, 是内部信息的传递。疾控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内部信息传递系统。信息的传递在内部控制流程中, 起到关键的技术性作用, 各级疾控机构应该借助自身的管理平台, 组合各类信息系统资源, 构建内部控制的传递流程, 是各项业务在内控规范的体系里正常运行。

完善疾控机构财务报告制度。逐步改变各级疾控机构的财务报告, 仅仅只报告资金的使用情况的状况, 变疾控机构的财务报告为疾控机构的财经报告。扩展财务报告的范围、内容, 增加内控规范评估、资产评估及状况报告, 投资情况报告, 现金流量状况报告等多项全面反映疾控机构财务、经济状况的报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推进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J].财务与会计, 2012 (1)

[2].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2

[3].李少武等.浅析财务概念股向模式下内部控制相关体系的构建[J].财务与会计, 2012 (1)

[4].杨雪峰.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外资, 2012 (7)

上一篇:办公室小人行为及其防范不完全手册下一篇:四单元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