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建立垃圾分类机制的工作计划

2024-05-12

关于农村建立垃圾分类机制的工作计划(精选6篇)

篇1:关于农村建立垃圾分类机制的工作计划

关于农村建立垃圾分类机制的设想

关于农村建立垃圾分类机制的设想 建立垃圾分类机制,探索治污改良新路 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也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目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短板之一。因此,各级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尽快化解渐形成的“垃圾”围村、围城之困,消除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之苦。笔者调查认为须建立垃圾分类集处机制,积极探索治污改良新路。现在无论是特大的干旱,还是肆虐的沙尘暴,都无情地考验着我们对环境问题重视和尊重,也凸显出了生态环境的价值。过去,袅袅稻香和旖旎碧水以及浓

浓的乡村气息令人陶醉,久违的“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的时代已悄然离我们远去。资料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为公斤,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我国600多座主要城市每年产生垃圾亿吨,人均垃圾年产量440公斤,且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其中能够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占66%,近1/3垃圾只能进行简单填埋,这些城市已堆放或填埋各类垃圾80亿吨,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5亿平方米,有2/3城市被垃圾群包围。由于垃圾处理设施和机制没有及时跟上,各种垃圾得不到相应处理,不少地方“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通过调查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一些农村,农药瓶、化肥袋、塑料薄膜、塑料袋等到处乱堆乱扔,塑料废弃袋随风“满天飞舞”,“白色污染”严重;二是受城镇垃圾处理能力有限的影响,很多未经任何处理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越来越多的被堆放到城镇周边的农村。乡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农

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三是在城市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环境整治过程中,将大批落后的、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和工业生产设施转移到农村,垃圾和废弃物将农村作为堆放地。据报道,现在的农村已经不是远离环境污染的世外桃源,每年有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专家认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农民人均收入5%~8%左右增长,将会被全面抵消。农村环境恶化问题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共大家商榷:

首先从源头抓起,建立垃圾分类集处机制。一是要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和管理制度。以乡镇、村为单位制定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指导村镇因地制宜地进行垃圾处理,尽可能在本区域内消纳本地垃圾。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乡镇和村应该建立生活垃圾堆放点,集中处理;

县域内的乡镇垃圾处理场进行布局规划,在适合地点建立区域性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对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处理。二是要实现垃圾处理就地分类。建议尽快在乡镇农村建立环卫队伍,为农村配备保洁员和垃圾收集车、垃圾桶等,做到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生态处理、综合利用,实现大部分垃圾就地消化不出村。据报载,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早已深入公民的生活,垃圾回收作为一种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以美国个城市巴尔的摩、华盛顿和里奇蒙为例,过去回收垃圾每处理吨需要花美元,分类处理以后,不仅创造了个就业机会,而且创造了亿美元的财富。

其次采取补贴激励,推行垃圾就地处理。一是建议可在一个乡镇建一至二个垃圾焚烧炉,来解决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每村建1--2个大中型沼气池。二是鼓励和引导农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将补贴与农户是否采用了节约型、环保型的农业技术相钩,可推行可解农

膜使用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普及。三是推广清洁生产,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如畜禽粪便和秸秆通过沼气化处理,既利用了沼气能源,又可利用沼渣、沼液作果园肥料;还有以畜禽粪便为基质加工成复合有机肥料,既保持了化肥使用简便、肥效快的特点,又弥补了化肥对土壤的不利影响。

第三因时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治污改良新路。一是建设生态湿地,污水进,清水出。据专家介绍,人工湿地是一种生态治污技术,污水进入湿地后,一部分物质会吸附在植物床上形成微生物层,并以此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经过湿地处理的水还可以用来浇灌等。二是以企带村,破解资金瓶颈。”农村环保难,难在没有钱。”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企带村联动发展的新机制,寻找破解资金紧缺的途径,开展“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三是生态治污,引领农村环

保。实行社区化管理,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利用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建立沼气池,牲畜粪便、作物秸秆连同路边杂草被投入沼气池,用产生的沼气烧水、煮饭和照明。四是齐头并进,环保监管延伸到村。转变观念,把环境监管的触角延伸到乡、村的各个角落,逐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五是推广新农村“村民环保自治模式”,由地方政府有规划的设定养殖区和限〔禁〕养区,防止污水横流对水域等的污染。并实施“生物菌”微生物完全发酵技术,达到养殖场废弃物零排放。

篇2:关于农村建立垃圾分类机制的工作计划

周传斌 邓俊 徐琬莹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2版 发表时间:2013-06-12

我国城市垃圾产量逐年上升,垃圾围城成为各大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城市生活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伴随着二恶英、渗滤液、恶臭等二次污染风险。

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填埋场、焚烧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垃圾增长的速度。我国固废法明确提出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原则和优先次序。减量化是缓解垃圾围城、解决末端处置土地紧缺难题的首要任务。从社区开始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可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减少垃圾收运成本、降低末端处置难度、提高堆肥产品品质,应是垃圾减量化的重中之重。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等城市成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期间,各城市试图探索适宜的垃圾分类收集管理模式。但10多年时间过去,我国垃圾分类收集的执行情况仍不容乐观。通过分析北京市垃圾分类收集的现状及问题,笔者试图找到影响垃圾分类的症结,给出建立和维护垃圾分类收集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的现存问题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居民知晓程度低,正确分类和投放成问题。2010年底,通过对北京市600个试点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现状调查发现,垃圾分类实施虽然已经过了1年,但分类知晓率(非常了解分类)只有15.5%,社区约60.1%的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知晓程度只停留在初步知晓阶段,分类类别标准及如何操作等知晓情况较差。而24.4%的居民不知道垃圾分类,其中9.5%的居民完全不清楚。在分类收集操作实践的测试中,总体上仅有6.7%的居民能够对日常可回收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厨余垃圾正确分类率仅有2.5%。2012年底,对北京市第一批分类试点600个社区中抽样60个进行回访调查,通过厨余垃圾分类选择测试,只有24%的受访者能够完全回答正确。

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形式单一,受众有限。2012年调查得知,13%的居民表示参加过社区宣传活动,39%的居民表示没有看到和参加过任何宣传活动。宣传活动大多以发垃圾桶、讲座,拉横幅海报的形式开展,缺乏创新。此外,2010年调查得知,社区居民获取垃圾分类信息渠道主要为电视、入户宣传、政府资料3个渠道,约占68.1%,其中电视最高为25.4%。分类收集知识的普及不能持续进行,这也是推广分类的关键问题。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在推广垃圾分类收集时往往更注重宣教工作覆盖面,而持久、反复的宣教活动开展得还不够。

居民垃圾分类行动力差,没有形成自觉分类行为。垃圾分类个人习惯养成需要6个月持续、不间断的督促,集体习惯养成需要2~3年,而整个社会最少需要8~10年。日本进行了10年持续的全民教育后,才逐步养成居民自觉分类行为。而在国内,很多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都是虎头蛇尾。开始是非常积极热情,但随着资金、人事变动、其他等因素影响,垃圾分类又逐渐变成了过眼云烟。此外,居民自律还需要运用行政管理手段来辅助,有必要建立适当的激励和惩罚制度和监管制度。2010年在针对600个社区的调查中,认为应加强垃圾分类正确投放监督的比例高达35.4%,也有18.8%的居民认为应加强社区垃圾分类管理。

社区垃圾排放时间随意,监督管理难度大。在2010年600个试点社区中,全部是定点、非定时排放,部分分类指导员不得不转变为职业二次分拣工,指导、教育和监督的职能无法兑现。因此,201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降低,转为负增长,这归功于垃圾分类指导员和保洁员的二次分拣,而正确实践垃圾分类及投放的居民较少。2012年的回访调查中,这种现象仍然没有改善,而且很多任务是由物业保洁承担。

分类运输管理不到位,各环节衔接不明晰。2010年北京市垃圾分类试点社区有600个,2012年增至2400个。在2012年调查的48个社区中,有42个小区完善了厨余垃圾单独运输制度,覆盖率达到88%。但在有厨余垃圾分类运输的社区里,只有38%的居民明确知道自己的社区有分类运输,其他的均表示不清楚,或者认为没有分类运输。与2010年的47.7%相比,下降近10%。这说明政府虽然增加了在硬件上的投入,但由于社区宣传不到位、分类运输时间、分类运输措施等因素,导致部分居民认为垃圾仍在混合运输,影响居民主动分类意愿。

软件和硬件投入比例失衡,工作重心尚在末端治理。北京市仅有5%的垃圾处理经费用于垃圾源头减量,同国外发达国家60%以上的源头减量投入相差甚远。2009年北京市安排的100亿元垃圾处理专项资金中,有95%用于新建、改建40余座垃圾处理设施,工作重心依旧放在垃圾处理末端。北京市虽然开展了垃圾减量日活动和2400个社区垃圾分类试点,但对于“促减量”的重视程度以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仍然相对不足。2012年调查中,1%的试点社区因为资金不到位,停止了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工作。此外,社区分类绩效考核也多侧重设施、人员、操作规范等硬件指标,居民知晓率、垃圾正确分类率和投放率等软件指标在考核中仅占20分。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长效管理建议

要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长效管理,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和深度,提高全民知晓率和操作能力。加大媒体和社区宣传力度,将重心转移到分类方法和操作指导上,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知晓深度和正确实践操作能力,并根据不同知晓程度,决定不同宣传频率和有效持续时间。提高对电视宣传公益片的投入,以电视为媒介,将垃圾细分方法及操作步骤用简单通俗的方式持续、不间断宣传。社区管理者和分类指导员应增加宣传的互动性、持续性,将发放资料、现场指导、入户指导等结合,使公众亲身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此外,学校应增加垃圾分类等环保课程,引导孩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并以“小手拉大手”模式,促进成人垃圾分类意识提升。

社区探索多种促进机制,适当增加激励或惩罚措施。分阶段实施激励和惩罚措施,采用垃圾排放计量收费、厨余垃圾按量退费、分类积分换物、垃圾不落地等多形式激励机制。因地因时制宜,考虑是否增加惩罚措施,如公布分类黑榜、混合垃圾加倍收费、强制参加分类课程等。此外,在社区管理中应采用激励和惩罚措施,对优秀的监管者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

制定定时定点投放制,建立长期持续监管措施。日本、瑞士、德国等国已实行定时定点进行垃圾投放。我国也应尽快建立定时定点投放制,将指导和监督融于社区分类管理中,投放时进行现场指导,督促居民自觉进行分类。

构建垃圾分类软硬评价指标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管理考核。目前的社区垃圾分类收集考核主要在分类设施完好率等硬件指标上。对垃圾分类收集的软件建设也应重视,应构建一个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意识评价在内的垃圾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管理者的日常工作考核中。

逐步完善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推进分类工作信息平台建设。在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增加信息公开提示牌,让居民了解垃圾运输方式、去向及处理方式。政府部门应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公开信息平台,定期公布生活垃圾分类目前出台的措施和办法、分类社区检查情况等信息。

篇3:建立机制推进农村垃圾处理

农村垃圾处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受资金限制, 除县城及个别乡镇外, 其他乡镇均未建设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和垃圾收集房等设施, 农村垃圾基本处于不规范堆放状态。二是农村垃圾管理、处置机制不健全。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仅靠县环保局、乡 (镇) 人民政府“单兵团”作战, 各部门、各单位间联合行动意识不强, 还没有形成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除个别乡镇和项目实施村外, 大部分乡镇和村组均未建立垃圾收集清运处置机制。三是群众环境意识不强。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 群众环境意识不强, 对垃圾危害性认识不足。

笔者认为, 加强农村垃圾有效处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环境宣教。农村垃圾的有效处理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县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且与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各部门、各单位应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 强化对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领导, 相互间积极配合与支持, 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 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的作用, 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改变生活陋习,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强化管理和规划。建立农村垃圾管理工作长效运行机制, 明确农村垃圾管理的主体、责任、权力、范围, 做到农村垃圾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加强对现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管理, 引导农村居民生活垃圾袋装化及垃圾的分类收集, 确保群众定点投放, 并安排专人定时清运、定期处理。对没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 要结合乡镇、村、组实际, 因地制宜做好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规划, 做到布点规范, 宜集中的要集中。

加大监督力度。各乡镇、村、组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和管理措施, 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互帮互查, 对乱堆乱放、污染环境的企业、农户及个人给予必要教育和处理, 对违法犯罪的行为及时举报, 并配合相关部门给予严厉打击, 逐步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完善问责追究机制, 各乡 (镇) 人民政府、企业等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发现污染环境问题, 必须及时整改落实, 对于放任不管、拒绝整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行为, 上级主管部门应给予责任人必要的处罚, 真正做到权力与责任挂钩。各乡 (镇) 人民政府应将环境保护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 对于考核合格的乡 (镇) , 上级部门在环境保护相关项目安排、资金分配等方面给予倾斜, 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乡 (镇) , 实施约谈或问责机制。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资金筹措和投入体制、机制, 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 逐步解决农村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环节中的资金问题。拓宽农村垃圾处理经费渠道, 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农村垃圾处理项目资金的支持。对农村地区的污染者征收一定数额的垃圾卫生费、处置费, 保障农村垃圾处理各项机制的运营。鼓励和吸纳社会资金、民间资本等投入到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

篇4:关于农村建立垃圾分类机制的工作计划

长效机制的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按照市委办公室转发市委基层办《关于建立农村科学发展指导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咸办字【2009】106号)精神,巩固和扩大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经验,建立促进农村科学发展长效机制,区委决定,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驻镇办、村开展科学发展指导工作,进一步加快农村科学发展步伐。

一、选派方式

1、选派范围:采取自愿报名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从区级部门单位和镇办机关选派干部进驻镇办、村开展科学发展指导工作。

2、选派条件:思想政治素质较好,有一定政策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农村工作,善于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优秀年轻干部。区级部门单位中没有乡镇工作经历并符合以上条件的优秀年轻后备干部要优先选派。镇办机关选派的干部中要有足够数量的后备干部。

3、派驻方式:区委向每个涉农镇办派驻3名同志组成科学发展指导组(以下简称“指导组”),原则上以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驻镇办指导检查组为主。区级部门单位选派的干部原则上按照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中的部门单位包村安排,各镇办选派的干部由镇办具体安排,一律担任驻村科学发展指导员(以下简称“指导员”),确保每村均有一名专职的科学发展指导员。

二、目标任务

围绕新农村建设,紧扣农村基层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目标要求,以“八心工程”为统揽,不断深化“三联三争三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四进村四到户四结合”(领导包抓进村、部门帮扶进村、干部之道进村、项目扶持进村,目标到户、措施到户、包抓到户、服务到户,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三级联创”相结合、与乡镇职能转变相结合、与目标考核相结合)活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所驻镇办、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有新提高、农民收入有新增长、镇办村面貌有新改变、干群关系有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指导组工作任务:

1、在镇办党(工)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抓 好镇办驻村指导员管理、协调,对指导员工作负有领导责任。

2、列席镇办党(工)委、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有关会议,参与镇办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等重要问题决策,对镇办机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党的建设等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3、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组织开展派出部门、单位与镇办党(工)委及各村互帮互助活动,探索党建活动共办、支部生活共学、信息网络共享的路子,充分发挥派出部门、单位优势,帮助所驻镇办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加快镇办发展步伐。实现各类资源相互开放、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指导员工作任务:

(一)强班子,组织放心抓头雁

1、协助村党组织扎实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以“五个好”(好班子、好思路、好规划、好章程、好阵地)为目标,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培养敢于开拓、群众支持、带富能力强、善于化解矛盾问题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

2、配合村党组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将德才兼备、有文化、懂经营、会管 理、群众公认、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和致富能手选进村两委会班子。原则上每年培养1名村级后备干部。

3、理顺和改善两委会工作关系,增强班子团结,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4、协助村党组织积极做好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将村上种植、养殖能手和经济能人中的优秀分子吸收为中共党员。每年至少推荐1名农民党校学员、培养2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1名党员。

5、协助村党组织抓好非公有制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重点在合作社、产业链、产业协会等建立党组织,做到“三同三有三好”(党的组织与经营组织同步组建,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推进,党建成效与发展业绩同步考核;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党员队伍,有一支精通管理、善于协调、恪尽职守的党务干部队伍,有一套适用性广、操作性强、实效性好的工作保障机制;党员队伍先进性保持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党建活动效果体现好)。

(二)强素质,提升信心抓学习

1、帮助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制度。每两周组织一次集中理论学习,引导村党组织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党性修养和 发展能力。

2、加大村干部培训力度。帮助制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精心组织实施,每年组织村干部外出学习考察一次,拓宽发展经济路子,提高村干部素质和能力。

3、加大村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村民创业致富本领。

4、指导建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点。通过远程教育、网上培训等,强化农村党员理论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学习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强产业,群众开心抓增收

1、理清思路帮定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帮助制定符合村情实际的5年产业发展规划,户户建立增收“明白卡”,确定具有本村特色的主导产业。

2、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传统农业转型,积极发展壮大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和观光示范农业,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所驻村至少做大做强1个原有主导产业或培育发展1个新的主打品牌。

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帮助村上搞好劳务输出,每年至少输出农民工30人,所驻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 增长10%以上。

4、协调落实发展项目。帮助抓好培育龙头企业、种养殖专业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协会组织,千方百计抓项目落实,使所驻村60%以上农户有增收致富项目。

(四)强职能,致力贴心抓服务

1、帮助群众解决小额贷款。引导群众自主创业、致富增收。

2、开展扶贫帮困活动。通过逐户走访,了解村上困难群众生活现状,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确保所驻村绝对没有贫困户。

3、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协助所驻村开展“十佳好村民”、“十星级文明户”和“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促进农村和谐文明。

4、协助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所驻村至少有1个彰显本村特色的文艺队。

5、帮助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确保所驻村无群众性上访事件和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发生。

6、帮助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完成计划生育任务,所驻村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和事。

(五)强示范,党员倾心抓带动

1、指导所驻村建立“支部+产业”、“党员+项目”示范体系。开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培双带”活动,形成基地带产业、产业带项目、示范带民富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每年至少创建1个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基地,2个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

2、积极开展“三比三看”活动。在农村党员中开展“比作风看谁党性好、比致富看谁本领高、比带头看谁帮扶能力强”的“三比三看”活动,形成支部抓产业、党员创实业、群众富家业的新局面。

3、帮助建立党员示范机制。深化“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机制,建立“党员示范户”制度,强化党员带富意识,引领群众致富。

(六)强监督,凝聚民心抓公开

1、指导完善村级规章制度。推广“四议四公开”制度,即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或村民大会决议;公开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决议及实施结果,让农村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2、帮助建立两委会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述职评议、离任审计等监督机制。

3、指导建立村民议事小组和群众代表联席会议制度,使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制度化。

(七)强共建,城乡同心抓统筹

1、推行机关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制度。实现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2、积极为所驻村找项目、帮技术,解决交通、饮水、就医、上学、务工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快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帮助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主干街道无柴堆、粪堆、土堆和垃圾堆,村庄院落环境干净整洁。

(八)强考核,上下齐心抓落实

1、配合所驻村完成“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经考核,所驻村顺利实现“升级晋档、科学发展”目标。

2、指导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每周召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工作例会,及时研究解决“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指导建立健全考核信息报送制度,及时查漏补缺,促进农村各项工作落实。

三、工作制度

1、工作日志制度。选派干部要有专用日记本,详细记录驻镇办、村开展科学发展指导工作,形成“工作日志”,并由所驻镇办党(工)委、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在每季度末审阅签字。

2、学习培训制度。指导组驻镇办工作期间,学习培训统一纳入镇办干部学习培训计划,参加所驻镇办党(工)委组织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指导员原则上只参加镇办周例会。

3、定期汇报制度。镇办党(工)委与指导组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工作例会,认真听取指导员工作情况汇报。选派干部每季度向派出单位和所驻镇办党(工)委、指导组书面汇报一次思想和工作情况。

4、廉洁自律制度。干部派驻期间要树立良好形象,严格做到“五不”:不在所驻镇办、村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各项费用;不用公款吃请;不挪用专项帮扶资金;不收受所驻镇办、村的土特产和发放的各项补贴等;不参与有损于党员干部形象的各类活动。

四、工作年限、福利待遇和考核管理

1、工作年限。选派干部驻镇办、村开展科学发展指导工作,年限原则上为3年。

2、福利待遇。选派干部驻镇办、村期间一律脱离原 单位工作,工资、福利等各项待遇不变,由原单位发放,不影响正常工资调整、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派出单位每月给予选派干部适当的交通、通讯、伙食等补贴,逐月发放到位。镇办、村党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选派干部安心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考核管理。指导员以镇办党(工)委和指导组管理为主,派出单位协助管理。干部派驻期间,原则上中途不得调整,如遇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派出单位必须事先说明情况,报区委农村科学发展指导工作领导小组批准。选派干部考核由区委组织部负责。对指导组成员的考核以区委组织部为主,征求镇办党(工)委意见后确定考核等次。对指导员的考核由镇办党(工)委和指导组共同负责,征求村级党组织意见后确定考核等次。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职称和不称职3个档次,考核优秀的干部,派出单位直接将其列为本单位考核优秀档次,不占本单位评优名额;对连续3年考核优秀者优先提拔任用;对不称职的给予诫勉谈话、限期整改,连续两年不称职的予以撤换。考核结果记入本人档案,干部任用时,优先考虑派驻的指导员和指导组成员。

五、组织领导

一要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区委成立农村科学发展指 导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副书记魏琦担任,副组长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兴发担任,成员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平安,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局长杜群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启胜以及涉农镇办党(工)委书记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委组织部,主任由张启胜兼任,副主任由段明辉担任。各镇办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切实可行工作方案,落实领导责任,确保选派干部驻镇办、村开展科学发展指导工作顺利进行。2009年12月25日前,各镇办、部门、单位要将选派干部基本情况报区委组织部审核确定,凡部门单位选派干部不符合要求的,一律重新确定人选。12月31日前,所有选派干部由镇办负责培训,熟悉情况并开展工作。

二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选派干部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方式。镇办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及时向选派干部介绍派驻镇办、村基本情况、工作重点和工作难点,随时了解掌握工作动态,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区委农村科学发展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指导组要经常深入各村,强化督促指导,狠抓任务落实。区级机关派出单位要履行包抓责任,切实把选派干部所驻镇办、村作为联系点,主要领导要加强联系、帮助和指导,包抓村的“三联三争三共建”、“升 级晋档,科学发展”、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全部纳入部门目标考核范围。未下派专职指导员的部门单位要按照村级党组织 “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安排,继续做好包抓村的工作。区委组织部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坚持每月检查、每季度汇总,逐镇办、逐村排出名次,将督查结果在全区通报。

三要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区委农村科学发展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发现典型,认真总结推广干部驻镇办、村工作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从而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上水平。干部派驻期间,区委每年评选优秀镇办、优秀指导组和标兵指导员,并进行表彰奖励。秦都政府网站和秦都党建网将开辟专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科学发展指导工作,努力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指导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篇5:关于农村建立垃圾分类机制的工作计划

年级小组

您好!我们是长岭麦韵芳小学的学生,我们正在搞一项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打扰您几分钟,请填好问卷。谢谢。

1、您是否知道垃圾分类处理()

A、知道B、了解一点C、不知道

2、您家里有对垃圾进行分类的习惯吗?()

A、有B、没有

3、您觉得垃圾分类对改善环境有帮助吗?()

A、有B、没有C、不知道

4、您认为垃圾分类处理有什么好处(可多选)

A、便于回收利用B、减少垃圾量 C、利于垃圾无害化处理D、利于改善生活环境

5、您所在村社是否有设分类垃圾桶?()

A、有B、没有

6、您是否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教育()

A、是B、否

7、您所知道的垃圾分类知识是从什么途径获知的()

A、报纸 B、电视C、社区宣传资料D、其它

8、您家对有害垃圾的处理办法是()

A、直接扔掉 B、送到专门回收站 C、存放起来 D、其它

9、请你选出以下你认为是可回收物品的选项()

A、塑料袋B、玻璃瓶C、废电池D、牙膏皮E、纸巾F、建筑垃圾G、塑料泡沫H、食物残留物

10、如果村里有垃圾分类垃圾桶,您会分类投放垃圾吗()

A、举手之劳,会B、比较麻烦,不会

11、您认为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有哪些()

A、公众环保意识淡薄B、设施不完善C、宣传力度不够D、公众对垃圾分类回收了解甚少E、职能部门规划不力

12、您对于垃圾分类是什么态度()

A、支持,这项工作很有意义B、反对,没这个必要C、无所谓

篇6:关于农村建立垃圾分类机制的工作计划

根据《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指导意见》(建发[2010]50号)、环治办[2011]21号文件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结合XX实际,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决定,今年在地理位置相对较好,交通便

宜的响滩村先行试点,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生态无害化分类集中处理模式,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总体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工作进程,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率,不断改善我镇农村的生态环境,着力提升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二、实施范围

2011年4月底前,确定地理位置相对较好、交通便宜的响滩村作为试点示范村,先行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生态无害化分类集中处理;2011年6月底前,确定地理位置相对较好、交通便宜的偏偏店村作为试点示范村,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生态无害化分类集中处理。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3月20日—4月10日)。试点示范村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致农民一封公开信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农村生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目的和意义,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工作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并对示范社开展摸底调查,初步确定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收运站点。

(二)修建和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阶段(4月11日—4月25日)。在确定的垃圾收运点修建垃圾房、垃圾池或安装必要的生活垃圾收集容器等基础设施设备。投资12000元在响滩村1、2社居民点安果皮箱30个;投资16万元新建垃圾房15个;投资3万元购环卫斗车、转运车、铁铲等设备设施;投资5万元建垃圾池7个;投资3万元,增设移动垃圾池2个。

(三)全面铺开,集中治理阶段(4月26日—5月25日)。试点示范村对区域内的生活、生产及建筑垃圾进行彻底清理,分类集中堆放。对可降解的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堆放发酵后作为农家肥处理利用;对不可降解的,能回收利用的进行回收再利用;对不能再利用的,落实专人集中收集至垃圾收运点统一转运到垃圾处理场集中进行生态无害化处理。杜绝将生活垃圾乱倒乱堆及焚烧处理。

(四)建章立制,巩固成效阶段(5月26日—6月10日)。示范村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本村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村组环卫保洁机构、人员保障体系,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相关运行、管理到位,并得到有效落实。

(五)督查考评阶段(6月8日—6月18日)。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会同相关部门对试点示范村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情况进行全面督查,重点检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质量、村容村貌及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并将检查情况作为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各试点示范村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凝聚共识,全面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由党支部书记亲自抓,村主任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大督查考核,狠抓工作落实。为切实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的试点示范,确保我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镇党委、政府将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分类处理工作的试点示范情况作为村两委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成立由镇纪委、镇环境治理办、经济办、环保办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督查组,对各试点示范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并将督查情况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确保我镇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无害化分类集中处理工作扎实推进。

上一篇:港口货运代理向现代物流发展的策略下一篇:新教育之梦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