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议论文

2024-04-21

初中生议论文(精选8篇)

篇1:初中生议论文

浅析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雷州市南兴中学林小飞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因此,初中生的健康不仅仅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但事实上,我们的一部分初中生恰恰就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共同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与帮助他(她)们健康成长。

一、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社会的变迁给予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带来了许多的困难与烦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等几个方面。北京市的一项调查发现,32%的初中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差,缺乏自信,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等现象。所以,在今天,学校中越来越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渐现端倪,这直接冲击着教育教学工作。如果这种心理健康状况如不尽快扭转,我们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社会栋梁”,将无法适应现在的激烈的社会竞争方式。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种现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本着关心爱护学生的心态,从生活实际着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想方法去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1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

第一,学生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且是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催化剂。一个人的素质一般有三个层次构成: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我们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让学生接受其他方面教育的必要条件。

第二,从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来看,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都有着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表现主要是: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能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与他人,善于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有坚强的意志,能经受得住挫折等。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心理,每当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消极或偏激的行为,严重的会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因此,心理健康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

三、影响着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1、初中生的自身原因:初中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期,随着生理上逐渐的成熟,甚至早熟,各种“成长的烦恼”也会随之而来。但是初中生们的心理年龄仍处于幼稚阶段,心理成熟水平还不高。因此,理性调控能力差,情绪波动起伏大,具有半幼稚、半成熟、依赖性强,容易冲动这些特点。所以,当他(她)们的“成长的烦恼”得不到疏

导而郁积下来,就会很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甚至会导致他(她)们做出过激行为。另外,初中生还有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这很容易使他(她)失去学习兴趣,从而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等等。

2、家庭因素:目前,许多的初中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她)们在家庭中被过分关爱。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日益强烈,为此他们会严格要求孩子,给孩子过高的期望,甚至用过分的措施来限制孩子的正常活动自由。这些往往会变成了他(她)们沉重的包袱;另一方面,父母会将孩子学习以外的事情全部包办,甚至连日常的生活起居都不让孩子参与,产生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溺爱现象,然而这样会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充分地发展与提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孩子,往往会感到压抑苦闷、焦虑烦躁,或者会变得顺从自卑,依赖性强,遇事缺乏信心和勇气。并且因为家长以孩子为中心的观念,使孩子在心里有着对家长的付出感到理所当然的认识,从而形成自私自大、心胸狭窄的性格,难以与他人相处。另外随着家庭离异现象的增多,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也会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让他们心中有着被抛弃感或愤怒感,甚至会变得抑郁、敌对,往往会把这种情绪发泄在其他人身上,因为在他们心里憎恨社会、憎恨父母、憎恨学校、憎恨他人,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上出现阴霾。

3、学校因素: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认识。但是由于考试还是一种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所以,考试结果还是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依据,升学率仍是学校重点工程。显然,学校还是重点抓智育,德育工作包括心理教育等其他工作却不引起重视,从而

忽视了对初中生的精神关爱,忽视了对初中生的心理疏通。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结果使不少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各种学习压力、考试压力。每当学生面临考试时,心里总感到紧张并有压力,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有许多不堪重负的学生走上了厌学、逃学、痴呆、甚至自杀的道路,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甚至发生了在学习上不愿服从父母管教而杀死自已亲生父母的惨剧。由此可见,过重的学习负荷也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4、社会因素:对于青少年心理冲击的社会因素莫过于网络世界的诱惑。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学生,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他(她)们被称为“网络一代”。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世界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人们的见识。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过分依赖网络信息,导致很多初中生养成逃避现实的心理,逃避人际交往,对他人漠不关心,个人主义压过集体主义,学业上无所求,过分注重自我,与同学的疏远,从而影响到师生情、友情、亲情。致使他(她)们的人生轨迹也出现了偏颇。这些都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初中生除了物质方面的需求外,更会有心理上的需求。比如渴望得到尊重、渴望得到关爱,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等。那么怎样才能够引导与帮助学生,培养他(她)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第一,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尤其是对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心目中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师个体自我心理调节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另外,教师如果没有较为完备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或是学而不用,那也是难以担当起疏导学生心理的重任。

第二,教师要懂得用爱去敲开学生的心扉。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应主动和他(她)们接触,和他(她)们谈心。许多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多数是因为有心事得不到宣泄而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多点关心这些学生,多给他(她)们鼓励,多听他(她)们倾诉。相信在老师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敞开心扉;在老师的鼓舞下,学生会产生自尊、自爱、自信的心理。

第三、要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来处理问题。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有的情绪冲动,有的自卑胆怯,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等。因此,在与学生的交谈时、在处理问题时,教师必须做到有针对性,灵活地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来处理问题。例如,对内向胆小的学生,必须耐心、真诚地与其交谈;对自控能力差、易冲动的学生,应该经常提醒、引导他(她)多进行自我教育,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一般来说,在贴心的交谈下,学生总会慢慢敞开心扉的。又如对缺乏集体主义、独来独往的学生,可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让他(她)们参加,让他(她)们在活动中锻炼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让他(她)们体味集体生活的快乐。

综上所述,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健康成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留意细察学生的心理动向和行为倾向,切实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及时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高尚的品德,把他(她)培育成高素质、好心态的新世纪人才。

篇2:初中生议论文

近几年,实行初中体育升学考试制度,给初中的体育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对体育工作的态度,并促进了大部分学生的锻炼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运动成绩。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体育教师感到为难的是,如何改变考什么教什么把体育课变成单一的训练课,使部分学生厌倦体育课。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消极为积极,是一个值的重视的问题。我从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上进行了探索。

一、教学内容上

(一)创新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教学内容

课标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内容要与实际生活相贴近,只有这样学生学起来才容易理解与接受。不仅语文、数学科强调这一点,体育学科也同样如此。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汲取生活中富有时代特征的运动内容和方式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更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创新出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教学内容,从而为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服务。例如:我们在课结束时,可以选用舞蹈、健美操等内容来做放松运动。

(二)选择学生喜欢的项目

现在使用的初中体育教材内容有很多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

特点和兴趣爱好,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忽视了学生健身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学生往往是很被动去学习这些运动技术,却不能建立起他们的运动热情。培养初中生运动的热情,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学生喜欢的 项目。初中学生体育项目爱好的初步调查显学生喜欢个别项目的因素有(1)有成就感(2)有趣味、好玩(3)能锻炼身体(4)从小爱玩等。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项目的选择上根据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进行选择,允许学生个性发展和爱好的选择。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方法选择相适应的项目。

(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引进“乡土体育”

体育课堂要引进“乡土体育”,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使学生更了解家乡的历史与人文,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使他们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进一步热爱自己的家乡思想感情。教师完全可以将滚铁环、抽陀螺、拍毽子、抖空竹、踩高跷和民间舞蹈等体育活动引入体育课堂。对于一些在内容、情节、规则、相配的民歌、民谣等不符合时代精神、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或者安全性不强的体育游戏,我们可不采纳,或重新编写改造,使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尽量取其之长,弃其之短,最的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特色,使它能科学地合理地走进课堂。

二、教学模式上

一堂快乐的体育课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教师能不能创造一个既严肃活泼又和谐有趣的教学氛围。我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尝试,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根据 “寓教于乐,乐中施教”的精神,建立了快乐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在体育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通过游戏引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用游戏衔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游戏要根据初中生生理发展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教给他们平时熟悉的游戏,而且是他们喜欢的游戏。比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甲、乙、丙3个队,各成纵队面向中心点,站在角顶立柱或手榴弹后两米处。游戏开始,各队排头站在顶角处,做好起跑准备。教师发令后,各队排头按规定路线进行跑动和触摸球;并甲追乙、乙追丙、丙追甲,在绕一周跑回原处前追到(以手拍背)时,即为本队得1分,随后站到本队队尾;第2名学生按同样方法进行,直至全队做完,以得分多的队为胜。这样不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游戏,玩起来了,而且能在玩和活动中得到锻炼,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二)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育竞赛活动是学生对上体育课产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这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

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意志品质得到增强。在一般情况下学生都希望自己能跑得更快些,跳得更高些和掷得更远些,为班级,为自己挣得荣誉。然而,他们的生理特征、身体素质等都基本上接近。在这种情势之下,学生之间的较量,是比水平、比技艺、比能力,更是拼心理、拼意志、拼精神。

(三)激励教学,引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一个身体技能的训练,亦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如何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爱上体育,这点是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的一个问题。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眼神,动作的暗示或是一个微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发展。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启发,帮助解决;当学生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失败时要及时帮助找原因,并给予积极的鼓励。

4、充分发挥课堂示范作用

教师示范是以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真实地感知动作,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正确、熟练、轻快、优美的示范诱导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心理上始终对动作练习保持高涨的兴趣。示范要选择好方位。示范位置、方向关系示范效果。一般以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为准。示范的位置应根据

队形和动作的形式以及安全等因素而定,示范的方向应根据动作的结构和要求、学生观察动作的部位而定。经常采用的示范方式有正面、背面、侧面和镜面四种。教师切忌利用示范的机会进行自我表演。另外,教师在示范时,还要控制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篇3:浅议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首先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当作教学的重要目标,尤其在初二、初三开学初,要明确地把这一宗旨告诉学生,让他们明白,自身具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并在具体的教学中经常性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学习,要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认真设计学案,做到教为学服务,充分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的暴露过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的呈现、方法的引导和知识的形成规律上,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学.

二、设置问题,切实培养学生预习能力

预习是为听课做准备的,要求课前能将要学的内容读一遍,想一番,找出重点,以便有的放矢地听课.刚开始时,老师可按第一节课的内容,列出自学提纲,布置自学习题,要求抓住重点、关键,特别是了解本节课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包含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动手认真理清基本内容,并注意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及各种逻辑因素.学生按这样的提纲和习惯自学容易抓住看书的要领,逐步养成看书的习惯和方法.这样做,一方面使得一些易于理解的问题在课前就得到解决,课堂上教师可以对重点知识进行精讲;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预习,发现出疑难,从而带着问题听课,减轻听课注意力十分集中的压力,为上课创造有利的心理状态,增强了注意的定向,提高了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授“有理数”一节,引入“负数”的概念时,就可以设置以下的问题,让学生预习:

(1)“零”在过去的认识中表示没有,0℃是表示没有温度吗?零上50℃与零下50℃,怎样用不同的数表示它们呢?

(2)汽车驶离车站12千米,你知道它是往东跑还是往西跑吗?向东12千米与向西12千米,怎样用不同的数表示它们呢?

又如,教师在讲授解不等式,归纳不等式的解题方法时,教师可设置以下预习问题: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

(2)对照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你能仿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吗?

(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题关键是什么?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在公式定理的推导、练习巩固、纠正错误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可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公式、类比联想、分析归纳等,努力寻求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定理的证明方法,独立地归纳出公式.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细致地挖掘课本知识,注重对课本上的例题、习题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证的尝试.鼓励学生对一道题目或进行“平行性”改造,或进行逆命题的改造,或大胆改变某条件,看看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完一个概念后,可先让学生做一些是非判断题,在他们进行判断时,教师强调一定要说出理由,以防止他们不动脑筋的瞎猜.对于一些概念较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教师要把问题进行分解,可让学生从正、反、侧几个方面进行练习,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另外,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地把不很复杂的数学问题定型化,寻求解这类题目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4:浅议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要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要按照课标规定的习作要求定位,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对于写作能力强弱不同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大大提高写作的积极性。创设写作情境,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知道,写作没什么难的,写作文首先应该自己想写,喜欢写,学会写,然后才谈得上能否写好文章,揠苗助长或本末倒置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应有目的地选取篇幅短小、生动感动人的文章给学生朗读,而且是带着极为浓烈的饱满的深情读得如痴如醉,驱“情”以动人,营造一种令人向往的氛围,学生无不被强烈感染,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同时语文教师要设法自我充电,要有强烈的亲和力,自己努力创建一个磁场,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其次,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鉴赏力,对教材的美文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且这种见解是学生心悦诚服的。再其次,语文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用作家的眼光观察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并将所见所闻成文当场向学生朗诵。让自己在学生心目中魅力无限,光芒四射,让学生喜欢老师上的语文课,喜欢写作!

二、围绕写作过程,加强诱导点拨

平时我们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加强诱导点拨,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的诱因,既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的显露,又能全面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学生提笔写作时,就会感到内容很多,这样学生容易掌握写作方法、抓住写作重点,使自己学会写作作文、修改作文,提高写作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一要不断鼓励学生努力去写,及时加以表扬,让学生充满信心。二要指导好学生,指导学生读好范文,从中有所领悟。三要及时反馈,让他们在老师的评语中自我欣赏。总而言之,如果说教作文好比教家具制作的话,那么,多数人是先让学生设计好家具,再制作成功,但孰不知学生连最起码的木工活都不会,即使画好了图(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布局谋篇等),也不可能打出一件像样的家具,学生自然对打家具(写作文)有畏惧情绪。于是乎,学生感叹:作文难,作文难,写作文真难。而我的方法则是,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时刻苦练木工手艺。让他们知道,会写作文没什么了不起,而我们这些人也不过是一个写作的“匠”而已。是“匠”,当然应该具备劈、锯、刨、凿等技艺。我们学写作文同样如此,首先应该喜欢写,不怕写。学会写,才能谈得上把作文写好,揠苗助长或本末倒置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扩大阅读量,养成会积累的好习惯

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广泛阅读。光靠课本中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读物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精巧的构思,合理的选材。只要坚持多读多看,自己就会自然而然地受到那些优秀作品的感染。既学习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又能从中吸取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受到影响。

在书海中畅游,能使自己心宽目明,且钻入书海中,自己便会体会到知识世界奥妙无穷,使自己的心胸开阔,当此时,学生便会把写作当做一种崇高的事业,无形中对写作就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

人们常说:“好记性比不上淡墨水”。确实,要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做笔记的习惯。特别是叫他们在每次阅读后,要摘抄一些优美的词句或段落,且分类积累,比如写景的、写人的、写事的,写人的又分写人物外貌的,写人物动作的,写人物语言的等。记下来后,要时常去读,以便写作时恰当使用。

四、勤写片段,多记日记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勤写片段,多记日记,以及写心得体会之类的小练笔。如在人物描写方面,采取动景、静景等多角度描写训练,并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平时勤写片段,多记日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对提高写作水平大有益处。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强调每位学生每天写一则日记,大至一千八百字的篇幅,可以对时事发表看法和见解,小至遣词造句。也可以是写一段有关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片断,这样,学生不但养成了爱写日记的好习惯,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笔后,素材积累丰富了,写作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五、重视作文批改

一是当面批改

每次作文后,老师应当面批改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特别是有些写作基础差的同学,当面指出他需要改正的地方。这样,他会有很深的印象,下次作文时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二是学生互相批改

学生对同学的批改,比对老师的批改,要感觉兴趣得多,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减轻老师的工作量,又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不过,要好好组织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首先要端正态度,本着既指出同学的不足,又提高自己的目的去批改,不能到处宣传别人的文章。其实,要教给学生批改方法和要求,让他们分别从以下几方面去改: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有几个错别字,有几处病句,标点符号书写是否规范。这些基础性的要求达到后,再叫他们向更高的方向努力,从文章的中心、选材、表达方式等方面去改。最后,老师要抽查翻阅一部分同学的批改情况,及时予以评判。

七、多些表扬,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无论写得怎样,都要首先给予肯定和表扬,毕竟都有其闪光点,有好的一面,在表扬之后,委婉指出不足之处,让其知道作文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才能增强自信,提高写作兴趣,乐于多读多写,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作文内容并不太好,但在用词、造句方面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也要给予表扬和赞美,让其产生写作兴趣,能够勤读多练。如果教师在评学生的作文时,批评的多,表扬的少,那无形中象泼了一盆冷水,使之对写作文的热情倾刻间消失,失去自信,增加了畏惧感,对提高写作水平更加不利。

篇5:浅议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天门市实验初级中学 唐伏秀

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具体到语文写作方面,主要指不易改变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不懈地努力。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受益颇多。它是夯实人生成才之基,开启事业成功之门。根据作文教学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觉得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以下六个方面的习惯。

一.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是启迪思维、认识事物、增长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对语文素养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自然、社会和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善于观察,仔细观察,多角度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写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脑子里的“货”就会多起来。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就写不出深刻隽永的文章。

二.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作文水平的高低,与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很大关系。实践证明,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往往是阅读广泛的学生。现代文学家邹韬奋写道:“我所看到的书当然是不能背诵得出的,看过了就好像和它分手了,但是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只要用得着的任何文句或故事,它竟会突然出现于我的脑际。”如果我们能多挤一些时间,经常阅读报纸,阅读高质量的杂志,吃掉若干本好书,既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接受新思想,又可以吸收丰富的词汇,那些名人传记、中外名著、名人名言、历史典故、文化资料、详实数据等等,一旦被我们掌握,到用时,就会得心应手,从容自如。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作文水平就会慢慢提高。

三.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意也。”古人是聪明的,他们懂得抓住“读”,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们并不多谈理论,也不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去抄,去读,去背,一遍又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层次脉络、表达方式、思想感情都会在无形中影响读者,久而久之,作文水平就会提高。巴金先生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说熟读是基础,成诵是关键。在成诵之后,那些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才能变成自己随时驾驭的知识,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四.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

课外练笔,一直是语文教学大纲倡导的内容之一,中学生课外练笔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教育家叶圣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反复阐述过,他分析说,单靠教师出题每周一作,未免回数太少,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因此,“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须课外作文”。中学生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周记,写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及时记下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写自己种种想要写的,多写才能使我们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强,课外练笔同课内作文相比,有它的独特之处:它强调一个“练”字,不过多地在写作知识或理论上做文章;它的自主性很强,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老师、家长等任何人的限制;它可以有多种写作形式,不受写作体裁的制约,它有强烈的真情实感......总之它是课内作文缺陷的弥补。

五.养成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习惯

审题,要仔细阅读作文题目的文字和文题要求,认真品味文题中的导语,冷静排出文题的干扰,注意文题中的隐含信息。如果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立意,要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立意时要围绕文题放开视野,纵横拓展;要紧扣时代特征,有的放失;从小题材着眼,以小见大,从大题材落笔,化大为小;从多角度思考,由表及里,平中见奇,准 2 中求异。选材,确定文章主题后,要快速从思想和记忆的宝库中寻找材料,选材一要切题,二要典型,三要具体,四要新颖。构思,是一篇文章写作的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比如,如何对选择的材料进行组织、取舍、裁剪,如何谋篇布局,结构成文,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怎样安排详略、运用技巧等,都要快速思考,想点子,找办法,构建写作蓝图。

六.养成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

文章不厌百回改。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是改出来的。一切大文章家,大作家都十分重视修改。托尔斯泰说:“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摈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据传说,宋代的欧阳修写文章,最初也写不好,后来他看到韩愈文章的原稿改得一塌糊涂,才恍然大悟,从此很注重修改文章。可见最优秀的作家要写出好文章也离不开修改。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不仅可以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肃认真的作文态度和高度负责任的精神。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方面没有大的问题,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也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修改作文首先要明白修改的要领,一般可以从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入手。要坚持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再征求老师或同学的意见,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

习惯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把无目的、无计划、低效率的学习转化为有目的、有计划、高效率的学习的关键。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尽自己所能,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在是太重要了。

浅议初中作文教学

天门市实验初级中学 唐伏秀

写作是一个人在一辈子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中学阶段则是掌握这种技能的黄金时期。因此,重视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了一套作文教学的方法,积累了作文教学的点滴经验,整理出来,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现在通行的作文形式一般有三种: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下面就如何让学生写好命题作文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作文方式,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定题目所规定的范围、内容、体裁等来写一定规格的文章。这种命题作文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的意图,避免写作偏向某一方向;有利于写作者的思想迅速集中,能较快地完成写作任务。那么如何让学生写好这类作文呢?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每次作文一定要做到认真命题、指导、评改这最基本的三点。其实要做好这三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命题作文要精心设计作文题目

A.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常言说的好:“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题目就是文章的“慧眼”。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学生写作训练的成败。因此,教师要掌握命题要领,提高命题技巧。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这就要求题目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最能体现学生生活。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设计出一些可写性、新颖性、启发性的作文题目。命题符合学生口味,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来也 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例如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成《你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和XX说说心理话》就不如改成《XX,你了解我吗?》等等。

B.要了解学生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命题尽可能的让学生倾诉心里话。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2--15岁,这个时期的学生叙事能力强,对所叙的事能做一些抽象的槪括,所以命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的日趋成熟而有所侧重。初一阶段,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期,他们还不能很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还留恋于小学的快乐时光。根据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趣事》、《儿时的伙伴》、《我上初中了》......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作文得心应手,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初二阶段是初中生活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于是我又出了这样一些题目《我入团了》、《绿色,你哪儿去了?》、《我尝到了苦头》、《难忘的课堂提问》等让学生训练。命题既形象具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初三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他们善于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这样我又设计了《中学时代的我》、《成功很难吗?》、《小议理解》、《雪中情》等之类的题目。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又与学生心理的成长保持同步,比较有科学性。

二.指导学生写好命题作文

A.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的前提。审题就是通过审读、分析,弄清题目所给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加以综合,直到真正弄清题目的要求。审题要达到落实题眼,明确限制的目的。审题审清楚了,作文时就不能越“雷池”半步。如审读《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读题便知,题眼是“趣”,文章就是要着重突出事件的趣味,这也是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所在。文题中的其他词语 5 显然当属限制的内容了,它们分别从对象(我)、数量(一件)、范围(身边)一一作出了限制。

B.确定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以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儿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准备表达一个什么思想,这就是回忆材料,确定中心。中心明确了,就要环绕中心,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如《愉快的星期天》,这样的题目,如果同学们想表现自己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可以选取星期天去游乐场玩、参观科技馆、与小伙伴们一同外出野餐、郊游等内容。就拿郊游,野餐来说吧,应围绕“愉快”这个中心,写郊游的过程,尤其是令自己感到快乐、有意义的事情,郊游当中发生的愉快的、令人难忘的片断等。而自己郊游当天的早上怎样起床穿衣,怎样准备郊游用品等等与中心无关的事情,就不要写了。

C.列好提纲,确定详略。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得列个写作计划,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得有个次序。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密切,要详写,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不大,可以略写,得分个主次,这不要求列好提纲,确定详略。提纲好比建造楼房的图纸。有了好的图纸,造出的楼房才能坚固美观。

以上三步做好了,你就可以按提纲进行作文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可以避免选材不当、文不对题,或者结构混乱、条理不清,或头重脚轻、主次不分,甚至没有中心的毛病。

三.采取多种多样的评改方式

A.自评自改。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可安排早读时间让学生拿出来朗读,让他们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6 让学生自评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完善、评价、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

B.互评互改。习作自我修改之后,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互相评改,互相商讨,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扬长避短。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这时候教师应成为学生互评互改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最高的公正评判者。

C.教师评改。学生自我修改、互评互改之后,教师就要把作文收上来作最后的总结评改。教师是学生作文最后的读者和评判者,需要把每个学生的作文认真的改一遍,把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挑出来,把不符合要求的也挑出来。符合要求的,当然是我们鼓励和表扬的对象,对不符合要求的怎么办呢?那就要因人而异,既要批评他们没有写出符合老师要求的文章来,具体指出存在哪些问题,又要表扬他们文章里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搞好作文的最后评讲。

篇6:浅议初中化学分层教学

【摘 要】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由于是九年级才开设的课程,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在学习中会面临较大的困难,难以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对此,应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夯实学生化学基础,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信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为化学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文章从分层教学法的作用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两个方面探讨了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化学;分层教学;教学进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10-0079-01

化学是初中阶段新开设的科目,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新鲜。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不同,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导致学习成绩无法提高。由此,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分层教学模式,能够确保教学进度与难度符合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作用

1.1 夯实基础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由于化学科目具有较大的难度,而初中生学习和思维能力有限,在学习中有可能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因而导致化学基础不牢固。?Υ耍?教师通过分层教学,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对教学进度进行适当调整,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提升效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能够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知识往往具有较大的难度,在短时间内,学生可能难以充分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因此,对于后续的知识,学生自然也就无法跟上进度,进而影响到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而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3 提高信心

由于化学知识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学生在学习当中很容易失去信心,在课堂中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习兴趣低下、注意力不集中,自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针对后进生适当将教学难度降低,让学生在学习上更加容易,逐渐对化学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在取得一定学习成果之后,学生的信心将会增加,对日后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层次划分

在分层教学的开展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地进行层次划分。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对学生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充分了解,为分层教学的开展打好基础。此外,教师还应当注重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使化学教学更有针对性。

2.2 任务设计

根据划分好的学生层次,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设计。通过分层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符合自身能力的化学知识。所以,在学生层次划分的基础上,需要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

2.3 对教学内容分层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除了遵循思想性、启发性、灵活性、系统性等原则外,更应把分层思想贯穿交织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为①提出问题;②建立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获取事实和证据;⑤检验与评价;⑥合作与交流。应按难易程度分层展开探究,切忌直接让学生面对非常困难的命题,那样学生会很难适应。

2.4 分层评价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功。因此,要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原则下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评价,彻底改变原有的单一评价方式,同时采取动态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上对自己既有信心,又能看到不足,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此外,制定新的评价方式时还要留有余地,要允许学生暂时不会或不全会。

篇7:浅议初中语文作业分层布置

丁波 郭海荣

(江苏省泰兴市常周初级中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多层次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为了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达到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看菜下饭”,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在布置作业时,分层设计,分层评价,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展示,成绩得以提高。

记得第一次尝试着创新作业是在我上完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后,为了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我就设计了如下作业:

1.将字词表中的本课字词,对你来说比较陌生或者难写的抄写两遍。(基础题)

2.摘录1~2处你认为描写生动、优美的句子或语段,说说你欣赏的理由。(基础题)

3.你能给作者笔下下雪后的山,配上一幅彩色的插图吗?(提高题)

4.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它;选择你特别喜欢的一段文字,尝试着把它背下来,并将它积累到笔记本子上。(提高题)

5.你能仿照这篇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150字左右描写冬天的文字吗?(提高题)

6.阅读乔忠延的《一河冰川动春潮》一文,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拓展题)

要求:完成基础题,另外根据自身能力在提高题或拓展题中任选1~2题完成。

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对这几项作业,积极性很高,许多学生甚至主动地完成了4项或5项作业。通过这次分成作业的设计,我深切感受到了分层作业的好处。分层作业我已经实施了两个年头,它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分担,提高了作业的效率,也使我的学生爱上了语文,在实施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查研究,学生分层

教师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如果忽视这一环节,那么即使分了层次也往往是无的放矢,难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人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学习个性及态度等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并对他们进行了科学分类。语文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他们的求知欲较强,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有较高水平;有的学生很勤奋,兢兢业业,学习态度认真,但却总是无法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还有的学生或语文基础差或口头表达能力差或写作水平差或阅读能力差;有的学生主要是厌学情绪浓厚,在语文学习中缺乏兴趣,把自己的兴趣指向其他学科上,但却很聪明,也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有的学生反应慢、动作迟缓等。根据这一了解,将学生分为A、B、C三层。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对有些学生还可采用隐性分层或自主分层,目标是求得学生主动的发展。

除了对他们存在的差距作了具体了解外,还对他们存在差异的成因作了分析,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当然,学生本人的语文知识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曲线的变化往往是一个旧的差异不断缩小,而新的差异又不断形成的过程,可见,学生之间不但存在着差异,同时也存在着差异的可变性。教师要时刻关注这种可变性,做到心中有数,要不断调整对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合理设计,作业分层

作业由浅入深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题、综合题、创新题。例如,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熟读课文三至四次,疏通生字词;对B层学生的要求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对C层学生的要求是欣赏文章精彩文段并写一些赏析性文字;在记叙文的写作上,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够五六百字,要完整通顺,对B层学生的要求是写具体,即能把一件事写完整,有一定的重心并做到叙事有条理,内容具体,详略得当。对C层学生的要求是写生动,就是要求在叙事中融入一定的描写,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遵循情趣性、开放性、激励性、探究性、多样化,难度设计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且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对于优秀生应以拓展、提高为主,训练其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对于中等生要在完成基础作业的基础上,适当选择1~2道提高作业,力争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对于学困生,设计基础题,旨在查缺补漏,稳步亲近。

三、情感激励,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比如,对A层的学生主要以鼓励肯定为主,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鼓励他们力争上游;对C层的学生以激励竞争为主,调动他们学习竞争意识和学习创造力。从预习作业到课堂学习再到课后作业,我们都以分层标准来进行分层评价,这样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首先在分层的基础上达到“小题勤改”。即每次布置的作业在数量上要“少”,在批阅的次数上要“勤”。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先做那些短、小、快的题目,对大的、难的题目往往最后做。其次是在批改上多用评语来引导学生。对于作业出错特别多的学生,我抓住他们的闪光点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常写道:“你一直在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心、关注他,激发他们改掉缺点的决心。对学生做题思路不正确的,我常在题的旁边写这样的评语:“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有更好的答案吗?”“不仅激励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同时开启学生的心灵;对于一些做得好的学生,写上:“你回答得巧,方法妙!”既肯定了学生的独特见解,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实现知识迁移。这样批阅虽然老师在作业本上仅写上一两句或表扬或鼓励的话,但学生能在鼓励中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

作业的设计是一个充满艺术的课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作业,从而树立不断向更高层次攀登的信心。让我们为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增添活力,增加魅力!

参考文献:

篇8:浅议初中生学习物理的障碍

一、先入为主

所谓“先入为主”就是把先前已有的印象或观念当成是正确的,如以物理现象为主,就会形成一种难以转移的思维定式,并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先入为主”看到的多是物理现象的表面,不能揭示物理的本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局部代替全面,形成错误的概念。

例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在空中飞行的皮球仍受到支持力和推力的作用”,“速度大,惯性就大”,“水在100℃时,才能沸腾”等。

2. 在学习某些概念时,张冠李戴。

例如“功”与日常生活中的“工”、“工作”混淆不清;将“机械效率”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效率或做功快慢混为一谈;将“重力”与日常生活中的“质量”、“重量”相提并论等等。

3. 表现为用原有的知识来理解或取代新的概念和新的规律。

例如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都是不动的;将“平均速度”简单地理解为速度的平均v=(v1+v2)/2;气体压强只对物体产生,人感觉不到,对人没作用等。

二、知识干扰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增多,经验的积累,不同学科的知识会不知不觉地相互干扰,这种现象很严重,它是造成思维混乱的原因之一。例如,有的学生认为一块煤在一楼和五楼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一样,理由是煤由一楼搬到五楼,需要做功,所做的做功会转化为物体的能量。

2.使用机械做功时,越省力就越省功,越省力的机械效率就越高。

3.关上窗户与门,外界传来的噪声就变小了,所以固体不传声。

三、用数学思维代替物理思维

由于物理概念中有许多相关的物理量,可以是定量表达,因而既要求明确其物理意义,又要掌握其定量分析方法。而以往的教学中,常把对物理量的理解放在定量分析上,例如,学生根据ρ=m/V。认为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在平均速度公式v=s/t的教学中,认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跟时间成反比。在欧姆定律R=U/I的学习中,有学生认为当电压为零时,电阻为零;甚至有学生认为当电压为零时,电流为零,欧姆定律公式不成立。

四、脱离实际

学生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不注意分析实际情况,对物理规律、定义、公式,只停留在字母或等式上。例如,一副绳梯悬挂在轮船舷侧,有10m露在海面以上,若海水以0.6m/h的速度上升,问经过5h后,绳梯有多少露在海面以上?有不少学生的答案是7m,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水涨船高,船是一个浮体,当载重不变时,露出水面的高度始终是不变的。说明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种见数字就算的习惯,忽视问题的隐含条件,脱离了实际情况。

五、主观臆断

学生常常根据直观知觉,根据以前类似的现象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主观臆断,从而造成错误。

【例1】分析人乘坐汽车时的惯性现象。有学生认为汽车忽然启动时,人向后倾斜;忽然刹车时,人向前倾倒,是由于惯性现象,而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人与物体就没有惯性了。

【例2】投出去后,在空中飞行的蓝球,有学生认为蓝球受四个力作用,即重力、支持力、空气阻力、推力,其原因是认为没有支持力它会往下掉,没有推力它就不能够继续向上或向前运动。

【例3】在电学中,把三个电阻并联,R1∶R2∶R3=1∶2∶3,求三个电阻消耗的功率之比。

错解:因为P=U2/R。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压U相等,P与R成反比,所以P1∶P2∶P3=3∶2∶1。这种解法的错因是根据两个电阻并联时有:R1∶R2=1∶2,则P1∶P2=2∶1,不经分析,主观地推断三个电阻并联时的结论,所以出错。

六、忽视条件,分析片面,乱套公式,造成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解题只顾结论,并不重视结论成立的条件,考虑不全面,忽视重要细节,带有片面性,顾此失彼,造成错误。例如,轮船从内河驶向大海时,轮船受到的浮力是变大还是变小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变大的,原因是海水密度比河水的大,根据F浮=G排=ρ液gV排,因为ρ变大了,所以F浮也变大了,缺乏考虑船是浮体,ρ变大,而V排减小的情况。例如,甲、乙两底面积不同的柱体容器装有相同高度的同种液体,问哪个容器中的液体对底部的压强大?许多同学回答的是底面积大的容器的底部受到的压强大,原因是容器底面积大,装的液体质量多,压力大,压强p与压力F成正比,所以压强就大。这种想法错在:不理解在本例所述的情况下,压强只跟液体密度及研究位置到液面的高度有关,而与液体面积、质量、重力无关。

在学习欧姆定律时,学生依据R=U/I得出,电阻R与电压U成正比,电阻R与电流I成反比,忽视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不随电压、电流的变化而改变,不理解欧姆定律的成立条件。

七、不理解物理意义,死记硬背,造成错误

记忆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死记硬背效果不好。

例如,一个电阻两端加6V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6A,求加在电阻两端电压为12V时的电阻。部分学生的答案是R=20Ω。在教学过程中,常见类似的错误,其中一位学生认为,他是根据R=U/I,即电阻等于电压除以电流,要计算两端电压为12V时导体的电阻,电压值是12V,而电流只是0.6A,所以电阻R=20Ω。这反映了某些学生,学习时只是死记硬背物理公式,而不是理解物理公式的意义和内涵,从而造成错误。

上一篇:有价值观故事的演讲稿下一篇:调剂室工作人员值班交接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