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小论文

2024-05-11

初中生小论文(共8篇)

篇1:初中生小论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某人身上长了“瘤子”即肿瘤。它是人体某个部位的细胞分裂、生长发生异常逐渐形成的。你是否观察到某些植物体也会产生“肿瘤”呢?如我们经常发现桐树或杨树等树干被羊啃了以后,过一段时间,在被啃处上方会有明显的块状突起,这种突起就是我们所说的肿瘤。 我曾做一个观察实验,诱发植物体出现“肿瘤”。在春、夏季,选取一根不离体的杨树(或桐树)枝条,粗细像手指即可,在其基部用刀环割剥去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

过一段时间,伤口上部的树皮逐渐膨大,日子长了,慢慢地在伤口处就逐渐形成“肿瘤”,在植物学上称为“节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植物的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有机物),靠茎运输到植物体其它部位,运输有机物靠韧皮部里的筛管,且叶、茎、根里的筛管是相连通的,叶制造的有机物运输的方向是上向下运输的。在木本植物有叶的枝上环割,把韧皮部里的筛管切断,切口的上部的叶所制造的养料,由于韧皮部里筛管的中断,向下运输受阻,切口的上侧就集聚了许多养料,这里的植物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形成了节瘤。

我们知道,如果人的身上某一部位长了“瘤子”,此处的细胞生长失控,造成其器官功能异常,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如果树皮被羊啃了以后,植物体产生的养料不能向下运输,造成根部细胞得不到营养,时间久了,树就会枯死。然而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利用植物节瘤形成的原理,能使果树结大果,结甜果。例如,夏天果农往往在果树枝干的下部,剥去一部分树皮,残留一部分形成层。经过这样处理的果树,由于有机养料不能向根部运输,集中供给正在发育的果实,当年可明显增产。

剥去部分树皮的支干,由于还残留着一部分形成层,它能够逐渐形成新的树皮,第二年仍可正常生长。 在秋季,我们收获豆科植物,如大豆、花生时,会发现它们的根部长有许多“根瘤”,“根瘤”里有根细菌,这些菌就像工厂里的化学反应器,从空气中吸取游离氮元素,并把它固定下来,为植物生长提供氮肥,人们把这种根瘤菌叫固氮菌。因此人们不需要给这类植物施加过多的氮肥,就可以满足其生命活动的需要。

据资料显示,目前,许多国家的科学家正在研究根瘤菌的内部机制,使非豆科植物也能孤胆,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造氮肥。 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可能在众人之上”。对事物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分析,才能透过现象,发现其奥秘,从而了解和掌握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我认为,生物课堂是我学习的乐园,它不仅使我学到了很多生物科学知识,懂得了一些自然科学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积极探索的精神,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观察,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也给了我正确的`。

现在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我立志要像达尔文那样,走向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到自然科学的海洋里去认真的观察、思考,去尽情的遨游,为探索生命的奥秘,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2:初中生小论文

笔者近几年连续任教初中毕业班语文,通过观察身边的教师的做法以及和其他学校教师的交流发现,多数教师在上个学期就已经把两本教材基本教完,下个学期的时间基本上就进入了专题复习阶段了。而这段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又是用于文言文的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完成整个初中阶段学习内容的复习任务,又能具有较好的复习效果,那么教师对于教材的简约处理就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想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并结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来谈谈“简单教学”的几种处理方式。

一、前移次要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种方式就是将原本在课堂上进行的某些教学环节放到课前的预习中去。这样做既能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和低效性,还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获得真知灼见。进而提高毕业班课堂教学的效率,能集中“拳头”力量猛击某一块内容。

可以前置的板块主要包括字词的理解掌握、文章的整体感知、一些显性的环节。这些环节里的学习内容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个别稍难一点的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所以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就不需要再呈现了。如笔者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首先要求学生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阅读并能介绍《骆驼祥子》的主要内容及《骆驼祥子》中与本文有关的前后章节的内容,然后集中精力围绕课题设计了几个程序进行课堂教学。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更有发挥的余地。字词句的理解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可以前置的。如在学习《陈涉世家》的时候,如果课前就将词义、句意、文章大意梳理好,课堂上就可以将精力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起义原因的探究、对文章的阅读阅读感悟上。

部分教师可能担心前移次要教学环节,学生有可能学不到点子上,收获不到预想效果。这也不用担心,我们可以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问题和练习,如:知识链接,文体知识、作者介绍,扫清字词障碍、文本感知等,这些次要的教学环节解决了,在课堂学习中效率就会提高很多。

二、精心设计问题,用中考命题的形式解读文本

到了毕业年级,教学的功利性确实凸显了,中考常常成为教学的指向。所以教师可以钻研当地的中考试题,揣摩命题特点。在日常教学中,不妨对某些文章大胆采用中考阅读题的形式去呈现,教师可以选定适当的篇目,尤其是适合中考命题的长短适宜、特点明显的篇目,精心对这些文章设计三到五个阅读练习题,并且设置一定的分值,让学生像做中考阅读试题一样去紧张阅读,独立思考,认真作答,然后师生讨论检验。如教学《环球城市风行绿墙》一文,笔者就设计了五个题目:1.请你为“绿墙”下个定义(3分);2.结合全文,说说绿墙的特征是什么?(4分)3.请你找出一个能够表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例子并赏析(3分);4.请你找出一种说明方法,并结合具体句子说明其作用(3分);5.请你结合我们生活实际,谈谈可以为我们的家园设计哪些绿墙(4分)。

再如教学《学问与智慧》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又有哪些;2.请你找出本文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本文是讲人的智慧和学问,但是作者在第四节中写了“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是不是多余的呢?为什么?

这些问题全面理解了,一篇文章的立意和写法也基本上能够掌握了,这就锻炼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阅读应试的能力。应该说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学习来说实用性更强一些,当然一些文学作品也不妨使用。

近几年现代文阅读的题目的设计强化了文体意识,尤其是在考察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时候,很多地方的试卷明确出现要求归纳出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的题型,因此教师设计具体题目的时候也要体现文体意识:比如记叙文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形象的语言。议论文要有准确的论点、充足的论据、明晰的论证。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特征,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灵活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下定义等说明方法、严密准确的语言。应该说笔者的这几个题目能够围绕文章的文体特征,并考察学生的相关概念知识,还有效地考察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合并粗浅的教学内容,以作有益的阅读补充

毋庸讳言,苏教版教材中的很多篇目在选材方面存在问题,一些篇目内容老化,文学味道欠缺,对于那些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文章,像《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江村小景》等篇目,教师教学时候不妨都可以让学生自己读读就可以了。

九下第一单元是戏剧文学,本单元选编的四篇(《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陈毅市长》《一厘米》)作者的国别有中有外,时代有古有今,戏剧的种类各有不同,在情节安排、矛盾冲突、人物塑造、主题表现以及戏剧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点。教参要求教学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学习比较与辨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了解戏剧基本知识,在体会戏剧台词语言魅力、把握矛盾冲突、评析人物性格及主题等的基础上初步学会鉴赏戏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但是笔者认为,学习本单元可以让学生异中求同,从一定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比较,去探寻四篇戏剧的共性的戏剧基本知识,提供初步的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就够了。然后可以以《一厘米》为范例进行学习,从人物语言、情节安排、矛盾冲突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戏剧主题。

而对于一些内容浅显的文章则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一双手》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内容很显性,值得咀嚼的地方不多。并且这篇文章在原来的老版教材中是放在七年级的,而在北师大的教材中,这篇文章放在了小学四年级。所以这篇文章过于浅显,放在九年级(苏教版)里学习是明显不合适的,所以教师大胆舍弃也是可以的。而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还是有很多教师拿这个篇目来上公开课,我想可能就是因为它易于把握,上起来顺溜。但由于其内涵不丰,上起课来总觉得缺少余韵。所以,我们可以将内涵不太丰富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略读,或选其一点来学习。

四、放大主要教学环节,增强思维训练的广度和深度

毕业年级教材中的很多文质俱佳的文章当然值得教师着力打磨,这些文章,教师要舍得用一定的时间,但是具体教学中要抓住主要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精心揣摩,感情诵读,培养语感。

《囚绿记》一课的教学,笔者就经过精心的琢磨,围绕课文题目架构课堂教学,结合课文内容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逐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首先让学生看课题,囚绿之“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常春藤)让学生找出这是什么地方的常春藤?(北平的一家公寓的窗外)作者选择这个公寓,那肯定是因为这个公寓的条件很好了,是不是这样呢?那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住进这所公寓呢?从而引入是作者对于绿色的喜欢的诵读理解。在体会绿色给作者带来巨大安慰的过程中,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作为一个南方的浙江人到了北平应该是陌生而孤独的,是这样的吗?了解作者有了绿色他就不再孤单了,就是这一片绿色给与他安慰。

然后请同学们再看课题,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是什么促使作者“囚绿”呢?那引绿入室最初给作者带来“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这种喜悦使作者开始给予这绿色以更亲昵的称呼——绿友。作者已经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请问你有好朋友吗?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能够互相关心、帮助,互相理解、信任。)那我们的这位“绿友”有没有和作者一样体会到这种“生的欢喜”呢?

在学生明确上述问题之后,转入对于被囚绿色片段的赏析,赏析完毕,笔者再次进行“先抑后扬”的教学:看到这个囚绿的情节,看到那绿色虽受到我的特别的爱,但是变得娇弱了,还是一心向往窗外的阳光。我们不禁要问,“绿”的行为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呢?学生热烈地讨论说出:当遇到挫折时也要执著于自己的方向,向着阳光生长;作者喜欢它继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伤害了它。所以喜欢它不一定要占有。“它”可以指什么?可以指朋友,比如我看重朋友的某样东西,但我不可以自私的占有。可以指爱情,可以指亲情;父母对我们过分的爱其实就是伤害。

教师继而引导学生进行主旨探究:那么这些是不是陆蠡想要表达的主旨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最后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体味出“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甚至在赏析最后一段最后一个句子时还可以继续“先抑后扬”:最后一个句子是个疑问句,作者对前半句能不能见面有疑问吗?经过讨论,学生明确对于重新见面的时间没有疑问,仅仅是对于这绿色和我会不会面生有疑问,这句话其实暗含了一种中国人必将战胜侵略者,一定会取得胜利的主题。

篇3:初中生小论文

一、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对他们学习有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这种兴趣,使学生由直接兴趣发展到间接兴趣。小制作与小实验有利于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有些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尤其看到课本上的公式、定理更感枯燥无味,后来经过搞一些小制作和小实验逐步感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特别是经过自己动手制作小天平、小弹簧秤、潜水艇、万花筒、连接电路后,更觉学习物理有意思。一些学习基础较差但很爱“玩”的男同学,对记忆公式、仪器的构造没有兴趣,可对小制作很感兴趣。小制作激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有利于巩固教学内容

新课程就非常重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小实验、小制作,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在八年级的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以后,让其做“会发声的气球”的小实验,加深对声音产生的理解;在观察水的沸腾后做家庭小实验“纸盒烧开水”可温故水沸腾的特点;在气体的压强的教学之后,安排学生做课本中的小实验“纸片托杯”来巩固对大气存在压强的知识,等等。这些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课堂讲评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又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丰富实验资源

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局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例如有些学生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可以做几十实验,如探究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制作滑轮,等等。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具有简便、直观、原理单一等优点。用日常器具教学实验探究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此可见,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丰富实验室课程资源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实验条件相当优越的情况下,也仍然将学生身边的各种器材列入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因此,“坛坛罐罐当仪器”的经验在实施课程标准时,仍然是开发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

四、提高学生艰苦奋斗的劳动观念

小实验、小制作使用的一些材料不少是废旧物品,一般不用花钱买,为了找到这些材料要学生自己勤于动手、积极开动脑筋。如做天平时没有砝码,有的学生用泥捏成大小形状一样的泥砝码。做弹簧秤时没有弹簧,自己找铁丝绕制土弹簧;做小滑动变阻器没有金属杆,用缝被子的大针,没有滑片用废烟盒内的锡纸,等等。通过小实验、小制作自己动了手、花了工夫、费了力气,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

五、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服务的一项重大改革的课题。物理小实验、小制作中,一般没有现成的器材,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代用品,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这必将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能力,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逐渐形成。小实验、小制作是学生一个人在课外完成的,实验过程也要一个人组织、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一个人解决,这必然会增强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了“摩擦力”后,让学生在家里做“筷子提米”的实验;在学完了《杠杆》一章后,让学生做“蜡烛跷跷板”;在学了“光的反射”后,让学生制作潜望镜,等等。这些物理课外小实验以其小型、灵活、生动、多样等特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对培养观察的敏锐性,以及意志、毅力和思维的独创性,想象的新颖性,操作的准确性等创造能力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小实验、小制作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比较重视STS,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只有充分发挥小实验、小制作在物理教学中的调节作用,才能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才能更好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摘要:本文作者认为学生通过小实验、小制作可以丰富物理教学的课外活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巩固,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艰苦奋斗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篇4:小方法解决初中生写作大问题

【关键词】写作训练 存在问题 解决问题方法

随着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英语学习,有很多学生其实在进入初中学习之前已经掌握初中的大部分知识点,甚至现在不少的小学生提前学习初一初二的内容已经不足为奇了。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词汇量确实很大,阅读方面也可以读懂不少英文读物,但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惧怕写作,他们的写作能力是在不断下滑的。笔者也经常和组内的其他英语教师进行讨论和分析,发现初中生写作所存在的问题确实很多,我根据所教班级出现的问题,经过实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小学和初中在英语学习上有差异。小学侧重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输入。通过大量的游戏或是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单词的发音和能够听懂别人的讲述。这种现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不太重视写,养成了眼高手低的习惯,最终变成了现在流行的一种现象:小嘴呱呱,落笔哗哗(意思是:如果你让他说,他一定会滔滔不绝的讲,但是一旦让他写的话,那就问题一大堆了。)而初中的英语学习就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强调听说读写齐头并进的前提下,对写也有了本质的要求,初中三年对写作有着不同级别的要求。更何况在中考这个指挥棒的前提下,写作的水平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可以说初中英语教学更重视的是输出的部分。

2.中国式英语严重。

学生例句:(1)I like watch TV

(2)Radio is useful,but TV more popular than it.

(3)We can true to feel because TV shows pictures.

以上是从几个学生的某次作文中找到的病句,这几个学生在班级都属于中等生,这就代表着班级有绝大部分学生是有着同样的问题的。like+doing如果考词组的话,是没有学生不会的,但是写到作文中就变成了这样,说明学生其实是死记硬背的。最后一个句子出现的错误在班级里是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汉语的思维方式,即使我们强调了很多遍形式主语。

3.文章缺少润滑剂,中心内容不明确。笔者曾问过班里的一名成绩中等的学生,她说自己在作文欣赏课时欣赏到同学们写的范文的时候,每每都感到很懊恼,因为同样的词汇她也会,就是写的时候想不起来,一看见别人的文章后才觉得用在这个地方真的很不错。像这名学生的这种情况在班级里不占少数。

二、初中英语教学问题解决方法

1.坚持列大纲。笔者把它叫做Brainstorming。就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写作所需的单词,短语准备好,作为接下来写作的关键词,提问的问题就是每个段落的大纲。例如,对人物的描写是大纲要求必会的内容,以My mother为题,这时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把词汇进行分类整理,可以尝试的问学生这样的问题:

想到妈妈,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呢?

——妈妈的长相立刻浮现? beautiful, kind, 35 years old,big eyes, long hair

——我怎样表达爱我的妈妈,如何评价她? A hug, a mother card, flowers, the best mom in the world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就可以把学生之前的输入以一种分类的方式进行输出,学生就不用再绞尽脑汁去想如何才能凑够所要求的字数了,通过一个个的问题,很有层次的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一篇文章的写作。当然,在整理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适当的帮助学生增加一些词汇,如:脸上有皱纹 have some wrinkles on her face,妈妈总是很唠叨,my mom is always chattering about every little thing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学生对新授的词汇和句型一定会有很深的影响并且学以致用。

2.坚持造句训练。每天给学生留适当地造句练习对学生的写作会很有帮助的。造句可以包括:汉译英(最基础),一句多译,连词成句等。例如让学生整理:“我喜欢体育”都有哪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想到:I like sports/ I enjoy sports/ Im interested in sports/ I am fond of sports./ Sports is my favourite…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的训练,日积月累,学生不仅能够记住眼前学过的知识,还可以举一反三的将以前学的东西融会贯通,起到了一举几得的作用。

3.坚持仿写训练。从阅读到写作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和过渡阶段,因为从听说读写的顺序可以看出,写是要建立在听,说,读,三方面的基础上的,从遣词造句到语篇结构,这都需要大量的输入,然后才可以有相应的输出。笔者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多采用的是精讲完阅读材料后,通过表格或提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再进行相应内容的仿写。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累学习做出的一些小小的尝试。但最为一线教师,笔者深知这背后的心酸,因为不论是运用哪一种方法,都要求教师下大量的功夫在课前,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认真的去备好每一节写作课。但无论前面的路有多么荆棘,笔者始终相信,当自己的学生因为我们的用心收获到了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与安慰了。

参考文献:

篇5:初中生语文小论文

摘 要: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自如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是何等幸福的事情。任由笔尖印下自己或开心、或难过、或骄傲、或悔恨的文字,从文字中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多少年后依然会唤起回忆感动自己。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采的练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与练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练笔;兴趣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也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新课标中,对于“写”的重要作用,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渗透。

小学共有三个学段,到了第二个学段,即三年级之后,写作就被正式划入教学要求之内。如果在第一学段,时不时的进行一些“随堂小练笔”,学生是很难一下子写出主题明确,表达流畅的文章来的。所以,切实联系学生阅读和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是非常必要的。它在小学低段与中段这两个学段间,起到了桥梁作用,使学生从“读”到“写”的过程中,得到了足够的缓冲。

一、让小练笔走入课堂

1、出示句型模块,完成小练笔

低年级的写话,一定要先给孩子搭好梯子,牵着孩子先仿后创,慢慢走上写话之路。通过句型模块来仿写一段文字,大大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孩子们对这样的练笔充满信心而且跃跃欲试。

2、利用文中的关键词串文

从文中挑选几个词语,让学生写一段话,其中用到所提供的词语。例如在《北京亮起来了》一课中,有很多的好词:夜幕降临、灯光闪烁、银光闪闪、光彩夺目、金碧辉煌等等。可以让孩子们利用这些词语中的一两个来说句话。有学生这样写到:我的家乡石河子是个美丽的地方,每当夜幕降临时,道路两旁的路灯多彩夺目,十分耀眼。优美的语言文字运用需要多多积累,然而积累绝不能死记硬背,一是要让孩子体会到文本的意义;二是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这样孩子积累起来才有兴趣,才有效率。

3、将省略部分补充情节,丰富内容

有些作者喜欢以省略号作为文章的结尾,留给读者的是一片想象的空间。有的是省略人物要说的话,有的是列举的省略,有的是省略的故事情节,有的是想象的省略,这些省略号的六个点,也恰恰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抓的写话点。在执教《泉水》一课时,通过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泉水甘愿奉献自己,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孩子们非常喜欢泉水。这时有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文中的省略号,说明泉水不只流到了课文中描述的地方,一定还流到了别处,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句式练写泉水还流到哪里,做了哪些好事。

4、化身为旁观者与文中的主人公对话

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文的读者,在学完一篇课文后,化身为旁观者与文中的主人公对话,也是很不错的小练笔切入点。在执教《两只小狮子》一课时,有同学写到:“小狮子不要再懒惰了,不能一辈子依靠父母,我们自己也要强大起来。”

5、将古诗作为故事梗概,丰富情节编写故事

将古诗精练的内容,作为故事的梗概,让学生们为古诗编写情节生动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练笔点。例如,杜甫的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学生为这首诗写了一个画面优美的故事:两只黄鹂在柳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快看啊!快看啊!蓝天上飞过一行白鹭。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山上的皑皑白雪,江面上的小船正向东吴的方向行驶。”无论学生这个故事编写的是否符合古诗的原意,教师都应该因势利导,努力鼓励学生们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享受创新的乐趣。浸润在童趣的想象中,语文教学也将变得美丽而快乐。

二、让小练笔延伸到课外

这种课堂小练笔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克服了孩子们写作的恐惧感,激发了写作的兴趣,让写作成为水到渠成的事。小练笔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每周我们会布置一项小练笔作业。主题不限,孩子们可以去享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喜悦,去尽情释放那倾泻而出的思想与情怀。

每个双休日,我们都会布置一篇小练笔。由于孩子们还小,在写的时候允许他们汉字中夹杂着拼音,只要表达流利,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对孩子们出现的错别字或拼写错误现象只提醒不深纠,以免打消了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

三、创设展示平台,激发学生练笔兴趣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要善于赏识,勤于赏识,给予每一个孩子以足够的宽容和耐心,对孩子每一点细微的进步都予以及时而热情的肯定和赞赏,让他们在早期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成功的小练笔需要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以此来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

1、利用早读时间读小练笔

每天有半个小时的早读时间,我们只抽取5到10分钟的时间来读小练笔。因为上课的时候需要识字、写字、分析课文、练习写小练笔,留给大家分享小练笔的时间就少了。将早读时间抽出一部分来分享小练笔,是个不错的主意。

2、制作班级周报

早读抽出时间分享的是平时课上没有展示完的小练笔。而班级制作的周报则展示的是学生们每周在家完成的一篇小练笔。

在周一的时候,将孩子们在家完成的小练笔收上来。从周一到周四的课余时间,老师要抓紧时间批改,并挑选出较好的小练笔登载到班级周报上。虽说是班级的小报纸,但为了吸引孩子们,周报可以是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同学们可以用手中的画笔为文字画上相应的插图。这样会最大化的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同时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自己写的文字如果能登到班级周报上,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啊!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赏识能点燃孩子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得到赏识的孩子们,无疑是获得了一种力量极强的鼓励,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生一颗写作的种子。

篇6:初中生地理小论文

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大会。这次大会给我们打响了保护地球的警钟。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来看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这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诸多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温室效应”,它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它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产生了许许多多负面影响:1.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水域面积扩大 2.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 3.会使森林资源锐减 4.会使物种加速灭绝 5.会影响生产领域 6.会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对此,人们也进行了许许多多防止全球变暖的有效方法:首先,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其次,还要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合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多植树造林、退耕还草,合理放牧,切实保护环境。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全球气温升高,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篇7:社会历史小论文初中生

社会历史小论文初中生【一】

历史,只是一个过往,有是有,记载是记载,可历史终归只是历史。

历史的选择太多,远到尧舜禹,进到当今找选有能力的人才,都是‘历史的选择’的每一份诠释。

成王败寇,历史的选择扑朔迷离。最喜欢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历史的选择,冬天的东南风,少之又少的几率,却是周瑜大败曹操的必备条件。或许,冥冥之中会有一个选择,一个必然,一个定点。

人生太长,一世之间有千千万万不计其数的选择。在选择的时候自己们只能看到这个选择几天之内的可能引发的事,而往往真正的结局总是在经年之后的一个意外或者一个重逢。这便是历史给予你的选择。人类之所以平凡,是因为自己们总会做错,常常会后悔。因为历史是一道选择题,它只给你一次机会。破败的满清贵族的选择,陷人民于水火之中,使人们颠沛流离,不得温饱。这是历史的错误,自己们个人太过渺小,所以,自己们只能是后悔。而党是旧社会的一缕新生的光芒,她伟大,所以,她代替历史选择,开始行动!

于是,在百年的黑暗历史中,衍生了这样一个党派:她,点燃了残破的中华民族的希望;她,在万恶的旧社会里照亮了前途的光明;她,就是自己们的共产党——自己们永远的母亲!历史为她营造了一个不可缺少却又无比艰难的背景。乱世建国,容易却也是难中之最难。她,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总结经验,为人民咬牙挺住;她,在一次次灭顶之灾过后,挺立身姿,鸣起锣号,又一次次蹒跚站起。历史给了她选择,给了她机遇,那共产党——自己们的母亲,粉身碎骨也会紧紧抓住。万里长征,在狭隘的起步之路险险启程,她,创造机遇,只因,她选择,她坚持!八年抗战,力量微弱,游击攻打,抓住时机,奋起反抗,她努力,她等待,终有一天,历史会给她更多选择!二十八年此起彼伏,二十八年风云迭起,二十八年艰苦奋战,抓住一次次时机,抓住难能可贵,险而难走的机遇。这条路,她走得比谁都难!

比之自己们的母亲,不得不感慨,周瑜是幸运的,因为,历史给了他足够的机遇。可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机遇,给予自己们母亲的真得不多,真的,不够!

铭记党的母亲所受的苦,歌颂党的母亲所受的苦。她,值得自己们铭记,值得自己们歌颂。历史的接力棒传于自己们新一代的人民的手中,历史给了自己们足够的选择,过于平坦的背景,自己们应该把交付于自己们手中的祖国带向更昌盛,更富强的一代。

历史是一个机遇、一个选择,抓住机遇,一举成功的是自己们。故去的是历史,今天和将来也终会成为历史。自己们的母亲已经用自己的力量缔造了历史的神话,让自己们用自己们的生命,缔造历史的另一个辉煌!

社会历史小论文初中生【二】

那春,那夏,那秋,那冬,依旧在忙碌着这一切一切。从出生的第一声“哇”叫,到背着沉重的书包踏上渴望已久的求学之路,直至现在的自己经历了漫长的十五年。这风、这雨的袭击,让自己看到了坚强之门,使自己学会一直沉思着,沉思着……

十五岁,自己多了一份思索。

戏曲·思索

从小自己就被那电视里的种种人物所迷住了,喜欢随着他们的表演组建哦出一些连自己都不懂的古怪动作;喜欢穿着妈妈的长裙大衣,配着一双使自己摔了无数次跟头的高跟鞋,跌跌撞撞地走着,模仿京剧人物的音色,开始对着镜子表演起来。然而,现在的自己,不再沉迷于那电视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了,不再为了高跟鞋而跌倒了,因为自己明白了:人生不就是一部连续剧吗?自己不就是戏中的主角吗?只要做好现在的自己,这部续剧不就是很精彩很精彩吗?那因情况而跌倒而摔伤不就是人生坎坷路上的种种挫折吗?只要你不放弃,演好你现在的角色,不就是很完美吗?

历史·思索

历史的悠久,岁月的漫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好好珍惜现在,不然眨眼间又是一个历史。以前自己幼声幼气地问妈妈:“妈咪,历史是什么?”吗犹豫了许久说:“女儿,时间就是历史,昨天是历史,刚刚的前一秒也是历史。”当时的自己还不明白,以为历史就是以前,以前就是历史。当自己开始接触历史,当自己开始寻找历史,当自己开始重视历史,历史就不是纯粹的历史。自己开始学会说“让那成为一种历史。”“不要让这乘务一种历史。”自己懂得,历史就是时间,一秒钟钱你是什么,那么后一秒到时,刚刚的前一秒就是历史,从山顶洞人的出现到到现在的前一秒都是一种历史。这些都是一分一秒的时间积累起来的所以自己们要好好珍惜时间,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

十五岁,自己多了一份思索……

社会历史小论文初中生【三】

现在的人总喜欢比。大国之间比国防,好像在说武力才是老大。地方与地方比什么?经济水平,人才力量!学生之间比什么?国外叫素质,在国内可不是了,无论一切,成绩至上。成绩是成为衡量这个学生的重要条件,比来比去,总会有过程会变成历史,第一次看袁某老师的书《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总是能让自己找到一些在历史长河中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你会发现学校的历史书真的不行,太假,向自己这学期学的关于抗日战争,总是给人一种感觉“中国是个悲剧的国家,工业革命自己们落后了,明清又是一塌糊涂,抗日战争,自己们终于用血的代价挽救了中国。”中国的历史相比于全世界是无人可比的,但虽然如此,自己们对历史的认识却低于许多许多国家。

自己曾看过一篇文章,主要是讲作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被一位美国的老教授邀请去他的聚会,后来知道是一场纪念会——纪念十月革命。那时时1993年,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时候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处于最低潮,可是关键在于与会者却都是美国人,哥哥身着印着列宁头像的红T恤,老教授则在讲“十月革命”对人类的推动意义和列宁思想里有价值的地方。要知道美国当时可是资本主义国家,这时反国家体制啊,但这些在美国确是合法的。假如你在市政府门口宣传资产主义等于社会主义相违背的那在中国那是“反革命”

不同的国家对历史的方式不同,这也决定了历史在那国人民心中的地位,袁某老师也在书的自序中写到“培养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这是自己最大的成功”

另一方面,美国十分重视对公众的历史教育,他们有2个电视频道“历史频道”和“传记频道”很少有广告,即使赔钱也会不断的播出历史事件,历史是全面的。目的就是让国民了解历史的真相。相比之言,中国则不同,当然不是完全,只能说情况越来越好,中国仍试图对历史进行遮掩,文化大革命真正的背后,1989年6月4日,如今的中学生高中生还有多少个人了解。

袁某老师敢于在这种情况下说出了知道的人不敢说出的话,袁某老师的书如果单纯的以看历史书的方式是毫无用的,历史是不分好与坏的,正比如慈溪太后贪婪昏蠢,但你能否定她的知人善用,重用汉人么。还记得抹杀维新的袁世凯吗,你又能否定他的看人教人的本领比如他手下的曹锟,徐世昌等等

篇8:初中生小论文

虽然初中历史教材一直到九年级下册才提出写历史小论文的要求, 但我认为, 对学生写历史小论文的要求, 可以从八年级开始。其实, 八年级下册的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 形成的调研报告便是一篇小论文。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意识:专家学者理论水平较高, 可以写学术论文, 我们初中生对某一事件、人物有自己的观点, 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一样可以写出历史小论文来, 写论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教师在学生刚接触历史小论文写作时, 可以展示部分上几届学生写的优秀小论文, 展示的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 让学生知道原来调查报告、读史体会 (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看法) 、对身边社会现象的评述都是小论文的形式, 它可望而可即, 从而在心理上驱除畏难情绪。

为指导学生写好历史小论文, 我在初二第一学期专门在课堂上开设了历史小论文写作讲座, 让学生知道通常的写作格式 (论点、论据、论证、结论) , 各部分的要求, 如论据 (佐证材料) 必须真实可信, 不能以电视连续剧中故事情节作为论据, 每篇小论文都要有明确的结论等。要让学生知道要写好历史小论文应怎样搜集素材 (参考书目、影像、网站) 、整理素材。刚开始学写小论文时,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 一般组织4名~6名学生为一组, 分工合作, 发挥集体智慧, 提高了获取相关信息的效率, 在完成目标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

要写好一篇历史小论文, 关键是要选材。我常指导学生从小处切入选材, 如对历史事件、人物评论的质疑中选材。历史的过去性决定了史论大多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取的, 再加上时代的局限和史家的主观性, 给质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如学习《繁荣一时的隋朝》时, 学生可以对隋炀帝的功过进行评论;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争》时, 对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社会生活的变化》时, 就“广告可不可以夸张”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说, 这些都是历史小论文很好的选材。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 历史学习中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因此,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乡土资源, 从一个地区的变化看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如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节中, 内容很大一部分讲述了清末状元张謇在家乡兴办实业的事, 这与我们三余的历史紧密相连——三余是“张謇垦牧地, 江谦耕读处”, 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于是我鼓励学生因地制宜, 挖掘历史小论文的写作素材。有研究小组查阅了资料, 知道在历史上三余地区常受海水冲击, 后张謇邀请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主持兴修水闸, 这些水闸有的至今仍在使用 (如恒兴的三门闸) , 有些地方虽然闸已经拆除, 但在地名上仍对建闸历史给予保留 (如九门闸、中三门闸等地名) , 有的闸则进行了改建 (如遥望港闸) 。学生们在经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实地考证后, 写出了《三余因闸而宜居》的历史小论文, 有理有据, 丰富了对当地历史的了解。有学生根据通州西部地名多“灶”字 (如袁灶、姜灶) 现象及三余盐垦历史, 查阅了资料后, 写出了《通州盐业缘何衰退》的小论文。又如在学习九年级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节中, 有人反对经济全球化,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变化及通州家纺业与国外商家的贸易, 加之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的引证, 得出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利大于弊的结论。

文章不厌百回改。学生的历史小论文写完以后, 教师要让他们自己先审读、修改, 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改建议, 让学生继续修改, 努力臻于完美, 修改的过程是对原先思维再整理、再深化的过程。对学生的劳动成果, 教师要提供展示平台, 如班级自编小报、黑板报、晨会朗读等, 让学生在展示、互评中进行观点的碰撞, 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写历史小论文的过程是将历史“读厚”和“读薄”的过程:“读”厚是为了写好小论文而通过各种形式查阅资料, 大量占有素材, 对历史事件、人物有个比较全面认识的过程;“读薄”则是在阅读后融进了自己的体悟, 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看法, 有一家之言。学生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 增长了历史知识, 提升了思辨能力, 为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不是对历史小论文写作的最好肯定吗?

参考文献

[1]崔成林.历史小论文写作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山东教育, 2001 (10) .

上一篇:请你谈谈你对秘书的认识下一篇:第一次面试就成功的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