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趣、巧引入物理新课-物理实验的妙用

2024-04-13

新、趣、巧引入物理新课-物理实验的妙用(精选6篇)

篇1:新、趣、巧引入物理新课-物理实验的妙用

怎样做好物理高效课堂新课教学引入

胡克陵

(兴义市第四中学

贵州

兴义

562400)

【摘要】课堂的有效引入是成功教学的开始,引入过程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幸福地主动地学习,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课堂引入、学生、好奇心、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目标由一维转向三维,要求教师做到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探究知识过程,形成科学的思想,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让出课堂,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否在这些时间中主动学习,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掌控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趣的课堂引入能迅速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就新课堂引入谈谈几点体会。

一、课堂引入的原则

1.理念新。学生是学习的接受者,同时更应是知识的发现者。课堂引入时给学生创设的物理情景、现象或问题,以及引入的过程的设计,要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让学生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说,用手动,用脑想。

2.有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物理的前提条件之一。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新颖独特、生动有趣的开场,容易在课堂中形成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转化成学习物理的兴趣,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则我们的物理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3.具有针对性。“教学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在选择课堂引入的方法、创设的情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既要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背景、爱好兴趣和个体差异,又要考虑教学的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尽量做到出“奇”不意,满足学生好奇心,创设的物理情景要立足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并与教学的知识紧密联系,能为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做好铺垫,有助于形成与新知识相关的思维,避免由此产生一些过于复杂、有分歧、甚至是错误的思维。

二、课堂引入方法

1.以学生游戏引入。游戏是课堂的催化剂,让学生进行游戏,课堂将会异常活跃,由此产生笑话或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学生的亲身的经历和直接感受,将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如: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引入,准备好一支短木棒,木棒的一端削得较光滑,并涂上滑石粉,一端较为粗糙。让一大个子的学生握住木棒光滑的一端,另一小个子的学生握住木棒的另一端,两人同时发力进行拨这木棒比赛。结果是力气大的学生却没能抓住木棒,输得不服气,让大家感到意外,产生疑惑,争论原因,这时我们要维护大个子学生的尊严,让学生通过观察木棒上的“玄机”,去发现是“摩擦力”在搞鬼,将木棒调个方向再进行比试。由此引出摩擦力,学生兴趣倍增。这一过程中,教师已经让出了课堂的舞台,学生完全占领了课堂这个舞台了。

又如:在“声音的传播”一节教学引入时,用一次性纸杯、细棉线和牙签制成的“土电话”,让学生用“土电话”直接通话,也可让他们联网通话,学生感受到物理的新奇、有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以发挥。

2.以小魔术引入。刘谦的魔术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出尽了风头,老师的魔术也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兴趣。

如“大气压强”一节的引入,准备一个在沸水中煮过2分钟的鸡蛋,并去掉外壳,一个玻璃瓶(瓶口直径约为鸡蛋的三分之二),将六根火柴同时点燃后投入瓶中,把蛋的一端塞在瓶口,用小丝巾盖住鸡蛋和瓶口,老师在旁边“发功”,见证神奇的时刻到了,“扑”的一声,鸡蛋钻

进了玻璃瓶的“肚子”。问是什么力量将一整个鸡蛋完好无损地推入瓶中?如何将鸡蛋完好无损地从瓶中取出来呢?再用劲往瓶中吹气,然后迅速将瓶口转向下,鸡蛋由于重力作用落到瓶口,“扑”的一声,鸡蛋就从瓶子中钻了出来。

又如在“摩擦力”一节的引入,也可以表演个小魔术“听话的小球”。准备一个小木球,木球中间钻透一个小孔(球内的小孔道是个弯孔道),将一细绳穿过木球中间的小孔,两手分别拉住细绳的两端,将细绳竖立起来,让小木球沿细绳下滑,教师一叫“停”,同时用力一拉紧细绳,由于压力增大,摩擦力增大,木球就停止下落,叫声“走”,将细绳放松,木球因重力又向下走。

3.以惊险刺激的表演引入。为安全起见,最好是老师自己当演员,才能把握好表演过程中德尔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保证整个过程有惊无险,学生将会全神贯注,屏住呼吸,瞪大双眼,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让老师给吸引过来。

如在“压强”一节的教学引入,准备一个钉板,取一块木板,在长*宽=12cm*24cm的范围中,用钻子引孔(钉钉子时木板板材不裂开),密密麻麻地钉上二百多根长均为1.5寸长的铁钉,用铁锤将铁钉钉尖一侧锤齐整,并把顶尖的部分锤钝一些。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铁钉刺破东西,容易扎伤人体,问:若老师光着脚踩上这个钉板,脚会伤成什么样子?当老师站在钉板得中央安然无恙,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接下来就会产生疑问想究其原因。又如在“安全用电”一节的引入,将火线单独引出到讲台上,用测电笔检测一下表示确实“有电”,教师坐在干的木椅子上用手去触摸电线(该实验一定要注意安全)。

4.以故事引入。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有大量有趣的故事和传说,通过老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之余,能很好地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如在“机械运动”一节的教学时,可以选取这两个小故事:一战期间,一名法国的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身旁有个小东西在飞,便迅速地将它抓在手中一看,他抓的竟然是一颗德国的子弹。

1924年欧洲举行一次汽车赛,比赛是在公路上举行的,赛车穿过一片西瓜地,正值农民们在地里收摘西瓜,有位农民想慰劳一下赛车手,就挑了个大西瓜,仍给飞驰而来的车手。没有想到这西瓜竟然把车身砸坏了,把车手也砸伤了。

5.演示实验法。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用身边常见的东西做一些物理实验,把惊奇现象展现给学生来引入新课,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但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均得到提高,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实验器材随手可得,实验随时可以进行。

如在“摩擦起点”一节引入,取一个吹大的气球,用丝巾将气球轻轻擦过几遍,用细线把气球悬挂起来,故意让手上的丝巾靠近气球,发现气球友好地向老师的手靠过来。再取另一个吹大的气球,同样用丝巾擦过几遍,用细线把这两个气球悬挂在一起,这时看到两个气球不友好了,两气球不会靠在一起。

又如在“流体的压强”一节引入,取一根长吸管,用刀在吸管中间切上一刀(不把管子切断),将管子做成“7”字形,将下垂的一段的管口浸入红色的水中,通过水平管口对管子吹气,管子前面挡一大张白纸,这时白纸上出现一大朵“红玫瑰”。

课堂教学的引入方法还很多,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引入的有效性,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能为新课的展开服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幸福地学习。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教学问题

刘炳昇 解读国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何润伟 初中物理实验的“原型”和设计原理

母小勇

篇2:新、趣、巧引入物理新课-物理实验的妙用

一、讲故事引课法

用扣人心弦的生动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参与教学.或采用物理学史和科学家献身科技事业的事迹或物理规律发明的历程引入新课,即能激发学生沉重的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意志品质,提高献身科学事业的愿望.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提高探求知识奥秘的能力无疑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如学习《电流磁场》时,给学生讲述18世纪末,年轻的奥斯特受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启发,想象电、磁和各种自然力的统一,在一段时间内,他一边思考,一边实验,经历了无数次挫败,终于发现了课堂上像是偶然实为必然的揭开电磁新时代帷幕的故事.如在讲《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前,先给学生讲个故事:传说,二千年前,叙拉古王国的国王找人制了一顶漂亮的王冠。但不知其是不是用纯金制成的。于是就请阿基米德来鉴定,但不准弄坏王冠。阿基米德冥思苦想许多天,没有结果。一天,他到盛水的浴缸中洗澡,当他跨入浴缸时,他注意到浴缸里的水向外溢,顿时豁然开朗,兴奋地叫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从而发现了一条重要的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用这样一个故事开头:妈妈带着两岁的小强坐火车回姥姥家,路上妈妈对儿子说:“好小强,别动,妈妈有点事,要离开一会。”妈妈走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回来,小强还在原来位置上。到了姥姥家,妈妈告诉姥姥:我们小强可乖了,一路上也没动。同学们,小强真的一路上都没有动吗?又如讲《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时,可向学生讲述这样一则报道:兰州是我国中型工业城市竟然“消失”了。1990年冬季,西方某大国的情报人员照例将卫星拍摄的胶片输入计算机,当地形复原图在大屏幕上显示时,一张照片引起专家们的注意:奇怪的是兰洲在地图上不见了。西方人认定是中国正在试验一种城市伪装的新方法。为了证实这个判断,一行人到达兰州后,从天空到陆地,从空气到河水,广泛采集标本进行分析„„结果是污染严重超标所致:兰州这座工业城市,工业排放出来的气体罩着整个城市四周和上空,开成一个大而密的烟尘云团,又由于地形关系污染团难以飘散,致使最先进的侦察卫星也发现不了。同学们,内能的广泛应用在发展人类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节课的意义。如在讲《浮力》时,我先给学生讲曹操儿子曹植称象的故事和和尚怀内捞牛的故事,讲《大气压》时把课前“?”中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生动、新奇的语调以故事形式引入,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和集中。

二、温故求新引课法

温故求新引课法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所谓温故就是复习旧知识,求新就是在探求新知识,温故求新就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探求新知识。以旧知识为引子而导入新课的提问有利知识的衔接和深化。有些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讲课时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起到循序渐进、逐步升华的目的。如在讲述《滑动变阻器》一节时,可先复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改变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后,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设备。这样的设备的阻值可持续变化,就做成了滑动变阻器而引入新课。再如在讲《阿基米德原理》时,可先复习上节课后想想议议中问题:浸没在水中的皮球上升浮出水面的过程中,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变小了,而皮球的浮力也变小了(皮球在水中上升时,浮力大于重力。浮在水面上时,浮力等于重力)。那么是不是皮球受到的浮力大小和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呢?.从水里浮到水面的皮球在上浮过程中浮力怎样变化,浸入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浮力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等问题解决后引入新课就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这一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起到循序渐进、逐步升华的目的。

三、演讲型引课法

教师精心设计演讲词,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注意,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对于初二初学物理的学生可设计这样的演讲词:“同学们,当你们捧起散发着油墨芳香的物理课本时,一定会想:”物理是研究什么的?我是否也能学好物理?“其实,物理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物理现象每时每刻都在你身边:手提书包久了就会感到胳膊 酸疼,这是力的现象;动人的歌声传到你们的耳朵里,这是声的现象;一壶水放火炉上停一会能烧开,这是热的现象;雷电过后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现象;打开开关电炉发热、电灯发光、电铃发声,这是电的现象;还有原子和原子能的知识,这就是物理。物理知识与科学发展也有紧密联系:你知道吗?自行车、火车、飞机、电视、电话、电脑、激光技术无不包含着物理的原理。物理学家为了这门神圣的科学顽强不息的探索,开创了物理这门学科,给我们启示和激励:它不是高不可攀,也非唾手可得。同学们,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将来具有造福人类的本领,努力学习物理吧!如讲《运动和静止》时,可通过朗读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小小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来引入,学生感到特别亲切,积极性立即调动起来.又如学习光学时,我们可以对学生说:”金色的朝霞,蔚蓝的天空,郁郁葱葱的群山,万紫千红的花朵„..是谁把大自然点缀得这样美丽,它的化妆师就是光,自然界的色彩都与光联系在一起.”顿时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到新课学习中来.四、设置疑问引课法

学生对学过或已掌握的东西兴趣不大,只有那些带有疑惑的问题,才最感兴趣并迫切希望掌握它.针对与新课内容有联系,学生有所了解但又不甚清楚的知识置疑,引课时有意制造疑问,创造悬念情境,引人深思,这种方法可培养学生追根究底的习惯.因此,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知识障碍,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起思维,唤起求知欲,借此引入新课。我们知道: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利用联想和逆向思维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也渗透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如在讲《电磁感应》时可这样引课: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电流的磁场,知道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能生磁”。那么,你是否想过存在不存在相反的现象呢?即“磁能生电”呢? 如在讲《物体的浮沉》一节教学前,先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放入水中会下沉?学生可能回答:铁比木头重,接着再提问:哪为什么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可以浮在水面上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疑问而引入新课效果就更明显。如在讲述《安全用电》一节时,先讲人体接触裸露的电线易发生触电事故,而高空高压线上的小鸟却平安无事,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讲《凸透镜》时说 :发生火灾时你立刻会想到水,水能救火,水火不相容,但你一定不知道水可以引起火。接着给学生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翻船事故把五个人漂泊在一个荒岛上,他们把两个表蒙玻璃取下来,扣在一起,里面注入了清水,正对太阳光终于引燃了柴火。这是怎么回事呢?讲《蒸发》时说:大家都知道任何物体被炎热的太阳光一照都要变热。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越晒越凉的故事。一位植物学家到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去考察,太阳烤得他口干舌燥,他见到一位头顶瓦罐的中年妇女,就上前说:“夫人,给一杯牛奶喝好吗?越凉越好。”“你稍等一会儿,让我把牛奶晒一晒再喝。”只见她把牛奶的瓦罐用湿毛巾左一层右一层地包了个严严实实,放在灼热的太阳底下晒起来,植物学家起初纳闷,这样处置牛奶不是越晒越热吗?但他很快就明白其中的奥秘,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通过这样设置凝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实验引课法

物理的基础是实验。生动、新奇的实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新奇而不 怪、有趣而不泛味、直观而不繁琐的实验教学引课,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思维兴趣,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从而引入新课,教学效果必然事半功倍。讲课前做几个小实验,把学生引过探索知识的海洋.如在导入《声音的发和和传播》时,我们可先敲响一个音叉,然后把用绳子吊着的小球靠近音叉,发现小球艺被弹开了.看到这个现象,学生就会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新课中要讲到的一个知识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讲《观察水的沸腾》时,可先做纸锅烧水的实验,这一下子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如在讲《摩擦力》时,做用筷子提米的实验.讲《凸透镜》时,做透镜引火的实验.讲《大气压》时,把小试管放入大试管内,倒放过来小试管受到重力的作用会下落.现把大试管里倒满水,把小试管压入大试管中,再倒入过来,小试管仍受到重力的作用,再加上大试管内水对小试管的压力,小试管不下落反而上升.要想知道小试管为什么上升,学完了大气压强的知识你就知道了.对《变阻器》一节的引入,可采用如下演示实验:出示彩色可调亮台灯,将其接入电路,闭合开关使之发光,然后调节旋钮使其由暗变亮再由亮变暗.设问:为什么?出示收音机,打开并调节音量旋钮使声音先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设问:为什么?教师简答:因为在其电路中接入了一种元件----变阻器.通过这些实验引入新课题,效果很好。

六、生活事例引课法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际的学科。物理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物理现象是丰富多彩的.目之所见,都能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充分利用周边的物理现象和趣味物理事例导入新课,既可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并不神秘,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迅速进入思维状态--对感性材料的回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体事例引课比泛泛而谈的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趣味事例引入课题,又能体现物理的实用性.如在讲《摩擦力》时,可先讲述:将一根绳子在一根固定的大树上绕几圈,一位大力士抓住绳子的一端用力来拉住绳子另一端的小娃娃,结果大力用了很大的力气也没能拉动小娃娃,同学们一定感到迷惑,不敢相信这一事实,大力为什么拉不动小娃娃呢.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通过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实例,使学生体悟到生活中存在物理,用物理知识才能解开很多生活疑团.其实,很多物理知识的讲授我们都可以从生活事例入手,如在讲《大气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机会进行野外科学考察,登上一座高山时发现饭无论怎么煮都是夹生的,该怎么办呢?但同学们在学完这一节课后,就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讲到《安全用电》时,通过展示一幅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图片引入。如在讲《压强》时,为什么书包带宽比窄的舒服?为什么坦克、拖拉机用履带而不用轮子?为什么大坝要做成下宽上窄的梯形?如在讲《平面镜》时,拿几个镜子让学生观察它们都是平的,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在讲《光的折射》时,可讲我们到河里时,发现眼睛看上去河底很浅,跳进去后发现很深,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些联系生活的事例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规律,对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十分有利的,从而也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不能没有物理.七、开门见山引课法

开门见山,和盘托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几句话就把要点讲出来。使学生心中有数,教师也好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一目了然,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如讲《电和磁》:电和磁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呢?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中心任务。讲《电磁感应》时:电流周围存在 着磁场,那么磁场是否也可以产生电流?磁场和电流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讲《光的反射》时,让学生观察点亮的电灯、烛光、磨光的金属、黑板擦等物体,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看见点亮的电灯、烛光,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光射入眼睛。我们为什么也能看见磨光的金、黑板擦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原来,所有物体的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眼睛。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光的反射》这节课,直接引入课题,简洁明快。

八、电教引课法

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引课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而电教媒体尤擅于将形、声、光、色、动、静溶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可使学生获得用语言难以代替的丰富感性材料.教学实践证明,在物理课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地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像一个更科学、与日俱增先进的方向发展。如在”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一节的引入可以采用放录像的方法引入.通过录像片”火的警示”,学生对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火灾场面可谓印象深刻.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综上所述,搞好新课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要手段,所以教师平时就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已的语言表达能力,讲演、板书、板画及实验技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每一位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采用恰当方法,但应注意引课过程一定要精,不能过长;以免喧宾夺主。引课要巧,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情趣;引课要准,使学生思维顺势进入新的正确轨道,从而达到良好引课的目的。

初中物理引入新课“十法” 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对物理特有的兴趣和好奇,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一个教师经常考虑的问题。我觉得用一个恰当的方法引入新课是关键。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新课引入,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积累了引入新课“十法”。

一、直接引入法 对学生渴求了解的内容,老师就没有必要拐弯抹角,而采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的好。如第一册“引言”可以这样引入:

从现在起,我们将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物理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些内容在小学自然课上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如摩擦起电、热胀冷缩等。有些我们还不了解,尽管它们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二、问题引入法

这种方法是多数老师经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第一册“幻灯放大镜”一节可以这样引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电影,也看到过老师在课堂上用投影仪配合上课。小小的胶片怎么会变成很大的画面的呢?

上生物课时要观察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它们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师给你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它们为什么能使我们看到很小的物体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三、演示、实验引入法

这种方法直观、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尽可能的用这种方法引入新课。

如第二册“电功”可以这样引入: 介绍实验装置和电路:用电源、电动机、开关、滑动变阻器组成一串联电路。用电动机提升砝码。

①由实验证实电流可以做功。

闭合开关后问: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答:砝码上升)问:是谁把砝码提起来?(学生答:电动机)

问:电动机为什么能提起砝码?(学生答:因为电动机通电,电动机转动起来,所以把砝码提起来)

问:此实验表明什么?(学生答:表明电流可以做功)

教师指出:此实验中电流对电动机做功,电动机又对砝码做功,所以电动机把砝码提起来。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不仅通过电动机时做功,电流通过其他用电器时都要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很多。

请同学举例电流还有哪些做功的形式。(学生举例)②能量转化情况。

问:砝码上升过程中,机械能如何变化?(学生答:增加)

问:砝码增加的机械能是从哪里来的?(指出:因为电动机消耗了电能,所以砝码的机械能增加)

师生共同分析刚才学生举出的例子中的能量转化情况。③教师小结: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使之产生转动、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又如第二册“摩擦起电两种电荷”可以这样引入: 同学们用塑料式或钢笔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几下,再靠近碎纸屑能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答:纸屑被吸引)

老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与之有关的问题。

四、从旧课引入新课

学生学习了旧课后可能还有许多凝点,急需老师解决,老师如果急学生所急,乘热打铁,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如:第一册“光的折射”一章新课引入如下: 上一章我们研究的是光的反射,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光的反射?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在这里我们说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那么另一部分光呢?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这就是我们这章开始要研究的光的折射问题。

五、物理现象引入法

自然界中有许多物理现象,学生对绝大多数自然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可以通过描述自然现象,也可通过学生直接或间接观察自然现象引入新课。如第一册“浮力”一章可以这样引入:

船可以浮在水面,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也可播放潜水艇潜入水下航行的录像。这些现象都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六、物理故事引入法

在物理规律的研究过程中,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其他各国都有一些不同寻常的物理故事,老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些故事引入新课。

如第二册“火箭”一节引入时讲述: 我国是火箭的故乡。“起火”实际是火箭的祖先。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初期,士兵们就已经发明了“起火”绑在箭上。(展示投影片或挂图)点燃“起火”,箭就向敌方飞去。这就是最早的火箭。

七、从学生已有经验引入

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也会利用物理知识,只不过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老师可以从中引入新课。

如第一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可以这样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八、课堂练习引入法

经过学生练习可以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如第一册“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一节,学生练习计算“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算,其它学生在草稿本上算一算)

根据计算结果,既然1标准大气压可支持约10米高的水柱,那么,能不能利用这个大气压强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呢?本节课将对这一问题及其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九、类比引入法

有时新课会与某旧课有相近或相似的地方,这样的新课用类比法引入,不但引入自然,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如第二册“电压表”可用如下方法引入:

测量电流大小的仪器是电流表,那么测量电压的仪器就是电压表(出示几种电压表)

电压表和电流表不仅外形相似,构造也相似,因此在使用上,它们有什么异同?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电压表。

十、综合法 新课的引入,并非只有单一方法,可以根据新课内容采用以上方法中几种的综合,这样引入可能效果更好。如第二册“电流的磁场”的引入如下:

我们知道了电现象、磁现象,那么这两种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讲电磁关系的研究史。

讲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史及奥斯特课上演示所发现的现象。演示奥斯特实验。

对新课的引入,同行们肯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但其目的是相同的。引入方法很多,实现的手段也不少,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应该打破单一的老师说讲。充分利用图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手段来实现,这样会使新课的引入更直观、更生动,效果会更好

物理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方法及策略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取决于学生是否努力以及学生是否有钻研的精神,而学生努力钻研的程度则取决于他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古人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则学生必会“自不能己”,主动探索,发现新知。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成为教师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提。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以及物质运动的最基本规律的自然科学,学起来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是否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则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我们常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而吸引学生的最好时机就是在课堂的开始。在引入新课时,只要教师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下面结合初中物理教材的部分内容,谈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及策略。1 教师在教学的引入过程中要有激情

要想让学生对所学的科目有兴趣,教师首先就要在教学中表现出所教的知识是有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在语言方面要具有感染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果教师表现出的是循规蹈矩,完成任务就行的态度,学生也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根据教材内容,教师还可用激情的语言,讲述一点物理史料,借以唤起学生爱科学的热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2 教师在教学的引入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

要想使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就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整个课堂中,即要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收与掌握,冷落或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的引入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是学习的发现者。3 对不同的课型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入 3.1 教师语言引入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生活中学生不常见到的物理现象,教师需要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生动的语言进行引入。

①介绍物理学家或物理学史引入新课

如《电磁感应》一课的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人们发现电现象和磁现象已有两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电就是电,磁就是磁,它们之间是没有联系的。直到现在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的现象,才开始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联系,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电生磁”。既然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能不能反过来利用磁场来获得电流呢?也就是说,能不能实现“磁生电”呢?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问题。然后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解决了这个问题。法拉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呢?最后又得出什么结论?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这节课是通过回顾物理学发展史引入的。任何重要物理现象,规律的发现,都有它的时代背景。用回顾物理学史引入新课,使学生就像当年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发现新知识。

②讲故事引入新课

如《机械运动》的引入,可以讲一则这样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2000米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 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时可以问学生,这名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利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物理的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典故很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到寓教于乐之效。

③借助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入新课

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引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这样的现象:秋天的晚上,脱掉身上的化纤或尼龙衣裤的时,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甚至出现火花;女同学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等等。这究竟是什么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又如《焦耳定律》一课的引入。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可是实际上灯泡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假如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电线将显著发热,有可能烧坏它的绝缘皮,甚至引起火灾。这又是为什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这节课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对这类现象学生有真实的感受,为了急于知道结论,同学们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3.2 演示实验引入

这种引入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经常使用。如《大气的压强》的引入。教师可以先演示模拟的“马得堡半球实验”,也可以拿一个透明的装满水的玻璃杯,盖上硬纸片,先问学生:如果将杯倒置过来,并放开压在纸片的手,水会洒出来吗?纸片会掉下来吗?然后实际演示,这时水不会洒出来,纸片也不会掉下来。这两个实验都会让学生感到惊奇和困惑。这对本节课文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又如在《滑轮组》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滑轮组放在一黑匣中,演示时上端提线,下端线进入盒中,结果出线比进线长得多。此时,一般学生会感到好奇,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想到是省力杠杆并急于想得到证实,因此产生强烈兴趣,当盒子打开后,学生又会惊讶,心想这是杠杆吗?同时渴望得到明确的答复,在这样的渴求中老师稍加分析会收到明显效果,起到化冗长的讲授为积极的探索的作用,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3.3 学生实验引入

在教学过程中应本着“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方式,课本上原本没有的实验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或者可以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来做。

如《惯性惯性现象》一课的引入。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实验,把钢笔帽立在桌子上,下面压一张小纸条,然后迅速抽出纸条,会发现钢笔帽不会倒,还保持原来的状态。在这个现象中包含着一个物理规律,认识这个规律,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那么究竟是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节课是利用学生随手可做的例子引入的。生活和生产中的也许多实例,都包含物理规律。通过这些身边经常发生且有趣的例子引入新课,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这两节课的引入。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变抽象为形象,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也能通过他们自己亲自得出科学结论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4 师生游戏引入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密度》的引入。设置一系列的猜谜游戏,出示两杯液体,一杯水,一杯酒精鉴别出哪杯是水,哪杯是酒精。出示两块金属,一块铜,一块铁,鉴别出哪块是铜,哪块是铁。我们总结出利用颜色、气味等物质的特性可以鉴别物质。播放新闻片断(骗子利用假金佛、假金元宝进行诈骗),这种不能从颜色、气味上鉴别,该如何鉴别?再设计一个小游戏:两个相同的纸袋中,不准打开袋子,鉴别哪个装铜块,哪个装铝块?很多学生都猜测质量大的是铜块,揭开谜底时他们发现里面一个装的是小铜块,一个装的是大铁块,而此时质量大的是铁块。由此引入应该在相同体积的条件下比较质量的大小,进而进一步引入密度的概念。

浅谈如何设计物理新课引入

对整个课堂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多次参加市、区各级赛课评课活动,深刻地感受到大多数比较好的引入环节,一般都渗透有启发性、情景性、趣味性、知识性、感染性、实用性、参与性、实践性、评价性、探究性和美感性等多个因素。在此就这些因素在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中的运用浅谈如下:一.启发性。运用启发性因属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观察和实验、讨论和讲述某一现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借助设疑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设置悬念,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可以借助师生对话,通过获取反馈信息,为学生矫正思路,等等。教学实践证明,引入环节一旦具有启发性,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积极、主动求知的局面。设计渗透启发性的引入环节,关键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力求针对性,所选问题应是学生最为关注、最感兴趣,又是他们似懂非懂的问题。二.情景性。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其情感体验是不同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获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类型的物理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能够达到创设良好环境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光的传播”一节中,在一密闭的盒子上开一小孔,让学生通过小孔向内观察,因没有光的照射,学生看不到任何东西,然后揭开盖子,学生看到老师事先放置在里面的小白兔。这样引入新课,使“平淡”的课题变得生动,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三.趣味性。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如果教师用妙趣横生的游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用简单明了的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不仅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他们将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学习新课。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让两个力气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做一个“夺棒”的游戏,教师先让两位同学各自抓住木棒的两端,然后互相拉夺,看谁获胜。接着教师让获胜者将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夺,看能否再获胜?为什么?这样引入新课,有活泼的形式,有紧张的情节,有逼真的表演,有热烈的场面,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匀兴趣。当然设计渗透趣味性的引入环节,要注意把握分寸。四.知识性。知识是思维操作的工具。知、情是相通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有所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课题所含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时存在一定的距离。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设计含有知识性的引入环节。例如,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从日常经验出发往往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先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开始学生看到: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不用力推,小车就不运动这一现象。然后教师停止用力推车,学生发现车子仍然在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地停下来。当这一事实出现时,教师可紧追一个“为什么”。当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经验的看法不对时,就会产生探究新规律的强烈欲望。设计渗透知识性的引入环节,一定要服从于、服务于新的教学内容。五.感染性。感染性是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从中品味到它包蕴的思想,从而激起强烈的情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具有巨大的驱动力,它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发动、强化和支配的作用。在引入环节中可以从多个方面渗透感染性:第一,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怀,来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从而对老师产生崇敬的情感。六.实用性。主要指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应是切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应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例如,盖棉被为什么觉得暖和?虎口钳口上为什么刻有花纹?1度电是什么意思?等等。因为选用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他们感到亲切,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七.参与性。这里所说的“参与性”,既指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直接参与新课引入活动,又指学生在教学的具体进程中,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引入环节更完善和更有实效。例如在讲解教材中的“热机的效率”时,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解课前准备的背景材料,可以达到不错的教学教学效果。设计渗透参与性的引入环节,关键是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并教育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八.实践性。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好动,教师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设计含有实践性的引入环节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可以围绕一节课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其形式有做一做、试一试、画一画、赛一赛等、设计渗透实践性的引入环节,一般应注意:选用的实验宜小不宜大,花费时间少,但趣味性要强,启发性要大;要尽可能地渗透竞争因素。如在讲解“电压”时,进行分?quot;连接电路元件“的比赛,这不但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九.评价性。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渗透评价性是很需要的。教师对学生所作的正确、恰当的评价,能激发起学生愉快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语言进行简单评价,也可以用表情和手势示意评价,还可以用启发式或示范性的讲解来评价,不仅可以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必要时也可以用检查、批评的方法来评价,关键在于正确、恰当,在于公平地对待学生。如在进行”欧姆定律“讲解时,先客观公正地对前一节课学生各小组的实验总结报告进行点评,能较好的进入新课的教学。十.探究性。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猜想,然后进入新课讲解,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探究性引入,要求教师对教材和学情有很充分的了解,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同时对教学硬件条件也有更高的要求。十一.美感性。美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情感,它具有陶冶学生情操的功能,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在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中渗透与新课题相关的、能够引发美感体验的内容,让学生从新课一开始就感知到美的语言、美的情景、美的行为、美的教具等,从而心情舒畅,兴趣盎然的学习新课。设计渗透美感性的引入环节,可运用多种方式:精心修饰教学语言,精心设计的板书,精心加工用以引入新课的各种教具。如讲解”声现象"一节时,先播放舒缓,优美的小提琴独奏片断,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匠心独运,在充分考虑学生具体情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较好地渗透这些因素,教学就会有吸引力。同时还应注意在具体实施引入环节的设计时,还应该摆正两个方面关系:

一、摆正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引入环节是其中一部分,教师设计引入环节一定要服务于整个课堂教学的体结构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最佳运行,有利于发挥课的整体功能,并为全课的最佳效益奠定基础。因此,初中物理课无论采用什么引入形式,都要简明扼要,生动有趣,有的放矢。努力做到不多设一个没有必要设置的情境,不多说一句不必说的话,不多做一个与课题联系不大的实验,不追求没有实际价值而徒有表面上热闹的课堂气氛。物理课的引入环节要讲究实效,力争用较少的时间实现最优的引入,以便为以后课的展开和收尾提供充裕的时间。

篇3:新、趣、巧引入物理新课-物理实验的妙用

一、由实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俗话说:“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 普遍都怀有异常浓厚的好奇心和神秘感。但是中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 头脑中已经有了大量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所形成的各种观念, 这些生活观念常常妨碍了学生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 造成一种思维上的错觉, 从而导致错误的结论。在教学中有意选择一些与生活经验相悖的典型事例, 让他们在事实面前碰钉子, 迫使他们反思。这样, 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 在学习九年级物理“大气的压强”之前。我先拿出一支玻璃试管, 并在试管内装入一些水。然后再拿出一支稍小的试管套放在盛水的大试管中。问学生:当我把套着的两支试管转过来, 使其管口朝下时, 小试管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掉下来。我再问:有谁有不同的意见?全班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于是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当我将两支相互套着的试管同时倒置过来, 使其管口朝下, 这时每一个学生都清清楚楚地看到:小试管不但没有从大试管中掉下来, 反而沿着大试管上升了, 这一奇异的现象使学生们惊呆了。于是我趁热打铁, 向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小试管不但没掉下来, 反而上升了?从而引入新课。

又如, 在进行九年级物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学习时, 我左手先拿着一个漏斗, 右手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漏斗的宽口中。然后用右手指托住乒乓球, 把漏斗连同乒乓球倒置过来。问学生:当老师从漏斗底部向下用力吹气, 并把右手指移开, 乒乓球会掉下来吗?绝大多数的同学回答是:肯定会掉下来。这样我让大家仔细观察:当我从漏斗底部向下用力吹气, 并把右手指移开时, 乒乓球在我的嘴下上下滚动, “闻鸡起舞”。学生望着这一奇怪现象, 目瞪口呆。在他们的脑海中乒乓球受到重力作用要向下运动, 何况还用嘴从上向下吹乒乓球, 球怎么会不掉下来?真是奇怪!最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乒乓球为什么不掉下来?学习完今天的内容, 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明白的, 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由问题推出实验引入新课

当学生面临较熟悉而又不了解或不能解决的问题时, 迫不及待的学习需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时再恰当地推出实验, 往往能更加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心, 触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习八年级物理“变阻器”之前, 我提出: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 荧屏上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声音会变大变小?变高变低?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苦苦思索, 始终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将电池、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等元件逐一拿出组成串联电路, 在推动变阻器滑片的过程中, 有意使小灯泡发生明显的变化。当学生奇迹般地发现引起小灯泡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推动变阻器滑片所致时, 注意力不由自主地一下子全部集中到滑动变阻器, 从而兴致勃勃进入“变阻器”的学习中。

又如, 在教八年级物理“电荷”内容之前,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札撕成细条、松散的纤维绳, 用手去捋几下, 松散的纤维丝会合拢吗?所有的同学都说会合拢。因为他们觉得在生活中东西散乱了, 用手把它们整理一下, 就能整整齐齐 (比如说散乱的棍子) 。这些散乱的纤维丝用手捋几下还不合拢吗?这样, 我左手拿出一札松散的纤维丝, 然后用右手握住纤维丝自上而下地捋了几下, 当我完成这些操作后, 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松散的纤维丝经过我右手的整理后, 不但没有合拢, 反而一根根地散开了, 就像孔雀开屏, 美丽极了!学生注意力也马上被集中起来了。这怎么可能呢? (越捋越乱) 从而使学生带着疑问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上面简单谈了物理实验在新课引入中的技巧, 但是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做实验之前, 切记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有明确的目的。凡事都有一定的目标, 物理实验也是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 从教学目的出发, 考虑选择什么样的物理实验, 以及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等。

(2) 实验要明显和直观。引入新课时运用物理实验。其目的往往侧重引导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 或者唤起学生的思考,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因此要求这类实验尽可能明显、直观。

篇4:初中物理引入新课“九法”

物理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开场白精彩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必会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因此引入新课的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使学生一开始就有明确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下面就如何设计巧妙的方法引入新课,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直接引入法

这种方法是在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如“测量的初步知识”中长度的测量。可这样引入:同学们都有过测量物体的长宽高的经验。测量中应该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问题。直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事例来引入新课,不但能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材料的回忆,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活动,从而比较容易理解所讨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能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去理解物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复习引入法

恰当的复习引入新课,具有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物理的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联系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效果。如《欧姆定律》这节课的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电流和电压、电阻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它们的定义……电压是促使电荷移动形成电流,而电阻却是阻碍电流流动的,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呢?

三、故事引入法

通过讲与物理课堂教学有关的故事情景来引入新课,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学能解开很多神秘的现象和问题。在讲《光的折射现象》时。先用多媒体播放FLAsH动漫故事:爷孙俩乘船到江中叉鱼,爷爷叉中了很多的鱼,而孙子总是叉不中水中的鱼,孙子迷惑地问爷爷这是为什么?爷爷说你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后就会明白了,由此自然地引入了课题。又如在上《安全用电与保护》这节课时,笔者这样引入新课:有一天我姨妈用电炒锅炒菜时,被电了一下,吓得一直不敢再用电煮饭菜,后来问我怎么回事,同学们谁能帮我教一教她怎么样才能安全地用电?接下来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分析和讨论安全用电的常识。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物理发展史和日常生活中,妙趣横生的典故很多,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收到寓教于乐之效。

四、实验引入法

学习物理最重要的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好奇好问是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心理,通过实验,让学生听到或观察感受物理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如讲《物体的沉与浮》时,可通过这样的实验引入:用一个废旧牙膏皮捏成团,浸入水中再放手,会看到牙膏皮下沉;再把牙膏皮撑成空心浸入水中再放手,会看到牙膏皮上浮。教师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的沉与浮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研究的状态。最后教师演示第二个实验:将同一只鸡蛋分别浸入水和盐水中,看到鸡蛋在盐水中上浮而在水中却下沉,从而把整节课引入高潮。

2,学生实验引入新课。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把生活和物理联系起来,从中领会到物理无处不在。如《压强》这节课的引入:上课时发给学生一人一颗图钉,要求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分别按住图钉的钉帽和钉尖,逐渐用力压(注意力度不能太大,以免刺伤手指),说说力在哪一边的作用效果更明显。把图钉的钉帽和钉尖对换过来再试一试。再引导学生分析:压图钉时压力大小相同,但钉尖压力作用的效果(强度)更大,物理中就用“压强”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五、歌曲引入法

音乐能使听觉神经活跃起来,消除人的疲劳感,解除学习的压力,且学生特别想听老师唱唱歌,教师能唱歌又展现出多才多艺的才华,使学生产生崇拜心理,进而从其师信其言,有利于教学。如讲《汽化》时,笔者唱《刘三姐》插曲:“哎,山顶有花山脚香哩,桥底有水桥面凉哩。”笔者问学生:“桥底有水桥面怎么会凉?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实践证明用歌声引入新课,最容易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之中,从而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

六、提问引入法

这种方法是最简便最适用的课堂引入法,是多数教师常采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形成师生互动和共鸣。可先提问旧知再引入新知,也可直接提问新知,教师要巧设疑,巧提问。如讲“相对运动”时,笔者提问:“请问,谁能用手抓住飞行的子弹?”这时学生们瞪大了眼睛,有的说抓不住,有的说超人能抓住,还有的说孙悟空能抓住……接着笔者再问:“老鹰能抓住飞鸟吗?”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答:“能”。“为什么?”有学生说:“因为老鹰和飞鸟飞得一样快。”“对,这时它们是相对静止。”就这样引出了“运动和静止”的课题。

七、相声引入法

这种方法具有趣味性,可由教师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的单口或对口相声,激发学生想听、想看、想参与的学习兴趣。如“摩擦力”一节,笔者请两学生进行对口相声《大同小异》:

甲:小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运动?

乙:我最喜欢爬到滑梯上去,然后一屁股滑到底,感觉好爽,你呢?

甲:我喜欢踏上滑板去溜冰。

乙:那我们哥俩爱好的运动一样啊!

甲:不一样的,你那是用屁股去滑动,我可是用轮子去滚动的,物理上把你的那种运动管叫滑动摩擦,我的这种运动管叫滚动摩擦!

乙:大同小异嘛,你等等,我去请教请教老师再说。

这样就把“摩擦力”引到课堂上了。

八、类比引入法

类比法是在学生已经熟悉的某一事物、定义或规律的基础上,把类似的未知的事物、定义或规律摆在一起进行对照,从而达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如讲“电压”时,先讲用抽水机往高处抽水产生水位高低落差——水压。水压形成水流,再把电源类比抽水机,电压类比水压,电流类比水流;同样,用电磁波类比水波,用磁铁对铁钉的引力类比地球对物体的引力,这样就能自然地引入新课。

九、新闻引入法

新闻引入法就是根据最近发布的与物理有关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由于新闻具有新奇新颖性,内容广泛,有天气、雪灾、火灾、地震、海啸、战事等都有涉及物理学的光学、电学、热学、力学、磁学的问题。

篇5:高中物理教学新课引入的几种方法

摘要:高中物理是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难度较大的科目,这样使得很多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有了畏难的心里,惧怕上物理课,而怎样引导学生学好每一节课,良好的引入新课方法就成了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文结合高中教材,介绍了高中物理新课导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 新课导入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定向的作用: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因此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及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课题,本着导入环节的目的性、针对性、直观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要求,在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气氛中导入新课。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设置问题引入法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问题,可以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创造性学习。

问题导入法容易操作,但应注意所提问题应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应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来适当调整。而不能纯粹是“为问而问”。例如:上述例子中,问学生如何投救援物资可制作好课件,让学生来操作练习投放救援物资。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以及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演示实验引入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学生对实验都很感兴趣,普遍怀有浓厚的好奇心。通过实验学生能更好地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如何利用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优势和作用,用精心筛选并设计的实验架桥铺路导入新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举事例引入法

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是一个比较有思想人了,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对生产、生活和社会等方面的现象都有某种程度的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根据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具体事例引入新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四、温故知新法

篇6:新、趣、巧引入物理新课-物理实验的妙用

一、实验现象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比较普遍,也最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比较明显.教师在实验中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大气压强”这一课题时,我取出一个玻璃杯,向学生展示,当空玻璃杯上面覆盖着一张硬纸板时,将玻璃杯口朝下,学生看到硬纸板掉落.此时,我将玻璃杯里面灌满水,再将硬纸板覆盖在玻璃杯上,此时,我故意给学生一个悬念:“大家猜猜看,等我把杯子倒过来,硬纸板会掉下来吗?”很多学生显得兴味盎然,有的学生则显得不容置疑:刚才杯子里没有水,硬纸板都会掉下来,现在里面又装了这么多的水,纸板肯定会被压下来,有的学生做沉思状,也有的学生说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此时,我趁机激励大家:“科学的猜想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但猜想毕竟不能替代最终的结论,要想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必须通过实验去验证.”随着学生急于知道最终的结果,我慢慢的将玻璃杯调转过来,玻璃杯下的硬纸板竟然纹丝不动.猜错了的学生脸上露出了大惑不解的表情,显得有些迷茫.此时,我抓住机会:“正向大家感到迷惑的一样,杯子里不放水的时候,硬纸板掉落下来,而放上水后,它却不掉下来,是什么将硬纸板托住的呢?”从而自然的引入新课,将学生也带入了主动探究的氛围中.

二、实验故事导入法

在物理学的发展进程中,有着很多物理学家和物理实验的趣闻轶事,适当的时候用其来引入新课,也可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源于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电磁感应现象与安培无缘而最终使得法拉第被永久的载入历史的史册;“兵器达人”阿基米德用杠杆射出的石头打击了罗马侵略者等等.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用这些精彩的故事片断,并做出一些模拟演示,便能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将学生自然而然的引入问题情境.再如,在教学“安全用电”这一内容时,我给大家讲述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顶着教会的压力,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大雨滂沱的恶劣天气下“捕捉”雷电的故事,正是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为了追求科学真理、置自身生命安全于不顾,才为我们后人创造了安宁、便捷的生活环境.通过这样的故事导入,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对这些科学家的敬仰,更吸引了学生对相关知识一探究竟的愿望,也自然地将学生的兴趣牵引到了所教的内容上来.

三、实验复习导入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对物理实验的复习,不仅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在教学阿基米德原理时,我结合上一节浮力的概念: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师取出实验装置,生回忆实验过程).当将重物从空气中缓慢地放入水中时,大家看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怎么变化,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如何变化的?由此引导学生猜想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针对部分学生得出的浮力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加,教师再次演示:当物体浸没水中后,浮力就不再改变,显然不能认为浮力与深度有关.此时,教师提出课题:那么,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如何来得出一个简便易行的计算浮力的方法呢?从而自然地将学生牵引到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探究中.

上一篇:“丢手绢”拓展训练小游戏下一篇: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