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的智慧与风格——在新课标下进行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2023-02-11

传统的应试教育, 教师往往把实验教学的功能定位在知识传承、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提高实验技能的基点上, 把实验教学作为一种验证理论,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锻炼动手能力的手段。而新的课程标准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以探究性实验为主, 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培养, 显示出“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结构。如何适应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挖掘新课堂的智慧, 展示新课堂的风格, 笔者结合实践, 有如下体会。

一、明确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 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初中学生心存好奇, 行为好动, 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做实验只好玩, 缺乏科学态度;也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实验, 即使考也是少数, 给实验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心理学告诉我们, 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 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我每次上物理课, 都给学生提出几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如本堂课有什么样的实验, 要探究哪些问题, 以及应准备什么实验器材等让他们思考和准备。通过有的放矢, 教师教学目的明确, 学生明白了学习目标。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 在这阶段能否抓住他们的求知渴望, 就成为培养探索意识的关键。老师课前的提问, 学生对新知识虽有了初略的了解, 但对知识的理解还是朦胧的, 心中总有一种想弄懂的冲动产生。如讲“光的传播”知识时, 提出:光是怎样来的?人眼怎样感受到光的?光照射到物体上, 这个过程中光传的路径是直的或是曲的?用什么方法能看出?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通过相互讨论, 查找资料?自找答案, 不仅对所提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物理探究活动的兴趣, 提高了自觉探究物理知识的积极性, 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更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由此看出, 实验教学应以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及交流合作为主, 教师的讲、引和补充则为辅, 充分发挥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如做“摩擦起电”的实验, 我提出:没有书中实验器材, 还能否做出效果一样的实验?问题一提出, 我观察:有部分学生拿起笔杆在头发上使劲地摩擦, 过会儿就去靠近纸屑, 有的能吸引纸屑, 有的不能;还有一部分女学生用梳子梳头发后去靠近头发尖, 则头发尖跟随梳子移动。学生自主实验的热情大涨, 实验成功的学生满脸笑容, 可失败者脸上出现了沮丧的神情。我见此, 立即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大字“交流经验”, 于是喜悦的同学就看失败同学的做法、器材, 对比找原因。不一会儿沮丧的脸也有了阳光。实践证明, 师生的互动, 教师的适时指导, 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和技能。这也说明新课堂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承者、讲授者或知识体系的呈现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三、注重实验探究问题的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心理学认为:疑问是思维的起源, 也是创造的源泉, 更是创新意识的基石。由此看出,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如我在讲“有趣有用的物理”内容时, 做了一个试管煮鱼的实验, 即将试管内装上适量的水, 放入一条小鱼后斜卡在铁架台上。提问:“给试管内的水加热至水沸腾, 小鱼会死吗?”学生立即齐声说:“鱼肯定会死!”我说:“科学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是、不是, 应通过实验来检验。”随着酒精灯的加热, 一会儿倾斜试管上部的水开了, 同学们看到小鱼仍在试管下面游玩, 无不惊奇。又如讲“浮力”知识, 学生往往认为,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深度越深, 受到的浮力越大。为纠正错误认识, 我提出:“将任一物体浸没水中后, 当物体下表面距水底减少10cm时, 该物体受的浮力与原来比, 有变化吗?”此问一出, 课堂内立即活跃起来、一部分学生立即计算, 一部分在思考, 也有的立刻回答:“水深了, 浮力变大了。”针对如此认识, 为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我就让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上台亲自验证:将弹簧秤下挂一钩码徐徐浸没水中后静止, 读出弹簧秤上示数, 记在黑板上;再让他将弹簧秤下钩码置于不同深度, 又读出示数, 记在相同位置。最后请他们分析记录数据, 很自然地得出了“浮力不变”的结论。

巧妙的设疑, 科学的实验验证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加深了对“单凭日常生活经验下结论是不科学”的理解, 而且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实践, 勇于探索创新的意识。

四、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三方针中说到:“悟, 根据孩子们一般的智力, 透过启发性的普通教育, 我们培养和指导他对特殊活动取得更深的了解, 对人生各方面的关系和宇宙人类历史的发展取得更广的认识。”为使学生能广泛地参与, 我在教学中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如“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的实验, 我没演示, 而是把每六位学生分为一实验组, 每组成员具体分工:一位将书本叠高点, 一只手将塑料尺长按的比例分别压在书上, 另一手先轻轻剥动露出的一端, 后又用力剥, 另两位同学侧耳细听, 其余看尺端振动的快慢。并要求每一比例都重做一次。实验完后, 我让同学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绝大多数学生能说出“振动越快 (慢) , 音调越高 (低) ”的结论。又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我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 两两分别在玻片的两边观察。由于分组实验, 学生自己动手机会多了, 亲自体验, 悟出了平面镜成像的性质, 物像的大小关系、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科学规范、省时高效、简便易行、效果明显、安全可靠的原则, 自制教具、学具、创新实验。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由于我校学生班额 (每班学生最少七十多人, 有的是百多人) 特大, 实验器材紧缺, 如薄玻片、蜡烛、固定架等也很少。为此在上课前让附近的学生在废旧店找来巴掌大的玻片, 由野外挖回黄泥巴, 剁成小方体, 用来固定玻片, 相同的钢笔套代表物和像, 由以上简单材料做实验。又如探究“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实验, 将两乒乓球平行放在水槽的水面上, 用手压注射器, 使注射器内的气体冲动两球间的水, 水立即形成一条水槽, 两球很快靠拢, 实验效果很明显。

实验的换位做, 教具、学具的合理自制,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就在身边”的理解, 发挥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使他们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更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教有方法, 但无定法, 学有方法, 但无定法, 人类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因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 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依据新课标, 充分挖掘教育者的智慧, 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就能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亮出每个人的风格。

上一篇:浅述78例未足月儿胎膜早破的护理体会下一篇: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