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

2024-04-16

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精选8篇)

篇1: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

1.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应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3.物理学课程性质:

①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

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③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④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4.物理学课程基本理念:

①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③注重科学渗透,关心科技发展;④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⑤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5.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6.物理学课程内容:

①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②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物质: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2°物质的属性;3°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尺度;4°新材料及其应用。运动和相互作用: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机械运动和力;3°声和光;4°电和磁。

能量: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2°机械能;3°内能;4°电磁能;5°能量守恒; 6°能量与可持续发展; 7.物理学教学建议:

①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1°争取认识科学探究式教学;2°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3°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

②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③在科学内容教学中应注重落实三位课程目标;1°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2°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④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1°注重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例;2°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8.物理学评价建议

(1)评价指导思想:①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③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2)评价方法:①作业评价;②测试;③作品评价;④成长记录

(3)评价注意问题: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②重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③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④实施有效的评价反馈。9.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①重视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②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③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④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

篇2: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

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交流,结合对自己的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分析、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次的研修,我的教育、教学理念获得了更新,教学思想在发生着微妙变化。听、看了各位老师的讲解与案例分析,让人茅塞顿开,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同时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首先,通过研修学习,解决了教学中许多疑难问题。在这次研修过程中,我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认真观看各个专家的视频录象,通过学习,解决了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已。

其次,通过研修,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

通过对各位老师就新课标的分析讲解的学习,使我对教学目标把握更加准确,通过对各位老师对教学案例的精彩分析的点评、分析,使我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方法、新思路更加得心应手;通过学习,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及课改给教师提出的高要求;通过学习,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通过学习,让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通过学习,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最后,通过研修,引发了自己多层面的思考及感悟。

我在积极参加网络研修培训,聆听专家讲座的同时,细心琢磨我的每一节物理课的课程资源,对物理几大版块的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如:探究活动不能很好落实的问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怎样从生活走向物理的问题等。所以,这次学习是我物理教学生涯的一个里程碑,让我受益匪浅。

篇3: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

一、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

新课程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 是在不断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情感、态度倾向, 这种倾向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态度, 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 都需要教师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来落实, 通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 不能只关注结果, 不重视过程, 这不仅对能力培养不利, 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如在组织学生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教学中, 在学生分别汇报各组测量、计算的数据后, 如果教师只选择了符合或比较接近已知的定值电阻的数据, 而对其他数据一律不予理会。这就等于暗示学生, 数据是可以人为选择的, 学生经过客观探究来的数据是可以修改的, 这显然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态度很不利。如果教师利用这次机会, 教育学生在探究中要仔细认真, 尊重事实, 并指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如可多次测量, 取平均值。这样, 知识、技能的学习就与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融为一体了。

二、用课程意识来整合教材

传统教学都是教师围绕教材转, 教师只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 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新课程提出了“教材不等于课程”, “生活世界”才是课程的范围, 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加工”, 使之更适合学生发展。如九年级物理《浮力》一节中, 因学生不熟悉浮力, 为避免“纸上谈兵”, 可以将几桶水放在教室里, 让学生把塑料杯口朝上按入水中, 感受浮力,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还弥补了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实施过程所产生的落差, 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三、自主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

提倡自主学习, 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 而是既要有教师的主导性, 又要有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如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一节课的教学, 如果教师上课就叫学生自己看书, 没有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指导, 没有具体要求, 没有检查和反馈, 由学生一看到底, 然后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结果一节课下来, 学生争着发言, 只顾自我表现, 沉浸在孩童式的游戏中, 不再有心思探究知识的奥妙。教师不能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教师要少讲, 把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是仅从字面上理解自主学习, 内在的本质与外在的表现形式会有较大差别。要真正让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四、探究应选择适当内容

新课程大力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但不能片面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先进的, 接受式学习是保守的, 应抛弃, 导致课堂上探究性学习被泛化, 不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探究一番。这既浪费时间, 对学生又没有实质的帮助。如教学八年级物理《浮力的应用》时, 我让学生搜集浮力应用的相关资料, 上课时展示学生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图片时, 发现大部分学生手中都没有资料, 只有个别外宿生且家有电脑的学生整理得出来。这也难怪, 让农村学校的孩子去搜集、处理和分析信息实在有些为难他们。所以, 不恰当与不必要的探究, 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无益。 在让学生进行接受式学习时, 要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避免原来那种机械灌输和训练的负面影响。如学习《重力》时, 学生头脑中已有很多关于重力的知识, 以往按教材安排进行讲解和练习, 学生觉得没兴趣;如果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宇航员穿宇航服在地球上行走很困难, 而在太空中却可以飘来飘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运用起来, 在接受式学习中注重理解和探究, 学生可以体验、感悟和建构很多新的知识, 这样的学习才有价值。

五、合作应注意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变得频繁了。但不能把小组合作交流当作法宝, 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没有被唤起, 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优秀学生当“讲师”, 多数学生当听众或陪衬, 他们的意见往往也被忽视;或是教师先抛出一个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象征性合作一两分钟, 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宣布结束, 然后代表发言, 虽然很热闹, 但没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合作流于形式。由此可见, 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 只有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求, 再开展合作学习, 才会有实效。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尊重, 学会倾听, 学会欣赏, 学会共享, 并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这才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理念。

六、训练要少一些常规练习, 多一些问题解决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过去, 我们所习惯的训练题都有固定的格式, 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 答案是唯一的, 就是实验题也是验证性的, 结果也都在意料之中, 学生通过大量机械、单一的训练学会复印知识, 因而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突出。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 开发、收集和创设一些实际问题情境来为教学服务, 使学生有机会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学习《密度》时, 学生对体积单位的换算常常弄错, 如果教师让学生从长度单位换算想, 记住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体积单位是长度单位的三次幂, 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练习, 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一个学生的题目都不同, 而每一位学生都掌握体积单位换算了。总之, 教学的起点是学生自身的经验, 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

七、结束是“问号”不是“句号”

在教学中, 我们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每天都带着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离开课堂。一堂课下来, 教师假如没有给学生留下问题, 这堂课就不能说是成功的。在教学中学生能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推导的, 绝不要越俎代庖。如果我们习惯老的教育方法, 不肯对学生放手, 讲得过多, 过细, 没有让学生在研究问题中锻炼能力, 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 不能拓展思维空间, 这样的教学价值不大。

八、活动不是课堂游戏

在教学中不能认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和提高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忙忙碌碌, 活动无目的, 无体验与反思, 这种形式化的活动浪费时间, 毫无意义。如让八年级的学生探究《简单的磁现象》, 学生在小学就已知道结果, 这样的活动只是让学生玩玩而已, 没有价值。如果教师换一种思路设计:“有一块断了的条形磁铁, 你想不想知道它是否只有一个磁极?”这个问题学生觉得很有趣, 这样的探究也才有价值。课堂中设置实践活动, 就是创设一种教学情境, 便于学生主动探究和深刻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要使学生在活动中能有效成长, 关键在于所创设的情境即活动能引出恰当的问题, 让学生的活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九、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学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被广泛使用, 成了新课改的一道亮丽风景。如果只用课件代替学生的亲自操作、实验和感悟, 那么学生就得不到应有的探究。如利用多媒体进行光学的教学, 课件中展示了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相关的知识, 学生的注意力被转移到“欣赏”动画上, 反而对光学缺乏必要的体验。如果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实验, 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 引导他们探究, 显然比在电脑上演示更直观、更有效。多媒体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不可能代替传统教学, 更代替不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 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切不可为了体现“现代教学”一味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而忽略了学生自我操作、实验和体验, 喧宾夺主。

十、评价一味赏识是不够的

篇4:浅析初中物理新课标

关键词:新课标 变化 特点

2002年出版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已经使用了10年,2012由国家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新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下)两册,于2012年9月在全国各省市全面使用。该实验教科书渗透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思想,教材在设计和编写上都给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感受,为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支持和帮助。这里,就本人在该教材使用上的一些点滴经验和感受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并和同仁商榷。

一、初中物理新课标的一些变化

1、新课标的思想文化内涵方面的变化。新课标修订的依据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是进一步明确“20个”学生必做实验,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加强实验探究的体验!

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与目标:(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修订后义课程标准的要求。(2)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4)内容与结构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心理规律,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5)精选教科书内容,对内容过多、要求过高、难度过深的内容进行调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6)增加教科书的可读性。注意适当的铺垫,适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使学生好学,便于自学。

在新课程基本理念上,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改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把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改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把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改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在关于科学探究的方面的要求更清楚明了,便于老师的教学。

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1)知识与技能当今已不是目标的唯一要素。(2)从“过程”和“情感”目标思考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怎样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怎样形成并增强实践意识;怎样养成严谨、求实、认真、平和的科学态度;怎样提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来教学。这是因为,知识的缺漏随时可以补足;但兴趣的缺乏、意识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态度和习惯的错误,不是短时间能改善的,它很可能影响整个高中阶段,甚至于一辈子。初中物理课应在学习兴趣、思维习惯、实践意识、科学态度和基本能力等方面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材的知识内容方面的变化。内容标准继承内容标准的总体框结构,一、二级主题保留,只对三级主题进行微调。

①次序调整。将原8年级的电学内容放到9年级学习,将“物态变化”一章提到光学前,以延后难点的学习;将原教科书9年级“机械运动”的内容调整到现在的第一章,先学习“速度”的内容,方便后续“声速”、“光速”的学习。另外,有了第一章测量的知识,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读数的基础。

②删减内容。原教科书专门有一节“看不见的光”一节,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删去了此节,将部分内容放在了“光的色散”一节中,还把“功的原理”、“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测量电阻”等等,这些没有明确要求或到了高中还要继续学习的内容已经删除。

③调整改写。改变了一些探究实验的做法,例如,针对老师们反映“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的设计过细、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见,改写了这一实验,力图做到既能体现自主探究,又能使学生有所依据、思路顺畅;原教科书将安全用电的内容分散在“电路和安全用电”、“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及“电功率和安全用电”几节中,根据教学一线老师的意见,新教科书将原教科书几节中有关“安全用电”的内容重新整合,组成新的第十九章“生活用电”;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将原“磁现象”与“磁场”两节内容重新精减,整合为一节“磁现象 磁场”,并把“颜料的混合”一节改善为“科学世界”,还把目标“知道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改成了“知道波长、波速和频率”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强功引入的必要性教学;突出“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

3、教材的编制排版方面的变化。

(1)重新规划探究实。例如,在“科学之旅”中,通过“伽利略对摆的研究”让学生考虑:伽利略怎样观察吊灯的摆,并发现了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在观察中提出了什么疑问?对于这些疑问做出了什么猜想?伽利略是怎样设法证实自己的猜想的?经过设问、提示以及“科学之旅”正文中所讲“善于观察,乐于动手”,让学生大致领会:科学探究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给出合理的猜想,最后证实猜想得出结论;(2)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中的一些主要方法,在適当的地方加了旁批。例如,在第三章第二节”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中的”猜想与假设”旁加了旁批;(3)为了给出范的结论,同时也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一章所学的重要知识。新教科书在每一章后增加了“学到了什么”。

二、修订后新课标的主要特点

与旧的课标相比,新课标有其突出特点:(1)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2)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4)体现开放性 培养实践能力;(5)加强STS教育,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6)形式生动活泼。

篇5: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李政道教授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首先要符合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学生整体物理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在物理概念教学时,要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从而把物理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概念教学和探究教学一样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它以纠正、补充、完善学生的前概念,建构正确的认知为己任,意在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以后的人生产生有意义的影响。谨就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前置概念的构建

物理概念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在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已有共识的同质性回答,更应重视异质性反馈,异质性反馈往往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想交锋,能够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概念。在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概念教学注重学生前概念的了解,并基于学生的认识来设计教学,帮助孩子建构概念。在物理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充分展示前概念。比如关于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问题,通过前测了解到:有的学生认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到地球的,因为学生透过窗户、灰尘看到过直线的光,晚上看手电筒的光是直线传播的——这样的日常经验不仅体现在这一内容上,孩子对好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看法,但是这些认识可能是正确的,(比如这个孩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些是不正确或是不清晰的,例如有的孩子就认为光是沿曲线传播的,转着圈的这串那转的,要不然就不会哪哪都有光。基于孩子的这样的认识,老师设计教学时就可以直切主题,公布孩子的各种观点,引起孩子之间相互质疑,让他们争论,真正产生想探究这个问题的迫切愿望。而老师对孩子的想法通过前测已基本了解,在引导孩子设计实验方法时,孩子会基于自己的认识,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方法,如有的孩子需要一些尘土,扬起来之后,用手电筒的光射过去,看看光线的传播途径,于是老师提供烟雾箱,建议孩子用烟雾代替尘土---孩子通过探究,会使先前不正确、不清晰的概念变得清晰、正确。长此以往,孩子在遇到问题以后就会质疑自己的原认识,形成主动探究的科学意识。再如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比较深入比较详细讨论的概念,那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抓住物质的属性大做文章。怎样区别不同物质、怎样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在这里把文章做够了,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初入门时,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物与物在本质上区别还有没有别的方面属性?为以后比热等概念的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即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逐步使学生在前置概念构建时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

用探究的方法学习概念

新课标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应用,科学探究既是内容又是学习方法,概念教学中通过对前置概念的质疑,提出问题。结合实际形成猜想,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讨论,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课程标准中表述“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比比皆是。内能概念的教学,《标准》是这样表述的:了解内能的概念--属于“了解”水平,要求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来定义内能。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内能是能量 一种重要形式,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反映概念教学对科学探究的要求,还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机械效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理解机械效率必须先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概念嵌套,逻辑关系比较复杂。对于较抽象类的概念更要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层层剥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解决方法: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比较动滑轮提升重物的不同组合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功出发研究机械的性能。通过对物理情境和实验的探讨,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通过对数据分析、比较,得出机械效率的定义,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各组装置的机械效率。结合实际让学生体会机械效率的意义,为下一课时分析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等问题打好基础,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机械效率。

物理教学中老师觉得抽象概念难讲,学生觉得抽象概念难学,像这样的抽象概念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联系实际的例子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容易建立对概念的理解。再通过课件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一定更加便于学生接受。

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深入不下去。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篇6:初中物理新课标全员培训有感

合江县五通镇中学 王海明

2012年5月份,泸州市教科局组织了一批骨干教师进行了新课标培训。此后,于2012年暑期,合江县又组织各校全员参与新课标培训学习。此次的培训精神是:学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经过这次培训,我是受益匪浅。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作为一个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

由于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具体过程不可预测,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针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对比新旧课程理念,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并将这一切尽量溶入实验器材的准备及电脑课件的设计制作中,等等这些方法既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又能提高教师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

二、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在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

三、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

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这种探究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深思。

四、开发课程资源。

当前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单就我们使用的物理实验教材上所列的新增随堂实验器材就达百余种。这还不包括延伸至课外的学生自主开发的探究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倡导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学具。

改变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篇7: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

一、教材分析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先认识浮力的概念,然后向学生介绍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接着告诉学生浮力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几个过程有承接,有设疑,环环相扣。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浮力的概念。

(3)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之一—称重法。(4)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给学生演示乒乓球的沉浮实验,一般乒乓球都是浮在水面的,怎么让它沉在水底呢? 如下图,把乒乓球放在去底部的倒扣的矿泉水瓶里,然后快速倒水,发现小球就沉在水底了,接着堵住瓶口,小球又浮起来了。在此处设处疑问,引出——浮力。同时课件展示课题和本节的目标。

2、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漂浮在水面上的鸭子,死海上躺着看书的人,上浮的孔明灯和热气球)学生通过图片就很容易理解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焦作浮力。指明“浸在”的涵义。指明浮力的单位——牛。指出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说明:从“浸没”到“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归纳能力。3.称重法求浮力的大小

课件展示:图1(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的物体的重力),图2(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力计的拉力),图3(手托起物体时测力计的拉力)。师生一起总结:测力计减小的力就等于浮力,即F浮=G-F拉。

4.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材中对浮力的产生原因讲解的非常细致,学生通过自学,教师抽出个别学生解释原因即可。学生自学得出浮力是由于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并由此得到求浮力的方法之二——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另外教师介绍压力差发求浮力的两种特殊情况:(1)和容器地面紧密接触的物体,只受到向下的压力,向上的压力为零,所以浮力为零;(2)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为零,只受到向上的压力,浮力等于向上的压力。紧接着让学生思考漂浮在液面上物体所受的浮力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并展示曹冲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进而

展示漂浮的船和漂在水面的鸭子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收到哪些力的作用。学生不难分析出它们分别都受到了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于是就得到了F浮=G物,这就是二力平衡法求浮力,它只适用于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5.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以上给学生介绍了三种求浮力的方法,那么直接影响浮力的因素有哪些呢?根据教材内容的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师生共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七、结束语:

本课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较强的班级,本课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到实验室甚至到教室外面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等,这些,都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

篇8: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

2011年全国高考理综新课标卷物理试题依旧体现新课程思路, 较好地反映了“立足于平稳过渡, 着眼于正确导向, 确保试题宽严适度”的命题指导思想.与往届高考题相比, 从难度的变化来看, 今年高考题更重视立足教材, 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对比2011年高考新课标物理试卷与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以下简称教材) , 不难发现, 试卷中大部分试题是从教材中挖掘、改造、整合出来的, 没有偏题、怪题, 这对学生注意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对教师的教学和辅导工作及2012年高考备考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例1. (高考题第14题) 为了解释地球的磁性, 19世纪安培假设:地球的磁场是由绕过地心的轴的环形电流I引起的.在下列四个图中, 正确表示安培假设中环形电流方向的是 ( )

解析:地磁的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地磁的S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球自转形成的环形电流应垂直于地轴所在的平面, 此电流形成的地磁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因此用右手握住环形电流时, 拇指应指向地理南极.选项B正确.

【教材对比】选修3-1第三章磁场第1节“磁现象和磁场”图3.1-4 (P81) 及选修3-1第三章磁场第3节“几种常见的磁场”图3.3-3 (P87) .

对比评析:本高考题主要考查地磁场和安培定则,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规律, 以这两幅图及相关介绍为基础, 本题的结果也就出来了.

例2. (高考题第16题) 一蹦极运动员身系弹性蹦极绳从水面上方的高台下落, 到最低点时距水面还有数米距离.假定空气阻力可忽略, 运动员可视为质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运动员到达最低点前重力势能始终减小

B.蹦极绳张紧后的下落过程中, 弹性力做负功, 弹性势能增加

C.蹦极过程中, 运动员、地球和蹦极绳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D.蹦极过程中, 重力势能的改变与重力势能零点的选取有关

解析:不管选哪个位置为重力势能参考平面, 运动员到达最低位置前高度总是减小的, 因此重力势能一直减小, A正确;绳张紧后, 随着运动员的下降, 绳伸长, 对运动员有向上的弹力, 此力做负功, 同时伸长量增大, 弹性势能增加, B正确;由于空气阻力可以忽略, 在蹦极过程中, 对于运动员、地球、绳组成的系统来说, 只有重力与弹力做功, 系统机械能守恒, C正确;重力势能与重力势能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 而重力势能的变化与此无关, D错误.

【教材对比】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9节“问题与练习” (P74)

1.把质量是0.2kg的小球放在竖立的弹簧上, 并把球往下按至A的位置, 如图甲所示, 迅速松手后, 弹簧把球弹起, 球升至最高位置C (图丙) , 途中经过位置B时弹簧正好处于自由状态 (图乙) , 已知BA的高度差为0.1m, CB的高度差为0.2m, 弹簧的质量和空气的阻力均可忽略. (1) 分别说出由状态甲到状态乙、由状态乙到状态丙的能量转化情况. (2) 状态甲中弹簧的弹性势能是多少?状态乙中小球的动能是多少?

对比评析:本高考题考查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功能关系, 重在理解重力势能、重力做功、弹性势能的基本概念及对应的功能关系.本题将教材中的练习题进行了改编:把弹簧模型改编为弹性绳模型, 把物理过程作了逆向处理, 涉及的考点一致.

例3. (高考题第17题) 如图, 一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1∶2;副线圈电路中接有灯泡, 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20V, 额定功率为22W;原线圈电路中接有电压表和电流表.现闭合开关, 灯泡正常发光.若用UI分别表示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 则 ( )

A.U=110VΙ=0.2AB.U=110VΙ=0.05AC.U=1102VΙ=0.2AD.U=1102VΙ=0.22A

解析:灯泡正常发光, 说明灯泡的工作电压即变压器的副线圈电压U2=220V, 灯泡的实际功率即变压器的输出功率P2=22W.由变压器公式U1U2=n1n2可知, 原线圈的电压U1=n1n2U2=110V, 电压表示数为110V.由能量守恒, U1I1=U2I2, 据功率计算得I1=0.2A, 选项A正确.

【教材对比】选修3-2第五章交变电流第4节“问题与练习” (P44)

5.图5.4-9是街头变压器通过降压给用户供电的示意图.变压器的输入电压是市区电网的电压, 负载变化时输入电压不会有大的波动.输出电压通过输电线输给用户, 两条输电线的总电阻用R0表示, 变阻器R代表用户用电器的总电阻, 当用电器增加时, 相当于R的值减小 (滑动片向下移) .如果变压器上的能量损失可以忽略, 当用户的用电器增加时, 图中各表的读数如何变化?

对比评析:本题考查理想变压器公式、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等.分析时要掌握好变压器工作的基本原理, 而不仅仅是对变压器公式的记忆.这两道题同样用“U1U2=n1n2”和“U1I1=U2I2”即可解答.

例4. (高考题第20题) 一带负电荷的质点, 在电场力作用下沿曲线abca运动到c, 已知质点的速率是递减的.关于b点电场强度E的方向, 下列图示中可能正确的是 (虚线是曲线在b点的切线) ( )

解析:带电质点在电场力作用下做曲线运动, 质点带负电, 电场力方向与电场强度方向相反, 又要指向曲线的凹侧;又由于速率递减, 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 (轨道切线) 的夹角要大于90°, 只有D选项符合.D正确.

【教材对比】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7节“问题与练习” (P23)

5.一辆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转弯, 沿曲线由MN行驶, 速度逐渐减小.图5.7-9甲、乙、丙、丁分别画出了汽车转弯时所受合力F的四种方向, 你认为正确的是哪个?

对比评析:本高考题考查曲线运动的受力、带电质点在电场中的受力、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夹角对速度的影响.高考题对教材中练习题稍作改造, 将汽车所受合力F改为电场力, 分析时需将以上各知识点整合.

例5. (高考题第35题【物理——选修3-5】)

(2) 如图, ABC三个木块的质量均为m.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 BC之间有一轻质弹簧, 弹簧的两端与木块接触可不固连, 将弹簧压紧到不能再压缩时用细线把BC紧连, 使弹簧不能伸展, 以至于BC可视为一个整体, 现A以初速v0沿BC的连线方向朝B运动, 与B相碰并粘合在一起, 以后细线突然断开, 弹簧伸展, 从而使CA, B分离, 已知C离开弹簧后的速度恰为v0, 求弹簧释放的势能.

解析:设碰后ABC的共同速度的大小为v, 由动量守恒得3mv=mv0;设C离开弹簧时, AB的速度大小为v1, 由动量守恒得3mv=2mv1+mv0;设弹簧弹性势能为EP, 从细线断开到C与弹簧分开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有12 (3m) v2+EΡ=12 (2m) v12+12mv02, 由上式得弹簧所释放的势能为EΡ=13mv02.

【教材对比】I.选修3-5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2节图16.2-4 (P8)

例如, 静止的两辆小车用细线相连, 中间有一个压缩了的弹簧 (图16.2-4) .烧断细线后, 由于弹力的作用, 两辆小车分别向左右运动, 它们都获得了动量, 但动量的矢量和仍然为零.

Ⅱ.选修3-5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2节例题2 (P8)

例题2.在列车编组站里, 一辆m1=1.8×104kg的货车在平直轨道上以v1=2m/s的速度运动, 碰上一辆m2=2.2×104kg的静止的货车, 它们碰后结合在一起继续运动.求货车碰撞后运动的速度.

对比评析:本题考查动量守恒与机械能守恒, 教材图16.2-4与例题2的整合痕迹明显,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本题碰撞过程动量守恒, 但机械能不守恒.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届新课标物理高考题不少都有在教材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改造的痕迹, 或变换组合, 或变换设问, 或变换情境等, 题目改造得非常巧妙.此类试题分值累计34分, 约占总分值110分的30%.从中可以看出对新课程教学及高考复习的导向.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以及高考备考中, 应立足课本, 始终抓住课本这个“纲”, 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工夫, 减少复习资料, 不搞题海战术, 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培养多种能力.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课本概念, 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2.挖掘课本隐含知识, 培养自我研究能力.

3.在课本例题教学中注重“变题”剖析, 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4.归纳课本知识, 培养概括能力.

上一篇:“疫情作文”人物素材大下一篇:请示领导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