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培训会简报

2024-04-07

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培训会简报(精选14篇)

篇1: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培训会简报

沧源县初中物理教师新课标与教材培训心得

岩帅中学

2009年8月24日,我到沧源县教师进修学校报到,准备参加为期两天的初衷物理教师新课标与教材培训。本次培训内容为四个板块,一为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二为初中教材分析,三是初中物理教法研究,四为初中物理中考备考策略交流。经过两天的培训,略有收获,现将培训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方面。

1、新课标改革的几个改变

(1)新课标对教育培养目标做了调整,改单一教学目标为三维教学目标。

(2)新课标人才培养模式做了改变,由灌输式培养为自主探究性培养。

(3)课程内容的更新,由死记硬背的知识改进为自主学习性知识。

(4)评价的改革,改单一评价为多维、灵活的票价机制。

2、新课程标准的几个基本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理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屋里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法

1、现代教学课堂的十大转轨

(1)教师由传播者变为策划者

(2)一言堂变为百家争鸣

(3)单纯知识型变为知识能力情感型

(4)唯一答案变为多种解答

(5)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

(6)精英式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

(7)死记硬背转变为情感体验

(8)听说读写深化为演唱画做

(9)接受式演变为探究式

(10)安分守己变化“超市自选”

2、常用的集中教学模式简介

(1)杜朗口模式又名三三六模式。

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示、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2)生活物理引入课堂法

煮鸡蛋:可以揭示热胀冷缩现象

饮料瓶:可以演示滚动摩擦、滑动摩擦、音调、分子间隙、大气压和反冲等物理知识

(3)自主学习法

教师引导自学:包括问题引导、故事引导、实验引导、成绩

引导等引导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正确的目的方法:教师教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的方法

(4)新课引入法

点题型:指导阅读法、选择讲述法、抛砖引玉法和学习汇报法等

悬念型:复习铺垫法、实验开路法和立疑法等

三、初中物理中考备考交流

1、要制定完整的复习计划

2、基础知识点要做全面的梳理

3、教师和学生要多做历年的中考试卷

4、板块复习时要系统化、具体化

5、要注重探究的过程

6、知识点要细、要落实

这次培训比较具有现实意义,培训内容也比较丰富。通过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全新的理解,为我以后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落实本次培训的学习内容,让培训的内容得与应用于实践教学中,让教育教学绩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篇2: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培训会简报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科学内容

◇ 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实例。

◇ 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全 章 概 述

根据课程标准,本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是让学生了解电路、电流、电压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出相关的物理规律,学会连接电路、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的方法,了解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了解电流的通路、开路、断路,能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等知识。在科学探究素质培养方面,本章安排了六个实验探究,主要是想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记录实验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和在实验现象中发现物理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体验到“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本章重点是电路的知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知识。难点是串、并联电路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形成由假设猜想到制定设计实验探究的能力。

篇3: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培训会简报

为了适应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2003年的实验稿相比, 2011版新课标补充增加了不少新内容。

1.课程性质上的调整。在思想性方面, 新课标增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在人文性方面, 着重提出“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在实践性和综合性方面, 更加强调认识、体验与践行的有机融合, 强调不同学习内容之间的综合, 强调理论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综合。新课标对于课程性质的总体框架未做变动, 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使其更加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更加贴合时代主题, 更科学合理。这为新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2.课程内容上的重组和增添。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分为“课程内容”和“活动建议”两大块, 纵向上由“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版块组成。

(1) 在“成长中的我”这一版块中, 与实验稿相比, 比较大的变动有: (1) 将第三部分“学法用法”更名为“心中有法”, 删除替换了一些远离初中生生活实际和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内容。如将实验稿3.4中的“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更换为“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2) 活动建议部分更细致完善, 如“成长中的我”中第二部分内容“自尊自强”的活动建议2.2: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式, 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 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与实验稿相比显得更加详尽丰富。且新课标更加重视地方特色, 强调教材和活动的开展配合地方实际情况, 如第三部分“心中有法”活动建议3.1: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讨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4:搜集身边的案例, 讨论并说明……可见尊重地方特性和差异性是新课标对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展开的一大考量和启发。

(2) 在“我与他人和集体”这一版块的较大变动有: (1) 将实验稿中第三版块“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集体”部分的内容抽出, 合并组合到新课标的第二版块里, 变为“我与他人和集体”, 第三部分则变成“我与国家和社会”。这样的调整使得体系上更清晰合理, 内容组合更紧凑, 更富逻辑性。 (2) 将实验稿中的第二版块“交往的品德”删除, 其中的重要内容穿插到新课标第二版块的第一部分“交往与沟通”和第二部分“在集体中成长”, 并对原本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排列整合, 使内容上的衔接性和连贯性更合理。

(3) 在“我与国家和社会”这一版块所做的调整有: (1) 在“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部分, 密切联系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主题, 增设:1.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 初步培养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 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1.3: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 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同时, 将实验稿中第三版块第二部分“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整合归并到了这里。在这一版块, 相对应的活动建议更贴近时代和社会发展, 与时俱进地调整了对学生所学和所需掌握能力的目标要求。 (2) 在“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部分, 删掉了实验稿中4.1的内容 (4.1感受身边的变化,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 增添了“2.6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 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同时突出了“2.9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 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 (3) 在“法律与秩序”部分, 增添了两点, 分别是“3.3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和“3.5懂得维护国家统一, 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 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时代特征。

二、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创新思品教材

目前我国通行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有九套不同版本, 都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 (2003年) 公布的基础上编制的。2011年, 新课标正式公布, 与实验版相比有许多变化, 因此对照新课标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以下简称人教版) 和江苏人民出版社版 (以下简称苏教版) 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 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基础上, 寻求教材的突破和创新。

1.知识内容的综合性、渗透性。对照课程标准, 我们发现, 无论版本是否相同, 教科书中的内容呈现都有一个共同点:知识点的罗列排布并不是严格按照课标的框架构建的, 而是或按章节或按逻辑的有机整合。新课标的三大内容版块被合理有序地分布到初中思想品德五本教材中, 综合考虑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不同阶段对知识不同的接受、掌握能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珍爱生命、走进青春、感悟青春。在这一单元里, 不仅有学科之间的渗透性 (生物学科的生命形成、个体生长发育等知识) , 而且有知识点间的渗透整合, 即将课标中“认识自我”1.1和1.2关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和调试的内容与“自尊自强”2.1和2.2关于生命独特性的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 衔接自然合理, 知识的构建体系清晰, 学生很容易掌握相关知识。由此可见, 新课标对于内容版块的区分并不是要教材按章循序、从前往后地固定编排, 而是起到指导性作用, 指引教材对于知识点有一个综合性的认知和整合, 而具体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综合正是新课标所需要的。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的标题是“有朋自远方来”, 其中涉及“相互尊重, 促进交往”的内容, 教材的90至95页, 介绍了国际交往礼仪, 包括握手礼、国外的一些习俗和禁忌等, 丰富了课程内容, 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综合性, 这是新课标所提倡的, 符合新课改的时代性思路。

2.设问的导向性、明确性。现实情况下, 我们常常发现思想品德教材中的问题设置让人不知所云, 无法了解其与相关知识的关联性, 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8页活动C后的问题:父母职务、工作的不同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与活动C“捡到书包归还”关联不明显 (不直接) , 且与本课“学会尊重别人”之间的联系不是很明确。父母职务、工作的不同也许是个人能力差异, 也可以说明个人的社会分工不同, 与预设的结论会出现偏差, 不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本课要达到的目标。因此, 设问要增强导向性和明确性。与之相比,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6页至47页的活动单元后设置的问题就较为合乎条理。这个活动单元描述的是公交车上一位漂亮姑娘不让座的情景, 接下来就是以四个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漂亮姑娘为什么不能令人赏心悦目?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有什么联系吗?言行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吗? (4) 有道德的人往往有着什么样的外在表现?四个问题紧扣活动情景, 层层深入, 步步引导学生作出思考和判断, 得出的结论与相关教学知识点紧密相扣, 这就是有效且具有明确导向的设问。设问做到这几点,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3.活动框的可操作性、与知识的衔接性。目前通行的九个版本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无一不是内容丰富多彩, 图片和活动多种多样, 给学生呈现充满新鲜感的全新课程体验。但是, 活动过多会导致只重形式而缺乏实质性内容、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 会产生与知识的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因此, 呈现在教材中的活动单元需要兼顾这几个方面, 方能辅助有效教学,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自我新期待”的“自我新形象”一框中, 有一个活动框设计得很有效。在第54页至55页, 主要呈现的教学内容是“认识自己, 发掘自我潜能, 以便更好地完善自我, 实现理想的我”, 活动单元从“我喜欢的明星人物”入手, 思考探究其优秀品质, 分析其中适合自己借鉴学习之处, 从而完善自我。

在这样的一个活动单元中, 选取的话题从学生感兴趣的“偶像”入手,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可操作性强, 且易引起学生思维共鸣, 在活动的操作和实现过程中逐渐渗透了教学内容,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是从与知识点的衔接、与学情的符合入手设计的活动单元, 具有充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值得借鉴。

4.事例的时代性、有效性。翻开初中思想品德课本, 我们常常发现许多“老面孔”———关于周恩来、袁隆平、钱学森等人的事例, 每每涉及努力、收获、成功、励志等话题, 总是这些“老面孔”。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要求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尤其是特别强调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不相匹配。且这些老生常谈的事例是否有效 (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甚至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 是值得仔细研究的。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 与时代步伐相衔接。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8页中, 引用了一个发生在汶川地震时期的真人真事 (中学生李序的故事) , 这兼顾了事例的时代性和有效性。中学生更易于接受近期发生的、贴近生活的同龄人事例, 因此对于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学习能提高效率。采用新鲜的事例不仅会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且符合新课程标准“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这一教材编写建议。与陈旧事例相比, 新事例更能发挥预设作用, 实现预设目标, 引起精神碰撞和共鸣。

此外, 在统计分析了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以后, 我发现, 书中所有涉及的事例和人物阅读共有56例, 其中国外事例共10个, 中国古代事例5个 (不包括近代人物) , 国外事例和古代事例所占比例约为27%, 略显偏多。采用国外事例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对比性, 但要适度控制比例, 因为过多的国外事例可能导致中学生价值观产生偏差, 在心理上、情感上产生偏差。

教材创新不仅是课程改革的趋势所在, 而且是进行有效教学、践行德育目标的重点工程。我们在时代更新、国际日渐融合的过程中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 在大背景下钻研课程标准和相关政策文件, 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用好教材, 为学生教, 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存在“一纲多本”的现状, 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不止一个通行版本。本文分析比较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03版 (实验版) 与2011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 , 并就其中的更新、调整之处比照现有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进行了深入探究, 得到了有关教材创新的些许启发。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新课标,教材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培训会简报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 “科学时间”和“STS”

初中物理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不是单纯以物理学科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每位教师都应充分发挥新课标中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功能,调动其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与动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最主要渠道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在以往重视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做了崭新的尝试,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学生实践活动已成为新课程的亮点。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能获得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与热情,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在对自然的探索中调动起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毅力,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有趣有用的物理”中的实验,停止沸腾的水用冷水浇以后会怎么样?手指托住倒置漏斗中向下吹气,球会下落吗?无论是演示还是让学生亲手做,当孩子看到与自己的猜想不同的现象时,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探究自然奥妙的愿望,老师也要及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探索的勇气和毅力,以形成健康的心里品质。

教科书中的“想想做做”、“想想议议”与探究活动一样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品质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学生合作的意识,在活动过程当中体验自己获得结果的喜悦和满足。例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中的“想想做做”能使学生发现,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导,还能通过骨头传导;“光的传播和颜色”中的“分解太阳光”等小栏目,都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得到情感的愉悦与享受,培养与大自然的亲切感。同时,在探索活动中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并能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以现代生活的应用,摒弃不符合科学规律的错误观点,例如,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要让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并让每组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入射,至少选取3组数据以增强结论的可信度,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正确结论及时给予肯定,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出现问题及时纠正,教育他们以科学认真的态度参与和探究。

二、在“科学世界”和“SIS”中,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课本中设立了“科学世界”栏目,大多选取生活中运用的物理知识作为主要内容,“SIS”中,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展示科学发展的成果。例如对“半导体和超导现象”的介绍,能让学生了解到这两项技术应用于实际,给人类带来的利益;“磁浮列车”的运行,人们盼望已久的“疾驶如飞”的日子到来了。这些都能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对社会、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还有“微波炉”“激光的应用”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将科学应用于实际,应用于社会的愿望。“光的散射与雾灯”中雾灯的颜色为什么选用黄灯;“眼镜的度数”中眼镜的度数是怎么来的;“不烫手的开水”等内容,都能让学生感受科学发展促进了社会发展,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物理学的道理,产生将科学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在防止“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中,介绍了全世界人民一个普遍关心的废旧电池处理问题。大多数学生对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成份及其对人类的危害认识不多,学了这部分内容后,就会身先士卒,妥善处理废旧电池,并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意识,为人类做更多的贡献。在“磁记录”中学生通过对录音机的录音和放音过程的学习,对录音机有了更新的认识,对科学应用于现代科技,对现代文明的进步也有新的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有,“凸透镜”和“凹透镜”“电冰箱”等“SIS”内容中,物理知识的应用,表现出生活离不开物理,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

三、在其他内容中也都渗透着非智力因素内容,有待于教师开发

比如,教师在处理“动手动脑学物理”的教学中都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情感。

在“电压”一节课后,“用盐水和两种不同金属自制的电池”不仅对电压表的使用进行了练习,还能让学生懂得电池的原理,深化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的认识,也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还有“自制的水果电池”“自制指南针”“牵牛花的茎”“自制收音机”等等,这些课后练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许多练习题、作图题都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讲解“力的图示”时教师要强调只有按照规定作图,才能正确地描述力,并反复强调:要先确定受力物体;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线段的箭头要跟力的方向一致;线段的长度要跟力的大小成正比,同时要画出力的比例标度。这样严格要求学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篇5: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培训会简报

马头一中 李昭

2014年10月20日星期一上午我们生物组进行了四节优质课的听讲,很荣幸,我作为一名公开课老师讲了第一堂课,很激动也很兴奋,也发现了很多不足,还有许多需要更正改进的地方。听了三节优秀同仁的精品课,真的是收获颇丰。

听了郭老师的课,受益匪浅,课前准备充分,课堂的导入很新颖很自然,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很清晰,小组讨论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最后作为八年级的内容,与中考题衔接的很恰当。

第三节课听了颜老师的实验课,更是精彩至极,真的是大开眼界,课前准备非常充分,设计巧妙,趣味性很高,难度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真的是一节奇妙神奇的一节课。颜老师的调动性高,语言优美有激情。

第四节课听了李老师的冲刺省级优质课,李老师的教学编排很流畅,听了之后收获很多,课前实验准备很充分,课堂实验穿插的很恰当,对照实验进行的也很到位。李老师的教态自然,语言优美流畅。

下午我们进行了初中新课标生物教材教法培训,潘老师跟我们讲解了新教材的教法,有了很多的收获,很多内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经过潘老师的点拨清晰了许多,也解决了自己之前教学过程中的很多疑惑。比如重要概念的学习;概念与术语;概念与日常观念;概念与定义;概念与事实;概念教学的意义;关于教学建议等等。

最后诸葛教研员给我们作了最后的总结,以及将来讲课需要注意的问题,真的是收获颇多。首先,一节好课一定注意课堂的完整性。教学目标要注意,是否注意了前后照应,若没有可以省略。

第二,课堂小结不可把学生的零碎总结作为本节课教师总结,老师一定要将课堂总结展现出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第三,板书一定要设计精心巧妙,所有知识点、知识框架一定要在黑板上呈现出来。

还有一些教学过程中的细枝末节的注意问题:

1.小组自主探究:学生先自己探究发现,然后出现问题之后再小组内讨论。

2.难点突破:万不可直接将难点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其理解的接纳。

3.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生成的东西,教师要擅长捕捉,以积极表扬的态度对待。4.课堂上多用激励性语言。

5.学生展示的时候,先请学生说展示结果,然后教师总结,不要忘记了批阅。

6.教材是使用的,而不是教教材,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添加内容以及编排顺序等。

篇6: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培训会简报

昌吉市七中王亭

一 关于生物学教学几个问题的思考

来自桂林的赵占良老师带着我们一起思考了自己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概念教学”。通过课例《合理营养》的分析,让我清楚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是要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食物的消化》这节课例分析,让我想起了自己在上这节课时重点把握的不到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应当是: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怎样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每节课只有找到了中心问题,并依此引导学生学习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

“关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问题也是我目前教学中最紧迫的问题。我校的生本教育处于摸索阶段,学生的小组建立还不够完善,任教班级的变动等客观原因导致我对学生小组的管理有点不清晰,就这一问题,本学期我应该多与每个班级的班主任交流,了解各个班级不同的小组建设和管理方法,不能怕麻烦。

“关于习题(试题)命制”。看完课件中的命题让我对以往的试卷命题自惭形秽。命题的思维太狭隘,不够开阔,今后的命题中要突出重要概念理解和应用,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科学与人文结合的问题”。新教材的编写用心良苦,很多内容进行了压缩,但重要的内容却没有被删减。关于科学与人文结合这一点,要把握好教材中丰富的科学与人文结合的内容,体现出生物学与国家,个人,艺术,政治,教学,生态等多方面的关联。

二 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的陈香老师对八年级上册的新教材进行了简介。分析对比了新旧教材的变化以及知识和课标的变化,并清晰的阐述了新教材编写的主要思路。让我们对新教材更了解,应用起来也更方便。

三 新课改后中学生物公开课教与学的行为分析

谭永平老师通过对新课改后14节有代表性的公开课进行教与学的行为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是问答对话,问、答、反馈、追问占了超过一半的课时,其时长远大于独白式讲解;教师独白式讲解以讲解事实、现象为主,讲解概念、原理、规律所占的时间少;教师提问数总体偏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堂问”在中学生物公开课中也是存在的。

研究中,课题组研发了课堂教学行为分类系统。分类系统中的教师行为分为四大类:发起的行为、应答的行为、观察的行为、不当行为。这个课题组与我们之前参加的“课堂观察分析”有类似的地方。这些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上课的老师更清晰准确的看到自己上课的真实全面的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

四 生物实验教学

看了两位老师对生物实验教学的悉心钻研,让我万分感慨。其中“模拟探究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这一实验,改进的方法很多:利用多媒体简化实验过程;设计打地鼠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完成探究。这一改进让我深受启发:结合我校学生的情况,如果能把教材的重点概念知识设计一系列闯关的游戏,学生的主动性肯定会有大的提高。

在做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时,由于小个体的泥鳅容易找到且生命力强,因此

用小泥鳅替代小鱼作实验比较普遍,但小泥鳅活泼好动,还真不好操作。一位学生想到,水田里的小泥鳅受到惊吓时就钻进泥土里,何不利用小泥鳅钻洞的习性顺应自然给小泥鳅营造一个安适的家呢,也许它感觉舒服了就不乱动了,于是用废弃的输液管的膨大部分和湿棉花为小泥鳅设计了一个安适的家,这下小泥鳅还真的老实了,静静地躺着让人们观察了近十分钟还一动不动。可见,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智慧真是无穷的,作为生物教师,就是要给予学生发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呵护好学生的想象力,激扬他们的创造力。

在做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时,由于水蚤心率很快,既要计时又要在显微镜下数心率,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事情。一位音像店老板的小孩提出了先录像再慢放的办法来数心率,真是即轻松又准确。

篇7: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一、对新课标的认识

1、物理课程就是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凸显育人价值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即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十四个要素。课标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相关要素,贯穿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部分,旨在引导教师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思想,强调了物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与会合作、学会生活。

2、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构建物理课程内容新课标的课程内容由“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五个一级主题构成。这些主题不仅包含物理概念与规律,而且包含物理探索过程、研究方法以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和“跨学科实践”主题,凸显了物理实验的育人功能以及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等的跨学科联系,体现了综合性。

3、加强实验探究,凸显物理实验的育人功能。新课标增加了“实验探究”一级主题,含21个学生必做实验,分别为测量类和探究类实验。与20xx版课标相比,有13项完全相同,8项不同,在这不同的8项中有4项实验跟20xx版课标在表述上略有区别,有3项在实验内容方面作了调整,有1项实验是新增加的即“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新课标中不仅含物理实验的内容要求,而且通过样例、活动建议等进一步引导和说明,同时还提出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等,这些皆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和收集证据的能力、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的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发挥物理实验的育人功能。

4、引入跨学科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新课标增加了“跨学科实践”一级主题,提炼出“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物理学与社会发展”三个二级主题。从低碳生活、健康生活、动手实践及社会热点等方面提出跨学科实践的内容要求,同时给出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

二、在今后教学中我要转变观念,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1、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日常教学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2、教学方式多样化,深入开展“做中学”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的四要素,即问题、证据、解释、交流。平时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探究教学,关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作出猜想与假设,尽量利用身边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注对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创新潜力:通过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论证的能力。今后我要更加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做中学”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创设情境教学,在解决问题中提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认识、同化新知识。通过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还能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核心素养。

篇8: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培训会简报

为了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于2011年出版了新的课程标准,将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级目标,总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英语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巧、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供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又对这五大目标进行分级述说,并指出第五级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的基本要求。笔者尝试分析这些目标是否以及如何体现在教材中的。

二、研究问题

本文是基于新课程标准分析初中英语教材是否体现以及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具体问题如下:

1.此教材的主题活动以及活动方式是否多样化?

2.此教材的培养目标是否遵循了新课程理念?

3.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层次是否和新课标一致?

三、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分析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初中英语第二册(上),本册共有14单元,笔者分别选取上、中、下三个单元运用单元细则表进行静态评估,进而对整个教材进行综合评价。静态评估是对教材的本身作评价而不涉及教材在实际使用中教师,学生,家长或教育管理者的反馈意见。静态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初中英语课程编制的评价,如初中英语课程指导思想,初中英语课程目标,初中英语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师用书以及习题、音像资料等的评价。单元细评表的作用是力图将新课标中的5种教学理念转化为可以观察和统计的数据,从而使整套教材评价工具更有理据和可操作性。故本文将根据新课标理念,利用单元细则表对初中英语教材进行静态评估。

四、分析过程

单元细则表共包括培养目标、主题活动、活动方式、认知层次、参与方式、答案形式以及媒体制作7个维度,笔者以下将根据课程标准对这7个维度分别作以分析评价。

语言知识是语言学习和运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语言能力的基础。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语汇、语篇和文化,其中语汇占了整本书的55%,说明本教材强调学生对语汇的学习。语汇是基础,只有掌握了足够量的词汇,才能够输出。语法占37.5%,语音占10%。曾有人这样比喻,如果把英语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语音就相当于这座大厦的地基,语法就像工程师设计好的图纸,语汇就像建筑材料,三者缺一都无法建成这座大厦。可见,语汇、语法和语音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语篇是对整篇文章的分析和感悟,却只占10%。而文化是教育界极力倡导的一方面,却仅占0.25%,新课标把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英语学习的一个目标,这足见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体现外语教育的人文价值。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新时期英语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所以,本教材过分重视英语语汇和语法的学习,偏离新课标提倡的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属于输入的部分,在本教材中占85%,说明本教材重视输入,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而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属于输出的部分,在本教材中占15%,轻输出,忽视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课标》指出:英语学习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由此可见英语学习的工具性,我们应当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听得和读得的知识加以运用,以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主题内容和活动形式方面,本教材采取以话题为模块来组织内容,主题内容主要涉及学校生活及个人情况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与新课标提出的课程内容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相符。本教材中的活动大都要求学生朗读、听写等,活动形式较枯燥,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本教材在活动形式方面要创新。

根据美国教育家B.S.Bloom提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进程六阶段认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归结起来,又可以分成三个层次:识别事实、理解和应用。笔者以此对教材进行分析,在本教材中认识层次占57.5%,理解占35%,说明本教材要求学生的认知层次达到认识和理解即可,这与新课标中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还是相符的。对初中生来说,教师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能力在本书中占了7.5%,这与我国课程标准中的五级目标可以说是相吻合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设计教学活动,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从总体上看,学生参与方式的各种活动所占比例不均,个人活动占居比重太大,小组活动比重太少。个人占了62.5%,说明本教材注重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但是过分注重会造成学生合作意识的减弱。对子活动占22.5%,说明本教材涉猎对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小组和全班活动占15%,说明有少部分活动是通过集体完成的,小组活动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有利于英语的有效学习。所以,教材在学生的活动参与方式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达到合理配置。

从答案形式所占百分比来看,封闭型的题型占了将近80%,半开放的占8.3%,开放型的题型仅占12.5%,该分布不符合当今学生的培养目标,封闭题型太多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开放型的题型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更有利于学生英语的有效学习,所以教材设计应注重开放型题型的设置。

从媒体制作方面来看,本教材的主题内容大都配有插图或者录音,尽力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深刻理解文字内容,将课本知识与真实的场景联系起来,从而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即学以致用。但是录音材料只是单纯的课文朗读,并没有配置相应的背景音乐,缺乏趣味性。

篇9: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培训会简报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25-02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实践,强调了知识运用于生活、技术、社会,重视发挥物理课程在科学素养、情感态度、社会价值观等领域的教育功能,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在能力要求上,要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了“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为根本的培养目标,与以往的一味追求使学生获得系统、严密、准确的物理知识观念相比较,可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系列物理实验教材,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采用模块教学──增大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模块课程”最早见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块技能组合课程模式)和加拿大的CBE(能力教育体系)。这种课程从工业生产中将功能相关的零件组合在一起成为“模块”的做法得到启发,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小型化的模块课程。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对准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完整,评价要求明确。模块与模块之间有一定的衔接关系,可以方便地进行组合。课程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课程结构上的多层次,使模块课程表现出综合、开放、灵活的特点,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的界限壁垒,灵活地进行组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新高中物理课程将高中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三个系列共12个模块,各系列模块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如下。

物理1、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是所有高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主要涵盖了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使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选修模块的学习做准备。

选修1系列包括两个模块,侧重于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2系列包括三个模块,比较注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3系列包括5个模块,本系列各模块侧重让学生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高中物理课程采用“模块教学”,就使得新课程变得更加灵活、开放,更富有弹性,拓展了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拉大了不同系列和课程间在深度和难度上的差距,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是过去长期采用的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配合新课程在其他方面的改革,保证新课程所追求的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目标的实现。

二、知识体系的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与以往的物理教材相比,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了较大的变动,就力学部分而言,以前的教材都是先学习力,然后在讲解运动的描述有关知识;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先学习运动的描述,再讲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我们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力与运动状态变化存在着因果关系,前者是告诉学生原因在看结果,而后者却是使学生先认识现象,根据认知规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想要知道现象产生的原因的需求。此外在机械能一章,也先从追寻守恒量入手引入能量的概念,然后再学习功的有关知识,与以前的安排相比也更加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

三、实验的安排不同──充分体现科学探究

以往的教材都是将实验集中于教材的最后,而且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没有丝毫作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将实验穿插于课本当中,都采用了实验探究在学习结论的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就采用了先安排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再单列一节课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模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此外,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动能定理等知识的学习中,也都采用了先实验探究,再理论学习的模式,充分突出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新课程理念。

除了实验探究外,理论探究在新课程实验教材中也有所体现。如重力势能的学习,摒弃了以往直接给出重力势能定义和表达式的做法,采用了先从理论上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找出既与重力做功联系密切,由于势能特征相一致的具有特殊意义物理量 ,然后再根据第一节中学习的知识将 定义为物体的重力势能。

探究内容的增多,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交流合作等科学素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阅读材料的变化──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以不同形式设置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主要包括与科技、社会相关的“STS”、介绍物理学史、科学发展历程的“科学漫步”、作为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这些材料为在物理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考中的信息题准备了充足的原材料。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突出各种阅读材料的地位,挖掘阅读材料的内在潜能,使阅读材料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篇10:初中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小学科学和高中物理相衔接,与化学、生物等课程相关联,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物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核心素养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物理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做题,更应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学生喜欢物理这门学科,可是在教学中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教学好象就是在教学生做题目,会做题,能考高分就行,有时会忽略了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加强实验教学。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9个测量类必做实验、12个探究探究类必做实验,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这样会给学生留下真实感。尤其是演示实验选用的器材,越贴近生活,教学效果越显著。比如用吹风机和乒乓球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用盐水和鸡蛋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用水气球演示近视眼、远视眼看不清物体的原因等。

二、加强直观教学。对于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可以在网络搜索合适的图片、视频来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直观感。比如利用天宫课堂的视频进行教学,既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太空中实验的现象,又加强了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加强激趣设疑。物理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求知好奇的心理,开展有趣的实验,尤其是用玩具做的实验,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机械能及其转化”的教学时,我利用易拉罐和橡皮筋制作“听话的滚筒”,作为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疑问。根据实验现象提出设问,让学生思考,学完本节课后,再进行回扣,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讲解“听话的滚筒”的原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篇11: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培训会简报

2012年8月24、25日我参加了XX市初中物理新课标新教材培训,作为东道主,我竭诚为这次在我校举行的培训活动做好会场布置与后勤工作,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认真学习,做好记录。

在培训过程中,首先是符XX老师对本次培训做了思想动员以及课标解读,强调了培训的纪律与意义,XX校长对新教材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修订做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后面通过林XX、羊XX、符XX老师的教学设计案例展示、分析,以及颜昌盛、彭锦裕、苏日仁等教师的精彩点评,整个培训过程全体教师专心致志,认真学习、记录,收获颇丰。

通过这次培训,了解到修订版教材的编排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人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就可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和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物理课程依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为了达到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

同时有些内容做了增减,删去了一些与物理关联不强或较难的内

容。如在“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中删去了“颜料混合”的内容。

这次修订中最大的变化应该是练习题的修订,以往的教材中课后练习题量少。它也能够帮助我们教师对如何选择符合课标要求的习题,提供良好的建议和方向。

总之,现修订的目标更为明确,更利于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更切合学生的认识发展特点,更加重视“过程”与“情感”,对行为动词的界定更为清晰。

篇12:新课标培训简报

培训会上,由教研组长牟大平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培训中,老师们热情很高,积极参与,都迫切地想了解新课标的具体内容,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提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参与讨论。通过对新课标和(实验稿)小学语文课标“课程目标”对比研究,让老师们对新课标内容变化有了一个认识,明白了新课标的目的意义,掌握了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这次培训让老师们明确教学的目的,即对语言的学习,对语言的运用。我们只有明确了让学生掌握对语言能力的学习,对语言方式的运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自觉的去学习语文的习惯。

篇13: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培训会简报

一、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

新课程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 是在不断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情感、态度倾向, 这种倾向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态度, 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 都需要教师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来落实, 通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 不能只关注结果, 不重视过程, 这不仅对能力培养不利, 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如在组织学生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教学中, 在学生分别汇报各组测量、计算的数据后, 如果教师只选择了符合或比较接近已知的定值电阻的数据, 而对其他数据一律不予理会。这就等于暗示学生, 数据是可以人为选择的, 学生经过客观探究来的数据是可以修改的, 这显然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态度很不利。如果教师利用这次机会, 教育学生在探究中要仔细认真, 尊重事实, 并指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如可多次测量, 取平均值。这样, 知识、技能的学习就与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融为一体了。

二、用课程意识来整合教材

传统教学都是教师围绕教材转, 教师只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 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新课程提出了“教材不等于课程”, “生活世界”才是课程的范围, 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加工”, 使之更适合学生发展。如九年级物理《浮力》一节中, 因学生不熟悉浮力, 为避免“纸上谈兵”, 可以将几桶水放在教室里, 让学生把塑料杯口朝上按入水中, 感受浮力,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还弥补了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实施过程所产生的落差, 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三、自主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

提倡自主学习, 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 而是既要有教师的主导性, 又要有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如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一节课的教学, 如果教师上课就叫学生自己看书, 没有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指导, 没有具体要求, 没有检查和反馈, 由学生一看到底, 然后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结果一节课下来, 学生争着发言, 只顾自我表现, 沉浸在孩童式的游戏中, 不再有心思探究知识的奥妙。教师不能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教师要少讲, 把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是仅从字面上理解自主学习, 内在的本质与外在的表现形式会有较大差别。要真正让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四、探究应选择适当内容

新课程大力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但不能片面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先进的, 接受式学习是保守的, 应抛弃, 导致课堂上探究性学习被泛化, 不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探究一番。这既浪费时间, 对学生又没有实质的帮助。如教学八年级物理《浮力的应用》时, 我让学生搜集浮力应用的相关资料, 上课时展示学生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图片时, 发现大部分学生手中都没有资料, 只有个别外宿生且家有电脑的学生整理得出来。这也难怪, 让农村学校的孩子去搜集、处理和分析信息实在有些为难他们。所以, 不恰当与不必要的探究, 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无益。 在让学生进行接受式学习时, 要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避免原来那种机械灌输和训练的负面影响。如学习《重力》时, 学生头脑中已有很多关于重力的知识, 以往按教材安排进行讲解和练习, 学生觉得没兴趣;如果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宇航员穿宇航服在地球上行走很困难, 而在太空中却可以飘来飘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运用起来, 在接受式学习中注重理解和探究, 学生可以体验、感悟和建构很多新的知识, 这样的学习才有价值。

五、合作应注意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变得频繁了。但不能把小组合作交流当作法宝, 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没有被唤起, 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优秀学生当“讲师”, 多数学生当听众或陪衬, 他们的意见往往也被忽视;或是教师先抛出一个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象征性合作一两分钟, 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宣布结束, 然后代表发言, 虽然很热闹, 但没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合作流于形式。由此可见, 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 只有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求, 再开展合作学习, 才会有实效。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尊重, 学会倾听, 学会欣赏, 学会共享, 并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这才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理念。

六、训练要少一些常规练习, 多一些问题解决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过去, 我们所习惯的训练题都有固定的格式, 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 答案是唯一的, 就是实验题也是验证性的, 结果也都在意料之中, 学生通过大量机械、单一的训练学会复印知识, 因而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突出。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 开发、收集和创设一些实际问题情境来为教学服务, 使学生有机会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学习《密度》时, 学生对体积单位的换算常常弄错, 如果教师让学生从长度单位换算想, 记住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体积单位是长度单位的三次幂, 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练习, 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一个学生的题目都不同, 而每一位学生都掌握体积单位换算了。总之, 教学的起点是学生自身的经验, 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

七、结束是“问号”不是“句号”

在教学中, 我们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每天都带着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离开课堂。一堂课下来, 教师假如没有给学生留下问题, 这堂课就不能说是成功的。在教学中学生能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推导的, 绝不要越俎代庖。如果我们习惯老的教育方法, 不肯对学生放手, 讲得过多, 过细, 没有让学生在研究问题中锻炼能力, 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 不能拓展思维空间, 这样的教学价值不大。

八、活动不是课堂游戏

在教学中不能认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和提高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忙忙碌碌, 活动无目的, 无体验与反思, 这种形式化的活动浪费时间, 毫无意义。如让八年级的学生探究《简单的磁现象》, 学生在小学就已知道结果, 这样的活动只是让学生玩玩而已, 没有价值。如果教师换一种思路设计:“有一块断了的条形磁铁, 你想不想知道它是否只有一个磁极?”这个问题学生觉得很有趣, 这样的探究也才有价值。课堂中设置实践活动, 就是创设一种教学情境, 便于学生主动探究和深刻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要使学生在活动中能有效成长, 关键在于所创设的情境即活动能引出恰当的问题, 让学生的活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九、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学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被广泛使用, 成了新课改的一道亮丽风景。如果只用课件代替学生的亲自操作、实验和感悟, 那么学生就得不到应有的探究。如利用多媒体进行光学的教学, 课件中展示了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相关的知识, 学生的注意力被转移到“欣赏”动画上, 反而对光学缺乏必要的体验。如果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实验, 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 引导他们探究, 显然比在电脑上演示更直观、更有效。多媒体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不可能代替传统教学, 更代替不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 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切不可为了体现“现代教学”一味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而忽略了学生自我操作、实验和体验, 喧宾夺主。

十、评价一味赏识是不够的

篇14: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分析

我们所熟悉的数学教材通常由以下内容组成:一个个精确的概念、一个个深刻的定理、一连串抽象的证明、许多难题……她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体系;其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递一些以成定论的;她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教师从事数学教学的一个“范本”。对学生而言,教材是学习过程中供模仿的对象;对教师而言,她是一种预期的、最为理想化的学习。

然而,《标准》所持有的数学教学理念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整体发展。对不同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在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头脑中所理解的数学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之下,数学教材需要改变原有的内涵和形式——不再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时的模仿对象,或者说,她向学生提供的不再是一种“不容改变”的、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结构,而应当具备新的含义。

二、对教材教学功能的认识

学什么与怎样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关注教材与教学的一致性问题。教材的改变就不仅仅落实在选材方面,还要重新组织教材结构。新教材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蓝本。其中包含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更蕴涵着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包括活动的题材、素材,活动过程、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目标。因此,教材的形式朝着教学设计蓝本靠近了一步。

但教材不是也不可能成为教案——因为它所面对的是千万个具有不同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学生与教师。使用教材的人需要附加上自己的理解、改造以后,才能够合理、有效的在课堂中使用它。这一点也正是教学创造性得以体现的基本缘由。

三、对学习内容的认识

按照《标准》的要求,7~9年级的数学知识领域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教材对于相关知识领域的意义、重心、发展线索和学生的认知过程,都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处理方式。

四、教材的主要特点

1螺旋上升的处理方式

教材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符号感、函数思想、统计意识、推理能力、空间观念等,为此,在每一册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学习领域中,学生们都将有机会感受、应用与领悟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2“混编”的形式

上一篇:夏游作文450字下一篇:南充市中考满分作文-中考作文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