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探讨

2024-04-26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探讨(精选8篇)

篇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探讨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探讨摘要:本文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可通过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采取最有效的法律性筹资方式、建立社会保障资金保值增值的机制、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法制化以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财政审计监督制度,来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障制度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类保障形式已经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制度的主流。它是社会来来组织实施的,其产生的背景和运作的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其他各种社会条件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此类社会保障不仅关系着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且还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世界各国,从领导人到老百姓,大家都关心此类社会保障,他自然也就成为了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这几项社会保障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障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也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关系到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现状

一.城镇养老保险覆盖面积不断扩大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最先提出、并于1995年建立、实施,其间不断扩展和完善。“十一五”期间,中国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5673万人。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标志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试点要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通过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保障城镇居民老年基本生活,各地加快了省级统筹的步伐,促进了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

二.城镇医疗保险努力实现全覆盖

城镇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部分。199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推行城镇医疗保险,其保障对象包括城镇所有用人单位。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于2007年开始试点,截至12月底,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68万,其中88个试点城市参保人数2583万,已有62万参保居民开始享受待遇农村养老保险不断规范和逐

步恢复

三. 农村养老保险在规范整顿后逐步恢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的60%以上,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存在许多问题,积极推进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

1993年中央首次提出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97年国务院批准《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若干意见》。经过多年探索,于2002年开始试点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提出到2010年基本覆盖农村居民。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2451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

7.3亿人,参合率达到86.2%。

五.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

2003年《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其保障范围为所有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职工。2003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4575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17.8%。到2007年底,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2173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41.5%;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3980万人。到2008年6月底,参保人数为13025万人。

1994年劳动部颁布实施《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保障范围为城镇企业职工。2002年末全国参加生育保险职工3488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14.1%。到2007年底,全国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7775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26.5%。到2008年6月底,参保人数为8452万人。

六.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社会救助和社会救济体系愈趋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更加完善。2006年3月开始实施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将五保老人的生活救助,由集体内部互助共济为主,调整为主要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中安排。截至2007年底共有525.7万人、492.4万户农村五保老人享受到了五保救济。

新型医疗救助力度逐步加强。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家庭给予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助,或资助其参加当地合作医疗。截至2007年底,城市医疗救助共救助406.6万人次,支出12.5亿元;农村医疗救助共救助603.4万人次,支出23.5亿元。

住房救助开始进入社会救助体系。2007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以及《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相继出台,自此,我国住房救助制度开始建立。2007年,全国廉租住房投入近94亿元,超过了历年累计安排资金的总和。全国新增保障户数68万户,对城市低保家庭中的住房困难户基本做到了应保尽

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规划解决204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其中,新增廉租住房房源161万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43万户。

我国社会保障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二)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留出积累资金。老龄化提前到来,意味着“未富先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养老负担重、筹集资金难和医疗费用大等诸多挑战。

一. 城镇社会保险覆盖不全

医疗、养老的参保率相对较高,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仍在80%以下;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更低;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镇非就业人口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部分人群,尚未进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之内。

大量的流动人口,因为保障政策的不健全,无法得到社会保障,比如,许多残疾人、儿童因为没有家人的照顾而流浪街头,这种情况,在整个中国十分的频繁,随处可见。这就暴露了,我国保障体系的严重落后和不足。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在现实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只是一句空头文件,大多数的农村都没有社会保障,并且社会保障在许许多多潜规则的指导下,使得有了保障的人们,得到的补助根本就起不了多大作用。在农村一个残疾人,一年就只补助一千来块钱,在物价不断大幅上涨的我国,一千块根本就不够用,买点油啊、菜啊等还行。太少了太少了。

尤其是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仍处于地方自选动作状态,缺乏统一的制度设计。八十岁的老人每个月是八十块的补助,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有许许多的老人根本就没有得到过钱。在这个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就比资本主义社会还要差许多呢。不是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吗,到头来还不如资本主义。为什么呢。

三.很多流动就业人员的保险关系难以转续

对于国有企业职工或公务员,在工作转动时,可以将保险转续,但对于大多数草根阶级来说,这种事情根本就不可能,这就导致了,大多数私有企业职工或个体户就没有保险,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没办法。

由于现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使得地区间的利益分割严重,造成社保地区间转移的障碍,统筹部分无法带出,流入地也不愿承受新增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力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再由于目前的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不高,对转移接续的技术上也造成较大困难。

四.社会保障的地域性差别较大。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区之间不平衡,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别,一般是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反之则低,并有扩大趋势。为了全面反映社会保障的地区差距,选择了24个有代表性的指标组成社会保障指标体系,归纳为七个子系统,用综合评分法计算出各地的总分并进行排序,保障水平较高居前10名的是: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吉林、辽宁、山东、广东、黑龙江、新疆;居11-20名的是河北、山西、青海、宁夏、浙江、内蒙古、四川、甘肃、安徽、云南;21-30名的是陕西、福建、湖北、西藏、河南、江西、湖南、贵州、广西、海南。居前10名的有7个是沿海地区。全社会社会保障覆盖面,沿海地区一般已占40-70%,以西南地区最低。农村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别更大。

五.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大,收支不平衡

对于社保基金,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09年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比上年预计数增加439亿元,增长17.6%。地方财政也要加大投入。对此,唐钧说:“社保账户目前的缺口已经很大了,前两年已经达到了800亿元,估计现在可能超过1000亿元,我想2930亿元也许会在这方面有投入,但是不知道会在这里面有多少投入。”

六.社会救济尚不能尽如人意。

保障对象中国家只重视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甚至在职职工,其他类型尤其是集体企业职工及其他劳动者,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另外,隐性就业与隐性收入难以测算,致使一些不应该得到救济的人员得到了社会救济。加之,管理体制不顺,上级政府的救济资金往往不能及时到位,基层财政资金困难,影响到社会救济资金的发放。

七.社会保障立法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监督机制

虽然国务院发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一些法规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保险费征缴等因为没有有力可靠的法律依据,困难重重,效果不尽人意。再有,社会保险基金被挪作他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层次偏低,社会保障工作在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艰难地开展工作,大多依靠国务院及有关部委颁发的,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很少,因而与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不相称。如果社会保障法的制定和完善与经济法、民商法、刑法等法律相比远远滞后,不仅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而且会影响国家整个法治化进程。因此,尽快建立与我国法治发展进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已是必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营机制的转化,阻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稳定。加之,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上升了1.39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化解。与此同时,我国大量的残疾人,根据民政部调查数据,我国现有残疾人829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34%。残疾人保障也亟待救助。为此,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对于养老制度

1、建立一个由中央统筹的国家养老金基金、地方性强制养老保险计划和企业补充性的个人养老保险计划组成的体系。

2、彻底转变转轨时期传统的“企业办社会”模式,把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的非生产性资产转换成养老保险启动资金,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管理。

3、实行社会保障税制度。从减轻企业负担考虑,有必要进行费改税的尝试。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对策主要有:

1、建立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应包括社会保险、农村社会成员救助制度、乡镇企业社会保障制度。

2、建立与城镇养老保险相一致的部分积累制,建立农村社会成员个人账户,由政府、村集体组织及个人共同承担缴费。

3、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

4、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社保的金额。应以各级政府财政及村集体组织合理分担组成农村救助基金,对达到一定生活标准以下的成员进行救助。

5、建立全国农村社会成员社会保险转移制度。将进城打工者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中。

三.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调整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

四.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

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加快的特点,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有计划地把应该纳入而未纳入的人切实纳入进来,真正实现“应保尽保”;探索新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增加新的保障项目,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

五.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

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全国社保基金。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要进一步提升基金的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基金管理的公开、透明,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必须有可靠的法律依据来保证。因此,必须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规范社会保障行为,使社会保障逐步由政府行为变为法律行为,实现社会保障管理、运行法制化。加快出台《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慈善法》等法律,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

同时要严格执法,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规范企业用工、清理社会保险关系等方面的监察执法,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篇2: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探讨

社会保障体系的财务会计审核工作主要表现在各个机构是按照相应的会计条例和原则来开展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作为社保部门必须要统一标准,还要设置相应的社保财务审核部门和征缴部门,在设置的过程中,各个机构必须要将这一界限划分清楚,将实际的资金开销与所征缴的费用结合,做到相辅相成,将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做好,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内容不规范

会计报表极其混乱,缺乏统一性,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十分严重的问题。财务报表之所以过于混乱,主要是由于这些报表示不同的机构所产生的,报表中许多的指標与实际的标准严重不符,导致老会计报表流于形式,无法从报表中了解到机构、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也就不能够制定相应的标准,这样对于社保体系的构建是极其不利的,没有科学的数据作为社保体系构建的依据,财务会计核算对于社保体系的构建甚至形成了阻碍。

(二)会计管理的基础工作亟待完善

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导致了财务会计无法对社保基金的存储、收缴和支出进行详细的核算,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也无法发挥作用。在记账的方式上也没有进行统一,缺乏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这与我国的宏观调控是相悖的。我国的社保体系还在不断地完善,必须要将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纳入到政府的财务体系中来,使得社保基金会计核算的过程能够被准确地把握,与政府的财务会计核算是相适应的。除此之外,还要保证社会保障的支出与征缴是平衡的,保证财务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方法

(一)确定社会保障的会计分类和范畴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转型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社会保险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明确不同性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会计核算的要求有着极大的差异,会计审核的标准也是不同的。社会福利会计审核是针对社会群体的福利待遇资金而产生的,而社会保证会计审核主要是针对社会保险的资金而建立的,社会救助会计核算主要是针对社会的救助资金而产生的。因此,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性质对于会计核算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我国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的模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自身的原因,社会保险的财务会计核算依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社会保险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来说都占有着较高的比重,根据具体的分析可以得知,社会保障体系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在个人和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中发挥着预算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保险财务会计核算才能够真正的作为独立的方式来进行审核。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会计核算任务

社会保障基金在支出和征收的过程中必须要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这是我国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基础。无论社会保障基金是属于什么性质的基金,都必须要按照相应的法规来开展工作。因此社会保障基金财务会计核算必须要按照相关的政策条例和标准来进行核算,保证资金运转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的操作符合国家的规定,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三、结束语

曾几何时,社会保障体系一度称作为确保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保护伞”与“缓冲带”,将社会保障工作落到实处,就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工作铺平了道路,倘若没有一个具有实效性的社保体系,那么社会经济体系就失去平衡。怎样将国内的社会保障体系里会计审核工作逐步完善起来,发挥出应有的效用,是如今国内社保会计核算工作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陈琳.企业环境会计及其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

篇3: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障体系探讨

1 构建合理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1) 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共处的基础, 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的工作宗旨和基本原则, 是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城镇居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将所有城镇居民都融入养老保障体系中去, 在这样的体系下城镇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 不分地域和群体都享有必要的社会保障, 尤其是城镇中的弱势群体也获得了应有的保障, 减轻了城镇居民的心理负担和后顾之忧, 有了养老保障的城镇居民会更加努力工作, 从而为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积极作用。

(2) 是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步骤。自党的十七大以来, 我国就明确提出养老保障体系不仅要覆盖城镇, 而且也要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到农村地区, 逐步建立覆盖于城乡的养老体系。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 基本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的城乡全覆盖, 但是问题的存在也是客观的和不容回避的, 比如有些边缘人群 (如无业居民) 就不容易纳入到相应的养老保障体系之中。因此, 只有构建合理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障体系, 才能为构建城乡居民共同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扎实的基础, 同时这也是全面建设与形成小康社会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步骤。

(3) 是强化我国社会管理的重要创新。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一直处于迅速发展时期, 所取得的经济建设硕果累累。但不可忽视的是, 我国贫富差距日益加大, 各种利益群体也日趋多元化, 导致社会矛盾与日俱增。因此, 只有不断地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障体系, 才能逐步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现实生活状况, 切实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 充分发挥出社会保障体系本身所具备的社会资源公平再分配的功能, 强化我国社会的管理职能, 逐步形成包容、理性、和谐的现代文明社会。

2 构建与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障体系的措施

2.1 完善养老保险的相关立法工作

目前我国正在加大力度实施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其目标非常明确, 就是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要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 相关部门需要从全局出发, 对各项制度的具体细则、实施规范以及相互之间的制约性等内容进行更加明确的界定与说明, 以便保证每位公民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 只要自愿, 就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养老保险。第二, 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有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比如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 要从长远性的角度出发, 对于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动的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基础养老金的标准、缴费标准与等级等, 应当明确地在立法中体现出来, 使得人民群众相信未来所施行的各项政策一定会优于现在的各项规定, 赢得人民群众更多的支持与拥护;第三, 为了在更大的程度上增加立法工作的公开、公正以及透明性, 相关政府应当采取合理的措施加大立法执法的宣传力度, 比如借助于电视媒体、杂志、广播以及公交站牌等媒介, 将相应的立法内容披露出来, 以方便人民群众及时了解与掌握最新的立法情况, 为城镇居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形成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还有, 要制定防止养老保险金被冒领的法律法规, 近些年来一直屡禁不止的不良现象就是养老金被他人冒领, 给个人和国家都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相关部门要针对此现象进一步建立健全立法工作, 加大对诸如冒领养老金等不良行为的惩戒力度, 为养老金的保护以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应有的支持。

2.2 强化个人账户管理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个人账户中涵盖了城镇居民的个人缴费、其他渠道的资助以及政府补贴等, 个人账户管理的漏洞之一就是账户中的基金会随着时间贬值或者被挪用, 所以个人账户的科学管理十分重要。详细一点来讲, 其一, 要逐步提升统筹层次,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还处于试点阶段, 养老金暂时由试点县管理, 针对这种情况要结合实际, 不断提高管理层次,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实行省级化管理, 逐步提升统筹层次, 以便最终实现国家管理;其二, 在投资渠道方面务必慎重, 要经多方论证方可逐步运行, 因为个人保障金大都是城镇居民一生辛苦的积蓄, 养老是唯一的用途, 所以资金管理部门在使用和投资方面一定要慎之又慎, 比如采用招标等方式。出于对基金安全的考虑, 要在必要的法律保障的前提下, 选择水平较高的基金投资公司, 招标的过程一定要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使得养老基金能够更加安全的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尽管如此, 在基金投资运作中, 也要设法选择多种投资方案, 要尽量避免风险的集中, 要尽可能的分散风险, 可以尝试在灵活多样的股票、证券中选择合适、合理的投资组合来提高基金的投资效益, 为个人账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3 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条件之一就是参保人自愿原则, 所以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激发更多参保对象参保。一是可以采取多缴多得的激励手段, 要将个人缴费的档次与政府的补贴相挂钩, 使得参保对象认识到缴费档次的不同所带来的待遇也是不同的, 引导参保对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缴费档次;二是实行“长缴多得”, 城镇居民的相应养老待遇是由政府所补贴的基础性养老金和参保者的个人账户构成的, 基础养老金由中央财政进行补贴, 所以可以尝试构建与完善基础养老金和缴费年限相挂钩的良好机制, 比如对于累计缴费时间在15年以上的, 每超过一年, 基础养老金就可以增加十元, 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调动参保者持续参保的兴趣与热情, 在长期参保中享有更多福利;三是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要保证政府的补贴能够准确、及时到位, 使得相应的补贴能够按时发给参保人员, 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 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双重补贴的良好政策下, 也要不断地加大中央政府的工作力度, 进一步提高基础性养老金, 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以及养老保障体系的形成提供活力源泉。

3 结语

近年来, 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工作取得了积极性的进展, 发挥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等重要作用, 但总体来说仍然无法与社会发展水平保持同步, 有待于采取更多合理的完善措施。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人口结构的老化现象, 这一现象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目前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老年人口的保障问题事关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 如何进一步构建与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障体系, 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城镇居民,养老保障体系,重要性,措施

参考文献

[1]褚福灵.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09, 06.

[2]晏艳.我国城镇普通居民养老需求及行为分析[J].西南财经大学, 2007, 04.

篇4: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探讨

关键词: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体系;公租房;廉租房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是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在近几年的建设中,由于住房政策碎片化,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思路,导致各地保障性住房实施路径千差万别。如果只简单规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和覆盖率,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构建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

目前,我国中低收入群体人数众多,其住房问题的解决对于实现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发展加快,住房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旧城改造的任务繁重,另一方面高房价使得新就业职工、新毕业大学生及外来务工人员成为新的住房困难群体。构建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构建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构建既能增加投资,又能带动消费,从而增加其他商品的即期消费。

二、中低收入群体的界定

确定中低收入群体的数量是制定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和供应计划的基础,是住房保障政策的核心问题。近年来既买不起商品房,又不能得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第二类家庭”住房保障引起关注。按收入“五等分法”测算,现阶段“第二类家庭”约占城市家庭总数的 40%—45%,且将在我国城市长期存在。

三、我国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清

住房保障应保障居民“有房产”还是“有房住”,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政府调控住房市场的目标就是要“居者有其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市场经济条件让所有人通过购买方式满足居住需要不现实也不必要。以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只能做到“人人有房住”。

(二)保障对象界定不明

多数学者主张住房保障应实行“选择性保障”而非“普及性保障”。但具体到保障对象上,在各地实践中居民收入水平难以整齐划一,缺乏科学的收入统计也使经济适用房供不应求。从社会政策视角来看,城市弱势群体住房保障的对象界定不明、定位过宽,受益范围主要是城镇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和不是低保但存在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而那些“夹心层”和大量流动人口仍不在保障范围内。

(三)供需矛盾突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比重逐年下降,已无法满足城市现有政策对象的住房需求。在廉租房四个来源中,城市公房多数通过房改售给个人,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大批平房和小户型旧楼房又被列入拆迁范围,造成了廉租房的有效房源不足。

(四)住房金融体系不完善

学者们普遍认为,除住房公积金外,公共住房消费信贷的严格限制把许多中低收入阶层拒之门外,使现有住房融资体系有效性大打折扣。没有政策性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担保机制,中低收入者贷款缺乏担保主体;参与住房金融的机构偏少。

四、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体系构建的具体策略

基于对保障房该租还是该卖、保障房实施过程中的“概念扩容”、保障房融资渠道等问题的反思,现提出构建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体系的具体建议。

1、统一保障性住房概念。各地对保障性住房的称谓混乱,不利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应该将保障性住房统一为公租房,并把非公租房纳入商品房供应体系。这样既可以防止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借保障房之名,行商品房开发之实,又可以有效防止保障性住房沦为部分群体的福利和特权者的专利,防止出现新的分配不公和变相瓜分公共资源、国有资产的现象。

2、公租房只租不卖。在公租房租期届满后能否出售的问题上,目前国家没有明确的规定。作为福利性质的公租房只需要满足中低收入群体基本的住房需求,实现“住有所居”。从实践上看,公租房只租不售,既可以使国家保障资金集中用于满足中低收入群体基本的住房需求,又可以有效防止权力腐败。

3、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多元化融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是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庞大的资金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是不可能的,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颐.论健全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江海学刊.2007(6).

[2]董藩等课题组研究方案.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模式的重构—货币化梯度补贴方案的提出与操作思路.

[3]马晓洁,邓小庆.关于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

[4]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课题组.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策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7(8).

[5]王宏新,张健铭.经济适用房“内循环”制度探析—论《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中的住房政策.北京房地产. 2007(3).

[6]李鸿翔.从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实施看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中国行政管理.2007(5).

[7]聂曙光,聂光宇.国外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7(5) .

[8]王逵昱.完善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的思考.海南金融.2007(7).

[9]徐霞,程吉昕.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的思考.江苏商论.2004(12).

[10]杨竞萌.从国际经验浅析我国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解决之道.中国房地信息.2007(6).

[11]成思危,住房政策探讨: 基本观点和优先顺序[J]D.城市住宅,2010,(11):13-15

[12]福建公租房租金标准拟按市场价60%-80%确定[N]D.中国日报,2011-06-16

[13]程恩富,新房改的未来方向[J]D.人民论坛,2011(9)

[14]贾康,孙洁,公私合作 共保保障房[N]D.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1-08(8)

篇5: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初探

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效用社会保障是国家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在年老、疾病、失业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和服务的制度安排。[1]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社会保障经历了一个从恩惠到权利的发展过程,[2]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和“稳定器”,现已成为衡量人权能否实现、社会发展是否和谐以及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社会制度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不足

(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历史成就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的情况下,博取世界各国社保制度之长,尊重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相结合(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不足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从以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中也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1、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缺乏统一性。

2、社会保障立法层次尚偏低、缺乏稳定性。

3、实施和监督机制凸显薄弱性。

4、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窄

5、社会保障水平不均衡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诚如前述,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己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难以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针对性的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一)明确社会保障立法模式立法、执法和司法是法律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关键环节,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应当首先注重立法,为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和监督提供法律依据。

(二)提高实施机制与监督机制的执行力度立法的目的在于为执法和司法提供法律依据,也是为了保障执法和司法的顺利运行,同时执法与司法又是立法的现实手段。社会保障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实施机制,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机制和监督机制,才能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功能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的权利救济机制权利的救济是社会保障受益者自下而上反映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路径,这样才能够确保社会保障信息在操作层面的良性互动。针对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监管不力的现状,我国更应当保证社会成员权利救济渠道的畅通,以此增

强社会监督的力量。

(四)取消户籍分化,统一社会保障体系户籍制度直接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差别待遇。

(五)大力推行社会保障税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统筹、产业投资和社保基金,体现收入再分配职能的财政拨款难以形成社会保障类的预算支出。

篇6: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研究

一、引言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建立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 安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 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金支撑能力也逐步增强。近几年全国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每年递增 6%左右。但另一方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区域间的发展 差距不断扩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成为一项十分艰巨和繁重的任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 立健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制订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科学测定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和我国现阶段的社保水平,并做出科学合理地比较和分析,对于我国社 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从最微观的角度出发,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被称作社会保障水平,其主要衡量指标是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 度”区域,过高或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都会对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机制和社会经济发展产 生不良影响。

1、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 国内曾有学者提出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模型: S=Sa/W×W/G=Q·H=0.75(Oa+Z+J+M)其中 S 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W 代表工 资收入总额,Q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又称社会保障负担系数,H 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又称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依据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H 选定为 0.75),Oa 为老年人口比重,Z 为失业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 的比重,J 为工伤、生育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M 为社会福利优抚支出占工资收入 总额的比重。“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已采取的保障政策,失业保险支出比重系数 Z 一般在 1%-1.5%左 右,下限选 1%为宜; 工伤、生育保险支出比重系数 J 一般在 0.016%-1.5%左右,下限

选 0.016% 为宜;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支出比重系数 M 一般在 1%-1.5%左右,下限选 1%为宜。” 参数 Z、J、M 都采用的最小值,因此计算得出的数据为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即社会保 障水平的最低值,适度的社保水平应稍高于社保下限值。将各项参数代入上述公式,得出 2004—2006 年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下限值(见表 1)。表 1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下限值(2004—2006 年)(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2、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现状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额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的深度。社会保 障水平“度”的测定公式:S=Sa/G。其中 S 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表 2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2004—2006 年)(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整理。)依据表 1 所示,2004-2006 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分别为 9.778%、9.784%、9.987%,也就是表示 2004 年-2006 年我国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应该在 10%左右。而表 2 所示,我国实 际的社会保障水平分别为:3.122%、3.183%、3.062%。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低于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实际的社保水平不及社保水平下 限值的三分之一。虽然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逐年都有所增长(2006 年除外),但增长速度缓慢,低于社会保障水平下限值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于社会和经济发 展水平。

三、我国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成因分析及相应对策 由于统计年鉴中社保总支出并没有涵盖事业单位和机关人员在这方面的支出,若要考虑 到事业单位和机关的高水平的保障,我国实际的社保水平应有所提高。但数据所限,故不展 开对这部分的分析与阐述。

1、社会保障覆盖面依然狭窄,没有实现全覆盖 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亟待发展。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如此低,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 是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并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同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我国 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在城市,建立了面向全体城市居民的、全面的社会 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的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并未在农村建立。迄今为止,各种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思路基本上还 是以户籍为基础的,对于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没有考虑到。我国城镇失业保 险覆盖率极其低下,仅覆盖正式职工,却将农村就业人员和城镇非职工人员排除在外。从社 会保障费用支出的情况看,占全国总人口 80%的农民保障支出

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支出的 11%,而占全国总人口 20%的城镇居民,却占 80%的保障费用。尽管如此,当前的社会保障还远远未能全部覆盖全部城镇人口。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 革仅限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一些非公有制的企业形同虚设,有相当一部分城镇企业员 工被挡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如此悬殊,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展,农村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将在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农村的家庭养老能力也将逐渐减弱。同时,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来自于养老和医疗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扩大社 会保障覆盖范围,将全体社会公民都纳入社保已迫在眉睫。但现实中,农村经济薄弱,资金来源没有充分保障,要在农村建立与城市同等的社会保 障水平也不实际。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他们既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 定因素。首先,要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根据农民工的需要与制度建设的可能,对农 民工实行分层保障。最急切的保障项目应当是按照普遍性原则来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从层出不穷的农民工伤事故到规模惊人的农民工职业病群体,以及由此导致的数不清的劳资 纠纷,均决定了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应当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尽快得到确 立。其次,有必要建立农民工的疾病医疗保障尤其是大病保障机制。尽管近几年我国在推行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但是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机制有待完善。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不仅会 导致农民工失去工作,而且极易陷入贫困境地,这使得疾病保障成为农民工的现实需要。最 后有必要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它应当包括农民工遭遇天灾****时紧急救济、特殊情形下的贫困救助、合法权益受损或遭遇不公待遇时的法律援助等。

篇7: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探讨

王保祥天津财经大学2006级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所具备的特殊社会功能而对促进农村建设起着特殊作用。在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下,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主要依赖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造成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却存在着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低、政府支持力度小、覆盖范围窄等诸多问题。适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融合和共同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分析

1.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据2005年2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省级老龄办主任会议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目前,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并且以年均3.2%的速度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2.家庭结构变化的挑战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农村家庭结构不断简化,规模不断缩小。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80年居民户均人口为5.54人,但1998年降低到4.30人。

(1)计划生育与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既与国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关,也与农民收入提高和观念的转变有关。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家庭人口结构朝四、二、二或四、二、一方向发展。家庭结构的这种变化,使年轻一代赡养的压力加重,一方面对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挑战,另一方面也呼唤着农

村养老新制度、新模式的发展。

(2)农民收入与家庭结构

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但子女和父母分居的家庭却明显增加。据有关数据表明,家庭收入越高,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开生活的意识也越强烈,收入与家庭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子女与父母分开生活,给当前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基本制度提出了挑战。

3.耕地减少与外出务工的挑战

土地是大多数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农民养老的最可靠、最基本的保障。但是由于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扩张建设占用耕地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人均耕地减少。人均耕地减少的同时,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大量增加。这些变化都对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提出了挑战。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完善和发展相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发展不平衡状况,转变农民养老、生育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二元化的经济结构,城乡差别很大,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文化、观念等方面,更体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国家的社会保障主要围绕城镇职工,而广大农民主要依靠家庭保障,几乎与国家的社会保障无缘,而且这种差距还一直在扩大,因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人才的流动,从而实现城乡的一体化。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小,财政支持不足,保障水平低,导致我国城乡间社会保障资源分配的严重失衡。

3.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农民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对社会风险的承受能力较低,当这些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受到威胁时,贫困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可能转化为政治问题,演化为严重的社会矛盾。从本质上说,社会保障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社会和谐发展的“减震器”,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改善农村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的生活,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和谐,缓和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

4.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

一是农村实行新的生产关系后,贫富差距拉大,一些弱者,成为低收入阶层,客观上迫切需要以社会力量为后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二是由于体制转型和社会转型,农村经济结构需要不断进

行调整,同时,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乡村企业、个体企业异军突起,新的职业竞争、市场风险、意外事故等随时可能发生,使他们存在经营破产、伤残和养老等后顾之忧,如不实行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三是由于我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大,自然灾害频发,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人心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到广大农民身处多重市场风险和生活风险的现实,以保证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真正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和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卫生工作相对薄弱的环节,当前农民普遍面临就医难的问题。2002年我国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该说这一制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这项制度。一是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和运行的参与,加强民主监督与社会监督,体现“合作”特色,在此基础上鼓励农民适当提高缴费水平,提高保障水平;二是扶持建立农民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搞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农村合作医疗以“大病”住院统筹为主,适当兼顾小病门诊,完善药品目录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

2.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差异较大,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短期内不可能仿照城市那样进行,养老保险应坚持“低保障标准”,分地区分阶段渐进式推行。在资金筹集上,应重点考虑实行个人缴费、中央和地方财政统筹三方结合的“统账模式”。另外,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走分散养老风险的多种保险制度相结合的路子。

3.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低保制度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财力薄弱,城乡及地区差距大,社会阶层仍处于变化之中,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制还不健全,因此,我国在现阶段还不具备建立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条件,一元化的制度安排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发展目标,但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与成本,近期将多元化制度安排作为过渡显然也是必要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即农民只有在温饱问题解决后才有可能投保参保,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农村全体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保障。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其他各项制度都不能直接、及时、最大限度地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惟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做到这点。

4. 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

资金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成功与否的关键。除农民个人应缴部分外,还要广辟融资渠道。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承担着公共财政的职能,无论从其作为收入再分配的主体来讲,还是从其维持社会稳定及经济正常发展来讲,都要求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在社会保障基金中承担责任。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补贴资金应采取多元化方式,可考虑“税保联动”的形式,即国家和地方财政从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社保基金,其比例同农民个人交纳社保资金数额相衔接联动,并且避免因政策的变动带来的波动。除了个人缴纳外,可建立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险经费,其来源包括地方政府划拨的专项经费,上级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适当的补贴,设立专项公益金,筹措一定的社会捐助资金等。

5. 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适应农民工特点,做好相应的社会保障工作,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要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在一个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的、拥有13亿人口的国度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是一个跨世纪的宏伟工程。我们坚信,经过不懈的努力,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必将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社会文明进步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8: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探讨

一、日本医疗保险体系

1、日本医疗保险制度介绍

日本的法定医疗保险属于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模式, 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国民健康保险制度, 其主要由雇员健康保险、国民健康保险、其他雇员保险、老年卫生保健服务和私人医疗保险等制度组成。国民医疗保险的资金来自税收、受保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日本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以下特点:强制性参保, 个人负担小部分医疗费用, 医疗保险的运营和管理由国家公共机关负责。优点主要是:实行社会统筹, 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共济、风险共担的作用, 体现公平性的同时兼顾效率, 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保障的弊端。缺点首先是采取“以支定收, 以收定付”的资金筹措与偿付方式, 将会导致医疗保险基金的循环上升;其次保障范围较为有限, 限定在一定条件范围内的居民, 所以, 这种医疗保障制度并不崇尚全民医疗保障。

从日本社会保障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构成上看, 国家财政始终居于重要地位。在收入方面, 大约6成的资金来自社会保险费, 3成来自财政, 1成来自资产收益。其中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由被保险者、企业主和政府三方负担, 且来自雇主的比例相对稳定, 一直高出雇员的贡献。在支出方面, 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大项目一直占有绝对多的份额, 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加剧, 增幅最大的是养老保险费用, 其次是医疗保险费用, 如表1所示, 从1995年到2005年医疗保险所占比重一直较大。

2、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最新改革

自2000年以来, 日本社保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努力抑制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过度膨胀, 减少中央财政赤字;确保制度的公平性, 即在人口结构变动的过程中不让特定的年龄层承担过重的负担, 不使给付和负担在特定的时期发生不平衡。2008年以后实施医疗保险的改革措施主要是创建新型高龄者医疗制度。新制度的资金来源有三个部分:一是后期老年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二是在职职工 (国民健康保险和受雇者保险) 的支援金, 三是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公费负担。三者的负担比率为1∶4∶5。保险费由各市町村征收, 资金运营则以都道府县 (省) 为单位, 实行省级统筹。

(资料来源: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 (平成17年社会保障给付费) 整理计算。)

二、美国医疗保险体系

1、美国医疗保险制度介绍

美国是实施市场型医疗保障制度的典型代表, 这种医保制度的优点是充分发挥了市场调节功能, 使得医疗市场上的产品呈现多层次, 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政府财政支出仅仅保证经济困难人群的基本医疗需求即可, 政府只承担监管责任, 大大降低了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上的财政支出。缺点则是政府的“全面退位”势必会导致“市场失灵”, 受保者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支付能力的制约, 无法或只能获得较低水平的医疗服务, 医疗保障不能覆盖到全体居民, 难以保证再分配的公平性。

联邦医疗保险 (Medicare) 的资金来源于交纳联邦医疗保险税的工作者及其雇主缴纳的税金, 也称医疗保险税。医疗保险税是联邦税, 约占联邦税的7%, 是全部工资或自雇者净收入的2.9%, (有土地的农民属于这种情况) 税金是由雇主和个人各承担45%。税金用于支付联邦医疗保险 (Medicare) 的费用。按现有社会保险政策, 美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占GDP比重将不断地增长, 医院保险 (HI) 和补充医疗保险 (SMI) 的增长增幅很大 (如表2所示) , 预计2072年HI的支出将比1998年增长一倍多, 而SMI的增幅接近2.5倍。到2045年两者的支出将明显超过OASI的支出水平。

2、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最新改革

奥巴马在2010财政预算报告中要求国会同意建立一笔高达6340亿美元的医保储备基金, 作为未来10年改革医保体系的首期资金, 这笔资金一半将来自向美国高收入阶层增税, 另一半则由缩减公共医疗补助制度支付给医院和保险公司的费用产生。美国医疗保险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财政压力, 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为抑制开支的增长, 通过改革, 调整提供高增值服务的实际成本。奥巴马的医疗保险计划内容主要有:第一, 推出全新的医疗保险计划。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投保人可享受到全方位的医疗服务项目, 项目设计参考现今的联邦雇员健康福利项目;为无法支付医疗保险费用的家庭提供联邦津贴, 保证低收入家庭被纳入新计划之中。第二, 削减医疗开支。第三,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资料来源:Social Security and Medicare Boards of trustees, Statu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and Medicare and Programs, A Summary of the 1998Annual reports, Washington, DC, April 1998, p.8。)

三、美、日经验对我国财政在构建新医保体系中定位的启示

美、日的医保体系及改革操作方式虽各不相同, 但它们之间也有着共同之处。首先保险覆盖率广, 实行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其次, 都面临严重的财政压力。研究借鉴这两个国家的经验教训,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1、财政应着力解决资金支出结构后失衡问题, 正确处理财政投入与个人支出之间的关系

医疗保障被认为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政府必须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责任, 加大医疗卫生直接投入,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在美、日医保体系历史沿革中两国财政投入都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目前我国医疗费用支出结构性失衡问题尤为突出, 问题之一是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在卫生费用支出中占比过大, 而政府支出不足。卫生部公布的《2008年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中记载2007年我国个人卫生支出为5098.7亿元, 占比45.2%;政府卫生支出2297.1亿元, 占比20.3%。因此在现阶段我国医保水平仍很低的情况下应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 逐步增加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医疗保障事业的投入, 增加我国人均医疗资源占有量, 改善人均医疗服务状况。强化政府责任, 逐步实现卫生费用主要由政府负担, 扭转政府卫生投入比例过低、居民个人负担过高的状况, 财政增加的投入, 主要用于疾病预防控制、基本医疗服务、医疗困难救助、资助低收入人群参加医疗保险等方面。医疗费用支出结构性失衡问题之二是卫生资源分配流向不合理, 大医院费用太高,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太少、呈倒三角形。因此我国财政在加大政府对医疗事业投资的同时, 也着手从制度设计上寻找解决医疗费用支出结构失衡问题的突破口, 政府必须明晰和重视医疗保障事业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强调政府的投入并非所有的资金均应由政府包揽下来。从美、日两国经验看, 目前两国均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 历史遗留的问题目前两国仍很难较好的解决。未来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政府绝不会大包大揽, 所以要处理好财政投入与个人支出之间的关系。

2、财政应合理加大对农村医保资金的投入,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

美、日医保制度都是在一个主要的医疗模式基础上, 建立多层次、多样性的医疗保障体系, 且两国在医保方面的最新改革均逐渐覆盖低收入人群。因此借鉴两国经验应进一步扩大医保覆盖范围, 逐步让低收入人群享受平等的医保。我国目前城乡差别仍很大,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 因此在较长时期仍会继续实行分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 采用分步走的策略, 在经济发达且区域内发展均衡的地区范围内, 建立更高保障能力的医保制度, 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 待条件成熟时, 逐步将农民纳入城市居民医疗保障体系中, 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在现阶段突出问题是农村医保水平偏低, 且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因此财政在资金支持上要体现政策合理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的资金补偿,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将农村视为资金补偿的重点, 走出过去医疗保障的“城乡二元体制”的误区, 将政府卫生投入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 合理加大对农村医疗资金的补偿力度。特别是将公共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 这会使有限的卫生资源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3、财政应建立独立的医保基金, 对社会保障资金的运作进行统一管理、多样化投资

美国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逐步放宽了对基金投资限制, 增加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投资的品种, 扩大投资管理渠道, 鼓励金融机构的创新。同时逐渐开放国外市场, 允许社会保障医保基金购买国外上市公司的股票, 利用资本市场的机制和条件, 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运作管理效率。因此借鉴美国成功经验, 财政应将用于医保的资金单独拿出来, 建立独立的医保基金, 对其运作进行统一管理。基金由专门的委员会负责管理, 并对基金的保值、增值负责, 这应在政府严格的监督下进行以确保投保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基金委员会可组织成立一个投融资公司, 对基金进行多元化投资所得收益必须纳入基金, 除一部分可留作储备金外, 其余部分应全部用于投保人。如对公司债券、股票和一些事业项目 (如房地产、大型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等) 进行投资, 来提高医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 这条道路是十分可行的。随着社会保障基金规模日益扩大, 并随条件的成熟, 医保基金还可以利用风险投资、指数投资等新兴投资工具对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最大限度地实现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到海外市场, 利用全球化分散投资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但这个具有一定风险性, 需各方面条件成熟了再考虑。

参考文献

[1]http://www.loc.gov/rr/news/fedgov.html[EB/OL].

[2]The Japanese Journal of Social Security Policy[Z].2009 (8) .

[3]日本官网:http://web-japan.org/links/government/ministries/ministry5.html[EB/OL].

[4]张楠: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的启示[J].理论观察, 2009 (1) .

[5]张牧原: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9 (1) .

上一篇:单洼小学班主任聘任制度下一篇:钙果赋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