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个人课程作业

2024-04-1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个人课程作业(通用8篇)

篇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个人课程作业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三大挑战。从长期看,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从中期看,要减轻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社会震动;在近期,要考虑如何根据宏观经济形势波动适时调整各有关项目的收支水平,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

第一,保障覆盖面窄,不利于多渠道就业制度和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和巩固。这样,一方面影响了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积累,另一方面造成了不同所有制负担不公平,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同时,也影响了劳动力跨所有制的正常流动,不利于多渠道就业制度和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和巩固,阻碍了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化。

第二,责任不清。这是影响我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不清。二是政府责任跟社会、企业、个人责任的边界不清晰。三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责任不清。

第三,立法滞后。我们走的是条渐进改革、试点先行的道路,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先试验,把试验的经验总结起来再行推广,在长期试验过程中才开始重视立法。但试点期过长必然损害制度的健康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与成本亦属高昂。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当前,我国应当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做实个人账户扩大试点工作。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二,加快社保费改税步伐,建立规范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了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及时足额到位,必须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征收管理制度和强有力的措施作为保障。应积极实施费改税,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以法律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筹措社会保障基金。这样,既有利于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力度,又有利于降低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成本。就开征社会保障税而言,目前已具备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现实基础,可以说,时机较为成熟,条件基本具备,建议加快社保费改税进程,将社会保障费纳入统一的税收管理体系。

第三,加强部门协作,建立齐抓共管的社会保障管理新机制。

实践证明,加强部门协作,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是搞好社会保障基金征管的一条可行捷径。在社会保障税尚未开征以前,在业已由地税机关接管社会保障费的地区,可以建立税务、劳动、财政合署办公机构,建立工作协商制度,形成联动工作机制,开展一站式服务。通过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保障征收新格局,既能及时协调和化解社保费征收分配过程中的矛盾,确保社会保障费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又能保障广大缴费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确保社会基金的发放及时足额到位。

篇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个人课程作业

1.2018年2月1日,辽宁省监察委员会挂牌成立。监察委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本级人大和上一级监察委员会负责,并接受监督。监察委与纪委联合办公,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行使监督职责。由此可知:监察委员会的组建()

①进一步完善了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②有利于整合反腐资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③使行政监察升格为国家监察表明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④实现了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这一制度()①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④保障了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截至2017年10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74次就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就民法总则草案进行3次审议,3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组织数十场专家咨询会,共收到15 422人次提出的70 227条意见。这样做有利于

①更好地推动我国法律的实施

②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让公民体验民主监督的意义

④保证公民行使国家权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A.基本政治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B.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我国国家权力 C.根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D.政权组织形式,决定着我国的国家性质

是党的群众路5.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

①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②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避免矛盾冲突,培育公民国家意识 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升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水平

第1页,共8页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6.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进行了国家机构改革。改革后,由全国人大产生并对全国人大负责的国家监察机关是 A.最高人民检察院 B.国务院 C.国家预防腐败局 D.国家监察委员会

7.2018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正式实施,这是预算法20年来首次大修。预算法修改要经历的下列程序中排序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法修正案草案进行初审 ②草案通过全国人大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③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预算法修正案草案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

A.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8.国歌是宪法规定的国家象征和标志之一,维护国歌的尊严,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维护全体中国人民的尊严。2017年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中增加全国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这反映了: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决定权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立法权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维护港澳长治久安的职能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经历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公开征求意见--“二审”--再次公开

征求意见,最后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三审”。此过程表明()①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③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18年3月11日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七条内容:新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实行宪法宣誓制度体现()

A.政府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B.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C.贯彻依法治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D.说明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已经很完善

11.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与西方国家中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不同,我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下列有关人民代表大会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我国的立法机关机关 ②我国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均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③人民代表大会与我国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相互监督 ④我国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

第2页,共8页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2.2018年3月17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得通过。根据该方案,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新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进一步保障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将逐步构建起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动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基于()

①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

③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④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政治领导

D.②④ 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这一制度()

A.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 B.决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C.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D.保障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原则14.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是()

①某市市长在某市人民代表大会上做述职报告

②某市市委决定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范围

③某村召开村民大会,村民投票选举村委会主任

④某乡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走过了60余年的历程,日益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民主、文明事业的贡献。这一制度()①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

②决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保障了人民在国家机关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③④

16.材料一:浙江省杭州市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峰会前,启动了“迎接G20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系列活动,倡导全省公民践行“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排队守秩序、礼仪待宾客”的文明风尚。杭州的政府在行动:某区政府列出了一份“待客清单”,将启动城市环境提升与交通保障项目116项;杭州的社区在行动:某社区利用“社区时讯”“微信微博”和设置“三字经”文化长廊等载体,宣传活动倡导的内容,同时发动居民积极参与“清洁行动”,主动维护好小区的整体环境;杭州的志愿者在行动:倡导文明交通、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礼仪等各种文明行为。“中国主场”的G20峰会,杭州人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其中,成为了一道的美丽的风景。

材料二:2018年3月,2980名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13亿人民重托,相聚北京,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全国人大代表们提交大会的议案中,关注民生的议案所占的比例最大。会议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关

第3页,共8页 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1)结合材料一,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阐述市民是如何以“主人翁”姿态参与G20峰会的?

(2)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是怎样体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

第4页,共8页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 8.D 15.B 2.B 9.D

3.A 10.C 4.C 11.B 5.C 12.A 6.D 13.A 7.C 14.D

16.(1)①市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途径参与民主决策,为区政府城市环境提升与交通保障等项目出谋划策。②市民可以通过舆论监督制度等途径参与民主监督,监督区政府做好城市环境提升与交通保障等工作。③市民积极参与民主管理,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清洁行动”,维护小区的整体环境。④市民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践行文明交通、出行、旅游、礼仪活动。市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G20峰会展现杭州、浙江乃至国家的风景和风尚贡献自己的力量。

(2)①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②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大代表关注民生体现了这一点。③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所以全国人大能够审议、表决通过“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

【解析】

1.此题考查依法治国和党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题意。监察委与纪委联合办公,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行使监督职责,这表明监察委员会的组建有利于整合反腐资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了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统一,故②④符合题意;监察委员会不是行政机关,监察委的监督不是行政监督,故①错误;监察委员会不是行政机关,监察委员会的监察不是行政监察,故排除③。故选D。

2.①③符合题意,根据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②表述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④表述错误,我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知识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还要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

3.此题考查民主决策、民主集中制的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审题。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74次就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坚持民主

第5页,共8页 立法,有利于推动我国法律的实施,更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故①②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决策,没有体现民主监督,故排除③;公民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故排除④。故选A。

4.A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不符合题意,其他国家机关都对其负责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错误,国体决定政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政体.而不是政体决定国体.

故选C.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体决定政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政体,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及理解,难度一般.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好文科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夯实基础,以避免失分.

5.此题考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题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

③中“避免矛盾冲突”说法错误,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故①②符合题意;故排除③;政府依法行政,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故④错误。故选C。

6.此题考查监察委员会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准确把握时政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根据时政知识可知,2018年3月5日,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进行了国家机构改革。改革后,由全国人大产生并对全国人大负责的国家监察机关是国家监察委员会,故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7.此题考查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解能力,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看清国务院通过的只是草案。预算法的修改过程应该是首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预算法修正案草案,然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法修正案草案进行初审,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最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因此预算法修改要经历的程序传导顺序是③→①→②→④,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8.此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审题。材料反映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立法权,不是行使决定权,故②正确,①错误;我国政府具有维护港澳长治久安的职能,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故③不符合题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中增加全国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这反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故④正确。故选D。

9.①材料讲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行为,和政府无关,①不选;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最高决定权,②不选;

③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接受三审,说明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的保障,体现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二审公开征求意见,说明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体现人民民主的广泛性,③选。

④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三审的过程,说明在人大与人民的关系上,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讨论民主决定,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所以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④选。故选:D。

第6页,共8页 本题主要考查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准确理解人民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几个表现。明确民主集中制的三个表现。

10.此题考查依法治国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政府应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故A错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故B错误; 实行宪法宣誓制度体现了贯彻依法治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故C符合题意;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正在完善中,故D错误。故选C。

11.此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知识,考查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①错误;人民代表大会与我国的行政机关、③错误;②④是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正确说法。司法机关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故选B。

12.此题考查建设服务型政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审题。材料中,我国将逐步构建起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国务院机构改革有

①③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利于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提升政府的行政能力,而不是执政能力,②错误;党要加强政治领导,④错误。故选A。

13.A说法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故入选;

B说法错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故排除;

C说法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排除;

D说法错误,保障国家杈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杈力,不是人民,故排除;

故选:A。

题目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②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④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⑤优越性:A.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B.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C.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D.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4.此题考查民主集中制,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难度一般。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某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体现民主集中制,故④符合题意;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它监督,某市市长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上做述职报告体现民主集中制,故①符合题意;村民投票选举村委会主任是村民自治的体现,属于基层民主自治的范围,故③不符合题意;市委决定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范围,是党内民主选举的方面的问题,故②不符合题意。故选D。15.①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 ②错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④错误,人民不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第7页,共8页 故选B.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及理解的能力,较为简单.学生要注意夯实基础,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的识记及理解.

16.(1)此题考查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此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阐述市民如何以“主人翁”姿态,为迎接G20峰会展现最美风景、最好风尚。考查范围公民的政治生活,题型为措施类。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可以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公民应履行的义务和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坚持的原则去分析。

(2)此题考查民主集中制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设问范围和角度,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是怎样体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然后回顾课本知识,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它表现在三个方面: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最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篇3: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作业的改变

一、从包办走向选择

传统的社会科作业是由教师选择的,由教师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强加给每一个学生的,忘记了每个学生对社会作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不妨采用多种形式来布置作业,既可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布置多种作业以供学生选择,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解答的社会作业来探究。比如,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课讲授完“创业有方信用无价”时,历史与社会作业就完全可以多角度布置,让学生去自主选择,既可以给学生材料,让学生分析信用的重要性;也可以根据本地经商气氛浓厚的特点,让学生去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自己去收集这类例子。然后将收集到的例子放在一起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以来印象可能就更加深刻,而且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会体会到一种不断成功的快乐,慢慢地对历史与社会作业的兴趣也会不断增加。总之,将作业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是保证学生对社会作业持久保持兴趣的重要保证之一。

二、由封闭走向开放

开放性的历史与社会作业是根据学科的本身特点,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以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形成的,这些应是学生社会作业的主要内容。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发现的某一点或某一事来设计自己的课题,并进而通过各种手段来解决这个课题。比如,学生在上学途中发现有很多人交通违章,只要他认为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并且也有兴趣、有信心将它完成,那么作为教师,就完全可以将他的这一发现作为该学生的一个课题,并给他以适当的指导帮助,然后让他将这个课题就作为社会作业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要及时地给予这位学生以适当的鼓励,必要时可以让其他的同学一起参与,而具体时间完全可以根据内容而定。

三、由独立完成走向相互合作

新课程实施后,有位教师在上完课后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收集你所在街道的各小区垃圾分类回收的实施情况,以报告的形式向同学展示你的成果,时间为一个星期。这位教师的这个作业不可谓没有新课程理念,但是一个星期后,完成作业的只有不到1/10的同学,而真正能全面体现自己所在街道的垃圾分类回收情况的一个也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这位教师忘记了自己布置的作业凭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即使勉强完成了,也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它做好。所以,从历史与社会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许多的社会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

四、分离式评改走向参与式评改

实施新课程后,有位教师将自己的QQ号码告诉学生,还在班级同学中建立起一个QQ群。很多学生完成作业后,直接通过QQ将自己的作业发给教师,教师看后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告诉了学生,学生觉得有话要说或有疑惑,就直接在QQ里和教师交流起来,个别争议比较大的问题就放在群里和大家一起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这位教师明白,传统意义上,学生做作业是一个过程,评改又是一个过程,学生的“做”与教师的“评”是分离的,而在新课程中,由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本身具有的广阔性、包容性等特点,传统的仅凭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方式,显然已不适应学生多样化的作业。所以更多的应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学生做作业过程,进行辅导评改。

五、作业的评价将由对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发展的关怀

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篇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个人课程作业

关键词:个人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完善

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我国也建立起了以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1978-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8472.2元,增长了23.7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2622.6元,增长了18.6倍。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储蓄存款也大幅增加。1978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67.7;200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37.1,农村降到45.6;城乡居民储蓄额1978年为210.6亿元,2003年达到103617.7亿元,增长了491.0倍。然而,在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也出现了分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尼系数不断上升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有多个指标,而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公认的判断收入平均程度的最基本指标。根据基尼的测算,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间,其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状态越趋于平均。一般经验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明收入分配处于高度平均状态;基尼系数在0.2-0.3时,为相比平均;基尼系数在0.3-0.4时,为比较合理;基尼系数超过0.4时,收入差距偏大;基尼系数超过0.5时,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它会引起众多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3年已经至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到达危险的边缘。而根据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的推算,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65,并将在2005年逼近O.47。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我国现阶段人均GDP只达到10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还处于倒U形曲线的上升阶段,客观上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二)城乡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1978—1985年,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缩小到1.86倍。1983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2:1,但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

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年继续扩大到3.11:1,2003年扩大到3.23:1,到2004年则达到了3.53:1。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在2004年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第一。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有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以及农民尚需从纯收入中扣除柴草等不可能成为消费基金、三提五统和用于再生产的部分,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约为5:1-6:1。

(三)行业间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各行业间工资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开始显现,一些垄断性行业、新兴行业与夕阳产业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0年,行业最高与最低人均收入比为1.29:1;1995年达到2.23:1;1999年达到2.49:1;2000年为2.63:1,2002年为2.99:1,2003年为3.98:1。这些高收入行业几乎都是垄断行业,老百姓将之归纳为金(金融)、银(银行)、财(财政)、保(保险),两电(电信和电力)、一草(烟草)。收入最低的仍然是农业。

(四)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进入90年代后,东西部差距迅速拉大,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差距扩大更明显,从1980年的1.46:1,扩大到2000年的2.26:1。而从2000年到2003年,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人均GDP的差距由7548元扩大到9250元,GDP增长率的差距也由2.54个百分点扩大到8.39个百分点。2003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仅为东部地区的40%。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的一项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000元的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分别是上海(16683元)、北京(15638元)、浙江(14546元)和广东(13628元)。居后的省份均为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7218元)、青海(7320元)、贵州(7322元)和甘肃(7377元)。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实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最大限度地向人民提供各种社会保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总体上还处在构建过程中,其改革在方案设计上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尽完善之处,实践中自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改革中的某些措施偏离制度实施的社会目标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兼具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应当同时体现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双重要求。就社会制度而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目标是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实现社会意义上的收入分配公平,使社会关系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而我国改革

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其社会目标的要求体现得不够充分,甚至由于某些改革措施的不完善,还出现了与上述目标要求相悖的制度实施效应。

(二)保障模式存在偏差,导致保障功能扭曲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安全制度,其首要功能是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为低收入和无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这一功能的正常发挥是通过向高收入者征收社会保障税,并将其以社会保障支付的方式转移给低收入和无收入者来实现的。在这里,保障基金的筹集应与缴纳者的收入正相关,即收入越多,缴费越多;保障基金的支付应与受益者的收入反相关,即收入越少,享受的保障支付越多。唯有如此,社会保障缩小收入差距,增进全民福利的目标才可能实现。而我国目前的很多保障项目,如房改中的各种福利、价格改革中的各种补贴等,其支付标准却往往与受保对象的行政级别、社会资历、工资水平等呈正向关联,即级别越高、资历越深、收入越多的社会成员,其享受的保障优惠越多,保障水平越高;反之,则情形相反。这就不仅不能产生缩小收入差距的功效,反而成为扩大收入差距的直接推动力量,使保障实施结果与实施保障的初衷南辕北辙。

(三)保障重点错位,重点保障对象的生活保障难以落实

由于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社会成员收入不均的现象日益突出,加之体制转轨使劳动者下岗成为社会性现象,因此,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应重点解决社会的低收入、无收入者及失业劳动者的生活保障问题。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社会保险制度为重点;在保险制度改革中,又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改革为龙头,以改革保险基金筹资模式为突破口。这种改革在总体方向上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在强调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使其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主导的同时,相对淡化了社会救济等其他层次保障项目的改革和完善;在强调建立个人账户,鼓励个人自我保障的同时,相对淡化了社会互济的功能和作用,使那些本应属于保障重点的低收入者、无收入者的生活保障问题,因其无力参加让会保险而难以解决。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具体措施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设计必须充分兼顾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双重目标要求,并力求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最佳统一

如前所述,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兼具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属性分别对其提出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双重目标要求。在这里,社会稳定和安全是其首要目标,为实现社会稳定和安全,我国应建立起与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反向关联的弹性保障机制。个人收入水平越低,其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应相应越高;而对有自我保障能力的人,则应取消其保障资格(面向全民实施的福利性保障除外),进而一方面切实发挥社会保障均衡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社会性目标,另一方面则发挥社会保障的内在稳定器功能,形成随经济波动自动调节社会需求的保障支付机制,实现均衡社会总供求关系,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经济目标。

(二)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改革的需要正确选择保障重点,以强化保障功能

社会保障是一个多重目标并存的综合体系。在不同时期,各种保障形式和保障项目并不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意义。这就有一个保障重点的选择问题,而且这种选择必须以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为依据。根据我国实际,我们认为,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应选择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并重,以失业保险为龙头的改革思路。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并重,是指对有自我保障能力和缴费条件的社会成员实行个人缴费为主的社会保险;而对低收入、无收入者则实行社会互济为主的社会救济。以失业保障为重点,是指要建立健全主要由政府承担保障责任的失业保障机制,通过强化政府的社会保障功能,解决失业劳动者的生活保障问题,为深化企业的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轻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可能造成的社会震荡。

(三)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并使其成为政府履行社会保障功能的主要资金来源,成为社会互济的主要筹资模式

一是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具有客观必要性。第一,开征社会保障税,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化有利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开征以在职职工劳动报酬为征税对象的社会保障税,从根本上割断企业劳保费用负担轻重与退休职工多少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解决目前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养老、医疗等费用上负担不公的矛盾,使国有企业从小社会环境中解脱出来,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第三,开征社会保障税,以法律形式保证社会保障基金收缴,不仅可以增强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保障观念,而且有助于克服社会保障基金征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和分散性,既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及时、稳定、足额的筹集,也大大地减轻了国家和企业负担。第四,开征社会保障税筹集资金,筹资成本相对较低,也便于国家自上而下对其进行管理和监督。

二是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具有现实可行性。第一,建国四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保障体制也在职工养老保险、公费医疗、失业保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使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初具规模,客观上为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提供了相应基础。第二,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迅速增长,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税源保证。第三,我国已有比较健全的税收征管体系,不仅能完全胜任社会保障税的征管工作,而且在向纳税人征收其它税款的同时,一并征收社会保障税,既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筹资成本,也便于自上而下进行全系统的监督和管理。第四,国外积累了许多供中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四)加强社会保障资金运用管理,提高保障资金的运作效率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在范围上将其从部分地区、企业扩展到全国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以减轻保障负担,使政府能集中财力满足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保障项目的资金需要,保证重点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

另一方面尽快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加强社会保障的计划管理,使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相互对应,提高保障基金运用的规范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篇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个人课程作业

姓名:

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

学号:

题目:关于林场覆盖率的调查报告

摘要:本调查报告通过对新田县两大林场的调查研究,分析出林场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根据文献记录及调查问卷查找原因,针对每一项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林场改革,林场发展,优化林场投入

正文:

一、序言:

社会调查的目的:树木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重大,为了了解新田县林场覆盖率及其基本情况,加强新田县的林场管理,促进林场建设,为建设绿色新田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社会调查对象:湖南省新田县各大林场及其管理人员

发放问卷数量:20份;回收数量20份;有效问卷数量20份;发放对象:新田县林业局工作人员

二、问题提出:

林场现象:通过查阅文献记录、个别林场访谈、林场实地调查等途径了解到新田县有肥源、大湾两个国有林场,分别始建于5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位于县城的东北部,地处山区与丘陵区的交界地带。是金陵、两江口、肥源三大水库和县城日东、日西河的活水源头,又是县城抵御北风的一道生态屏障,区位优势极为重要。两场经营总面积25987亩,森林蓄积量86335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0.3%。在岗职工83人,退休43人,现有林木资产4800万元,固定资产800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负债总额483.8万元。六十多年来,新田县国有林场在培育、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森林旅游,推动林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全县林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90年代以来,新田县两大国有林场走生态建设之路,以绿化荒山为己任,为新田的林业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林场的投入逐年减少,采伐木材已成为林场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物价、职工工资逐年增长,林木蓄积消耗过快,林场逐渐陷入资源危困、经济危机的局面。就在国有林场处在最困难的时期,新田县林场主管部门针对林场现状,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举措,寻找林场发展之路,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走跳出林场办林业、跳出林场办产业之路,探索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思路。

一是充分利用林场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二是鼓励职工创办家庭林场发展林果业。林业局出台了优惠政策,并为家庭林场提供周转资金,无偿提供种苗。

三是项目建设的扶持。1990年至2000年,各项林业工程项目重点安排在国有林场,为林场注入项目资金300余万元。

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两大林场经济负担过重,主要是退休人员逐年增多。退休人员321人,每年共发放养老金230万元,仅是退休档案工资的61%,人平月工资730元左右,仅此一项每年需消耗木材蓄积1.3万m3,占林场年采伐量的70%。新田县林场的养老保险还不是全社会统筹,林场人员大部分不属于规范性养老保险范畴。加之近段企业退休职工连续增加工资,也给林场带来了压力。林场退休人员要求增加工资经常与局、场领导产生矛盾。林场的资金来源80%靠采伐林木,而林木采伐受到诸多条件限制,一是森林公园内不能采伐;二是生态公益林内不能采伐。生态保护与林场的生存和发展矛盾很突出,林场现在过日子已相当困难,还需挤出资金搞发展,林场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局面。

同时,林场职工年龄结构老化,年轻人员受体制限制又不能招收,林场职工素质大部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市场能力低,林场技术人才主要是市林校毕业学生,高学历人才近几年也没有引进,现有技术干部是单一的营林知识,林场缺乏能适应市场的多门类高等人才,人才资源严重缺乏。造成留不住人的局面,现有的基础设施相当脆弱,抗灾能力极差。

除此之外,2010年以来,林业局缩减了对林场的投入,林场林种结构、产品结构较单一,收入来源简单。林场的林种结构、产业结构虽然经过调整,但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依靠砍伐木材,对资源消耗过大。国家对农村的优惠政策在林场很难落实,如近几年的农村电网改造、改水、通路等一系列工程建设未将林场列入计划。

三、原因分析:

从问卷上工作人员的回答了解到,造成新田县国有林场当前困难的原因,既有先天不足,也有后天失调,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

一是自然条件恶劣,投入严重不足。大湾林场建设难度大。

二是林场定性模糊,政策环境不优。一方面,国有林场木材采伐、造林更新都受上级指令性计划控制,缺乏经营自主权,也享受不到企业应有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国家取消了对国有林场的财政补助,减少投资,性质障碍使得国有林场又无法享受“通乡通村公路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邮政村村通”、人畜饮水等国家对农村的优惠政策。

三是生态建设任务重,经济结构单一,经营机制不活,国家补偿杯水车薪。四是人员增长过快,职工素质偏低。国有林场生产生活条件差,环境恶劣,难以留住人才,职工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普遍偏低,而且相当部分思想观念闭塞僵化,“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

四、对策及建议

从问卷调查工作人员的建议和文献资料来看,对国有林场的改革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做好解决措施,并总结出一下几点:

1、转变国有林场的发展方向。在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新时期下,必须对国有林场发展的方向重新定位。建设生态公益型林场,应该在一段时期内全面禁止林场的林木采伐,实行封山育林全面禁伐。以此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增长,确保林场山青水秀,生态良好。

2、改革国有林场的管理体制。国有林场现在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自收支的管理体制,已不符合新时期的林业发展需要,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3、积极稳妥的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改革试点工作事关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全局。重点部署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充分领会做好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把联系点建设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有机结合,以分类经营和养老保险为核心,精心做好工作方案;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国有林场改革工作的领导,迅速成立国有林场改革联系点领导班子,为国有林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三是指导有关县区加强和有关部门的联系,不等不靠,加快出台国有林场改革的各项指导性意见和政策,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四是加强对各试点县区改革工作的指导,积极探索分类经营改革背景下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具体措施。五是密切关注基层动向,做好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及时了解两大国有林场改革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

4、切实解决职工保险金和工资拖欠问题。两个林场退休工人较多,及所属产业的收入不高,职工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资金不足,工资拖欠现象时有发生,林场职工年工资不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关注林场职工的生活,给予两个国有林场更多的财政投入,增加每个林场职工的收入,从而提高林场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让退休职工可以及时拿到各种保险金,给林场的发展和建设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

5、抓住机遇,加快国有林场发展。随着旅游休闲业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国有林场的发展有了更多更好的契机,两大国有林场都拥有丰富、宝贵的资源,利用环境资源优势,通过多途径的投入,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提高林场的收入。国有林场要改革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种应急机制,积极创新,引进专业人才,把林场的生态建设和旅游休闲结合起来,带动新田县的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五、结论

总之,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到,新田县个国有林场的生态建设前景应该是可观的,希望相关部门参加,认真研究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促进国有林场改革有关政策的早日出台,只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和利用林场的资源优势,加强自身建设和自我管理,国有林场是想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一定可以为新田县增添更多的青山绿水,为县生态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使新田县成为一个“天蓝、地绿、水清、音静”的生态县。

参考文献:

[1]省林业局.湖南省国有林场改革调研报告.绿色财会.2012.8

[2]县林业局.关于加快我县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报告.新田县林业局文献.2013.4 [3]赵圆.国有林场绩效评价问题研究文献综述.2012.4期

[4]李红勋,田明华.我国国有林场体制改革问题探索.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201

3附件:

湖南省新田县林场情况调查问卷

1、您现任林业局职务是:___________

2、您在林业局工作____年

3、您认为这几年新田县林业总体发展如何?____

A.经济效益不错B.成绩平平C.日趋下滑

4、您所了解的两大林场中哪一个林场发展状况相对于来说更好一些?____

A.肥源林场B.大湾林场

5、您满意现在的林场监管机制吗?____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6、您认为如今新田县国有林场的发展滞缓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于国有林场改革,您个人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于如今现行的林场政策,您认为如何改进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个人课程作业

班级:法律系06(2)班姓名:陈梓健学号:061108135024

摘要: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构建的。在市场经济目标已经厘定,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的今天,现存商事登记制度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市场化改革方向之间的冲突愈发明显,并已沦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因应时代变化,改进现有的商事登记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商事登记 现状 完善

一、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现状 立法形式的极度分散性妨碍了商事登记制度有机体系的构建,我国目前并无统一的商事登记立法,有关商事登记的制度分散于各种法律法规中。首先,林林总总并不意味着完美,缺乏宏观考虑和整体协调的庞杂体系和分散立法的直接后果是法律文件的内容既有交叉重叠,又有互冲互撞的对抗,更有疏漏的法律盲点和真空地带。其次,现行的企业登记立法以企业形式为基础分别构建配套的登记制度,而市场主体类型划分又多标准并行,由此衍生的差别待遇现象十分严重。

前置审批程序因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而过多过滥。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目前登记时涉及到前置审批已多达两百多种,除法律法规设定的审批外,众多的规章、“红头文件”等也挤身其中。这不仅抬高了企业设立的门槛,增大了企业变更的成本,收费化趋势也加重了投资者的负担,极大地冷却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而一部分部门只审批不管理,将审批简单等同于“盖章发证收费”的作风更是民怨沸腾,加之行业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驱动,认为地限制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的进入,强化了行业壁垒。在核准制逐渐弱化的大趋势下,前置性行政审批的大量存在已构成对现代商事登记制度的严重挑战。尽管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此问题有望改观,但前置审批作为商事登记制度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我国却还看不出有丝毫松动的迹象。①

二、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现状的成因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现状的成因是多方面。深究起来,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认识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立法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现行立法体制实际上受行政体制的制约,除基本法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起草外,多数单行法及实施条例均由国务院所属部委负责起草,而负责起草的部委往往不可能从全局考虑,而是较多地突出和照顾本部门、本系统的利益,弱化宪法、法律赋予公民和法人的权利,强化部门职权。我国现行商事登记法律文件主要出自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仅是有着自己行政利益目标的主体,而且也是管理市场和商业登记的主体,这种身份注定了其制作的法律文件必然要偏向政府管理利益目标,而有可能忽视市场的需求和当事人权益的立法维护。

其二是部门利益的驱动。在部门利益、本位利益日益法律化的今天,用行政手段代替私法自治,强调“国家利益”,漠视市场主体权益,幻想用管理者之手取代看不见的手,除固有的思维惯性外,还蕴藏着巨大的利益驱动②。执法部门利益是行政审批大量增加,阻碍现代商事登记制度有效建立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三、完善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建议

(一)商事登记统一立法

缺乏足够合理性和正当性的法律本身,是趋向于诱致或迫使民众蔑视法律的尊严的。统一和改革商事登记立法已成为法治时代的强烈需求。首先,现行立法状况不仅带来了立法内容上协调统一和精练的困难,妨碍了商事登记制度有机体系的构建,事理一致性的缺乏,也增大了立法成本、协调成本、维护成本和学习成本,极其不利于商事主体的守法和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采取统一立法,减少法律资源浪费,增加法理一致性,消除法律内容冗繁复杂矛盾的弊端、扫除盲点、消灭冲突,这成为统一立法的内驱力。

其次,贴有身份标签隐含身份歧视的分别立法,不符合市场经济和法治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平等经济运行模式,市场主体地位的平等和自由公平竞争,对经济效率的优位关注,是其基本特征和永恒追求。新的经济关系模式构造着新型秩序的框架,催迫着市场发展障碍的清除,市场经济活动的法律规则的统一。唯有统一立法,才能有效跟进时代发展,也才能与平等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相契合。

(二)推行形式审查在我国商事登记中的适用

对于实质审查主义,我国理论界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情结。因为保障交易安全要求登记机关对登记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严格审查,及时制止可能危及其他交易主体的不合格的市场主体的进入,加之,我国目前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使人们很难下决心将实质审查主义弃而不用;但增进交易效率的诉求又客观上要求一切登记机关尽可能地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尽可能地为市场主体提供便利,而实质审查主义显然因其低效和导致的权力寻租而为世人所诟病。因此,形式审查比实质审查有更多的优势。

首先,由于商事登记的结果和利益直接归属于申请人,要求申请人对真实性负责,体现了权利义务的均衡,符合公平正义的法则;其次,符合市场准入便捷高效的要求,也体现出信任公众之管理思想,契合我国正在确立的行政管理以事后监管为主的原则,由此还可以培育社会良好的自律精神。而实质审查主义之所以应予以废止,并非完全在于其对效率的漠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其对登记机关能力的盲目信任及登记机关权利义务配置之困难③。由于实质审查对于登记机关来讲确有勉为其难之处,所以在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均衡设计上就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既然不可能处处核实,那么在登记机关勉为其难的情况下,对登记机关失察行为追究责任就过于严苛,只好放弃相关责任的追究,从而使原有的义务就转化为单纯的权力,其结果自然是不仅实质审查流于形式,而且寻租的可能大增。形式审查制度自身可能引发的问题,应该可以通过包括虚假登记处罚制度、不良行为公示与告戒制度等配套

制度加以解决。一句话,全能政府的“国家拜物教”的社会心理应该被打破,惟如此,社会肌体发育和社会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得以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①] 蒋大兴、章琦:《从统一主义走向分离主义:企业登记效力立法改革研究》,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0年(秋季卷),第878页。[②] 参见林嘉主编:《商法总论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篇7: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内容和作用,理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框知识的学习,提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和认识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觉悟目标:通过学习逐步增强权利和义务意识、改革意识和国家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归纳出本框所要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内容或知识结构,联系实际综合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和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实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手册和磁卡)

时安排:1时

教学过程:

(新导入):

作为劳动者,在其一生中会遇到一些风险:如生、老、病、死、伤以及失业等风险。那么承担这些风险,除了依靠个人和家庭的力量外,还必须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既涉及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最近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些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基本知识。

(讲授新):

三、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

即: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学习这一观念,要把握其以下几个要素(特点):

①社会保障的主体:国家或政府

②社会保障的对象: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

③社会保障的实施方式: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

④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

⑤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保证社会稳定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险:

①含义:P124,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来。②内容:③地位:核心。④实施情况: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覆盖面逐步扩大(看图表)。截至XX年6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事业保险的参保人员分别达1067万、1009万和7920万。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依据一定的条在逐步地建立。

2、社会救济:

①含义:P12,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来。②内容:③地位:社会救济属于低层次的保障。④实施情况:截至XX年底,有677个城市、1638个县城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发式扶贫。灾民救助。

3、社会福利:①含义:P12,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来。②内容:③地位:社会福利属于较高层次保障。

4、社会优抚:①含义:P12,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来。②内容:③地位:社会优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形式。

、总体上看(画出知识结构图),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保险是核心内容;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则是辅助形式。其中,社会救济属于低层次的保障,社会福利属于较高层次保障,社会优抚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

(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

为什么?

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使政府负担过重,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则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要把我国社会保障的基点放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上,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多且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国情出发,兼顾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保障和生产的发展。

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为什么?

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社会保障是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的。因此,每个劳动者都应该在履行规定义务的前提下,去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

(四)我国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是深化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要调整机构和岗位,有的企业还要实行兼并和破产,这就必然出现人员流动和失业。而只有对失业者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给予适当的生活保障,才能保证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领取失业救济金和接受再就业培训是有期限的,劳动者要彻底保障自己的物质生活,就必须通过就业来实现。

就业是最大的社会保障。“议一议”:在择业过程中,有的人一再失去就业机会,只是由于就业观念的偏差。在现实生活中,就业观念的偏差表现在哪些方面?

“想一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完全消除失业?

2、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

国有企业,特别是老的国有企业,在旧体制的影响下,形成了沉重的包袱(企业保障),这既不利于企业活力的发挥,也不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

3、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人们的物质生活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保障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下降并逐步提高,才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小结:

(请看结构图)

巩固练习:、我国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制度有:①劳动合同制度②个人利益保护制度③社会保障制度④公民自由出境制度

A①②

B①④

②④

D①③

2、XX年6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切实加强领导,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不发生新的拖欠。基本养老金发放属于

A社会福利

B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D社会优抚

后作业:、辨析: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篇8: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讨

一、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 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发展时间较短, 在法律法规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首先, 由于我国采用的是户籍制度, 这一制度的改革起来非常复杂、繁冗, 所以在对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推广和普及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很难做到全国各地都全面覆盖到。此外,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各项法律法规之间的关联度较低, 使得其无法形成一个配套的法律体系。

(二) 各地的社保水平不一

在我国, 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较大, 农村人口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普遍收入较低, 因此对于社保的依赖性相对而言较大。不过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许多细则都是地方性的, 和当地的财政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这样就容易导致经济较为困难的地方的社保水平也较低。特别是新疆等地方, 由于经济水平落后, 社保的投入力度也非常的薄弱。当前在我国的东、西、中三个地区由于发展水平的不一, 保障水平的差距已经越来越明显, 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权利, 但是同时衍生来了不少的违法行为, 例如有部分民众通过钻空子领取两边社保, 或者挤占、挪用社保费用等等。这些违法现象的存在和社保监督力度不够有着极大的关系。在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法律中并没有对政府、企业、个人的责任规范进行具体的规定, 对于违法行为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制裁办法。除此之外, 由于社会保障是面对全体社会成员, 涉及面较为广泛和复杂, 使得监管起来存在较大的难度。

(四) 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

尽管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目标已经得到了确定, 但是对于具体的实现却没有一个长期、系统的规划。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期, 具体设置怎么样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与当前的经济水平相匹配, 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具体保障人民的何种权力, 这些都是当前急需要弄明白的。当前由于缺乏一个长期、系统的规划, 我国对于以上几点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总是哪里出现问题就赶紧出台相应的政策, 导致临时政策较多, 而长期性的政策缺乏, 这样并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发展。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对策

(一) 加大社会保障的普及面

在不少西方国家, 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基本已经全部覆盖, 我国也应该尽快加大对于社会保障的普及面。对于不断出现的新的劳动群体, 也要让他们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 使其的基本生活权力等到一定的保障。同时适当的把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降低, 能够让更多的人有权利享受。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要以被征地农民的为基点, 先做到让每一个被征地农民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 然后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的完成全面覆盖。不仅如此, 还要公平、合理的将农村户口的社会保障使用范围进行加大, 把在城里的务工的农村户口也加入到社会保障项目中来。

(二) 尽快完善社保制度的立法

对于当前社保制度的立法, 应该以《社会保险法》为基点,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首先, 要对重视户籍制度的改革, 户籍制度的使用时的我国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受到的社会保障不平等, 所以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 可以进一步保证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户籍制度的改革应该讲以往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逐渐取缔, 转而采用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让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不再背负着特殊的符号, 还应该投放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在城镇化建设上, 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其次, 要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整理、完善, 对于法律空白部分进行补充, 对于不符合现在情况的部分进行修改。

(三) 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

社会保障是一个和全民相关的制度, 与社会大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对于社会保障的监管不仅需要政府监督, 还需要广大群众都参与到监督中来。要让群众参与到监督中来, 首先要实行公开化, 把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基金的征缴、管理方式都向大众公开, 让社会大众能够对此提出咨询和投诉。除此之外, 还要设置统一的信息平台以及救助信息平台, 让大众随时查询信息或者向机构寻求帮助。对于社会保障的监督的完善中需要听取民众的声音, 共同制定符合当代国情的社会保障监督体系。

(四) 制定长期、系统的规划

对社会保障制度制定长期、系统的规划能够使得其在今后里更加运筹帷幄, 更加适合社会的长期发展。要做设立长期的规划, 首先要对当前的社会保障情况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分析, 弄明白当前我国究竟处于何种阶段, 我国的社会保障到底提供哪些权利等等。在此基础进行长期规划, 不同的保障层次建立相应的目标, 不同的阶段建立相应的目标。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为社会大众的基本生活水平提供救助和补贴, 这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不过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间较短, 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剖析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提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救助

参考文献

[1]薛兴利, 厉昌习, 陈磊, 申海羡, 于建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分析与统筹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3) .

[2]侯德丽, 李蓉.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再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

上一篇:*乡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汇报下一篇:初一家长会发言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