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本科评估资料改进意见

2024-05-09

社团本科评估资料改进意见(精选3篇)

篇1:社团本科评估资料改进意见

改进意见:

活动汇总表:

年份:应统一写作 2010, 2011等,写全称

地点: 写全称, 如“敬老院”建议改为“某某敬老院”;“十陵四小”建议改为“十陵镇第四小学”等

活动名称:写全称,全称应包括学校、社联、社团名称、时间(如第几届)、活动主题等。如“义务支教”建议改为“成都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心理协会赴…(地名)义务支教”人数:精确到个位,建议不要整数。

活动材料:

需建立两级目录的文件夹,其中一级目录的文件夹应命名为年份,如2008,2009,二级目录为以活动全称命名的文件夹,如“心理协会赴十陵镇第四小学义务支教”,每个活动的文件夹内容应包括:活动策划(如“心理协会赴十陵镇第四小学义务支教活动策划”)、活动总结(含图片)(如“心理协会赴十陵镇第四小学义务支教活动总结”)、相关新闻(均用word文档)。其中活动策划、活动总结名称均需与活动汇总表中的活动名称一致。其余图片可附在该活动的文件夹内。

每一个以年份命名的文件夹里子文件夹(每一个活动的文件夹)不能少于十个。

篇2:社团本科评估资料改进意见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图书资料指标,改进

引言

我国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外部综合评估活动的开展, 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 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估的方法、成效等也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近年来才开始推行, 并逐渐扩大了影响范围[1]。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教学提供服务的重要部门, 设定合理的图书资料指标对于促进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的开展, 提升高效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们逐渐提高了对信息质量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如果依然沿用原有的纸质图书相关指标, 很难适应读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只有对图书资料指标的相关设定进行分析并改进, 才能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 设定高校图书资料指标方面存在的不足

1.1 对馆藏资源的评估范围不够广泛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对于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评估, 只设定了年均藏书量与年均进书量这两个指标, 并且这些指标只是限定为纸质图书, 对于数字化资源并没有纳入其中。这样的评估指标将图书资源的投入与规模作为重点, 完全无法摆脱传统图书管理理念的束缚[2]。而在这样的评估体系下, 很多高校图书馆可能存在图书的随意采购, 并且在不注重质量的情况下扩充馆藏资源的问题, 进而导致购进的图书质量低劣, 或者完全没有利用价值。一些高校图书馆为了达成以上两个指标, 存在将已经过时的图书重新加工使用, 或者对部分图书随意增加副本, 不仅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 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无法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的问题。

1.2 没有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深入分析教学评估方案中对于图书资料指标的设定, 可以发现其中并没有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表现在一方面这些指标并没有与读者满意度相关的内容, 另一方面没有体现出对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行考核的内容。由于评估方案中并没有规定具体的读者满意度评估方法, 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开展评估工作过程中, 只是做到了表面上的迎合, 以保障在综合评估中得到好的成绩, 而很少考虑读者的实际需求, 这与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是相背离的。同时现有评估方案中没有涉及到对馆员进行素质考评的内容, 这也忽略了人在图书馆中的重要作用。若图书馆无法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很难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3]。

1.3 对地区差异性欠缺考虑

评估方案中指出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年平均进书量为三到四册, 而每个学生所阅读平均图书的数量为60至100册, 这些规定并没有体现出地区差异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国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且相同类型的高校在自身发展方面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很难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评。若部分图书的价格持续上涨, 对于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 就很难达成评估方案中规定的目标。

2. 高校图书资料指标的具体改进策略

2.1 提高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图书管理人员对图书馆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 并且可以促进图书馆内涵的拓展[4]。高校图书馆若无法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 很难提高馆藏资源以及信息服务的质量。著名图书管理学者哈里森指出, 就算是在全球范围内水平较高的高校图书馆, 若无法对馆藏资源进行有效挖掘, 并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也很难为读者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这样来看, 在高校开展本科教学评估过程中, 要提高对图书馆的评估质量, 就需要提高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高校图书馆可以从业务技能、学历、职业素养等方面, 对图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进行考评。

2.2 加入测评读者满意度的内容

高校本科评估方案中应该加入测评读者满意度的内容, 以体现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宗旨。高校图书馆作为为高校教学提供服务的机构, 需要尽量满足读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 为师生创造良好的信息获取环境, 促进高校教学目标的达成, 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在评估方案中纳入评估读者满意度的内容, 对于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有益。

2.3 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促进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读者对馆藏资源的需求, 而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社会效益。高校本科评估方案中的年均进书量, 以及学生的年阅读量这两个指标, 虽然能够反映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数量, 但对于高校馆藏资源的质量以及资源利用率很难进行评价。因此, 在对馆藏资源进行评估过程中, 要充分了解纸质图书以及其他图书资源的购买与利用情况, 并分析图书资料的利用效果。可以引入“适用率”这一指标, 保障图书馆收藏书目有较高的利用价值[5]。计算方法为使用当前用户借阅图书资料的种类数目, 去除以图书馆馆藏图书的种类并乘以百分数。高校图书馆有较高的图书适用率, 就表明馆藏图书资源的利用率越高, 即其也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益。

2.4 根据区域的不同设定指标

我国制定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并没有界定地域性, 并且对于各类高校均适用。但是由于不同高校所处的地域不同, 自身的办学水平以及专业设置等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导致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目标与服务内容不尽相同, 在图书馆经费来源与主要任务方面也存在差异。我国在教育长期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 对于不同的高校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 并进行合理分类, 以体现不同高校的特色。因此, 在设定图书资料指标时需要结合高校的地域性, 并充分考虑各类高校的实际需求, 了解不同规模、区域高校图书馆对基础设施的要求, 并明确国家对各类高校投入经费的差异。在清楚上述内容后根据不同院校图书馆的特点, 设定有针对性的图书资料指标, 将每个分类的具体要求体现在细节中, 并保障指标体系有一定的灵活性, 进而摆脱传统图书资料评估思路的束缚。

2.5 在馆藏资源管理中引入电子仪器

在信息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 读者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并且更加注重对信息资源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大部分读者的阅读方式, 就是利用互联网获取所需的资源[6]。高校图书馆要适应这样的变化, 就需要朝着馆藏资源信息化、多样化以及信息传递高速化方向发展, 并积极引入现代化的文献资源管理方法。而高校图书馆中的电子资源, 作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科研以及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且不逊色于纸质文献。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改变原有的图书资料指标设定理念, 创新图书资料评估模式, 并将各种电子仪器引入图书馆藏资源管理中, 进而适应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在对馆藏资源进行管理过程中, 不可将重心单纯放在纸质资源上, 也应该及时补充电子资源, 进而促进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

结语

图书馆是为高校本科教学与科研提供服务的重要机构, 应该设定科学的图书资料评价指标, 满足读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面对当前高校在图书资料指标设定方面存在的不足, 应该从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加入测评读者满意度的内容等方面, 及时改进现有的评价指标, 以此更好地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洋.新一轮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析议[J].高教探索, 2014 (01) .

[2]许崴.关于构建高等教育教学软件测评平台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12) .

[3]高兰香.浅谈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 2013 (19) .

[4]宋鸿雁.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问题探析[J].江苏高教, 2013 (02) .

[5]陈劲, 项杨雪, 楼程富.研究型大学院系本科教学量化考核与绩效评价——以浙江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01) .

篇3:社团本科评估资料改进意见

一、采集平台的功能与作用

采集平台具有数据的原始性和采集的即时性等特点, 具有统计汇总、管理监控和分析开发功能[2]。采集平台的建立, 一是满足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工作的需要;二是满足了高职院校的需要;三是满足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需要[3]。采集平台设计的依据体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方针, 紧紧围绕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以了解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进行分析与评价, 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由于采集平台的实施, 对高职院校教育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具有推动作用, 也为开展院校研究、区域内高职院校或同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比较研究提供了背景材料。

(一) 引导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方向

高职院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精神, 以校企合作教育为平台和基本途径,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要切入点, 深化教学改革,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 不断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采集平台设计的依据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如在采集平台的“产学合作”中, 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 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企业要支持学校兼职教师, 接受顶岗实习学生;促进企业对学校 (准) 捐赠设备, 接受毕业生就业;学校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为企业培训员工等。这就体现了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方面最基本的要求。又如在核算教师总数时, 兼职教师等非专任教师数按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 避免了原兼职教师数统计中以人数为计量单位, 而不考虑其完成工作量大小的不足。这些都引导着高职院校在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教学改革中应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以促进高职院校各项教学建设。

(二) 规范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统计工作

采集平台的实施, 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开展, 势必推进高职院校建立相关的制度, 促进教育统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如一般高职院校都建立了领导听课制度, 规定了院校领导、中层干部每学年听课次数、听课评价、反馈途径等, 但采集平台对院校领导的要求如表1。这就要求学校建立相关院校领导关注教学 (包括兼课、听课、参与教学工作会议、科研成果等) 、关注学生情况 (走访学生寝室、实习点, 参加学生活动、学生工作会议等) 的制度, 并编制相关记录, 使此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采集平台要求状态数据体现原始性, 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的范围、工作程序, 建立逐级汇总制度, 促进了教育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同时一些原来分散统计的项目被集中统计, 如教师进修培训、教师获奖项目由人事处统计, 教师主持在研教学改革课题由教务处统计, 教师主持在研横向技术开发 (攻关) 课题、获技术专利项目、公开出版著作与公开发表论文由科研处统计, 通过采集平台可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统计的项目都集中到教师的统计中, 通过教师的上报, 职能部门核对和审核, 使得每位教师在一学年内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情况一目了然。

(三) 为开展院校研究提供了状态数据

院校研究是通过对本校管理问题开展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以提高本校管理水平的研究, 具有自我研究、管理研究、咨询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基本特征。院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院校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与报告[4]。开展院校研究, 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 有利于推进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有利于推进国家高等教育法治建设。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应属于院校研究的范围。通过对本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 可以对本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状态作出分析和评价, 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作用, 使五年一轮的评估工作实质上成为每年一次的自我评价工作, 引导学校加大工学结合改革的投入, 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校自觉行动, 促进学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

(四) 为开展区域或同类院校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状态数据

通过搜集一个区域, 如省 (市) 、自治区所有高职院校的采集平台, 可以分析整个区域高职教育的概况, 确定不同学校在区域整个高职教育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优势和劣势, 教育行政部门可按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提出指导意见。如浙江省教育厅对全省47所高职高专院校的2007—2008学年的采集平台进行汇总分析, 形成了全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分析白皮书, 提出了各类高职院校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对指导全省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关教育研究机构同样可以搜集同类高职院校的采集平台进行比较研究, 如搜集全国交通类高职高专院校的采集平台, 可以开展交通类高职院校中国家示范院校之间、省级示范院校之间以及与其他一般院校之间的比较研究, 以分析交通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情况、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教育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办学经费收入与支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率、教学管理队伍、制度建设等状态, 提出处于不同区域、不同举办方的交通高职院校今后的建设方向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二、采集平台内容的改进意见

采集平台于2008年在高职院校中实施, 2009年对采集平台进行了改版, 各高职院校已开展了两次采集平台的上报工作, 但在实际状态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各校对某一字段的理解不一, 其最终汇总的有些数据不具有可比性, 而且有些字段在设计上存在着缺项或不足。笔者根据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对采集平台中有关基本办学条件中“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元/生) ”、社会服务中学校开展社会培训 (人次) 、评教情况和“生均数”等内容提出改进意见。

(一) 关于基本办学条件

采集平台中有关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设计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 (教高[2004]2号) 以及08方案中有关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及附属用房生均占有面积 (㎡/生) 要求。采集平台中有关“设备总值”的字段出现在“4.1校内实践基地”中, 但此处“设备总值”是指被纳入校内各实践基地中教学设备的总值, 未包括一些公共性的教学设备值, 如多媒体教室中的设备、学校为教师配备的用于教学的手提电脑等等。实际上校内实践基地的“设备总值”要小于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按《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要求按不同类别的高职 (专科) 院校的“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元/生) ”指标见表2, 建议在采集平台的基本办学条件中增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字段, 根据“全日制高职在校学生总数 (人) ”自动计算出“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元/生) ”, 以考察学校在这一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是否达到合格或限制招生标准。

同样在“4.1校内实践基地”中“当年购置设备值”是指被纳入校内各实践基地中的当年购置设备值, 不能作为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由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合格要求”中对高职 (专科) 的要求是“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应达到10%以上, 作为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改善、更新情况。建议在采集平台的基本办学条件中增加“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字段, 并按公式: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计算。

(二) 关于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功能之一, 作为高职院校同样具备社会服务功能。从采集平台来看, 主要采集高职院校为社会开展培训和为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情况, 开展培训主要体现在两个字段上, 其一是在“1.3.2当年在校生”中的“培训 (人次) ”;其二是“7.3职业资格证书与技术培训”中的“社会技术培训总数 (人次) ”。这两个字段的含义是不同的, “培训 (人次) ”是指学年中接受学校培训的全部人次;而“社会技术培训总数 (人次) ”是指在学校设置的专业范围内, 开展的社会技术培训总人次。所以“培训 (人次) ”≥“社会技术培训总数 (人次) ”。

由于采集平台中未体现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所获得的经济收入, 所以仅用“人次”来衡量开展社会培训并不是科学的计量, 特别是在进行高职院校之间的比较时以“人次”计量并不合理, 建议使用“人日”计量, 理由是高职院校开展的培训班时间有长有短, 短则2-3天, 多则1月甚至1年, 如航海类院校开展的非航海类专业工科毕业生参加航海类专业培训以获得适任证书的培训其培训时间为1年, 如1个培训班为40人, 用“人次”计量为40人次, 而用“人日”计量 (假设1年培训300天) 则为12000人日。故在采集平台中将“1.3.2当年在校生”中的“培训 (人次) ”和“7.3职业资格证书与技术培训”中的“社会技术培训总数 (人次) ”的计量单位改为“人日”为妥。

(三) 关于评教情况

08方案对关键要素“质量监控”的说明是“多元化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完善, 机制运行与效果良好”。具体体现在采集平台的“8.7评教情况”中, 评教客体为教师, 评教主体有学生、同行、校领导和社会参与 (表3) 。

注释中“社会参与”是指校外有关人员参与评教的情况, 其总人数计算为:校外兼职教师 (未经折算) 、校外兼课教师 (未经折算) , 以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校企合作组织中的校外人员之和。在数据采集中要获得注释中“社会参与”人员的评教难度是相当大的, 有人认为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结果可作为社会参与评教的数据, 但毕业生跟踪调查评教主体是用人单位, 而用人单位评价的客体是毕业生, 而非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校外兼职教师和兼课教师参与评教的难度较大,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校企合作组织中的校外人员由于主要是指导学校的

专业建设, 要参与评教活动显然不切实际。

建议“社会参与”评教人员的主体改为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培训人员 (人次) 。其一, 参加培训人员来自企事业单位, 学校只要通过一定的组织, 培训人员对授课教师可以直接评教;其二, 高职院校举办各类培训, 在培训班授课的教师会涉及到各专业教师, 培训范围越广, 涉及的教师 (评教客体) 越多, 评教主体的样本数更多, 可真实反映出评教结果, 以便学校改进教学工作;其三, 避免了学校在组织社会参与评教过程中的复杂和困难, 便以操作。

(四) 关于“生均数”

采集平台通过状态数据汇总形成“10.1生均数”, 以判断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是否达到合格标准或处于限制招生状态, 但“生均数”的形成是以“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总数 (人) ”为分母计算, 并不包括“全日制中职在校生数 (人) ”, 由于一些高职院校由中职升格, 校内还有大量的中职学生, 而中职学生同样占用校内教育资源, 使得计算形成的“生均数”不具可比性。实际上《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中有关办学条件指标测算办法中对“折合在校生数”和“全日制在校生数”有规定的测算办法, 但未提及全日制中职在校生。建议在采集平台中应对在校学生数制定相应的测算办法, 将全日制中职在校生、函授生按一定的系数进行折算, 以体现除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以外的学生占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状态。

采集平台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创新之举, 通过两年的实践, 其功能和作用已得到呈现,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将采集平台作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监控的平台, 作为高职院校在申报各类项目时参考的重要依据之一。高职院校也十分重视采集平台的建设工作, 为了体现状态数据采集的即时性,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纳入了采集平台的网络化建设, 并规范了状态数据采集的职责、工作流程、数据分析。采集平台虽然存在着缺项或不足之处须不断改进, 但作为高职院校强化教学管理, 深化内涵建设, 引导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必将发挥其独特的功能。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已实施两年,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也为开展院校研究和区域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分析提供了状态数据。就采集平台的内容而言, 还存在着缺项或不足之处, 本文通过实践中遇到的数据采集问题, 提出了采集平台中有关基本办学条件、社会服务、评教和生均数等内容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评估,数据采集平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Z].教高[2008]5号.

[2]何锡涛.高职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使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 (3) .

[3]尚学明.试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性质与功能[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上一篇:中学生德育论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下一篇:网络改造集成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