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德育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性的一种标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根本出发点。胡锦涛同志指出:“德育,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关注当代中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不难发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显得相对孤独,缺乏艰苦的生活磨练。

第一篇:中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杜威德育方法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摘要: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在德育理论中提倡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活动式训练教学法以及社会式学校育人法。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总体效果良好,但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从我国中学目前的实际出发,寻找解决办法;另一方面,更需要借鉴国外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杜威;德育方法;中学德育;启示

中学德育是按照社会需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通过对杜威德育方法论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其中可供我们借鉴之处,这对我国中学德育实践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杜威的德育方法

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在德育理论中提倡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活动式训练教学法以及社会式学校育人法。

(一)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

杜威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而不是教授“关于道德的观念”。“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指指导行为、具有方向作用的观念,可以说它是性格的一部分的观念,与行为者的人格是同义的,它可能在行为者的意识指导下付诸实际行动。而后者只是有关道德的知识和信息。行为者尽管认识,甚至掌握它,也未必付出真正的实践活动。所以,杜威指出在学校通过直接的道德教育,向儿童传授关于道德的知识和信息,他们是可以获得很多关于道德的知识,但是不付诸道德实践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杜威认为,必须要采用以学校的全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为媒介的间接性道德教育方式,提出了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

杜威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第一,“要通过学校生活进行道德教育。”[]杜威认为,在学校中要引进公民的生活,并让儿童去适应、参与这种生活,以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参与能力和改造能力;第二,“要通过全学科教材进行道德教育。”[]杜威认为,要按照社会标准来改造教材,增强各教材内容的社会性,保证各个学科具有丰富的道德内容,发挥各种教材的德育效应;第三,“要通过教育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杜威认为,学校要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在教育方法方面,必须应用诉诸于儿童的构筑本能和表现本能的教育方法。既不能采用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不能简单采用激发外部动机的方法,而是要发挥内在动机的作用。

(二)德育理论中的具体方法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遵循儿童自身德行发展的规律,结合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杜威主张的德育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究式讨论提高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提供给学生,或者设计出一些道德两难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好奇心与思考,引起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探究式讨论。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传统教育的强制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因。

其次,活动式训练教学法。杜威认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或者从课程中学来的知识是没有什么道德价值的,只有在经验中获得并检验的知识才具有道德意义,道德教育更应该重视道德行为的训练。为此,他主张学校教育应以一种“主动作业”活动的方式代替让学生“静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道德行为的训练是学生获得道德真知的关键举措。

再次,社会式学校育人法。杜威认为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教育作用,突出的表现在人们语言能力的获得、道德习惯的养成等方面。他主张学校生活要与社会生活相接轨,要与儿童的生活相接轨,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主张,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的契合点。另外,杜威还强调学校要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活动,认为道德训练如果不参与社会实际活动,就像学游泳不下水,只是反复训练游泳动作一样不可取。他指出参与社会实际活动,不仅是儿童道德品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道德教育效果的途径。

杜威主张把社会生活融入到学校生活中来,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德育。“教育既生长”、“教育既生活”的思想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杜威一向反对灌输教育法,主张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当前,我国的中学德育与过去相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杜威的德育思想,找出我国中学德育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这是加强与改进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举措。

二、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中学德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教育。另外,德育方法也比较单一,忽视了其他因素的渗透作用。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在方法上仍然侧重课堂灌输法,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然而真正活跃有效的课堂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的,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只会使课堂陷入一潭死水,奏不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德育是做人的工作,影响和改造的是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因而更需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儿童的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正符合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而造成部分学生人格分裂的现状。

(二)没有充分发挥其他因素的渗透作用

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过分依赖相关德育教材的教学,通过德育教材向学生传达德育的内容与精神,思想政治课承担着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任。然而,思想政治教师更多的也只是把相关道德规范、法律要求、品德约束等直接灌输给学生们。虽然,很多中学生了解并理解了很多有关德育的知识和信息,但是他们其中很多都没有付诸实践,始终没有摆脱纸上谈兵的困境。中学德育不仅仅只能依靠德育教材的教授、思想政治教师以及辅导员的教诲,还应该充分挖掘其他资源开展德育工作。这些其他因素包括:各学科的教学、校内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社会各界力量等等。

(三)中学德育的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在我国的德育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标准的灌输,对课本上的硬性规定进行照本宣科。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仍然是主角,德育的气氛仍被教师主导着。虽然学生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他们的心中还是有所顾忌,很少敢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然而,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们敢于畅所欲言,敢于表达他们对当前社会各种道德与非道德现象的心声,这恰恰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弊端。

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承担中学生德育主要工作的班主任,往往也只是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之后才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开班会的方式进行说教,让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思想道德教育要从这种灌输的教育方式中走出来,关注学生的自身实践和情境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实践道德、发展道德。

3 A杜威的德育方法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尽管杜威的德育方法是在美国实施,并且针对的对象是儿童,但主体性对象都是人,这不影响我们从中汲取精华和养分,从而推动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德育始终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改变的是人的主观世界,影响的是人的精神与意识。杜威的德育方法论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要遵循学生内在道德成长的规律,注重结合实践,通过实际训练来获得“道德观念”等对我国大中学德育实践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一)更新德育理念,丰富德育方法

德育理念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指导原则,更新德育理念是道德教育改革和发

展的客观要求,是道德教育改革的最高层次任务。当前我国的中学德育理念仍然比较落后,没有真正地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在道德教育中,杜威一直强调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他指出:“一切行为都最终地、主要地产生于个体的内部需要”[],如果忽视个体的内部需要,道德行为就会变成模仿和盲从。因此,道德教育要走向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

德育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德育效果的理想程度,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方法仍然以灌输为主,缺乏实践教育。杜威一贯反对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他指出:“有人把感官视为一种神秘的筒子,以为我们能使知识经过这筒子,由外界把知识输入心里去……以为只要使眼睛常常望着书本,使儿童常常听着教师的话,就是求得完善知识的秘诀。”他完全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国的中学德育课堂也要积极摆脱枯燥无味的灌输,多加尝试采用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另外,中学要积极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道德行为的训练。

(二)深挖德育资源,注重隐性渗透

杜威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只包含在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中,还包含在各学科得教学之中,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以及在学习各学科的内容过程中,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美国学校一直遵循这一原则,将道德教育寓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中,注重各学科的道德渗透作用。实践表明,美国的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我国的中学德育,也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还要充分发挥各学科的德育渗透作用。事实上,单纯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關键在于怎样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这就要求各学科课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具备超高的道德人格素养。另外,教育过程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环境中。无论是校园、宿舍、食堂、运动场等有形硬环境,还是校风、学风、班风、学校的优良传统等无形软环境无不渗透着中学德育教学的内容。比如有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很注意将其传统相传下去,以此来感化和熏陶学生。哈佛大学1636年建校时所用的校徽上面的拉丁文样“VERITAS”(真理),拉丁文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沿用至今,依然未变。因此,我国一些历史悠久的中学完全可以利用其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来发挥其德育功能。事实上,不管学生是否是真正乐意地接受正规的、显性的德育课程的教育与影响,他们始终都在接受着前述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影响,接受着各类隐性的或者潜在的“课程”的感染与熏陶。这些隐性德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客观的、深远持久的。同时,它对于学生言行举止的影响和控制又是悄无声息的。因此,中学的德育教育,不仅应该注重思想政治课、班会课、法制教育课等显性课程的建设,还应该注重校内外各种隐性课程的建设,做到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设施,整合一切教育资源,形成最大的德育合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

自我教育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因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靠自我教育来完成的。教育者只有巧妙地把对学生的教育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德育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毫无实际意义。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总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单纯地依靠教育者的“教化”与“改造”是不可能完成的。人是高级的动物,有自己的思想,如果受教育者内心接受不了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与内容,他就不可能内化教育者所传授的东西,那么外化就无从谈起了。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受教育者自身心理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教育者要找到突破口,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其自身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最终实现道德信念,情感的内化与道德行为的外化。因此,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方法,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身作用,积极引导受教者进行自我教育,体现自我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王玄武.比较德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唐艳文

第二篇:浅析中学生德育工作

德育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性的一种标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根本出发点。胡锦涛同志指出:“德育,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关注当代中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不难发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显得相对孤独,缺乏艰苦的生活磨练。因而对人生的体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往往不够深刻,容易出现德育方面的缺失,思想认识具有片面性,容易出现害怕挫折、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爱慕虚荣、急功近利等问题。当前,为加强我国中学生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学校德育工作要进行整体创新

由于受到“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理论”的冲击,我国传统的德育工作越来越表现出与巨大的社会变化“步调不一”的局限性,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已是势在必行,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评价上要有新的突破和调整。

德育目标要根据国家的宏观要求、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建立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体系,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内容要和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要适当增加那些与当代中学生休憩相关的内容,如网络德育、生态道德教育、青春期性道德教育等等,并合理有效落实。德育方法应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要拓宽德育途径,使学校里的一草一木都呈现出教育性,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思想行为,建立并逐步完善德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使德育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要遵循学生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

在德育教育中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德育是个体认知、情感、意志、信念与习惯高度融合、相互映现的个性化、形象化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中学生德育教育最终要归结为“四有”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建构。在理想人格的内在结构中,认知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情感是人格的外在表现;意志是由“知”“情”到“行”转化的关节点;信念是人格形成核心;习惯是成就人格的标志。要重视整合学校的德育资源,改变传统的“片面重视理论灌输,弱化情感、意志和行为管理”的做法。把中学生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各方面的新型管理机制。高度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休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三、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具有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在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学会自觉调节情绪。

四、德育应积极促使师生达到共同发展

教育与德育不可分,任何剔除德育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终身教育思想观念的产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从而也使终身德育思想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终身德育是包含学校德育在内的体系,除了学校德育以外的阶段基本上都是非正规教育,其运行的基本机制是人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件的反思以及在反思基础上的实践,反思由主体靠自我修养自己完成。”教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者,其地位和年龄都要求他们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但“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他的未完成性。”这也说明了成人德性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无限性。事实上,教师的教育者地位要求和其实际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经常存在着差距和矛盾,所以,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接受终身德育,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同时,自身的德育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目标。

作者:刘兰蓉

第三篇:中学生德育管理与教育探析

◆摘  要: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育人才的重要责任,而学生则承担着建设社会的使命,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本文主要基于学生教育实际,探讨中学生德育教学的管理与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示范;体系;模式

德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几乎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与学生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密切相关,渗透在智、体、美和劳教育的各个方面。在素质教育中,道德教育是于首位的,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及学校教育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及保证的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思想和行为都产生着潜移默化作用。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及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老师工作的重要保证。如何在学生群体中有效开展德育教育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

一、树立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

由于教师是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要经常与学生联系沟通。老师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及道德品质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和好奇,价值评价体系也不成熟,对事物的评判能力也不强。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影响者,要时刻认识到个人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谓的言传重于身教。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现在仍处于薄弱阶段,教师要通过定期研讨和培训,更新德育教育理念和巩固教学方法,真正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冶的教学方针。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二、建立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

德育教育被师生所忽视,那么在学校角度而言,可以通过建立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并将其归纳至教学要求当中,为保证其效果,可以设置平时的基础考评以及期末的综合考评,对于积极执行学校规定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的班级及教师给予荣誉鼓励。另一方面,在建立德育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学方案中有所侧重,综合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学科特点,每一位科任教师承担相应的教学职能,同时,校方需要及时与家长做好沟通,不仅需要通过沟通使家长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更要争取到家长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与校方的积极配合,使德育教育不仅在校园中能够得以开展,更能够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可以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也可以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

三、构建情感化的德育教学模式

德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几乎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与学生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密切相关,渗透在智、体、美和劳教育的各个方面。在素质教育中,道德教育是于首位的,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及学校教育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及保证的作用。

1.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我们可以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班级主题活动,促进生生之间情感的融合。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在黑板上写下“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2.以知育情,以情促知: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3.以行育情,以情导行: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如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青少年对那些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这援助源于他们对功臣的敬仰,使同学们从奉献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这样,这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

德育教育,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育人方向,根据学生实际来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各渠道优势,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献

[1]聂焱.浅析中学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J].考试周刊,2019(84).

[2]胡平华.浅谈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考[J].赤子,2019(21).

[3]杨永军.探究中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教育界,2019(24).

作者:林丽瑛

上一篇:精神科护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班主任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