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城区创新“五项机制”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2024-04-27

潍城区创新“五项机制”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共9篇)

篇1:潍城区创新“五项机制”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潍城区创新“五项机制”

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今年来,潍城区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抓手,创新“五项机制”,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建立多元化的党建领导协调机制,增强工作合力 一是发挥区街道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建立例会制度,围绕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密切关注的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项,进行情况通报和广泛协商研究,充分调动辖区内各方力量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发挥社会工作党委作用。各街道社会工作党委整合街道组织人事、党群、社区建设等部门职能,吸纳辖区内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参加到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对辖区领域党建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三是发挥党建工作联席会作用。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充分整合社区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社区资源优势,搭建社区服务平台,坚持以党建促共建,以共建促发展,做到了“四个落实”,即:落实社区事务共管,落实社区稳定共保,落实社区资源共享,落实精神文明共建。

二、建立多样化的党组织组建机制,优化组织设置

1一是楼宇建。加强200余座商务楼宇“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和工会服务站”建设,进一步增强党员归属感,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搭建了政府服务企业的平台,促进了楼宇经济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二是行业建。根据律师事务所密集、党员数量多等特点,通过司法行政机关行业管理加强律所党建工作,以律协为依托加强党组织组建模式,建立中国首家律所党委——大成律师事务所党委,创新安定门街道司法所与律师党员联合党支部组建模式。三是孵化建。发挥街道、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站)孵化器作用,通过接纳、服务流动党员及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组织组建工作。四是团队建。在街道、社区各类群众性活动团队中建立党组织和党小组,积极推广“支部领导团队、党员融入团队、团队凝聚群众”的党建工作模式。

三、建立多层次的党建联建共建机制,提升工作水平一是广泛开展“党心连民心,亲情进万家”活动。区委积极开展以“五扶”(生活上扶贫、身体上扶康、精神上扶志、智力上扶学、就业上扶技)为主要内容的“党心连民心,亲情进万家”活动,目前已成为全区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品牌,成为党组织、党员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和密切党群联系的重要纽带,成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夯实区域化党建基础的有效途径。二是深化机关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本着“上下结合、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原则,在区机关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之间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呈现出了机关党建带社区党建、社区党建促机关党建的良好局面。三是积极推进国企、事业及“两新”组织党组织服务区域共建。充分发挥国企、事业及“两新”组织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使其立足本部门的职能,发挥各自优势,力所能及地为区域化党建提供支持和服务。

四、建立多点面的党建工作激励机制,注重作用发挥 一是围绕作用发挥,实施分类表彰。健全党内激励机制,增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内在动力,一直是探索研究的课题。东直门街道工委根据党员发挥作用情况及在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设定了党性坚定标兵、品德高尚标兵、热心公益标兵、爱岗敬业标兵等四种表彰类型,对组织关系不在街道但表现突出的党员,还专门设立了“奉献社区好党员”称号。分类表彰使称号的指向更明确,评选的标准更具体,是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机制的一次有益探索。二是增强针对性,实施重点表彰。按照各领域单位党组织的不同特点,本着在地区中能够有效发挥党组织作用,促进区域化党建加速发展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培育各类典型,进行表彰、宣传和推广。今年拟表彰和宣传一批党建基础条件较好、社会影响较大、发展态势良好、单位负责人重视的驻区单位党组织,作为推进区域化党建的重点和突破口,在地区范围内营造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良好大环境。

五、建立多方位的党建工作责任机制,确保工作实效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区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为本单位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切实加强了党建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和落实。二是完善党建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社区、国企、机关、事业等单位基层党建工作评价体系,促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落实党建工作责任的动力机制,如按照“五个好”要求,以百分制对社区党组织进行“星级考评”,每个社区以50个指标要素为标准进行定级,积极推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三是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区委每年下拨专项党建经费,支持社会领域党建活动开展,调整社区和“两新”组织党组织活动经费,按照年人均200元的标准拨付。从区管党费中拿出年收缴额的60%作为党组织活动补充经费,用于非公、社区党组织征订党报党刊、慰问困难党员及街道党员服务中心补充经费。

篇2:潍城区创新“五项机制”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社区党建是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是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水平,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和不断创新,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就如何加强基层社区党建工作,如何进一步开展社区党建创新,人民网记者专访了山东泰安市委党校副教授郁立强。

为有效解决社区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与社区建设新任务的矛盾,破解社区和区域党建条块分割体制下的属地管理难题,右江区立足实际,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以龙景街道七塘社区、百城街道文明社区和东笋社区为试点开展“区域党建,同争共创”活动。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创新运行机制、深化管理服务,积极构建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使社区党建活动由相对独立向融合互助型转变,逐步形成了以社区联合党委为核心的“事情共商、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发展共有”的社区区域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成立联合党委,选准社区党建工作切入点,打破社区条块分离的传统格局

突破行政级别、行业地域限制,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和驻社区部分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组成的社区联合党委,班子成员一般为15~17人,设书记1人,副书记5人,通过召开全社区(包括驻社区单位)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联合党委的主要职责是讨论和决定社区建设与管理、发展与改革等重大问题,领导和组织各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社区建设。联合党委直接受街道党工委管辖,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在联合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驻区单位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即既归联合党委管理又属本系统单位上级党组织管理。驻区单位党员也实行双重管理,既归联合党委直接管理,也归所属的驻社区单位党组织管理。联合党委班子成员由街道党工委行文任命,从而初步构建起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联合党委为基础、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社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为社区党建工作“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局面的形成,为“区域党建,同争共创”活动的顺利推进夯实了组织基础。社区联合党委的成立,使辖区单位党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由配角变为主角,工作由“无责”变为“有责”,实现了社

区事务一起议、活动内容一起定、发展成果一起享,极大地调动了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积极性。

二、推进资源共享,筑牢社区党建工作支撑点,改变社区“单兵作战”的运行模式

紧紧围绕“发展共推、文明共创、事务共管”三大目标和原则,在试点社区搭建三大平台,探索建立社区资源共享新机制。一是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坚持把服务居民作为“区域党建、同争共创”活动的基本立足点,整合原来社区“两委”办事窗口和驻区单位部分服务窗口及人员,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一站式服务大厅,开设了民政、党务、卫生、计生、居家养老、就业援助、法律诉求与调处、民情专递7个服务窗口,运用居家养老“一键通”、电子警务监控等服务手段,搭建了社区事务共管的有效平台。二是搭建结对共建平台。充分发挥联合党委协调作用,组织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组织驻社区单位党员与社区居民党员进行联动联创。各党组织和党员结对子后,积极依托自身优势,开展联建联创活动。三是搭建共驻共建平台。社区联合党委在各驻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创新搭建了服务居民生产生活的载体平台。

三、发挥党员作用,把握社区党建工作结合点,转变社区“单一封闭”的活动方式

为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8小时内外”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试点社区的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了“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在岗位”的“三在”管理服务活动。一是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联合党委在建立社区居民档案,发掘社区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党员的职业特点、个人特长和服务意向等情况,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划分党员责任区。东笋社区联合党委还从驻区单位中聘请了15名“社情民意专递员”,建立完善了联合党委与居民群众之间对称互通的信息渠道。二是开展“社区主题活动日”。在深入开展“双带双促”(党组织带动社会组织,促进自我管理;党员带动群众,促进自我服务)活动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日”活动。三是通过爱心储蓄银行存储爱心。依托“志愿者服务站”设立爱心储蓄银行,以“志愿服务时间”为主要经营业务。以家庭为单位,凡是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居民都可以到“银行”“开户”,领取“爱心储蓄存折”。从而在自己有需求时,也可获得通过接受他人的免费服务来支取一定服务时长的权益,促使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付出、积累、回报”的爱心储蓄。对党员志愿者(党员义工)实行“星级制”管理,银行式储备,切实提高了志愿服务实效。

四、实施网格管理,把握社区党建工作着力点,消除社区管理服务的“空白地带”

着眼于解决“社情民意不明了,服务管理不到位,诉求渠道不畅通,矛盾化解不及时”的困惑,引入网格化的先进理念,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将试点社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把农村、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党建资源全部纳入网

格化管理。同时,建立党建网格化分片包干责任制,成立了由社区干部、普通党员、居民代表、大学生村官、社区党建组织员组成的管理服务团队,由服务团队成员各自包管联系服务本网格内5至10户普通群众,开展“组团式”服务。选派了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担任网格管理责任人,做到“包组建、包管理、包服务、包教育、包提高”,实现了基层服务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在七塘社区建立南大和江夏2个流动党支部,成立福州街第一流动党小组和福州街居民党小组,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五、建立健全制度,夯实党建工作的根本点,促进社区党建工作规范化

从制度建设入手,激发了社区共建合力,积极推动社区“区域党建,同争共创”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是推行社区联合党委书记每周1次接待群众、班子成员每年2次进家入户走访每户群众、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三项制度”;二是健全社区联合党委联席会议制度、工作例会制度、联考联评制度;三是推行双向反馈制度,即由社区党组织定期将在职党员在社区的真实表现情况登记在反馈卡上向其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所在单位党组织签注意见后再反馈给社区党组织,并将反馈结果纳入党员考核和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篇3:潍城区创新“五项机制”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一、坚持解放思想, 牢固树立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新理念

1.树立“为民”理念, 将构建新格局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泰州市委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探索确立了“为民党建”的工作理念, 并在社区、农村、非公、机关等领域分别提出了“服务便民”、“创业富民”、“发展惠民”、“务实亲民”的指导思想, 将“为民”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互之间既有联系, 也有所区别, 形成了完整的工作体系, 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党建工作格局, 将城市各类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城市发展,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上来。

2.树立“发展”理念, 将构建新格局与推进城市改革发展结合起来。

发展是第一要务, 城市基层党建作为城市各项事业的“龙头”,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泰州市主动适应城市改革发展的形势和要求, 切实改变“就党建抓党建”的片面思维, 自觉将党建工作纳入到城市改革发展的大局中去审视和谋划, 融入城市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跟进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以党建工作统筹发展带动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统筹发展, 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真正发挥党建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和组织保障作用, 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统筹协调, 着力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1.优化组织模式, 共建组织体系。

按照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扩大党在城市的覆盖面的原则, 突破地区、所有制和领域界限, 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一是建立区域型党组织。在社区与行政村、社区与企业、社区与园区之间联建党组织, 促进区域内党建资源的有序流动和整合, 提高资源共享度和利用率。目前, 全市范围内三种类型联建党组织分别为46个、75个和46个。二是建立功能型党组织。大力探索依托城市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产业链、专业协会和重大项目等载体联建党组织, 实现行业带动、产业推动, 有效整合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新兴市场主体的活力优势。泰州全市产业联建党组织达1583个。三是建立流动型党组织。在农民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 以及建筑、商贸、餐饮等人员流动性较强的行业, 采取单建、联建、挂靠等方式建立党组织, 发挥党组织的凝聚作用, 实现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覆盖, 使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社会的每个角落。

2.优化管理模式, 共管基层党员。

围绕党员管理工作的相互融合、拓展和延伸, 建立全面覆盖、协调配合、运转有序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区域化党员教育机制。以实施“党员素质工程”为重点, 着眼于推进党员教育的双向互动, 采取区域范围内党组织联谊的方式, 实行党课联上, 组织生活会联开, 促进不同党组织之间党员交流与沟通, 变区域内单向教育为区域间互动教育。二是建立区域化党员管理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党员特点, 实行分类管理。在社区党员中广泛开展设岗定责活动, 实行岗位管理;对流动党员坚持双向共管, 建立“一库 (党员信息库) 一证 (流动党员活动证) 两卡 (联系卡和活动记录卡) ”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 实行动态管理;对在职党员“八小时”外的活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实行监督管理。三是建立区域化党员服务机制。以“党员关爱工程”为抓手, 市和市 (区) 设立党员关爱资金900多万元, 面向全市所有党员开通“12371”党员服务热线, 所有街道、社区均建立党员服务中心 (站) , 通过政治上关怀、精神上激励、物质上帮扶, 建立健全责任明确、措施有效、制度完善、保障有力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将党的关怀落到实处。四是建立区域化党员作用发挥机制。完善区域性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工作机制, 面向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开展“三服务三争当”、“一岗双责三服务”、“党员义工服务”等活动, 引导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 使居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三、坚持改革创新, 探索完善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机制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基层党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泰州市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 全面推进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实行工作统筹, 加快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合力。

1.创新组织领导体制。

泰州市委对原先设立的农村、非公、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整合, 成立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 统一谋划和协调全市各类基层党建, 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联动格局。各市 (区) 普遍成立了由组织、宣传、民政、建设、规划、劳保、财政等部门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 统一协调指导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街道全面建立了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 负责研究社区重大事项和重要活动, 分析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理清工作思路, 共同建设和谐社区。

2.创新工作推进机制。

以深化“三级联创、五好同争”活动为抓手, 统筹推进城市各类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坚持党建工作统一规划。将城市各类党建作为有机整体, 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 做到既统筹安排, 又有所侧重;既坚持共性标准, 又实行分类指导, 正确处理推进一体化与尊重多样性的关系、主体目标一致性与实现方式灵活性的关系, 使各类党建工作相互衔接, 形成基层党组织谋发展、促和谐、抓党建的整体合力。二是坚持党建工作统一部署。年初谋划、部署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同时, 将社区、机关、“两新”、医院、学校等各类基层党建与乡镇、村一起纳入“五好同争”行列, 通盘考虑, 整体推进, 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联动创争的党建工作机制。三是坚持党建工作统一考核。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衡量党建工作, 完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 将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点内容, 加大考核力度, 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党组织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

摘要:近年来, 泰州市主动适应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 积极探索构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 社区党组织为基础, 所有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 全面开展“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工程”, 以及驻区单位党建工作“四进社区”, 推动了城市各类党建资源的深度融合, 初步形成了“条块结合、工作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 为推动城市改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关键词:泰州市,城市,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许华, 彭厚鹏.区域化党建工作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学习月刊, 2011, (4)

[2]曹月柱.区域化党建研究现状述评[J].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2, (7)

[3]许晓桃.唐家墩街道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调查[J].党建研究, 2010, (7)

[4]陈奕君.商圈党建:区域化党建在城市的探索——基于宁波市海曙区商圈党建实践的思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0, (2)

篇4:潍城区创新“五项机制”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上海市闸北区围绕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这一载体平台,从组织创新、共建联建、关键环节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整合区域内各类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搭建了“三级平台”,打造了“党建共同体”,深化了“三五五”体系建设,不断拓展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在“创新社会治理、夯实基层基础”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区域化党建;服务型党组织;党建共同体;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 D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9-0051-03

上海市闸北区委自2013年9月成立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以来,坚持“目标引领、载体支撑、机制运行、队伍保障”,进一步整合区域内各类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不断拓展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共同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力提升了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在“创新社会治理、夯实基层基础”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围绕组织创新,搭建“三级平台”,不断拓展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

按照上海市委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以社区(街镇)为重点,向区县和居民区两头延伸”的要求,闸北区委已经搭建了“区-街镇-居民区”三级区域化党建平台,现有46家单位参与区级党建联席会议,有三百多家单位参加街镇党建联席会议。通过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区党建联席会议为龙头、街道(镇)党建联席会议为主体、居民区共治联席会议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是区级层面。拓展了区党建联席会议的内涵,构建了“1+4”格局。“1”是指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4”是指按照单位性质组建了机关、企业、教卫、部队四个专业委员会,并确立了牵头单位及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成立以来,朝着联系经常化、运作机制化的方向稳健发展。二是街镇层面。闸北区八街一镇全部组建了“社区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平台,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区域内所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为基础,构建了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定期联系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三是居民区层面。探索建立居民区社区共治“1+5+X”模式,即:“1”是居民区党组织书记;“5”是社区民警、居委会主任、物业公司经理、业委会主任、群众团队和社会组织骨干队伍等五个方面的力量;“X”即社区在职党员、驻区单位负责人、联系社区的各级机关干部等其他力量,从而进一步增强居民区党组织的工作力量。

二、围绕共建联建,打造“党建共同体”,不断深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一)服务驻区单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闸北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发挥平台优势,积极服务于驻区单位,因势利导推出种类多样的共建服务,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是聚焦整改落实,承接自贸区“溢出效应”。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区委和各级基层党组织纷纷听取驻区单位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对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大批整改成果提升了服务群众水平。比如,积极试行自贸区中先照后证、外商投资企业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一口受理、综合办理”等便利政策,营造高效便捷的经营氛围。二是注重联系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根据驻区单位的实际需求,闸北区委深入推进“百人团队联系百强企业”工作机制。通过党员局、处级领导干部主动走访企业,及时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各类诉求,从服务的内涵上,加强了与驻区企业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不断加深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感情。三是开展企业家沙龙等“以商招商”活动。区政协搭建“委员提供信息、相关企业对接、招商部门落实”的平台,帮助委员企业做大做强,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家来闸北发展和圆梦,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集聚。东方环球企业园区党委通过建立党建联谊会服务企业,13家联谊会成员单位均落地闸北,注册资本共8000万元,税收自去年以来累计达2000余万。四是扎实推进了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成果孵化转化,带动区域经济转型。比如与上海大学紧密合作,推动延长校区环上大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及改造工作,定位于全球化影视后期制作和文化创意产业,并且成立了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吸引全球的电影人才。五是开展送医疗送健康等服务。区投促办牵头企业专业委员会举办税收十强企业家健康服务活动,特邀相关专家做健康咨询讲座并推出税收十强企业家健康体检关怀服务。区社会党工委联合区红十字会开展红十字会工作进园区、进楼宇、进企业活动,为驻区单位开展免费救护培训、心理疏导,赠送救护设备。另外,每年开展医疗拥军活动,关注军队干部身体素质,为90名驻区部队军官、科技和立功人员送去健康体检活动。

(二)服务区域百姓,合力惠及民生实事项目。发挥党建平台的引领作用,推动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直面群众关注的民生需求。一是为百姓提供司法等咨询服务。市二中院开展“百名法官进社区”系列活动,定期在社区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法律咨询、司法援助等活动,积极参与“银发盾牌”公益项目;市检二分院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先后举办主题为“让法律的阳光照亮校园”和“坚持执法为民,促进社会管理”的“检察开放日”活动,并与街道携手开展“法律流动驿站”项目,宣传法律知识,提高群众法律意识。二是为百姓提供科技医疗健康服务。区科委与第十人民医院合作,组织专家开展科普行动进社区、进园区、进机关活动,实现了健康益民、科普惠民的公共服务目的,受到群众的热烈追捧。市中医医院与区中医医院、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区属二级综合性医院中医科联合打造的“市中医院-闸北中医医疗联合体”,打破地域管辖,坚持以便民惠民为目的,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三是为百姓提供多元服务。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积极协助宝矿洲际商务中心综合党委开展楼宇党建工作,提供办公场所,开放所有的会议室,为楼宇党建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武警政治学院党委与临汾路街道携手探索以“党建促共建,共建促共进”为主题的共建共创思路,开创了警地双方党建引领共建的双拥工作新模式。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天目西路街道签约,携手共建“文明社区”和“学习型社区”,发挥各自人才优势、场地优势,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文化需求。

(三)服务培育并举,构筑人才发展高地。联席会议注重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将人才工作延伸到区域单位,建设区域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库,开展干部、人才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推动人力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区委高度重视人才培训,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非公企业高级研修班、优秀青年人才研修班等,注重搭建开放的交流平台,促进企业家了解区情,探索经济的转型发展,提升经营管理水平。2014年还推荐40余人次“两新”组织管理技术人员参加由市里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在挖掘人才方面,开展闸北区领军人才评选工作,在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软件信息服务业等闸北区重点发展产业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中评选产生一批行业认可的区领军人才,共有103名申报人参加评选,最终在区内单位中产生10名领军人才和10名提名奖获得者。在人才交流方面,积极推动区、校、企事业单位间的人才交流、挂职锻炼等合作,区委、区政府每年接收一批优秀的高校在校学生到区各级机关实习锻炼,此外还接受了7家高校推荐的21名老师挂职,推动上海大学与区委共青团干部的交流任职;另外,区委共选派16名优秀年轻机关干部到东方环球企业园、盈科律师事务所等12家“两新”组织党组织挂职锻炼,开拓视野,积极培育复合型人才。

(四)参与社会治理,汇聚社会各方力量。联席会议注重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把驻区单位党组织资源有效整合到区域共治中,构建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一是合力解决社会治理难题。针对社区的诸多难题,许多驻区单位党组织主动参与问题解决,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和谐社区建设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如上海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宝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与街道等相关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制定共建计划,适时开展社区联防,积极参与社区志愿者等服务。二是共同促进社会矛盾化解。2014年8月,临汾路街道与多家律师事务所合作,选派20名律师作为居民区法律顾问,配合居民区主持召开居民事务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做好涉法事务代理工作,以提升社区法治能力和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三是齐力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北站街道聚力苏河湾开发建设,以“奉献促旧改、服务促和谐”为主题,推行党员的“一岗双责”,各成员单位党组织开展“我为社区党建做贡献”活动,形成大党建工作氛围,有效地加快了旧区改造。

(五)开展多元互动,推进文明同创共建。联席会议以区域内重大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成员单位党组织的能动性,积极培育全区志愿服务、结对帮困送温暖的氛围,提高区域文明素养。一是统筹发挥了合力优势。“创建国家卫生区”期间,联席会议以此为抓手凝聚各级党组织的合力,确保创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上海交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铁路上海站等驻区单位党组织纷纷与区有关单位签约共建,组织职工干部参与到各项创卫工作、活动和专项整治中,以实际行动维护、改善社区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二是积极推进全区志愿服务。在“3·15”学雷锋纪念日,区相关部门联合61486部队、91321部队、92728部队等12支驻区部队在铁路上海站南广场联合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共计400余人参加了集中服务点活动,近千人参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签名活动,为往来市民提供了各项惠民、便民服务。三是开展结对帮困送温暖活动。在2014年举办的“伸出您的手,献出您的爱”主题慈善募捐活动中,有431家驻区企业单位鼎力相助,合计捐款数额553.3万元,占总募捐数的58%,极大的推动了慈善救助帮困项目的实施。中国通号上海工程局集团、上海铂利德钻石有限公司等企业党组织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上海室内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参与区信访矛盾化解,资助困难家庭装修。上海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康成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党组织还结对多名困难大学生,定期进行助学帮困。

三、围绕关键环节,深化“三五五”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成效

(一)深化“三级平台”建设,做实社会治理基础。一是以“专业委员会”为抓手做实区级平台。进一步完善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领导和协调。2015年将着重发挥联席会议下属机关、教卫两个专业委员会作用,推动专业委员会活动经常化、合作共建制度化。二是以“1+2”领导体系为核心做强街镇平台。以街镇党工委“1+2”管理体制为组织枢纽,调整完善社区党委职能,切实发挥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街镇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党建引领,主动引导区域范围内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融入社区,推进社区共治和共建项目的落地。三是以居民区党建“1+5+X”模式为基础做活居民区平台。探索建立居民区区域化共治联席会,形成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凝聚社区民警、居委会主任、物业经理、业委会主任、群众团队和社会组织中的党员骨干等五个方面力量,凝聚社区在职党员、驻区单位负责人、联系社区的各级机关干部等其他力量。

(二)健全“五大机制”运作,拓展社会治理功能。一是党建联动机制。建立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间的双向联系沟通制度。健全和完善驻区单位党组织到所在地的街道(镇)党工委联系报到制度,区级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坚持重心下移、服务群众,走在前头、作出表率。二是资源联享机制。各街镇与驻区单位间相互开放文体等公共场所及资源,打造区域内党组织共享共用的学习阵地、教育阵地、宣传阵地、活动阵地,形成功能互补的社区党建阵地群。三是服务联手机制。健全双向服务,继续完善“百人团队联系百强企业”、“党员处级领导干部结对联系居民区”制度,开展“双结对”活动、社区公益项目认领等活动。四是发展联促机制。坚持以“同心聚力共发展”为理念,推动人才共育,加强区校合作、政企合作,重点围绕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主动对接市委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经济发展前沿工作。五是文明联创机制。以创建上海市文明城区、文明单位为契机,同心联创,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三)加强“五大保障”支撑,提升社会治理成效。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区内部门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切实履行责任,共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二是建立阵地保障。积极推进区、街镇两级党建服务中心建设,具体落实区域化党建工作项目。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双报告”制度。探索实施驻区单位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四是落实经费保障。区域化党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区管党费支持区域化党建工作力度,确保经费支撑。五是加大激励保障。区域化党建工作情况纳入党组织和领导班子考核,加强督查,定期反馈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工作情况。

篇5:努力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索耀乐

《 人民日报 》(2012年10月09日18 版)

区域化党建,就是把一定的区域范围作为整体,对各领域党建工作实行统筹规划、通盘部署、协调联动、整体推进。开展区域化党建,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有效举措。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针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传统的党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新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适应形势,在探索中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理念。近年来,包头市立足于破解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新问题,积极探索各领域党建协调互动的有效方法。2009年10月,市委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意见》,为基层党组织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工作依据。在实践探索中,包头市逐步形成了开展区域化党建的工作理念。一是明确目的。区域化党建要推动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不断融合,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目的。二是理清思路。区域化党建应包括“城市区域化党建”和“城乡区域化党建”(即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两个方面。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要经过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阶段,最终实现城乡党建一体化的目标。三是抓住关键。以“统筹”、“联动”作为推进区域化党建的主要手段和实现形式。四是强化保障。必须有人力财力支持,搞好硬件建设,搭建各类党组织沟通交流的平台,承载区域化党建理念。五是落实责任。市委和旗(县、区)委是抓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市级层面主要是抓宏观、抓规范、抓督导。旗(县、区)级层面主要是抓落实、抓创新、抓提升。

统筹联动,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区域化党建的核心是“统筹”和“联动”,包头市在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以“三级统筹、三力支撑”为重点的工作机制。所谓 “三级

统筹”,就是在城市搭建旗(县、区)、街道(镇)、社区三个层面的统筹平台,推进区域内的沟通协调和资源共享。在旗(县、区)层面,以地区性党建工作联席会为载体,建立区域统筹的宏观协调机制。在街道(镇)层面,以非建制性“区域党工委”这个包头市独创的“大党工委”制度为载体,建立共驻共建的具体操作机制。在社区层面,全面改建社区党委或党总支,并实行社区“大党委”制度,完善协调运行机制和服务群众机制。所谓“三力支撑”,就是发挥建制性党组织的核心力,非建制性党组织的联动力和街道社区“三有”(有人有钱有场所)为重点的保障力作用。在形成以“三级统筹、三力支撑”为重点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基础上,包头市推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重点抓住了两个切入点:一个是大力开展城乡党组织联建活动。推行以产业关联为纽带、资源互享为基础、双方受益为目标的非建制性联合党组织设置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另一个是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将其作为承载统筹城乡工作理念、落实统筹城乡工作措施的载体。注重实效,提升区域化党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包头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区域化党建全面提升了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区域化党建工作通过统筹的办法,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联动起来共同推进,破解了党建工作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难题。比如,区域党工委的建立,既保证了街道党工委在街道区域各项事务中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也切实增强了驻区单位参与区域事务管理、推动区域共建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二是区域化党建为基层党组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找到了着力点。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契合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总要求。旗(县、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等建制性党组织的核心力加强了党的领导;非建制性党组织的联动力推动了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街道社区“三有”为重点的保障力强化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区域化党建提高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目前,包头市已建成18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搭建起了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综合平台,在推

动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很好的承载作用。城乡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广泛联建,使城市资源不断向农村流动,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篇6:潍城区创新“五项机制”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沈阳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综述

沈阳市现有街道党工委137个,社区党组织1086个,街道社区自管党员20万余名,在职党员22万余名。近年来,沈阳市委以创建全国一流街道社区为目标,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重点,通过夯实基础、整合资源、创新管理、优化服务,构建起全覆盖、广吸纳、高效能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全面提高社区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沈阳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加速全面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强基固本,构建社区党建保障体系

多年来,沈阳市委始终高度重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市委主要领导经常带队调研并统筹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相继出台了10余个政策性文件,逐步形成了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实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的“三有”基础建设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沈阳市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努力打造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在“选”的环节,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打破身份、地域限制,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了100多名社区党组织书记。目前,沈阳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2岁,大专以上学历达94.5%。

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平均为每个社区投入4万元社区工作经费,为街道社区开展党建工作提供经费支持。还确立了党建工作项目155 个,累计拨付项目资金249万元,激发了社区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近3年,按照社区公共用房使用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的标准,全市社区公共用房面积新增6万多平方米,平均面积达到487平方米,其中市内五区平均面积超过600平方米,并统一设置了以社区办公室、文化图书室、体育活动室、警务室、党员活动站、卫生服务站、房屋维修站和社区服务大厅为标准配置的“4室3站1厅”配套设施。

创新管理,打造共建共享新模式

随着城市管理重心的不断下移,各街道社区党组织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组织、促共建、抓载体、重示范。实行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并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扎实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深化“三建三送”活动,大力促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区域内的全覆盖。

各街道社区党组织坚持“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逐步建立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引导辖区内共建单位参与街道社区建设。广泛开展在职党员“四进四建”活动。目前,全市在职党员已有18.1万人在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登记,共设立在职党员责任区、责任岗5043个,成立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642支,为社区居民群众办好事实事6.1万件次。

今年,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市委动员全市社区党员和在职党员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加自觉地为居民群众服务。并以建立“创先争优促振兴群英谱”活动为依托,选树了一批看得见、立得 住、叫得响、容易学的先进典型,在全市街道社区中巡回举办群英谱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百余场,听众达3万余人。

凝心聚力,共筑惠民服务大平台

全市各街道社区党组织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察民情、顺民意、惠民生、重奉献。在全市建立了街道社区党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走访联系社区居民群众制度和“两代表一委员”社区接访联系群众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到群众中去,收集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受理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社区服务事项。

同时,在全市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三帮扶三推动”活动,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中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全市市直机关处(科)室党支部共与1086个社区党组织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建立结对帮扶档案,定期开展帮扶活动。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沈阳市还大力推进志愿者服务、代理服务、惠民行动。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党员义工队伍8000多支,有党员和群众志愿者10万余人,已累计提供志愿服务56万人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8.9万件,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全面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归宿感、幸福感。沈组依 本报记者 梁馨月创新管理,打造共建共享新模式

随着城市管理重心的不断下移,各街道社区党组织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组织、促共建、抓载体、重示范。实行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并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扎实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深化“三建三送”活动,大力 促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区域内的全覆盖。

各街道社区党组织坚持“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逐步建立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引导辖区内共建单位参与街道社区建设。广泛开展在职党员“四进四建”活动。目前,全市在职党员已有18.1万人在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登记,共设立在职党员责任区、责任岗5043个,成立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642支,为社区居民群众办好事实事6.1万件次。

今年,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市委动员全市社区党员和在职党员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加自觉地为居民群众服务。并以建立“创先争优促振兴群英谱”活动为依托,选树了一批看得见、立得住、叫得响、容易学的先进典型,在全市街道社区中巡回举办群英谱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百余场,听众达3万余人。

凝心聚力,共筑惠民服务大平台

全市各街道社区党组织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察民情、顺民意、惠民生、重奉献。在全市建立了街道社区党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走访联系社区居民群众制度和“两代表一委员”社区接访联系群众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到群众中去,收集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受理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社区服务事项。

同时,在全市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三帮扶三推动”活动,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中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全市市直机关处(科)室党支部共与1086个社区党组织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建立结对帮扶档案,定期开展帮扶活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沈阳市还大力推进志愿者服务、代理服务、惠民行动。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党员义工队伍8000多支,有党员和群众志愿者10万余人,已累计提供志愿服务56万人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8.9万件,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全面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归宿感、幸福感。

篇7:潍城区创新“五项机制”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全力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中共二七区委组织部

二七区是郑州市的商贸中心区,辖13个街道,88个社区。现有社区公共单位432家、“两新”组织党组织168个,共有党员17812名。为有效破解社区党建“条块分割”、辖区组织参与“渠道不畅”、各类党员奉献社区“组织发动面不广”等难题,区委紧密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街道社区党的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积极在街道一级创新建立街道联合党工委,全面实施党建“网格化”管理,努力达到“组织网络、党建工作、党员管理、社区服务”四个全覆盖。

一、实施“5+N”模式,完善组织结构

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扎实推进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二七区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在部分街道试点建立了街道联合党工委,在不改变驻区各公共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的基础上,将其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全部纳入其中,作为党工委委员,定期例会,共同研究决定区域化党建工作重大事项。街道联合党工委采取“5+N”的模式进行设置,“5”即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分管副书记,组织委员和专职委员进入街道联合党工委,“N”即其他委员若干名,其他委员数量视辖区公共单位、“两新”组织的具体情况而确定。书记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副书记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任,专职委员采取社会招聘、街道 1

选派等方式,选聘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热心党务工作的人员担任。委员通过单位推荐、个人自愿、街道提名、组织部审核、区委任命的程序产生。为规范委员产生程序,调动委员参与积极性,二七区还制定了《街道联合党工委委员推选办法》和《委员的权利和义务》等规章制度,新选聘了5名专职委员,进一步强化了党建工作力量,优化了党组织设置。

二、采取“四事”工作法,规范议事程序

街道联合党工委作为“单位建党”模式的一种深化拓展和完善,必须在工作、议事等方面做以科学规定,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应有作用。一是科学制定会议规则。街道联合党工委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遇到重要情况随时召开。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的委员到会方能举行,讨论重大问题和其他需要表决的事项时,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到会方能举行。二是创新提出“四事”工作法。采取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的“四事”工作法。大事共议主要包括区域性党的建设、拆迁改造、项目建设等需要公共单位和“两新”组织参与配合的大事;实事共办主要包括社区建设、“两新”组织发展、改善辖区环境、解决群众再就业、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等实事;要事共决主要包括推荐“两代表一委员”、评选文明单位、行风政风评议等涉及辖区公共单位的推荐评优奖先工作;急事共商主要包括上级党委和政府部署的临时性紧急工作,需要召开委员全体会议共同研究和协商的。三是规范议事程序。议事程序分四步进行:由街道联合党工委书记、副书记、专职委员商量确定或由三分之一以上委员共同提议确定议题;经

确定的会议议题、时间、地点、目的要求等,提前2天进行预告;召开街道联合党工委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将形成的决定或决议的内容及时通报,抓好贯彻落实。大学路街道联合党工委积极运用“四事”工作法,为长城康桥社区协调办公用房1100余平方米,筹集资金60万元用于建设高标准的党建阵地,确保了社区党建“有处议事”。

三、推行“321网格”,健全工作体系

在街道联合党工委的运行中,二七区创新提出“321”运行模式,积极实施党建“网格化”管理,努力将党建工作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一是建立三级网格。按照“就近就便、易管易建”的原则,视辖区面积、人口、党员数量和驻区单位情况,科学划分党建网格,建立街道、社区、社区内各片区(楼院)三级网格,将辖区各类组织和全体党员全部纳入其中,做到“每格定人、每人定岗、每岗定责”。目前,全区已建立社区网格88个,社区内片区网格346个。二是建立两支队伍。建立专兼职党建指导员队伍和社区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全面整合党建网格内的党员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居民小组长、楼栋长以及社区志愿者等人力资源。目前全区共有各类党建指导员283人,各类党员服务队伍435支,涵盖党员5700余人。三是建立一个体系。通过建立街道联合党工委、科学设置党建网格和组建各类服务队伍,使辖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使辖区各类组织和在职党员的服务与居民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使各类党员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形成一个“条块结合、纵横联动、全面覆盖”的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去年11月全国街道社

区党的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参会代表到嵩山路街道亚星社区视察观摩,对二七区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建立“四项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为实现街道联合党工委规范运行,二七区建立四项“新机制”,切实加强了对街道联合党工委委员及成员单位的激励约束,创新了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为街道联合党工委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一是承诺办结制。年初各成员单位党组织围绕服务辖区发展和居民群众需求,采取实事认领和承诺等方式,明确办结时限,落实具体举措,接受街道联合党工委和居民群众的监督。二是舆情播报制。从社区居民群众、街道社区党员干部、新闻媒体中,聘请若干名党建舆情监督员,定期对街道联合党工委及其成员单位进行评议,并在社区公示栏进行公开播报,接受居民群众监督。三是党员共管制。探索党员“双重管理”新机制,发放在职党员服务卡,推行在职党员承诺制、区自管党员提拔使用会签制。目前,全区1225名区直机关党员已经领取在职党员服务卡,并自觉接受所居住社区“八小时外”的教育和管理。四是考核运用制。每年年底,由区委对各街道联合党工委的工作开展和委员工作实绩以及成员单位作用发挥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成绩优秀的成员单位及主要负责人,由区委以书面形式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和省、市委组织部门进行反映,建议对其主要负责人予以提拔重用。对工作表现和实绩突出的委员,要积极推荐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考核较差的,除向其上级如实反馈外,在其单位或个人评优评先需要征求区、街或社区意见时,均不予推

荐。

篇8:潍城区创新“五项机制”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

2003年,广西二轻工业联社以博白、荔浦、宾阳三个县为试点,开始尝试在行业内培育特色产业。第二年就完成了对博白县编织工艺品、荔浦县木衣架、宾阳小五金等3个自治区级行业特色产业区域的授名。至此,一张覆盖全区二轻行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蓝图悄然拉开了序幕。

2004年,广西区党委、政府积极促进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这一决定更坚定了我们开展行业特色产业区域的决心。此后,自治区二轻工业联社逐步形成了“找准着力点,拓展新空间;培育县域特色经济,促进行业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并将培育行业特色产业作为联社“完善一个机制、突出三项工作重点”之一紧紧抓住不放松。在培育行业特色产业区域工作的推动下,以博白的编织工艺品、荔浦的木衣架、宾阳的小五金、钦州的坭兴陶、陆川的铁锅等一批行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小商品做成了大产业。2015年,广西二轻行业特色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9亿元,同比增长35.1%。

二、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广西二轻工业联社按照“发展一批、提高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推进行业特色产业区域的构建,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动态把握行业发展规律,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一)明确工作目标,加大考核力度。

广西二轻工业联社每年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当年建设行业特色产业区域工作计划,明确提出全年全区二轻行业特色产业区域的储备、培育、扶持、授名和复评等工作方案,对各环节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和帮扶措施。全区二轻联社系统在工作方案的指导下,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把自己“摆进去”。广西二轻工业联社充分发挥了工作方案的“指挥棒”作用,在行业特色产业区域的培育发展中做好服务和管理,不断加大行业特色区域的考核和复评,完善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对条件充分的给予资金扶持,争取尽快授名;条件不充分的争取先列入授名储备库,加快培育;达到时限的要求进行复评;发展停滞且不再具备行业特色区域条件了取消其特色产业区域称号,使行业特色产业区域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壮大。

(二)深挖潜能,完善行业特色产业集群阶梯储备。

授名只是一个结果,只有真正挖掘出本地区行业特色产业并加以培育壮大,才更有利于激活地方经济发展新活力。近年来,广西二轻工业联社以开展全区二轻行业“服务基层、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广泛动员各级联社深入挖掘本地区的产业集群潜能,不断充实自治区级行业特色产业区域的储备,形成了“及时做储备、每年有授名、五年一复评”的工作机制,为争取培育国家级行业特色产业区域打下了基础,也为各级联社服务行业企业找到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三)运用财政和集体资金,助力发展。

广西二轻工业联社依靠和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政策,争取财政预算资金的支持,借力发展。12年来,累计争取到财政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2015年,联社投入30万元经费扶持了各市县开展行业特色产业培育工作。此外,联社致力于“积小钱、办大事”,将集体资产形成的积累用于集体事业的发展,筹集部分经费支持各市县开展行业特色产业培育工作。

(四)动员联社,形成合力。

在广西二轻工业联社“至上而下”服务各市县联社的同时,有关市县联社“至下而上”不断加强行业特色产业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中国坭兴陶之都——钦州市”,钦州市联社积极协助市工信委创建了“钦州市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规划占地2500亩,院落式展厅及厂房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目前部分企业和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已入驻,形成了集设计、生产、销售、展览、物流、旅游一体化的综合园区。荔浦县联社重组衣架行业协会,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组织实施衣架产品最低成本指导价,先后组织企业起草制定了8个衣架系列产品国家轻工行业标准;荔浦县联社还利用“惠企贷”融资平台为企业融资,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的问题,并组织了5家企业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三、构建行业特色产业区域对实现广西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意义

广西属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构建行业特色产业区域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我们补齐短板,牢牢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扶贫攻坚,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下面我谈几点认识:

(一)培育发展行业特色产业区域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各行业转型发展的着力点,二轻行业属于生活性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供需关系最密切,主要属于供给侧;行业最早进入市场化,顺应供求变化,适者生存,具有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行业企业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短板和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内产业发展不平衡;经济新常态下以工艺美术产业为代表的行业企业的产品千篇一律、乏善可陈,高端产品市场低迷,低端产品滞销。这些优势和不足使二轻行业具备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充要条件。

培育发展行业特色产业区域一方面可以加快行业经济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另一方面可以“抱团造暖”,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本地区特有产业,规范行业自律,联合打造区域产业品牌。广西现有的部分行业特色产业区域的品牌工作就比较到位,比如:钦州坭兴陶、荔浦木衣架、北流艺术陶瓷等。总之,组成我们行业特色产业的企业规模普遍不大,“船小好调头”,对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较强。

(二)培育发展行业特色产业有利于促进非片区县的精准扶贫攻坚工作。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广西的彭清华书记在广西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提到了一个实际问题:“广西50多个贫困县,只有29个片区县,一半贫困人口不在片区县,享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这是广西扶贫攻坚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地方。为实现广西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间不多,困难不少。张高丽副总理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分类施策。

二轻行业虽然多为小微企业,但吸收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就工艺美术行业而言,广西区内生产企业有2000多家,从业人员近150万人,这个数字还可以更大。现在扶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时候,如何解决非片区县贫困人口的脱贫难问题,一方面需要政策上给予特殊倾斜,另一方面,需要我们自己多想办法。

广西桂林有一家工艺美术企业就想到了很好的办法,他们是制作工艺包的,通过从当地农村留守妇女中收购原始苗绣,经过设计加过后进行销售。一来极大丰富了公司的劳动力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更主要的是拓宽了当地留守妇女的收入来源,实现了集群式的集约化生产,实现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农村家庭的脱贫。一个小企业尚可如此,如果是一个产业集群也能做到这一点,对拓宽当地群众就业,增加收入的贡献就十分可观。今年广西二轻工业行业工作会议就向全区各市县联社进行推广,希望对精准扶贫工作有启发。

(三)培育发展行业特色产业区域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2012年,广西颁布实施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主体功能区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类区域,规划覆盖全区所有市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二轻行业主要以传统手工制造业为主,耗能低、排放少,污染小,适合在这两类区域大力发展。近年来,广西二轻工业联社加快了对这部分区域行业特色产业的培育发展,涉及到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宾阳县、荔浦县、靖西县都安县、浦北县、平南县、容县、博白县等都覆盖了行业特色产业,以行业特色产业区域为中心的行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对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贡献进一步增大。

近年来,广西全面实施“双核驱动”战略,推进了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这也为促进行业集聚发展做强做大提供了有利契机。

篇9:潍城区创新“五项机制”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关键词]闵行区;区域化党建;党建资源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10-0048-02

上海市闵行区委以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一号课题”文件精神为契机,根据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总体部署要求,结合闵行区域单位多、类型多,但分布不均衡的实际,构建区域化党建“区—街镇—村居”三级网络和“六联七制度”的工作新格局,不断激发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社区共治,实行体制内外党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共建、共创、共享、共赢”目标。

一、打造三级平台,完善组织架构

闵行区委以健全区域化党建的组织体系、平台载体、工作机制为着力点,努力将区级层面的区域化党建成效向下延伸到街镇、村居,积极推动区域化党建三级平台运作。

一是深化区级区域化党建平台。区级层面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区域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为了进一步激发区域单位的内生动力和参与热情,积极试行区域化党建轮值召集人制度,推进区域化党建领导体制扁平化、运行机制规范化,有效凝聚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机场集团等26家驻区单位。2014年、2015年上海航天局和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分别担任区域化党建轮值单位。同时,注重从区域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项目化方式来实现合作共建,资源性共享,搭建起畅通的共建平台。

二是做实街镇区域化党建平台。在区级区域化党建平台基础上,做实街镇层面的区域化党建工作“三会制度”,即联席会议制度、社区代表会议和社区委员会制度,以及共治联席会议制度。街镇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主席由各街镇党(工)委书记担任,副主席由分管党群副书记和驻区单位党员负责人担任,并明确由街镇党建办(党群办)或社区党建服务中心承担区域化党建的组织、协调、联络、服务等职能,保证街镇区域化党建实体化运作。闵行区13个街镇共吸纳了218家驻区单位作为街镇层面的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

三是拓展居村区域化党建平台。在街镇层面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工作网络延伸到居村层面,建立居村共治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以居村党组织为核心,居村“两委”、业委会、物业公司等为主体,房管、城管、派出所、学校、“两新”组织等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共议共解居村治理问题。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合,积极开展村居、企居、校居、社居、园居、居居等共建,扩大居村区域化党建覆盖面,增强工作有效性。在整合驻区单位资源的同时,有效挖掘在职党员资源,居民区以楼道为单位,村以户为单位,亮出党员身份,按需设岗,以岗定责,发挥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党员通过“五进入”(进入居民委员会、进入业委会、进入党员代表议事会、进入志愿者团队、进入群众自组织),在村居党组织中发挥好宣传、组织、引领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二、注重分类指导,依次有序推进

针对闵行区街镇、村居推进区域化党建各有不同的实际情况,闵行区委注重对已有成熟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以点上经验在全区面上推广,既明确了“规定动作”,也给基层留有探索、创新的空间。

一是规范工作流程。总结提炼江川路街道、吴泾镇、虹桥镇等地区的好做法、好经验,梳理区域化党建的价值内涵、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共建内容,形成街镇和居村两个层面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制作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工作流程图,在全区推广,以“一图看懂”方式便于居村开展区域化党建,让各街镇和居村开展区域化党建有参考、有依据、有榜样。在落实街镇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同时,选取了吴泾镇共和村、虹桥镇红春村、古美路街道平阳二居、莘庄工业区鑫峰苑作为村居层面区域化党建的试点单位,予以点对点指导推进。

二是明确载体抓手。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化方式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区级层面,对接区级各职能部门、各街镇和各区域单位,建立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社区义诊、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的学习型组织演练中心等14个区域化党建共享资源,并形成包括“发挥平台作用,共享党校资源”、“深化区域共建机制,服务凝聚社区职工”等在内的25个区域化党建共建项目。街镇层面,进一步加强与驻区单位的紧密联系。围绕区域化党建“六联”(区域党建联建、社会治理联抓、文明城区联创、公益服务联做、文化活动联办、干部人才联育),对接需求、对接项目,目前形成共建项目160余个。村居层面,以社会治理为核心,依托“大联动”网格化管理平台,形成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清单目录,共同做好环境卫生、噪音扰民、跨门营业等方面问题的前端发现和处置工作。

三是健全运作机制。区级层面,继续实行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保证区域化党建常态有序开展;街镇层面,建立区域化党建“七项制度”(“双报到、双报告”制度、需求对接制度、项目化运作制度、沟通联系制度、定期会商制度、评价激励制度和区域化党群工作联动制度),加强与区域单位的紧密型联系。依托“双报到、双报告”工作,全区党组织关系不在居住地党组织的在职党员主动到现居住的村居党组织报到,实际报到党员人数为28348名,报到率为83.3%。380家驻区单位党组织,12217名在职党员分别到各街镇和村居进行了联系报到,并至少认领1-2个公益项目。

三、突出重心下移,确保落地见效

闵行区委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区域化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整合资源、重心下移为基本原则,将区域化党建与社会治理、服务群众、基层党建有机融合,确保区域化党建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以区域化党建助力基层党建。依托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进一步强化街镇党(工)委、居村党组织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主心骨作用,发挥和巩固我们党在不同领域的领导核心地位,努力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例如,江川路街道推动驻区单位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认领社区十大公益岗位,参与楼组党建,组织社区“两新”组织与辖区基层党组织、困难党员开展结对;七宝镇1342名在职党员到村居党组织报到,形成了“关系在单位,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共管模式;虹桥镇按“地缘”将全镇划分为6大区域,将区域内事业单位、居民区、村、公司和“两新”组织划分为16大责任区块、43个责任点,并相应成立16个服务团队。

二是以区域化党建助力社会治理。以党建为引领,整合驻区单位资源,推动各类资源向居村下沉倾斜,纳入社会治理的“大联动+”,使区域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提升区域社会治理水平的优势。例如,积极倡导区域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带头止违拆违、带头开展群租整治;颛桥镇积极推动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公安、房管、联动中心等探索形成政府治理和社区自我调节的社会治理“田园”模式,引导德资企业贺利氏、星河湾集团等驻区单位反哺社区,不断提升区域单位参与社会治理的成效和能力。

三是以区域化党建助力公共服务。围绕群众需求,以服务民生为导向,推进党组织活动方式多样化、党员发挥作用常态化、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长效化,发动驻区单位共同为地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例如,吴泾镇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孵化形成“1号里·欣家园”公共服务项目,以居村党组织引领为核心,将区域各类资源向居村下沉,推进家园建设,靠近居民提供为老服务、代理代办服务、社会参与服务等170多项;新虹街道组织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相关成员单位的青年党员单位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为老人提供服务。

上一篇:游博物馆作文1000字下一篇:给先烈们的一封信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