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城区道路规划

2022-07-16

第一篇:十堰城区道路规划

十堰城区电子眼分布点

十堰城区电子眼分布点,十堰公安交管局道路监控公示路段/区域 监控地点

北京路:

郧阳中学转盘、游泳馆、人民商场、锦江之星、博物馆、居然之家、信访局、行政中心、武警支队、郧阳师专、凤凰香郡、春华嘉苑、二桥三中、财政局;

人民路:

六堰转盘、实验小学、老虎沟市场、江苏路口、邮电街口、五堰北街、柳林岗、军分区、三堰岗、太和医院、二堰桥、源园公园;

朝阳路:

武当国际园、中级法院、人民医院、公安局、俊发家居、押运公司、水果批发市场、水印澜湾、南岳路转盘、十堰老街转盘;

车城路:

张湾岗、南岳岗、张湾区法院、东汽制泵厂、配套处、东汽总装厂、毛巾厂、东汽体育馆、哈曼宾馆;

公园路:

张医岗、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六堰岗、文化宫;

江苏路:

苏州路口、阳光花园;

东岳路:

东岳市场、春华苑、观岳广场、世纪花园、金地广场;

柳林路:

警校路口、黄花巷口、原市委、八一巷、香港街口

浙江路:

火箭路口、检察院、北京路口;

检查站:

土门、白浪、黄龙、大川;

高速出口:

十堰东、十堰西;

车站路:

十房路口、火车站派出所、火车站诊所、火车站隧道东口;

武当路:

天海加油站、康元阁、赛武当南路口、重庆路口、辽宁路口;

丹江路:

交警一大队、大连路口;

白浪路:

柯家垭、汽配广场、茅塔河桥、东汽铁路桥、开发区地税局、开发区人民法院、郑家湾;

重庆路:

消防特勤中队、中石加油站;

天津路:

伟业山庄、粮油批发市场;

东风大道:

辽东路口、吉林路口、交警车管所、东汽传动轴厂;

凯旋大道:

车城西路口、吉林路口、交警车管所、四方新城、大岭隧道

口、高速客运站;

山西路(二大队)

龙城花园、雅荷大厦、康桥水岸;

车站路(一大队)

车站路加油站、施洋路口;

316国道(四大队)

方山路、四九厂路口、郭家湾;

港晖巷(二大队)

港晖巷两侧、老虎沟市场;

人民路(二大队)

五堰南街路口、五堰商场、东山路地税局

第二篇:灌南县城区停车场、道路临时停车泊位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报告

灌南县城区停车场、道路临时停车泊位

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报告

尊敬的王主任,各位主任、各位委员:

现将《灌南县城区停车场、道路临时停车泊位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方案》报告如下,请予以审议。

为进一步加强县城区道路交通管理,缓解城区停车难、行车难,保证城区道路畅通有序,方便市民出行,提升城市文明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结合灌南城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城区停车场、道路临时停车位现状

灌南县现有小型汽车15700余辆,其中县城区保有量达11300余辆、占全县保有量的71.23%,节假日因外地车辆涌入城区,县城区汽车数量将突破13000辆。但灌南城区目前无专门用于停车的停车场,本地车辆大多存放于机关单位、居民区内,而外地车辆多存放于酒店院内及道路两侧路面。特别是在人民路沿线,因车多路窄、无固定停车点,车辆乱停乱放现象突出,已经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和城市文明形象。为缓解停车难,进一步加强车辆的停车管理,急需在城区新建停车场和停车位。目前,灌南县城区在机关单位、居民住宅小区等共有4000余个停车位,缺8000余个停车位,根据实际情况,城区急需增加近3000个车位以缓解目前已经出现的“停车难、行车难”及停车混乱局面。

二、城区停车场、道路临时停车位规划与建设

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县城区地理特点,拟在县城城区施划停车泊位约1100个,规划建设专用停车场5个、提供汽车泊

-1-

位约1500个。

(一)人民中路停车规划

1、在人民中路北侧有条件的单位和地段设置停车场:

(1)县医院院内设置60辆车的停车位。责任单位:卫生局、县医院;

(2)悦来集北首、南首设置20辆车的停车位。责任单位:规划局、城管局;

(3)原财政局院内设置50辆车的停车位。责任单位:规划局、城管局、财政局;

(4)新安镇人民政府院内设置25辆车的停车位。责任单位:新安镇政府;

(5)乐天玛特广场及地下车库分别设立70辆、40辆车的停车位。责任单位:城管局、乐天玛特超市。

2、在人民中路南侧,因符合施划停车位的地点较少,需要拆除、迁移相关道路设施和零时摊点:

(1)拆除人民桥东侧桥下摊点。施划50辆车的停车位。责任单位:城管局、规划局;

(2)拆除悦来集南路口绿化带,在悦来河两侧道路边施划停车位60辆车的停车位。责任单位:规划局、城管局;

(二)人民东路停车规划

1、在新东商城外围周边及影剧院门前施划60辆车停车位。责任单位:城管局、文广体局。

2、在新东南路两侧的慢车道施划200个临时停车泊位。责任单位:城管局;

3、在英雄广场入口两侧广场施划50辆车的停车泊位。责任单位:城管局、民政局;

4、在颐和家园小区北侧周边施划30辆车的停车泊位。责任单位:城管局;

5、在实验中学对面拆迁地段规划建设300辆车位的停车场。责任单位:规划局、城建局;

6、将实验小学的大门由北门改设为南门,在南门前广场施划100个停车泊位。责任单位:规划局、教育局、城管局;

7、在新东路西侧、鹏程路南侧,南门大街对面规划建设可容纳300-500个大中型汽车的社会停车场。责任单位:规划局、建设局。

(三)人民西路停车规划

1、在常州南路两侧重新施划80-100个临时停车泊位。责任单位:城管局;

2、在锦绣江南、江苏银行前施划停车泊位20个。责任单位:城管局;

3、在苏州商贸城内施划20个停车泊位。责任单位:城管局;

4、在原汽车客运站规划建设有200个停车泊位的停车场。责任单位:规划局、城建局;

5、在新汽车客运站前施划200个停车泊位。责任单位:交运局、客运公司;

6、在国税局、法院、检察院原院内场地施划停车约100个。责任单位:城管局、国税局、法院、检察院;

7、在乐购、增泰广场、烟草局、移动公司门前施划停车位140个停车位。责任单位:城管局、烟草局、移动公司;

8、在“三新”商城外围施划停车位40个。责任单位:规划局、城管局;

9、在苏州南路两侧施划40个临时停车泊位。责任单位:城管局;

10、在新安镇综治中心院内建设40个停车泊位的停车场。责任单位:规划局、新安镇政府;

11、在海西公园外围施划停车泊位30个。责任单位:城管局;

12、在灌中北侧及西侧建设封闭式停车场,规划建设300辆车的停车位。责任单位:规划局、建设局。

13、在泰州路西侧、鹏程路南侧,兆隆加州水岸北规划建设可容纳200个停车泊位的停车场。责任单位:规划局、建设局。

(三)出租车临时停车点

在人民路、新东路、新兴路等主要干道,车辆通行量大、旅客上下多的地点施划临时停车点30个,方便群众出行。责任单位:公安局。

(四)停车场建设规划

随着城区机动车的增多,城区主干道通行拥堵的情况下,仅在道路沿线增设停车点的措施将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停车的需要,3-5年内,要在城区新建专业停车场,在苏州南路、鹏程路、新兴北路、新兴南路、北环路等道路新拆迁地段,规划建设500辆车停车位的停车场。责任单位:规划局、城建局。

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建筑、商业街区、居住区、大(中)型建筑,应当配建、增建停车场;停车泊位不足的,应当及时改建或者扩建;投入使用的停车场不得擅自停止使用或者改作他用,规划部门在审批前应听取公安机关交通部门意见,必要时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责任单位:规划局。

三、城区停车场、道路临时停车位运营与管理

城区停车位及停车场建设单位,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快速开展停车位施划和停车场建设工作,确保城区车辆按规定停放。城区停车位及停车场建设需要投入资金约77万元,其中施划标线约15万元,新增标志标牌约3万元,建设停车场(灌中、东大桥下)所需资金47万元,撤除及迁移设施12万元,另外管理及维护费用约40万元/年。为破解投入大、运营成本高、规范管理难等问题,根据市政府《连云港市城市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办法》(连政发[2007]174号)规定,城区停车位及停车场建设可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由社会力量进行建设,通过收费管理、有偿服务的方式进行运作。

(一)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公安机关是道路、停车场管理的行政主管机关,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道路、停车场的行政管理工作。要在县公安局交巡警大队秩序股设立城区机动车辆停车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城区车辆的停车管理和协调指导等工作。

(二)建设运营管理经费实行市场化运作。为减轻县财政负担,按照 “谁使用谁出资”有偿服务的原则,对全县城区的停车场和道路停车泊位的经营权进行公开招标拍卖,实行分类差额收费,在人民中路以4元/车位,人民东路、人民西路及其它路段以2元/车位进行收费,所得收入在财政设立专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专门用于停车场和停车泊位的标线施划、标牌设置和日常管理运营。实行差额收费,既能保障停车位及停车场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又能促进车辆驾驶人合理选择行车路线,分流城区车辆,缓解城区交通压力,达到规范停车管理的目的。

(三)加大违法停车整治力度。组织警力加大城区车辆乱停乱放集中整治,对乱停乱放等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将罚款所得在县财政部门设立专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专门用于停车场(位)的建设和维护,推进城区停车秩序快速改善,缓解城区“停车难、行车难”矛盾,努力创建平安、畅通、有序、文明的城市交通环境。

附:《灌南县城区停车场、道路临时停车泊位规划示意图》

二0一二年三月十六日

第三篇:城区道路停车管理方案

一、停车现状:

随着城区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停车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行路难、停车难”的情况日益严重,正常的交通秩序,道路设施的安全和市民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群众对解决停车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指导思想和目的、依据:

为规范城区道路的停车的秩序,实现长效管理,缓解日益严重的停车矛盾,区城管局会同区交巡警大队在前期对道路停车状况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苏州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苏州市市区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改革意见》、《苏州市城市道路机动车泊车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拟在吴中城区部分道路范围内增设停车泊位,并逐步实行停车服务收费管理。

三、具体方案:

(一)加强宣传,赢得社会支持。

依托媒体、社区、宣传栏等平台,通过悬挂横幅、标牌、发放资料等措施,有计划的进行宣传。引导市民自觉合法停车、规范停车;积极配合停车位划设工作;支持停车服务收费管理制度的实行。让他们认识到停车服务的改革符合全区市民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争取领导重视,全力推动此项工作。召开人大、政协座 1

谈会,征求意见、统一认识、统一思想、争取支持。

(二)、挖掘潜力,合理增设停车泊位。(附表、附图)

理由:

1、停车供需矛盾客观上要求增设停车泊位和停车场地,特别是新村小区周边道路,停车需求增长很快,路边停车较多,经常造成道路阻塞。这一情况急待改变。

2、宝带路改造完成,东吴北路中远大厦、新苏国际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有条件重划、增设一批停车位。

3、原先已划设停车位的道路和区域,还可增加部分停车位。

方案:

1、交警部门已对东苑路(吴中东路至苏苑街)、公园巷、苏苑街一弄、湄长路实行单向行驶。在此基础上拟在上述四条道路的一侧增设50个机动车位。对水香街、龙西路、月浜街、东苑路(吴中东路至宝带东路)、县前街统一规划停车位。

2、区城管局拟在东吴北路、宝带路、吴中路符合条件的人行道上增设241个机动车位。同时对已划的停车位,车位线模糊的进行更新。对车辆停放量大,且停放集中的人行道(如银行、超市、电信窗口、行政服务中心前),停车位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设置、统一管理。

3、对规划道路红线或现状道路边线与建(构)筑物外缘之间的公共开放式场地拟依法申请改造建停车场以增加停车位。如宝带西路282号、284号前;迎春路宝带一村西侧,太湖西路海事处前的空地。

4、拟在城区各主次干道重新划设和增划非机动车停车线和在重点路口增建一批自行车停车架。另外根据城区人力客三轮停放现状,划设8个人力客三轮停车点。

(三)、统筹兼顾,逐步实行停车服务收费管理。

理由:

1、城区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停车服务收费管

理成必然趋势。

2、苏州市区已实行道路停车收费管理多年,

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3、利用政府投资建造的道路设置的停车泊位是公共资源,从兼顾有车人群和无车人群的角度出发,收费管理体现公平的原则。

4、有利于提高车位的利用率、有利于加强日常管理,有利于减少供求矛盾。

方案:

1、借鉴苏州市区道路停车资源有偿使用的成功经验,拟设立吴中城区停车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道路停车服务收费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等相关事宜。办公室设在区城管局,成员由区城管局、区交警大队及其他相关部门派员组成。收费管理人员由停车管理办公室统一招聘,并负责日常管理和考核。

2、由区物价局根据苏府„2006‟83号文件的有关要求,制定吴中区机道路停泊位收费标准及相关管理规定。

3、根据城区目前的停车现状,拟分步实施道路停车的收费管理。东路北路是吴中区主要商业街,道路周边银行、电信网点、超市、饭店较多,道路停车数量大、流量大且停放集中,条件比较成熟,可先行施行。其它主要道路车辆停放相对分散,可选择重点区域施行.新村小区周边道路如公园巷、东苑街一弄等,因涉及周边居民的经常性停车,需统筹考虑,可晚一些实行。非机动车停放密集的地点也可实行收费管理。实行停车服务收费管理前应当先向社会公示。

4、对利用道路和公共场地设置的停车泊位所取得的停车费收入,由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主要用于停车管理办公室日常办公经费、收费管理人员工资、停车设备设施的建设、维护、日常管理等开支。

(四)、长效管理

(1)城管和交警部门要有计划的加强对车辆停放的管理,有计划的开展整治行动,加大违章停车的查处力度,严格执法,保证价格杠杆发挥作用,逐步实现车辆的规范有序停放。

(2)加强对收费管理人员和市容保洁员的考核力度,确保城区道路车辆的规范停放。

(3)对明显不适合机动车停放的人行道,在不影响公共安全和盲道畅通的前提下,可以设置一些障碍设施或提高人行道高度。

(4)结合数字化城管建设,推广高技术含量设备的应用,实现对城市道路的实时监控,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5)建设公共停车信息管理和停车诱导系统,及时提供停车服务信息,完善停车服务管理,增强道路通行能力,提高停车泊位利用率。

第四篇:十堰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2008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规划编制,提高控规覆盖率,依法规划管理的要求得到贯彻落实。

一是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按照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计划,我们在前期考察、洽谈等工作基础上,于2008年8月14日,正式与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签约;

二是城区近期建设区域、重点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取得新突破。2008年,我局共编制完成重庆路、天津路、浙江路、北京路等近期重点建设区域控详规12项(含修编项目4项),总面积达3071.82公顷,占城市规划建设区用地面积的56.17%,城区控规覆盖率比上年提高了32.05个百分点,城市新区和重点建设地区控详规覆盖率达到100%;

三是经济适用房等重点工程规划工作取得新成绩。经积极主动的与相关单位通力协作,圆满完成茅箭区1.9万平方米、张湾区2.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项目经济指标的制定工作。同时,积极完成了市“三院一中心”(儿童福利院、第二福利院、光荣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襄渝复线铁路职工搬迁小区等规划选址工作。

二、优化审批程序,严格规划把关,规划的审批质量和执行力得到较好提升。

一是科学把关,及时发证。一年来,我局坚持业务例会制度,对每个建设项目进行公正、公开的评审,共审查建筑单体方案59个,规划设计方案36个,市政工程设计方案18个。核发《选

址意见书》37份,面积37.5万平方米;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14份,面积153.4万平方米;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61份,面积184.7万平方米;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证146份,面积189.9万平方米;

二是坚持实行项目日照分析制度,严把项目受理审查关。全年共有90个项目做了日照分析,对不能满足日照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受理;

三是完善规划审批监控机制,实行环节监督,不断优化审批服务水平。为确保规划审批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工作优质高效,我们实行了项目审批跟踪督办制度。对所有到我局报建窗口受理的项目,均发放、填写项目督办跟踪表,按照项目办理程序,从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到具体办理人员逐一填写各环节的办理日期,具体工作时限以规划局业务审批流程中规定时限为准。那个环节出问题,追究那个环节的责任,逐步做到了规划审批管理层层有责任、人人有担子,全过程有监督,明显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是服务市委招商引资、山地整理、“双亿”工程襄渝复线建设等项目,规划管理的行政执行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共办理企业选址项目26个,面积33万平方米,审查批准厂房平面布局及结构2项,共22.3万平方米。办理襄渝铁路复线及重大市政项目建设居民搬迁安置点1个。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重点工程又好又快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创新监管机制,加强实施管理,规划实施监管软弱和违章建设蔓延之势得到根本改变。

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对城区在建项目的监管,强化工作效能,我们研究制定了“违法建设巡查工作月报制度”、“项目办理通报制度”和“项目办理责任考评制度”。规定张湾、茅箭和经济开发区等三个规划分局对每月查处的违规建设项目进行认真统计分析,分门别类将情况上报市局。市局进行定期通报。对查处不力,造成群众上访或不良影响的单位,直接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是创新个人建房监管机制。首先,在全省率先制定实行个人住宅建设规划管理办法。我局根据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对《办法》进行了10次修改完善,经市政府常务会议3次讨论研究,该管理办法于2008年6月1日实施。该《办法》的制定和实施,不仅为我市城区个人建房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准则,而且推动了我市个人建房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其次,在操作程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将个人建房建筑单体方案纳入规划审查和项目公示范围,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和建房人守法的自觉性,较好的避免了个人建房邻里纠纷,规范了我市个人建房的随意性;

三是积极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为构筑和谐规划,全年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0 批次,承办行政复议案件1件,办理12319热线7件,答复率达100%,其中满意率达95%以上。通过制度上的创新,管理力度的进一步加大,2008年,我局共查处各类违法建设287起,总面积达25.4万平方米。其中,单位违法建设项目62起,总面积12.3万平方米;查处个人违法建设项目225起,总面积13.1平方米。查处违规开山1起,总面积1.5万平

方米。查处违规设置广告牌位815块,总面积13776平方米。与去年同期比,违法建设下降70%。

四、重视测绘管理,促进行业规范,基础测绘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逐步加强。

一是加强测绘队伍的资质管理。开展了对全市《测绘资质证书》持证单位2008年度注册工作,共审查《测绘资格证书》持证单位28个,并按规定完成了注册复检;

二是认真做好测量标志维护、保管工作;

三是积极完成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

四是全面开展城区四等GPS控制点维护工作。

五、拓宽宣传平台,加大规划宣传,城市居民的规划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是精心制定规划宣传工作方案。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我们紧紧围绕宣传《城乡规划法》的重点,并针对行业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拟定了市规划局2008年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广播电视媒体宣传、简报宣传、网络宣传、户外广告宣传、板报宣传、报刊宣传等多种有效形式,全面、系统地宣传《城乡规划法》、《十堰市个人住宅建设规划管理办法》以及规划技术规范等。一年来,编发宣传简报29期,制作宣传板报12期,通过报刊公示项目79个,设置《城乡规划法》户外广告宣传牌位10个,有力推动了规划宣传工作的深入;

二是积极参加“行风热线栏目”。一年来,局班子成员分别带领机关各业务科长全程参加了每一期节目。参加节目过程中,领导班子每位成员认真细致解答广大市民的意见、建议和对规划

管理工作的质疑,聆听他们的心声,并针对反映的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及时解决。同时,借助节目的平台,积极宣传《城乡规划法》等国家的法规政策和规定,提高广大市民的城市规划意识;

三是认真开展法制宣传;

四是认真完成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2008年,我局承办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共27件。其中人大建议7件,政协提案20件。截止今年10月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全部按要求办理答复完毕,代表、委员见面率100%,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

五是慎重对待网民的意见和建议。一年来,社会各界在我局信息网站上提出意见建议50条。我局都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对每一条意见建议做到“三个及时,两个满意”。即:局一把手及时阅批,相关科室及时调研,信息网站及时回复;回复质量让网民满意,让领导满意。

六、全力服务“两节”、倾力“楚天杯创建”和“三城联创”,为我市争创达标做出的显著成绩得到充分肯定。

一是积极完成 “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和“第八届武当国际旅游节”的服务工作;

二是认真做好“楚天杯”创建迎检工作;

三是扎实推进“三城联创”工作。

第五篇:《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

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件

十政办发〔2011〕122号

---------------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

通 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十堰经济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

为进一步减少贫困,缩小差别,加快推进和谐十堰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结合十堰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现状与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以解决贫困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着力点,不断强化责任,加大力度,创新方式,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减少贫困人口40.22万人,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941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涌现了一批扶贫开发先进典型,创造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经验,由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十堰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扶贫开发面临困难与机遇。十堰是国家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五县一市均为国家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城区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尚未根本改变,扶贫开发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现有贫困人口89.2万人,贫困发生率33.3%。二是收入水平低,稳定增收难。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499元,比全国5919元少2420元,比全省5832元少2333元 。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很大。留守农民素质低,开发能力弱,产业扶贫遇到许多新难题。三是基础设施差,制约因素多。通村水泥路覆盖人口仅60%,尚有30%的村民小组仍是砂石(土)路;还有128万人没有实现饮水安全,33万人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灾害频发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生存艰难,发展受限。四是生态建设任务重,政策性限制严。我市属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保护区,国家功能区划分为限制发展区,建设成本高,限制因素比较多。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扶贫开发新的重要机遇期。国家、省新十年《纲要》全面启动,我市整体已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秦巴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区域;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深入推进,库区移民后扶政策及中直对口帮扶水源区力度不断加大;中部崛起和“一城两带”战略的实施,为扶贫开发创造了更多更有利的环境。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了制度保证;我市多年来扶贫开发探索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推进“十二五”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利条

件,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三)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意义重大。扶贫开发,是我市重大历史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的政治使命。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承担着打基础、固根本的重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承担着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任;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承担着缩小差距、促进稳定的重任。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缩小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十堰的迫切需要。必须把扶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来抓,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责任,加大力度,创新机制,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一统三分”战略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整合政策资源,加大投入力度,以重点贫困村、集中连片贫困区域为重点,以贫困人口为基本扶持对象,把稳定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提升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和全

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五)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瞄准贫困人口,以促进贫困人口全面发展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措施,帮助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和发展中困难,努力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产业第

一、能力至上、基础先行、社会同步”的要求,把发展特色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摆在扶贫开发的首要位臵,把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重视贫困地区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可持续发展。把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计划生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支持扶贫开发工作。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强不息,真抓实干,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三、对象范围

(六)重点扶持对象。“十二五”时期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已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全市为89.2万人。重点范围是五县一市三区(即郧西县、郧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和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的500个重点贫困村(包括325个扶贫重点村、125个老区重点村、50个插花重点村)、25个重点老区乡镇、3个重点插花乡镇。

四、目标任务

(七)奋斗目标。对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努力建成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特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绝对贫困现象明显缓解。到2015年,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实现贫困户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八)具体任务。

1、专项扶贫任务。力争到2015年,完成“六个五”的目标任务,即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万人,新建改造特色产业基地50万亩,培植扶贫龙头企业50家,完成整村推进500个村,扶贫搬迁5万人(其中生态移民1.5万人),转移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5万人。

重点贫困村达到“八有”:即有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有通畅的村级公路,有通讯、广电设施终端,有综合服务社,有标准村级卫生室,有村级办公活动场所,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有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

2、行业扶贫任务。

——特色优势产业。到2015年,各县市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

——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大力推进土地整理与改造,因地制宜抓好乡村库、塘、堰、渠、窖、井建设和小流域治理,搞好贫困地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到2015年,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贫困家庭,人均拥有0.5亩以上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交通。到

2015年,贫困村有一条达到通畅标准的村级公路。

一一安全饮水。到2015年,重点贫困县市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90%以上。

——生产生活用电。推进农村新一轮电网改造,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不断提高农村供电负荷率,切实解决少数农村无电问题。

一一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实施“五改三建”工程,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贫困村,80%以上的宜建农户达到“四位一体”沼气池。

——农村危房改造。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到2015年,力争让每户贫困农民都能住上安全房。

一一教育。到2015年,贫困地区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达到85%左右;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左右。

——医疗卫生。到2015年,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健全,达到标准化要求,医疗设施、基本药物配备齐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巩固完善,农村基本药物体系比较健全,群众就近就便能够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公共文化。到2015年,基本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已通电20户以下的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乡镇有综合文化站,80%以上行政村有文体设施。

——社会保障。到2015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临时求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基本完善。

——人口和计划生育。到2015年,力争重点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妇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8以内,稳定低生育水平,重点县出生人口特别比趋向正常。

——林业和生态。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8%,生态植被进一步改善。面源污染有效治理,水源区水质安全明显提高。

3、社会扶贫。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扶贫事业,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共同脱贫致富。到2015年,基本形成定点扶贫、协作扶贫、军队扶贫、社团扶贫、企业扶贫“五位一体”的社会大扶贫工作新格局。

五、工作重点

(九)实施“五大工程”。坚持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式,走“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新文明新村”的扶贫开发路子,积极探索连片开发扶贫新模式,着力抓好“五大工程”。

——产业扶贫工程。坚持产业至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区域产业规划为依托,以结构调整、土地整理、改造升级为重点,壮大产业规模,打造特色品牌,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培植专业大户和中介组织。重点围绕全市特色产业“四个百万工程”(即百万亩茶叶、百万亩中药材、百万亩核桃、百万只山羊),扶持贫困村兴建、改造特色产业基地50万亩,重点村达到人平一亩高效经济林园,扶持重点扶贫龙头企业50家。努力形成“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新格局。

——生态家园工程。发挥行业扶贫优势,整合政策资源,以“五改三建”(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建沼气池、建安居房、建致富园)工程为重点,全面治理脏、乱、差现象,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基本消除贫困户住危房现象,基本解决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收视难、安居难等问题,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和水平,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文明新村工程。结合整村推进,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村级文化生活,提高村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增强村级自我管理能力,努力把重点贫困村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能力提升工程。把增强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大计,按照“计划指导、资金到县、培训到户、直补到人、部门协作、全程监管”的改革要求,完善雨露计划管理方式,重点培训有转移愿望的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着力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对存量劳动力有选择性地进行短期技能培训。力争每年培训1万人,五年培训5万人,带动20万人脱贫致富。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传统产业技术提升、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逐步使每个贫困农户至少有一个科技明白人。积极开展扶贫干部培训,重点抓好村支部书记及各级扶贫业务人员培

训,提高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能力。

——扶贫搬迁工程。把扶贫搬迁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以生存环境条件最恶劣地区为优先地带,以“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根本着眼点,总体规划,分批推进。对生存环境特别恶劣、扶贫难度特别大、投入成本特别高的村,逐步探索整村(院)扶贫搬迁、集中安臵的模式。五年完成5 万人扶贫搬迁和1.5 万人的生态移民任务。

(十)打造“六个扶贫开发示范区”。

——秦巴山区连片开发示范区。争取国家早日启动秦巴片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高起点编制专项规划,采取特殊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实施综合治理,全面改善区域发展环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增强重点贫困县市经济综合实力。

——全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区。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试点县(市)三年发展取得明显变化,五年建设成为全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县、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相关政策,抓好项目建设,全面推进试点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力争到2013年,实现整体脱贫奔小康目标,成为全省脱贫奔小康的先进试点县(市),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争当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的“排头兵”。

——竹房城镇带扶贫示范区。围绕“竹房城镇带”建设

的总体布局,将扶贫开发与城镇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贫困村、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扶贫搬迁和生态家园建设为切入点,以完善公共服务为重点,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改善环境面貌,增强综合实力,努力把竹房城镇带打造为全省山区城镇化扶贫示范区。

——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扶贫示范区。围绕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总体部署,以服务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和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为重点,妥善处理扶贫开发与水源区生态保护关系,积极探索解决生态脆弱区扶贫攻坚问题。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产业、开展节能减排、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等综合扶贫开发措施,加快建设汉江生态扶贫示范区。

——革命老区重点扶贫示范区。以25个重点老区乡镇、125个老区重点村为主要区域;以培植主导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把老区建设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安排老区重点乡镇的整村推进和整乡推进,实行老区政策、扶贫政策和其它专项政策的有效叠加。积极发挥老区建设促进会和扶贫基金会服务老区的独特作用。力争到2015年使重点老区乡镇贫困村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城区农村扶贫开发示范区。加大城区农村扶贫力度,按照稳定增收发展产业、转移培训促进就业、消除危房安居乐业的要求,着力抓好城区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贫困人口转移培训及危房改造,积极推进城区旅游扶贫,加快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缩小发展差距,努力把城区农村建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扶贫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城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50%以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实现转移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得到完善,贫困户住危房现象基本消除。

六、政策措施

(十一)完善专项扶贫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省扶贫政策支持。抢抓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捕捉信息,加大力度,针对性地做好国、省各类扶贫试点项目争取工作。着力争取国家尽早启动秦巴片区扶贫开发试验区建设,深入抓好国家连片开发、互助资金、彩票公益金、科技扶贫,以及扶贫贴息贷款、老区片区开发、插花乡镇等试点项目,加强项目库建设,努力做到实施一批、报批一批、储备一批。到2015年,力争国家、省扶贫试点项目基本覆盖各县市区。

——完善扶贫投入机制。以县(市、区)为单位,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抓手,切实发挥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各类政策资源,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

性质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投入力度,形成扶贫开发合力。确保重点贫困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不低于100万元,整合资源投入达到300万元以上。

——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把扶贫专项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市级财政扶贫投入应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力争逐年有所增加,重点用于城区农村扶贫开发。各县(市、区)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每年安排本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不低于上国家、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10%,并实行专户专项管理,重点用于解决本地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户的贫困问题。

(十二)整合行业扶贫政策。

——加大行业扶贫投入。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行业职能部门作用,切实把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加大贫困对象的扶持放在突出位臵。各行业部门在安排项目、资金时要向贫困地区、扶贫对象重点倾斜,贫困村、贫困户涉及的道路、水利、安全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由各职能部门优先安排。

——认真落实国家、省扶持贫困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市县(市区)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关于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及农户发展的财税、投资、金融、产业扶持、土地使用、生态建设及人才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对扶贫项目在资金扶持、税费减免、手续办理、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

(十三)广泛组织社会扶贫。充分发挥社会扶贫作用,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对口帮扶。积极争取中直、省直单位加大对口帮扶重点贫困县力度。深入开展市、县(区)直部门、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医疗机构结对帮扶贫困村。各帮扶单位制定帮扶计划,组织帮扶专班,将帮扶措施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坚持实施“1321工程”,每名县级领导带领3个以上部门,连续2年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任务。

──村企共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互惠互利、共建共赢的机制,开展“百企联百村”等多种形式的村企共建活动,动员企业到重点贫困村兴建基地、联办企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实施整村推进打好基础。

──军队扶贫。把驻十堰部队作为推进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其优势和作用,把地方扶贫开发工作所需与部队所能结合起来,组织开展部队定点挂钩扶贫、军地联合培训、军民共建文明新村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和加强驻军及武警部队参与扶贫开发工作。

──结对帮扶。坚持党政机关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实行结对帮扶制度,帮助制定脱贫致富规划、提高素质能力、解决民生问题,扶持致富项目,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社团扶贫。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工商联等社团组织,结合各自职能和特色,开展创业就业扶贫行动、青春富康行动、巾帼致富促进行动、科普示范扶贫行动、残疾人扶贫、工商企业家扶贫等行动,发挥老促会、扶贫基金会、扶贫协会、慈善总会等社团的组织和桥梁作用,引导多方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动员和组织志愿者到老区贫困地区开展扶贫济困活动。

(十四)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强化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专户专账管理,完善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开展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强化各级扶贫、财政、发改等部门职责,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完善扶贫资金审计制度,定期对扶贫资金进行全面严格的审计,对检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通报,坚决纠正,依法严肃处理。

(十五)加强扶贫统计与绩效评估工作。建立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加强重点贫困县市贫困监测。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不断规范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馈和发布工作,更加及时客观反映贫困状况、变化趋势和

扶贫开发成效,定期开展扶贫绩效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七、组织保障

(十六)认真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按照“省负总责、市州主导、县抓落实”和“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完善扶贫工作机制。继续实行扶贫开发党政主要领导责任制,切实强化县(市区)党政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对本地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亲自抓,明确领导具体抓。进一步完善扶贫绩效考评制度,将扶贫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作为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切实强化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将部门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定期检查、考核、表彰。

(十七)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纳入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参加基层扶贫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途径,把有责任感、事业心强、年富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同志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中去,特别是要选好村一级的带头人。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形成能够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切实抓好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深入做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致富群众的工作。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有钱办事”

的能力。加强贫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完善“一会两票”民主决策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大力实行村务公开,抓好综合治理,为扶贫开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八)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扶贫工作机构的领导,帮助解决机构设臵、人员编制、经费安排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重点县市每个乡镇要配备一名专职扶贫干事,隶属乡镇及县市扶贫办双重管理。切实加强扶贫部门自身建设,提升能力素质,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十九)加强扶贫研究和宣传工作。切实加强扶贫理论和政策研究,对扶贫实践进行系统总结,为完善中国特色扶贫理论和政策体系作贡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决策水平和实施能力。加大扶贫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扶贫开发政策、成就、经验和典型事迹,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实习指导教师评语下一篇:商业地产招商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