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调研报告

2024-04-16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调研报告(共10篇)

篇1: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调研报告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调研报告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训练、“题海战术”,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多向思维,扼杀了孩子们个性,“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状况使学生成为盲目接受知识的机器。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流。我校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校于今年3月份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调研。

一、调查目的

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优点和缺点,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进行整改,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能力。

二、调查对象

学校领导班子分别对三个年级段18个班级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

三、调查方式

采取随机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跟踪听课等方式进行调查。

四、调查内容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和学生存在那些困惑的问题。

五、调查结果

通过调研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小组如何组建。

2、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最有效。

3、通过什么方式合作。

4、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做什么。

5、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学校领导班子经过多方调研后进行了例会研究,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小组

首先由班主任精心组织,全体科任教师参与,把学生编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兼顾学科,男女混编”的四至六人学习小组,这一编排既有利于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又有利于小组间的竞争;围坐一桌,既保证了每个成员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又能充分保证小组内产生各种有利于讨论的观点,提出解决富有挑战问题的方法。建立组长、学科长组织,确定固定的合作学习伙伴。由学生制定组训和奋斗目标,确定组长学科长职责等。

2、合作时机

(1)学生的思考不全面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王丽华老师在学完正负数及相反数后的一节复习课上,设计了一个问题:-a表示什么数?生1:负数。生2:也可以正数。生3:也可以表示0。生4:-a表示有理数。王教师让各组讨论2分钟,然后以组为单位在班级交流意见,结果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2)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若|a-2|+|b+3|=0,则a=();b=()。这道题难度较大,学生一时没有解题思路,这时老师让各组讨论解决,并阐述理由。教师要深入小组倾听,在适当时候再给予点拨、引导。有的小组先是试数,有的小组说绝对值都是大于等于零的数,相加不可能为零,就这样,在同学们的推理、探讨中,相互启发了思路,当时一个学生突然兴奋地大声说:只有零加零得零。接着便有理有据地给本组成员讲了起来,大家听得认真,从学生的点头和脸上的微笑可以看出,学生懂了。这道题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即使老师讲学生也不一定都能理解,而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3)学生解题思路有争议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出现错误是不可能的,教师绝不要躲避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教师要悦纳错误、关注错误、研究错误,耀眼的教学亮点很多时候就蕴含在这样的错误里。

在听课时,我们发现两位同学计算:-1÷1/3×3=?一个结果得-1,一个结果得-9。出现了两种答案,老师说,你俩答案不一样,解题一定有问题,把你们的解答思路,说给对方,相互校对,查找错误。一个同学刚说:这是同级运算,逐一运算。另一个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说:自己的错了。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不少见,学生合作学习不但能发现错误,而且能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4)多角度思考,小组合作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最好途径。

在牛振力老师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展示解决课上,学生对一道数学题的解法产生了分歧,针对这一问题,牛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推荐一人到台前为全班同学展示本组讨论的结果,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居然展示了三种解题方法,有的解法出乎老师的意料。在听隋立果老师《孔乙己》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几个讨论题。其中一题:理解“孔乙己大概的确死了吧。”

生1:长时间没见到,估计“他”可能死了。

生2:长时间没见到“他”,的确是死了。

生3:长时间没见到他,估计可能是死了,但是对于孔乙己来说,好吃懒做,活着也没有什么价值,就如同死了一样。正如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在活着。

(5)学生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采用小组合作。

如分组实验、调查、测量及其他操作实验等。例如,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第五节活动课——“测量物体的高度”,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有测倾斜角的,有测距离的,有做记录的,这样通过小组合作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6)分享学习成果或进行学习评价,可以开展同伴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如:数学小测验,练习或《问题训练-评价单》都是进行交流评价的好机会。交流学习收获等等。

3、合作方式 自主学习是合作的基础(进行结构化预习,充分读文[都玉茹主任在网上发表的结构化预习的几点思考很有指导性]),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是流于形式,我们既要关注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又要注重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有同伴交流讨论、小组交流讨论、组间交流讨论、全班交流讨论等。同伴交流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四种交流方式是层进式的。

能自主解决,就不用同伴解决,能同伴解决,就不用小组解决,能小组内解决,就不用组间解决,能组建内解决,就不用全班集中解决。有了这种理念,用哪种方式,自然在课堂中就生成了,合作多长时间教师也自然把握了。

4、合作中的教师

无论是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教师都是一位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激发者。教师走进小组,走进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在说什么,看他们在做什么,及时疏通思路,安排任务,指导方法,进行评价,调解情绪,疏通关系等,同时教师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收集共性信息,准备集中指导。真正落实分层施教,50位学生进行n个层次指导。这就是面向全体的具体体现。绝不是向老百姓所说的那样,教师教还不会,学生自己学就更不会了。这种“教”是“有针对性地指导”,效果自然是理想的了。以“导”为主,就是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时间与空间。学生要做到 “五用”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得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概括地说: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师要做到“五让”即,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自己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5、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益的五点行动策略(1)坚持“一个面向”

“一个面向”是指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如反馈、汇报和展示要在小组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反馈和汇报的是小组的意见,展示的是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师绝不能顾此失彼,忽略了全体学生。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学习之中,评价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讨论各自的学习感悟。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升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交流分享中得到情感发展。

(2)确保“两个基础”

“两个基础”,即“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小组交流”是全班汇报交流(展示)的基础。也就是说,小组交流(讨论)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讨论)要在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做好合作交流的准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操作,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合作交流的质量,否则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如语文学习中的“默读课文,勾画出引起你思考的语句,边读边批注”,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学习,有了自己的阅读感受,生成了新的问题,为小组交流打下了基础。“小组交流”,即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这里有对话,有倾听,有追问,有比较,有分析,有疑惑„„在交流中质疑、补充、修正,彼此分享学习成果,在交流分享中形成结论,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交流后,每个人都有了较为成熟的问题思考、问题结论,为展示汇报打下了基础。在汇报展示时,每个展示者都能在展示中获得不同的新收获。(3)采用“三种形式”

“三种形式”,即同伴交流形式、小组交流讨论形式、全班交流讨论形式。巴西教育家佛莱雷认为:“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就是说,教育的本质是对话、交流,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对话交流情境,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使问题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破解。

有困惑便有交流产生,不是所有的学习都要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确定交流形式。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要自主完成;能同伴解决的,要同伴交流解决;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合作学习采用三种不同的形式,即,同伴交往、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如何选择交流的方式呢?一般情况下,概念性、原理性的问题适合自主学习或同伴交流,如理科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的学习,文科中的阅读、字词理解、单词记忆等。而拓展性、探究性、开放性问题,一般适合小组交流讨论,如理科中的观察思考、需要多人协作的动手操作、制定方案、综合归纳等,文科中的阅读理解、词句品悟、评价归纳等。(4)采取“四个措施”

“四个措施”,即“一个声音措施”、“两分钟措施”、“互不干扰措施”、“学科长轮流坐庄措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逐步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习惯,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技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一个声音措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交流,发言时一个人发言,其他人注意倾听,与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分析、修正、补充、质疑。避免乱嚷嚷、走形式,确保合作的有效性。

“两分钟措施”,在小组交流或全班展示时,学生要提前组织语言,发言时简明、有条理,尽量不要超过两分钟。这样既有助于规范学生用语精炼,又能让更多的同学有参与讨论的机会。

“互不干扰措施”,在组内交流时,学生交流发言的声音要适中,以本组同学能够听清为标准,不能影响其他组同学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对学生发言的一般要求是合作学习畅所欲言,展示学习简洁凝炼。

“学科长轮流坐庄“学科长坐庄措施措施”。在每个小组内设置学科长在每个小组内安排学科长,每节课中都有各学科长来组织学习每节课中都由学科长主持本组的学习工作,主持本学科的学习工作,包括预习、讨论、展示、评价等环节。这样做意在给每一个学生都要有展示和成长的机会,逐步缩小学生间的发展差异,促进小组学生的全面发展。(5)落实“五点明确”

一是明确完成学习任务的对象。这里的“对象”是指“小组”,不是个人,每个小组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学习任务要在小组内分配和完成,小组成员要做到人人完成。

二是明确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这里的“目标”要有明确的指向,并且每节课都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如: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学习目标是:1.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悲剧发生的过程,复述课文。2.根据课后第二题,联系上下文,体味语句含义,理解南极探险的悲剧意义。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段话,在与英雄的交流中,感受人物的伟大精神。三是明确完成学习任务的内容。这里的“内容”是指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在明确具体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如:品味语言中,布置学生体会词语、句子有什么作用,或文字美在哪里。一般应这样布置:默读某段课文,勾画出准确传神的词语、生动形象的句子,从词语感情色彩或修辞的角度进行批注。绝对不能说:下面大家看课文,讨论一下,进行批注;或下面大家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批注。

四是明确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这里的“方式”是交流分享、讨论生疑、问题评价和拓展训练等方式。交流分享要有一定的次序,交流讨论要聚焦;问题评价要规范;拓展训练要层次。

五是明确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这里的“时间”是指完成规定任务的时间。有条件的小组,可以设置“组表”,在学科长的督促和评价下,确保每位成员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以上措施充分保障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有效营造出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氛围,真正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积极进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学习能力。

篇2: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调研报告

在新课改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情形下,承德县安匠中学走在了课改前沿,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流,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们承德县安匠实习小组于3月份到6月份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调研。

一、调查目的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优点和缺点,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进行整改,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能力。

二、调查对象

分别对八年级的6个班级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

三、调查方式

采取随机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跟踪听课等方式进行调查。

四、调查内容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和学生存在那些困惑的问题。

五、调查结果

通过调研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小组如何组建。

2、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最有效。

3、通过什么方式合作。

4、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做什么。

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学校领导班子经过多方调研后进行了例会研究,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小组

首先由班主任精心组织,全体科任教师参与,把学生编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兼顾学科,男女混编”的四至六人学习小组,这一编排既有利于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又有利于小组间的竞争;围坐一桌,既保证了每个成员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又能充分保证小组内产生各种有利于讨论的观点,提出解决富有挑战问题的方法。建立组长、学科长组织,确定固定的合作学习伙伴。由学生制定组训和奋斗目标,确定组长学科长职责等。

2、合作时机

(1)学生的思考不全面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王丽华老师在学完正负数及相反数后的一节复习课上,设计了一个问题:-a表示什么数?生1:负数。

生2:也可以正数。生3:也可以表示0。生4:-a表示有理数。王教师让各组讨论2分钟,然后以组为单位在班级交流意见,结果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2)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单独解决不出来的,例如,数学的一些题目就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

(3)学生解题思路有争议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出现错误是不可能的,教师绝不要躲避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教师要悦纳错误、关注错误、研究错误,耀眼的教学亮点很多时候就蕴含在这样的错误里。

(4)多角度思考,小组合作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最好途径。在牛振力老师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展示解决课上,学生对一道数学题的解法产生了分歧,针对这一问题,牛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推荐一人到台前为全班同学展示本组讨论的结果,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居然展示了三种解题方法,有的解法出乎老师的意料。

(5)学生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采用小组合作。

如分组实验、调查、测量及其他操作实验等,通过小组合作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6)分享学习成果或进行学习评价,可以开展同伴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如:数学小测验,练习或《问题训练-评价单》都是进行交流评价的好机会。交流学习收获等等。

3、合作方式

自主学习是合作的基础,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是流于形式,我们既要关注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又要注重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有同伴交流讨论、小组交流讨论、组间交流讨论、全班交流讨论等。同伴交流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四种交流方式是层进式的。

能自主解决,就不用同伴解决,能同伴解决,就不用小组解决,能小组内解决,就不用组间解决,能组建内解决,就不用全班集中解决。有了这种理念,用哪种方式,自然在课堂中就生成了,合作多长时间教师也自然把握了。

4、合作中的教师

无论是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教师都是一位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激发者。教师走进小组,走进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在说什么,看他们在做什么,及时疏通思路,安排任务,指导方法,进行评价,调解情绪,疏通关系等,同时教师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收集共性信息,准备集中指导。以“导”为主,就是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时间与空间。学生要做到 “五用”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得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概括地说: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师要做到“五让”即,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自己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以上措施充分保障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有效营造出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氛围,真正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积极进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学习能力。

篇3: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案例1:轻与重(人教版教材第一册)

课一开始,教师通过脑筋急转弯题引出课题,师边说边贴出“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的图片。

师:“小朋友,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谁重?”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各说各的,没过几秒,都纷纷举手。”

生1:“我认为铁比棉花重。

生齐声说:“同意。”

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说:“老师,我认为棉花和铁一样重。”

师:“小朋友,那你们认为棉花和铁谁重呢?请你们小组再讨论一下。”

这次更快了,没有一个人改变主意。

教师没有办法,只能请这位学生来说说为什么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是一样重的。

短短的两分钟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

案例2:时、分(人教版教材第四册)

联系实际,学习小明的一天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在这里学习四个时间的看法及读法。

第一个时间:上午8时30分做早操。

教师辅助于多媒体,经过点拨引导,学生看出是8时30分,也可这样表示:上午8∶30。

第二个时间:上午9时15分上课。

师:“小组讨论一下,小明是什么时候来上课的?”

学生一哄而上,各说各的,很快又一哄而散。然后请了一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又重复一遍。

第三个时间:下午1时44分做运动。

师:“小朋友讨论一下,小明在下午什么时候做运动?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开始讨论。

第四个时间:下午4时56分。

师:“小组讨论一下小明是什么时间去洗澡的?”

学生又开始讨论,很快就结束……

一共学习了四个时间的读法,组织了三次小组讨论。

这是我在听课的过程中记载下来的几个普通案例,但这些案例却折射出众多实验教师在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普遍尴尬:或束手无策,举步维艰;或听之任之,信马由缰……新课程理念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大一统局面转向现在有“形”无“质”、泛滥成灾的尴尬,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反思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注重形式还是注重实质?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面: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回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几个人讨论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时间说闲话。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些课中,短短的三十五分钟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六七次小组讨论,这种频繁的讨论只会削弱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就像案例1中,一个课题的引入,在短短的两分钟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第二次讨论本身就只有一个学生表示“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是一样重的”,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案例2中,学习了四个时间,有三次是组织了小组讨论,讨论速度之快,讨论频率之高,效果可想而知。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怎能提高生生的互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互补性,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呢?这样的小组合作组织又何用?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策略,但也不是说它普遍适用于各种情况。就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来说,有的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合作学习;有的只有学生自己完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反而不利于达标。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千万不能过于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对其内在的需求。一般来说,只有那些重点目标、难点目标、高层次目标或不适合学生个体达标的目标的达成,才有必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同时小组合作的时间要保证,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组成部分:学生自学,产生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在小组陈述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等。如果没有这些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学习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

反思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为少数人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还是促进大多数人的发展?

我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如在案例2中,一共学习四个时间的看法,第一次是教师教给学生看的,剩下的三次都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的,而且时间很短,基本上都成了少数尖子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中下生,特别是学困生,教学效果几乎等于“0”,这就造成了“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的场面。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了“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课堂也成为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搭车的场所。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教师提问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首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合作、参与学习的机会。有的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取了“专人负责,轮流主持”的方法,即指定负责人让其主持、组织小组学习并负责整理、归纳组内的意见,在集体交流中代表本组发言,组内的成员轮流主持,以确保组内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其次,独立在前,合作在后。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不经过独立学习的合作学习只是“水上浮萍”,收不到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将会丧失。像上面两个案例,5次小组合作,没有一次是让学生先经过独立思考,再合作的。最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比如,让组内比较差的学生先发言,其他学生学会认真倾听,有针对性地补充意见,较得体地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等,能够比较深入地思考问题。也惟有如此,在合作中才能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思想与思想的撞击及融合,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益,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大多数人学习的机会。

反思三:小组合作学习是随意进行还是要把握好学习的时机?

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都会发现有这样一些现象,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很强。有的教师看看没有学生回答问题,就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下,有时一节课,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多达十来次,时间长则三四分钟,短则几秒,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刚进入角色,思维刚被激活,教师就停止讨论,急于总结,似乎为了合作学习而组织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想组织讨论就组织讨论,这样的讨论又有何价值呢?纯粹浪费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任何内容、任何时间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等因素而定。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更合适呢?

1.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

安排学生去解决的许多数学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独立探索这些问题时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这时教师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在适当的时侯再给予指导,提供一些暗示、辅助工具或材料,如:同样是《轻与重》这节课,三个物体进行比较对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组长分工,各成员都有事可做,通过两两比较得出哪个物体“较重”。

2.当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或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时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学生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教师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从而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如:在《设计方案》中,“有50个同学乘车外出活动,每辆面包车可以乘坐10人,每辆小车可以乘坐5人,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准备怎样设计乘车方案?要求每辆车全部坐满,没有空位,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案?”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而且解题思路可以先从全部是乘坐小车考虑,也可以先从全部是乘坐面包车考虑,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组织进行了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看到了其他成员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拓展了解题思路。

3.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教师让学生互相说说理由,问题会越辩越明。例如,一把椅子的价钱是7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多少元?出现了四种答案:(1) 75+75×3; (2) 75×3-75; (3) 75-75÷3; (4) 75×(3-1)。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很快就统一了答案。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对这种经过合作学习得来的结论比教师直接告诉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钟启泉, 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人民教育》编辑部.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3.

篇4: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要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在调查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进行整改,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体现出“实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调查对象

全体在校师生。

三、调查方式

随机谈话、推门听课、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跟踪听课等。

四、调查内容

a.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b.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c.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详见问卷调查表)。

五、调查结果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通过多种方式的调查,我们发现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小组综合能力不均衡

我校曾经是每班约六、七十人的大班教学,每个小组的成员约6~8人,由于竞争的现实使成绩差的、能力差的、注意力差的学生“无组可归”,通融的最后只有把这些“乌合之众”归为一组。

再加上小组人员过多,合作时气氛热烈,致使合作不积极的学生学习时以“合作”为幌子,谈笑间静等本组代表的答案,而组长又不可能在合作有限的时间内掌控好,因此,合作学习效果差。长此以往,合作学习与班级管理就不能有效结合。

2.合作学习时机不当

我校一直在实践着新课程教学改革,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3.合作学习规则不明

在调查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你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就会发现,很多的热烈讨论只是假象,他们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两个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其他人没有参与争辩或补充,问题得不到提升,这主要就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六、改进策略

(一)重“兼顾”,确保小组综合能力均衡

首先由班主任精心组织,全体科任教师参与,把学生编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兼顾学科,男女混编”的三至四人学习小组,这一编排既有利于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又有利于小组间的竞争。围坐一桌,既保证了每个成员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又能充分保证小组内产生各种有利于讨论的观点,提出解决富有挑战问题的方法。组内能推荐学习组长、常务组长等人选,确定固定的合作学习伙伴。

(二)重“过程”,确保学有实效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确实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处才进行“合作学习”。如,学生的思考不全面时、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时、学生解题思路有争议时、问题需要多角度思考时、分享学习成果或进行学习评价时等。

2.合作学习中的教师,不光是引導者、指导者,还是合作者、参与者、激发者,所以,教师要走进小组,走进每位学生,去倾听、去指导、去评价,同时搜集共性信息,以便集中指导。还可根据对小组学习情况的了解,把握好合作的时间。

关于学生的交流形式,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确定。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要自主完成;能同伴解决的,要同伴交流解决;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探究性、开放性、拓展性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关于小组学习的评价要有层次性与多样性。不要只一味注重以小组为单位的汇报交流,其实小组间的互评、教师(或学科代表)的点评也很重要,在评价中不能只针对知识却忽略了小组评价,或侧重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鉴于这种不全面、缺乏指导性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很难达成高效课堂。

以上措施意在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氛围,真正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5: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调研报告

08级数学备课组教师论坛材料

新课标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使用

一 合作学习小组的重要性

1、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通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将学生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了解别人的想法,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拓广思维空间,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习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

4、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学生在合作小组中,通过与同伴共同努力来确定目标、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求问题的答案或结论,这一合作过程,既是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更是学生之间能力、情感、心理不断调整互补、互动统整的过程。

二、小组学习的准备工作

诸城繁华中学2009年数学开放周活动

08级数学备课组教师论坛材料

1、老师向学习详细介绍小组合作学习的计划,并传授一定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事情。

2、分组: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来分.3、各小组选出小组长,并进行合理的分工。

4、小组成员确定后,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次。每个小组自己取一个有个性的名称,准备一个集体作业本。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1、合作预习新课。事先把预习的内容及要求告诉学生,让小组同学根据要求预习新课。由于是小组合作,可以提出难度稍高的预习要求,比如教材知识大纲的整理、史料的搜集与准备、对某一问题不同的史学观点的了解等等。

2、课堂中的合作学习。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部分,也可能是最难实施的部分。在课堂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是以下这些知识点:①重点、难点知识,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知识,③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知识。

在课堂中的合作学习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①小组之间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进行组内讨论。

②、在合作的过程中针对存在的分歧进行争辩。

诸城繁华中学2009年数学开放周活动

08级数学备课组教师论坛材料

③.教师寻找成果优秀的小组进行班内展示。

篇6: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职教中心高三年级

孟昶

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民主化,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展学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及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应对这一“课堂模式”做更深入的研究与反思。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何?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呢?

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发现“热闹”的场面背后,只有41%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效果,51%的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只是流于形式,8%的同学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在浪费时间,毫无功效。例如,在教学中有下面一个片断:

我身边的一个小组在认真地研究着,讨论着,由于意见不一,争得面红耳赤;离我视线较远的地方的一组,四个女同学在认真地讨论着,两个男生在嬉闹,还有一个女同学坐着闷声不响;其他的小组表

面看来很认真,但不知合作的结果如何。

十分钟后,小组学习结束。各小组开始交流展示,但效果不理想。有的小组有形式但无内容,有的有内容但形式单一,由此可见,刚才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失败的。那么,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即合作内容、合作态度、合作时间等。如何提高和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合作价值

形式为内容服务。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使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设计适合多人合作学习的活动和作业。首先,必须有合作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活动和作业或是引人入胜的场景,或是令人兴奋的刺激,或是让人困惑的问题,或是可以预见的成就。其次,我们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该注意内容含量不宜过小,如果单个人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大家合作的必要;内容难度要大众化,过难容易冷场,或者导致只有少数人的真正参与,而且,创作活动不宜出效果,过易会使学生无须作深入的思考,缺少思维价值的合作,没有什么意义。

2、合作学习的态度要诚恳,要有集体协作的意识

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却各忙

各的事,无法交流,不会合作,小组学习如同虚设。那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其主体性受其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是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选择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白聆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方法,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等。譬如,改变以往的小组合作方式,在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学习的感受时,让学生采用“任务分割,结果整合”的方式,做到人人参与。有的可以从情绪上谈,有的可以从速度、力度上谈,有的可以从节奏、旋律上谈,指派一名学生记录大家的发言,然后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协同作战、共同成功。

另外,在每次交流结束时,教师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评价小组合作的能力。以此经常提示、强化,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他们真正懂得,不是聪明的人能成功,往往是能吸取别人的意见,与他人合作的人能成功,进而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3、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

现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学生的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大家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因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其深入展开。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用得当,在教学中确实能

篇7: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查报告

高二数学组池振原

一、调查目的本学期开学初,听取了北师大韩立福教授的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理论,经过一学期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在一种比较浅的层面上展开,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致使小组合作学习徒有虚表而效果不佳。本人对此困惑也较大。基于以上原因,特设计相关问题进行本次调查,目的旨在通过调查,寻找、诊断、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研究、制订解决对策,使小组合作学习能真正起到改进课堂教学机制、教学方式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切实培养、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的目的。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谈话、上课情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问卷调查为主,随机抽选部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三、调查的内容

调查涉及16个方面问题,主要包括:a.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兴趣;b.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形式;c.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内容;d.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过程;e.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效果。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逐次统计以及与有关学生的座谈,看到当前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作用认识比较充分,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任重道远,很多尚不到位,使合作学习效果一般。主要表现在:

⑴小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小组合作学习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你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吗?”选择回答经常的占48.6%,偶尔回答的占40.5%,几乎不回答的占10.9%。其中选择后两个答案的都是自认为学习成绩中等或不太好的。

⑵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分工。合作学习前没有作预先的准备,想到哪说到哪,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从“你们组小组合作学习有明确分工吗?”这一问题的统计的结果36.6%认为没有或有时有;以及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对某个问题有争论,你会怎么做?”选择听学习优秀同学的占34.4%,选择记录下来全班讨论的占60.2%,选择不了了之的占5.4%等情形来看,小组合作学习还没有真正合作起来。

⑶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尤其是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情况没有给予必要的评价反馈。从“你组合作学习后对未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处理?”选择在全班交流评价的占55.3%,偶尔交流评价的占36.5%,就此结束的占8.2%和第10题选择每次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表现情况都有评价的占

33.2%,有时有的占48.0%,没有的占18.8%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有合作、无竞争,表现好坏无所谓状态,缺乏科学、积极的激励、反馈等评价机制,学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合作的需要,缺少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⑷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当了不正当的角色。从问卷调查中的大多数问题及与学生座谈中了解到教师有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缺乏认真的设计,合作学习过程往往是匆匆开始、草草收场,对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讨论最后总喜欢以其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的不同的各种结论。

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谈话我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⑴老师和学生都还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够明确。从我这里讲,对小组合作学习还没能谙熟地把握,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具体的设计上,都不够充分。从学生角度讲,有部分学生认为合作学习只是轻松好玩,而距它真正的意义却在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还相差甚远。

⑵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合作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往往导致合作活动流于形式,对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感到困惑,不知所措;对讨论过程中结论、问题等缺少记录、比较、分析,造成合作成员讨论时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即草草了事,讨论很难深入,合作学习难以落到实处。

⑶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39.9%的同学选择老师提出问题就讨论,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同时思考问题的程度不会缜密、深刻,致使对问题的研究讨论难以深化。

⑷小组合作时未能创设营造应有的情境。合作学习前没有创设应有的条件为有效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合作时又没有给予充裕的时间,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只顾预设,不问生成,造成合作时疲于应付,无从下手,往往是虎头蛇尾,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讨论,只得草草收场。

五、思考与改进计划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强化角色意识。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应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合作小组,采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机制开展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负责者、记录员、资料员、评分员、汇报员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使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事做,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

2、注重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尤其是表述自己新的观点和思想,并以虚心诚恳的态度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等,在合作中让各人的智慧大放异彩。

3、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给小组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可以在新知探就的过程中引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在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中努力丰富文本和自我中引导;在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加以引导等。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始至终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气氛,既不失时机地点拨,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

4、不图热闹,讲究实效。学生合作学习要注重其实效性,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需要时、重要处、均受益的前提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注意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例: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避免合作交流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合作学习要有价值,1+1+1>3,避免造成“摆样子”的现象;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力戒合作学习“假”与“浮”;合作学习的形式、内容及评价等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既要注意预设,更要重视生成,要因时、因地、因情、因人制宜等等。

5、切实加强交流与评价。小组之间缺乏交流与评价,容易迷失方向、产生冲突。让学生之间把合作的学习情况进行大组充分交流并对之进行适当的评价,既可以拓展思维,营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环境,又能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交往合作能力。如果评价以小组为对象,必然导制学生小组或群体之间竞争性行为,群体之间的竞争又促进群体内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帮助远远比教师仅仅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性行为更有效力。为了不致使班级群体出现分化、敌对的现象,可以考虑在一定的时期内按适当比例更换小组的成员构成,对学生尽可能的采取积极、多元多维的评价方式和标准,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篇8: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其中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 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差异, 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那么, 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其实效性呢?

一、小组构建要科学

传统的小组以班级座位顺序为单位, 通常是同桌一组、前后桌一组、每一行或每一列为一组, 这样分组往往会出现强强联手, 弱弱相对, 交流研讨不便等现象。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必须改变这一传统模式的束缚, 不同学科根据各学科的需要可以科学组合学生。小组成员的界定要均衡, 在实践探索中小组成员人数最常用的是4人一组。分组时要考虑到以下因素和条件:成绩优劣、男女比例、身高视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 根据这些内容学生自由组合, 教师再加以宏观调控, 这样小组的构建才具有公平性与鲜活力。

二、合作形式要适度

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发现、探究、合作、交流和创新的平台, 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得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 个人自主学习, 教师引领点拨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环境的变化等, 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有利的教学时机, 适当的合作次数,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般来说, 合作形式可以从授课课型和教学内容两个层面来界定:从课型来看, 测试、讲评、练习等课型一般不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 其他课型可以操作实施;从内容来看, 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采取个人自主学习, 较复杂、综合的内容, 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而过于复杂、综合的内容, 可以采取教师引领点拨教学, 不要过于追求小组合作的表面化和形式化, 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本真。

三、激励评价要灵活

建业多元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彻底改变以往只重视结果, 而忽视过程的单一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既注重小组学习成果的评价, 也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和技能方法的评价;既注重课堂随机评价, 也注重即时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既注重学习意识和学生外在行为的评价, 也注重学生学习意识和心灵的评价。评价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 力求全面、科学而又富有刺激性。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表现和结果, 每周 (每月、每学期) 设立多个奖励方案:最佳小组、最佳上进奖、最佳表现奖、最准确奖等。既有集体, 又有个人, 多元评价激励, 让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 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体验了成功, 培养了合作精神,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课堂教学要持久

任何一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 都脱离不了课堂教学这个载体。只有经过课堂教学的实际磨练、打磨、积累与完善, 才能使原来的教学模式发生质的改变, 让学生学会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 追求我们公认的高效课堂这一理想境界。要想实现这一愿望, 就要求我们实施的教师去践行, 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者在复习、练习、讲评、新授等不同的课型中尝试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模式, 要改变只有新授课才能进行课改这一传统思想的束缚, 每个课型都要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与流程, 让学生有了思维定势, 形成了习惯, 这样的教学改革之路才能丰满起来, 日积月累, 成效自然会凸显出来。

五、积累学习要坚持

任何事物的发展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堂改革模式是一个新生的课堂事物, 它正处在摸石头过河的阶段, 也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充实与完善自我。在实际操作中要养成向网络、先进、同行等学习的习惯, 把他们的科学理念、课堂操作吸取过来, 结合自己学科、年段的实际进行应用, 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让理念充实自己, 让实践磨练自己, 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我们心目中的更好目标才会得以实现。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操作与实施过程中, 不仅需要我们教师的引领与示范, 更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与耐力,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新课改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与朝气。

参考文献

篇9: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之后问题所在

1.分组简单,活动形式单一

调查中,选择前后座位四人一组的占81.5%。尽管四人一组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组合指数,但凝固单一的小组合作形式,逐步产生的不平等地位,导致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

2.分工不明,参与意识不强

“你们班小组合作学习有明确分工吗?”这一问题的统计的结果中,36.6%认为没有或有时有;“你们小组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什么时候开始讨论?”选择老师提出问题就讨论的占39.9%,独立思考后讨论的占38.1%,两者兼有占22.0%;“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对某个问题有争论,你会怎么做?”选择听学习优秀同学的占34.4%,选择记录下来全班讨论的占60.2%,选择不了了之的占5.4%……从这些调查所得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问题意识。

3.缺失引领,评价机制缺乏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一般在干什么?”56.7%选择站在一边看或做自己的事情,35.8%选择参与小组讨论,7.5%选择不清楚;“你觉得你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好吗?”45.2%的学生认为有效,28.2%的学生认为无效,26.6%的学生则选择了不清楚。由此可见,大多数课堂内的小组合作处于有合作无竞争,有形式无实效的状态中,合作缺乏科学、积极的激励、反馈等评价机制,学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合作的需求,缺少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二、思考与对策

1.因课制宜,动态编组

组成了学习小组,是否就成了铁打的营盘,永远都得在一棵树上吊死了呢?当然不是。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学生们可以因课制宜,灵活编组,组成一些动态组(仅以语文学科为例),如“专家研究组”,即教师将那些较浅显易懂,便于学生自学的课文,进行一定的任务分割,如可分为生字新词难句的学习、分段及概括段意、主要内容的概括及中心思想的领会、写作背景及写作特点的研究等板块,接着由原合作学习组的组长根据每位组员的特点进行较合理的任务分配,使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研究任务,然后,让各组有相同研究任务的组员成立“专家组”进行专题研究,最后由各位“专家”将本专家组的研究成果带回原合作小组,向其他成员汇报研究成果。这样,人人都有学习任务,人人都有汇报责任,小组就再也不会是庇护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了。

2.轮流坐庄,责任到人

我们知道,许多时候,小组为了争取优异的成绩,往往会让那些表达能力与表现欲望较强的成员来充当中心发言人,负责解决疑难问题、汇报学习成果,这就使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永远只能生活在阴影之下,久而久之,就使他们游离了小组学习,变成了袖手旁观的看客与陪客。如何防止这种消极现象的产生呢?我们可采取 “轮流坐庄术”,即取消小组组长及中心发言人的终身制,定期轮换与临时抽号相结合,使每位成员都能过把瘾,都能亮次相,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具体的做法是给组内成员按一定方式编号并分工,如1号为组长,负责组织工作;2号为中心发言人,负责成果汇报;3号为记录员,负责要点记录;4号为资料员,负责资料的查找与整理等,每周调换一次。当然,有时根据实际情况,亦可作一定的变通与调整,如对中心发言人的确定,可以抽号决定,可以各组自荐,也可以由他组指定。这样,人人都有可能作为“中流砥柱”来代表集体展示小组风采。

3.同类竞争,逐鹿中原

因为我们的合作小组是混合编组的异质小组,所以各组员在各方面的能力当然是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的。这样在许多竞赛项目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就成了各组的包袱,不仅同伴们嫌弃,他们自己也常常会表现出自暴自弃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改变了竞争方式,即在进行各个项目的竞赛时,将各组按能力强弱依次编号,然后在统计成绩时,将各组同一编号的学生编为“竞争组”,在“竞争组”中第一名得10分,第二名得8分,第三名得7分……最后一名得1分(可根据班级实际调整)。这样,即使你在合作组中能力是最弱的,但有可能你带回合作组的竞赛分却是10分;同样,哪怕你在合作组中的成绩是最优秀的,但有可能你带回合作组的竞赛分却只有1分。所以,优等生不必沾沾自喜,差等生亦无需悲观失望,因为“同类”竞争,令谁都有了逐鹿中原的机会,人人都有可能为小组争光,也人人都有可能使小组蒙羞!

4.课外延伸,各显神通

有一点我们老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合作不仅仅是课内的事,下课铃的响起并不意味着合作的结束。如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若由个体单独完成,必定困难重重,费时费力,但若由小组集体完成,那么各组可通过合理的分工合作,如让会摄影的去实地拍照,让能说会道的去调查采访,让擅长电脑的去制作网站,让喜爱写作的去搜集整理材料,让绘画高手去设计自创的桥樑……总之,人人都可一展所长、大显身手,通过互补、互助,成功地完成这一综合学习任务。

5.特邀嘉宾,推波助澜

这是针对教师的一条策略。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更多地扮演着“传教士”、“导演”的角色,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化身,是学习内容及学习程序的操纵者;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就应该是适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的“顾问”和参与学生活动的“特邀嘉宾”。所以,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并不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他应该注意观察各小组的学习进展及交往情况,在他们遇到障碍时给予顾问式的帮助或建议;他也可以接受某个小组的邀请,作为一名“特邀嘉宾”参与学生的合作活动,成为他们的平等伙伴,在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篇10:关于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反思

柳树泉农场学校 王文刚 七年级

【案例】

1、学习目标:

运用地形图及课本材料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现状。

2、教学重难点:

分析我国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原因。

3、教学设计:

请同学们四人为小组读教材图6-2-6,合作探究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粮基地的原因。

说明:A、探究时间为三分钟。

B、探究完毕后由小组长交流成果。

C、各小组互相比较,选出优胜小组进行奖励+10.图6-2-6 东北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

【过程观察】

在实际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发现:通过奖励机制的激励,大部分小组能够积极地进行探究学习、互相交流;学习较好的学生和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发言较多。但也存在比较大的几个问题:

1、小组间的合作探究水平由于学生座位的限制,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

2、小组内部贪玩好动的学生较多,则会很难将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之中,更多的是去说悄悄话,搞小动作。

3、小组合作探究的分工不太明确,考虑原因的分工不明、没有确定的总结记录和语言组织汇报,随便推人总结。【案例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采众家之长,集百家之言”,取其精华、去除糟粕的过程和学习形式;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从以上要求及目标出发,不难发现我设计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没有问题的,本学习内容也适合小组学习的教学方法。但是就出现的问题我发现以下原因:

1、学生的座位是班级固定的,没有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小组组成进行合理分组。

2、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进行良好的搭配。

3、没有对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行讲解说明,让学生只是简单的认为,我们小组只要有观点就可以,不会追求更好的学习效果。【解决措施】

1、成员搭配:打破作为限制,充分考虑男女性别、学习能力、思维活跃程度、总结概括及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合理分组。

2、活动组织:要特别关注一些后进生和学习中等学生所在的小组,因为他们是学习提升空间较大的学生,更是思维活跃最容易出现金点子的学生。

3、评价鼓励:在对表现良好的小组进行加分的同时,更要对学习一般但是在本次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肯定,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上一篇:青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质量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下一篇: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