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24-05-05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用10篇)

篇1: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实效性如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和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片面注重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讲师”,而学生却成了观众、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长期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使学生缺乏创造的激情和灵感,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为适应新时期人才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观念。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情绪良好或善于调控,可以使全体学生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不良情绪却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加里宁说过:“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捉捕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加速激活认识活动。所以,作为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下,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强化教学水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而不应是教师不厌其烦地“教”去代替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课堂上才具有发挥主体性的能力。

1、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后,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如在《春》一文时,可让学生收集含“春”字或描写“春”的成语、诗、词、歌曲、对联、俗语、让学生从“春花”、“春风”、“春草”、“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这样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如何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我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猜读、探究性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要以阅读实践活动为纽带,让学生把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在阅读的类型和方式上,要注意把自主性阅读与合作探究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古人云:“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西方也有类似的论述“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传授知识是永远也讲不完、授不尽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自学能力,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尽情欣赏语文世界中的珍品瑰宝。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内引外联,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吕叔湘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可见,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除了课内还有课外。从内容上来说,“课内”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主阵地;“课外阅读” 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益拓展、延伸。从形式上来说,课内的指导是为了课外的不指导,我们就是要通过课堂阅读的习惯养成与方法引导,逐步建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有效的进行课外个性化阅读的目标。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就马上生动活泼起来。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校外生活是千姿百态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为学生拓宽广阔的阅读时空。重视阅读实践活动,使阅读教学与生活相连,使阅读与课外活动互补。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而习惯又在养成。通过课内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我们就是要将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根植于学生身心,使学生的阅读行为成为个性化的自觉行为。比如,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坚持写好读书笔记,建立阅读成长卡等。二是,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

《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阅读方法的指导十分重要,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归纳默读、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大胆激励学生主动想像,在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时,要勤思考,勤动脑。引导学生学会扬弃,善于创造性阅读等。因此,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运用种种手段,激励学生主体想象,使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才不是一句空话。

四、重视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形成不了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为此,应首先从阅读的数量着手。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自己征订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初中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著阅读不少于6—9部,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在学校开展“读书伴我行”和“背书竞赛”等活动。其次,明确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的要求。让学生积累课内和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及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等,并要求学生经常朗读和背诵。积累了这些感性的语言材料,储存于大脑,必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还语文以鲜活的本来面目,一直是语文教师努力的目标。总之,要在初中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参与备课,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确立教学目标,做到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就要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给学生讲解自己与文本的对话为主;就要以学生提问质疑为主,而不是以教师问学生为主,是教师服务学生,而不是学生服务教师;就要以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为主,自主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才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参考文献:

《主体性教育》(作者:张天宝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主编: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教育名篇精选(教师版)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

篇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 要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尽可能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 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内因,让内因起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优化教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动力,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因此,语文教学要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优化教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能在教法上经常变化,灵活运用,就能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就能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有的可采用“倒置式”教法,有的可采用“变序”的方法,有的可采用“问题引路”的方法等等,有时多法并用。通过教法的多变,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有情有趣。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在审题后,可采用直奔中心的教法,教师设疑:这篇文章主要写邱少云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接着要求学生找出最能表现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牺牲的一个词(“纹丝不动”),再抓住“纹丝不动”?怎样“纹丝不动”?“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这样抓住中心词辐射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改变了常用的那种按课文内容逐段、逐句分析讲解的固定模式,以“变”引“趣”,用变序的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使教学的重点突出,从思维训练的角度看,也可为学生构筑比较合理的思维流程。

2鼓励质疑,发展思维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启发心智、发展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把质疑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中。刚开始,学生往往问得肤浅,教师给予热情鼓励,逐渐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质疑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如在学《草船借箭》一课中,学生经过预习,提出了许多问题:诸葛亮明明不是向曹操借箭,是骗箭,为什么课题要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诸葛亮要请鲁肃帮忙而又不让周瑜知道?为什么诸葛亮知道曹操一定不派兵出来?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讲读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边议,通过解答,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神机妙算,才智超群,不愧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通过质疑解疑训练,不仅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尊重主体,全员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学必须匆面向全体学生,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要以教材为主源,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读读、想想、问问、议议、做做、写写,使全体学生主动起来,在教师的组织下,让学生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教师在坚持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兼顾两头,偏爱后进生,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实行提问优先,板演优先,批改优先表扬优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尽量体现分类教学、分层指导,例如,问题的设计有层次,作业设计有坡度,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回答和选做,让优生吃得饱,后进生不掉队,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胡适曾把读书和看书加以区别,意思是书光看还不能算是读书。吴伯萧先生也曾多次指出,“现在的教学把课文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原文上。”实质上,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就是舍了本,逐了末。所谓“本”就是让学生正经八本地念文章,诵文章;所谓“末”就是在读书这种原本非常简单的事情上,凭空附加了一整套“繁琐”到无以附加的所谓阅读理论,或者什么各种新奇的教学手段。为了启发而启发,为了创新而创新等等。在语文学习这个问题上,自古至今,所有成大学问者,都不废及至终生不辍地以最原始的方法来读书。苏东坡可谓才高八斗,但读书却非常老实,他就是一遍一遍地读,以至于听得守夜的更夫都记住了文章的句子。

4注重学法,培养能力

吕叔湘先生强调:“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方法,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他们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用不着教”的目标。学法指导不能急于求成,这是一个不断内化、不断吸纳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写山和水两个段落写法上是相似的,在学生理解写水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这一部分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学生总结出是用首先抓住写水的特点的词(静、清、绿),再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了这些特点及为什么这样写,然后体会作者用大海和西湖与漓江水作比较的方法学习的。接着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去自学写山的部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样,寓学法指导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收放结合原则,也提高了自学能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篇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主体性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民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建立民主的人际关系,彼此平等、和谐地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师生才会彼此尊重,才会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应消除自己外在的权威,去掉外表的威严,走下命令、评判的权威地位,和学生一起共同交流、商讨,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性关系。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探索、分析,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诚心诚意地信任和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明天不封阳台》,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多遍,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疏通课文的环节,教师走下讲台,在学生间巡回,俯身指导,然后面带微笑,亲切地询问学生:“读过之后,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马上主动举手提问,教师没有马上解答,而是请其他学生帮助解答,体现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当学生提问告一段落后,看来似乎已经解决了问题,其实老师都知道,还有很多重点、难点需要突出强调,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于是,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引导作用,老师说:“还有问题吗?没问题了?那老师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同学来帮我解答一下,怎么样?”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于是,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就在这样的平等互动的氛围中巧妙而自然地解决了。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泉,毫无疑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主体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就是要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入手,培养学生广泛、积极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当阅读兴趣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演化为一种情。爱因斯坦说:“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生规定的一切功课就会被当做礼物来接受,当学生以充足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来时,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也便会随时被激活,并会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通过激情导趣、增强感受、唤起体验、深化理解发挥学生的阅读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中对语言性强的课文,可安排学生自编自演朗读;篇幅短小、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巧用电教,并根据内容选配背景音乐图画等,拓展愉悦空间;内容较为浅显的文章,可让学生互学互评。这样多样化的阅读会使学生产生热情,提高阅读兴趣。

三、把握学生的阅读情感

文学作品是最好的情感教育的材料,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很明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倾向。俄罗斯小说家尤里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着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所有这些,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就是感情的传染。”这段话形象而深刻地告诉我们,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感情的传染”过程,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侧重点不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不相同,有对人生的感悟,有对亲情的赞颂,有对科学的追求,又有对自然的热爱。这些内容恰恰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感染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看法,正确的加以赞扬,不正确的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体验得到好的发挥,把握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四、提倡学生进行文本质疑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质疑并释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主动探求知识。主动性阅读鼓励学生对文本大胆质疑、不断发问,提倡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的广阔舞台,巧设探究点,使学生的理解与文章的主题充分融合,还要多设置一些问题,比如:你最喜欢其中的什么?你的观点有哪些?等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畅谈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质疑问难,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如《孔乙己》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了孔乙己的三次受嘲讽,两次的结尾都有一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什么受嘲还充满欢愉?这两次出现的语句对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通过思考,学生在质疑释疑中激起认识的冲突,明白同样的句子这样出现,就构成了回环反复,形成了诗一般的节奏,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活跃的气氛。人们把“乐趣”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充分表现了孔乙己所处环境的冷漠无情,取笑的人们的冷酷与麻木,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获得了思想启迪,发散性思维在逐渐升华,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使学生主动发展。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留下阅读文本的时间,给学生提供阐释文本的机会,鼓励学生对文本提出质疑,允许学生选择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进行深入的反思,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独立、高效、准确的阅读能力及良好、浓厚的阅读兴趣。若能如此, 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 教师必须树立“教是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让学生学会学习, 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 变重教为重学, 变获得为获取, 变被动为主动。作者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体作用,学习素质,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漪.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语文教学通讯, 2000 (7)

[2]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8.

[3]洪镇涛.语文本体教学研究及实验.中学语文教育学, 2002 (3) .

[4]潘泽远.从研究教师怎样教语文到研究学生怎样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4 (7) .

篇4: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教学主体地位阅读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要发展智力,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目前,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阅读教学改革也生机勃勃。但是,我们仍经常看到,课上要么教师从头串讲到尾,要么被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占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长期处于被动、陪衬的局面,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信心,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意识,他们习惯于听他人发言,习惯于教师“一口一口地喂馍”,学习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主动创造的火花逐渐熄灭。阅读教学,这一本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却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兴趣。究其原因,阅读教学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轻视学生学的活动过程,由此导致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质疑问难的机会与时间减少,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参与意识不强。一句话,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被真正确立。因此,要想在阅读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就要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教师真正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1.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就要进一步明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换句话说,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服务。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差异,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中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在课堂上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习惯、情感等才能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

2.解放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才能旺盛,思维才会活跃、流畅。这样,学生的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3.让学生自主阅读

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做是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阅读教学的认知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也会随时参与并不断变化。积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而消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抑制作用。要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许多学生上课不说、不读、不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碍:怕读得不好、说得不好,同学看不起,老师指责批评。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个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同学可能想错了、说错了,但是,他们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上要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后进生,不仅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还肯定他们发言、朗读中的点滴优点及进步。由于这些做法,许多学生逐渐消除了心理障碍,就连原来总是不发言的同学也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朗读了。

二、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1.以演助读

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让学生表演课本剧,通过扮演文中的角色,将自己对文中的人物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们兴致就会很高,表演各有特色,而且学生单纯,模仿文中的角色声情并茂;观看的同学,不断地提出修改意见。通过这样演一演改一改,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另外,像一些较抽象性的课文,教师也可以创造性的挖掘出文本中比较适合表演的部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可以玩得不亦乐乎,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2.以画促思

形象思维是少年儿童的主要思维形式,学生们很喜欢通过绘画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们观察插图,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绘画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了学生,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3.创造讨论的机会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的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堵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当学生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以便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教学中适时地组织学生开讨论会,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三、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保持参与学习的强烈欲望

课堂上,学生最有效的直接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是否合理、准确或富有艺术性,将会直接影响他下一次参与的欲望。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知识、经验和优点不同,教育教学内容、手段不同,要使赞赏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掌握表扬方法,使之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对老师的一句赞赏的话是非常在意的,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去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简短的一句话很可能就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原动力。

篇5: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教育家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正是这种真诚无私的爱,使孔子不仅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而且师生亲密无间,并升华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也很好的诠释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爱是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鲁迅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爱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教育观念转化为外在行动的具体而细微的实践过程。爱的内涵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当代主要体现为关心、信任、保护、理解、尊重、期盼、宽容等。师德的本质是热爱学生,爱心就是教师道德的灵魂。

语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以学生为主体的爱,的确能给予做错事的学生以改过自新的勇气,能鼓励学生说出满意的答案,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与价值的实现,能让学生在一个心理健康的时空诗意地生存,也能使师生间的距离缩短,关系融洽,使学生奋力地攀登成功之巅。

要平等、公平对待每一个主体,尊重主体的差异性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应体现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视域里,一个有道德的教师,应富有公正、平等意识。在教师眼里,每一个学生都应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也没有优劣好坏之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棵有待雕刻的树木,应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一项研究课题,把学生的所谓“差异”当作丰富教育艺术的源泉,而不应有“标签”,不应另眼相看,甚至给予心灵上的惩罚与折磨。

教师要相信并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都需要以耐心与信心平等的对待,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并遵循这个生长点去培养,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风行全球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启示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应选择相宜的、多样的评价手段评价学生,应以自身别具的眼力和襟怀来包容学生个性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放飞新生命的灵思和情感,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关照激情。因此,教师必须平等地 对待每一位同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3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结合案例教学

有些文章内容晦涩难懂,学生从字面难以理解,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切不可让学生带着困惑下课或者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而有时候这些难题确实难以凭借老师的语言描绘帮助学生理解,这时就要借助一些学生见过的案例帮助他们理解,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放给学生看,让他们通过肉眼的观察及老师的讲解理解。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元误的频波”。

开展轻松的导入

导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直接导入、复习式导入、设置悬念式导入等,但是这些导入方法归结起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告诉学生现在已经正式上课了。而事实上课间10分钟的休息时间很短,因而在上课最初学生还停留在娱乐的氛围中,思想不是特别集中,这时候的课堂效果往往不特别好,与其这样不如教师陪学生一起放松下,在放松的过程中逐步引入课堂话题,比如给学生讲个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借助这个故事切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达到学生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而事实上自己就在学习的目的

设置有趣的教学活动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自古以来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旦激起学生对某一门科目的兴趣,学生就会非常爱这个科目,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钻研这门课。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设置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比如在教学生拼音时可以开展找朋友这样的教学活动,将找朋友这首儿歌及找朋友的这个游戏引入语文课堂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具体操作就是教师课前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的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2]又或者是汉字大抢购,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收集一些标有商品名字的卡片,将它们集中放在桌子上,然后让学生抢购,抢到这个物品的前提是准确地说出这个商品的名字,最后比比谁抢到物品多,对抢得多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让学生体会到竞争意识,让他们在动中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4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促进学习兴趣,必须优化提问,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提问、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言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优化提问,须优化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学生克服的带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使他们去主动地思考、探索。

篇6: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是一种交际能力,它是涉及听、说、读、写的一门应用科学。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学培养的人才能说会道,能读会写。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应看作是知识的主人;不是人消弭于知识之中,而是知识内化到人的知识结构中。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使之达到自学、自悟、自得的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自动”基础上的“互动”,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小组学习是实现学生互动的重要形式,是学生信息、经验相互交流的一个好方式。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类,在班级中建立精神放松,形体自由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为学生的学习讨论创设条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优、中、差三个不同等级,分别用字母A、B、C表示,然后按ABAB、CCCC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水平相近的学生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不管优生也好、差生也好,他们知识水平相近,有共同的语言,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探讨共同的问题,学生能够轻松自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未来的社会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教给孩子终身受用的财富?如何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情况,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一项教学研究活动中表明:通过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只有10%—20%,可见,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来落实,为他们未来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自学的空间,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我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

1、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

2、沿途看到什么景物?

3、作者怎样描写外洞、孔隙、内洞的?

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重点,弄清文章脉络。在学生自学无法解决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点拨启发,“授人以渔”。在课堂活动中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学会主动、自主地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如何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富于创造,成为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才,而创新教育是从培养想象力开始的,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正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对儿童来说,想象力对他们知识的获取和智力发展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学《火烧云》一课,学生在自学了写火烧云颜色、形态变化的课文内容后,教师做简要点拨:你能从中悟出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方法吗?经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悟出了表达方法。此时再辅以奇特的雪景或形态各异的山石的投影,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在这种训练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撷取最基本的内容,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点燃创新的火花,展示创新的才能。再如,教学《诚实的孩子》一课时,课文中说,列宁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不说话。”为什么不说话?他在想什么?教师利用这个“空白点”要求学生想象并把列宁会想些什么,充分发挥大脑联想、想象功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它写下来。还可以依据姑妈的回信,想想列宁在信中会说些什么。这样,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多锻炼,同时也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这就意味着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明日再练吧》这篇自读课文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鸭子吗?它们的腿怎样?走起路来有什么让人好笑的地方?”学生们听后马上回答:“鸭子的腿短短的,走起路来慢慢吞吞的,一摇一摆像跳舞一样。”我紧接着又问:“你们知道鸭子走路为什么慢吗?”这一问,可把学生问住了。这时我相机告诉学生:“你们读了《明天再练吧》这篇自读课文就知道是什么原因了。”这样,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调动起来,由此可见,善于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出良好的自学情景,学生就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如,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制度的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单元的测试中,教师可以增加这样一道附加题:你最近读了什么书?请写出这本书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通过评价去激励学生积极地阅读课外书籍,提高语文的基本素养。

篇7: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郭店镇小旗务小学康永妮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老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正是实施这一理念的重要阶段,而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实施这一点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应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弄清“圆的周长”的含义,然后出示了一个铁环,问学生:“根据我们对‘圆的周长’的意义的了解,你觉得应如何去求这个铁环的周长呢?”学生一听到问题,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一会儿,就有很多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学生说:“我们把铁环剪开、拉直就能量出铁环的周长了.”又有学生接着说:“这不行,铁环剪断就不能再用了,我想把铁环在地上滚动一周,就可以测出铁环的周长了。”还有学生说:“我想用透明胶带绕铁环粘一周,然后拉直再量的结果会更准确。”„„学生的方法多准多样,学习热情非常高。这时,我趁热打铁,又指着黑板上的圆问:“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运用我们刚才的方法还可以吗?能不能有一种更快更便捷的解决方法呢?”学生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又纷纷投入到了新的探索之中。通过大家的共同研究,很快就总结出了“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2πr或 c=πd。可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价值。

二、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主体实践能力。

新课标提出: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必须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动手操作是通过实物、图形、表格和符号表达出来的数学概念进行操作的活动,它能促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出新知识、新体验。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一根木头锯了3次,用了6分钟,那么将它锯成5段,应用几分钟?”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6÷3×5=10(分钟)”我没有否定,让学生动手来做一做,看看结果如何。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条代替木头,按题目要求动手减一减,剪完后,学生红着脸笑了,应是8分钟。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在实践中获得了知识,而且学生的主体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三、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同学之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应用题”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年一共生产了多少吨化肥?”让学生根据所求问题找出需要已知那两个条件,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考虑。然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所需要的条件,学社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了多种数学关系式:“今年一共生产了多少吨化肥=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吨化肥×12个月”、“今年一共生产了多少吨化肥=上半年的产量+下半年的产量”、“今年一共生产了多少吨化肥=平均每季度生产多少吨化肥×4个季度”。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进而我再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进行扩充,编出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全班六个小组一共编出十几道程度不同的应用题来。生与生之间通过合作、讨论、交流,不仅亲身参与了研究活动,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学生的主题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多设计开放性习题,锻炼学生主体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习题的设置,我觉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完“比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数量关系式“某工厂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1/4。”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通过思考后,就很快说出下面的观点:(1)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1+1/4);(2)男工人数是与女工人数的比是5︰4;(3)女工人数是与男工人数的比是4︰5;(4)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4/5;(5)男工人数占全厂人数的5/9;(6)女工人数占全厂人数的4/9;(7)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1/4„„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很快将比与分数融会贯通,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篇8: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目前,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多年, 我们的课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学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 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体现, 但是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学生还没有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主体作用、主体参与意识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所以, 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落实学生的主体性, 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重视情感体验, 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课堂是一个大舞台,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导演, 是整个课堂活动的策划者, 学生则是这个舞台的主要角色。一节好的课,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力协作, 如同导演和角色的默契配合。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哪怕一个小小的细节, 一定要充分进行预设。对于课堂活动中的各个环节, 教师要精心指导, 做好导演的角色, 既要指导到位, 又要让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只有这样, 一堂语文课才会上得轻松自如, 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智的历练。在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 充分去扮演角色, 进行情感体验。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文本的内涵内化在学生的心中, 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强烈的共鸣。

学习《詹天佑》一课时, 学生不能理解的是詹天佑所设计“人”字形铁路。如果教师只是流于形式, 讲解人字形铁路的构造, 那么学生就不会形成具体的意象, 也不能够体现詹天佑作为一个铁路工程师的科学设计, 更不能把握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于是, 我让学生做情感体验, 把同学分成六组, 让其中的三组学生以画家的身份画出铁路的示意图;让另外三组学生根据铁路的示意图进行操作, 看是否能够将火车开上山去并成功登顶。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 画出“人”字铁路示意图, 然后教师讲清体验的意图, 让另外三组的学生动手操作, 看是否能够登顶。学生通过动手表演, 很快就领悟了詹天佑的设计意图, 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 而且提升了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课堂的教学设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二、体验生活, 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

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的内容源于生活。所以,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这样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的经验积累的多少对课文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关系。教师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积累, 对生活的理解。学生只有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耳濡目染的事情才能在熟知中形成感性认识, 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考虑教材的特点,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情况, 把握好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衔接, 做到教材内容与生活经验积累的契合。学贵在用, 既然课堂中的知识来源于生活, 我们就要将课内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从而做到教学相长, 教为应用。

如, 教学《黄鹤楼送别》, 我设计了几个场景, 让学生选取: (1) 涕泪交加; (2) 依依不舍, 一步三回头; (3) 潇洒拱手, 饮酒告别; (4) 送完就走。每一种场景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的, 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场景适合哪一种, 必须与教材的内容和送别的情形结合起来, 必须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这样的应用将诗歌中的情境拓展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学生更能深入其中, 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读写结合, 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语文教学中读和写同样重要, 不可偏废, 读书的目的在于理解, 在于应用, 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掌握阅读的途径。比如, 要学会在重要的词语和语句下面勾画, 在富有感情的句子下面写上自己的理解。大凡学生读书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 也就是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写作是一项基本功, 从小就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每学习一篇文章, 都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写出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 哪怕是几十个字, 只要学生有感悟, 有思考就行。比如学习《安徒生童话》, 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情地读, 热烈地讨论, 积极地发言, 然后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这个读写训练的结合点, 既实现了阅读的目的, 也达到了阅读的效果。这种读写自然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又调动了其积极性, 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篇9: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主体作用 主体意识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可以说,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的学主要是心理自主建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唯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从根本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上课时,教师巧妙使用一些导入语,给学生感官上带来冲击,起到画龙点睛、直击要害的作用,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被激发后,学生就会变得乐学、好学、主动学。此时,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最活跃与集中的,带着高涨的情绪学习,进而有助于快速掌握知识,并产生享受感与满足感,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引导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冲动。

例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并引导学生想象与感受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的动作及神情,进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场喜剧进行讨论,找出其中运用的戏剧技巧,让学生快速地了解文本的内涵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领略到课文语言的精练与优美,体会语文的意境美,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也使得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往往始于疑,只有对某一事物存在疑问,学生才有兴趣、有动力主动探索与创新。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尽可能地给予满足,尽可能地运用一些赞许、肯定或表扬的话语,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质疑。例如在教学《周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题目中的“讽”是什么意思?二是题目“周忌讽齐王纳谏”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讨论,在文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不但能轻松愉悦地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看法,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与乐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创造的教学环境。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环境越宽松愉悦,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就会越充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些动画情境或生活情境,将课堂化静为动,化抽选为具体,用实物或实际问题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使学生对此产生兴趣,从而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例如《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授课,大部分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很难提起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会交头接耳、大肆喧哗,难以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但如果教师从网上搜集下载图片或视频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课堂上将其呈现给学生,那么不仅会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还让学生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苏州园林的设计与学生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降低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还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成长,长此以往,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及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语文是一门文化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课堂教学蕴涵无穷的生命力,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讲究有效策略,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力。唯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光.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179+177.

[2]安常海.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学周刊,2012,10:85.

[3]巫春樱.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6:180.

篇10: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索

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生本身 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 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成为学生素质能否全面提高的关键。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 为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为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 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情绪良好,可以使全体学生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而不良情绪却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所以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 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 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情感的迁移,从 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综观许多优秀课的实例,无不说明了优化教学氛围的重要性。请看一位教师教学背诵古诗《草》的片断:

师:老师要求小朋友回家后把这首古诗《草》背给家里人听,他们一定会夸你能干。如果你回去背给奶奶 听,该怎么说?我来当奶奶,好吗?

生:奶奶,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草》,我背给您听,好吗?

师:(扮奶奶)我孙女儿真乖!草,干吗不写花要写草?

生:因为野草顽强,不怕风吹雨打大火烧,头年死了,第二年又会发芽生长。

师:噢,怪不得要写草。(生背)

师:什么叫“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

生: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意思是说每年冬天的时候好像枯死了,春天又会旺盛地长出来了。

师:噢,孙女儿真能干,这么小的年纪就会背古诗了,奶奶真高兴!(众笑)

课文背诵是语文的常规训练,形式比较单调、枯燥,学生往往是带着被检查的心态,惴惴不安地接受训练 。这位教师将它作为模拟家庭生活中的.一件趣事来处理,气氛活跃,师生平等,学生毫无心理压力,在这样的 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学,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灵活运用教法,激学生想学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 学科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 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 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灵活运用教法为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可化静为动。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动态处理,变静为动,让学生 画一画、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积极参与,主动获知。二可变单为众。千课一法是造 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 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如: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果都要学生查字典理解, 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教师可因词而异,有的可采用词素解词法,有的可用近义比较法,有的可用演示法,有的 可用联系上下文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等等。在具体阅读时,也要避免“千课一面”的模式,因课因人而宜 ,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变单为众, 从而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

上一篇:梦想的旅途小学作文下一篇:高一自信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