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探究

2024-04-26

小学语文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探究(精选11篇)

篇1:小学语文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几点体会

语文组:李成珍

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篇“大文章”,也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瞩目的热门课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本文只是在平时语文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我们教师。

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录像和电脑课件,创设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对云有了直观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又用妙乐唤起学生美的体验,设计各种巧练,品味美的意蕴。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道渠成,达到了优化的效果。

实践证明,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2、分层要求,激励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学困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在尝到甜头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啃“甘蔗”,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在课堂上,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叫学生进行回答,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如学习了《济南的冬天》一文后,我这样设计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优美句段。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优美句段。

3、仿照课文,写一处景色优美的片断。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的威信也大打折扣。

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例:在教学课文《少年闰土》“跳鱼儿”这部分内容时,突然有个学生向我提问:“课文中介绍的跳鱼儿真有趣,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而且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老师,我从来没看见过跳鱼儿,它到底是什么样儿的?”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把我“问倒”了,开始我只是惊呆,无言以待。后来我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老师也没有看见过这种鱼,我们同学中谁见过这样的跳鱼儿?”这一问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他们见多识广,有几个学生回答说,这种鱼像现在菜场上会跳跃的弹涂,再多两只青蛙似的脚一样的鱼。由于我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其实,知识浩如烟海,教师不可能万事精通,被学生“问倒”之后,教师要表现出“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千万不能怕尊严而训斥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虚心好学,积极探寻学生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带着新的问号下课,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的创见之疑,创见之问。这样,自主学习就落到实处,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2:小学语文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探究

关键词:课堂提问;学生;主体性?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3)04-0134-02?

中国的语文教育史上,课堂长期以来一直是属于教师一人的“领地”。教师在这块“领地”里主宰一切,自由发挥;而学生只能唯教师之命是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对这一语文课堂教育的弊端,八十年代以来相继涌现出了众多的改良主张,其目的几乎都是为了在课堂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中,课堂提问教学为众多的教师所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介入,有力地将人们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困境中解放。课堂提问教学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信息的单向交流,而成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作出回答的信息的双向交流。?

那么,语文的`课堂提问教学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呢?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 ?

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是教师在提问时做到有的放矢、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只有了解了学生的主体需求,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首先,提问要有目的。

在设计问题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语文课学习目的以及学生总体特点,提问的目的应放在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上。第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第五,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鉴别能力。?

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要求教师主动寻找与学生相契合的思维切接点。

这不仅要视课堂的种种具体情况,如:当时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情绪等而定问题、定方式;还应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并在思维方式和层次上求得一致。这是一个隐性问题,并非能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长期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要想

篇3:小学语文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探究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意义

什么是主体作用, 在百度百科中对主体作用的定义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 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的活动的地位和特性。将这种定义运用到现今的语文教学中去, 就是说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新课程标准也曾明确指出, 教学的过程不应再像传统教学方式一样以教师讲解为核心, 应该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核心转变到学生身上去。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帮助学生, 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今, 学生的学习还是处于被动状态, 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让学生变不愿意学为愿意学, 变苦学为乐学, 改变言听计从的学习方式, 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一旦意识到自己已不再被教师牵着走, 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学习, 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所存在的问题

教学中, 由于种种因素造成了学生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其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点。

1.由于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有时会出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了教师在课前备课时所准备好的内容和范围。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果一味地想要将学生的思维往自己备课的内容上带, 就很容易将学生逼到死角, 使学生丧失主体地位。虽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会让一些教师有点手足无措, 但是作为一名有经验且教学方法正确的教师, 就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想法, 而不是生拉硬拽地将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条条框框上带, 使学生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

2.教学方式的陈旧也是影响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学中, 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陈旧, 一味地根据课本上仅有的知识以及自己备课时所依据的条条框框来实施, 一旦学生偏离了自己的备课范围就慌了阵脚。虽然说书本是最好的老师, 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 需要教师给出一些灵活的引导, 而不是生硬地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教学, 所以教师的灵活教学也是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3.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较少的沟通交流和小组合作的机会, 也是致使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很好地发挥主体作用的原因之一。语文并不只是一门学科这么简单, 语文涵盖的范围十分广范, 它不仅包含着听说读写, 还包含着对文字的字面理解和深层解读。学生不管学习什么新知识都要以文字理解为基础。沟通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自顾自讲, 很少给学生以互相沟通交流的机会, 这也是不能提高学生主体作用的一大原因。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对策

首先一定要明确一点, 教师不能将教学局限在课本中或是备课本上。教师应该结合整个教材灵活地运用书本知识, 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一些课外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懂得灵活运用教材知识, 懂得将教材知识向外扩展。其次不要扼杀学生的想法。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展最灵活的时期, 即使学生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 但这都是好的现象, 教师应该在他们的思维上给予一些正确的引导, 而不是将他们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 并且要提倡学生多通过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来拓展自身的思维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沟通能力, 而且还能充分地体现出他们的主体作用。最后, 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合作组队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交流, 而不是自己在课堂上千篇一律地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枯燥无味的讲解。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不仅能够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 还能营造出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激烈的氛围中提升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语文课教学的效率, 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转动起来。

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想要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实是很容易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 更重要的还取决于教师的带领。

综上所述, 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有很多, 但是都需要教师和学生良好的配合才会生效。每位教师都应该朝着这方面进行努力, 而不是一味地局限在课本教材中, 不应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另外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一些规定, 教师还应该将老式陈旧的教学方式与新式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以达到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先炳.在中心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J].语文教研, 2007 (2) :40.

[2].孙素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学周刊, 2013 (8) :120.

篇4:小学语文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今社会的教育趋势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如何培养一个学生在课堂以至于生活中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是现今素质教育中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更好地吸收新鲜事物。这也是目前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笔者就以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发表几点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意义

什么是主体作用,在百度百科中对主体作用的定义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的活动的地位和特性。将这种定义运用到现今的语文教学中去,就是说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新课程标准也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过程不应再像传统教学方式一样以教师讲解为核心,应该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核心转变到学生身上去。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帮助学生,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今,学生的学习还是处于被动状态,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变不愿意学为愿意学,变苦学为乐学,改变言听计从的学习方式,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旦意识到自己已不再被教师牵着走,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学习,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所存在的问题

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造成了学生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其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点。

1.由于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有时会出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了教师在课前备课时所准备好的内容和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一味地想要将学生的思维往自己备课的内容上带,就很容易将学生逼到死角,使学生丧失主体地位。虽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会让一些教师有点手足无措,但是作为一名有经验且教学方法正确的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想法,而不是生拉硬拽地将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条条框框上带,使学生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

2.教学方式的陈旧也是影响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陈旧,一味地根据课本上仅有的知识以及自己备课时所依据的条条框框来实施,一旦学生偏离了自己的备课范围就慌了阵脚。虽然说书本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需要教师给出一些灵活的引导,而不是生硬地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教学,所以教师的灵活教学也是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3.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较少的沟通交流和小组合作的机会,也是致使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很好地发挥主体作用的原因之一。语文并不只是一门学科这么简单,语文涵盖的范围十分广范,它不仅包含着听说读写,还包含着对文字的字面理解和深层解读。学生不管学习什么新知识都要以文字理解为基础。沟通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自顾自讲,很少给学生以互相沟通交流的机会,这也是不能提高学生主体作用的一大原因。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对策

首先一定要明确一点,教师不能将教学局限在课本中或是备课本上。教师应该结合整个教材灵活地运用书本知识,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一些课外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懂得灵活运用教材知识,懂得将教材知识向外扩展。其次不要扼杀学生的想法。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展最灵活的时期,即使学生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但这都是好的现象,教师应该在他们的思维上给予一些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将他们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并且要提倡学生多通过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来拓展自身的思维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沟通能力,而且还能充分地体现出他们的主体作用。最后,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合作组队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交流,而不是自己在课堂上千篇一律地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枯燥无味的讲解。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不仅能够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还能营造出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激烈的氛围中提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教学的效率,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转动起来。

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想要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实是很容易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更重要的还取决于教师的带领。

综上所述,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有很多,但是都需要教师和学生良好的配合才会生效。每位教师都应该朝着这方面进行努力,而不是一味地局限在课本教材中,不应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另外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一些规定,教师还应该将老式陈旧的教学方式与新式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达到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先炳.在中心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J].语文教研,2007(2):40.

2.孙素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学周刊,2013(8):120.

篇5:小学语文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探究

我们经常听说学生学语文一听就懂,一做就懵。有时老师越是讲如何做,如何理解,而学生越是糊涂,原因在于学生只循老师的思路而未能开发自己的思维。为此老师要先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开发他们的思维,然后再讲解。这样比教师直接讲好得多。这是因为学生开发了自己的思维,动脑筋思考,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曾说:“要用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予提示,给予时间,不满足于问题的解答,应追求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2、加强自由讨论

自由讨论是不可少的课堂教程,它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是整节课学习的高潮,思维的高潮。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敢想、敢说,通过讨论激发思维的火花,通过答疑明辨是非,加强了自由讨论的学习形式,学生面对学生敢于直言,敢于说对,敢于说不对,敢于开诚布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每个同学的看法或答案都不可能是准确全面的,但在七嘴八舌中,都示演了大脑的分析、比较、综合、整理,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评价、分析、筛选或优化,既培养了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和观点的品德、作风,又补充了自己答案的不足。通过学习别人的语言,丰富了自己的词汇,提高了语文表达能力,养成了自己虚心学习的好思想,好作风。

3、重视新课点拨

篇6:小学语文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探究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实效性如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和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片面注重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讲师”,而学生却成了观众、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长期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使学生缺乏创造的激情和灵感,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为适应新时期人才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观念。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情绪良好或善于调控,可以使全体学生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不良情绪却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加里宁说过:“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捉捕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加速激活认识活动。所以,作为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下,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强化教学水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而不应是教师不厌其烦地“教”去代替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课堂上才具有发挥主体性的能力。

1、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后,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如在《春》一文时,可让学生收集含“春”字或描写“春”的成语、诗、词、歌曲、对联、俗语、让学生从“春花”、“春风”、“春草”、“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这样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如何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我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猜读、探究性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要以阅读实践活动为纽带,让学生把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在阅读的类型和方式上,要注意把自主性阅读与合作探究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古人云:“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西方也有类似的论述“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传授知识是永远也讲不完、授不尽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自学能力,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尽情欣赏语文世界中的珍品瑰宝。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内引外联,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吕叔湘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可见,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除了课内还有课外。从内容上来说,“课内”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主阵地;“课外阅读” 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益拓展、延伸。从形式上来说,课内的指导是为了课外的不指导,我们就是要通过课堂阅读的习惯养成与方法引导,逐步建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有效的进行课外个性化阅读的目标。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就马上生动活泼起来。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校外生活是千姿百态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为学生拓宽广阔的阅读时空。重视阅读实践活动,使阅读教学与生活相连,使阅读与课外活动互补。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而习惯又在养成。通过课内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我们就是要将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根植于学生身心,使学生的阅读行为成为个性化的自觉行为。比如,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坚持写好读书笔记,建立阅读成长卡等。二是,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

《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阅读方法的指导十分重要,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归纳默读、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大胆激励学生主动想像,在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时,要勤思考,勤动脑。引导学生学会扬弃,善于创造性阅读等。因此,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运用种种手段,激励学生主体想象,使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才不是一句空话。

四、重视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形成不了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为此,应首先从阅读的数量着手。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自己征订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初中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著阅读不少于6—9部,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在学校开展“读书伴我行”和“背书竞赛”等活动。其次,明确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的要求。让学生积累课内和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及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等,并要求学生经常朗读和背诵。积累了这些感性的语言材料,储存于大脑,必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还语文以鲜活的本来面目,一直是语文教师努力的目标。总之,要在初中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参与备课,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确立教学目标,做到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就要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给学生讲解自己与文本的对话为主;就要以学生提问质疑为主,而不是以教师问学生为主,是教师服务学生,而不是学生服务教师;就要以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为主,自主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才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参考文献:

《主体性教育》(作者:张天宝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主编: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教育名篇精选(教师版)

篇7:小学语文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要:语文教师应该是博学的。有宽广的知识,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她还要喜欢语文。兴趣和爱好对教好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课堂怎样融入素质教育的创新?将课堂还给孩子,由教师宣教转变为启发孩子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一种老师幸福地教,学生快乐地学。我们还应努力寻求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8:小学语文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探究

一、对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 以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进行教学, 将学生作为接受与灌输的容器,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一堂课下来, 教师把教学时间占得满满的, 学生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 整节课都在记老师所讲的知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要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讲台走下来,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 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

(一) 组织者。教师在课前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兴趣与爱好, 要以学生为出发点,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设计出富有趣味性、艺术性与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 指导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放权并不等于放羊。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系统的学习, 认知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 还没有完全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时难免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师要在充分放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控, 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主探索的过程, 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 合作者。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或学的过程, 而是教师、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共同学习体”。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习者。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与问代替了学生的思与练, 把一篇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的课文变成了分析文章结构的讲解课, 这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也不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 在阅读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所描写的意境, 在读中思考, 在读中品味作者用词的巧妙, 领会文章布局谋篇的精妙。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以讲代读的教学模式, 减少教师讲解与提问的时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匆匆》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并找出意义深刻或自己感触最深的语句, 谈谈自己的理解, 此外, 仿照文中的写法, 写一段话。这样的教学过程,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阅读。首先通过初读, 提取信息, 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后再经过细读, 细细品味, 进行信息的整理与加工。不用教师过多地讲述,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积极的阅读与主动思考, 在阅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对流逝时间的无奈和惋惜, 在阅读中体会到了文章语言的优美与情景的交融, 体会到了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让学生主动求知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 是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的基石。在学习中学生有了问题才能积极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主动思考, 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可见问题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小学生年龄小不会提问, 提的问题也是没有价值的, 而且学生过多的提问会打乱教师的教学计划, 造成教学的无序, 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讲解进度, 因此教师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与时间, 代之以教师的自问自答。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要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 让学生不要迷信书本, 不唯师不唯书, 要勇于质疑, 敢于挑战, 要善于提问, 乐于提问,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初读课文, 然后让学生看看文章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 以此来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题目中的关键词是“飞”。进而有学生提出:题目中的飞和文中敌人所说的“飞过来的吧”中的“飞”含义是否相同?我让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反复诵读, 终于弄懂了这两个“飞”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主动地进入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而且学会了如何进行自主学习。

四、分层教学, 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教学面向全体,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受先天与后天因素的影响, 在基础知识、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发挥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容易做到, 那么如何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们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 贯彻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 将全班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 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层次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执行不同的评价标准, 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对于差生主要侧重于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 如掌握生字词;对于中等生则要求他们要掌握这些词的含义, 明白用词的巧妙;对于优秀生则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全面的掌握, 从字词的运用到文章的主旨, 分析文中的语句谈自己的见解, 并能将所学灵活运用于实际。这样的分层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和全面发展, 使全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篇9:小学语文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主体作用 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66-01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显得更重要。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本文就针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度解析。

1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根源

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一切教学设计全都为了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是为学生服务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课改的一种探索,其本质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从而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当前教育教学的主流也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尤其是小学生,教师要下大力气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其热爱学习。在此基础之上,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乐趣无穷。最终达到乐于学习的目的,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新知识,给自己的学习制定方向并定出计划。笔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认为:本学科的教育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再到乐于学习,最终迷上学习,长大成为学习型的社会精英人才。

2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略谈

成功没有捷径,但绝对有方法,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出一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2.1 小学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

思想决定行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让学生从规规矩矩被动听课的状态中走出来,从作业大山、考试压力下面走出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氛围是活而不乱,秩序井然的。虽然有时候孩子们会争论得热火朝天,但那是讨论问题,激发思维的火花;有时候学生也会静悄悄没有声音,那是在思考,在听讲,或是在做题。只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出来了,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既有民主讨论时间,又有练习强化的机会,学生活跃与安静都是正常的学习状态。学习本身就是一项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开口表达观点,用笔写出心之所想,必要时可以借助活动展示出来。

2.2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高非智力因素,激活课堂

在教学领域,教师巧妙地运用非智力因素激活课堂会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它是让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能力,提升智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下大力气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顽强的学习意志。笔者经常用的方法如下:

(1)运用赏识教育,妙用肯定和奖励,力求使课堂“活”起来。并不是聪明的孩子应该得到表扬,而是表扬使孩子更聪明。所以,表扬和肯定有促进作用,让学生自己找到努力的方向,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不断去达成预期的目标。

(2)引入竞争机制。有竞争就有动力,竞争是活跃课堂的源头活水。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竞争形式有多种,常见的有学习组的竞争,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小组竞争中互帮互学,互赶互助,从而达到团队精诚合作、你追我赶的学习风尚。也可以让学生自身与自身竞争,制定“每日进步卡”,把自己的今天与昨天相比较,看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退步了,从而更好地改正缺点,扬长避短,取得更大的进步。

(3)情感因素的妙用。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互相尊重,民主共处。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的场所,所以,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真心地尊重并热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真正达到师生相长的境界。

2.3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适当运用一些活动策略

举行活动是活跃课堂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活动来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走到课外的社会环境外中去,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思考、结论几环节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活动性策略的形式多种多样。笔者经常用到的有辩论、竞赛、朗诵会、社会实践等几种。针对某一有争论性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针对某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笔者会让学生排成课本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针对一些优秀经典的文段,笔者会举行一个小小朗诵会,让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如果有必要,笔者还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自己去主动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的办法,比如“噪音污染征集令”,笔者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当中噪音污染的问题,并给出解决的办法。有的学生就找到了很多噪声污染,并有根有据、声情并茂地草拟了一份倡议书。

3 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

作文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就一定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交互学生中提升个性,在探究学习中提升能力。

例1: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式学习。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自己进行一个评价,从而更好地认知自我,发挥主体性作用,笔者设计了一次参观课堂练习。笔者把学生的作品都贴出来,让学生互相发现别人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生中间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充分认识了学习好的学习的优点,并写下来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学生好的学生发现了学生差的学生的优点,也记下来,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大家都主动而积极地发现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教学更是一项需要所有一线教师深入探讨的工作。只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相信这一项工作会变得越来越具可操作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Z].

[2]刘芳.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专家指导汇编[M].中国和平出版社.

篇10:小学语文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探究

作者:陈泰锋 指导老师:陈道谆

(海尾中学,昌江,572700)

摘 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特别是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进行,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语文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课程改革的实施为语文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自由空间,广大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尝试。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老套、学生主体地位缺失,严重制约了语文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一些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理不清、考不好。总是将每一个文本肢解为若干知识点,塞进“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详尽地“讲”,认为不讲全面、不讲透彻就对不住学生,就体现不出自己的水平,甚至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还有的教师死盯住课本,千篇一律地分析课文。教师过分自信于自己的讲解和分析,而过多的讲解和分析占用了学生大量的体验、积累、思考和演练的时间,让学生在不断地被动接受的过程中渐渐地忽略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摒弃“满堂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推进的今天,一些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自身素质的羁绊,仍习惯于“满堂灌”。一次公开课,一位教师讲《苏州园林》。竟用了整整一节课,课堂几乎成为教师把持的“一统天下”。其间虽略有提问。也只是走过场而已。这位教师介绍得滴水不漏,学生则听得似懂非懂。平心而论,这位教师讲说能力确实不低,讲得也够投入、够累。然而,正是这种辛辛苦苦的灌输,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抑制了学生主动发展。

知心理学派代表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片面地、过多地“教”。只能形成知识

1-1

-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要力争面向全体学生,增加教学的自由度、选择性与灵活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与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例如童话故事的教学,一般都从情节入手。但是笔者在组织学生阅读《七颗钻石》时, 没有把情节分析预先设定为教学目标。让学生预习后,进行课堂讨论时,我问:“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否需要赏析?”如果学生说需要赏析,我便组织讨论故事情节;如果学生说不需要赏析。那就放过去。因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明了,结果大多数学生说不需要,于是就跳过了故事情节的分析,直接讨论小姑娘的形象。像这样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生成学习目标,凸显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必要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著名的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说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四、学会提出质疑,让学生实践质疑

质疑是学生提出问题,并希望获得解决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探求真知、向未知领域深入掘进的智力行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质疑、会质疑、善质疑,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体现。也是课堂教学优化高效的基础。从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看。“质疑”虽有所渗透和体现,但实际效果很难令人满意。许多教师仅仅把质疑当成课堂创新的点缀,质疑所涉及的内容只限于表层化。有价值的更深层次的发现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一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对一些好的质疑漠然视之,生怕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以致完不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有位教师上《木兰诗》一课时,有学生在临近下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可能吗?”这位教师有些不高兴地说道:“这个问题已超出语文学科范畴。下课再说。”这种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甚至压抑学生质疑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学贵有疑。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打开学生心扉、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掌握知识,远比教师提问,学生找答案,机械记忆知识好。如果我们只注重把每一篇课文当中出现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那么即使学生能在某次考试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他也仅仅是一个只会把各个知识点归纳及运用的“技术操作能手”,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提高。语文新课程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所以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

-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如教材展示了《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一面》的战友情;《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救国之情,《皇帝的新装》中作者对皇帝的腐朽愚蠢、虚伪自私的讽刺之情,《纪念白求恩》中作者对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的赞扬和崇敬之情,《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赤诚忠贞之情,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景仰之情,对贤臣的爱慕渴求之情,对小人的鄙视厌恶之情,等等。可以说,课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沁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二)入理——寓情于理

就是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说理。

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论文偶记》)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

篇11:小学语文课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探究

﹙静宁县细巷初级中学

吕菊香﹚

【摘要】: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忽视乃至压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此,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更新观念,转变参与角色,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本文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视角入手,分析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必要性,探讨如何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农村初中

学生 教学 主体地位 【正文】 :

我们都知道,由于农村初中条件的限制,致使农村素质教育的质量偏低。但是新课程理论要求我们: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效课堂要“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也是语文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么样才能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推进的今天,一些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自身素质的羁绊,仍习惯于“满堂灌”。一次公开课,一位教师讲《故宫》。竟用了整整一节课,课堂几乎成为教师把持的“一统天下”,其间虽略有提问,也只是走过场而已。这位教师介绍得滴水不漏,学生则听得似懂非懂,然而,正是这种辛辛苦苦的灌输,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抑制了学生主动发展。心理学派代表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片面地、过多地“教”。只能形成知识的堆砌,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树立“教”是为“学”服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观点;要调控好“教”与“学”的时间比例,充分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讨论时间;还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二、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经过多年的教学体验,我认为愉悦的教学氛围的营造要坚持以下两条条原则。

一是尊重、爱护学生。邓小平谈到教育时曾经说过: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间同志式的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教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确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课堂上,记住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你能把你读懂的地方告诉大家吗?”“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大家允许老师说说我的看法吗?”“请你来帮助他?”这样亲切的话语,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师生之间有一种亲和力。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差异,崇善个性,让孩子们言论自由,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这样师生间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才能形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被别人尊重的幸福,从而在自己的个性中也培养一些尊重别人的品质。

二是投入情感。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为此,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倾注着教师真挚感情的课。这里所说的“倾注感情”,并不是说把语文课上成是教师慷慨激昂的演讲课。这里所谈的感情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只有在一堂课中注入那涓涓的情感细流,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此时学生的感情,人格也才会受到感染,情操也才能得到陶冶。他的爱、恨才会自然流露,学生的个性也才能得到体现。只有师生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自然而然的主动参与到这种愉悦的氛围中。

三、创设新颖的学习方式

新颖的学习方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主要途径。列举几种如下: ⒈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就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进行搭配分组(四到六人一组),每组都有一个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组长,其余各人各有任务,或记录,或汇报,或检查,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通过组员的合作,既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又提高了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一部分原来在班上不敢发言的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的学习锻炼,逐渐地也敢在班上发言了。如《曹刿论战》一课,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可设计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小组先自己阅读这篇课文,读熟后在小组里互相讲故事,最后各个小组推荐一个学生参加竞赛,到讲台上把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各小组大声朗读,为了能迎接挑战,组员读熟课文后,就互相讲起故事来。这种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面,又使胆小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使那些有组织能力的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

⒉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己的个性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如期末复习时,布置学生自己出一份考题,学生在自主完成出考题的这项学习任务时,要去看课本,查阅资料,而在这一个活动过程中,他的主体作用就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个性就得到了体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如,学习《斑羚飞渡》一课,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主学习,然后交流学习心得,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选择内容的原因,有的人甚至还画了斑羚飞渡的画面,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表达方式,真正体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论断,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可感受到他自己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景象。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别人好的看法还会潜默移化地影响一些学生的个人观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把书读“活”的好处,使其个性不断完善。

⒊ 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合作伙伴。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同学交流的机会。如,初三学生“在临别之际给母校写一份建议书”这一项内容,教师就可以利用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建议书的写法、格式到内容的确定,学生都和自己最好的合作伙伴讨论、学习,在讨论学习中,他们感觉到了自由,畅所欲言,热情高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平时感受到的母校需要改进的工作指出来了,看着那一条条合理化的建议,在叹服他们看得准、看得实的同时,作为教师的我真正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自主、自由学习的重要性。

四、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之后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对新课改精神的领会,使我逐渐意识到这样做,只会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大打折扣。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我曾经听说过有位老师在上课文《少年闰土》“跳鱼儿”这部分内容时,突然有个学生提问:“课文中介绍的跳鱼儿真有趣,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而且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老师,我从来没看见过跳鱼儿,它到底是什么样儿的?”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把这位老师“问倒”了,开始只是惊呆,无言以待。后来这位老师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老师也没有看见过这种鱼,我们同学中谁见过这样的跳鱼儿?”这一问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几个学生回答说,这种鱼像现在菜场上会跳跃的泥鳅,再多两只青蛙似的脚一样的鱼。由于这位老师能正确对待学生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其实,知识浩如烟海,教师不可能万事精通,被学生“问倒”之后,教师要表现出“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千万不能怕尊严而训斥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虚心好学,积极探寻学生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带着新的问号下课,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的创见之疑,创见之问。这样,自主学习就落到实处,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此可见,要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资源,结合地方实际,认真领悟课标理念,使自已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不断开放创新,把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改革真真切切落到实处,开创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新课堂。

参考文献:

上一篇:黑与白美术教案下一篇:硕转博导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