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2024-05-12

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通用11篇)

篇1: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认真听完了王爱东校长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讲座中的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学生通过阅读一篇篇经典文本,走进一个个名家、一本本名著,让孩子打开一扇窗户,走进一个美丽的文学世界,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 重要的形式,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目前,许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种类繁多,但学生的选择却较单一,除了卡通故事之外,就是童话类、故事类,或是为了考试的作文类书籍,而对许多文学名著却极少接触。其实,多读些名著,对小学生是极为有利的,因为名著都是经过历史长河淘洗过的生活经典,是文化的精华,真理的载体。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呢?我认为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基本动力。要搞好文学作品的欣赏,更要有许多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口味,浅显易懂而又情感高洁的文学作品是首先条件;二是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读”、“诱读”。如:

a、开展“读书交流会”,“佳作欣赏会”等,形式可有:细品、复述(或背诵)、介绍、评析等;

b、开展精彩句、段、篇章的“朗读比赛”,晨会“一分钟朗诵”,“速默比赛”;

c、评选优秀读书笔记。当然首先要教给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方法,这在后面“教给方法”再详加说明。班会课每周检查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情况,既查数量,也查质量,还可以分大组进行“评优”或“每周一星”等。d、进行“话剧”表演。

2、教给方法

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是进行文学欣赏的基础及关键。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就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a、课内外阅读指导相结合 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教给相应的作品欣赏方法,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辅相成。b、教给审美鉴赏意识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态度来探索艺术真谛,体验艺术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憎喜乐等情感,可通过有感情地讲解、朗读、吟咏等,营造情境、气氛、感染情绪。c、引导做好读书笔记

读过的作品要进一步加深认识,得记录下来。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在高、低段的要求不同,低段的只要能记录看过的书目及作者即可,而高段的还可加上对作品主要内容的概括,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或人物的印象以及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评价等,甚至许多好词、好句皆可。

3、效果展示

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后,总会希望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欣赏感受表达出来。这时的效果检查和展示已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效果展示可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可开展“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诗歌朗诵会”等,每次的优胜者皆可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并可与各种“全优生”、“特长生”等评优挂钩。

总之,引导小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不是一周、一月的事,也不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就能见效的,是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坚持引导,小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才能提高。著名作家金波说过——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做好孩子“阅读的点灯人”,让学生通过阅读一篇篇经典文本,走进一个个名家、一本本名著,让孩子打开一扇窗户,走进一个美丽的文学世界,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篇2: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教学就是要在阅读实践中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挥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以至全面发展和完善人格。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素养、提高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挑动学生心目中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所以,课堂教学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一篇新课文之前,我都注意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时,我采

用了直接导入课题的方法,让学生跟着我一起读课题,在板书的时候,我故意将鱼游到了纸上,写成了鱼画到了纸上,学生都很激动,连忙指正我的错误,我顺势引导:咦,不对呀,鱼是活生生的动物,只能被画到纸上,怎么可能游到了纸上了呢?这样一来,学生都很感兴趣,非常迫切的希望学习课文,很自然地便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同学吸引力就更大,所以,我就立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效果会好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一)内外结合,课外阅读要结合语文课的教学进行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结合语文课的教学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并且还要将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拓展学生视野,二者相辅相成,可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在学习《将相和》时,教师就先布臵学生读《东周列国志》,同学们在学课文之前,对廉颇、蔺

相如就有了一些了解,课堂上兴趣盎然,对蔺相如、廉颇赞叹佩服不已,知道《东周列国志》里不仅有他们的故事,还有许多英雄豪杰的故事;在教学完《丑小鸭》后,教师就安排学生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如《皇帝的新装装》、《海的女儿》,学生对安徒生童话有了进一步了解,班上兴起一股安徒生热。这样就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将探索的目光自然地转移到课外阅读中。

(二)家校联系,多方合作培养读书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多的需要在父母的参与下形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熏陶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电话交流等形式引导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不仅自己要读书,而且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共同分享阅读体会,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榜样和最大激励。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思维的敏捷性。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语言实践的训练,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活跃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发展个性,以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我常根据课文的内容有目的的去进行语文实践的训练。例

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如果当时你站在悬崖边看着普罗米修斯遭受痛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在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说说,你想怎么当好导游,把这个美丽的风景介绍给你身边的伙伴亲人。问题提出后,孩子们都抢着发言,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一般经过快速思维后,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再推荐说得好的在全班交流,这样,谈论交流而后把他们说的写成文章,效果是很好的,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至少要阅读25万字。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在量上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

(一)快速浏览法

在语文课堂中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为的是能在加强学生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的基础上,更加自信、更有兴趣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

学生从平时的阅读向快速阅读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

不能急于求成。刚开始的时候,让学生们从基础的字、词、句、图片进行训练。对于学生而言,要教会他们充分利用文本的各项资源,如课文后面的生字词、思考题、资料袋及相关的图片等。教师要在充分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编者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之上,整理利用文本的各项资源,并指点学生根据种种提示,识记课文中的字词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一文,介绍了雷雨前后天气的巨大变化,在雷雨没来之前是“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相反,在雷雨之后“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了起来。”在这里就有两幅图片非常醒目地展现在课文中,雷雨来前的文字下方是一幅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小朋友正把家里的窗户关上的图片;而在雷雨过后的文字上方,是一幅天蓝气清、彩虹高挂,小朋友正把家里的窗户打开的图片。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在进行快速阅读之前,很快就能明白课文大致要讲的是什么内容。所以,图片的快速过目能给快速阅读带来帮助。

(二)经典名著推荐法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所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经典。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让学生能在综合知识考试中

考出高分,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的心智,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诘科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神笔马良》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斯尼的故事等。这些都是学生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教师更应该指引给学生。让他们通过阅读、思考、观察,品味文章里的人情世故、真善美丑,教人去恶从善、辨伪识真。从而一个人的品质、素质、内涵都得到提升。

(三)圈点批注法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习惯的培养、方法的传授和思路的点拨。也就是说,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效果颇佳。而圈点勾画批注阅读法是一种边阅读、边勾画标记的阅读方法。阅读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品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在阅读的同时,边读边想边动笔,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点勾画,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分层次,写出感想,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评价手法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篇3: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品析中积累丰富的语言

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正如古人云:“积跬步以至千里, 积小流以成江河。”摘抄仅仅是巩固阅读成果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 在鉴赏中, 深化认识融会贯通, 把握实质, 把范文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断的语句化为己有。

如《海上日出》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先指导学生从太阳的动态变化入手, 想象朗读, 品味描述太阳上升的词语:“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 体会想象太阳吃力上升的样子,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这样, 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中, 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可以相应地补充一些, 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如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 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 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等。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 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段, 写读后感等。既积累语言, 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切实保证了课外阅读的效率。

指导学生进行摘抄要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如果我们能做到勤摘抄巧运用, 那么我们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学生就会有较为开阔的视野, 有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 有较为流畅的表达能力。

二.结合语境渗透, 提高素养

创设语文情境, 运用多媒体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用富有感染性的乐曲, 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 或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 从而理解教学内容, 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 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 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 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如叶圣陶的《荷花》一课时, 我用多媒体播放出满池荷花优美的画面, 配上动听的音乐,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 假想自己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微风吹拂着, 暖暖的阳光照耀着, 与小鱼儿嬉戏着……学生们被这美妙的意境深深陶醉了。他们用比平时更美妙动听的声音读着, 再现了荷花的种种风姿, 充分领略了作者语言文字的优美。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 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提升学生的素养。

三.结合文本练笔, 积淀智慧

“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 结合语境练笔, 可以让学生通过文本这个例子具体感受, 品味体会, 更准确地运用语言, 并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素养的转化, 从语文知识走向言语智慧。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 有些课文都配有生动鲜明的图片, 直观形象, 也是进行练笔的宝贵资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如《桂林山水》《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精美图片让人放飞思绪, 为练笔提供了难得的宝地。文本资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适时地利用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 挖掘文本内涵, 彰显独特魅力。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 对运用联想与想象对情节进行续写, 使学生无拘无束的发挥想象潜能, 提升语文素养。如《七颗钻石》结尾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在学完课文后, 教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写写此时大地上会有怎样的变化。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学生心神觉醒、灵性飞扬。写出了许多精彩纷呈的佳作来。这样的想象练笔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 放飞了纯真的童心, 抒写出他们精彩无限的内心世界, 学生兴致盎然, 创意无限。

篇4: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首先,课外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试教育只重视教科书,而忽视了课外阅读,时间一长,学生对课本学习的热情逐渐消失。我曾对班级做过调查,70%以上的学生喜欢阅读报纸杂志或其他读物,他们认为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富有时代气息,信息量大,贴近生活。由此看出,课外阅读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牵引力。兴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本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阅读一些自己需要的轻松读物、小品文、散文等,指导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和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记录下来,让这点点滴滴的记录带给学生愉悦的感觉,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课外阅读可使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学生长期生活在近乎封闭的校园中,与社会的接触面很狭窄,要使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其中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进行课外阅读。因为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报纸杂志,都承载着各种社会生活的信息,课外读物是社会生活內容的重要载体,可以给学生提供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通过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对社会生活有所感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可以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产生更深的认识。

再次,课外阅读是学生应考的需要,更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需要。近几年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的语文命题跟课外读物结合越来越紧密,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大部分的题目取材于课外读物。如果一味埋头于教科书,而不看课外读物,那么要想有好的语文成绩,恐怕是不容易的。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实行开放性的语文教育,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只有立足于语文学习,着眼于未来生活,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质,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如果学生只局限于“教科书”的圈子,阅读量少,语文学习的视野狭窄,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低。我们应该为学生开辟课外阅读的天地,让他们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提高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的天地是广阔无限的,我们要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指导课外阅读要从多方面着手。

第一,指导学生选择书籍。由于年龄、知识水平的原因,许多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分不清主次,读得杂乱,只凭自己的一时兴趣,看一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书籍。我们如能运用适当的方法推荐介绍,就往往能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健康书籍,并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第二,阅读方法上给予指导。大力提倡课外阅读,不能忽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有针对性的阅读,可以提高阅读效率,让学生少走弯路。首先让学生懂得阅读规律。课外阅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有规律地阅读可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或精读、或略读,阅读时要明文体、抓要素、归大意、析结构、赏语言,整体感知。要求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自觉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每学期精读一本书,每星期精读一篇文章,培养学生细读、精读的习惯,掌握读书的方式、方法,训练阅读中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良好自读能力的形成将使人终身受益。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作品情况,设计好导读,有选择、有重点地向学生讲解写作背景、作者情况、作品中的疑难问题,阅读时应注意的问题,阅读时可运用的方法等,通过这样的实践,就收到了较好的指导效果。

第三,定期进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课外阅读的评价活动。举行读书经验交流会可以将优秀的书籍介绍给每一位学生,在交流中使学生对优秀的书籍达成共识,既培养了学生对书籍优劣的判断能力,也拓宽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进行课外阅读评价活动,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课外阅读的体会,将自己认为优秀的书籍向大家介绍,这样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课外阅读经验交流会和评价,不仅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也体现了课外阅读的质,既调动了学生个体的课外阅读,也加强了学生集体的课外阅读。

重视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阅读更多的优秀书籍,把语文学习的外延拓展为生活的外延,让学生在墨韵书香的浸染中,感悟着语言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真切更丰富的人生,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深切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篇5: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教五年,一直带的是中高年级的语文,突然之间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才发现,给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多么重要。从最简单的阅读习惯上着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在语文知识、思想方面的水平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其具体内容主要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语感;提升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所以,首先要改掉学生唱读,学会有感情的读,在读的基础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我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训练:

一、让朗读贯穿课堂

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要求学生充分的读书,是一个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重要过程和方法。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1、教师真情范读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在听朗读录音的时候,他会觉得那很好,可是离他很远,似乎那是遥不可及的,而老师站在课堂上深情并茂的朗读消除了这种距离感,老师的朗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茅盾的《白杨礼赞》时,老师首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学生就会被文章的美景所陶醉,就会被文章的优美语言所吸引。他们不由自主的会在内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并且范读能在无形中指导学生的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文本。要通过丰富的材料、生动的剖析、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如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在头脑中浮想鲁提辖和镇关西的精神风貌,然后指导他们哪些该读重音,指导他们如何把握语速,指导他们如何读出气势和感情,经过指导,教室里沸腾起来,读着读着,他们有的推出拳头,有的拍手叫好,有的神情严肃,一拳比一拳更猛,一句比一句读得更有气势。一遍一遍的朗读,学生们读得有味、有声、有色、有形、有神、有情。通过朗读,学生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了鲁智深疾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辉形象。、教师创设情境,提倡多种形式朗读

在朗读教学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为他们的个性化的朗读增加色彩。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现欲。如采取自由朗读,不同的分组方式朗读,配乐朗读,接力朗读等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之间的统一,对学生的朗读都要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人人都乐意去读,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感情的舞台。如在教学诗歌时,就安排诗歌朗诵比赛,这样,学生就能更好领悟诗的感情;在教学《愚公移山》、《卖油翁》、《戴震难师》等课文时,就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更好感受人物形象。

二、让说话闪亮登场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说话教学。

如果在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创造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说话的空间,让说话在语文课堂中闪亮登场,那么,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会大有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上一层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那么,说话应该怎样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说话

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根据文本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个或两个问题,在学生朗读之后,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看法,尽量让学生多说,让多个学生说,并让学生评议。这样的回答,既能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又能大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如我在教《小巷深处》时,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按下面的句式说话:这篇课文讲了一个 的 故事(要求:从不同角度概括)。学生说出的内容有: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盲目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2、探讨问题,对话交流

“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在阅读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积极探讨、研究问题,这样在小组合作形式下,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问题,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会各抒己见,他们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他们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领悟了作品的主题。

如我在教《白杨礼赞》时,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它是不平凡的树,有的说它有力求上进的精神⋯⋯ 我接着问:它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有的说:它生长的环境不平凡,有的说它有不平凡的外形,有的说它有不平凡的内在气质。当我再一次要求学生品读第八自然段,大多数学生说∶是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在愉快的对话交流活动中,学生们不知不觉的领悟了作品的主题。在探讨问题中持之以恒的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既能使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又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品味语言,谈感受

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词汇训练。我在现代文的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在课文中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这样,学生在领悟语言的魅力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如我在教《囚绿记》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谈谈喜欢的原因,有位学生说了喜欢“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因为作者在这里用了排比句的形式,表达了对绿的不同寻常的理解和深深的爱意。有位同学说喜欢“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因为这句话表面上赞扬“绿”“永不屈服于黑暗”,实际上作者借“绿”抒发了自己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三、加强写的训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写”的训练,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改写、续写、写读后感等,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如我教《白杨礼赞》时,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后,要求学生仿照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方法,描写一种树的外形特点。教学第八自然段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整篇课文讲完后,又要求学生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注意了从段到篇的过渡。教完《捕蛇者说》后,要求学生把封建社会与当今社会进行对比,写一篇读后感,从而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篇6: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H 1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0152-01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人的一生离不开阅读,只有阅读的人生才是最精彩的。所以阅读是人类终身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学生语文素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因素。英国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再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是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在阅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自学的能力。这就是所谓“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那么如何开展绿色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简单地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尝试:

一、培养阅读兴趣,首先从词句训练开始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而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既增加了文章理解与认知又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口、眼、耳、脑等身体器官,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内心情感的丰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朗读是一种语言训练方式和语言实践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对于增强理解力和认知力,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空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朗读就是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当然,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能“感知以趣,趣知以读,读之以思”,呈现思维上的递进性。在朗读训练前,教师应安排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扫清文字障碍、断句意、定语速、定重音、划节奏等。特别是古诗词的朗读中,要特别注意平仄、押韵。举例来说,古诗语言凝练,讲究韵律和平仄,而且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所以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吐字清楚,而且还要注意节拍。特别是绝句,寥寥数字就表现了很美的意境。因此读之前一定要学生理解诗意,才能读出诗中的韵味。例如《春晓》这首诗是给读者描绘一幅春天的美景,鸟鸣、春风、细雨、桃花把人们带进春天的画卷。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生活联想,结合插图模仿,尽可能将一幅幅画面呈现出来,以此来增强真实感,特别要注意诗的节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其自主阅读能力 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知道,课改新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教师的指导得法,学生的运用得当,能让学生切实打好阅读基本功,培养自主意识,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必须有目的、有要求、有层次。例如:第一个层次是初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扫除读音障碍,边读边想,圈画生字,标记疑问处,阅读的目的要求明确了,学生便在读的过程中仔细认字,积极思考。第二层次的读是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先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如诵读、轻声读、默读、赛读等进行充分的读书,自主的思考。讨论问题时,在关键地方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让学生把教师想讲的话说出来,从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明”的能力,也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第三个层次的读是要求学生寄情于读,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策略进行阅读,如《望庐山瀑布》等,可用“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的方法,《包公审驴》等可用“读时按自己的想象加动作”的方法,学生都喜欢这样的阅读,读得有滋有味,配以动作表演时,也有板有眼。因此,学生在愉悦的阅读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从而快快乐乐的学语文。第四层次的读,是指导个性化的阅读。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读读、说说、评评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学生的身心放松了,思维激活了,阅读自主了,个性也就发展了。

三、引导学生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化积淀

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词句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更要紧的是培养人类几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靠感情对感情激发,靠智慧对智慧启迪,然而这绝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因此,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定时定量的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要求。我们从课文涉及的作品出发,结合当代文坛优秀文学作品评选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向学生推荐书目:一是把语文课本涉及到的作品尤其是基本篇目涉及的作品作为重点推荐对象,让学生读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结合时代特点,从当代文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中推荐,这样可以接近生活。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每年一度的高考优秀作品。把这两方面选出来的作品编成书目印发给学生,学生读起书来就不会盲目被动。第三,我们还向学生推荐借阅一些报纸杂志,容量适中,内容丰富,又与教材保持同步,我们常常安排学生在阅览课上或业余时间选读,让他们通过阅读、思考、观察,品味文章里的人情世故、真假美丑,教人去恶从善、辨伪识真。从而一个人的品质、素质、内涵都得到提升。

四、在阅读中训练学生想象能力,提升创新品质

想象是人脑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许多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一切创新思维、创新活动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和拓展,是知识的活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科书这一特殊的课程资源,根据课文特点,激活学生想象思维的火花,并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通过诵读古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中华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同时,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文均为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的深层蕴藏着人们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

篇7:让学生在阅读名著中提高写作能力

巴青县中学:刘雪梅

【摘要】:中外经典名著是世界文化的精髓,是每位中学生必须接受和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促使他们进行有效的阅读,从而提高读写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经典名著

调动学生

学生阅读

写作能力

大家都知道,书籍在人的一生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那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中外名著,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么精辟的论述啊!“读名著就如同和许许多多的名人作家聊天。”虽然,我们很少有机会与这些名作家真正坐在一起,但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来了解他们的思想、境界、为人处事,从而用以指导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有人说:“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命运和前途”,我认为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是经过时间淘洗过的典范之作,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在青少年阶段读这样的书,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余秋雨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名著其实是知识堡垒上的制高点,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虽然有些名著内涵比较丰富,理解起来不像某

些通俗作品那样容易,但他们在表面上更加清晰,形式上更加完美,因此有以一当十之效。事实上也是如此。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青少年阶段只有读一些高于自己认识水平的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真正有收获。

我在《读者》上读过一篇《凭自己的高兴读书》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叫黄永玉的大学教授,他受教育的程度并不高,而后来居然成为一所知名大学的教授,靠的是什么?他说:“他靠的就是喜欢读书,特别喜欢读名著。”

提到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一个高小毕业生,最后居然能成为著名的文学家,靠的是什么?答案是不言而喻了。犹太人世代传言:“书本是甜的”。对孩子们而言,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一桩快乐的事情,从而终生享受书籍带来的无穷乐趣,这也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的最好的礼物。犹太人最终成了世人公认的世界上最聪明人种之一。可见,读书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

因此,提高学生对“名著”的自我阅读能力已是非常必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名著”的自我阅读能力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初一抓起,做好小初衔接工作,转化学生思想,跟学生讲清道理,使他们认识到阅读名著的重要及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阅读名著可让人摆脱平庸。青少年正处于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

义,因为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刚升上初中的同学们,懂得了这些道理,自会志存高远,重视名著阅读。可能一些同学思想还停留在初中老师紧跟紧抓的层面上,他们需要老师面面俱到。但新课标需要的是学生主体论,应该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当然,学习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品三国》、《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读史记》等节目的做法,以及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或者表演名著中的片段也是必须的辅助手段。但我们更应让学生带着名著自我走向老师,培养学生对名著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原有的阅读能力与名著产生有意义的联系,生成应有的阅读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激发学生亲近名著的愿望,学会自我阅读。

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自我阅读名著的习惯。从小学刚升上初中的学生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科知识,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对各种文章也已学会了一般的阅读和分析,所以在初一,老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列出计划,明确初中三年每学期所需阅读的名著书目。

二、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想文章好在那哪里?读完后要概括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还有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明白以便向老师同学请教。

三、养成边阅读变圈点的习惯,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到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时用笔把他们圈出来,并学着在旁边写上一些简短的批注,阅读时自己的见解看法

我们还可以根据必修课本中的“课外学习”部分规定的书目有计划的进行细心研读。并且要走近作家,加深对作家的感情,写出自己的体会。每半学期辑录一本读书随笔,每周针对自己喜欢的作品章节,自选角度,给予点评,文体不限,并由一名同学给全班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名著或名著片段,要求学生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贴在班级宣传栏中供全班阅读等等。这样,从初一开始,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使名著阅读成为他们初中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四、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每当发现优美词句或精彩片段都要分门别类地摘抄到读书笔记中,并把这些精美语段读热到背熟,而且多练笔或多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得到丰富,语感得到培养,阅读综合效益得到提高。

篇8: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巧置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读书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对学生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创设一些情境,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 激起探究的欲望。

1. 营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语文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人文学科, 教师要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如果在导课时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会将学生带入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 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 设置故事悬念。

“要想知道喜洋洋是用什么方法打败灰太狼的, 请大家留意收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在解说的同时还配有精彩的节选片段, 这就是大家熟悉的电视节目预告。我们平时看电视或者报刊书籍的预告, 往往都只是给你展现几个精彩镜头或扣人心弦的片段描写, 这会让人产生非看不可的心理。学生都有好奇心, 他们阅读课文, 往往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十分关注, 根据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 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运用了悬念, 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3. 引导学生存疑质疑, 让学生在存疑质疑中进行探究阅读。

在引导学生观察、读书、讨论、交流的同时,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大胆质疑, 让学生学会质疑, 不断质疑, 逐步学会探索, 并在释疑中研究创新。在指导学生质疑时,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写出自己的理解、认识, 更重要的是要提出问题, 把不会、不懂及联想到的问题均不受限制地写出来, 到课堂上质疑。

二、教给读书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 学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讲解所占去。目前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一读, 担心学生对文章理解不准确, 教师总是以讲为主、讲练结合的惯用教学方式。有的教师讲起来就一发而不可收, 抛弃学生这个“阅读主体”, 更有甚者干脆就一讲到底。要知道阅读带着强烈的个性特征,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多元的。一篇文章,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没有个性的阅读, 就没有创造性的阅读, 那就是一种“死读书”。所以, 语文课堂教学要转变教师的观念, 回归到自然常态下的语文学习。因此, 语文课要让教师走下讲台, 放手让学生读书, 学会阅读的方法, 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去阅读, 潜心体会语言的内涵, 与文本对话, 去欣赏和品味,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自我感受, 提高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结合阅读教学, 有目的地教给学生自读法、摘记法、提纲法等有关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充分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大幅度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 以阅读实

河北省磁县申庄中学申保炜

践活动为纽带, 指导学生自主性阅读、合作探究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 让学生把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三、探究性阅读的策略

通过教学实践, 我总结出以下几种策略:

1.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多读书。

2. 比较整合。

对于在内容上互相关联的一组课文或同一篇课文中结构上相同的段落, 引导学生对其相同点、不同点加以比较, 进行整合理解, 展开探究性阅读。这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聚合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

3. 角色扮演, 入境体验。

学生所阅读的文本, 往往有着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 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 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4. 动手操作, 实验明理。

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 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模拟, 进行实验操作, 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模拟了课文描述的场景, 可以让学生具体地体验实验操作过程。

篇9: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小学;识字能力;审美情趣;情感态度

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内容的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大幅度提高。

一、借助语文阅读,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识字、写字能力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新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然而,如何才能在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借助自由阅读的过程帮助学生养成查字典识字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鹬蚌相争》时,在授课之前,我引导学生查字典认识本节课的生字与生词:“鹬”“蚌”“威胁”“毫不示弱”“啄”“喜笑颜开”“筋疲力尽”等等,让学生先经过查字典的认识阻碍自己顺利阅读的字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喜欢上阅读。

二、通过语文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阅读的魅力,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海滨仲夏夜》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文中一些句子进行了欣赏,如,文中“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为什么要用“燃烧”而不用“放射”或“映照”?“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海滨之美。

三、立足语文阅读,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魅力,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感受作者在文本中所给予的思想感情,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时,我以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学生在品读与想象中体会百合花的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等优秀的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教育。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1)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2)百合已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3)作者在百合形象中寄予了什么寓意呢?是什么力量让它冒出了花苞,开出了花朵,是什么原因使百合近乎完美?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进行阅读思考,并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本节课的中心思想,加强了学生情感教育方面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阅读的作用,不仅要借助阅读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还要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最终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10: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值得困惑的现象

《课程标准》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而,标准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哪一处体现、落实了“科学素养”,在事实上排斥了“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列出的书单,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等。此外再提及“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种类读物”,但并不列具体篇目,交由老师推荐。总之,推荐的倾向性是明显的偏重文学。难道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里,只有文学作品能代表人类文化吗?科普内容也是中学生不可缺少的阅读内容。合理选择一些如《科学家谈物理》、《环境的挑战》、《现代通讯王国漫步》、《材料王国的奇葩》、《保护人类家园》、《现代城市交通》等阅读,也是不可或缺的。近现代中外自然科学家,甚至许多专为青少年写作的科普作家,他们产生的许多力作,同诗歌等文学作品一样适应学生课外阅读。缺少了社会科学(政治法、文史哲、伦理、逻辑、宗教、美学等等)和自然科学(宇宙、环境、能源、数理化生、信息技术等),所谓“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只能是残缺不全的。①

当翻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看到令人困惑的现象。儒家、道家、法家的文章一次又一次地入选,而唯独难见墨家的作品[上海高中(H)版新增了一篇]。②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主要思想流派,其思想与作品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体。为什么单单冷落了墨家?墨子是一位极具工具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科圣”。他在科学上颇有建树,如“重力的发现”、“平衡静力学的发现”,“数学上的贡献—— 0的发现,切线的发现以及弹性力学”等等。这在讲究科学、讲究创新的现代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文采上,《墨子》也颇有特色,在先秦散文以质朴无文著称。然而,墨家作品的缺席,不由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教材选编上的不足,即语文阅读教学的天平,在大角度地向文学倾斜。难道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仅靠感性的文学形象的潜移默化就能形成吗?

二、语文阅读要渗透科学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艺术的重塑,也是科学的构建过程。语文阅读的发展趋势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过程。任何的偏向都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阅读在关注

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阅读中渗透科学教育。

(一)语文阅读要富有时代感,加强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

随着信息革命、数码革命和生命科学革命划界的后现代社会的到来,科技与人形成了难分难解的关系,不懂科学,就不能达到对人性的深入理解。如今,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事件,往往不是来自人际关系领域,而是发生于自然界或者人类的“物理自然”,比如沙尘暴,比如水土流失,比如陨石撞击的威胁,比如海平面升高,比如厄尼尔诺现象等等。科学正在创造一个新的自然界,也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我们再也不能以老眼光去看机器的存在,连“现代科技对人类影响很深远”这句话都要打上问号,因为“科技就是我们自己”。

文学呼吁科学,那么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关注科学吗?文学的这一发展趋势,不能不促使我们对此进行思考。答案是肯定的。时代在前进,历史在演进,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是滞后的。传统的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长期受到禁锢,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与通相对贫乏。如果我们一味地沉湎于历史文化中裹足不前,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现代瞬息万变的科技生活,那么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会失去其真正的内涵。

(二)语文阅读要体现科学性,注重培养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不仅要体现科学性,还要着力注重培养学生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能力。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从当年所谓的“知识大爆炸”到现在的“网络时代”,交流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交际的内容,处理信息已成为学习、工作甚至娱乐须臾不可离开的任务。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必须迎接三个挑战,即“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成几何级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大量的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近几年兴起的信息学与人力资本理念从社会角度指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必须是一个懂得如何阅读、选择信息,如何真实高效地传达信息且具有文化素养的人。⑤除了鉴赏性、评价性等传统阅读样式以外,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这种曾经“藏在深山不见人”的实用性阅读样式越来越被人所熟识,并茁壮成长。这种阅读具有冷峻、严谨、精细等定向阅读的特点,高考科技类文章的阅读测试,正是这种社会需要的反映。⑥如1994年的“四角龙化石研究”,1995年的“地球外讯号研究”,1996年的“造纸新工艺研究”,1997年的“颅脑与肠脑研究”,1998年的“转基因作物研究”,1999年的“动物冬眠奥秘研究”,2000年的“光速降低研究”,2001年的“铜奔马正名”,2002年的“沙尘暴”。语文高考科技说明类阅读的检查,引导人们认识到培养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的“沙尘暴”,属于含人文色彩 的科技说明文,一改往年科技说明文的神秘面孔。绝大多数人从电视或报纸里都见过沙尘暴,不少省份还不同程度地遭遇过它。今年的考题真正考“语文”,考查筛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准确地获取新鲜的信息,是信息时代的需要,是学习、工作、生存的需要,语文教学要训练学生这种能力,使学生适应时代的需求。

(三)语文阅读要欣赏科学美,张扬科学的批判精神

篇11: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要求:“7-9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80篇。”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相当大的比例。的确,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增加阅读量,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获得审美体验,挖掘潜能,提高素质,奠定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初中生中,由于受信息、条件、家庭、观念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极大影响了学习效果。那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加强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一、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阅读视野的局限,大量的课外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书阅读,我们应该把语文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改变那种以教科书、教参和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的农村初中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还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能适应考试,不会独立思考,缺乏创新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探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就开始了。

二、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关键要重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乐意地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以身作则。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要做热爱阅读的人,在情感上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2、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极大,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教师应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如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3、个性引读。由于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学生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有充分了解,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前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如男同学多喜欢战争题材类的书籍,教师可要求有这一类爱好特点的同学多阅读歌颂正义、勇敢、爱国情感的战争题材的作品。

4、体验成功。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的现象,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养成会读的好习惯。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循序渐进,掌握方法,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2、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笔记是我们农村初中学生很欠缺的一个习惯,这一点教师在指导阅读时不能忽略,不仅是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而且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相关知识要点摘抄下来,并写一写由此生发的感想,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能力提高的巨大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阅读的感情将与日俱增,为提高学生素养创造了先决条件。

3、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明确课外阅读要求。鉴于农村中学的初中学生年龄较小,自觉性差,学习习惯养成不足,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明确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挖掘学生阅读资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

1、家长要配合。由于思想观念等原因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教师要尽力地通过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支持孩子买买课外书籍。并要把好选择读物的关卡:①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学校要完善。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图书室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室检查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室,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因此学校要通过多种方法进一步加大对图书室建设的力度,创造更好的课外阅读条件。学校不仅要增加藏书量,增加阅览室,还要完善图书室的组织和管理,使图书室有更高的利用率。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成就感,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丰富知识储备,拓展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值得品悟的哲理句子下一篇:司法局廉政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