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鉴赏学习总结

2024-05-04

中国音乐鉴赏学习总结(共9篇)

篇1:中国音乐鉴赏学习总结

中国音乐鉴赏学习总结

10文专1班项邦杰***

自从这学期选了这门课,从中学习到了好多知识。以前我对音乐一点感觉也没的,从来都是随意的听听。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不止止听音乐的好听,还对音乐内容的分析,从中了解到很多信息。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还是第一次这么系统的学习音乐课程,小学的时候,我们那比较偏僻,对音乐不了解,也没有好的音乐老师。上音乐课也就是给我们自己自修。使得我对音乐没有较深的认识。从那以后上音乐课对我来说只是一节休息课,在高中的时候音乐老师比较宽松,上课就随我自己,想学的学,不想学的可以不学。我就对音乐没了兴趣,自己的嗓音又不好。连歌都不喜欢听。

在大学最后的时期,意外的选上了这门音乐课。开始抱着拿到学分就好的心态。后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学音乐还是比较有趣的,从什么都不懂,到学会去欣赏。音乐老师上课很有热情,让我情不自禁的投入进去。

开学第一个星期我记得老师说了这么句话,这学期的音乐课要换个模式上上,改上民族音乐,当时我就傻了,我连流行音乐都不懂的,要我学民族音乐。听着那不知道什么意思的音乐。当时我的心就不在课堂上了,坐着那发着呆,难熬的度过二节课。当时我记得这一首歌是叫马灯调,宁波的民歌,听着那宁波话,懂也不懂。后来看了歌词才明白了歌词的意思。听着那和流行歌曲不一样的旋律,感觉还蛮好听。老师说我们沿着长江往北学,一首一首的教我们。

开始那几首歌,我就第一首感觉还简单点,我也学会了点。后面的歌曲我就听着他们跟着老师学唱着。那时的我多么的羡慕他们,这么快就能学会。我就这样的学了半个学期,在这时候老师说了期末考试的事,说每个人要选五首歌,他从中选一首唱。还要记笔记。还好那时我笔记是记的。可是要我唱歌,我就怕了。因为我从小到大还没唱过。那时我就努力的学,可是那只有二三首歌我还会一点,而且还是跟着大家才会唱的。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还是不会,一直不敢在五六十人面前唱。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前我就听听音乐,听它的好听,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明白了音乐也是有灵魂的,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同时还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每首歌的背后都是有故事。

我建议老师在以后的课程上,能更好的让我们学到音乐的内涵。多介绍点音乐的背景,让我们更能把握这首歌的思想。

篇2:中国音乐鉴赏学习总结

——中国音乐鉴赏有感

工管081班

郑树

200810944126 每一次上中国音乐鉴赏,都是一次美的享受。喜欢上课时那轻松的氛围,喜欢老师对音乐精辟的解读。虽然,B301的音响效果并不怎么好,但是在老师的精彩解读之下,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别有一番滋味。对于音乐的喜爱一直都从未间断,但也仅限于喜欢,并未对它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很荣幸,在这里,我对于中国音乐以及如何欣赏音乐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中国音乐的器乐部分,印象最深刻的当属盲人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二泉映月》这样的名曲其实在很多年前就听过了,当时我只是觉得二胡的音色挺凄美的,整个音乐的感觉也还不错。中国古典音乐一直都稍显单调,我更爱交响乐的立体和澎湃。因此,我之前对《二泉映月》也只是浅尝即止。直到某一节中国音乐鉴赏课上,老师再次播放了这首曲子,从阿炳的身世讲到曲子的创作过程,再从曲子的结构到音乐细节的处理,我才开始地走进了《二泉映月》所描述的故事,开始体会它所表达的情感,也开始体会到中国音乐在“单调”背后的博大精深。众所周知,《二泉映月》是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乐界的人将此曲奉为神曲,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说过,“这首歌是要跪着听的”。我个人认为,尽管《二泉映月》的主基调是凄凉而伤感的,但它背后更多的是透着刚强,透着对未来的希冀。尽管现实是那么的悲惨,但阿炳一直都在抗争。这才是《二泉映月》备受人们喜爱和推崇的原因,而不只是因为情感的表达和编曲的功力。

在中国音乐的声乐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暗香》。暗香是好多年前超喜欢的一首歌了,很唯美又很大气的一首歌。很爱《暗香》的词,含蓄与外放并存,古典与现代同在。很爱《暗香》的作曲,时而温婉,时而大气,非常有层次感。我从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就上瘾了,是什么让它这么有魔力?在课上,老师为数不多的几句点评让我恍然大悟。《暗香》之所有会上瘾就是因为歌曲的特殊处理方式,它总在你预期达到高潮的时候给你更多的期待,那欲放还收的演绎,让人永远觉得应该继续听下去,继续等下去,等一个结局,等一个美丽的终了。课外我也搜了一些其他歌手演唱的版本,确如老师所言,没有人可以超越沙宝亮。可惜的是沙宝亮貌似后来也没法超越自己。

接下来我向老师推荐下最近很喜欢的一首歌——陈奕迅的《从何说起》,从何说起

歌手:陈奕迅 作词:林夕 作曲:李海鹰 如梦令 从何处说起

梦一般剧情凭谁在推移

缘份在偷袭 时间在追逼

那些美好的瞬间 得来不易

在感情还能够感人的时代

为什么有情人 还在颠沛流离

谁辜负过自己 说不上可惜

谁被世道放逐身不由己

谁曾朝不保夕 才为幸福而卖力

才舍得面对镜子 说我可以

月光光 从何处唱起

那圆缺阴晴如何不服气

际遇不讲理 命运没协议

只有从爱人怀抱寻找真理

在感情还能够感人的时代

为什么有情人 还在颠沛流离

谁辜负过自己 说不上可惜

谁被世道放逐身不由己

谁曾朝不保夕 才会死心不息

才舍得万死不辞 说我可以

谁辜负过自己 说不上可惜

谁被世道放逐身不由己

谁曾朝不保夕 才会死心不息

难题再不成问题 说我可以

鸿爪踏雪泥 还是来得及

对重遇的人说 原来你也在这里

李海鹰作曲,在这首歌里,他还是拿出了他的经典风格,揉和了流行、民族与古典三种元素,淡淡的钢琴,悠扬的小提琴,古筝等多种乐器的运用,让整个编曲很立体也很有层次。特别赞的是全曲的第一句引用了经典粤语民谣《月光光》的片段,把人们的思绪一下子带到很远很远,增强了音乐的深度和广度。

林夕的词也是这首歌的亮点。林夕总是能天马星空,从粗到细,从深到浅,时而婉约时而豪放。词的整体风格跟曲非常搭,听起来很有共鸣。这首歌是电视剧《我的三十年》主题歌,该剧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及献礼建国六十周年,该剧通过讲述三个不同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展现出一个时代的巨大变迁。林夕不叙事,仅仅是抒情,抒发生活的无奈,更多的则是传递一种顽强的信念,让人们无论如何都不应放弃。

陈奕迅是新一代的歌神,他是一个天生的歌者。在他的演唱里不会有很重的处理技巧的痕迹,但却处处都暗藏玄机。他的颤音,他的假音,他都运用自如且恰到好处,或者说,淡妆浓抹总相宜。很喜欢他声音里透出的沧桑,也很喜欢他声音所传递的力量。《从何说起》便是为陈奕迅量身打造的,沧桑与力量同在,在感叹人生艰辛的同时又告诉人们要坚强要努力。

篇3:中国民族音乐的鉴赏

一、创作背景的了解

以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为例。《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是一位盲人艺术家。他自幼丧母, 30岁时便因病致盲。在动乱的社会中, 他生活无着, 十分窘迫, 最终流落街头, 遍尝了人世间的艰难困苦, 开始了一段传奇的流浪卖艺生涯。但是华彦钧并没有被艰难的生活所击败, 反而愈加好学, 不断从其他艺人那里学习民间音乐, 并融入自己的生活感受, 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从民间艺人中脱颖而出, 创作了诸如《二泉映月》在内的传世佳作。《二泉映月》是作者在颠沛流离的卖艺生涯中, 反复演奏、多次琢磨、不断加工而创作完成的, 与其说是音乐作品, 还不如说是作者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深情辗转的旋律, 有悲怨, 有伤感, 时而沉闷压抑, 时而激昂奋进, 将作者心中的酸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如果不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 就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也就无法了解其精髓。

二、旋律的鉴赏

毫无疑问, 对于民族音乐而言, 旋律最能表现民族特性, 是各种民族音乐最为显著的特征。旋律植根于民族文化, 是民族气质、生产模式以及生活习惯综合作用的结果, 最能够表现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情感走向。

以《梁祝》为例。《梁祝》以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迅速走红, 成就了经典的美名。它之所以成功和旋律的正确运用密不可分。它的旋律轻转灵动, 将美好的爱情主题抒发的酣畅淋漓, 也将西方乐器小提琴的演奏神韵推到了极致。开始, 《梁祝》并没有获得业内人士的广泛赞同, 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其对创作技法的运用不屑一顾, 认为它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作品”。然而出乎意料的是, 它那悠扬动听的旋律高度契合大众的审美观, 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最终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旋律中所蕴含的独特民族风味, 不仅赋予了音乐作品强大的生命力, 也契合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在鉴赏中国民族音乐时, 要注意对旋律的把握。

三、结构的鉴赏

中国民族音乐的结构类型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7种, 分别是:平叙、对应、起承转合、分合、起平落、层递、循环。其中“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最具有代表性, 一般常见于小调体裁的段落曲式结构中, 也常见于山歌以及劳动号子中。

“起承转合”的原则:“起”部要具有引动、促成的作用;“承”部延续并巩固“起”部;“转”部有打开、分散的效果;“合”部一般发挥回环、作结的功能。“起承转合”这种结构, 最重逻辑性的严谨。即使在不同地域中之间传播与交流, 原有的曲式框架一般也是很难改变的。《孟姜女》就是个代表性的例子, 其在广为传唱过程中却能保持较为一致的“曲牌”, 仿佛古诗中“七绝”一般, 每首四句、每句七言。自然而然, 人们对这种相同或相近的“曲牌”便有一个统一的审美认识。

四、意境的鉴赏

优美的音乐作品是无法用语言诠释的。文字性的描述很难完全或真正表达出民族音乐的深厚内涵。只有深入到民族音乐的意境中去, 才能得其三昧, 体会到无穷乐趣与奥妙, 唤起聆听者无限的遐想。

意境一般是指文艺作品或者自然景象中所营造出来的某种情调或者境界。对于中国传统艺术而言, 营造意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 则需要对其意境有一个较高层次的体悟。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月”文化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描述“月”的文艺作品多如繁星, 数不胜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月”不仅是一种和谐、圆满的象征, 也是一种幽静的象征。有“中国古典音乐之最”赞誉的《春江花月夜》, 其最初版本只是一首名作《夕阳萧鼓》的琵琶独奏曲, 先后经过多位音乐家、演奏家的不断完善, 去萎存菁, 最终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在乐器配置方面以及乐曲处理方面, 该曲堪称完美。全曲以自由变奏的形式实现了主题的循环展现, 结构相当严密, 更是在末尾处以一声飘渺而悠长的大锣作结, 留下一种相当高远的意境, 让人忍不住的联想到:月夜春江静谧、祥和, 唯有月影伴随着一江流水缓缓流逝, 并泛起粼粼波光……

五、由浅入深的渐进式鉴赏

在鉴赏中国民族音乐的过程中, 可先从那些通俗易懂、比较浅显的小型音乐作品入手, 如某些声乐作品。声乐作品一般既包含音乐的元素, 也包含诗歌的元素。那诗一般的歌词能够帮助人们去深入体会音乐的意境, 在加上我国民歌本身便有着悠久、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可以先听一些器乐独奏曲, 如二胡独奏《光明行》又或者笛子独奏《牧民新歌》, 积累一定经验之后, 便可进一步, 接触小型器乐作品, 如《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和《春节序曲》等, 最后便可去研究、鉴赏那些带有作者感情色彩以及故事情节的复杂作品, 如管弦乐作品《北京喜讯到边寨》, 还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交响诗《嘎达梅林》等。采用这种由浅入深的渐进式鉴赏模式, 可以帮助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 体会到中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 并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放松身心, 升华自我。

六、结语

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鉴赏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能够从中听出人生的感悟, 从中听出世界的真、善、美, 从中听出时代的脚步声, 从而培养那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 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推向极致, 让人们不仅拥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 而且拥有敢于面向世界以及包容世界的情怀。

摘要:音乐不仅抽象, 而且转瞬即逝, 没有画的直观, 也无文学作品的具体。所以, 在鉴赏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 要注意重点的把握以及方法的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其精髓所在。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鉴赏,方法

参考文献

[1]郑喜燕.学校音乐教育与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大众文艺, 2012, (24) .

[2]冯长喜.谈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欣赏[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4) .

[3]倪慧娣.从教育视角解析中国民族音乐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

[4]姚沛彤.浅谈中国民族音乐[J].才智, 2010, (21) .

[5]周晓丽.浅议中国民族音乐的特性[J].学术交流, 2010, (02) .

[6]黄忠.中国民族音乐内涵解读及传承路径[J].华章, 2009, (09) .

篇4:中国民族音乐的鉴赏

中国民族音乐鉴赏方法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其根源可追溯到四千年多前的原始社会,那时就已经有了歌舞这种表现形式;到了商周时代,随着时间的沉淀,音乐文化已经较为发达;在后续的中国历史上,音乐文化繁荣昌盛之局面更是屡见不鲜。中国民族音乐,是音乐,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结晶,还是中华民族情感、意志、力量以及追求的艺术抒发。中国民族音乐经历了千年的沉淀,积累了人民的无穷艺术智慧与创造才能,不仅拥有鲜明的本土性和民族性,还拥有优秀的传承性以及世界性。所以,有必要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进行充分的发掘、鉴赏。当然,在鉴赏的过程中,要注意重点的把握以及方法的运用,只有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一、创作背景的了解

以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为例。《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是一位盲人艺术家。他自幼丧母,30岁时便因病致盲。在动乱的社会中,他生活无着,十分窘迫,最终流落街头,遍尝了人世间的艰难困苦,开始了一段传奇的流浪卖艺生涯。但是华彦钧并没有被艰难的生活所击败,反而愈加好学,不断从其他艺人那里学习民间音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感受,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从民间艺人中脱颖而出,创作了诸如《二泉映月》在内的传世佳作。《二泉映月》是作者在颠沛流离的卖艺生涯中,反复演奏、多次琢磨、不断加工而创作完成的,与其说是音乐作品,还不如说是作者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深情辗转的旋律,有悲怨,有伤感,时而沉闷压抑,时而激昂奋进,将作者心中的酸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如果不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就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也就无法了解其精髓。

二、旋律的鉴赏

毫无疑问,对于民族音乐而言,旋律最能表现民族特性,是各种民族音乐最为显著的特征。旋律植根于民族文化,是民族气质、生产模式以及生活习惯综合作用的结果,最能够表现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情感走向。

以《梁祝》为例。《梁祝》以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迅速走红,成就了经典的美名。它之所以成功和旋律的正确运用密不可分。它的旋律轻转灵动,将美好的爱情主题抒发的酣畅淋漓,也将西方乐器小提琴的演奏神韵推到了极致。开始,《梁祝》并没有获得业内人士的广泛赞同,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其对创作技法的运用不屑一顾,认为它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作品”。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它那悠扬动听的旋律高度契合大众的审美观,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最终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旋律中所蕴含的独特民族风味,不仅赋予了音乐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也契合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在鉴赏中国民族音乐时,要注意对旋律的把握。

三、结构的鉴赏

中国民族音乐的结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7种,分别是:平叙、对应、起承转合、分合、起平落、层递、循环。其中“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最具有代表性,一般常见于小调体裁的段落曲式结构中,也常见于山歌以及劳动号子中。

“起承转合”的原则:“起”部要具有引动、促成的作用;“承”部延续并巩固“起”部;“转”部有打开、分散的效果;“合”部一般发挥回环、作结的功能。“起承转合”这种结构,最重逻辑性的严谨。即使在不同地域中之间传播与交流,原有的曲式框架一般也是很难改变的。《孟姜女》就是个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广为传唱过程中却能保持较为一致的“曲牌”,仿佛古诗中“七绝”一般,每首四句、每句七言。自然而然,人们对这种相同或相近的“曲牌”便有一個统一的审美认识。

四、意境的鉴赏

优美的音乐作品是无法用语言诠释的。文字性的描述很难完全或真正表达出民族音乐的深厚内涵。只有深入到民族音乐的意境中去,才能得其三昧,体会到无穷乐趣与奥妙,唤起聆听者无限的遐想。

意境一般是指文艺作品或者自然景象中所营造出来的某种情调或者境界。对于中国传统艺术而言,营造意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则需要对其意境有一个较高层次的体悟。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月”文化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描述“月”的文艺作品多如繁星,数不胜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不仅是一种和谐、圆满的象征,也是一种幽静的象征。有“中国古典音乐之最”赞誉的《春江花月夜》,其最初版本只是一首名作《夕阳萧鼓》的琵琶独奏曲,先后经过多位音乐家、演奏家的不断完善,去萎存菁,最终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在乐器配置方面以及乐曲处理方面,该曲堪称完美。全曲以自由变奏的形式实现了主题的循环展现,结构相当严密,更是在末尾处以一声飘渺而悠长的大锣作结,留下一种相当高远的意境,让人忍不住的联想到:月夜春江静谧、祥和,唯有月影伴随着一江流水缓缓流逝,并泛起粼粼波光……

五、由浅入深的渐进式鉴赏

在鉴赏中国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可先从那些通俗易懂、比较浅显的小型音乐作品入手,如某些声乐作品。声乐作品一般既包含音乐的元素,也包含诗歌的元素。那诗一般的歌词能够帮助人们去深入体会音乐的意境,在加上我国民歌本身便有着悠久、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可以先听一些器乐独奏曲,如二胡独奏《光明行》又或者笛子独奏《牧民新歌》,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便可进一步,接触小型器乐作品,如《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和《春节序曲》等,最后便可去研究、鉴赏那些带有作者感情色彩以及故事情节的复杂作品,如管弦乐作品《北京喜讯到边寨》,还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交响诗《嘎达梅林》等。采用这种由浅入深的渐进式鉴赏模式,可以帮助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体会到中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并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放松身心,升华自我。

六、结语

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从中听出人生的感悟,从中听出世界的真、善、美,从中听出时代的脚步声,从而培养那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推向极致,让人们不仅拥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拥有敢于面向世界以及包容世界的情怀。

参考文献:

[1]郑喜燕.学校音乐教育与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大众文艺,2012,(24).

[2]冯长喜.谈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欣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倪慧娣.从教育视角解析中国民族音乐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4]姚沛彤.浅谈中国民族音乐[J].才智,2010,(21).

[5]周晓丽.浅议中国民族音乐的特性[J].学术交流,2010,(02).

[6]黄忠.中国民族音乐内涵解读及传承路径[J].华章,2009,(09).

篇5:音乐鉴赏学习心得

一.音乐素质的内涵

学生音乐素质的内涵可概括地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音乐知识素质:即有关读谱及音乐表现要素(音高、音色、建度、力度、节奏、节拍、放律、调式、调性、曲式、和声、体截、题材等),为保证学生参与音乐学习过程及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掌握的简单的基础知识。

2.音乐心理素质:即以音乐感受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运动觉能力、音乐联想能力、音乐想象能力。

3.音乐能力素质:即学生参与听、唱、视、记、奏、创、动等具体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

4.音乐文化素质:即音乐史、音乐常识、音乐作品的涉猎范围,音乐与其它艺术的关系,音乐与艺术以外其它学科的关系,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的认识等方面的综合音乐文化知识结构。音乐同其它基础课程一样,以其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才成为_种需要传函、研究与发展的学科。音乐教育如不突出它自身的特有属性也就不是音乐教育本身了。音乐教育所有价值,都必须以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发展与提高为载体、为过程、为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囚此,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是音乐教育的本位价值。

二. “会”是兴趣的根本。

古人云:“乐其道,善其事”,其含义不讲自明。迁移到学生学习上来,那就是要先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及具体知识的兴趣,首先实现乐其道。这样,学生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学得事半功倍,以便达到善其事。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再来思考这句古话,我认为反之亦然,即善其事,更能乐其道。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对自己善长的专业和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也往往是对学得好的学科再投入的更多。一个不懂球规的人不会成为球迷,一个不懂象棋的人,不会在一盘残局前观棋不语两小时。学习的“知难而退”,不正是学不懂、学不会而使兴趣丧失,弃“事”而逃吗?通过调查得知,在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不懂、学不会而没办法学,是学生学习音乐兴趣逐渐降低的一个最本质的原因。所以,学生就是在“乐其道,善其事,更乐其道”的隐性而多次的反复中,其好强、好胜、自尊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并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深化、巩固、升华。因此,“会”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注意并做到让学生有一个我想学,我会学,我能学会,我能行的良好的学习心理感受,优化学生学习的“心境”。

三. 走出域属的误区。

篇6:音乐鉴赏学习感受

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即将结束,通过本学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对音乐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现在,我认识到,音乐它是一个有灵魂的东西。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同时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些体会都是在音乐鉴赏课上了解的,一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程,虽说时间很短,但是它使我在生活中对音乐的理解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通过老师的讲解,体会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独特魅力,这门课程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以前我听音乐,只是觉得好听,也不去想其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是单纯的听音乐,而且喜欢听流行的音乐,不喜欢古典类的音乐。现在才发现,只有真的理解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才能真正的从心里感受它所带给你的感受。一首欢快的音乐,它的旋律,欢快跳跃,所带给你的感觉就是快乐的,幸福的。然而一首悲伤的歌曲,只要听到它的旋律,你就会感觉到一种压抑,从内心中产生了一种悲的情感,一旦理解,就能感受其中的情感。这是我学到的,无论听什么音乐,只要旋律一响起,你就能理解作曲者在音乐中注入了怎样的情感。这就是音乐鉴赏的所在,理解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内涵。而且从音乐的角度去欣赏周围的人和事物,生活态度也积极了很多。优美的旋律在耳边涤荡,使我们感到放松,内心变得宽广。

要知道音乐无时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心情,激昂的时候兴奋,低落的时候忧伤,每次上课的时候,一听起优美的音乐感觉时间都过的很快,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就过去了,意犹未尽。教室里的音响效果虽然不好,但是我们都全身心的投入到精彩的画面和欣赏中去了,感觉不到自己与音乐之间的差距。老师的热情、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是最好的表现。

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一个学期下来,我不仅聆听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有古典派的,浪漫主义派的,还欣赏了歌剧《猫》的片段。

或许真的是这样: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懂得欣赏音乐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的热爱的表现形式。

篇7:《音乐鉴赏》学习体会

队别:

姓名:***

学号:

《音乐鉴赏》学习体会

第一堂课,老师给我们听的是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梁祝》。这是一首值得让人细细品味的优秀名曲。它源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因无法与封建礼教的婚姻约束作抗争,最终化为两只蝴蝶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整首曲子富有丰富的创作灵感,时而欢快,时而悲愤,时而舒缓,时而激昂。从旋律风格的变化中可以领悟到,剧情也是一起一伏地在变化。悠扬的笛声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对青年男女在花间嬉戏的场景;悲凉的曲声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祝英台因梁山伯的离去而万分悲伤。曲子的最后一段也表现出一丝欣喜的韵味,那是两人双双化蝶后所表现出来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渴望。终究,还是一个完美的结局。除了《梁祝》,我们也欣赏了其他的古典音乐,有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的《十面埋伏》,也有别具情调、另有风情的《春江花月夜》,还有欢快悠扬、舒缓惬意的《高山流水》。我们更是被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厚情谊所感动。

通过一学期的音乐鉴赏课学习,我对我国民族音乐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我一直觉得民族音乐不好听,或者说是听不懂,不了解。像大多数青年人一样,我们喜欢当今的流行音乐,我们对港台流行音乐更是趋之若鹜,不喜欢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华民族音乐家的姓名。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美、动人,我被吸引了,我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民族音乐风格上地区差异而不同,这也是它们的魅力所在,因为只有这样,音乐的元素才会丰富起来,否则再有内涵的歌曲总有一天也会听“腻”的,歌曲的最高境界我认为还是音乐元素的多元化。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必定将会更受我们的欢迎。

通过本学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对音乐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前,我只是喜欢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给心灵带来的那份惬意和舒心。现在,我认识到,音乐它是一个有灵魂的东西。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同时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一个学期下来,我不仅聆听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有古典派的,浪漫主义派的,遍及世界各地,也学到了不少音乐知识和一些伟大音乐家的成功事迹。

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整个学期学习下来,对我印象最深的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下面就重点来谈谈我对这两种音乐的学习心得:

一、古典主义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其特点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创作技法 上,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的成就,并确立了近代鸣奏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在器乐方面成绩比较显著,它完善了一套纯器乐的大型曲式,如独奏、鸣曲、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它的主要特点是: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感;曲式结构规范,主题乐思发展严谨,功能和声完善,配器细腻,音色力度变化丰富;作曲技法上创造了动机展开的发展手法,用旋律模进、变速度、变节奏、变调性、变和声织体等,造成乐曲发展趋势。并规范了奏鸣曲式和奏鸣交响套曲。

此外,在古典主义时期还确定了交响乐队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双管编制乐队。而在此之前的乐队里,只有弦乐组是完整的。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及打击乐有组织的充实到乐队后,加强了乐曲的和声效果,乐队演奏时能产生浑厚、均衡、色彩丰富的音响。这种乐队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以后的音乐发展。

在古典音乐派别中,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维也纳古典乐派”有以下风格特征: 强调理性、思想性和作品的社会意义;世俗因素增强;音乐作品结构严谨匀称;主调和声成熟并占统治地位;乐思发展清晰,逻辑性强,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情绪明朗乐观;曲式多采用奏鸣曲和奏鸣套曲曲式;简单的说,崇尚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语言通俗是这一音乐时期的典型风格特点。

二、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

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思想内容是反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分裂。为了表现这些内容,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爱国主义和民族统一思想,浪漫主义音乐特别注意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浪漫主义音乐家灿若群星,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如:贝多芬的名曲《悲怆》、《月光》、《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代表作《小夜曲》;“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闻名于世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等。

篇8:浅析中国钢琴音乐作品鉴赏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

1.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性

被称为是中国第一首钢琴作品的曲目是《和平进行曲》, 是由赵元任先生在1915年正式发表的, 中国钢琴民族化创作的帷幕就由此中国钢琴作品拉开了, 也就代表着中国开始有了自己创作和改编的钢琴作品。文化意义的中国钢琴作品的真正出现应当是贺绿汀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 它1934年进入人们的视野, 出现于齐尔品 (俄国作曲家) 发起的“中国钢琴曲征集”活动中, 最具有代表性。它凭借简洁明了的旋律, 形象生动的勾勒出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历程中的里程碑, 带领着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具有中国风味的时代, 有效的融入了中华民族音乐表现的艺术方式, 以其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的钢琴创作, 开拓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新局面。

钢琴独奏曲《二泉映月》根据华彦钧的同名乐曲改编, 显现出独具特色的情致。它音色对比鲜明、织体丰富。《二泉映月》这首钢琴独奏曲是最传统的民间音乐用最典型的西洋乐器表现出来的范例。总而言之, 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对比雄辩的说明, 只有吸取了民间的特色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才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 使作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因而也才真正成为优秀的代表性作品。

2.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具有通俗性

任何一种音乐作品的创作都是为给听众欣赏, 钢琴作品更是如此。因而人民的意见决定了对一部钢琴作品是否能够跻身优秀行列举足轻重, 如果钢琴作品不能得到群众额赞赏, 那么无论它从创作艺术上讲如何完美都无法配得上优秀作品的称呼。大众对钢琴的熟识程度正逐渐提高, 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 适应人民的审美趣味是钢琴作品必须具备的审美特征, 非此这部作品无法得以长久流传。以此观之现今钢琴作品过多盲目追求个性、新异, 但这种作品因缺乏审美心理基础群众难以接受, 当然, 这样的作品要想流传开来也一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举个例子, 《黄河》, 凭借其本身的较高艺术成就, 普及程度在中国普通大众中较高, 可以说目前为止, 中国还没有任何一部其他钢琴作品可与之比肩。此外, 从审美需求角度来看待中国钢琴的发展, 不断加强钢琴教学和音乐教育的需要凸显出来, 只有这样, 大众审美文化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3.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特色化

首先, 特色化的乐器模仿手段, 中国钢琴音乐作曲家利用各种不同的手段, 对吹拉乐器、打击乐器、弹拨乐器的音色进行模仿, 这就使中国民间音乐的意境和韵味在钢琴音乐中体现出来。《阳关三叠》和《梅花三弄》这两首钢琴曲就是弹拨乐器模仿的运用, 通过运用钢琴不同的表现手法, 在钢琴音乐中作曲家模拟再现了古琴声, 曲中用钢琴的依音模仿滚拂散音、琵音模仿古琴的单散音、和旋模仿复散音, 古琴音色的空旷之感在音乐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冀北笛音》则是吹拉乐器模仿的例子, 笛子的各种声音特点同样通过创作者不同的钢琴演奏手段得以再现, 笛声的花舌音、颤音、滑音通过钢琴的各种装饰音来模拟了出来, 飘渺悠远的笛子感觉听众在钢琴音乐中可以品味到;

其次, 特色化的和声和旋律, 在调式上, 中国钢琴音乐的旋律, 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 就如黎英海的《绣荷包》《蓝花花》《嘎达林海》《三十里铺》《采茶扑蝶》等, 在旋律上, 转调在这些钢琴音乐有多次运用, 许多当地地区的音乐元素也融入其中, 从而呈现出了更加浓烈的民族化氛围。

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欣赏

1.《春江花月夜》——意境的完美把握

“意境”的塑造在我国传统审美概念中最为讲究, 无论是绘画书画还是诗词歌赋都十分讲究意境。意境落实在中国音乐风格上, 体现为情感交融与情景合一的效果, 要达到这种效果, 必须要有人声与乐器的绝妙配合。例如, 夕阳、扁舟、山川、月亮、暮鼓、花枝、树影等是钢琴曲《春江花月夜》中的主要意象, 这些意象组合如同将柔和清丽、色调淡雅的一幅水墨写意画在听众面前展现。曲中音乐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在含蓄恬淡的意境中体现出来, 这首钢琴曲因此而成为“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完美阐释, 经久不衰, 至今常演常新。

从演奏技巧上来看, 全曲中传统的变奏体结构的采用, 使得节奏呈现多变流畅的效果, 基础为高调式, 在变奏中将旋宫转调的调性对比进行了运用;从表现手法来看, 古筝、琵琶等的演奏技巧被巧妙借鉴, 对中国支声复调织体的表现方法有所吸收。全曲循序渐进的情绪扩展, 有着逐步增强的速度和力度的对比变化, 渲染润色十分细腻。

2.《平湖秋月》——气韵的表里相应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艺术作品强调情与理统一、文与质兼具、天人合一, 是人心与自然的交融, 滋长出的审美情趣中和平淡。“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有多种意义, 中国古代的哲人对这一概念都有所论述。儒家和道家学说都将心性论气, 强调主体在心性之内包容气, 气贯通, 而后韵足, “气”“韵”能合而一体、表里相应, 并由此达到推崇的境界。

例如, 《平湖秋月》这首钢琴曲。它由陈培勋改编自同名广东音乐, 在钢琴音色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 保持了广东粤曲浓郁的风格, 乐曲中包含着钢琴织体的充分运用, 琶音多种音型的贯穿使用, 描绘了一幅西湖湖光秀丽、风光旖旎的图画。充分继承了虚实相间、宁静淡泊的中国民族风格特征, 是一首极具演奏水平并十分受欢迎的钢琴作品。

3.《谷粒飞舞》——生活的完美演绎

《谷粒飞舞》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 以中国农村为背景, 描绘了一幅农村劳动人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和热闹的场景, 从侧面刻画了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带之情, 讴歌了劳动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贡献。整首钢琴曲以清新的曲风, 生动的音乐表现, 优美的旋律, 展现出高超的技术水平, 成为一首优秀钢琴作品, 极具表现力。

整首乐曲的风格演变包括欢快、活泼与抒情的风格, 悠扬的歌唱性具有鲜明的色彩。尽管这首钢琴曲篇幅十分短小, 但富于变化的曲调和音调, 十分自然的不同段落和部分的过渡和转接, 使旋律优美动听, 流畅自如。《谷粒飞舞》根据浙江民歌改变, 此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 在第一部分中, 展现了谷粒飞舞的场景, 乐曲采取中国最通行的锣鼓节奏, 听到此部分, 丰收忙碌的景象浮现眼前。漫天纷飞的谷粒中, 人们脚踏打谷机, 热火朝天地进行丰收劳作;第二部分中, 旋律逐渐变得悠扬抒情, 展现的是农民围在一起小憩, 休整忙碌的劳作。此部分音乐流畅, 然后歌曲开始歌唱丰收, 描绘了一片欢庆场面和欢快的心情;第三部分有第一部分节奏的再现, 描绘了一派喜庆场面, 锣鼓喧天;采取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和大力度的强奏, 推动乐曲进入另一个高潮, 表达出了期盼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总之,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创作上的主要是以“民族化”的旋律风格创作为主, 节奏节拍具有民族特色, 同时, 还通过通俗化以及特殊化的乐器模拟, 让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到钢琴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探索创作之后, 中国钢琴音乐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但是, 与西方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意境表现和音乐作品的深度等方面。中国钢琴音乐至今仍处在发展的不成熟阶段, 需要努力, 不断进行发展, 但我们充满信心,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今后的发展中定会有不一样诠释, 体现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席悦.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特色[J].青春岁月, 2012 (04) .

[2]张卫华.传统与现代的完善结合[D].河北师范大学, 2007.

[3]张静薇.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5.

[4]张璇.论中国古曲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D].南京师范大学, 2003.

篇9:高中音乐鉴赏课研究性学习分析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产生的,一种适合全体学习者参与的新型学习模式,它追求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创造出更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到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中音乐教师也更应高采取有效的课程模式来为学生们灌输知识,努力培养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音乐技能,养成学生们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意识。研究性的音乐鉴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深入体验和理解,音乐鉴赏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同时也是对于音乐作品的全新理解和深入触摸的过程,其中包括音乐背后的历史、文学和社会等,让学生们不知不觉的获取音乐知识,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综合型教学的体现。

一、影响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因素有哪些

1、价值取向偏差。高中学生们受到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影响,平时听的音乐多以消遣娱乐的为主,过多的看重音乐的娱乐性和流行性,所以在音乐的选择上也只听符合自己口味的音乐曲目,没有以鉴赏为前提,导致了学生们几乎都对于浅显易懂的流行音乐感兴趣,对于鉴赏性比较强的、曲风比较传统优美的则相对产生了爱吃心理,容易产生看课外书或者睡觉等消极现象。

2、学习音乐比较被动。音乐课程没有严格的考核测验,所以大多数学生没有起到重视心理,音乐基础相对薄弱,音乐素养不是很高,严重的连最普通的音乐常识也不懂,分不清音乐家和歌手的区别,感觉到音乐教材内容陈旧不够潮流时尚,再加上现实生活中与音乐接触较少,对于古典、民族的音乐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再加上外界流行音乐的冲击,所以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学校的音乐生活表现出积极态度。

3、社会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们在课堂外接触的音乐大多是大众媒介,缺乏正确的音乐听赏指导,随着社会的进步,流行音乐在社会媒体中的受关注程度已经是家喻户晓,大街小巷、广播电台流行音乐无处不在,学生们只要走出校园,就能在任何地方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流行音樂,导致学生们跟随社会氛围对流行音乐产生兴趣,干扰了在学校中的音乐学习,对于音乐鉴赏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效果。

4、家庭缺少音乐氛围。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对于学生们对于音乐的喜好影响很大,甚至于比其他学科还要更加严重,家庭对于孩子们的教育非常的重要,父母可以算作是孩子们的第任老师,所以父母对于音乐鉴赏的偏好则会第一时间影响和熏陶孩子的音乐喜好,家长如果偏好鉴赏高雅的音乐,则孩子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也随之变高,相反的家长如果对于音乐一窍不通,那么孩子对于音乐接触的少了,也就不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家庭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氛围有很深的影响,所以家长如果对于孩子们的音乐喜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容易导致孩子们无法形成正确的音乐鉴赏能力,父母正确的音乐态度对于孩子的音乐鉴赏学习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高中音乐鉴赏课研究性学习方法分析

1、创设鉴赏教学情境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们最高效的老师,也是享受音乐、学习音乐、用音乐来熏陶和美化自己人生的学习动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音乐教师应该发挥出音乐本身的吸引魅力,根据学生们当前的身心发展审美特征,采用多样化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高中部的学生们跟中小学生相比,思维模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于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接触,相对来说形成了自身的音乐喜好,性格方面也变得更加独立,所以高中学生们可能更希望对于学校音乐鉴赏课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显现出他们独特的一面,所以需要音乐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为学生们在课堂上创设适合他们年龄的鉴赏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共鸣。例如在《国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们生活的事例画面和理论知识来引导学生们联想,加深学生们的音乐体会,体会到以歌声为心声的情绪。

2、鼓励自主提问,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研究性学习需要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对于所鉴赏的音乐产生兴趣,鼓励多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们的思考能力,然后在学生们的新问题中确定新课题。

3、引导课堂讨论交流。鉴赏课程能够培养学生们长时间对于音乐的关注力,传统的音乐鉴赏课容易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审美疲劳。在音乐鉴赏课堂上认真聆听,仔细感受音乐,互相讨论描述出音乐心得感受,后期通过对于音乐作者的简介、创作背景进行讲解,加深对于作品的印象和理解,能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高中的音乐教学来说,教学模式需要符合高中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点。让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去研究、探索、体验、学习某一个音乐素材,激发创作性思维,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真正意义的音乐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自主學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音乐学习兴趣、音乐感受能力有突出效果,是开拓学生艺术视野,丰富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元均.新课改下高中音乐鉴赏自主学习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4:51-52.

[2] 刘剑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自主学习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音乐时空,2015,03:165-166.

[3] 王雪晨.新课改下高中音乐鉴赏自主学习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151.

[4] 郑健群.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音乐天地,2012,09:11-13.

[5] 骆依东.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197-198.

上一篇:教务处述职报告下一篇:与假如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