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中国传统工艺的装饰设计美学特征论文

摘要

:中国传统工艺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对于现代设计来说具有很强的基础性、融合性以及支撑性作用,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对其美学特征进行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深入分析中国传统工艺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美学特征基础上,就如何更好的运用中国传统工艺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

:传统工艺;现代装饰设计;美学特征;应用创新

中国传统工艺是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性,不仅具有很强的美好特质,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由于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装饰设计中,通过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有效应用,能够使现代装饰设计更具有文化特质,特别是对传统的刺绣、雕刻、绘画、书法等诸多中国传统工艺的合理运用,能够更加体现现代装饰设计的文化属性,因而应当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应用,特别是在对其美学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使中国传统工艺的应用更具有特色性和针对性,推动现代装饰设计步入更加科学化轨道。

1美学特征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传统工艺都具有很强的特色,任何一种工艺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历史性、文化性特点,因而在开展现代装饰设计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中国传统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特征。一方面,在现代装饰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工艺,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美学魅力,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工艺都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质,而且这种文化特质如果“基因”一样传承至今,对人们的影响十分广泛,在现代装饰设计中更好、更科学的应用中国传统工艺可以极大的体现传统文化特质,能够为人们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大餐”,色彩美、装饰美、材质美、形式美、造型美、功能美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特色,比如徽派建筑工艺具有很强的自然和谐之美,将其应用于现代装饰设计当中,不仅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取向和审美情操,而且也能够使其通过有效的融合,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效的融合;另一方面,在现代装饰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工艺,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创意、构图、色彩都已经成为当代平面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由于中国传统工艺在平面布局上变幻无穷、规模灵活,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在现代装饰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工艺,必然会给人以更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切实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创造美”。总之,在现代装饰设计中,一定要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工艺的应用方面的美学特征,并且根据中国传统工艺的美学特征,将其更好的应用于现代装饰设计当中,以期取得更好的设计效果。

2应用策略

由于中国传统工艺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性,这也是重要的美学特征。对于现代装饰设计来说,如何更有效的将中国传统工艺进行融合和创新,对于推动现代装饰设计取得更好的成效,特别是更加有力的凸显美学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开展现代装饰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更加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工艺的灵活应用,努力使现代装饰设计能够对中国传统工艺进行继承、创新和发展。

(1)突出中国传统工艺应用的传承性。从现代装饰设计来看,尽管对中国传统工艺的融合设计已经上升到一定层次,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仍然缺乏传承性。这就需要在现代装饰设计中要继承中国传统工艺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特质,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性,汲取传统的思想和方法,广泛应用于现代装饰设计当中。对于应用中国传统工艺来说,设计人员要树立科学的应用理念,既不能机械的、简单的照抄照搬,而且也不能随意将中国传统工艺应用于现代装饰设计当中,而是要更加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特质,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装饰设计吸收更多、更好、更优秀的中国传统工艺。

(2)突出中国传统工艺应用的创新性。创新是进步的灵魂。要想使中国传统工艺的美学特征更好的应用于现代装饰设计当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在创新发展方面狠下功夫。比如砖雕作为徽州“三雕”之一,它是通过雕刻装饰图案的方法,体现出一种庄重典雅的建筑装饰艺术,而且包括立体雕刻、浮雕、平雕等多种形式,在将其应用于现代装饰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装饰设计的整体需求以及整个装饰的特点和方向进行融合设计和处理,而且还要体现时代特征。要想更好的突出中国传统工艺应用的创新性,要求设计人员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才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3)突出中国传统工艺应用的人本性。中国传统工艺都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创造,绝大多数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而,在应现代装饰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更加重视人的需求、更加重视满足人的视觉追求以及心理需求。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应用中国传统工艺的过程中,要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为根本出发点,除了要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属性之外,更要重视中国传统工艺的实用属性,更加凸显“功能美”,这一点应当引起现代装饰设计人员的重视。综上所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工艺能够体现更加强大的美学特征,因而应当更加重视对中国传统工艺的科学应用,特别是要从提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高度,将现代装饰设计与中国传统工艺进行有效的融合,重点要在突出中国传统工艺应用的传承性、突出中国传统工艺应用的创新性、突出中国传统工艺应用的人本性“三个突出”方面狠下功夫,切实使中国传统工艺在继承中向前发展、在发展中发扬光大,设计出更具有文化性、吸引力、影响力的现代装饰作品。

参考文献

[1]李茉函.中国传统工艺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美学特征[J].艺术评鉴,2016(09):184~185.

[2]田慧子.论徽州砖雕装饰图形的美学特征和语言符号[D].安徽工程大学,2016.

第二篇:中国传统工艺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美学特征的论文

装饰艺术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本文从中国现代装饰艺术的发展概述延伸到艺术特性,以及对中国现代装饰艺术美学风格的研究,体现独特的艺术境界,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装饰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装饰艺术随着原始人类对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伴随着人类对美的追求而诞生,是人类以审美和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一种手段。装饰艺术审美取向的趋同性与特异性日趋明显是以条理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等艺术方法,运用美的规律得以展现。现代装饰艺术受到传统装饰艺术的影响,继而突破传统装饰艺术的审美法则的束缚,使其艺术风格更加生动活泼,赋予时代的特征。

装饰艺术内容和样式的丰富性使得现代装饰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1981年袁运甫师生为北京燕京饭店设计了以中国历代文化精华为题材的壁画《智慧之光》,首次采用了传统建筑彩画工艺中的沥粉贴金工艺手段,成功的将传统的装饰题材结合现代装饰艺术设计。

一、传统文化与装饰艺术设计的内涵

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了数千年,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从本质上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各种美好特质。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影晌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为古人思想和精神凝结而成的精髓,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其中,有书法、绘画、雕刻、刺绣等多种艺术门类和形式,以及诸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节日等。传统文化的范畴非常广泛,可供设计借鉴的元素很多,但装饰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能照搬照抄,而应在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艺术设计,而借鉴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则应在对其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民族风盛行的当下,装饰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融合非常重要,在满足现代人精神审美需求的基础上,装饰艺术设计应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远的继承和创新,以在设计中更全面地体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和价值。现代装饰艺术设计能够对人们更好地生活产生较大的引导和帮助。在设计中,设计师既需要保留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又要紧随时代步伐,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形成民族个性突出的设计风格。

二、装饰艺术的和谐统一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不断提出更高的需求。当今的装饰艺术设计,比以往更多地受到心理学、美学、思维科学、人类学、公共关系学、信息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的影响。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丰富内涵冲破了地域文化的封闭,在多维的空间中互相依存、共同发展,更具普泛性文化的特色。

1.材料

装饰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材料运用的广泛性。现代科学的发展无疑拓宽了现代装饰艺术材料的选择范畴。现代装饰艺术材料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天然材料,如橡胶、棉花、沙子、石材、蚕丝、金属、亚麻、羊毛、皮革、粘土等。另一类是人工材料,如玻璃、塑料、陶瓷、人造革、人造纤维等。现代装饰艺术的创作构思与表现有赖于材料的开发,开发材料的审美特征就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好的雕塑艺术家在审视作品时,除了形式在上的独特及具体形象的斟酌外,还要充分考虑材料的质感美。必须熟悉不同材料的特性,才能更好塑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现代装饰艺术设计特别要强调对装饰材料在形态、质感、色彩和肌理效果上进行处理。要充分展示出高科技手段生产出来的现代材料特色,又不可忽视对原始粗犷的本土材料的应用,以体现出天然材料与人工复合材料并存的审美趣味。

2.尺寸

现代装饰艺术尺度大小由所装饰的环境的尺度决定。跟架上绘画相比,装饰艺术作品的尺寸远远超过架上绘画尺度。一副大型装饰壁画则要达到几十平方米,甚至几百平方米。所以往往对观者的视觉冲击力比较强烈,观者置身于作品之中,往往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装饰艺术更受空间的局限,根据室内空间环境决定装饰作品的尺幅大小。

3.形式

装饰艺术比其他造型艺术更注重形式本身。形式美在任何艺术创作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装饰性强的艺术品更是强调形式美。从我国装饰艺术走过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装饰形式与作品风格的关系来看,完全可以断定美的形式发展足以构成某种相对固定的美的风格,并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往往形式美就是其内容,尤其是抽象艺术作品。装饰艺术与写实艺术相比,正如舞蹈和电影相比较。舞蹈更侧重于舞蹈动态美与节奏美,动作表现内容和情节是第二位。而电影更侧重在内容和具体情节上,表演的本身必须结合内容。

对形式语言的推敲经营并确定其在作品上的独立价值,往往导致作品的倾向性。许多艺术大师的经历表明其创作风格的装饰倾向特点。如:毕加索综合时期的陶艺和雕塑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倾向。装饰形式语言高度概括了生活和自然的美的感受,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装饰所特有的表现语言如韵律、和谐、渐变、对比、均齐、重复、律动、对称、多样统一等形式美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理解与把握结合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影响作品的成败。

三、传统工艺的运用及审美特性

着眼历史,装饰设计其实是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形式,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装饰设计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工艺美术是生活与艺术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强大的创造力。现代装饰设计最早见于西方世界,展现的是西方文化内涵。但只有将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我国现代装饰设计理念中,才能推动我国现代装饰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兼具实用性与强大的文化内涵。

装饰设计能够反映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可以表现在设计作品中的风格、色彩、材料等方面。纵观设计的发展历史,几乎每一件设计作品都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有些设计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我国的古代大型建筑多体现着“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还有些作品是民族特定气节或性格的体现。传统文化与设计之间在很多时候能够相互融合。早期的艺术与文化本是一体,传统文化是时代积淀下的产物,不能将其与落后联系在一起,人们应积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秉持批判的精神对其进行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社会中随处可见,而摒弃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则缺少相应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传统文化在任何时候都会对艺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通过艺术的各种形式体现出来,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其应有的价值和影晌力。

传统图案和色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是后人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传统图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我国古代,古人喜欢用图案纹饰表达对生产生活的美好寄托与希望。传统图案的形式和内容都较为多样,具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点,常采取比喻、谐音、比拟等表现手法表达寓意。如传统图案中的喜鹊,代表喜事降临,作为图案可增强设计内涵。祥云图案,象征吉祥如意、生生不息,常作为装饰性图案出现在平面设计中。

传统色彩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其通常包括红、白、黑、黄和青五色,代表五行中的火、金、水、土和木。色彩具有较强的视觉表现力,并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红色象征喜庆与欢乐,黄色象征富贵与地位,青色象征生机,白色象征纯洁与高贵,黑色象征沉稳与神秘。红色是传统色彩中最常见的颜色,表达出喜庆与欢乐。

传统工艺美术赋予现代装饰设计独特的审美情趣,研究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会发现,装饰并不仅仅只是装饰,其与工艺美术的功能性完美结合到了一起。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装饰设计中融入了更多的审美情趣,功能与美实现了自然的结合,和谐统一的指导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现代装饰设计偏重于技巧和制作工艺的科学、便捷、模块化,其优势也在此。现代装饰设计能够最大效率地完成设计,完全符合当今社会自由、迅捷、多元的时代特征,但装饰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的脱节造成的审美情趣的衰落同样明显。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传统工艺美术的独特审美情趣理应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得到更好的传递。

四、结语

装饰艺术是生活的升华,它有独特的艺术境界。由于其实用性和审美性并存,装饰艺术在现代社会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形式:简练、概括、夸张、变形、追求完美的意境,给人以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装饰艺术是理想化的艺术,它的艺术形式是现实生活的升华和自然底蕴的呈现。现代装饰设计起源于工业发展,强调人的感受,同样崇尚对美的追求,有一定的文化因素。

第三篇:中国传统音乐名家与名曲

中国传统音乐名家与名曲

传统音乐的释义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传统音乐的分类

典雅端庄的宫廷音乐

在中国古代,有关音乐方面的书籍不下三百种。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音乐家,他曾写过许多论述音乐的随笔,我们可以在论语中看到他对音乐的一些评论。孔子在古琴方面的造诣很高,他能自己作曲,并把悲哀与欢乐付诸琴韵之中。孔子把琴艺亲自传授给弟子,在他的三千弟子中,通六艺者就达七十二人。他的教学内容,可称为“诗、书、礼、乐”。“礼”是谓理天地阴阳之秩序,“乐”即取得和谐。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他提倡的是以音乐来提高品德。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多为舞乐,即融诗、舞、音乐于一体,与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在宫廷内部或朝廷仪式上为宫廷统治者而演奏的音乐。中国宫廷音乐的类别,如果按其演奏场合,大致可以分为外朝音乐和内廷音乐两大类。外朝,是群臣朝会办事的场所;内廷,是皇帝与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这两种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音乐。

虚无飘渺的宗教音乐

由宗教信仰者演奏,为了宣扬宗教理念。具有神秘性,是最为特殊的一种音乐。在中国,主要有5类: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天主教音乐和伊斯兰教音乐。

孤芳自赏的文人音乐

由历代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传统音乐。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超高的艺术水平。主要包括琴乐和词调音乐。琴乐即七弦琴音乐。历代文人对七弱琴音乐的创造和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琴歌、琴曲、琴论和琴谱等四个方面。词调音乐则是是配合着词而歌唱的一处音乐体裁形式。文人对于词调音乐的贡献主要在于:一是择腔、创调;一是词调音乐的理论研究。

著名的文人音乐代表人物:屈原、宋玉、嵇康、阮籍、柳永和姜夔等。

热情奔放的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历史悠久,远古时期就已经诞生,长期处于边缘状态,在人民大众中倔强地生长生存。中国民间音乐种类繁多。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中国拥有345个说唱品种、317个戏曲品种、17636个民间舞蹈(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著名歌曲《茉莉花》已经成为中国、中国文化、中国音乐的象征出现在世界各地。

传统音乐名家

俞伯牙--“惺惺相惜的音乐观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伯牙,姓伯,名牙,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俞伯牙抚琴的民间故事。

高渐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王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来名气太大被秦始皇召进宫弄瞎眼,趁其不注意,用灌铅的筑砸向始皇,最终失败。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李延年,男([不详]—约公元前90年),汉武帝时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出身倡家,父母兄弟囡未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代表作《佳人曲》。其囡未因此歌得幸,当即被纳为嫔妃,被武帝立为夫人,李夫人所生之子便是昌邑哀王(刘髆)。后来,由于李夫人早卒,作为宠妃,汉武帝以皇后的礼仪安葬她,但李家还是渐渐失宠,更由于李广利降匈奴,李季奸乱后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李氏家族包括延年在内都被汉武帝诛杀。

李龟年--“李龟年以歌擅一时”

李龟年,唐时乐工,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川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燕来时数附书。”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四天后李龟年又苏醒过来,最终郁郁而死。

朱载堉--“钢琴理论的鼻祖”

朱元璋的第九世孙。编撰《乐律全书》,朱载堉对古代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此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包括钢琴,故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

传统音乐名曲

《高山流水》

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有同名电视剧《高山流水》。

《阳春白雪》

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胡笳十八拍》

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它的作者就是蔡文姬。欣赏此诗,不要作为一般的书面文学来阅读,而应想到是蔡文姬这位不幸的囡子在自弹自唱,琴声正随着她的心意在流淌。随着琴声、歌声,我们似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长路上……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其之所以著名与嵇康有关。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阳关三叠》

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目前所见的是一首古琴歌曲。它是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

《梅花三弄》

《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十面埋伏》

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阴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第四篇: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具有的特殊性,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取向。本文分析并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是以“中和”为核心,以虚实相生为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以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为传统音乐的最高境界。本文对于我们在民族音乐风格把握和深化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中和虚实相生意境 所谓中国传统音乐就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和手段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在世界音乐美学中成为公认的精致优雅音乐。究其根源,这是与中国文化所形成独特的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呈现出的特殊性,与西方审美有着迥然不同的风貌。中国传统音乐中其审美取向与西方音乐的音色厚重、表现力强、追求戏剧性冲突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简练、音色含蓄、淡泊、不渲染为主要特征,在艺术表现中,更多地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在内容上,受道德因素支配,注重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以平淡天真、幽静深远,空灵传神为艺术目标。

本文就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审美特征来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使表演者和广大听众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传统音乐作品中的审美特征。热爱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为弘扬和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而努力。

一、“中和”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核心思想 “中和”审美也称“和”,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凝聚,中国远古先民把自己与宇宙天地视为一体,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并在天地的相和中求得生存幸福,滋生了以和为美的思想观。儒家从中推出“中和”之美。它的基本特征就是追求人人相和,天人合一,社会大同。“中和”审美常被作为是中国古典美的理想来描述,贯穿于中国各门类艺术中。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国语·郑语》载: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说明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 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 汉代《乐记》从“德音”“中和”来看“乐”之美。“乐者,天地之和也”。要求在情感表现上处于“中和”状态,“乐而不乱”、“乐而不流”、“刚而不怒”、“柔而不慑”。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和”,也包含人与人的“和”,也有音乐内部结构的“和”。

唐代白居易对琴乐审美上视恬淡、平和为琴乐的音乐审美情感特征,以“淡”“和”为其审美标准。

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以“和”为美首先表现在音乐作品的题材上,在传统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山、水、月、渔樵等这类以自然为主的音乐主题,如琴曲《流水》、《渔舟唱晚》、《关山月》,琵琶曲《夕阳箫鼓》等众多曲目。这些音乐大都带有文学性标题、标示。如琵琶曲《夕阳箫鼓》曲谱中带有文字性小标题,《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文曲,李芳园之《浔阳琵琶》有“夕阳箫鼓、花蕊散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小标题。著名的丝竹合奏《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此曲改编。

从这些作品的标题、标示中我们就能看出,作品不仅诠释了自然美,也展示了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使天、地、人达到了统一和谐。追求人与人的“和”,体现出一种独白自娱的一种超越之情,自得其乐,这是道家的自然音乐观。

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上。中国传统音乐对”和”的重视,使中国传统音乐在音程配合、节拍、曲式结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这和西方音乐完全不同。中国传统音乐具有多种变奏体系及曲式,统一中求变化,它是一种散体性的、线性的,也就是“多段连缀体结构”,它的图示是A、B、C、D、E、F,甚至更长。它不追求内在的一种张力,而是更多考虑的是一种自然的融入。所以它展现的形式,在形态上来看,主要是体现在一种多段连缀原则,是一段一段的,不讲究材料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很自然的一种流露。 如琴曲《流水》,曲式是多段体,乐曲用古琴特有的“滚”、“拂”、“绰”、“注”等奏法表现了从空谷滴泉到淙淙小溪汇成浩荡江河,继而汇成汪洋大海的自然界的壮丽景象。每一段都有自己的音乐旋律,但是音乐之间又有种联系,它这种联系,不是靠逻辑,不是靠结构来进行整合的,而是自然的一种发展和变化,是情感的一种需要,变化的需要。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不同于西乐的精确计算,犹如国画,重在写意,追求神似,达到了极高的美学境界。

二、“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

虚实原是一种道家的审美观,是庄子抬出来超越儒家的“礼乐”、“仁义”的更高人生境界和人格理想。特点即在于,它鄙弃和超脱了耳目心意的快乐.即以“无”为本,“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至乐无乐”,引申到审美上就是要求人们超出有,从有限的形象进入到无限的意蕴去体会那感官感受不到的东西。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突出的是自然。

这种虚实结合的境界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诗歌、书法、绘画、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艺术最具特色、最有民族个性的艺术精神显现。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他们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在艺术中不局限于去刻画一个单个人体或者物体。相反,他们要追求是一种从有限到无限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这种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间,抒发他们自己的感受。在音乐中就要求要留有必要的空白,引人遐想,创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前一个“象”、“景”是实像、实景,后一个“象”、“景”则是虚像、虚景。所谓实景,是指艺术家运用文字、线条、色彩、声响、动作、表情等直接表现出来的实际存在的形象,它能为欣赏者通过感官直接认识和把握。所谓虚景,是指艺术作品借助实境的描绘间接地暗示、象征而表现出来的形象,它不能直接由感官把握到,必须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

这种虚实结合的特征,给欣赏者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的余地。欣赏者在想象和联想中,进一步补充、丰富作品的整体意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这就是虚实相生的妙处:“红杏枝头”是实写,“春意闹”却是虚写。这一“闹”字你可以想象成色彩的浓艳,花朵的繁密,“千朵万朵压枝低”,缤纷灿烂,如火如霞;也可以想象出一幅充满动态美的画面,虚实相生在音乐中最为常见。音乐以流动的音响表达宽泛而朦胧的意象,音乐的音响既没有可视可见的形象,又不具备明确的表意功能,不能给人提供像绘画和诗歌那样明确的内容。音乐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构成的听觉形象(实),让欣赏者临听音乐时想象出它所表达的景物和情思(虚)。在空灵的音响中获得弦外之音,声外之境,进入超乎于声音的审美意境。例如,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就是以流水似的琵琶音,幽咽的箫声,沉静的钟鼓声等,让人感受到“江楼钟鼓”、“月上东山”等优美情景,营造出春江月夜的迷人夜景。 音乐家们非常讲究创造音乐的“虚境”,特别是中国的代表性古琴音乐,琴家往往讲究淡静、虚静、幽静等静态的美,在“静”中追求“大音希声”的意趣。中国传统音乐有极强的时间流动性,音乐以蜿蜒曲折的旋律线条为主,不追求和声的空间立体感。很多音乐在节奏、节拍处理上带有随意性。如古琴乐谱只记音位与奏法,演奏者可以自由处理节奏,“随心所欲”的倾吐心声。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更讲究顺情适性,在随机中自布疏密,虚实相生,寻求音外之意。如同中国水墨画讲究虚实相生写意传神一样,古琴音乐,也要求通过可感可闻的音响,传达不可穷尽的意蕴。因此,琴音并不对所咏之物刻意模拟,而是在主体虚静的状态中,空纳万境,借助身心的投入,化为手中的琴音。如古曲《潇湘水云》,乐曲无意于水声模仿,而是充分利用古琴演奏中吟、糅、绰、注的技法,奏出飘逸的泛音,表现对云水苍茫的主体感受,通过琴弦的袅袅余音,表达主人公面对山河残缺,内心的飘零空寂,旋律流动时隐时现,时强时弱,凄楚的意绪从琴音中传出,留给听者无限的遐想。这就是“实音”与“虚境”的最佳结合。

中国戏曲融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不仅演员也不用“实有”道具,舞台也没有布景,一切都在“虚”中现“实”。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的表演是“虚实相生”特征的另一表现。

三、“意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最高境界

意境是中国最高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意境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表现为情景交融,是情中景。两者相比情为主,景为辅,景是艺术家传情的媒介。而情则是对人生的某种感慨。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它是中国美学的精髓与核心。

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一样,都要表现一个思想,意境的核心就是人生哲理,包含了一种对整个人生的带有哲理性的感受。正因为如此,所以它给人的美感就是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若有所失,好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这种美感也就是德国十九世纪的哲学家尼采说的“形而上的安慰”。就是在人生哲学的层面上对人的心灵的一种安慰。这种安慰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中国古代的画家,即使画一块石头,一个草丛,几只水鸟,几根竹子,都要表现整个宇宙的生气,要流露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也是一样,苏东坡有一篇《前赤壁赋》描写苏东坡和他的朋友在明月之夜,泛舟于赤壁之下,朋友中间,有人就吹起了洞箫,苏东坡形容洞箫的乐声用了八个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它表明,在这个洞箫的乐声中包含了这位朋友对整个人生的某种感受。人的一生是短促的,充满了酸甜苦辣。但是人生终究又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有很多事情使人怀念、感叹、惆怅。这大概就是所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笛子曲《秋湖夜月》就是这样一首作品。它不是去抒发生活中某一个具体情景的意味,它是要去寻找要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表现了一种对人生的欢乐。对生命的一种赞美和依恋。整个乐曲是要从人生艰苦的旅途中超脱出来,要寻找一种空宁的宁静的精神佳园。 中国音乐体现出一种“重情”、“重心”和虚的意境,这种单声的音乐,它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填补那种真实的音响的空白。它体现出一种独白自娱的一种超越之情,它不需要外界的一种环境,它自己在自得其乐,一种超越之情。中国音乐即使在表现一个实在的对象,这个对象也往往不是乐曲的真正核心,乐曲的魅力主要不是来自对象本身,而是在表现对象的旋律进行中所创造的特殊韵味和营造的疏阔、空灵的意境,使人听起来有一种“荡胸涤腑”的感觉。如《梅花三弄》用深邃来表现作者对梅花的高洁气质的理解和感受,用舒缓从容的旋律、节奏,和清脆、晶莹的音色将这种生命本体感受表现出来。其内容和效果均很注重在心理感受之上的意境。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追求自然,以“和”为核心,讲究幽婉、深邃、淡泊、独白自娱的含蓄美,视虚实结合、空灵传神、意象共存为音乐的基本特征。古老的东方美学讲求“神似”,以“神似”而生“意境”。中国传统音乐无意精确鲜明,它借助于悟性、直觉,讲求意境,既追求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又趋向于表现“虚无”的意境。对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音乐,只有用不同的“审美耳朵”去聆听,才能发现不同的美和情趣。这对于我们在民族音乐风格把握和深化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我们在演奏实践中更好地体现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情趣,为更好地继承与弘扬祖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进.中国传统音乐意境之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1-33. [2]唐朴林.华乐魂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要旨[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2. 64-69. [3]龚妮丽.论中国传统音乐“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03.7-10. [4]伍国栋.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5]王国维.《人间词话》导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7.

[6]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7]仇春霖.大学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7 -118 [8]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5-238 [9]张鸿懿,张静蔚.中国名曲欣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第五篇: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一)

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美学课的学习,我的体会颇多。尤其是老师在讲音乐欣赏活动的美学原理中的音乐欣赏的一般本质时深深触动我。 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 聆听音乐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而理解音乐欣赏的本质则有助于我们对音乐作品欣赏与理解。

关键字: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的本质 韦伯 《自由射手》歌剧

从美学上认识音乐欣赏的本质

在经过一个学期学习音乐美学,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让我懂得什么是美, 美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的, 也让我逐渐感觉到音乐的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 音乐美可以大到一步庞大的音乐著作, 小到我们身边几个动作发出的音响。 也让我明白了罗丹的一句话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我就从美学角度上谈谈我对音乐欣赏本质观点欣赏的理解。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早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脱离了音乐欣赏,离开了听众,音乐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也就会失去意义。在课堂上,老师已经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音乐欣赏的本质有:

1. 听觉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我们人的耳朵不仅有接受外部信息的功能,还有对音乐美与丑的判断,即听觉审美的能力。

2. 感性体验是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我们人通过听觉获得对音乐内容的体验,享受从美好的音乐感觉来获得音乐价值。

3. 理性认识对音乐欣赏活动具有强化作用。理性认识我认为就是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我们对作品所作的功课, 即了解这部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 以及作曲家的生平品经历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下面我用实例来解释一下我对音乐欣赏活动的本质的理解。

我第一次听《自由射手》歌剧时,只是知道到这部歌剧大概内容是讲,一个守林园马克斯与护林官的女儿相爱。 为了能与阿加特成婚, 马克斯必须在射击比赛中获胜。 第一天马克斯在射击比赛中失败了, 为此他忧心忡忡。 这时出现了一个猎人轿卡帕尔, 卡帕尔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 为了赎回自己的灵魂, 他骗了马克斯去与魔鬼交换一种叫百发百中的魔弹。 魔鬼给了马克斯七发魔弹, 并告诉他第七发子弹打中的猎物要归魔鬼所有。第二天,比赛时马克斯六发全中。王子命马克斯用最后一发子弹射向一只白鸽, 但是没想到这只白鸽居然是与他相爱的阿加特化身。王子特别生气,决定要治马克斯的罪,就在这时,丛林中走出一位老人为马克斯求情, 最后马克斯与阿加特终于结为伴侣的爱情故事。欣赏音乐剧时,我其实很不理解音乐为什么这样出现。只能感觉到音乐律动所带来的美。通过这一节课的讲解,我知道欣赏音乐要有听觉审美, 通过音乐审美对音乐内容的感受。 再通过了解音乐作品的写作背景, 以及与作曲家的生平及他所处的历史环境。 于是我又重新对这部歌剧进行了一番功课。

《自由射手》又叫《魔弹射手》,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人物韦伯的作品。韦伯创作高峰是他完成《自由射手》,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最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德国民族歌剧。 浪漫主义音乐形成于法国大革命后的复辟与反复辟的历史时期, 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在黑暗社会现实下,他们强烈渴望追求新的社会理想,阐发新的音乐思想,表达自我的感情色彩。这些在韦伯的《自由射手》都有体现。歌剧的序曲用圆号和单簧管的配合表现了作者向往的社会生活。森林自由和平,欢乐的生活。 突出了猎人马克斯与护林官女儿阿加特相爱的浪漫气息。第一幕中马克斯在射击比赛中失败所唱的宣叙调和咏叹调 “无法忍受失败的痛苦”, 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绝望,然后用抒情的咏叹调表述自己的失败回忆起以前欢乐的记忆不由得心痛, 最后能听到单簧管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也为下一幕做了铺垫。第二幕,主人公向恶势力屈服,也表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祈祷歌“微风轻吹,将我祷告带上天”表现力女主人公善良的心。第三幕,带有民族风格的合唱“猎人大合唱”雄伟壮观,与序曲中的圆号描写的森林自然景色相互照应,也能从这里表达出韦伯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从韦伯这一部作品能够深刻体会到音乐欣赏活动本质,理解认识对我们欣赏音乐审美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音乐欣赏的本质从美学方面的理解。

音乐学院关于音乐的本质

音乐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由古代的相对单一到近现代的复杂多变, 音乐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地提升自己。 在音乐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现代社会, 人们已经习惯于伴着音乐的节奏生活,可以说,没有音乐,世界将变得异常寂寞。如今,音乐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已不言而喻, 然而, 生活在音乐海洋中的人们也许很少深思过音乐到底是什么, 音乐对人类社会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的问题。关于音乐的本质的问题,即音乐究竟表现什么的问题,自音乐产生以来便长久地困扰着人们, 同时也吸引着人们为之探索, 并导致了一门专门学科一音乐美学的诞生。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音乐理论家都曾孜孜以求,在音乐本质问题上耕耘播种,著书立说,形成众多的美学流派,这些流派在音乐艺术发展的各个时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然而迄今为 止,仍找不到一种较为完善、 普遍为世人所接受的权威理论。 但是这些流派和学说的存在,对于音 乐本质问题的探索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 对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窥探音乐王国的奥秘, 进行音乐欣赏是大有好处的。以下将介绍几种主要理论:

一、造型说

造型说是音乐美学史上较早产生的一个美学流派。这个流派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立的 “模拟论”为理论依据,认为音乐是对于客观现实中各种音响的模拟,它从属于现实,也依赖于现实; 现实中的声音原形象是第一性的, 根据现实中声音原形象而创造的音乐形象是第二性的。

二、 表情说 音乐学中造型说的缺陷引起了表情说的出现, 并与之相抗衡。 表情说以感情论作为立论的根据, 在德国的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观念中得到了特别的发扬。 它倾向于主要地、 有时是绝对地把音乐的内容看做是人的感情和灵魂的“内在世界”的表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音乐 “仅仅与具有完全直接性质的内在精神运动有关,可以说是与没有思想的情绪的音响有关系”。

三、快乐主义

快乐主义的音乐美学倾向在古代就巳出现。该倾向认为,音乐不能模拟任何东西,不能影响人 们的精神生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因素具有纯形式的性质,而音乐所给予人的快感,类似于烹调艺 术产品、吃饭和饮水带来的快感。

四、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美学观点与快乐主义是对立的。快乐主义强调的是感性,而形式主义则完全诉诸 于理性,但两者都否定音乐内容。

( 五)快乐主义强调的是感性的享受

形式主义的美学观认同理性,把纯粹而狭隘的职业性提到首位,将音乐外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人类的情感等隔离起来。尽管以上理论的美学观点各不相同,但各派理论都同意音乐具有意义。自音乐产生以来 , 西方音乐以不同的审美思想、艺术风格,以及相应的体裁形式为标志, 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流派和思潮。 各个时期的流派对音乐的本质和意义均有不同的理解,音乐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不仅为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感,而且可以起到调节情绪、净化灵魂和陶冶化育的作用 在音乐艺术的大千世界里 , 各种美学标准和艺术需要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风格、类别、形式和体 裁, 这一切都体现在浩瀚的音乐作品中,并且 , 还在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丰富和发展。因此,很难用美学观点来解释音乐的全部本质和意义。 但是, 各种理论观点对于我们站在宏观的角度上了解、探索和把握音乐艺术的本质, 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具体的观照和体验 ,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二)

周训能用之 , 和乐如一。 “移风易俗, 莫乐于安; 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 ”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这组观念,叶郎先生对这组观念有提出新的看法,他认为: “一般认为,孔子在这里谈的是诗的社会作用。但是如果单就“兴”、“观”、“群”、“怨”这组概念来说, 我以为主要是对诗歌欣赏的美感心理特点的一种分析。 荀子,著有《乐论》。荀子认为,“礼”和“乐”的社会作用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乐合同, 礼别异。 如果每个人都无限制得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必将产生“争”和“乱” 。 因为“乐” 最终是体现 “道”的, 是“道”对于人的情感欲望的节制和规范。由此可见,在荀子看来,音乐所起的“和” 的作用, 首先作用于人的心灵, 有了人心灵的净化与 “和” ,才会有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和”。《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系统的音乐美学著作。《乐记》认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记》认为,不但“乐”和“礼”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而且它们同“刑”、“政”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有关音乐的功能作用主要集中在对所谓“淫声”的论述。各歌其所好,各咏其所为。而“太平由实非由声”,则否定了音乐社会功能的无限性。

关键字:音乐美学 社会功能 孔子 荀子 《乐记》 白居易

音乐美学从诞生开始,就渗透着人的认识思维与人的某种需要的欲望,正因为有了这种认识思维与需要的关系, 才有了音乐起源的各种学说。虽然,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需要的实际性远远大于审美的表现性,而只有当创造以表现性审美为目的的感觉的形式,也就是艺术形式不再被简单的定义为模仿的时候, 表现的审美功能才得以显现。 古代文献中曾对 《葛天氏之乐》 做过如下描述: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本》,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长》,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段话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中的文字描述, 为我们描绘出原始先民在当时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音乐和整个音乐生活的全过程。

这一远古的歌舞形式标明, “音乐是明显的与原始人的人际关系、人际互动、 人与自然以及他们在这些关系基础上所诱发出的情感、 情绪联系在一起的,即音乐是与原始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更确切的说,原始先民们只知道运用音乐和运用到什么地方, 只知道音乐对神有用,而不知道音乐本身是什么, 不知道总结出一种音乐与社会直接相连的观念。他们虽然相信神灵, 但是并没有亲眼见到神灵。他们所受遇的所谓所谓神灵给予的祸福凶吉, 其实本身就是人与人、 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后果,其本质是社会、自然现象。只不过是他们还未充分掌握其规律、无能为力而已。因此,他们认为的音乐对神有用,即音乐作用于神,其实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音乐作用与社会的观念。”自然也包括它的社会功能。而对人类音乐现象的认识,以至于总结、归纳出人类某一时期的音乐思想, 这显然是人类在认识领域的一大进步, 一大飞跃,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标志。由此看来,探讨音乐美学的历史本质,已历史存在为依据,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它的特殊存在和意义。据有关史料显示,我国先秦时期的人们,已经初步具有了相对成熟的音乐社会观念。《国语 郑语》记载:“公曰 : “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哲》曰:“民之欲,天必从之……周训能用之 , 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无一物讲……得乎?。 ” 史伯的观点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 天、人关系。这是一种“天人合一”观念,“天”仍有意志,但已不再凌驾于人,因而少了人格神的色彩,具有客观规律的意义。第二,客观规律是“和实生物,同则不断”。即“以他平他”,异类相杂,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并使之繁衍不息;“以同裨同”,同类相加,则只有量的增多, 而不可能产生新的事物, 事物也就不可能继续发展。

第三,所谓“以他平他”,异类相杂最基本的就是“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五种事物构成,音乐也不例外。另外,史伯从他的哲学观点特别是政治观点出发,认为音乐的作用在于“聪”周王之耳, 即培养周王听取臣下不同意见的品德, 而能妥善处理一切矛盾,达到“和乐如一”的“和之至”的境地,维护周王的统治。在史伯看来, 不仅音乐的形式和内容, 而且音乐的作用都在于 “和” ,“和”是真、善、美的统一。

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这组观念,并不是独立的、互不干涉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叶郎先生对这组观念有提出新的看法,他认为: “一般认为,孔子在这里谈的是诗的社会作用。如果从孔子的整段话来看,这样说自然没有错。但是如果单就“兴”、“观”、“群”、“怨”这组概念来说,我以为主要是对诗歌欣赏的美感心理特点的一种分析。 孔子关于诗的社会作用的理论,就是建立在他对美感心理特点的这一分析的基础上的。 ” 他进一步认为: “在孔子看来,美感活动不单纯是认识活动,它同时包含理性的内容; 美感活动不单纯是认识活动,它同时是情感活动;美感活动不单纯是被动的接受, 它同时是主动的抒发; 美感活动不单纯是的人的活动,她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活动。这样来理解美感活动,是比较全面的,因而也是比较客观的,比较深刻的。

荀子认为, “乐合同” 主要是通过音乐以影响人的情感而起作用。人的“性”是天生的,“性”能产生好恶喜怒哀乐之情。如果每个人都无限制得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必将产生“争”和“乱”。因而必须通过音乐对人的情感欲望加以节制和规范。 因为“乐” 最终是体现“道”的, 是“道” 对于人的情感欲望的节制和规范。 荀子说: “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荀子还认为:“社会效果的正与负,在于音乐内容的正与反。”强调了音乐功能对人的心灵的影响作用。“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其成像而治生焉。”正声引起“顺气”,对社会的影响是“治”奸声引起“逆气”,对社会的影响是“乱” 。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三)

论述了作者对人的情感, 理智, 艺术, 音乐和美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的认识。通过分析情感,理智,艺术,音乐和美的关系及其社会价值,得出了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 就个人来说“美”是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改造世界的方向; 就社会来说 “审美” 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传递了美; 创造力来源于对广义艺术的感知等结论。

关键词: 音乐美学,广义艺术,美,情感,理智,创造力

一、情感与理智

1. 情感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 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 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 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心理学大辞典》 中认为: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 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2. 理智

理智, 一种人类的心智能力。 它被认为是一种思考、 计算、 衡量、推理与逻辑的能力, 通常被当成形容词来使用。 当我们说一个人是理智的, 代表他的行为都是经过思考, 考虑过对错、 前因后果, 有道理,合乎逻辑的。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我们会说他是理性的。与理性相对的心智能力,为直觉、感觉、情绪等,这些都是不经过仔细计算与推理,由内在冲动引导,进行决策的能力。可见理智的作用在于使人能够精确, 准确, 客观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情感和理智的关系

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概括来说就是情感告诉理智要做什么, 理智则结合实际情况, 对情感要求进行分析和判断, 并精确的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满足情感的需要。因此情感对人类的实践起了主导作用,没有情感只有理智的人是没有创造力的, 没有情感的社会更是无法发展和进步的。一般来说,理性往往被看作高级的能力,享有真理在握的荣誉,而作为低级能力的情感则被看作对真理的干扰。 因此, 历来理性一直被视为学术研究的基础, 而情感则最多只能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 然而,然而这是错误的看法。人是情感动物,也是理智动物,二者不可缺一。 在人类一切事业中, 情感都是原动力, 而理智则有时是制动器,有时是执行者。或者说,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则做出取舍,进行加工。世上决不存在单凭理智就能够成就的事业。所以,无论哪一领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种强烈情感的人。区别只在于, 由于理智加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 对那作为原材料的情感,我们从其产品上或者容易认出, 或者不容易认出罢了。 情感和理智是一对合作伙伴,如同一切合作伙伴一样,它们之间可能发生冲突。有几种不同情况。其一,两者都弱,冲突也就弱,其表现是平庸。其二,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情感强烈而理智薄弱,或理智发达而情感贫乏。在这两种情形下,冲突都不会严重,因为一方稳占支配地位。这样的人可能一事无成,也可能成为杰出的偏才。其三,两者皆强,因而冲突异常激烈。然而,倘若深邃的理智终于能驾御磅礴的情感, 从最激烈的冲突中便能产生最伟大的成就。 这就是大天才的情形。可见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 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 但归根结底情感在实践和认识中起了主导作用。

二、谈“美”

美,一般指 “ 某一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一种属性 ” 。美的哲学定义: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的特殊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 是人们在密切接触具体事物, 受其刺激和影响产生了愉悦和满足的美好感觉后, 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 美不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单独存在。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丑是对立统一的,即,如果没有丑的存在也就没有情感对美的追求。 丑的本质在于情感对美的趋向。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总是先通过感觉来感受, 并用最简单的美与丑来评价, 评价结果决定了你是否对被认识的事物感兴趣, 然后才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进行理性认识。 我们知道追求愉悦和美好的感觉远离痛苦是情感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在前面论述情感和理智的关系时提到,情感对人类的实践起了主导作用, 如此一来人类便在情感所认识的美的指导下通过理智的实践去创造美好消灭丑陋。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的话,显而易见的是:就个人来说“美”是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改造世界的方向。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从人类社会角度来看,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美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恐怕无法统一,因此不同的人对如何改造世界的观点也不相同,这就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出现。 换句话来说人类社会内部矛盾的根源来自于社会内部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 矛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当一段时期的矛盾化解后, 新的社会就形成了, 从而社会总体的审美观是区分社会所处的时代的标志。可以想象, 在理论上你到了一个未知的文明之后, 你只要用统计学的方法了解多数人的审美观, 就可以知道那是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民族。说到这读者可能会想到, 审美观如此重要, 它是怎样形成的?能否通过通过某种方式改变某个人的审美观,进而化解社会内部的矛盾?

我的看法是审美观是在人类的实践中形成的, 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播实践经验可以塑造或者改变人的审美观。如果你是古代的一个皇帝, 你想让社会更安定, 你肯定会通过政治思想教育的方法让社会中人的审美观统一, 使社会更团结, 这样你的统治就更方便了, 当我觉得从促进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应当保护审美观的多样性, 这样社会才可能更快的进步。 事实上只要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第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诞生后的社会相对比就不难发现这一点,前者不允许有不同审美观(在中国必须为孔子的审美观)后者则保护思想的自由。可见就社会来说“审美” 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三、艺术和创造力

艺术的目的分为两类即无动机的目的无动机的艺术是指那些本来就是人类不可或缺一部份的艺术, 这类的艺术超越个人,或是不是为某一特定目的所创作。以此观点,艺术和创造力一様,是人类依其天性而来的,因此超过实用的层面。这些常常没有特定实际的目的, 人类学家认为这些是文化的一部份,多半不是由个人提供, 而是许多世代变化之后的结果,也和此文化和宇宙的关系有关。有动机的目的有动机的艺术是指那些因为特定目的产生的艺术。 可能是为了政治的变革、 对社会的某一议题表示意见、 表达特定的感情或是态度无动机的目的、陈述个人心理、描述另一个事物、销售产品,或是作为一个交流的工具。

在我看来狭义的艺术指的是, 人类用于表达情感的而创造的事物, 目的是人为的表达和传递某种情感。这里所谈的是广义的艺术,即艺术就是令人产生某种情感的事物。 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事物, 只要在某一时间能令人产生某情感, 那么在人体验这种情感的过程中, 这个事物被认为是广义的艺术。即艺术是由主观认识决定的。狭义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 广义的艺术是个人通过情感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当久居城市处于喧闹,光污染,雾霾的你,有一天登上青藏高原面对青海湖时会产生很多情感, 是什么是你流连忘返?当一个军事指挥官面对强敌临危不惧的发布一条条军令, 将敌人击溃的时候是什么令你拍手叫绝?当困扰全世界科学家的一个个世界难题, 被爱因斯坦1905 年发表的 3 篇论文巧妙的解决的时候,是什么让你看到这论文后惊呼,原来是这样是艺术, 在那一瞬间你的眼里这些都是艺术, 很多事物使你经历的情感震撼不亚于那些顶级艺术家的作品。 这就是广义的艺术。 体验到这种艺术的瞬间, 创造力仿佛瞬间被激发, 右脑的想象力变得异常兴奋,随即便是不可阻挡的灵感洪流,强烈的创造欲望。用情感认知世界的能力和在情感驱使下改造世界的欲望决定了人的创造力。当别人看来平平常常的事物都能够给你精神震撼的时候你的创造力就会被激发。往往这种艺术感知力强的人创造力强, 很多被誉为天才的人都有超常的感知力。

要提及的是,现代社会高度结构化,我们住在规则的楼房里,走在平整的公路上, 每天生活在人造环境中, 到处都是前辈已创造的东西,感知不到最本源的东西,因此对广义艺术的感知正在逐渐减少,所以创造力正在下降, 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中国流行音乐创作就会发现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狭义的艺术内容是有限的, 长期依赖于对狭义艺术的感知而进行创作其造成的结果只能是灵感逐渐枯竭一代不如一代。反观当代社会,中国善于“山寨”乐于“山寨”把外国人的产品看作艺术来欣赏拿来模仿, 却不从实际生活中去感知, 什么样的产品会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 长此以往永远不能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忽略对世界的广义艺术感知是不会有创造力的, 即使有也不过是在完善已经有的理念。

总之人对广义艺术的感知力决定了人的创造力, 培养艺术感知力在认识和实践中情感去感知世界的一切, 而不是仅仅用理智, 才能使你拥有灵感涌动的大脑。

四、音乐之美

1. 音乐和语言

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 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就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来说, 音乐的功能相当于语言中的一个字的作用, 音乐和组成语言中的一个字都是用来刻画一个意向, 只不过音乐刻画的意象更加清晰完善。比如让一个不识字也没听过音乐人听一段音乐, 他能够感觉到音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象, 但让他看一个字他就不知道这个字是表达什么,得经过长期领悟才能直到这个字的表达的什么。但是如果描述一件事情, 单纯的用音乐来表达, 恐怕就很难让人领悟到音乐表达了什么事情。不过用语言来表达就容易多了。看来语言善于描述事情音乐善于描述感觉, 往往用音乐描述事情时就要加入语言形成歌曲, 用语言描述感觉是就要加上音调与节奏形成朗诵。

2. 音乐的作用

音乐善于描绘形象, 感觉等这些必须用情感认知的东西, 可以说音乐是情感的载体,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音乐是情感的记录仪, 它可以将当时人的感觉记录下来, 一段时间后当你再听到同一段音乐后会有相同的感觉。 然而几千年后的人听到今天的音乐能否体验到今天的人的情感呢?答案是肯定的, 只是不那么准确罢了, 这是因为时代变迁引起的。前面论述过 “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当代人和未来的人, 和古人审美观都不同,因此体验到的东西也还会有所偏差,只有先了解作曲人的审美观才能体验作曲者的感情。这就是音乐具有了时代性,也寄托了社会理想。对于个人而言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音乐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现代社会, 人们已经习惯于伴着音乐的节奏生活,可以说,没有音乐,世界将变得异常寂寞。

1) 情感与理智的桥梁

前面说过 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 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但归根结底情感在实践和认识中起了主导作用。理智的精确分析反馈于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音乐为桥梁。 例如情感使一个人拥有了远大的理想, 而理智去脚踏实地的向理想前进, 当你懈怠的时候就可以理智的选择一些音乐,让情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继续努力美好的理想终究会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和理性是通过音乐来沟通的。

2) 情感与情感的桥梁

同一段音乐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觉, 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些和自己情感相近的音乐来听, 并且将自己的感觉寄存于音乐中。 这就实现了人的情感沟通。例如,国歌沟通了整个公民对国家的情感。教会音乐沟通了有相同信仰的人。流行音乐沟通了同一时代的人。

3.音乐美的本质

音乐本身不是情感, 但能传递情感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情感传递的作用,前面说过,情感总是会趋向美的事物,因此音乐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实际上传递了美和对美的追求。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传递了美。

五、结论

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 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 但归根结底情感在实践和认识中起了主导作用。 情感总是趋向于美, 以情感为实践主导的人就变得总是愿意认识美的东西, 并把丑的东西改造成美的东西,因此 就个人来说“美”是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改造世界的方向。 而社会的审美斗争决定社会的发展所以 就社会来说“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人对广义的艺术的感知产生了新的情感这是创造力的来源, 这意味着新的审美的产生, 并在理智的协助下进行新的实践, 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传递了美, 也因此将人类世界跨越时空的用情感联系起来为人类的进步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上一篇:组工干部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国电影发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