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音乐在中国教案

2024-05-06

通俗音乐在中国教案(精选8篇)

篇1:通俗音乐在中国教案

流行音乐

一.教学设想:

1.根据学生的兴趣趋向特点设计教学的思维与模式

2.建立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抽象认识,利用学生已掌握和理解的知识概括方法和表现手法进行延伸的拓展教学

3.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语言诱导,让学生在这课堂中轻松有条理地认识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并能更进一步理解中国流行音乐 二.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

2.对不同时期的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特点有所了解,并能举出不同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流行作品

3.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喜爱民族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三.教学重点:

能够较好掌握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主线历程,热爱中华民族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四.教学难点:

在欣赏探究中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正确认识通俗音乐的发展一定要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才是世界的,才是流行的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组织:

[放影音资料]〈〈天堂〉〉

导入:相信同学们对这首歌曲耳熟能详,是由蒙古歌手腾格儿演唱的〈〈天堂〉〉,那么同学们最喜欢在音乐课上唱什么类型的歌曲呢?——流行歌曲

今天老师有幸和大家共同来探寻一个话题:中国通俗音乐及其发展历程[放课件] 同学们光喜欢唱流行歌曲,那你们又是否知道: [放课件]a.流行歌曲的正确定义

b.流行歌曲是什么时候在中国才有的呢?

c.中国最初的流行歌曲的“鼻祖”是谁,其音乐作品的特点怎样? d.它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的呢?

在今天这节课里,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带着这些问题,一一找寻答案。

(二)新课教学:

[放课件]通俗音乐又称流行音乐,它是指自身朴素简洁的音乐语言,流畅易记的旋律,活泼而富有特点的节奏以及更加贴近生活的情景和感受,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乐器曲和歌曲。

这是用文字对流行音乐的概述,在今天这节课里,我们着重欣赏找寻的是流行歌曲的发展历程。

同学们都知道不同地域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也是一样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那么探究为同学们所喜爱的通俗音乐的民族发展是我们今天了解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一条主动脉,下面我们就以时间年代为线索 以作品民族化发展为创作元素,对中国流行音乐作详细的追根寻底。

1.30年代末40年代初: 中国流行音乐的源头在哪呢?

1927年,著名音乐家黎锦辉先生创作〈〈毛毛雨〉〉标志着中国通俗音乐歌曲的诞生。黎锦辉先生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这时期的佳作还有贺渌汀的〈〈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任光的〈〈渔光曲〉〉代表人物有:周旋。

[互动]哼唱其中的作品,学生对最初流行歌曲的认识程度 [放课件]〈〈春天里〉〉学生可跟着影音资料看着曲谱轻声哼唱

时代背景及其特点: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通俗歌曲起步并不健康,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通俗歌曲,走上了一条远离时代的畸形道路,总体说早期中国通俗歌曲作品题材狭窄,情调萎靡,趣味平庸,演唱矫揉造作,打上了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烙印,随着抗日救亡的时代要求和救亡歌曲的兴起,当时的通俗歌曲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板书]主动脉:民族化发展

流行音乐的“鼻祖”:黎锦辉

时间:1927年〈〈毛毛雨〉〉

音乐特点:题材狭窄,情调萎靡,打上了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烙印 2.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俗音乐的概念一度被轻音乐所取代。1955年天戈创作的〈〈青年友谊圆舞曲〉〉是一首影响较大的优秀作品,旋律轻快,活泼,加上三拍子的圆舞曲律动,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注:附带介绍轻音乐

60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是当时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一批优秀抒情的歌曲被戴上“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受到公开的批评,在此后二十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 社,三年自然灾害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通俗音乐基本上销声匿迹,期间代表作品有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

注:收集更多的这时期的代表作品 [放影音资料]〈〈九九艳阳天〉〉 [板书]1949年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强调阶级斗争,通俗音乐处于空白状态 3.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

黎锦辉先生音乐在当时渲染了一种萎靡颓废的情调,但他的音乐民族化的创作方向很好的在台湾,香港继承和发展,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一些新的文化理念和思潮一涌而进,音乐领域人们疲倦了“强,硬,响,快”的风格,很容易或者说一股脑儿就接受了港台音乐的“清新,温和,优美,流畅”和“软绵,颓废,情爱,小资”等音调和思潮,使大陆音乐在一段时间里音乐创作和演唱风格都一味地模仿,港台艺人也首次在中国大陆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最具代表的有张敏明〈〈我的中国心〉〉奚秀兰〈〈阿里山的姑娘〉〉。这一时期题材健康,旋律清新的优秀作品有〈〈乡恋〉〉〈〈乡间小路〉〉。

[互动]你还知道这时期还有哪些家喻户晓的流行作品及其人物代表吗? 如:邓丽君,成方圆,朱明瑛,徐小明 [放影音资料]〈〈乡恋〉〉 4.80年代末——90 年代初

“我曾经问个不休。。。”一声惊天动地反叛性的呐喊,终于从中国摇滚乐先锋崔健那嘶哑爆破而又富有磁性的喉咙里蹦出。是啊!人们是应该问一问“什么是我们自己的音乐,我们的音乐怎么了”“脚下的路在走,身边的水在流”难道我们还仅仅是“总在笑一无所有吗”。崔健那富有反叛困惑和号召性的呐喊,终于唤醒了中国的通俗乐坛,80年代末90年代初,音乐家们开始踏上了继西扬中,通俗音乐民族化,艰难而有意义的漫漫长路。

[板书]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港台音乐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最终找到中国流行音乐的精髓:通俗音乐民族化

[放影音资料]〈〈黄土高坡〉〉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伴随着这一优美独特的风格性旋律,通俗乐坛的创作者们终于唱出了自己的酸楚和欣喜。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不都是我们自己的歌吗?此时以独特个性风靡一时的“西北风”席卷而来,其代表作品有我们刚刚听到的〈〈黄土高坡〉〉还有〈〈信天游〉〉〈〈我热恋的故乡〉〉〈〈少年壮志不言愁〉〉等等。这些作品采取了陕北民间音调,明显引入了欧美摇滚思维,挖掘和吸取了我国北方以黄土高坡信天游的苍凉挺劲的阳刚之气在中国乃至世界流行乐坛一展风采。注:要会唱例举的每一首作品并简单介绍信天游

从音乐体裁方面,器乐,舞蹈,戏曲等民间音乐流源也是流行音乐创作的素材源泉,流行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音乐主体吸取了我国著名琵琶曲〈〈彝族舞曲〉〉中的音调,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则是将东北二人转和评剧的曲调相融渗。

注:要会哼唱〈〈彝族舞曲〉〉的音调。

从民歌民谣素材的运用方面,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有为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另一个广阔天地,少数民族音乐象一朵朵艳丽的奇葩为这个风格的流行音乐创作增添了新的色彩。

如:陈明〈〈快乐老家〉〉——是新疆特色乐器和现代配器手法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郑钧〈〈回到拉萨〉〉——揭开藏风流行音乐神秘的面纱。〈〈青藏高原〉〉〈〈天路〉〉〈〈神奇的九寨〉〉

各地汉民族的音乐也是流行歌曲创作的又一源泉,一首河北民歌〈〈小白菜〉〉曾为程琳演唱的台湾歌曲〈〈酒干淌卖无〉〉那英演唱的〈〈山不转水转〉〉提供了创作基础,其旋律走向和乐句落音都与〈〈小白菜〉〉极为相似。

[板书]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其创作素材来源: a.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坡,信天游 b.器乐,舞曲,戏曲等民间音乐流源 c.各少数民族的音乐 d.各地汉民族音乐

随着音乐世界的接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走向了国际化,21世纪的流行音乐趋于开放式,多元化,涌现了一批同学们喜欢的流行创作歌手,喜闻乐道的就是:周杰伦,王力宏,张韶晗,李宇春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歌手。

[互动]例举他们的作品

(三)总结:

[放课件]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一览表

回顾我们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已走过了坎坎坷坷80年的风雨历程,其间,有一段时间手当时社会的客观影响,曾经一度迷茫,停止不前,甚至是空白,在寻觅自己创作方向的过程中,终于走向中国特色民族化发展的正确道路,通过今天这节课的了解,我们不仅找到了课前提出的四个问题的答案,同时我们大家更应该正确认识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一定要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才是世界的,才是流行的。

篇2:通俗音乐在中国教案

教学年级:高二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能够简述通俗音乐的基本含义及特点。能力目标:感受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通俗音乐。

情感目标:通过通俗音乐欣赏陶冶学生情操,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重点难点:让学生能正确认识看待通俗歌手以及他们的作品,提高通俗歌曲的鉴赏力。教学方法: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充分发挥欣赏教学的“通感”,引导学生进行多渠道参与和感受音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① 由教师播放三首歌曲,要求学生说歌名及唱法。

② 教师提问: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们更喜欢哪种唱法呢?学生答通俗唱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更深刻地去感受通俗音乐吧!

三、新授

1、通俗音乐的概念和特征:通俗易懂,演唱不拘一格,易学易唱,充满生活气息,大多短小易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包括流行音乐和轻音乐。

2、通俗音乐的内容取材:取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声乐作品以爱情题材居多也有描写人生、论理、叙说理想生活,抒发思念之情。

3、通俗音乐的唱法:多用自然嗓音、音域一般不宽,吐字清晰,亲切随意。

四、赏析通俗歌曲

师:通俗歌曲之所以流传广,是由于它生动地体现了时代精神,让我们沿着通俗音乐独特的发展轨迹去感受一下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通俗音乐,走进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听歌曲《春天里》:

1、这首歌曲的词曲有何特点?

2、这首歌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二)共和国的成立,经济复苏,而史无前例的文革又让我们的通俗歌曲,偃旗息鼓,销声匿迹。到了八十年代风雨之后艳阳天,李谷一的《乡恋》犹如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出示课件《乡恋》及歌谱,歌词。

思考:

① 听后,同学们体会了什么情感?(忧伤)② 这首曲子有几个乐句?曲式结构是怎样的?

师:这首曲子旋律优美,节奏舒展,抒发了对故乡亲人和山川的思念之情,全曲四个乐句,构成起承转合结构,第三乐句的高音定在“4”上,给全曲蒙上缠绵的情味。③ 这首曲子的曲型节奏

4∕4 x x x x xx∣x ―――‖ 附:老师示范打一遍,学生跟着打一遍。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中国通俗音乐繁盛的原因。

1、港台歌曲大量涌入。

2、内地创作歌曲盛行“西北风”,其代表作有《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心中的太阳》。

(播放歌曲《黄土高坡》学生齐唱)

3、电声乐队出现,摇滚音乐迅速发展。

a、电声乐队:乐队人数很少,使用电吉他、电贝斯、电子鼓、电子合成器、电子 音响和特殊音响组成的乐队。(播放歌曲《完美世界》)b、摇滚音乐:是一种非常喧闹,节奏非常强烈,富有推动力的舞蹈音乐。(播放歌曲《一无所有》)这段时期歌曲的特点:旋律优美抒情,民族风格浓郁。

(四)90年代至今中国通俗音乐的状况:

1、欧美,周边国家,我国少数名族及港台音乐风格被我国人民接受和喜爱。

2、说唱音乐形成一道独特风景线。

3、组合形式不断出现,形式更加多样,音乐朝多元化发展。

a、这段时期的音乐,大家非常熟悉,下面有请同学们演唱你最喜爱的通俗歌曲。b、还有电声乐队(由学生课前准备好)演奏。

五、巩固和拓展

同学们,你们听,他在向我们表述着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播放《天堂》)

总结:这段时期的通俗歌曲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中国通俗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打上深深的民族文化的烙印。

(1)出示课件《你是我的玫瑰花》

师:这是2006最流传的歌曲,歌中把自己心爱的人比作玫瑰花,并用简单朴实的声音倾述出自己的心声,是真情的流露。当今的通俗歌曲五花八门,可谓是百花齐放,向这样的歌曲一旦出现便大街小巷全唱,青少年也是必受到影响,你是如何看待当今的流行通俗歌曲? 讨论:中学生应如何看待当今的通俗歌曲?

六、学生讨论

同学们我们欣赏了不同时代,不同特点的通俗歌曲,有内地的、有海外的、有轻松活泼的,也有爱国思乡的,也有歌颂爱情的等等,他们都倍受人们的喜爱,这里我要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并向你们敬言,当今通俗歌曲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百花争艳,我们作为艺术欣赏可取广角镜头,如果作为中学生的平时追求和传播,应该有所选择。那么哪些通俗歌曲适合我们中学生演唱呢?

讨论:我认为应该选择一些轻松活泼、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给正确的欣赏的基础上做出合适的选择。

七、总结

篇3:通俗音乐在中国教案

1980年代以前, 大陆的电视剧的创作主体来自文化事业单位, 充当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推出的作品是一种宣传品, 用以宣传党的思想、教化人民群众。11990年代以后 (即2000年代以来) , 2大陆的电视剧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 不但制片方 (商) 来自市场, 而且经济效益直接与市场挂钩。现在的电视剧成了文化商品, 而电视剧生产以提高收视率为主要目的。如果采用二分法, 把文化分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话, 那么前一个时间段大陆的电视剧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 后一个时间段大陆的电视剧则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如果采用二分法, 把文化分为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话, 那么前一个时间段大陆的电视剧属于官方文化的范畴, 后一个时间段大陆的电视剧则属于民间文化的范畴。而处于这两个时间段之间的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陆的电视剧则属于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从官方文化到民间文化的过渡时期, 或称文化转型期。

在大陆, 通俗电视剧兴起于1980年代, 繁荣于1990年代, 3作为名称消逝于21世纪。这一过程与大陆电视剧的文化转型期是一致的。这决不是一种巧合。

第一, 通俗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与大陆电视剧的文化转型有着共同的文化动因, 那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的清明与宽松、经济的搞活与繁荣以及都市娱乐文化的兴盛。4

第二, 通俗电视剧与大陆电视剧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 通俗电视剧的发展历程是大陆电视剧的文化转型的一部分, 通俗电视剧的发展历程表征着大陆电视剧的文化转型。

第三, 在1980年代、1990年代, 通俗电视剧是大陆电视剧的马前卒, 为其冲锋陷阵——为大陆电视剧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为其抵挡箭石——在大陆电视剧文化转型的过程中, 通俗电视剧受到的责难也是最多的。

第四, 1980年代、1990年代大陆电视剧文化转型的历史就是通俗电视剧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涓涓细流到狂波巨澜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 大陆的电视剧全都种上了通俗电视剧的基因, 变成“没有不通俗的”。5

因此, 通俗电视剧在1980年代、1990年代大陆电视剧的文化转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二、通俗电视剧在中国大陆电视剧文化转型中的作用形式

(一) 商品化

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把电视剧视为艺术, 不以盈利为目的。通俗电视剧的到来, 让我们看到了电视剧的另一个身份——文化商品。作为商品, 电视剧就要考虑盈利。那么, 如何盈利呢?且看通俗电视剧的做法。

1990年的《渴望》向西方学习, 采用室内搭景、多机拍摄、连续表演、同期录音、即时切换等制作方式, 大大地提高了效率, 降低了成本, 从而赚取了更多的利润。

1992年的《京都纪事》把广告植入电视剧, 赚到了一笔可观的赞助费, 从而降低了电视剧的商业风险。

以上是以降低成本求赚取更多利润的例子。更多通俗电视剧还是通过提高收视率来达到赚取更多利润的目的。

比如, 1993年的《北京人在纽约》、1996年的《宰相刘罗锅》以高质量的作品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 工业化

现代工业与传统手工业根本区别在于, 后者是手工作坊式的零打碎敲而前者是机器化大生产, 后者是个性化生产而前者要达到批量生产就必须统一制式 (标准化) , 要提高效率常常进行流水线作业, 如此一来就变成了非个性化的, 或者说是伪个性化的。

电视剧是在大陆的农业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其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虽然个性化强, 但是效率低下。1980年代、1990年代正是大陆电视大发展的时期, 电视播出平台的急剧扩大需要大量的电视节目, 尤其是电视剧来填充。于是, 尝试逐步实行工业化生产的通俗电视剧诞生并蓬勃发展起来。而通俗电视剧的勃兴带动了大陆电视剧生产的工业化浪潮, 逐渐被广泛接受和效法。

(三) 通俗化

有通俗电视剧就有高雅电视剧。从名称上来说, 先有通俗电视剧一说, 后有高雅电视剧一说。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先有高雅电视剧, 后有通俗电视剧。1980年代通俗电视剧的出现就是基于人们对1980年代以前高雅电视剧曲高和寡的不满。

高雅电视剧以强烈的精英意识、官方色彩用艺术化的语言书写英雄/伟人、传奇, 抒发圣人之志、英雄之气, 而通俗电视剧代之以民间立场、大众文化心理, 用本色语言反映常事抒发世情, 为凡人立传。6如果说高雅电视剧的审美趣味是雅的话, 那么通俗电视剧的审美趣味则是俗。俗扎根于日常生活, 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通俗电视剧的通俗之风一旦刮起, 就会越刮越猛, 20年席卷整个大陆荧屏。

(四) 快餐化

罗兰·巴特把文本区分为可读性文本和可写性文本。因为观众观看通俗电视剧, “他不去自己发挥作用, 不去充分地接近能指的诱惑力和写作的快乐, 他天生只有接受或者拒绝文本的可怜的自由:阅读仅仅是一种公民投票”, 7所以通俗电视剧是一种可读性文本。而以往的大陆电视剧就像传统艺术一样, 因为充满了意味和灵韵, 接受者“不再成为消费者, 而是成为文本的生产者”, 8所以是一种可写性文本。如果说大陆以往的电视剧提供的是艺术盛宴、文化盛宴的话, 那么通俗电视剧提供的则是快餐、家常便饭。电视观众观看大陆以往的电视剧和欣赏传统艺术富有仪式性、崇高感, 而观看通俗电视剧就像西方人吃肯德基、麦当劳或者是中国人吃家常便饭一样稀松平常。

电视剧消费的特点是:一次性消费——对于一般电视剧, 一般电视观众只看一遍;主动选择, 被动接受——电视观众有看不看电视剧、看哪个频道的电视剧的自由, 但是电视剧的意义是外露的, 电视观众不管看哪个频道的电视剧都不大用动脑子就能看明白。通俗电视剧的快餐化是符合电视剧消费特点和规律的, 因此被后来的大陆电视剧所效法。

总之, 通俗电视剧改变了我们对电视剧本质属性的落后观念, 推动了大陆电视剧生产模式的变革, 使大陆电视剧文本更贴近群众,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让大陆电视剧消费更符合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和规律。可以说, 通俗电视剧在1980年代、1990年代大陆电视剧的文化转型中发挥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三、正确认识通俗电视剧历史功绩

第一, 正确认识通俗电视剧的历史功绩, 我们要有历史的观点。

所谓历史的观点, 就是在评价一个事物的时候, 要把这个事物置放到它所从来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予以考察。历史的观点被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是最高的批评标准之一, 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照亮文艺实践之灯。比如, 1847年恩格斯在批驳卡尔·格律恩对歌德的不当评价时说:“歌德在德国文学中的出现是由这个历史结构安排好了的。”9又比如, 列宁在评价列夫·托尔斯泰时说:“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 不应该从现代工人运动和现代社会主义的角度去评价 (这样评价当然是必要的, 然而是不够的) , 而应当从那种对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的抗议, 对群众破产和丧失土地的抗议 (俄国有宗法式的农村, 就一定会有这种抗议) 的角度去评价。”10评价一个作家我们要坚持历史的观点, 评价一种文艺现象我们同样要坚持历史的观点。

用历史的观点看, 通俗电视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 它在大陆电视剧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是由1980年代、1990年代特定的“历史结构安排好了的”。11

第二, 正确认识通俗电视剧的历史功绩, 我们要有发展的观点。

所谓发展的观点, 就是在评价一个事物的时候, 要看到这个事物的全部发展过程, 考察它的历史全貌。比如, 徐志摩先生在《罗曼·罗兰》中说:“一个伟大的作者如罗曼·罗兰或托尔斯泰, 正像是一条大河, 它那波澜, 它那曲折, 它那 (下转84页) (上接102页) 气象, 随处不同, 我们不能划出它的一湾一角来代表它那全流。”12评价通俗电视剧的历史功绩我们也当如是观。

篇4:浅析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通俗音乐 发展历程 趋势

通俗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流行音乐、爵士、蓝调、摇滚、电子音乐等等,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流行音乐,流行器乐以及这两者衍生出来的流行音乐剧。流行音乐最初是在19世纪的西方国家发展成熟起来的,后来逐步在美国生根发芽,且借助美国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将其传播到世界范围。让通俗音乐成为当今世界范围之内最主流的音乐形式。通俗音乐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展壮大并且席卷全球,跟其本身的特殊性有关系。相较于其他传统的音乐形式而言,通俗音乐跟它的名称一样,通俗易懂,跟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能让人产生极强的情感共鸣。通俗音乐的受众面广,并且受众当中以青少年为主,所以分析我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引导通俗音乐的发展,进而生产出更加优良的文化产品,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

一、模仿阶段

通俗音乐对于我国来说并非是土生土长的音乐形式,而是舶来品。我国最初接触到的通俗音乐作品大多是来自香港和台湾。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和台湾的通俗音乐迅速传入大陆,并且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当时,台湾著名女歌手邓丽君的歌曲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几乎人人都会一两首邓丽君的成名作,如《甜蜜蜜》、《小城故事》以及《月亮代表我的心》等。这一阶段也传入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粤语歌曲,比如当时香港歌手谭咏麟就有较大的影响力,他的《水中花》、《爱在深秋》等作品也是当时追赶潮流的年轻人争相学习的曲目,当时人们甚至视会唱粤语歌为潮流。这一个阶段的通俗音乐,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传唱性。这一阶段的通俗音乐基本延续了欧美通俗音乐传统的形式,和声较为传统,伴奏乐器以传统乐器为主,如钢琴、木吉他、电吉他、贝斯、爵士鼓、键盘乐器等。但是在旋律上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格,融合了民族音乐和中国古音乐的曲调,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民族风格觉醒

进入九十年代,大陆的通俗音乐在港台的流行音乐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熟,并且风格独树一帜,成功的从模仿港台曲调摸索出了自己的风格。九十年代的大陆流行音乐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大陆的流行音乐人将通俗音乐和民族曲调进行了融合,我们能在这一阶段的大陆通俗音乐作品中看到许多中国民间音乐的影子。这一时期的大陆通俗音乐中的代表作有《少年壮志不言愁》、《黄土高坡》等。在此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崔健和他的《一无所有》。当时崔健在演唱会上的一首《一无所有》以其反传统的表现直击人们的内心。崔健开创了中国摇滚的新时代,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的形式以及所表达的不同的音乐理念,给后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崔健的歌曲是被压抑已久的民众的强烈呼喊,音乐和当时人的内心形成了剧烈共振。他的歌曲自然朴实,却暗潮涌动,蕴含着随时汹涌蓬勃的强大力量,其在中国摇滚界的地位至今无法撼动。

我们可以从崔健的《一无所有》找到陕北民歌的影子。随着崔健的《一无所有》红遍大江南北,由崔健引领的西北风潮开始给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造成了重要影响。音乐人开始纷纷尝试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相结合。“西北风”的流行受益于当时国内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西北、西部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找到了流行音乐本土化的良好切入点,涌现出了大量优质的将流行音乐和我国传统音乐形式和内容结合的歌曲,创造了中国流行音乐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一改我国通俗音乐发展初期的简单的和声和伴奏以及平稳的起伏形式。从调式上来看,许多歌曲结合了欧美流行曲调和我国的民族调式,别具一格;和声较以往也更加复杂;起伏也更加明显,作品显得更加有层次感。

这一阶段的作品当中的伴奏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为作品结合了民族调式,在伴奏乐器上,除了传统的流行音乐伴奏乐器,如吉他、贝斯、架子鼓和键盘等,还加入了我国的民族乐器。这一时期传统的电音乐器、我国传统乐器以及西洋管乐器在伴奏中的相互结合也标识着我国通俗音乐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三、走向多元化

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大陆的通俗音乐开始逐步减少对港台流行音乐的依靠和模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一批像《同桌的你》、《青春无悔》等的校园歌曲在青年群体当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进入九十年代末,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这一时期周杰伦在流行音乐的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周氏RAP”成功将黑人RAP中文化、本地化,成为了台湾流行音乐界的一个标识;此外,由周杰伦的《东风破》、《发如雪》等歌曲掀起的中国风直到今天也还未散去,他成功地将流行音乐元素和古风韵味的半言半白相结合,即能保证听众的理解程度,又是一次流行音乐与我国古典文化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这一时期的通俗歌曲旋律或者节奏动感或者优美隽永,起伏较大,歌词朗朗上口,同时受到欧美蓝调音乐、爵士音乐、黑人说唱音乐的影响较深,在伴奏上引入了电子合成乐等新的形式,使得这一时期的通俗音乐百花齐放。

四、同质化

篇5:第八课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简要历程。及其每个发展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通俗音乐作品。

2、通过聆听《天堂》、《彩云追月》、《献给爱丽斯》,体验其情感和韵味。初步了解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的关系,纠正学生偏颇的音乐信仰,总结通俗音乐的特点。

3、培养学生同歌异唱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看待通俗音乐、民族音乐、古典音乐,能总结通俗歌曲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音乐是友谊的桥梁,歌声是情感的纽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我们的快乐离不开歌声。我知道现在同学们都喜欢听歌,大家平时都听些什么歌呢?

生:举例。一起唱几句。

师:老师这有三小段音乐,大家听听是哪三首歌。(播放音乐《神话》《龙船调》《我爱你中国》)(课件)学生对《神话》最熟悉,其他两首歌不太能说出歌名。师:你们最喜哪种歌曲呢?为什么? 生:通俗,因为好听,好唱。师:爱听民歌和艺术歌曲吗? 生:不爱听!

师:看来同学们大多都喜爱通俗音乐,我们先不作评价,同学们说得很好,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史

师:课前老师布置你们预习课本P108—P116 的内容,搜集中国通俗音乐发展过程的有关资料,现在我想检查一下你们预习的情况。

生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前,新中国成立后通俗音乐。)师:看来你们对通俗音乐的发展是有所了解的,课前准备的很充分,那么下面这些歌曲你能找到它对应的年代吗?(课件)

《夜曲》 三十年代 《乡恋》 二十一世纪 《九九艳阳天》 七十年代末 《常回家看看》 五十年代 《天涯歌女》 九十年代

生听一首回答一首,师做讲解:《夜曲》是什么形式的?RAP。《九九艳阳天》的历史背景。《天涯歌女》的风格。师:刚才我们听到的《天涯歌女》具有江苏民歌的风格。那我们再来听一首歌曲,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具有哪个民族音乐的风格。

(三)、欣赏歌曲

(1)欣赏《天堂》(mtv)

1、思考题:(课件)《天堂》具有哪个民族的风格? 生:蒙古。

师:这首歌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草原,羊群,马头琴,湖水。

师: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跑着雪白的羊群。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多么美的草原啊!就象人间的?

生:天堂!

2、(课件)出示腾格尔的简介。

3、出示《天堂》歌谱。

师:我们一起来唱唱这优美的旋律,先不唱装饰音。生共同唱歌谱的前两行。

师:你发现天堂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宽广 师:节奏呢? 生:舒缓。

师:是的,旋律舒展悠扬,节奏舒缓,在加上装饰音,我们来试一试。

生共同唱有装饰音的歌谱 师:你们觉得哪样更好听? 生:有装饰音的。

师:装饰音可以使单调的长音变得活泼,而且在这首具有蒙古民歌风格的歌曲中,在这宽广的旋律中装饰音也仿佛是蓝天中飘着的几朵白云,又犹如是青青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儿。再加上腾格尔饱含深情的演唱,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大草原的美啊!

4、师:我们在上册课本的第三单元中国少数民族中欣赏过这首歌曲《辽阔的草原》(课件),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你们看歌谱和《天堂》的歌谱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生:都是4/4拍的,结束音都是6,都有许多相同的装饰音。师:你们听(师唱歌谱),它和天堂的旋律有什么相似 之处吗?

生:音高有相似之处。旋律也很宽广。

师: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天堂》就是根据长调民歌《辽阔的草原》的素材来写的一首具有蒙古族长调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

师:其实我国的通俗音乐是与我国源远流长、蕴涵丰富、风格独特的民族传统音乐有着血肉联系的。我们再听老师演唱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的典范之作。(2)欣赏《彩云追月》

1、老师随音乐演唱《彩云追月》

师:注意,这首歌曲是用什么伴奏的?你从这首通俗歌曲中听到了哪首民族音乐作品的旋律? 生:是人声伴奏的,旋律和彩云追月一样。

2、出示《彩云追月》歌名及音乐(课件),师: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首音乐有什么不同?从形式,节奏,乐器上来说。

生:老师唱的是歌曲,而民族乐曲是器乐曲。歌曲节奏欢快,乐曲节奏稍慢。歌曲的伴奏乐曲是人声,而乐曲是民族乐器。

师:《彩云追月》是由民族乐曲改编的,《天堂》的素材来自于民族歌曲,看来通俗音乐和多种民族音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通俗音乐和古典音乐同样有渊源关系。

(3)欣赏钢琴曲《献给爱丽斯》

1、师:这首乐曲是三段体结构的(板书)A B A 师边听音乐边告诉学生这三段。

2、师:这是克莱德曼演奏的一首通俗钢琴曲,你觉得这首曲子最适合在什么时候听呢?为什么?

生:最适合在散步,睡觉,吃饭。

师:也就是说最适合在休闲的时候听。其实这首曲子是古典乐派大师贝多芬的一部作品,原曲就是钢琴的独奏,而克莱德曼在演奏中加了电声乐队的伴奏。更具有现代气息。原曲的结构是回旋曲式的,(板书)A B A C A,由一个相同的主部和两个不同的插部构成,克莱德曼的演奏去掉了原曲中C这个插部,我们来听一下这个插部。

3、师弹奏这一部分。师:这段旋律听起来有什么感受? 生:紧张。

师:试想如果通俗钢琴曲中加入这段,你能在睡觉的时候听吗?能在休闲的时候听吗?

生:(哄堂大笑)不能!

师: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他的一生都很坎坷,所以他坚信,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经历痛苦换来欢乐!因此他的原作中有这一段,然后又回到优美的充满光明的主部。

5、讨论:为什么要去掉这个部分?

生:贴近我们的生活,通俗易懂了,也便于流传。(4)总结通俗音乐的概念

师:同学们说的就是通俗音乐的特点,我们翻开课本,来看一下课本上是怎么总结通俗音乐的特点的,(课件)通过这几首作品的欣赏,我们不难发现通俗音乐的特点是:……。

(四)、再次评价通俗音乐

师:欣赏了这几首通俗音乐,我想同学们对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课开始同学们都说你们只爱听通俗音乐,甚至有同学认为就没必要听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通过刚才我们共同的探讨,你对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有了新的看法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我觉得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欣赏风格,我们年轻人还是喜欢听通俗歌曲。师:那么是不是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就不要听了呢? 生:不是,我们也应该接触民族的和古典的音乐,增加音乐素养。

师:说的真不错。还有谁说说?

生:我觉得多听民族音乐能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通俗音乐,而不是肤浅的听听通俗音乐。

师:你说的真棒!同学们的思维都很活跃,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其实我国的通俗音乐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打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比如周杰伦的《龙拳》《双节棍》,都有中华民族的因素在里面。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我们都应该去接触,去了解.这样也可以提高你们的音乐涵养。

(五)、活动

师:现在不是有很多通俗歌手民歌用通俗唱法来翻唱,比如:教师范唱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民歌版和通俗版,这不是正说明了民族音乐经久不衰的魅力吗?!我们也来.试试把民歌改成通俗唱法来演唱。

出示《青春舞曲》,师范唱。可以用你所喜欢的通俗音乐的形式。RAP,R&B..学生练习。学生表演。

1、一个女生用通俗唱法唱。

2、一个男生用RAP的形式唱。师为其用爵士鼓伴奏。师:如果我为你举办一场音乐会,名字就叫“超越周杰伦”,好不好?!

同学们的表现真让我感到你们不仅会发现美,体会美,更能创造美。也给老师带来了美的体验!希望你们今后能多关注各种音乐,课的最后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音乐。(课件),这是一段爵士音乐,是外国通俗音乐的一种。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一同进行了通俗歌曲的赏析,从赏析当中我们了解了通俗歌曲的含义、特点和唱法,同时也了解了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简史,同学们对歌曲的赏析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

本着“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重视音乐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意识,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基本方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来发展个性化的特点,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让学生熟悉并演唱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些优秀歌曲,从而受益终身。

篇6:通俗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本课的作品,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评价、演唱等活动;

2、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简况,能列举出几首不同年代的作品;

3、能对众多通俗音乐作品进行价值判断,且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关注其未来发展的趋势。教学难点:

信息量太大,恐难掌握

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一首最新流行的优秀通俗音乐,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

(二)新课导入:

1、老师提问:同学们最喜欢的音乐种类是什么呢?在你们的心目

中哪些音乐是通俗音乐?(学生讨论,并列举自己心目中的通

俗音乐。老师对同学们的回答不进行评价,仅进行罗列。)

2、老师进一步提问:到底什么是通俗音乐呢?启发学生带着问题

进入下面的环节。

(三)新课教学:

1、改革开放之前的通俗音乐

起源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出现娱乐性的歌舞和影视歌曲,如《春天里》、《四季歌》、《秋水伊人》等; 20世纪50年代轻音乐也盛极一时,如《青年友谊圆舞曲》。

2、通俗音乐的概念和特征

总结通俗音乐的概念:通俗易懂、易学易唱、大众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包括流行歌曲和轻音乐。

3、20世纪80年代的通俗音乐

a.改革开放以后,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形成了中国通俗音乐的第一个繁盛时期。港台、内地都涌现了一大批实力派歌手,如:张明敏、罗大佑、邓丽君、李谷

一、毛阿敏、刘欢、成方圆等,以及许多的经典曲目,如:《乡恋》、《万里长城永不倒》、《我的中国心》、《明天会更好》、《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乡间小路》、《童年》、《外婆的澎湖湾》等。播放《乡恋》,提问:这首歌曲在哪个年代很流行?(老师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国通俗音乐繁盛的原因。)

b.内地创作歌曲盛行一股“西北风”,如《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播放歌曲欣赏或全班齐唱。)

c.伴随着电声乐队的出现,摇滚乐也迅速发展,崔健的《一无所有》、BEYONE《光辉岁月》广为青少年喜爱。(了解电声乐队,师生小结20世纪80年代通俗音乐的特征。)

4、20世纪90年代的至今的通俗音乐

a.音乐风格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欧美、日本、港台音乐风格被我国人民接受和喜爱,出现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如《同桌的你》、《朋友》、《弯弯的月亮》、《东方之珠》、《天堂》、《神奇的九寨》等

b.RAP(说唱)音乐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周杰伦的《龙拳》、《双节棍》等深受青少年青睐。

c.演唱形式也更加丰富,除了个人演唱,组合的形式也不断出现,如:中国力量、羽泉、SHE等。

5、讨论:我是如何看待当今的通俗音乐的。

(四)小结

篇7:通俗音乐掠影教案

长沙市第四十二中学 陈正明

教学目标:

一、以吉他为线索,了解校园歌曲、乡村音乐、摇滚歌曲三种不同音乐风格。

二、用唱、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情感及其特点。

三、能对吉他这种乐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甚至有想学习吉他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吉他在不同音乐风格中不同节奏型的体验加深对三种不同风格音乐的印象。

教具准备:

配套多媒体课件、吉他、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话题导入:同学们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陈,今天很高兴能跟大家上一节音乐课,希望在这一节课的共同学习中我们合作愉快,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节目,一曲《童年》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老师自弹自唱)

二、欣赏体验

(一).校园歌曲

师:刚刚老师演唱的这首《童年》是属于什么音乐? 生:通俗音乐

师:那同学们对通俗音乐了解有多少?你们知道通俗音乐中有哪些不同风格的音乐呢? 生:„„

师:在通俗音乐掠影这个单元中一共有五种不同风格的通俗音乐:校园歌曲、新民歌风、乡村音乐、爵士音乐、摇滚音乐。而今天的这堂课老师选择了期中的三种音乐风格作为主要内容:校园歌曲、乡村音乐和摇滚音乐,因为我发现这三种不同风格的音乐都使用了一种伴奏乐器,那么吉他在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当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对音乐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粗略的去感受一下 你们

1. 欣赏校园歌曲〈同桌的你〉〈那些花儿〉

师:校园歌曲起源于日本,70年代有台湾传入大陆,多用吉他伴奏,接下来老师会播放两首比较经典的校园歌曲,听完后说说歌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歌曲内容主要是讲述在什么时期,发生在什么地方的故事?

生:„„比较慢,抒情 内容主要是讲述学生时期,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

师:没错,校园歌曲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在童年时期、学生时代,发生在校园内外的故事,歌曲的音乐旋律很抒情、流畅,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歌曲里面吉他在为歌曲伴奏时的音乐特点呢?那我们再来听赏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栀子花开》,并注意歌曲中吉他的伴奏谱,吉他的旋律线有什么特点?

2. 欣赏《栀子花开》并观察伴奏谱,说出吉他的旋律线的特点 生:波浪起伏,但起伏不大„„

3. 讨论:吉他在校园歌曲中的演奏特点对歌曲风格的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师:校园歌曲的旋律很自然、流畅,那吉他这种波浪起伏式的琶音伴奏节奏型是不是更能让人在听觉上体验校园歌曲的这种流畅、清新的感觉呢?那我们现在也来体验一下,唱一唱吉他的伴奏谱。

4.学生演唱伴奏谱,体验校园歌曲中的旋律线的特点。(老师用钢琴带)5.小结校园歌曲的特点

音乐旋律清新、流畅,多用吉他伴奏,歌曲内容多反映了青年学生的校园生活,歌曲短小、明快、抒情、朗朗上口。

(二)听赏乡村音乐《乡村路带我回家》

师:中国没有乡村音乐,欧洲和美洲都有这种音乐风格,而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美国的乡村音乐,首先我们来听一首乡村歌曲,这是著名的乡村音乐歌手约翰·丹佛演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乡村歌曲《乡村路带我回家》,听完以后,说说你对乡村音乐的感受是什么?歌曲的情绪怎样?

1.初听 体验乡村音乐情感 生:„„比较有节奏感,轻快

2.讨论 让学生分析歌词,说出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师:请你们说说这首歌曲内容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在外流浪的人思念自己的母亲,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 „„ 师:虽然是在异地他乡艰难的生活着,但 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老师简介乡村音乐形成的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农业发展缓慢,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困难,很多人离开家园外出流浪谋生,这时很多的歌曲的内容大都是思念家乡、亲人,以及讲述个人在外的情感和经历。这种音乐很符合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所以深受基层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又叫“蓝领音乐”.是歌曲的曲调却是轻快的,这说明了什么? 4.再听体验吉他在音乐中的节奏型

师:同学们刚刚说了,这首歌曲给人以轻快的感觉,那这种感觉和校园歌曲的感觉一样吗?吉他的伴奏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

生:不一样,不再是波浪起伏的感觉,更有节奏感,师:那么吉他在乡村音乐中常用到是的柱式和弦,也就是吉他中的扫弦,那我们现在一起来用吉他体验一下这种节奏型.(老师教学生用吉他扫弦)背景音乐还是《乡村路带我回家》 4.简介乡村音乐之父和知名乡村音乐歌手

5.学生小结 老师总结乡村音乐

乡村音乐的曲调很流畅、动听,节奏感强,形式活泼,歌曲内容除了表现劳动生活以外,更多的是诉说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如:厌恶孤寂的流浪生活,向往温暖、安宁的家园,歌唱甜蜜的爱情以及失恋的痛苦。

(三)摇滚音乐

1.讨论 学生谈自己对摇滚音乐的认识和感受

师:大家喜欢摇滚音乐么?在你们的印象中,摇滚音乐是什么样子?你们是怎么评价摇滚音乐的? 生:节奏快、震撼 有爆发力„„演唱者边唱边跳,另类、个性„„ 2.欣赏音乐片段 艾微儿 师:大家听完这段音乐都感受到了,摇滚乐的“快”和“大音量”那么,他是通过什么来做到的?

生:快速的鼓点和电声乐器(电吉他)

师:电吉他是现代流行音乐,摇滚音乐中必不可少的乐器,他在摇滚乐中的演奏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听电吉他演奏片段)

3.了解电吉他在摇滚乐中常见的伴奏音型(十六分音符)电吉他伴奏音型的特点 柱式和弦 快速有力度的扫弦 学生讨论

生:快速,有力度的扫弦,突出了摇滚这种音乐风格的特点 4.欣赏Linkin park乐队的 《what I’ve done》

师:这首摇滚歌曲的内容反映了什么?注意演唱者的演唱,整体服饰、发型有什么特点? 生:环保,战争,呼吁人们爱护环境,爱护地球上的生命,呼吁和平,演唱者的演唱比较夸张,服饰很有个性,通过歇斯底里的呐喊式的演唱,来引起人们的关注

师:摇滚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的一种强调个性,另类的一种音乐风格,无论是服饰、造型、和演唱上都和其他的音乐风格大不相同,通过这种与众不同来吸引大众的关注,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反抗主流文化的一种思想形态,更多的是通过歌声、乐器来向人们倾诉生活和思想。5.小结摇滚乐的特点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一种音乐风格,注重在音量上的重金属感,具有男子气概和戏剧夸张性。音乐旋律主要由简单悦耳的主旋律和几个伴奏和弦构成,快速的、节奏感强,通过喧吵的效果,电吉他的演奏和重击旋律来达到音乐效果。

三、课堂小结那就是吉他,吉他是世界三大乐器之一,仅次于钢琴和小提琴,音色圆润、悦耳、适用于多种音乐风格的演奏。

篇8:从通俗音乐说到音乐剧

来自民众的音乐, 一经走向民众, 就预示一场音乐革命即将开始。通俗音乐的革命, 首先体现在让全球激动、令全球疯狂的音乐剧上。

通俗音乐的范围包罗万象, 就歌曲而言, 主要指那些体裁形式较为短小, 歌词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 演唱不拘一格、易为大众学习传唱的歌曲。这其中有专门创作的歌曲, 如《弯弯的月亮》、《纤夫的爱》、《好汉歌》、《大篷车》、《草帽歌》等;台湾校园歌曲、大陆和港台歌星演唱的歌曲等;也有将一些流行的中外民歌化为通俗歌曲的。

就器乐而言, 主要包括中外民间舞曲、轻音乐作品 (包括根据歌曲改编的器乐曲) 、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以及各种舞厅音乐等等。

在音乐领域里, “通俗音乐”还有以下解释:

1、作为与严肃音乐 (或称古典音乐、艺术音乐) 相对的概念, 泛指不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不具有超时代的、永恒性价值的音乐。

2、指介于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之间的一种产生于城市, 流传在市民生活中的音乐。欧洲中世纪的游吟歌手、流浪艺人, 十五十六世纪城市中的流动剧团, 歌手会, 18世纪的通俗喜剧, 法国大革命时代在街头演唱的歌曲, 19世纪通俗音乐剧场和舞厅中的音乐, 以及20世纪的音乐喜剧、爵士乐等等都可视为通俗音乐。

3、狭指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一种娱乐性音乐。

4、指较短期的、商业上成功的音乐。在许多情况下, 通过视、听媒体 (电视节目和唱片、录音带等) 和演唱会、夜总会等, 由歌星演唱, 商业“包装”, 并从娱乐界的各个渠道传播出去。其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其“新”, 追求风靡一时的轰动效应。

从通俗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剧作为一种舞台戏剧艺术, 从其诞生之初就使它带上了一种极其鲜明的特性, 这就是通俗性、娱乐性、商业性。不论后来的音乐剧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发生了多少变化, 它的这些基本特性始终贯穿于世界音乐剧历史的全过程。

所谓通俗性, 说的是艺术风貌的特性, 也即在艺术语言上、舞台呈现风格上、戏剧内容及其表达方式上, 音乐剧务求通俗易懂, 流畅自然, 平易亲切, 好听好看, 老少咸宜, 雅俗共赏, 令天下平头百姓如引车卖浆者流、贩夫走卒之辈, 上流社会如王公贵族、富商大贾、饱学之士、大题巨匠, 俱皆喜闻乐见、趋之若鹜, 得意忘形于剧场内外, 津津乐道于街头巷尾。音乐剧之所以崇尚好故事和情节的曲折动人, 之所以要求音乐好听、舞蹈好看、舞台美术仿真逼真乱真, 之所以十分讲究舞台叙事手法的通俗化技巧, 之所以极力抵御一切现代主义、先锋主义艺术流派对音乐剧舞台的种种侵袭,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音乐剧所着力凸现的是它的娱乐性和娱乐功能, 务求在剧场中为观众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娱乐快感和审美愉悦, 通过欣赏音乐剧而获得一个心理放松、体力休憩、情感调适的时空环境, 这也是音乐剧就其大多数作品而论为什么总是喜剧风格占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因。因为音乐喜剧给予观众的, 总是同幽默、轻松、诙谐、戏谑、风趣甚至是调侃、滑稽、插科打诨紧密相连的。哪怕是浪漫抒情剧甚至是某些有深刻内涵的正剧、悲剧、悲喜剧, 也要赋予它们较一般戏剧的同类样式以更多的娱乐色彩。例如像《西区的故事》、《歌剧院幽灵》、《西贡小姐》这类题材较严肃的剧目, 也要在舞台呈现时突出娱乐效果, 力求给观众以全方位的声色之娱。欧美音乐剧之所以崇尚风风火火、热力四射、大喜大悲、夸张变形、快节奏、多色彩, 其目的就是要给观众以综合性的强烈的视听刺激, 全方位地冲击他的整个身心。

从这一点上, 通俗音乐和音乐剧可谓“本是同根生”了。

通俗音乐是现在时音乐, 音乐剧是现在时戏剧。

上一篇:物业维修资金使用资料明细(无业主委员会)下一篇:新生儿溶血病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