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在中国

2024-04-17

古典音乐在中国(精选6篇)

篇1:古典音乐在中国

中国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

-------古筝的运用

摘要:电影与古筝看似两个不相干的领域,实际上却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而我们不难发现,最大的相似就是无论是一部好的电影还是完成一首好的乐曲都需要我们用心的去准备,精心的雕刻,其实各行各业也都如此。

关键字:电影

古筝

结合一、古筝乐曲的美学意蕴

古筝是一种民族乐器,历史悠久,它的结构比较复杂,主要由面板、琴弦、雁柱等物件组成;筝的形状像一个长方形的木质音箱,弦架上的“筝柱”是可以活动的,一弦一音的拨动,都是按照五声音阶来排列的。现代的筝的规格是二十一弦,在唐宋时期更少,只有十三根弦,随着时代的发展才慢慢增加,弦架上的“筝柱”是可以活动的,一弦一音的拨动,都是按照五声音阶来排列的。自秦、汉以来,古筝的流传从西北跨越到全国各地,形成燎原之势,并且有了新的发展,与其他的民间音乐、说唱、当地戏曲相结合,有着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古筝音乐,不论器乐的合奏、独奏、重奏,还是戏曲、歌舞、曲艺的伴奏,都具有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外观典雅的特点。

单线条性和声腔性是中国音乐的两大特点。

中国古筝音乐审美深受道儒两家倡导的“大音希声”与“和”这些美学思想的影响。古筝是中国弓弦和弹拨乐器的代表。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就已经存在了古筝演奏需要注意协调演奏者的肢体平衡和妥当安排手

指弹拨的指法。弹琴时做到抑扬顿挫,轻重疾徐,就能弹出美妙的音乐,给人美的享受。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应该是中国古筝创作的主流。散、慢、中、快是古筝音乐的主要曲式结构。

古筝弹奏中会比较注重音乐本身的“声韵”,常用左手作韵技法来表现。它是中国音乐中传统音乐表现其声韵特点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区别西方音乐的一个方法。“音与意和”是中国古典音乐演奏水平的缩影,是每个爱好古琴音乐所向往的境界。用古筝“以韵补声”这样的说法比较常见,弹奏的技法有四种,分别为颤、滑、揉、按。弹奏古筝的人往往都是全情投入,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听众往往会被吸引震撼,容易被带到那样的意境中从而有更深的审美趣味。古筝弹奏出的乐曲阴柔深情,雅致从容,委婉含蓄,恬静平淡。用“空灵”这个词来形容是最为恰当的。空灵是一种精神上的意向,这种意境在古筝音乐中非常重要。古筝乐曲给人灵活空旷,且富有动态跳跃的美感。虽然飘渺虚幻,但却给人美的享受,“灵动之美”是许多现代筝曲所追求的。

二、古筝在电影中的运用

我个人是王力宏的fans,因此在他的处女座电影《恋爱通告》一上映我就去影院看了这部电影。《恋爱通告》这部电影能看出王力宏突出的音乐才华,出于对民乐的喜爱,王力宏在电影中使用了二胡和古筝这两种最常用的民俗乐器。通过对电影《恋爱通告》的分析,来仔细聆听里面的古筝乐曲,从而探讨古筝音乐的美学意蕴,发掘电影配乐中古筝民乐的作用。

古筝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一直以来我们都用高雅脱俗来形容,犹如阳春白雪。古筝的声音悦耳动听,平淡恬静,含蓄委婉,可听性非常强。下面通过对《恋爱通告》这部电影及其古筝乐曲的分析,发现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发掘古筝乐曲的美学意蕴。

影片的剧情并不复杂,简而言之就是由王力宏扮演的杜明汉是一个大明星,为了追求由刘亦菲扮演的宋晓青这位民乐系才女不惜伪装身份成为该民乐系的学生的故事。影红遍半边天的杜明汉虽然歌唱事业顺风顺水,但内心总是缺少某种东西而略显孤独。一次意外,他不小心撞倒了宋晓青,她以为自己的古筝被撞坏了,就地弹拨了古筝,这段即兴弹奏的古筝音乐却让杜明汉有了一种知音的感觉,他的眼前幻化出一大片翩翩起舞的蝴蝶,这让他既惊喜又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催使下,他和著名吉他手魏志柏潜入宋晓青所在的学校,一段以寻找音乐命名的爱情之旅便开始了。

《恋爱通告》中男主角爱上的是民乐系弹古筝的宋晓青,故事在高校民乐系逐步展开。这是一段伯牙与钟子期般的知音邂逅,古筝这个道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恋爱通告》中刘亦菲抚琴弹古筝的动作高雅别致,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舒畅感,出尘娴静,她弹奏的是古筝的琴弦,却拨动了观众的心弦,这样灵动的音乐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电影运用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

“高山流水”讲的是有一次先秦琴师伯牙在山野上抚琴时,路过的樵夫钟子期不仅能够听懂,而且有种千里遇知音的感觉。“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就是“高山流水”的由来。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在这个世上再没有人能懂自己的琴,于是摔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电影中的杜明汉犹。如钟子期,宋晓青就是伯牙,王力宏特地将《伯牙绝弦》这首歌作为概念主题曲。王力宏在编曲上加入了大量的古筝演奏,还特别加上了西式的嘻哈加深节奏的韵律,整个音乐非常惊艳。为了让这古筝听起来更为精彩,除此之外,女子十二乐坊中古筝高手周健楠的加盟,让这首歌曲更有韵味古筝弹出的声音深情舒缓,夹杂着丝丝若明若暗的忧伤,伴着悠扬悦耳的钢琴声,配上王力宏完美的声线,达到了非凡的音乐效果,为电影添色不少。很多人都觉得刘亦菲在这部电影里是本色演出,古典优雅中透露出单纯柔美的味道。特别是她弹奏古筝的那几个片段,将这种特质表现得尤为突出。电影里呈现的音乐是雅俗共赏的,无论是通俗的流行音乐,还是高雅的古筝音乐。宫商角徵羽,那歌词未写上的是那份弦外的延长音,斟一杯酒,一抱拳一句关心,在千年之后,再延续不变的旋律”,是《伯牙绝弦》的歌词选段,歌词华丽唯美,配上如泣如诉的古筝音乐,画面如水墨画般充满意境,让电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恋爱通告》这部电影,以民乐这个特殊的视角来阐述电影,比较新颖独特。这部电影中的音乐让很多专业人士都赞不绝口。刘亦菲饰演的宋晓青筝不离身,每次弹琴时都给人清丽脱俗的感觉,她弹奏的古筝悦耳动听,姿势优美,将宋晓青这个人物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很难想象,刘亦菲仅仅学了三个礼拜的古筝。在这部电影中,女子十二乐坊古筝高手的加盟是很大的诚意和惊喜

。女子十二乐坊是一支专业的乐队,成名于日本,以流行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中国传统

音乐,不同于我们熟知的传统民乐演奏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绝对算是视听盛宴。

三、总结

中国古筝音乐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不断积淀传承的结晶,具有写意之美,具有深刻的内涵。它的曲风手法并没有固定模式,但能让每个听过的人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恋爱通告》是一部浪漫爱情喜剧,剧情虽然不新颖,但是电影的切入点选得很好,在民乐的外衣下男女主人公有了一场以古筝命名的如伯牙遇到钟子期般的知音邂逅,给人非常不一样的感觉。这是王力宏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他是一个歌手,在他的电影中看到太多与音乐有关的元素一点也不稀奇,反而跟其他的爱情电影有了区别,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中国传统音乐浩如烟海,通过古筝这个工具,通过《恋爱通告》这部电影的古筝音乐的表达,让观众享受到了一场视听盛宴,在这点上王力宏是非常有诚意的。我们通过对《恋爱通告》的分析,体会到了古筝音乐的魅力,传统古典音乐的意蕴,这对于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实,这部电影也给了其他导演非常好的借鉴,电影可以多角度表达,同样,我们的传统音乐也可以以古筝这样的模式来呈现,应该能达到不一样的结果。

音乐欣赏

------中国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

学院:教育学院

学号:12011240780

姓名:保杉杉

班级 :11级小学教育

篇2:古典音乐在中国

中国古典音乐通过钢琴演奏,能够更鲜明和灵活地被听众所接受,是一种全新艺术的展现,突破了用东方古典乐器所展现出的民族气息,赋予中国古典音乐一种全新美的韵味与魅力。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分析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概念

中国古典音乐是众多音乐形式中的一种音乐类别。中国古代的音阶分为:宫、商、角、变微、徽、羽、变宫,称为七声音阶,就是现代音乐中的c、d、e、f、g、a、b。七声音阶通常以雅乐和燕乐作为主要载体。通常在宫廷的祭祀活动或者朝会仪礼中会采用雅乐。雅乐起源于我国周代,起初用于祭祀天地、祭祀祖先、宫廷朝会、军事大典等。燕乐指的是在中国隋唐时期到宋朝时期的宫廷宴请所用的歌舞音乐,具有很强的娱乐欣赏性,又称宴乐。宴乐由声乐、舞蹈、百戏、器乐等几种音乐形式组成,其中舞蹈、歌唱音乐在隋唐时期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燕乐中的乐器有箜篌、方响、筚篥、羯鼓、琵琶、笙、笛等。

(二)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

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通常具有抽象、深邃和虚幻的特点,可以使人体悟到真实的高山流水、山竹花鸟,随着缓缓的音乐应运而生,通过这种深邃的音乐可以将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显现在人的眼前。那种说不清、道不尽的唯美感觉,就是中国古典音乐所崇尚的一种淡泊、典雅、含蓄、委婉之美,也是中国古典音乐独具之美。中国古典音乐注重的是心灵和心理上的感觉,就是通过音乐将生命的体验和领悟表现出来,最能体现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生命意蕴。中国古典音乐,无论是在心灵上亦或是在感情上,所崇尚的都是一种同大自然的交织相应,显现的都是诗情画意般美的意境。

中国古典音乐注重对情感的反映,通过乐曲可以使听众得到一种主观上的感受,通过乐曲也能够展现出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人类情感世界。中国古典音乐通过作曲者对情感的捕捉,再配上旋律、声调、词、曲等综合形式,把作品呈现出来。中国古典音乐可以通过旋律、声调、词曲等元素的变化展现作品的内涵意境所在。中国古典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使听众在听觉和感官上得到一种自然美、人性美、社会美的意境感受。

二、钢琴演奏的分析

(一)钢琴乐器的表现力

钢琴是众多西方乐器中演奏的表现力最为丰富的乐器之一,素有乐器之王的美誉,演奏起来非常引人入胜。没有任何一种乐器,可以独自将宏大的气势表现得丰富多彩、绚丽辉煌。钢琴的音域很广,可以达到6到7个八度,通过力度由弱到强的变化,表现多彩的变化,足以同一支交响乐队相媲美,钢琴演奏者可以独自一人通过钢琴创造出一个完美的作品,塑造一场生动的画面。

(二)钢琴演奏的音色特点

在数以百计的音乐弹奏中,钢琴演奏具有其独特的美学效应和发音特色。钢琴具有独特的如歌般的清脆悦耳的灵透的音色,可以将演奏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钢琴的演奏,要求必须具有纯熟的弹奏技艺,加上演奏者对于音乐深层内涵的理解。钢琴演奏出的音色时而优美甜蜜,时而咆哮愤怒,时而微微细语,时而奔腾豪放,其音色的变化具有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延展性。钢琴所独具的音色之美,是其他乐器无法比拟和仿效的。

三、中国古典音乐同钢琴演奏结合所产生的美学效应

通过中国古典音乐同西方乐器钢琴的结合就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音乐中国钢琴古典音乐。中国钢琴古典音乐同以往所说的单独钢琴音乐不同,同单独的中国古典音乐也不同,它是一种通过钢琴所演奏出的中国古典音乐,是一种全新的音乐艺术表现手法,是一种东西方的艺术相互结合所产生的结晶。中国古典钢琴音乐演奏具有极强的复杂性,演奏者除了要对音乐深入理解,还要在演奏时极为投入,把握和领会中国古典音乐真正的灵魂及内涵。只有把中国古典音乐与钢琴发音极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弹奏出极具中国神韵和静雅风格的中国古典钢琴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同西方的音乐,在情感和意境表达、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大区别,中国古典音乐追求的是神韵意的传达和表现,音乐所要展现的是意境和内涵。通过与钢琴的结合,能够很好地弥补中国乐器所演绎的不足,更好地将中国古典音乐通过钢琴的音色表现出来,完美地展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的内涵。

(一)对于意境美的表达

钢琴具有极为立体化的音色,可以将中国古典乐曲的意境很好地诠释出来。在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无法找到纯粹的写实之物,大多是用来歌咏和抒情之作,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借情叙景,都是一种在心理上的感情抒发。下面笔者以几首作品为例,对中国古典音乐用钢琴弹奏表达意境美做更深入的分析。

1.由王建中改编的现代钢琴曲代表作《梅花三弄》通过改编之后,使人们可以透过音乐感受到梅花的时而动态、时而静态的美,并且可以感受到通过傲骨之梅所创造出的意境,从而更加深刻地表达出作者高洁冷峻的情操。改编后的《梅花三弄》不仅再度发挥了原创的艺术之美,并且在原作旋律的基础上,更好地诠释了原作的精神内涵。

2.由陈培勋改编的现代钢琴曲之作《流水》,改编之后,使这首作品更加凸显出作品所要展现的流水之动态和人类同自然界之间相互依赖的意境。听众可以通过钢琴弹奏感受到作品所描绘的流水潺潺的小溪和波涛彭湃的江河,正是作曲者所要抒发的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篇3:古典音乐在中国

关键词:中国戏曲:元素:现代音乐:创作

在微观方面, 音乐包括节奏、声调、速度、力度等构成音乐的基本因素。而戏曲则是包括旋律、音调、云白吟诵等。

一、戏曲道白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及应用

道白, 顾名思义, 就是说、念的意思。那么在戏曲当中, 说念的部分就叫做道白。唱腔, 顾名思义, 就是唱的意思, 在戏曲中唱的部分就叫做唱腔。它有固定的节奏、音高。音乐是时间艺术, 在节奏方面, 戏曲也符合这样的说法。而道白和唱腔就是戏曲的两大重要的元素。而道白当中又有四个分类, 它们分别是:说白、念白、韵白和吟诵调。说白的表达方式最接近生活, 念白则是将说白夸张化、艺术化。韵白则是将说白和念白表达得富有节奏感, 吟诵调则是将说与唱结合, 在“吟诵”的基础之上加上“调”的修饰。汉语四声的强调使道白诞生, 因为中国的的民族语言较多, 所以不同地方的的道白吟唱方法也不一样。例如李白的《蜀道难》被后人吟唱的时候就会多半使用川腔, 原因是李白是四川人。而且《蜀道难》也是描写巴蜀地区的人文景观灯, 所以为了让表演更加地道, 一般吟诵者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在现代音乐创作当中, 艺术家们将道白的方式和乐器相结合, 让道白通过乐器表达出来, 是一种暗喻表达。除此之外现代音乐创作当中也会直接引用道白, 然后进行艺术加工, 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二、戏曲音乐节奏对中国当代音乐创所的影响及应用

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 也就是说音乐因为有了时间的修饰才变成了艺术, 那么这种时间的艺术我们可以理解为节奏。节奏使音乐更加的灵活和动态化。因此节奏使音乐存在的基本因素。戏曲节奏在修饰艺术之后所衍生的时值、街拍、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音乐的创作, 因为节奏的多变, 戏曲的多样表达形式才会变得多样, 在戏曲中, 锣鼓和板腔格式是戏曲音乐节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开场课结束都是使用锣鼓的, 锣鼓的节奏可以决定戏曲的基调。同样在现代音乐创作当中, 音乐的情感基调也可以通过前奏来判断, 如果想确定舒缓的基调, 那么音乐的前奏多数是舒缓的。锣鼓还包括非常丰富的板式, 包括散板、慢板、原版等等, 这些板式决定戏曲内容在被表达时候的节奏快慢。如果说开场和收场是硬件, 那么板式就是软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音乐的创作, 就像是音乐本身的快慢节奏和不同节奏的表现形式, 很大程度上是汲取了戏曲元素的。

三、戏曲题材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中国戏曲自汉代形成, 从代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的洗礼, 戏曲在不同的朝代, 不同的地区发展了大量的不同的题材。这些题材和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连, 反映着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社会生活、宗教现象、政治、自然科学等等。从某种方面来讲戏曲的题材凝集了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华。当代音乐创作继承了戏曲的剧情, 让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形态。例如在《夏天的雪》中, 戏曲所表达情感的言语方式就会通过小提琴来表达。

四、戏曲的结构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

在音乐发展成艺术以来, 音乐的结构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结构的不同, 每一首歌曲才是独一无二的。首先是简单机构, 就是整个曲子的旋律都是围绕着两三个音或者节奏展开的, 然后加以不同的结构规整。其次, 中国的音乐没有“主题”这个概念, 对于西方音乐来说, 我们可以理解为每个曲子都会有它的主题, 而中国传统音乐的主题就是已经成型的曲牌。就像是诗人写词一样要运用词牌一样。曲牌也可以被看做一种乐曲结构。最后, 速度的频繁变化的板式转换会构成结构, 这是指在乐曲的节奏和旋律上的结构。现代音乐的创作结构也会借鉴这三种结构形式。

五、戏曲审美文化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

当代音乐艺术家或多或少会受到中国戏曲审美文化的影响, 从而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戏曲的旋律、音色等所形成的审美文化是独特的。在当代艺术家借鉴戏曲的旋律风格、音色风格、节奏风格、表现形式等的时候, 就代表当代艺术家的音乐创作是深受戏曲的审美文化影响。戏曲在某种程度上和词是一样的, 用精简的语言表达庞大的信息, 用简单的方式来演绎繁杂的内容, 虚实结合, 重在神似。这也是一种中国的哲学态度。这一大特点也被当代音乐创作传承下来, 很多好的当代音乐作品就是可以通过简单的节奏组合和音符组合来表达复杂的音乐情绪。

六、结语

无论是戏曲的宏观元素还是戏曲的微观元素, 它们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音乐的创作, 这些元素被当代音乐创作借鉴、继承或是改造。我们可以在当代音乐作品当中看到戏曲音乐的影子。因此, 我们应该对戏曲音乐加以研究和学习, 从而更好地在当代音乐创作中使用戏曲音乐元素。这样既不会让戏曲音乐的优秀元素流失, 也不会让当代音乐失去我们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支持。我们应该秉持“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的原则来在当代音乐中运用戏曲音乐, 让戏曲音乐在当代音乐创做中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苏丹.中国传统戏曲的中和精神[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7 (11) :66-67.

[2]朱敬修.我国现代音乐创作的喜悦与思考[J].人民音乐, 2002, 10:8-11.

篇4:古典音乐在中国

林在勇在讲话中表示,上海音乐学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建院90年来,在中国音乐人才培养、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中国音乐理论建构、中国乐器改良、中国音乐传播推广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做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今天,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的建立,既是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也体现了学校在办学方向、教书育人、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战略思考和价值导向。“贺绿汀高研院”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学科群意识,搭建新型学科平台,汇聚中外一流人才,整合并提升中国音乐学科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建设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和标杆意义的中国音乐学科高地。“贺绿汀高研院”将首先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开展有关中国音乐学科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如中国音乐学科的元理论研究、中国音乐的原创性研究等,为中国音乐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二是推动国际语境下的中国音乐学科体系建设和中国音乐的经典化建构;三是构建学科建设新平台和新机制,网罗延揽海内外最优秀的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项目的招标、委约和个性化定制,培育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

赵季平在讲话中表示,一年多以前,听到林在勇院长提出的这个新构想与新意图时,为之感动和震撼。这个平台的立意拥有大格局、大胸怀,对中国音乐在当下、在未来、在世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众所周知,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第一所音乐高等院校,本身就是近当代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者;改革开放后,上海音乐学院也日益成为音乐创作与推广的重要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诞生在“上音”,实有其必然性。赵季平指出,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到来,一方面国内知识界和文化界对中国音乐发展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外部的世界也正在发生格局的变化。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音乐的发展状况。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吸收西方文化、创作技法,同时又对蕴含强烈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音乐作品,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些作品还不够熟悉,其原因在于学者们对这些优秀作品的研究、保存、演绎推广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贺绿汀高研院”以中国作品“经典化”作为平台的重要核心,不仅对中国作品的传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更体现了上海音乐学院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高度的前瞻性,相信“贺绿汀高研院”一定会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和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平台。

“贺绿汀高研院”执行院长杨燕迪作了研究院筹备工作及建设规划的报告。他指出,“贺绿汀高研院”的创办宗旨在于传承以贺绿汀等老一辈音乐家为代表的“上音”优良办学传统和学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凸显“上音”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以推动、弘扬、整理和推广优秀中国音乐创作为工作核心,整合校内外资源,统合创作、表演、理论、教育和推广的各方力量,汲取传统精华,立足国际视野,对接国家战略,增强学院办学实力,扩大中国音乐的国际影响力与社会辐射面,拉动和提升学校的“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为“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上音”的独特贡献。高研院首先将开展中国音乐创作与推广研究中心、中国音乐表演艺术研究中心、中国音乐理论研究中心、中国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的建设,建设1个基础数据库——中国现当代作曲家与作品辑录数据库、1个新型表演艺术团体——上海独奏家室内乐团,在国内外开展中国音乐的传播推广。

华裔作曲家、美国密西根大学终身教授盛宗亮认为,在音乐院校设立高等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是世界首举,不仅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在世界范围的高研院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贺绿汀高研院”的成立在构想和主题的设立上都很好,但立意高则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第一”意味着更多的挑战。“中国音乐”如要被世界认可,那就必须寻求一种共同语言,并且其前提是对西方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都要有很深刻的理解。他认为高研院的核心之一“经典化”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所谓的“中国经典”不仅是中国人集中研究的作品,而应该是能吸引外国人也来聆听并研究的作品。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必须要放眼世界。“中国音乐”一词不仅仅是指中国作曲家的创作,也不是特指具有中国风味的创作,而是一种文化融合。“中国音乐”如要被世界认可,那就必须寻求一种共同语言,并且其前提是对西方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都要有很深刻的理解。

音乐学家乔建中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中国音乐相关元理论问题、基础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已经全面展开,“贺绿汀高研院”理论板块的研究要从总结前人成果开始,进行查漏补缺,与一些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将它们进行整合。高研院的建设可以借鉴1956年“上音”中“民理、民作、民器”三合一的经验以及萧友梅先生“输入世界音乐,整理中国国乐”的思想。

指挥家、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阎惠昌表示,长期以来,中国的音乐学院主要研究对象似乎主要集中于研究西方音乐,对传统音乐研究尤其是传统音乐创作的研究则相对匮乏。中国最早研究民乐配器的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胡登跳先生,上海音乐学院也是最早对民乐进行系统研究的专业院校,希望“上音”能通过“贺绿汀高研院”的设立,进一步加强对中国音乐进行深入研究,民族乐队以及中国音乐作品不能仅在华人圈中传播,还要吸引其他非华人作曲家参与,并逐步扩大他们的此类创作,将对中国音乐的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音乐理论家居其宏在发言中指出,在中国音乐史上,贺绿汀先生对中国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在于音乐教育层面。而随着时代变迁,现在许多学生的感性积累却多是西方的,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感性经验十分不足。因此,“贺绿汀高研院”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关注音乐教育,要把握“高等”立意,站在学科的前沿,以高质量成果来回馈社会。

音乐学家萧梅认为,我们应当关注作为世界的中国,它是如何与世界其他文化发生关系的?因而,“中国音乐”问题也应该是全人类所关心的问题,而非闭门而谈的内部问题。从理论角度出发,“高等”的前提是我们只有对中国传统音乐彻底挖掘,才能将中国音乐“经典化”的问题深入下去,从而进行后续的研究。目前而言,以专题研究为板块进行踏实工作,是一个很好且有效的形式。

《人民音乐》编委、原副主编于庆新认为,“贺绿汀高研院”在创作、表演、理论、教育等领域,如何体现它有别于本科和研究生层面的“立意”更高的特点,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探讨。在教育方面,重点关注的应该不是大量存在的道德层面或体制层面的问题,而应该关注钱学森生前所呼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以培养创新型音乐人才为己任。

“贺绿汀高研院”秘书长王瑞教授表示,对于中国音乐学科而言,需要在学科对象、学科范畴、学科内涵、学理规范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在发展模式上,“贺绿汀高研院”将不预设围墙、不追求体量和规模的扩大,不重叠不替代现行的学科单位和功能,在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高等研究院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上音”办学实际,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弥补当前人才机制与学科建设机制的某些功能缺失,构建国际化开放式的学科建设新平台,为高研院的每一位学者提供个性化的学术研究项目和工作模式。

中国音乐研究专家、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认为,体现“高等”、促进研究进步有两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它们的核心都是保持“距离感”。其一,研究者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方便从宏观视角进行观察,以获得全面内容;其二,研究者需要贴近目标,对其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他认为尤其在高研院的团队协作中,应当利用跨学科的优势形成研究合力。

盛宗亮十分赞同高文厚有关“距离”的观点,他认为实际上,“中国音乐”在历史上很早就受到了周边国家的影响,唐朝更是达到了顶峰。今天的“国乐”创作与研究就更应该利用融合视角进行观照。另外在有关高研院研究主体趋向的问题上,他提出要更多地强调创作以及表演。音乐作为活的艺术,它们需要不断地被推出。通过不断地熏陶以及配套教育体系的形成,让“中国音乐”之魂犹如DNA一样植入作曲家心中,而非停留在表面技术语言。这样才能让“中国音乐”的经典化、留存及传播良好地进行下去。

指挥家、美国南湾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认为,高研院平台应以创作、表演、理论以及教学四个点作为核心支柱,依照这四个点将现有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提高综合实力。同时,积极吸引外来力量来激活内部运作,形成新的合力。为了使得平台能更有效地运作,他提出要抓住重点形成突破口,要注意“中国音乐”的核心不是在于“民族音乐”还是“传统音乐”等概念的辩驳,而应该去追寻“中国魂”,可以从重抓老“上音”的经典品牌开始,表演艺术家要多参与国际活动,从中展现中国特色,希望“贺绿汀高研院”能立足上海、引领全国、走向世界。

围绕高研院发展模式及相关学术问题,韩锺恩、陈强斌、周湘林、钱仁平、李小诺、唐俊乔、杨学进、伍维曦等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研讨和交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如林在勇所言,“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从无到有,在发展理念、运作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必将为中国音乐的全面发展乃至中国文化的复兴做出独特的贡献。

篇5:古典音乐在中国

歌剧是一门集诗歌、戏剧、声乐、器乐、舞蹈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一般认为,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在那之后,歌剧几个世纪里慢慢的变化、发展着,出现了无数精品佳作,如《阿依达》、《图兰朵》、《茶花女》、《魔笛》等歌剧,一直流传至今。歌剧便成为了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洋歌剧自二十世纪初叶进入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借鉴西洋歌剧开始了中国歌剧的探索之路。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与中国的戏曲艺术融合,中国歌剧在借鉴西洋歌剧艺术表现手段的同时,有机地融入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程式与中华民族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现代的中国歌剧。如新秧歌剧《兄妹开荒》、《一朵红花》、《夫妻识字》等。到了40年代中期,民族风格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取材于长篇小说《红岩》的歌剧《江姐》是中华民族歌剧的丰碑之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剧团1964年首演于北京。该剧由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担任编剧,著名作曲家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该剧优美的音乐旋律,鲜明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艺术力,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在全国歌剧舞台独领风骚,成为久演不衰的民族歌剧精品。1964年后,歌剧《江姐》四次重排,在全国各地广泛上演,享誉国内外,其中《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五洲人民齐欢笑》等经典唱段影响了几代观众。同时也印证了中国歌剧的成功发展历程。

中国歌剧的创造与发展,虽然路有坎坷,但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歌剧在中国现代音乐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2008年8月30日,在素有“世界艺术圣殿”之称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上演了一部来自中国本土的原创歌剧——关峡作曲的《木兰诗篇》。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彭丽媛和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担任这次演出主角,著名指挥家李心草担任指挥,而乐队与合唱团分别为享有世界盛誉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和维也纳皇家爱乐合唱团。这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创立139年来第一次上演中国歌剧,并且用中文演唱。维也纳歌剧院的观众以挑剔著称,然而当晚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和一次次的谢幕证明这是一部他们喜爱的歌剧。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他们表示,这部歌剧的音乐非常美,是中国音乐与欧洲音乐的完美结合,大家“认识了一位中国的巾帼英雄”,他们非常欣赏用欧洲人熟悉的方式来介绍中国文化的尝试。而作为官方对中国艺术家艺术成就的表彰,奥地利联邦剧院委员会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演出后向该剧主创人员关峡、彭丽媛、戴玉强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章。

这次《木兰诗篇》是中国本土原创歌剧首次登上世界顶级歌剧圣殿的舞台,并中文演唱,这无论对于西方歌剧还是中国歌剧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维也纳皇家爱乐合唱团指挥维杰•乌帕德亚雅说:“对维也纳皇家爱乐合唱团来说,在维也纳演出中国歌剧还是首次。中文的韵律很强,演出中国歌剧使全团获益良多。迄今,一直是欧洲歌剧向亚洲输出,今天是亚洲歌剧到欧洲上演,开启了亚欧歌剧交流的新时代。”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12月勃兰登堡交响乐团由黑尔姆斯特指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了这部歌剧。这次维也纳的上演,再次证明这部歌剧是一部在国内外都受欢迎的优秀民族歌剧。这次演出的成功也再次表明,中国本土的歌剧创作不仅能够走出国门,而且能够汇入世界歌剧艺术洪流,并感动和影响西方主流社会。

中国歌剧不仅在中国音乐中不可缺少,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歌剧对中国的文化向世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在当今西方文化占据强势的世界格局中,我们采用“普世化”的艺术语言说话,才能为西方主流社会所接受和理解,才能够真正起到弘扬中国文化的作用。在这方面,包括歌剧在内的西方高雅艺术形式,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载体。歌剧音乐使用了和声、复调和曲式等有体系的作曲技法,这就是“普世化”的音乐语汇,是一种音乐的“世界语”。中国的许多文化、历史和伦理道德,都是通过戏曲传承的,众多的剧目在传承华夏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天,在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珍贵遗产时,只有使用这种“世界语”将其提升,才能传播得更为顺畅和深远。我们的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使用了《小白菜》等华北地区的民歌音调,将其发展,并在剧中使用了河北梆子等地方戏的曲调,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其中著名的唱段“北风吹”唱红了全国。继《白毛女》后,《红珊瑚》、《江姐》和《洪湖赤卫队》等优秀歌剧相继诞生,这些歌剧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板腔体”或戏曲曲牌,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广为传唱,民族歌剧的创作出现了一个辉煌时期。中国本土的民族歌剧要面向世界进行第二次国际化的提升,用更丰富的艺术语汇和国际通用的歌剧制作、运作模式对中华民族歌剧进行改造和升级。《木兰诗篇》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它是一部按照西方歌剧规律制作的、反映中国历史故事的歌剧。奥中关系促进会主席弗朗茨•罗施纳克博士很内行地问关峡,剧中的音乐是不是采用了中国的戏曲音乐,关峡回答说,没有整体地使用唱腔或曲牌,但是用到了河南豫剧音乐的元素,并且发展提升为歌剧咏叹调。这样,《木兰诗篇》的音乐具有纯粹的原创性,成功地用世界性艺术语言诠释中国历史故事,易于被西方人理解。我们的本土歌剧艺术家们要不仅能上演西方的歌剧,还应该创作出西方人能够演出的中国歌剧。勃兰登堡交响乐团2006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演出、这次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演出,说明《木兰诗篇》的音乐语汇是能够被西方艺术家理解和掌握,他们能够演奏、演唱,如果我们的本土歌剧都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东西方的歌剧艺术才能真正实现对话。

篇6:古典音乐在中国

2016年5月9日,以中国音乐的创作、表演、理论、教育和推广研究为其宗旨的高等研究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贺绿汀高研院”)在上海音乐学院隆重成立。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贺绿汀高研院”名誉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季平先后致辞,并共同为“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揭牌。林在勇为高研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赵季平、盛宗亮、叶聪、阎惠昌、高文厚、乔建中、居其宏、赵维平等人颁发了聘书。揭牌仪式后,赵季平主持召开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为期两天的“贺绿汀高研院”“中国钢琴音乐经典百年回顾”系列学术活动也同期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师生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林在勇在讲话中表示,上海音乐学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建院90年来,在中国音乐人才培养、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中国音乐理论建构、中国乐器改良、中国音乐传播推广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做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今天,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的建立,既是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也体现了学校在办学方向、教书育人、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战略思考和价值导向。“贺绿汀高研院”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学科群意识,搭建新型学科平台,汇聚中外一流人才,整合并提升中国音乐学科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建设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和标杆意义的中国音乐学科高地。“贺绿汀高研院”将首先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开展有关中国音乐学科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如中国音乐学科的元理论研究、中国音乐的原创性研究等,为中国音乐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二是推动国际语境下的中国音乐学科体系建设和中国音乐的经典化建构;三是构建学科建设新平台和新机制,网罗延揽海内外最优秀的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项目的招标、委约和个性化定制,培育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

赵季平在讲话中表示,一年多以前,听到林在勇院长提出的这个新构想与新意图时,为之感动和震撼。这个平台的立意拥有大格局、大胸怀,对中国音乐在当下、在未来、在世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众所周知,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第一所音乐高等院校,本身就是近当代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者;改革开放后,上海音乐学院也日益成为音乐创作与推广的重要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诞生在“上音”,实有其必然性。赵季平指出,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到来,一方面国内知识界和文化界对中国音乐发展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外部的世界也正在发生格局的变化。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音乐的发展状况。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吸收西方文化、创作技法,同时又对蕴含强烈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音乐作品,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些作品还不够熟悉,其原因在于学者们对这些优秀作品的研究、保存、演绎推广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贺绿汀高研院”以中国作品“经典化”作为平台的重要核心,不仅对中国作品的传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更体现了上海音乐学院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高度的前瞻性,相信“贺绿汀高研院”一定会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和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平台。

“贺绿汀高研院”执行院长杨燕迪作了研究院筹备工作及建设规划的报告。他指出,“贺绿汀高研院”的创办宗旨在于传承以贺绿汀等老一辈音乐家为代表的“上音”优良办学传统和学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凸显“上音”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以推动、弘扬、整理和推广优秀中国音乐创作为工作核心,整合校内外资源,统合创作、表演、理论、教育和推广的各方力量,汲取传统精华,立足国际视野,对接国家战略,增强学院办学实力,扩大中国音乐的国际影响力与社会辐射面,拉动和提升学校的“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为“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上音”的独特贡献。高研院首先将开展中国音乐创作与推广研究中心、中国音乐表演艺术研究中心、中国音乐理论研究中心、中国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的建设,建设1个基础数据库――中国现当代作曲家与作品辑录数据库、1个新型表演艺术团体――上海独奏家室内乐团,在国内外开展中国音乐的传播推广。

华裔作曲家、美国密西根大学终身教授盛宗亮认为,在音乐院校设立高等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是世界首举,不仅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在世界范围的高研院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贺绿汀高研院”的成立在构想和主题的设立上都很好,但立意高则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第一”意味着更多的挑战。“中国音乐”如要被世界认可,那就必须寻求一种共同语言,并且其前提是对西方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都要有很深刻的理解。他认为高研院的核心之一“经典化”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所谓的“中国经典”不仅是中国人集中研究的作品,而应该是能吸引外国人也来聆听并研究的作品。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必须要放眼世界。“中国音乐”一词不仅仅是指中国作曲家的创作,也不是特指具有中国风味的创作,而是一种文化融合。“中国音乐”如要被世界认可,那就必须寻求一种共同语言,并且其前提是对西方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都要有很深刻的理解。

音乐学家乔建中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中国音乐相关元理论问题、基础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已经全面展开,“贺绿汀高研院”理论板块的研究要从总结前人成果开始,进行查漏补缺,与一些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将它们进行整合。高研院的建设可以借鉴1956年“上音”中“民理、民作、民器”三合一的经验以及萧友梅先生“输入世界音乐,整理中国国乐”的思想。

指挥家、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阎惠昌表示,长期以来,中国的音乐学院主要研究对象似乎主要集中于研究西方音乐,对传统音乐研究尤其是传统音乐创作的研究则相对匮乏。中国最早研究民乐配器的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胡登跳先生,上海音乐学院也是最早对民乐进行系统研究的专业院校,希望“上音”能通过“贺绿汀高研院”的设立,进一步加强对中国音乐进行深入研究,民族乐队以及中国音乐作品不能仅在华人圈中传播,还要吸引其他非华人作曲家参与,并逐步扩大他们的此类创作,将对中国音乐的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音乐理论家居其宏在发言中指出,在中国音乐史上,贺绿汀先生对中国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在于音乐教育层面。而随着时代变迁,现在许多学生的感性积累却多是西方的,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感性经验十分不足。因此,“贺绿汀高研院”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关注音乐教育,要把握“高等”立意,站在学科的前沿,以高质量成果来回馈社会。

音乐学家萧梅认为,我们应当关注作为世界的中国,它是如何与世界其他文化发生关系的?因而,“中国音乐”问题也应该是全人类所关心的问题,而非闭门而谈的内部问题。从理论角度出发,“高等”的前提是我们只有对中国传统音乐彻底挖掘,才能将中国音乐“经典化”的问题深入下去,从而进行后续的研究。目前而言,以专题研究为板块进行踏实工作,是一个很好且有效的形式。

《人民音乐》编委、原副主编于庆新认为,“贺绿汀高研院”在创作、表演、理论、教育等领域,如何体现它有别于本科和研究生层面的“立意”更高的特点,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探讨。在教育方面,重点关注的应该不是大量存在的道德层面或体制层面的问题,而应该关注钱学森生前所呼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以培养创新型音乐人才为己任。

“贺绿汀高研院”秘书长王瑞教授表示,对于中国音乐学科而言,需要在学科对象、学科范畴、学科内涵、学理规范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在发展模式上,“贺绿汀高研院”将不预设围墙、不追求体量和规模的扩大,不重叠不替代现行的学科单位和功能,在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高等研究院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上音”办学实际,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弥补当前人才机制与学科建设机制的某些功能缺失,构建国际化开放式的学科建设新平台,为高研院的每一位学者提供个性化的学术研究项目和工作模式。

中国音乐研究专家、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认为,体现“高等”、促进研究进步有两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它们的核心都是保持“距离感”。其一,研究者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方便从宏观视角进行观察,以获得全面内容;其二,研究者需要贴近目标,对其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他认为尤其在高研院的团队协作中,应当利用跨学科的优势形成研究合力。

盛宗亮十分赞同高文厚有关“距离”的观点,他认为实际上,“中国音乐”在历史上很早就受到了周边国家的影响,唐朝更是达到了顶峰。今天的“国乐”创作与研究就更应该利用融合视角进行观照。另外在有关高研院研究主体趋向的问题上,他提出要更多地强调创作以及表演。音乐作为活的艺术,它们需要不断地被推出。通过不断地熏陶以及配套教育体系的形成,让“中国音乐”之魂犹如DNA一样植入作曲家心中,而非停留在表面技术语言。这样才能让“中国音乐”的经典化、留存及传播良好地进行下去。

指挥家、美国南湾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认为,高研院平台应以创作、表演、理论以及教学四个点作为核心支柱,依照这四个点将现有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提高综合实力。同时,积极吸引外来力量来激活内部运作,形成新的合力。为了使得平台能更有效地运作,他提出要抓住重点形成突破口,要注意“中国音乐”的核心不是在于“民族音乐”还是“传统音乐”等概念的辩驳,而应该去追寻“中国魂”,可以从重抓老“上音”的经典品牌开始,表演艺术家要多参与国际活动,从中展现中国特色,希望“贺绿汀高研院”能立足上海、引领全国、走向世界。

围绕高研院发展模式及相关学术问题,韩锺恩、陈强斌、周湘林、钱仁平、李小诺、唐俊乔、杨学进、伍维曦等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研讨和交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如林在勇所言,“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从无到有,在发展理念、运作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必将为中国音乐的全面发展乃至中国文化的复兴做出独特的贡献。

上一篇:顶撞父亲的检讨书下一篇:县城区汛期防洪应急工作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