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历程

2023-05-18

第一篇: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历程

中国近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摘 要 本文梳理了中国近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分为近代学徒制以及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学徒制是中国最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为中国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会推动学徒制的变化发展。我们要在学习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做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

关键词 近现代 学徒制 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06

2015年是中国经济增速换挡、转型升级、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年,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开展新阶段、掀开新篇章的一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5]),加强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引导和推动,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政策解读及培训。

中国学徒制的历史悠久,从封建社会艺徒制的师徒关系逐渐演变成现代企业组织的雇佣关系,几经沉浮变迁,在新时代以新的形势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得到世界的关注。

1 中国近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学徒制萌芽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在中国古代手工技艺、知识的传承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一直没有受到正统教育的认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徒制非但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而是跟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革新。近代社会各行各业都有众多学徒群体的存在,并且学徒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1.1 近代学徒制发展的社会背景

1856年清政府在英国人的大炮中被迫打开了国门,传承了几千年封闭锁国的小农经济也趋向解体,中国的经济发展被拉入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过渡,生产方式也由家庭本位过渡到社会本位,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就需要大批量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

清政府在1866年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即中国第一所近代高等实业学堂,这是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开端。政府开始介入学徒教育,具体表现为增加设场授徒的场所和学徒数量。晚清时期,学徒制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原有的学徒制也得了改造,学徒制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政府的重视不仅表现在大力推行这一制度,而且在法律方面也得到了支持。1929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布《工厂法》,其中第11章(共12条)就涉及了学徒制的立法问题。同时对学徒教育的一般规定和具体培养环节都做了相关规定:对学徒的年龄、地域、文化背景等都做出了规定。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传统的学徒制正在逐渐现代化。

1.2 近代学徒制的一般规定

(1)年龄、地域的规定。包括招收学徒的年龄、地域、文化素质等。首先,学徒的入学年龄比较灵活, “近代学徒年龄,小则十

二、三岁,大不过十七八岁,是为最佳学艺年龄”。①其次,招收的学徒一般为本地域的学生,一般由保荐人推荐,这样做是为了对招收学徒的家庭有所了解,避免招收品德不合格的人。最后,对学徒的个人素质有着简单的要求,一般行业没有特殊的背景要求,只要学徒勤奋好学、行为端正即可。但也有一些特殊行业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如刻字店招收会基本的读书识字的学徒,这样也是为了避免因为不懂文字而胡乱刻画的人。②

(2)招收人数、修业年限的规定。随着行会制度的发展,招收学徒不再是师傅的私人事情,招收学徒的同时不仅仅是培养行业的继承者,还是同行的竞争者。如果招收学徒过多,可能带来市场的失衡。一方面徒弟多,则生产的产品多,会导致本行业的市场失衡,因为商品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学徒不可能一直是学徒,总会有出师的一天,到那个时候,市场上会出现过多的竞争者,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以各行各业对学徒的招收人数都有着自己的规定,一般要求“一出一入”或者“二出二入”,即一个师傅一次招收一个学徒或者两个,大部分行业修业年限为三年,三年期满学徒出师以后,师傅才能招收新的学徒。”③

(3)学徒出师的规定。学徒学习期满,意味着可以出师,具备从业资格了。学徒出师之后一般会在所学的场所以较低的薪资帮工一段时间(一至二年),帮工期结束之后,由师傅推荐到同行的其他地方或者自谋出路。学徒出师不仅要考核基本业务技能,还要进行实践和道德的考核。黄鉴辉《山西票号史料》曾记录:“练习成熟再测验其做事能力与道德,如远则易欺,远使以观其志;近则易狎,近使以观其敬;烦则难理,烦使以观其能;卒则难办,卒间以观其智;急则易爽,急期以观其信;财则易贪,委财以观其仁;危则易变,告危以观其节;久则易情,班期二年以观其则;杂处易淫,派往繁华,以观其色。”④ 2 近代学徒制的特点

(1)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学徒制强调“做中学”,即学徒在实践过程中边看、边做、边学。具体的教学模式是,师傅在工作的时候,学徒在一旁观看,经过一段时间基本熟悉以后,给师傅做一下辅助工作,之后不断练习以达到熟练。民国财政部长王云五曾说过,我国旧日的工人培训的办法都是采用的学徒制,学徒们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的技能不容易遗忘,又很切实际。⑤

(2)教学模式。传统的学徒制一般由师傅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到了近代特教学模式由一对一转变为一对多教学,教学方法则转变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例如福建工艺局的学徒们每日上午在学堂内学习数学等科目,下午则在工场实际操作漆器、皮器等制作方法。这种半学习理论知识半实践的教学模式标志着学徒制由传统走向现代。

(3)教学内容。学徒除了学习本行业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外,还要接受职业道德的培训。要求学徒做人真诚、恪守信誉,张正明的《晋商兴衰史》中有记载“培养学徒要中信义、除虚伪、节情欲、敦品行、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嫉妒、幸辛苦、戒奢华、并派往繁华商埠、以观其色”。

(4)师资组成。这一时期的学徒制在师资组成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师资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专门在课堂上讲习教理,另一部分则是专门进行技术训练的匠人。⑥其次,出现了洋教习,这是学徒教育不同于传统学徒制的另一大特征,教授学徒新式的工艺。

近代学徒制对中国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一批民族经济发展急需的职业人才。

3 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一方面社会上有多之400万的人口待业在家,另一方面国家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来建设新中国。

3.1 旧社会学徒制的改造时期(1949.10-1958.01)

旧社会的学徒制已经不再担负着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功能,而是沦为剥削学徒的工具,所以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府对旧社会的学徒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造。1950年6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其中有规定如下:“第

一、动员工厂内有技术的工人树立培养下一代技术工人的义务;第二,对不同的岗位的学徒制定不同的技术培训方案并且签订师徒合同;第三,制定学徒考核办法,如定期举行考试,成绩合格的学徒,一方面提升他本社的技术等级,另一方面给予他师傅一定数额的奖金。”⑦这一文件使得我国传统的学徒制在保留和继承的基础上得以改造。据1959年统计,建国10年工建交12个相关产业部门共培训新技术工人837万人,其中90%以上是通过学徒方式培训的。⑧

3.2 传统学徒制的改革时期(1958.02-1976.10)

1958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个体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徒学习期限和生活补贴的暂行规定》,文件对学徒的学习年限、学习内容、学习期间生活待遇以及双方的义务和权利方面都有着规定:对于学习技术含量不高工种的学徒的学习年限一般是2~3年;学徒在学曾期限内, 由所在单位按月费抬生活补贴;学徒在学习期限不足以前,不得转为正式的员工;在学徒学习期限内,师傅应当履行认真教学的义务,学徒则要履行尊师重教、遵纪守法的义务;各单位同学徒以及师学徒之间, 都应该订立合同。这一文件的颁布也标志着我国学徒制的建设进入了制度化阶段。

在企业大规模的培养学徒的同时,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也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1958年1月,中央明确指出:“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者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者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⑨同年5月30日,刘少奇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出了《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讲话》。他指出,在中国除了全日制的学校制度和八小时的劳动制度以外,还应该存在一种与之平行的制度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1958年7月,刘少奇在天津召开半工半读的座谈会,在会上他指出除了在工厂中进行半工半读以外,还可以在青年学生中举办半工半读,即工厂招收初中毕业的学生为学徒,四小时工作,四小时学习。学校工厂合一的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不难看出已经初具现代学徒制的模型。但可惜的是,半工半读在文革期间被批为资本主义形式的职业教育而遭到中断,学徒制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⑩

3.3 传统学徒制的终结时期(1976.11-1989.03)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面对技术工人的大量缺失,学徒制又被重新提上日程。1979年9月28日,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劳动总局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搞好技工培训工作的通知》,文件指出:学徒制仍然是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同时重申50年代建设的学徒制。对学徒制做了如下规定:首先,要明确确定学徒制的学习年限,不断革新培训方法;其次,学徒工作以后在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其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再次,学徒在学习期限内,学习技术理论知识的时间不能低于整个学习学习时间的1/3;最后,师徒之间要签订合同,实现包教包学包会制度,保障教学质量,学徒在上岗之前必须经过考核。

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搞好青壮年职工的文化、技术补课是最近两三年内职工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z同年5月21日,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学徒制在一定时期以内仍然是培养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技术工人的重要手段,并且对招收学徒条件、学徒学习年限、学习内容、考核制度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相应的劳动就业制度也发生了变化。1983年劳动部召开全国培训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全面系统的改革培训制度,从实际出发,今后企业招收的工人将从职前培训转向在职培训,将招工转向招生。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的数量不断上升,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企业也由过去的招收学徒工转变为招收中等、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为技术工人,劳动者的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1989年3月3日劳动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学徒培训制度改革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一方面肯定了学徒制的作用:建国以来,学徒制为新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术工人,为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和推动社会主义进步作出了自己的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发展,而大多数的企业仍然采取传统的学徒制的培训方法,不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社会需要和技术支持,所以应该逐步改革学徒制的培养办法。这一文件的颁布标志着以企业为主体的传统学徒制走向了终结,此后的十年政府也鲜少出台与学徒制相关的政策。

3.4 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时期(1998.03-今)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增强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国际现代化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改革学徒制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而现代学徒制则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的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201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到了现代学徒制的概念: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直到今天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已经进入了全面推动的阶段。

学徒制是人类文明社会最古老的职业教育模式,将人类社会传统的技术技能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继承下来,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现代学制将学徒制与学校职业教育联合在一起。学徒制的发展历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其极大的推动力量。我们要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历,做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发展史1988

中国流行音乐在1988年说这一年是飞碟唱片的风光年一点都不为过, 年初打出的第一张王牌是标榜浪子形象的新人——王杰, 他桀傲不驯, 冷酷孤独的神情, 竟也掳获了广大男性与女性歌迷的喜爱, 男性喜欢他大概是因为他唱出了他们的心声, 女性喜欢他则有想要保护他, 更了解他的成份在吧! 王杰的成功是形象与歌声搭配成功的最佳典范, 依此模式, 飞碟又推出第一张专辑就成绩不错的叶欢, 搭配单元剧"孤挺花"唱出主题曲"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手心", 成绩更上层楼; 而在当年六月份, 一部描写叛逆青年成长历程的电影"菜刀与六个朋友"开创了类型电影之先河。

飞碟唱片为搭配这部电影, 集结了旗下六组人马, 包括娃娃金智娟, 知己二重唱...等人, 推出了"六个朋友"合辑, 专辑的A面是该电影主题曲与插曲, B面则是这些歌唱组合的其他单曲, 片中一首"以为你都知道"感人的旋律, 高亢的声音(很像Air Supply的主唱), 首先引人注意, 当歌曲的MTV在电视上播出时, 大家更是惊为天人, 就是这个又高大又英俊的帅哥吗 ? 真是太perfect! 结果让大家有点小失望了, 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充满稚气与傻劲的大男生——张雨生, 随著汽水广告在暑假中强力放送, 他的另一首歌"我的未来不是梦", 歌词中"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以健康活力为诉求, 像口号一般地唱遍大街小巷, 更震憾了台湾社会从上到下人心大动, 向上提昇, 张雨生也顿时成为许多励志演讲会邀请的热门演讲者, 而更多人则期待著他赶紧推出个人专辑, 未令大家失望, 在十月份, 他的首张专辑推出,延续歌迷希望看到他深情与健康的一面, "跟著我","和天一样高"仍有著年轻人血脉澎湃的活力在, 而"天天想你"感人的表白, 令人动容的情怀, 则得到更多歌迷青睐, 然而这真的是他要的音乐吗? 双子座的张雨生是不甘成为偶像的, 因此他开始挣扎於流行音乐与实验音乐之间, 也开始体会出真正玩音乐是很孤独的! 当时张雨生是相当受到欢迎的, 连他要当兵都成了头条新闻, 相形之下, 同为创作才子, 以"马不停蹄的忧伤"挑战罗大佑的黄舒骏受到的关怀就少很多!

滚石监於飞碟唱片陆续攻城掠地, 不甘示弱, 他们也推出了创作歌手陈昇的首张专辑"拥挤的乐园"以及辑"美丽新世界", 其中最为成功的当属张洪量的单曲"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他唱出了许许多多单恋男子的心声, "莫名我就喜欢你, 深深地爱上你", 也莫名地传唱开来, 成为经典; 此外另一男声受到注意, 则是赵传, 他声音之好令人期待; 专辑部份刚加盟滚石的陈淑桦颠覆以往柔情形象, 在李宗盛的打造下, 以都会女子代言人的新形象唱出都会女子三部曲第一部——女人心, 主打歌"那一夜你喝了酒","别说可惜", 成为该类型产品中的第一品牌; 周华健"我是真的付出我的爱"再创佳绩, 应拜小虫够锐利的词曲, 这张专辑中好歌连连, 如"寂寞的眼", "摆渡人的歌", "没有你伤心"等, 也难怪他会红!

同时期以"驿动的心", "一世情缘"重获市场肯定的姜育恒再以翻自日本排行冠军歌曲的"跟往事乾杯"轰动歌坛, 也因为他的成功, 一向标榜原创音乐的飞碟公司食髓之味, 带动起翻唱之风, 更甚的是在年底推出了全盘模仿自日本少男偶像团体少年队的小虎队, 以"青苹果乐园"一曲掠夺了一大片尚未被开发的真空地带, 小虎队这一成功势必又将引发一阵跟风, 果不其然, 什麽龙龙三人组, 滚石小子, 少女队纷纷出笼, 只是这些缺乏先机的团体大都出过一张专辑後就不见踪影了!

同年值得一提的事件尚有蒋经国的逝世以及选美活动, 前者让娱乐业萧条了一个月, 而後者则在停办该活动二十年後再次活络, 引起社会正反两极的意见, 也可见台湾社会已在民进党多方冲击下, 越来越呈多元化, 党禁, 报禁开放, 促使文化资讯的交流更形密切, 罗大佑此时推出"爱人同志, 恋曲1990", 辉映1980, 台湾真的有点不同了! 这一年唱片销售蓬勃发展, 销量破二十万张的大有人在, 光是下半年的总量, 竟已是前两年的总和, 当然这与股市的持续发烧也有关! 虽然当年国外艺人来台开演唱会的禁令终於解禁, 不过台湾唯一可容纳一万人的中华体育馆却也在无情大火中被烧毁, 让人好生惋惜, 然而更令人惋惜的尚有大作词家慎芝的辞世, 这位填词功力超绝的坚强女性, 留下了"榕树下","最後一夜","玫瑰人生","情字这条路","我只在乎你"等等好歌, 留存於爱歌人的心中, 也为台湾歌坛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

06音乐教育班汪泓雨

第三篇:德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德国在不同时期的设计来了解设计在德国的成熟过程,同时了解德国的设计教育体系,利于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世界的设计 关键词:德国 设计 工业

一、德国的工业设计

1、背景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以后,德国的资本主义获得了空前高速持续的发展,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设计不仅得到重视,而且也开始出现职业的设计师。

2、发展

1851年伦敦"水晶宫"博览会时,德国曾派出了由建筑家哥德弗莱德·谢姆别尔率领的代表团,通过参观,谢姆别尔认识到德国设计落后的同时,认为必须改革德国的设计现状.此后,德国的设计受到了德国政府的重视,开始了改革。1876年谢姆别尔在慕尼黑组织举办了一次国内范围的工业展览,以显示改变德国各邦过去那种粗犷,野蛮的畸形风格,而进入普遍的文艺复兴古典式样时期的高雅设计。与此同时,德国的工业发展的发展迅速。德国在工业和技术上已超过了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1885年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第二年,G·戴慕尔发明了四轮汽车,后来两人合作成立了"本茨汽车公司",这是后来风行世界的"奔驰"汽车的缘起.德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与欧洲英,法等国家一样,存在着外观设计丑陋的毛病.1896年,德国政府举办了一次博览会显示出这个问题,导致了后来的新艺术运动中"青年风格"设计的出现.

二、德国的青年风格运动(新艺术运动)

1、背景

德国的新艺术运动是以“青年风格”来称谓的,艺术家、建筑家以《青年》杂志为中心,希望通过手工艺的传统恢复来挽救颓败的当代设计,思想上也受拉斯金等人的影响。初始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但于1897年后逐渐摆脱以曲线装饰为中心的法国等新艺术运动主流,开始和格拉斯哥四人相似的探索,从简单的几何造型和直线的运用上找寻新的形式发展方向。

2、发展

青年风格运动最重要的设计家是贝伦斯,他是德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早期受新艺术运动影响,也有类似于分离派的探索。他以慕尼黑为中心进行设计试验,其功能主义和采用简单几何形状的倾向都表明他开始有意识地摆脱新艺术风格,朝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方向发展。对米斯"凡德罗和科布西耶等人影响巨大。代表作有德国电器集团的厂房建筑(现代主义幕墙式建筑的最早模式)。 三,德国的工业同盟(现代主义设计)

1、背景

以"青年风格"为特征的新艺术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工业中所出现的设计问题,所以,大约从1902年开始,就有一部分德国的设计师从"青年风格"中分离出来,试图从新的角度,新的方面去探索工业化和机械化条件下新的设计艺术形式。 1902年(有资料说是1900年),德国魏玛大公府邀请比利时设计师凡·德·威尔德担任艺术顾问,并筹建了魏玛市立工艺学校(包豪斯前身)。1906年,威尔德任首任校长。威尔德认为“技术是生产新文化的重要因素”。“美一旦掌握机器的铁臂,这些铁臂有力地挥舞,就能创造美”。主张设计师应该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追求理性设计。这些思想对德国工业联盟的影响深远。1907年成立的德国制造联盟(也叫“德意志制造联盟”)开始探索设计与工业的有机结合。

2、发展

德国工业联盟是在穆特修斯的倡导下,由一群著名的工业家、艺术家、建筑家、作家组成的设计联合体,它的成立标志着德国工业设计进入新的阶段同时也标志着现代设计艺术时代的来临。。如凡·德·威尔德、贝伦斯、瑙姆、布鲁诺·陶特、以及奥地利的霍夫曼、奥别列切等著名人物。穆特修斯和威尔德都在理论上有所发展,设计师贝伦斯更是在实践中将工业与艺术完美结合,成为一代设计先驱在这种探索过程中比较突出的设计师是彼得·贝伦斯和穆特修斯。

德国工业同盟的宗旨是由弗里德利克·瑙姆起草的,作为政治家的他,对设计艺术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在宣言中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明确提出艺术,工业,手工艺相结合;第二主张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德国设计艺术的水平,完善艺术,工业设计和手工艺;第三强调联盟走非官方路线,保持联盟作为艺术界行业组织的性质,以避免政治对设计工作的干扰;第四要求在德国设计艺术界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承认并接受现代工业;第五在设计中,反对任何形式的装饰;第六,主张标准化下的批量化,以此为设计艺术的基本要求。

彼得·贝伦斯,是在德国工业联盟的会员中,最著名的设计师也是工业联盟的发起者之一,常被称为第一位工业顾问设计师。 贝伦斯的早期设计深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常常利用图式化的平面来制作富有节奏感的装饰样式。后来又受到麦金托希的影响,开始重视以直线为主的功能主义,采用理性的几何造型来表达设计。大约就在这时,他从形形色色的设计观念和不同风格的设计作品中,看到了正在变革中的艺术和设计趋势,认识到设计只有与大工业的加工技术和材料工艺紧密结合才会拥有生命力.他不仅肯定大工业的机械生产方式,更找到了适应大生产设计方式的功能主义的内核,这些在他的设计中有完整的体现.如他为AEG设计的厂房整个建筑外面没有任何装饰,表现出新技术条件下对新建筑形式的大胆探索.这为建筑开拓了一种新的形式,被建筑界视为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筑穆特修斯。贝伦斯还是一位杰出的设计教育家,1907年开始,他指导了几位学生。包括格罗皮乌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们后来都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除了建筑设计之外,贝伦斯还为AEG做了许多产品设计,如1909年设计的电水壶、电钟、电风扇等。这些设计在重视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形式的简约。没有一点伪装和牵强,使机器在家居环境中亦能以自我的语言来表达。贝伦斯在AEG这个实行集中管理的大公司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全面负责公司的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使这家庞杂的大公司树立起一个统一完整的鲜明形象,开创了现代公司识别系统(CIS)的先河。AEG的标识经他数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欧洲最著名的标志之一。可以说,贝伦斯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设计师。

穆特修斯是德国工业联盟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是一位教师、外交官、古董鉴赏家出身的设计运动组织者。德国现代设计运动先驱。穆特修斯主张设计艺术必须有目的性,讲究功能,讲究成本核算,十分重视功能主义设计原则。他认为德国设计只有采用机械化大生产方式才能有发展前途。他提出“一定把机械式样作为20世纪设计运动的目标”;所有设计必须符合“完全纯粹的使用功能”。1914年,他在德国工业联盟在科隆举办工业艺术与建筑展览会上与范德维尔德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穆特修斯终于以有力的证据和理论驳倒了对方,指明了工业设计发展的立足点是标准化生产方式。这场争论是现代设计史上的第一场大争论,后来的事实证明,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工业产品和零部件的标准化,成为工业化发展的历史必然,也为德国成为理性主义的设计大国埋下了伏笔。舒密特也是联盟的支持者。1898年创办德国德累斯顿手工艺工场。

3、评价

德国工业联盟发展迅速,联盟采取举办讲座、开年会、出版年鉴、发展会员、办展览等形式宣传自己的设计主张,还在设计实践中实现自己的设计原则。联盟培养和影响了一代新人。如贝伦斯直接影响了格罗皮乌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们后来都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联盟还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1915年,英国成立设计与工业联盟;1910年。奥地利成立“奥地利制造联盟”;1913年。瑞士成立制造联盟。

德国工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艺术时代的来临。

四、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的高峰)

1、包豪斯产生的历史背景:

手工时代的产品,从构思、制作到销售,全都出自艺人(工匠)之手,这些工匠的技艺包含了设计,但可以说当时没有独立意义上的设计师。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分工,于是,设计与制造相分离,制造与销售相分离。设计因而获得了独立的地位。然而由于技术人员和工厂主一味沉醉于新技术、新材料的成功运用,他们只关注产品的生产流程、质量、销路和利润,并不顾及产品美学品味以及艺术家不屑关注平民百姓使用的工业产品造成粗制滥造,产品审美标准失落。因此,大工业中艺术与技术对峙的矛盾十分突出。

19世纪上半叶,形形色色的复古风潮为欧洲社会和工业产品带来了矫饰之风,例如罗可可式的纺织机、哥特式蒸汽机、以及新埃及式水压机。产品设计中如何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引发了一场设计领域的革命,以19世纪后期英国人威廉·莫里斯发起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1900年前后以法国和比利时等国为中心的新艺术运动、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工业同盟三个运动作为标志,也是在包豪斯产生之前欧洲艺术设计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

2、发展

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

格罗皮乌斯(理想主义)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二十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德索时期 (高峰时期)

包豪斯新校舍

1925年4月1日,新的包豪斯学院在小型工业城市德绍市开学。格罗皮乌斯认为,新的学校本身的建筑、规划,就是一篇无声的“宣言”,所以他亲自以包豪斯的原则设计了新校舍,这座被誉为现代建筑里程碑的建筑完全按照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不同的使用功能如教室、实习车间、学生宿舍等被自由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风车形的平面。各个不同的部分外型各自不同,高低错落。整个形体简洁明快,没有任何装饰。面对主要街道的实习车间为大面积装有机械开窗装置的玻璃幕墙,深灰色山墙,上书“Bauhaus”七个竖排字母。其余部分则全部为白色粉墙加黑色钢框窗。建筑内部布置着布劳耶尔(MarcelBreuer)设计的钢管皮面家具。钢筋混凝土建筑,所有的建筑物都是立方体造型,表面白色,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依靠简朴的体块空间组成表面起伏和凹凸,富有节奏感。由于其简洁,这些建筑也创造了当时建筑的最低造价,20美分/平方英尺。

包豪斯在德国德绍重建后,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1927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斯·迈耶(共产主义)继任。这位共产党员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最后迈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密斯·凡·德罗继任。接任的米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被纳粹党被迫关闭包豪斯。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

密斯·凡德罗(实用主义)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于1933年正式上台的纳粹政府,米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柏林时期仅有6个月的时间。

3、 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包豪斯的历史短暂,但是在现代设计史上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包豪斯打破了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截然分割的陈腐落伍教育观念,进而提出“集体创作”的新教育理想;完成了在“艺术”与“工业”的鸿沟之间的架桥工作,使艺术与技术获得新的统一; 接受了机械作为艺术家的创造工具,并研究出大量生产的方法;认清了“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为现代设计教育立下良好的规范;发展了现代的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指示出正确方向。

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包豪斯还有许多的局限,比如只强调形式的简约,忽视人机的情感关系。在手工艺和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关系上还有乌托邦色彩。

四、德国现代设计

1、背景

德国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发源地。德意志制造联盟、包豪斯等设计实验在德国的活动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战后,德国设计在短短十几年间就取得重大发展。1953年德国一批设计师在乌尔姆市建立乌尔姆设计学院开始重新振作自己的设计事业和设计教育事业。一方面德国人希望能够通过严格的设计教育来提高德国产品设计水平,为振兴德国战后凋敝的国民经济服务,使德国产品能够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新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则是有感于德国发动的现代主义设计在美国的发展与初衷相违背,开始向商业主义、实用主义转化。

2、发展 1949年,平面设计家奥托·艾舍,提出建立战后的新设计教育中心,他的这个提议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1953年被称为战后包豪斯的德国乌尔姆(Ulm)艺术学院建立,地点就在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诞生的小城市乌尔姆,由于准备工作的拖延,直到1955年才正式开始招生,校舍建筑是由包豪斯早期毕业生、平面设计的重要人物马克斯·比尔设计的,他同时担任第一任校长。。在他和教员的努力下,这个学院逐步成为德国功能主义、新理性主义和构成主义设计哲学的中心,尔姆艺术学院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完全把现代设计--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从以前似是而非的艺术、技术之间的摆动立场坚决地、完全地移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来,坚定地从科学技术方向来培养设计人员,设计在这所学院内成为单纯的工科学科。通过学院的努力,一种完全崭新的视觉系统--包括字体、图形、色彩计划、图表、电子显示终端等等被发展出来,成为世界各个国家仿效的模式。

系统设计在乌尔姆十分流行,并且逐步被引入建筑设计领域。在系统设计上做出奠基作用的是汉斯·古格洛特和迪特·兰姆斯,系统设计的观念是由古格洛特在乌尔姆发展出来,由兰姆斯通过布劳恩公司、扎夫公司、维索公司的设计推广宣传开来,成为德意志设计特征之一。

如果从系统设计的理论根源来看,他的核心是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加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混合;从形式上看,则采用基本单元为中心,形成高度系统化的、高度简单化的形式,整体感非常强,但是也同时具有冷漠和非人情味的特征。

乌尔姆的设计哲学在德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我们从德国产品种处处可以看到这种新功能主义、新理性主义、减少主义的特征,虽然学院在1968年因为财政问题关闭,但是它的影响却反而越来越大。不少学生和教员都成为大企业的设计骨干,他们把学院的哲学带到设计具体实践中去。德国战后的现代设计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工业设计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观念和理论依据,同时也影响了欧洲各国,包括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德国的著名企业都有设计部门。克鲁博公司、艾科公司、西门子公司等。由于受到乌尔姆设计理念的影响,德国产品设计具有理性化、高质量、功能好、冷漠的特征。

产品的形式问题一直在德国设计界有讨论。1907年就提出“好的形式”概念。穆特修斯认为好的形式是“自动出现的形式”;密斯认为“少即多”;迪特·兰姆斯认为“最好的设计就是最少的设计”。色彩多用黑白灰等,没有装饰。被称为新功能主义。具有理性主义特征的优良设计施德国设计追求的最高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竞争,一些公司开始注重设计的形式因素。接受日本、美国的影响。设计沿着两条道路前进:(1)德国理性主义设计,面向本国和欧洲市场。(2)国际主义、前卫风格、商业风格的设计,面向国际市场。 青蛙设计与布劳恩的设计一样,是德国在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杰出代表。德国的青蛙设计公司是国际设计界最负盛名的欧洲设计公司。作为一家大型的综合性国际设计公司,青蛙设计以其前卫,甚至未来派的风格不断创造出新颖、奇特,充满情趣的产品。

青蛙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哈特莫特·艾斯林格, 1969年艾斯林格在德国黑森州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这便是青蛙设计公司的前身。 1982年艾斯林格为维佳公司设计了一种亮绿色的电视机,命名为青蛙,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于是艾斯林格将“青蛙”作为自己设计公司的标志和名称。另外,青蛙(Forg)一词恰好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缩写,也许这并非偶然。青蛙设计也与布劳恩的设计一样,成了德国在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杰出代表,青蛙公司的设计既保持了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布劳恩的严谨和简练,又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新奇、怪诞、艳丽,甚至嬉戏般的特色,在设计界独树一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末的设计潮流。

公司的业务遍及世界各地,包括AEG、苹果、柯达、索尼、奥林巴斯、AT&T等跨国公司。青蛙公司的设计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家具、交通工具、玩具、家用电器、展览、广告等,但90年代以来该公司最重要的领域是计算机及相关的电子产品,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特别是青蛙的美国事务所,成了美国高技术产品的设计最有影响的设计机构。艾斯林格也因此在1990年荣登商业周刊的封面,这是自罗维1947年作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以来设计师仅有的殊荣。 青蛙的设计哲学是“形式追随激情”,因此许多青蛙的设计都有一种欢快、幽默的情调,令人忍俊不已。青蛙公司设计的一款儿童鼠标器,看上去就好象一只真老鼠,灰谐有趣,逗人喜爱,让小孩有一种亲切感。艾斯林格曾说:"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环境"。青蛙的设计原则是跨越技术与美学的局限,以文化、激情和实用性来定义产品。

青蛙是苹果公司长期的合作伙伴,积极探索“界面友好”的计算机,通过采用简洁的造型、微妙的色彩以及简化了的操作系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1984年青蛙为苹果设计的苹果II型计算机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被称为“最佳设计”。从此以后,青蛙公司几乎与美国所有重要的高科技公司都有成功的合作,其设计被广为展览、出版,并成了荣获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品最多的设计公司之一。 五 、总结

德国是一个善于理性思考的国度,这种理性的思考应用在设计上就形成了德国的设计风格。无论是战前包豪斯的探索,还是战后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布劳恩公司,甚至于到了个性化消费和时尚主义设计艺术的20世纪80年代,德国始终是现代理性主义设计艺术的核心。但是德国的产品过多的强调科学性和合理性忽视了设计还涉及到多元文化、多种多种消费环境和不同消费需求等多种因素,使其无装饰几近冷峻的设计风格日趋受到消费者的批评。

第四篇: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1952.9 第一届城市建设座谈会,决定各城市要制定城市远景发展的总体规划,参照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制城市规划设计与修建设计程序(初稿)》

----1953-1957,生产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

----1958,大跃进

----1966-1971,文革,城市建设遭受严重破坏

2.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1978.3,《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管理机构相继恢复

----1980。10,国家建委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

----1980.12,《全国城市规划会议纪要》,城市规划龙头地位,城市发展的指导方针、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规划管理都做了重要阐述,国家建委颁发《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1984,国务院《城市规划条例》,30年的总结,步入法制化,第一部基本法规 ----1990.4.1,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完整提出城市发展方针,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制度,以及法律责任,正式进入法制化

----80中期,大部分城市基本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常州、苏州、无锡实施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小区建设,温州、上海。规制性详细规划雏形

----1982,24个。198

6、94,75个历史文化名城

----1984,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布局规划纲要

3.1990年代以来的规划思想与实践

----2006.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008.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五篇:高三二轮 热点7 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热点小专题 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热点问题关注:

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国策;二是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化的各种制度,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三是建立健全平等社会的机制,缩短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一大热点,与此相关的法制建设史、中共党史以及近代社会民主平等而奋斗的过程或成果的内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重点关注:

(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及其历史影响;政治现代化与经济、思想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

(2)孙中山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和重建民主政治、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

(3)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促进或阻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史实,并对他们作出正确的评价。

(4)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特点,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的参政意识;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

●知识整合

1、中国近代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1)君主立宪制:①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的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缺乏完整理论,且没有付诸实施)。

②19世纪末,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展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把挽救民族危亡同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③20世纪初,清政府为缓和矛盾,进行“预备立宪”,使一部分立宪派分化出来,成为革命的一支力量。

(2)民主共和制:

①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阐发为民权主义,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确立。

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在政治体现为民主共和制。

④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实行“训政”,以党治国,蒋介石集党政军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

2、民国时期捍卫民主政治的斗争:

1 (1)“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原因、结果及宋教仁实行政党政治的努力); (2)国共两党所形成的新三民主义和民主革命纲领; (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背景、内容与结果); (4)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5)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归纳】孙中山从1905年创立同盟会到1925年逝世,其民主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1915~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1922年: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③1923~1925年: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

3、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

(1)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 (2)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3)北平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5)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6)新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粉碎“四人帮”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1978年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强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任务。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政治纲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中国近代化

▲具体层面(派别及主张) (1)经济(工业化)

①洋务派提倡“求富”,兴办民用工业;

②维新派提出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发展; ③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④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鼓励、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创办实业,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生产。

⑤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⑥甲午战后,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高潮,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

⑦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民族资本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⑧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办实业,一战时期,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高潮。

2 (2)政治(民主化):

①维新时期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对旧制度进行改革。 ②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设立总理衙门(外交近代化) ④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⑤清末立宪,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

⑥辛亥革命确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军事近代化:

①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 ②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 ③清末新政编练新军;

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变化

(4)思想“西化”(参见“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 ▲发展过程:

1、经济领域(即工业化进程)

(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②19世纪末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③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30年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活动”工业有了发展,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抗战以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发展 ①建国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年~1956年通过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使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②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1957年执行以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基础为目标的一五计划。③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思想领域(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

(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阶段特征)

①第一阶段:自雅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20多年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③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

3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④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⑤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⑥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

⑦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⑧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3、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

(1)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 (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显示“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3)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为其复辟帝制铺平道路。

(5)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明确了新生红色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性质。

(6)1946年,国民党伪国大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该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

4 义类型的宪法。

●基本认识:

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现代化,是指政治生活及其结构从传统的君主专制集权形态向现代化的民主形态转换的历史过程,其基本目标是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原因、目标、方式、依靠力量与阻碍力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原因和进程来看,欧美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幅度发展的基础上,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民主政治的过渡;而中国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只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跨越,呈现出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跳跃式的政治发展走势。从方式来看,欧美国家的革命与改良同时并行;而中国是通过20世纪前半期持续的革命斗争完成的。从依靠力量来看,欧美的政治现代化主要依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中国,农民阶级成为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国民革命运动和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从进程中的障碍来看,欧美国家主要是封建势力;而中国则是封建势力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同时并存。此外,在中国近代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主政治的目标始终与独立、统一和富强的目标相伴随,民主政治的斗争往往与民族救亡运动相联系。

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独特之处,我们应从华夏文明在政治领域显示出来的相对停滞状态的历史、国民的国家观念极为薄弱的国情以及中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发展阶段等方面去理解。

上一篇:中国是一头觉醒的雄狮下一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