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

2024-05-09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共12篇)

篇1: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

2012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解题

转自中国图书馆学会网站,特此声明!

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功能与创新

思考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对整个学科及整个职业究竟承担什么功能,产生什么价值,特别是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应该怎样创新。

2.公民信息素养教育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以及免费服务的深入开展,公民信息素养提高,不仅关系到公民对公共图书馆的利用,提升图书馆服务的价值;而且关系到公民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质量,提高公民享受文化生活的能力;还关系到社会公民文化权益保障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与此相关的研究有:公民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公民信息素养与文化软实力;公共图书馆在公民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公民信息素养评价;公民信息素养与媒体素养、科学素养的关系;国内外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比较研究与最新动态;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欠发达地区的信息素养教育;免费服务中的信息素养教育;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中的信息素养问题。

3.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程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以及文献检索课教学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工作。随着信息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此相关的研究有:面向新一代(网络一代、Y一代、Google一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下的文献检索课程建设;全国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Web2.0环境下的文献检索教学;网络版文献检索教材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文献检索课教学经验交流;文献检索课与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发展;文献检索课人才培养与文献检索教研室;文献检索课程与科研写作、学位论文写作指导;文献检索课程与科技查新研究等。

4.图书馆法律法规研究

(1)《公共图书馆法》立法跟踪研究。配合我国《公共图书馆法》的立法进程,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图书馆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更新背景、对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社会进步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特定法制环境下图书馆管理服务相关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对《公共图书馆法》及其实施对策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澄清图书馆法制建设方面的认识误区。(2)《公共图书馆法》配套规章研究。(3)其他与图书馆相关的法律法规研究。

5.著作权保护与利益平衡

我国《著作权法》正在进行第三次修订。不同利益群体对著作权保护与权利限制存在不同的诉求,尽管利益平衡已成为我国《著作权法》修订原则之一,但如何在图书馆的数字复制、网络传播等具体条款的设置上予以体现,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比如,不同国家、地区著作权法中与信息网络传播相关条款的设置与演变;对网络环境下国内外图书馆各类文献以及信息资源的使用、传播需求以及相关案例的调研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著作权法权利限制条款对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影响以及具体案例的解剖与分析等。

6.公共图书馆管理机制研究

公共图书馆管理机制研究,主要是关于图书馆管理制度的研究: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及相关研究(图书馆理事会、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图书馆社会支持组织(机构)研究等)

7.图书馆标准化

“十二五”时期是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全面提升我国标准化工作水平的重要时期,也是抓住图书馆事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升我国图书馆事业标准化水平,以标准化工作促进图书馆事业科

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围绕事业发展重点领域,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开展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研究,积极推进标准成果的宣贯与推广,建立符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的标准化工作体系,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图书馆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任务。内容可包括: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研究;数字图书馆、文献保护、基层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等图书馆事业发展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研究;图书馆标准规范的宣贯与推广;图书馆标准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图书馆标准化工作的制度保障与人才培养。

8.图书馆员素养:职业精神与专业水准

新时期图书馆员服务于建设中的广覆盖、高效能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培育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使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文献采选、典藏、调用、组类等各环节始终表现出有机体的生长特征;塑造图书馆员的专业水准,实现从传统借还服务向个性化知识服务的转型,匹配读者的专业阅读需求,完成新时期图书馆事业的本质化转型。可包括:图书馆员专业知识结构与职业功能的关系,图书馆员与读者服务策略,图书馆员与读者管理模式,图书馆员与专业(题)研究,图书馆员与读者特需服务等。

9.学科馆员培养

内容可包括: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专业素质的养成;学科馆员与教师的合作;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学科交叉渗透趋势下的学科服务;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改进与创新。

10.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党和政府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包括: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规模与结构、文化信息资源宏观布局、以公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面向公众的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与服务的整合、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11.信息社会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与管理转型

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成为信息社会环境下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信息技术特征和信息技术基础,这一特征正在呈现出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以及馆馆相联、库库相联、网网相联的管理新趋势和服务新形态,体现出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智能惠民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新追求。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形态需要我们进行战略认知并提出明智应对的具体方法,并对以往的图书馆服务与管理进行创新驱动的设计和转型路径的选择,需要从发展理念创新、管理形态转型、服务技术提升、服务流程重组等维度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和研究。

12.信息组织:新的理论与工具应用

系统总结国内外信息组织体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概述各类机读目录格式、编目规则、著录条例、分类法与词表的修订完善进展情况,探讨图书馆与信息机构在文献处理与数据库建设中如何解决信息组织的实际问题。

13.多元合作与地方文献工作

近年来,随着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拓展,无论是地方文献的征集、整理,还是宣传、开发,均呈现多元合作的趋势。图书馆与各相关社会机构的合作互动,不但有效地推动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深入开展,而且也提高地方文献工作的社会影响。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探讨多元合作基础上的地方文献工作,必将为图书馆传统的地方文献工作带来新的启迪和思路。

14.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核心能力提升

图书馆免费开放后面临读者激增、运行成本增加、管理难度加大等一系列新问题。如何在新形势的挑战与竞争中提升公共图书馆为未成年人服务的核心能力。具体来说,与学校、少年宫、书店、阅读网站、培训班等相关未成年人文化教育机构相比,公共图书馆应该具备哪些独有的特性;与其他的受众群体相比,公共图书馆在未成年人服务方面应该具备哪些独特的职能并使之充分发挥;与免费开放前相比,公共图书馆应该在未成年人阅读推广方面进行哪些内容与模式的提升等等。以上这些是公共图书馆更好的服务于未

成年人必须探讨的问题。

15.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民族地区图书馆及少数民族专业图书馆是收集、保存少数民族文献(资料、信息等)和少数民族文化(文明)传承的主要机构,研究民族地区图书馆及少数民族专业图书馆在少数民族文献收集保存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职责、作用和采取的措施,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6.播撒阅读种子:青少年阅读推广的理论与实践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倡导全民阅读,不仅仅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事关全社会的发展和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事关世道人心、民风民智,可谓大道之行。青少年的阅读问题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与核心之一。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关注青少年阅读,才能推动整个社会阅读的进步。青少年阅读推广的内容,应着重探讨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与儿童权利原则、儿童发展理论在阅读推广中的应用研究、图书馆开展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的基本理论研究、我国图书馆青少年阅读推广史研究;青少年阅读推广的技巧应主要关注分级阅读与图书馆分级服务、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的环境设计、低幼儿童阅读的设计与技巧、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案例剖析等诸多方面。让我们播撒阅读的种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力量。(此主题论文将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择优集结出版,不同意出版者请投稿时明确标示)

17.其他

篇2: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

2017年11月4日至11月6日期间参加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本次年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市园林绿化总公司、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西安唐风园林建筑艺术研究院承办。学会2017学术主题为:风景园林与“城市双修”。

会议期间听取了孟兆祯院士《时宜得致,古式何裁——创新扎根于中国园林传统特色中》、张锦秋院士《传统建筑空间艺术——传统空间意识与空间美》、王树声教授《重拾中国城市规划的风景园林营造传统》、朱子瑜教授《美丽强国与魅力景观区建设》的重要报告;参与了年会分会场“绿色基础设施”、“城市风景园林”、“乡村风景园林”、“园林工程与管理”等主题报告的听取与讨论;以及对开元广场、西安大雁塔南北广场、大唐芙蓉园等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西安市城市风景园林绿地建设发展的方法与实践成果的考察,探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在保护城市文化景观,延续发展历史文化脉络方面的作用、任务及实践案例总结。

会议结束后,对大会中《全面推进生态生态修复,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加快推进城市“双修”工作,建设美丽安顺》、《森林城市背景下的村镇景观发展建设》、《北方湿地植被恢复工具种及其园林应用》、《华南地区公园绿地鸟栖植物初步调查研究》等重要报告内容进行整理总结。

篇3:201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

“201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将于2011年10月26日28日在北京举办。

一、年会主题:动力、能源与环境

二、会议规模:预计600人

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陆丽俐

电话:010-63345599-831手机:139 1077 9907

篇4: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

开幕式上,民族音乐家王耀华以《畲族民歌旋律音调特色考》为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吴学源以《铜簧巴乌类乐器研究》为题分别作了大会发言。王耀华通过运用旋律音调结构分析法,对畲族民歌旋律音调的类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将其与其他民歌音调进行比较,从而探寻畲族民歌的音调特色。吴学源向与会者们客观介绍了铜簧巴乌类乐器的地域分布以及流行民族,并对同一民族中对其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随后,会议采取分组进行专题讨论。议题主要有三个:学科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中国传统声乐理论研究、中国传统器乐理论研究。本次会议还将专家、学者们有关这三个领域研究的论文编入了《中国传统学会年会第14年会学术论文集》,共有104篇。

一、学科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论文集中有关本领域研究的论文共有44篇,如蔡际洲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角度》、李敬民的《论民族音乐学的跨学科研究之基础》、蒲亨建的《一种新的定量——定性音调图示描述、分析方法》、田耀农的《民族音乐与艺术音乐的最后分野》等论文均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二、中国传统声乐理论研究

有关本领域研究的论文共有36篇,如钱国桢的《漫谈昆曲的继承与发展》、杨咏的《漫谈弋阳腔》、涂强的《说唱类地方戏曲种的音乐研究》、傅利民、刘沐粟的《来自“甘竹”的虔诚——对两个江西广昌县甘竹镇孟戏剧团的田野调查》等论文对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曲种的音乐进行了调查研究。

三、中国传统器乐理论研究

此类文章共有24篇,如李祖胜、杨迎的《江南——二胡艺术的母土》、冯志莲的《以人为本,发展东北大鼓》、曹军、潘木岚的《广西龙州“天琴”调查资料》、刘富琳的《琉球三弦音乐的传承》、马韵斐的《江南丝竹中胡琴定音、定弦、定调研究》等论文对我国不同种类的乐器进行了详细介绍与调查分析。

从论文提交和会议讨论的情况来看,目前专家学者对传统音乐研究的焦点较偏重于学科整体性即宏观上的研究。相对而言,对学科内部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即微观上的研究还有待加强。这也是传统音乐研究者今后需努力的方向。

篇5: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

法律史学界各位同仁:

中国法律史学会2013年会将于下月9—11日在杭州西湖杨公堤路一号华港海航酒店举行。会议正式邀请函(纸质),已经于8月28日正式寄出,请查收。

本次年会的与会邀请,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去年11月11日,在海口举行的2012年年会上正式公布2013年会研讨主题及有奖征文方案。

第二阶段,今年4月12日,在七个法律史学术网站上正式发出“预备通知”,通告会议主题、时间地点,建议欲参会者准备主题论文。

第三阶段,今年6月14日,向法律史学会所有现任理事及近四年间积极参与年会的部分会员发出直接针对个人的电子通知,恳请提交论文。同时在七个法律史学术网站公布了这份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是否最后邀请,要视是否提交论文而定。

第四阶段,今年8月28日,向法律史学会所有现任理事(不管是否提交论文)以及正式提交论文的会员发出正式邀请函(纸质本,电子本)。凡在第三阶段收到电子通知但没有提交论文者,除理事外,未再邀请。

因为会议场地有限,亦因经费预算有限,谨预向各位致歉:(1)凡未获得纸质正式邀请函(或与纸质同时发出的电子邀请函)者,无法接待!(2)正式邀请函只对受邀者本人有效,一函一人,请勿携带他人。65以上年长者可携带亲属一人协助,请事先告知以便安排。(3)除个别年长者经事预商先特免外,所有与会者均应缴纳会务费400元,并自行在酒店服务台按协议优惠价格办理入住手续。

篇6: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

2017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题解

1.图书馆员科研项目申报组织与成果评价

图书馆业务研究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各类型图书馆科研组织与管理的现状,探讨图书馆员开展业务创新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图书馆业务研究的评价体系。将主要聚焦:(1)图书馆业务研究的规律;(2)国家基金项目和地方基金项目申报;(3)图书馆科研项目的组织;(4)项目研究过程与图书馆科研成果评价;(5)图书馆科研工作管理创新。

2.《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视野下的图书馆法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作为公共文化领域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基本性的法律构筑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并对图书馆法制和服务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在既有法律框架的支撑下,建设与丰富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构建支撑图书馆健康发展的基本制度与服务模式,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融入互联网+理念,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建设新型图书馆并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既是社会大众的现实需求,又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3.图书馆在数据开放中的责任

开放科学重视数据的开放,强调通过数据的复用和活用催生新的研究成果,促进科学发展的社会化和科学交流的多样化。图书馆作为科学知识储备的中坚力量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的发展作出贡献。

4.图书馆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

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管理是图书馆实现工作目标、达到预期服务效果的关键。从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趋势看,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的“品牌管理”、“服务营销”等管理学概念正在被图书馆界越来越广泛地引入和应用。推动图书馆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的研究,梳理总结相关理论,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国内外图书馆实践案例,发现并展望图书馆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的可行模式和未来发展空间,可以帮助图书馆在实践中更好地塑造社会形象,提升服务效能,保持社会竞争力,并实现最终的可持续发展。

5.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统计与评价 主要聚焦:(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统计:新理念、新指标;(2)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构建;(3)高校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构建;(4)图书馆服务能力测评: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5)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影响力评估新思路;(6)图书馆读者满意度测评:路径与方法;(7)传承与发展:图书馆公共教育能力评估;(8)现代图书馆业务统计数据管理平台构建;(9)图书馆统计数据质量规范与控制;(10)图书馆信息服务标准与规范研究;(11)图书馆统计与评价案例分析;(12)国外学术图书馆的统计与评价调研。

随着互联网社会新兴前沿的发展、图情理念的广泛融合,下一代图书馆将呈现以知识为主体,包含图书、多媒体等各种各样的载体,促进读者的交流和分享。图书馆建筑将更多具备知识交流共同体的功能设计与空间布局,其中创新与经典的元素,需要图情、建筑、文化、新型智库、前沿技术等知识领域一起共同探讨。

12.少数民族图书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少数民族图书馆保存着丰富的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献),要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应有的作用。

13.图书馆学教育评价机制研究

图书馆学教育评价机制是推动图书馆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好的评价机制引领图书馆学健康发展,而不良的评价机制则可能制约图书馆学的发展。图书馆学教育评价机制和图书馆学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也和图书馆学的教育资源配置、教学体系等相关联,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要探索图书馆学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指标体系、实施方式等议题。

14.数字人文与图书情报教育

数字人文,有时也被称为人文计算,本质是方法论,它是针对计算与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进行学习、研究、发明以及创新的一门学科。这对于以数据、信息、知识等为基本概念的图书情报学科学术研究来说,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于此,现今的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更应该注重数字人文方面的学习。

15.社会阅读推广与图书馆服务效能

图书馆是社会阅读的主要阵地,通过推动阅读推广工作,促进服务效能提升和影响力增强,彰显图书馆的社会价值。研究立足于图书馆与社会阅读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着重关注社会阅读推广与图书馆服务效能,包括但不限于:社会阅读的理论与实践;社会阅读组织的发展;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和组织;阅读推广服务效能研究,各类读书活动案例;等等。

16.数字阅读塑造未来图书馆

图书馆转型过程中面临技术、系统、业务和服务等诸多挑战,数字阅读是定义图书馆未来的关键。当前图书馆在数字阅读业务与服务模式构建中面临的资源不足、版权不清、体验不好、粉丝不多、系统支持不够、效果难度量、无法与商业阅读竞争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图书馆界重新定位,认真思考,积极作为。

17.图书馆与家庭阅读推广

篇7: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

10月21~23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在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能源与地质勘探和生产部门,博物馆和出版等行业90余个单位以及部分国外古生物学及相关领域420多名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年会。

本次年会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合作主办,关岭自治县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贵州大学联合承办。会议以“古生物科学研究与化石保护”为主题,展示中国古生物学和相关学科近年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普教育以及古生物化石保护等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展望“十二•五”古生物学科的发展趋势,宣传贯彻《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探讨古生物学科更好为基础科学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有效途经。这是继2009年在南京召开学会第25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之后,我国古生物学界两年一次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古生物学家郑守仪教授,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蒋承菘,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地环处处长李继江,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杨群,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周忠和,副理事长季强、童金南以及秘书长王永栋等出席开幕式。

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周忠和主持开幕式。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杨群指出,贵州有“古生物王国”之称,近20年来,瓮安生物群、凯里生物群以及关岭生物群等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关岭古生物化石生物群被誉为“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化石库”。本次会议在关岭召开,这是中国古生物学界的一大盛事,是中国古生物学会首次在贵州举办学术年会,为全国古生物学工作者提供了观摩、考察、学习和进一步研究的机会。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蒋承菘在致辞时表示,本次年会首次将古生物科学研究与化石保护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古生物化石与产地保护涉及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有效普及古生物知识,提高全民族保护古生物化石及产地意识。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李继江处长在致辞中,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不断推进我国古生物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地学科普教育,推动全民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古生物化石资源、保障社会科学发展。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赵震海、安顺市副市长刘旭和关岭自治县县长杨开华分别代表省、市和县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表示,本次大会的召开将有力推进贵州和关岭化石群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并有助于安顺市和关岭县科普教育事业和地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在开幕式上,中国古生物学会与中国化石保护基金会签署了两会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杨群、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蒋承菘分别代表学会和基金会在战略合作协议上签字。会上颁发了中国古生物学会青年古生物学奖。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西北大学的四位青年学者李淳、樊隽轩、黄迪颖和张志飞获得了中国古生物学会首届青年古生物学奖。中国古生物学会还向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授予“全国科普基地”

称号。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参会专家学者围绕“古生物学科研与化石保护”主题,进行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面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议共设置学术专题20个,安排学术报告193个(其中大会报告7个,分会场报告186个,包括主题报告28个,展版报告20余个),有55位专家担任24个分会场或工作会议的主持人和召集人,本次年会论文摘要集共收录了324篇论文摘要。研讨和交流的内容反映了我国古生物学在近年来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涵盖了古无脊椎动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古植物学和孢粉学、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地层学、生物地理学和古气候学、分子古生物学、地球生物学以及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分支。参加这次年会的代表除了老一辈古生物学家和中青年学者外,还有一批年轻而充满朝气的研究生和年轻学者,反映了我国古生物学研究十分活跃的喜人局面。

会议特邀郑守仪院士、汪啸风、沙金庚、童金南、李淳、孟津和周浙昆等学者进行了大会学术报告,涉及海洋微体古生物、关岭生物群化石库、侏罗系和白垩系研究、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起源演化以及新近纪古气候重建与季风气候等主题。

分会场专题研讨和学术交流内容广泛,富有成效,展示了我国古生物学界近年来所取得的重要科学进展。在早期生命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涉及到蓝田生物群、瓮安生物群等诸多领域,并取得重要突破;埃迪卡拉纪和寒武纪年代地层学、澄江动物群、庙河生物群、高家山生物群以及凯里动物群、耙榔生物群研究继续深化;探索运用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研究胚胎等古生物化石的新方法。对早古生代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时空演化幅射以及古生态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众多学术报告涉及晚古生代不同生物门类、生物礁生态系、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年代地层划分等基础研究,运用多学科手段探索了中生代初期重大地质事件过程及其环境因素;在二叠-三叠纪转换突变期生物大灭绝和复苏事件及地层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在三叠纪关岭生物群及相关环境研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中生代重要动植物类群的辐射演化和环境变化等研究方面继续深入。对新生代生物与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探究,反映了我国学者立足国际前沿的不断创新。微体古生物学与过去海洋环境和气候快速变化、以及利用微体化石进行精细地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地球生物学专题的研讨涉及到微生物分子及其同位素、微生物与矿物相互作用等前沿领域,旋回地层学方法为高分辨率地层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途径。在古脊椎动物的起源演化、古植物和孢粉学与气候环境变化、分子古生物学与谱系年代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另外,与古生物学密切相关的一批成果和专题还涉及古生物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博物馆建设、科学普及、化石保护、古生物数字出版等方面。

在本次年会期间组织了若干专题工作会议和科普宣传活动。中国古生物学会召开了十届三次理事会和第26届学术年会组委会会议。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成功召开一届六次理事会和一届三次专家委员会会议,并且在关岭的中小学校组织了形式新颖、深受公众欢迎的公益科普宣传走进校园活动。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召开了《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和国家古生物化石保护分级标准的意见征求会。

10月23日下午举行了学术年会的闭幕式。闭幕式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季强主持,童金南副理事长致闭幕词,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单华春、关岭自治县委书记张本强等分别致辞。在闭幕式上,还评选表彰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研究生优秀报告奖。丁娜、丁伟华、贾建忠、蒋青、兰天、刘丽静、宋海军、王敏、邢海和张晓林等十人获得研究生优秀口头报告奖,李明松、李向锋和魏雪芳三人获得优秀展版奖。

篇8:2009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

将于2009年10月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内容包括:

(1) 国际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会主题报告会 (10月20日, 面向公众开放, 限额参加) 。主题为微纳米制造技术、生物工程、能源、可持续发展、机械工程人力资源开发、行业与政府的关系。

(2) 第十六届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国际学术会议 (10月21~23日) 。主题为构建和谐北京发展的工业工程与管理创新。

(3) 第三届国际机械工程与力学会议 (10月19~25日) 。主题为节能、减灾与环境保护。

联系人:左晓卫

电话:010-68799033

传真:010-68799050

Email:2009nh@cmes.org

篇9: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综述

本次大会还举行了全国高校学生“徐小平奖”中国音乐史论文评比的颁奖仪式。该项论文评比由中国音乐史学会、文化部教育科技司、《音乐研究》编辑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主办。本次论文评比分为博士组、硕士组、本科组三个组,共评出一等奖7名、二等奖16名、三等奖25名。

本文将以传统音乐史学研究、音乐史研究新趋向、音乐史学史及方法论研究、音乐史料的发掘与整理研究、汪毓和先生研究五个主题来对此次大会进行综述。

一、传统音乐史学研究

对于传统的音乐历史研究,乐器、乐律是两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古埙简史述论》(王清雷)结合了乐器、乐律以及音乐性能、演奏方式等几个方面,对于埙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较全面的和有建设性的论述。对于古代乐器的研究,还有《铣琴、渤海琴之寻踪》(陈秉义),《关于中国古代青铜钟-钟单音及双音的设置与应用问题》(孔义龙)等多篇论文。前一篇论文对于中国公元9-11世纪流行的拨弹乐器铣琴、渤海琴和后来出现的三弦进行了初步的论证。后一篇论文提出,当一钟双音被作为古代礼乐之乐的技术标准时它便直接影响了礼乐之乐的发展与平衡,同时也表现出了区域性的差异、阶段性的变化以及转换后的继承这样的特点。

在纯乐律学研究中,有《刘濂(乐经元义)中的“六调旋宫术”与“十二律四清声说”》(谷杰),《朱载堉与西蒙·斯蒂芬十二平均律理论文化视角比较研究》(喻辉),《(乐律表微)的理论律学初探》(石林昆)等文章。其中喻辉的论文提出朱载堉对十二平均律计算方法的阐述与荷兰工程师、音乐理论家西蒙·斯蒂芬(Simon Stivin)在《论歌唱艺术的理论》一书中对十二平均律的解决方案基本一致,但朱载堉同斯蒂芬的计算方法在实际出发点、理论依据、计算途径、数学概念和音乐理论视角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朱载堉的研究在整体理论框架上影响斯蒂芬的可能性很小。中西音乐文化和基本音乐理论概念的差异直接体现在双方的研究思维中,这种差异也折射了十二平均律理论作为一种律学思维在中西方音乐实际发展史中的不同实际影响和作用。

二、音乐史研究新趋向

近十几年来,在中国音乐史的研究中有一些新的分支和趋向出现。例如,区域音乐史研究,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音乐史研究,结合了图像学的音乐史研究等。

关于区域音乐史的研究有两篇论文提交,分别是《区域音乐史料的发掘与整理——以广西音乐史研究为例》(李莉)和《对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李俊)。并且,由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杨和平撰写的《浙江音乐史》也在此次会议上举行了捐赠仪式。除了整体地域性的音乐史研究外,还有一些涉及地方音乐家、音乐创作、音乐生活与音乐文化、音乐社团和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也在此次会议上崭露头脚。例如获得博士组二等奖的《陈培勋及其音乐创作研究》(李俊),《春蜂乐会音乐家研究述评及其历史反思》(葛兆远),《“新音乐运动”中的黔西北音乐家及其作品探微》(崔保亚)等。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音乐历史研究以《初识晚明才女叶小纨及其(鸳鸯梦)的音乐学价值》(陈怡静)为代表。作者首先对《鸳鸯梦》这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本由女性作家创作的杂剧进行文本方面的解读,包括文词、宫调、曲牌等方面,其次进一步探讨作品中蕴含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进而分析其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音乐图像学方面的研究以《听见(宪宗元宵行乐图)——图像中的明朝音乐声响重建》(毕乙鑫)和《从隋代虞弘出土音乐图像看丝绸之路上的粟特音乐遗迹》(王雅婕)为代表。前者对《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宪宗观看放烟花、宪宗观看货郎与走会、宪宗观看百戏三个场景的研究,进行了一种建构历史的音乐声响场景的尝试。后者以1999年考古发现的隋代虞弘墓出土的图像资料为基础,通过研究与分析其中与乐器、舞蹈有关的图像内容来推断地处中亚地区的粟物及袄教音乐文化的乐队组合形式、音响特征以及社会功用等方面的内容。

三、音乐史学史及音乐史方法论研究

在音乐史学史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篇论文:《回望百年:中国音乐史学的转型与繁荣》(郑锦扬),《中国音乐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李方元)和《论中国音乐史学史研究的学科任务、学术基础和准备工作》(陈永)。

在《回望百年:中国音乐史学的转型与繁荣》中,作者锁定两个关键词“转型”与“繁荣”,将百年来(1912-2012)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轨迹做了一个概述。作者认为,转型出现在清末民初,是整个民国时期音乐史学的基本特征,而繁荣出现在“新中国”是新中国音乐史学的基本特征,并且表现在音乐史学著述、论文等学术成果的数量空前上。

陈永认为音乐史学史研究的学科任务主要有三个:清理中国音乐史学遗产、阐明中国音乐史学演进历程、揭示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规律。对于将来的研究准备工作,作者建议:组织编撰《中国音乐史学资料编年》;分类、分步的音乐史学专题研究,侧重音乐史学思想、音乐史学方法、音乐史学观念等方面的研究:分工协作编写各阶段的中国音乐史学史。

洛秦的《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书写》是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方面的论文。作者借用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和音乐民族志的概念,将其与历史研究结合,通过“释题与写作缘由”“音乐及其历史的认识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方法的思考”三个部分的论述,提出重写音乐史的研究范式的核心应为注重叙事而非描述,强调阐释而非证实。

四、音乐史料的发掘与整理研究

这一部分内容的论文包括《甲骨文音乐史料初步整理与研究》(王秀萍),《从郑议乐议等三段文献的内在联系看史料的系统解读》(杨善武),《(全宋诗)中的音乐资料与相关理论问题探讨》(康瑞军),《汪毓和先生生平之补遗以及青年时期在苏州的音乐活动》(田飞)。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全国高校第八届论文评选入围终审的论文中,音乐史料的研究占了很大部分。其中有对一本文献的研究(包括标点和校勘,也包括对乐谱谱本的研究),也有对某部著作中的音乐史料研究;有对某一种类型考古乐器的研究,也有对某一地区出土乐器的研究:有对某一幅音乐图像的研究,也有对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音乐图像研究。获学士、硕士、博士组一等奖的论文中,均有对于音乐史料进行深挖与整理方面的论文获奖,如《论永嘉琴人群体中的“名仕效应”——宋元明清永嘉琴人史料考辨》(王乒乒,上海音乐学院)与《近代六份老报纸中的新音乐史料研究》(袁耀龙,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是分别获得学士组与硕士组一等奖的论文。另外博士组中也有一篇《(愿成双·赚)谱研究——基于南宋(遏云要诀)与后世曲谱等文献的记载》(于韵菲,上海音乐学院)获得一等奖。另外还有其他多篇此类论文获奖,如《(清稗类钞·音乐类)史料考》(张佳欣,星海音乐学院)等。

五、汪毓和先生研究

在这次史学会上,比以往多了一个新的主题研究,那就是对近现代音乐史学家、音乐评论家汪毓和先生的研究。

蒲方在开幕式上捐赠了汪先生生前最后一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2012)一书。该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从1840年到2000年的中国近现代音乐通史,在承袭原有音乐史实认知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再认知,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认知在书中也得到了体现,是一部继往开来的音乐史著。

对于汪毓和先生的研究有《对汪毓和2012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认识及思考》(蒲方),《汪毓和音乐评论学术成果的认识与反思》(程兴旺)和《汪毓和先生生平之补遗以及青年时期在苏州的音乐活动》(田飞)等论文。

在闭幕式上,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修海林和冯长春对提交会议的论文进行了点评。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徐元勇代表下届会议的承办方从宁波大学艺术学院喻辉手上接收了中国音乐史学会第14届年会的会议委托函。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戴嘉枋进行了总结发言。宁波大学艺术学院还特别为会议安排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宁波戏曲曲艺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

总之,这是一次关于中国音乐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会议,从几个主题的研讨扩展到了中国音乐史研究的方方面面。我们期待这一会议能产生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让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学者都能广泛参与到这一会议的研讨交流中来,让中国音乐史学学科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学科。

篇1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

2005 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于 11 月 6 日在山城重庆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 1200 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年度盛会。年会主题为“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西部制造业”。

本届年会选择在重庆举行,充分彰显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系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集中全学会的学术与技术资源支持西部大开发,配合当地政府、企业、科技组织和广大科技人员,探索振兴制造业大计的坚定决心。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山城,就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动自主创新、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等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研讨活动。此举必将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前瞻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大会上致开幕词。他说,我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西部制造业有一定基础,发展潜力巨大。最近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明确了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政策和举措。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列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

之一。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致词,对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的隆重召开表示祝贺,对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这次年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与会全体代表介绍了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与今后发展的美好远景,不仅使大家深受鼓舞,而且激发了与会代表投身西部大开发的热情。

年会开幕式上,路甬祥等领导向2005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先进分会/学会奖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的获奖者代表颁奖,以表彰他们为制造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围绕年会主题,特邀权威人士做主旨报告: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徐滨士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发展再制造工程,构建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郭重庆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实施提升我国创新和营销能力的战略”。

☆ 英国剑桥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国际制造中心主任石涌江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全球化制造与中国企业制造素质的锤炼”。

11月6日下午在东方花苑饭店3层多功能厅举行了综合学术报告及科技进展发布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光复教授,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雷源忠研究员分别以“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发展”、“航空宇航先进工业技术发展特点与展望”、“绿色制造科技进展”和“瞄准国家目标,走自主创新之路——近期新进展及新成果”为题作了精彩报告。

本届年会设有11个分会场分别进行了专题学术交流:

01 第4届全国生物制造工程学术会议

02 齿轮传动技术与齿轮制造技术研讨会

03 集成、高效、精密、绿色的生产工程——数字化与可持续制造

04 第9届工业工程学术年会暨第12届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国际会议

05 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

06 液压气动控制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研讨会

07 汽车制造工程学术研讨会

08 振动时效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应用研讨会

09 表面工程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研讨会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应用研讨会中欧工程教育研讨会(欧盟“连接亚洲”工程资助项目)

年会期间,召开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五次(扩大)会议以及生物制造工程、机械传动、特种加工、表面工程、工业工程等分会的工作会议,还举行了《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信息发布会。

为了满足重庆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对先进制造技术、先进管理理念、航空航天技术等新领域的知识渴望,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还选派专家深入到重庆市基层单位举办了一系列专场报告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张曙教授为机床行业做了“数字设计、数字制造和数字企业”的报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王至尧教授为大学、兵器行业、科协系统等单位做了“航天发展—神六”的报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天虎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韩永生研究员和香港理工大学卫汉华博士为九龙坡工业开发区的企业家们做了“关于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创造自主品牌,建立百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创新策略”的报告,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青少年和企业家的热烈欢迎。

篇11: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

截止2012年8月17日,“2012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学术年会”共收到了国内外作者提交的会议论文450篇。其中,经过初审,11个国内专题分会场承办单位为《农业机械学报》增刊择优推荐了113篇论文,经过《农业机械学报》同行专家评审程序,70篇论文已被收录到增刊中,该增刊将于会前正式出版。《农业机械学报》增刊录用情况已通过邮件通知各分会场承办单位。各分会场收录到《2012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学术年会论文光盘》的论文数量如下:

分会场1(亚洲农业工程学会):亚洲论坛31篇

分会场2(耕作机械):智能农业装备关键技术创新研究66篇

分会场3(收获机械):小麦联合收获机的现状与发展方向17篇

分会场4(地面和教育):地面机器和农机教育的持续创新18篇

分会场5(能源动力):生物质能科技创新 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6篇

分会场6(畜牧机械):科技引领畜牧业装备创新27篇

分会场7(拖拉机和普及):农用动力与传动 液压高端装备现状及发展20篇

分会场8(农垦):科技创新 提升农机化水平128篇

分会场9(农机化):2012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28篇

分会场10(青委会):现代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青年论坛24篇

分会场11(材料):农机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9篇

分会场12(监理):创新农机监理机制 保障农机安全生产10篇

分会场13(农副产品):绿色 智能 创新 跨越20篇

篇12: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纪要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在中国地质大学的协助下,在挂靠单位的`支持下,于2005年4月25~29日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从事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及其相关学科工作的310余位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出席了大会,中国地质大学的本科生和在读研究生也踊跃参加旁听.

作 者:刘莉 作者单位:刊 名: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MINERA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年,卷(期):200524(3)分类号:关键词:

上一篇:校园集体活动安全方案下一篇:工作小结(毕业大学生转正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