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2022-09-11

1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是倍受广大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研究热点。教育工作者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 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但在整合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与问题:

1.1 整合重形式轻效果

整合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服务于教学与学习、服务于学生发展, 而绝不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进行整合。但我们却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情况, 一些教师为了能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而改变了原来的优秀教学计划;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围绕着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开展教学活动。

1.2 整合还只停留在公开课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期, 为了探索整合的操作方法, 以公开课、示范课、交流课的方式有效的推进优秀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整合的推进, 整合课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竟然还是每学期才开展一两次的教学活动, 是受相关评奖活动的影响才进行的一种不常见的课程形式。

1.3 整合教学时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削弱了师生互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 有些教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忽视传统媒体的运用, 削弱了师生互动。如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 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 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 这种机器播放的语言固然有其优势, 但是决不能用“人机对话”代替“人际对话”, 如教师的精心设问、师生间的对话、教师的板书, 解题演算过程的规范表达等, 均有利于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1.4 整合时学科特点针对性不强

随着整合研究的进行, 教育界已经取得了众多关于整合的研究成果, 并推广了一系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这一方面加速了整合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但同时由于这些模式多是从分析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入手, 提出整合的一般思路, 而后推演到各个学科中, 忽略了对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具体分析, 使整合的学科性不强。

2 问题解决对策

2.1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整合观念

教师之所以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整合的形式上, 是因为这些教师忽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课程, 整合是为了优化教学, 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在观念上对这些教师进行引导, 使他们真正掌握整合的内涵。同时还应培养中小学教师形成正确评价整合课好坏的思想观念。评价整合课好坏的标准并不是“使用了多少信息技术”、“开展了多少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活动”, 而是要看学生是否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在知识范围上有所扩展、是否有了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只有具备了以上特征的课才是好的整合课。所以我们说, 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开展的教学可能是一节好的整合课;而哪怕是使用了网络技术、运用了最先进软件开展的整合课, 也因没有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广泛的知识范围、深入的认知体验而变成一节失败的整合课。

2.2 促进中小学教师变公开课为日常常态课思想的转变

整合课的日常化、普通化、常规化是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主流发展方向, 也是教师改变思想观念和心态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的有机结合, 需要渗透到每位中小学教师、每节课、每个课堂之中, 并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不再是辅助中小学教师开展公开课、评奖课的工具和手段, 而应是逐渐成为类似黑板、粉笔的教学工具。

2.3 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课堂中, 教师往往过于关注计算机, 关注对机器的操作,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注, 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应将注意力从机器上转移到学生上, 应借助信息技术尽可能的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尽可能的创设能让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以建立起全体同学与教师之间、全体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2.4 构建具有学科特点的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双主教学结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但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 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因学科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进行整合时, 教师应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去构建能较好的解决学科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

3 整合的基本思路

通过以上对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的分析,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进行整合:

3.1 学习者认知与发展特征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 还是当代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 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 而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又都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学习的。因此, 要取得教学的成功, 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只有了解了学习者的认知与发展特征, 才能使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部条件适合于学习者, 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3.2 学习内容性质

所谓学习内容, 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 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由于每门学科的内容有较大的差异, 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等方面达到的目标也不相同, 它们所利用的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也有较大的区别, 故我们在整合时, 应充分分析好学习内容的性质, 把握住它们与信息技术的关联, 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来进行整合。

3.3 学习结果性质

美国教育学家加涅将人的学习结果分为五种主要的类型, 分别是: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他认为, 这些类型是综合性的, 任何习得的能力, 不管在其他方面是怎样描述它的 (不管是数学、历史、经济学还是其他什么学科) , 都具有这些类型中的一种或几种特性。他还提出, 不同的学习结果所需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是不同的, 并详细分析了每种学习结果所需的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我们在整合过程中, 应考虑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外部条件。

信息技术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 另一个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结果均表明, 如果学习者既能听到又能看到, 还可以亲自动手操作, 那么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这一切都成为可能, 从而比传统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无论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还是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科教学等众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的是将信息技术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进行整合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小学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 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17:288~289.

上一篇:农村房屋买卖合同效力问题分析下一篇:中国画与书法的审美与实践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