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

2024-05-06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共10篇)

篇1: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部分的特点

新大纲着眼于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遵循儿童习作的规律,对小学生作文要求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一、改变提法

小学生的作文是一种习作,是以学生“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为写作内容,学习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基本方法,属于练笔性质。因此修订后的“大纲”改变过去“作文”提法,将低年级写作训练称为“写话”,中高年级写作训练定名为“习作”,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明确并强调小学生写作训练的性质——习作、练笔、学作文。

对小学作文的科学定性,改“作文”为“习作”,这对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因是“习作”,所以新“大纲”才会在写作内容要求上更贴近学生实际,强调“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因是“练笔”,新《大纲》才会在淡化文体意识上做文章,才会对“篇”的写作上适度降低要求,力图减轻学生写作压力;因是“学作文”,新“大纲”才会在习作的命题、指导、批改、讲评上对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凡此种种,都充分表明小学作文的性质决定着小学作文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此,研究小学作文教学,首要的是明确其性质,这对于我们端正思想,更好地完成小学作文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淡化文体

78版、87版、93版三个“大纲”,在作文训练的体裁上,无一例外地提出“以学会写记叙文为主”。实践证明,学写记叙文可以有力地促进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和谐发展。问题在于我们很多人已经将“学会写记叙文为主”异化为写记叙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一文体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小学生写作的兴趣,制约着小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

修订后的“大纲”在小学生习作文体上没有十分强调写记叙文,应用文,在高年级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和书信等”。其目的在于通过淡化文体,减轻学生写作心理压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他们“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淡化文体,激发写作兴趣,要求语文老师在作文指导上,能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日常交际需要出发,拓宽体裁训练层面。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用书面语言进行日常交际,就必须进行实用文体的初步训练。这既包括简单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也应包括一些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乃至文学性文体的初步训练。

在小学高年级进行多种实用文体的初步训练,无论是从学生日常交际的需求还是从学生思维特点分析,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如果某个学生的科技小制作(如贴叶画)引起了同学浓厚的兴趣,要求他作一介绍。该同学讲述了制作风筝所需 的材料准备,制作的一般程序和应注意的事项之后,把他的介绍加以整理,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不就是一篇简单的性说明文吗?可见,拓宽体裁训练层面既是是学生交际的需要,也是激发写作兴趣,真正使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的必要途径,还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放缓坡度

放缓坡度是指低、中、高年级作文要求的坡度有所降低,先求有写作的兴趣,再求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最后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由无形到有形,由喜欢写到自由写,再到会写,年段之间的坡度放缓了,也更符合小学生习作的规律了。新“大纲”的教学要求,由分年级改为按年段,避免了统得过死、分割过细,增加了教学要求的弹性,给教师留下了一个年段之内调整教学要求的空间,也给不同程度的学生留下了发展的空间。

四、提倡想象

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一直坚持“小、真、实”的标准,对于能否允许“虚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新大纲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就大大地拓展了小学生习作的时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必须承认,儿童是爱想的,想象力也持别丰富。学生作文内容干瘪,思路狭窄,语言呆板,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不善于想象。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要允许并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五、强调个性,没有个性,一切创造活动都无从谈起。学作文即学做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是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所以,新“大纲”十分重视“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指出“要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提出作文批改要“尊重学生的原意”。这些提示我们,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

篇2: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发展趋势

语文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范畴。语文课程改革是语文教育改革中最为关键和敏感的部分,它往往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首要突破口。那么现代语文课程的改革如何进行,其发展特点和趋势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指的是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观点。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还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学生的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所开列的“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学知识综合化的明显加强,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指的是语文课程要简化头绪,加强综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综合的全面提高。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

1.改变现行语文教育中过于追求科学化、多线索的倾向,加强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听说整合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和写作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之中。以往的语文课程,一般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和语文实践活动等若干个子系统,好处是线索分明,便于教学,但缺点也很明显,即片面追求科学化,罗列大量的训练点,肢解语文;强调听说读写的独立自足,各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和照应。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如果头绪繁多,则多百害而无一益。

2.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综合,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并把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是指加强语文的实践性,而语文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是针对过去语文课程严重脱离实际、纸上谈兵、重知识轻能力、死记硬背、学生学习的归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广开语文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为语文一个重要的属性是交际工具,要学生掌握好这个工具,单凭口耳相授是不可能的。语言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去自悟、自得,并培养自己运用语言去吸收、交流和储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实践性与生活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实践的重视。

(四)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是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由课文扩展到其他文章以至课外,引导有条件的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在重视课内练习的同时,要重视课外练笔和课外口语交际活动;综合性学习一般只提供活动的方向和少数参考资料,大量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则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综合性学习中的跨学科活动则是语文材料开放性的最集中表现。

2.由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的,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的,所以,对教师来说,教材决不是“圣旨”,它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搭建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其中许多地方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增或删,当然最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发挥。新型教材的由有限伸向无限、由现在通向未来的开放性特点,则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五)语文课程的跨学科性

指的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等,这些观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断得到强调。提出“跨学科”这一概念的背景在于,过去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与其他课程隔离,独自为战,为语文而语文,湮灭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工具性。提出这一概念的理论依据在于:语文本来就是反映并表现大千世界的,当然也反映其他课程的内容;“生活处处有语文”中的“生活”,其他课程当然也包含在内,只要有听说读写的地方,就会有语文。新教材编写中尽力体现跨学科这一思想。阅读部分的课文选编注意体现学科内容的多样化,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文学、艺术等尽在其中;练习设计注意跨学科照应;综合性学习尤其强调跨学科,专题设计常常是从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联系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请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开展语文活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现代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非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那么建立在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上,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巴班斯基曾说过:“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近三十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以发展

[1][2]下一页

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十种之多:发现法、解决课题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SQ3R学习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观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2.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学科发展中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对语文课程设置提出了综合化的要求,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则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交织使用,这势必形成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当代语文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既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去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实现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就要使用适应于该环节的教学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说:“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就用讲述和谈话法;要检查学习情况就用提问或答卷;难的要讲,中等难度的可用探讨启示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交错使用的情况是常见的,这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3.语文教学方法的双边性

中外教育史上已有过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有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则带着浓厚的儿童中心主义的色彩,这不能不说与传统的语文课程设置有关。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具有片面性和落后性。而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则一改传统课程的特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而是互学、互动,二者是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之相应,当代语文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有所不同,其特征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如导学式教学法、启发探究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等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语文教学方法的双法性

教学方法,按其本义理应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只讲教的方法,忽视学的方法。实践证明,忽视学法,教法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减弱了实效性。这个问题,只要考察一下过去的语文课程设置,就不难找到答案。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远离现实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教就足够了,无需考虑学生的学,也能适应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进展缓慢的时代要求。现在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不断更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进行改革,课程应该综合化、趋优化。要适应课程的这种发展趋势,教学方法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该研究学法。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已是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教会学生学习”也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教”这方面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即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即扮演“学习的主人”的角色,以表现出“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便成了最优学习方式与最优课堂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了。

5.语文教学方法的最优性

现代语文课程的生活化、综合性、跨学科性等发展趋势,使语文课程的结构更加合理并趋于优化,而仅有课程的趋优化,没有教学方法的最优性,要做到既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又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行不通的。对教师来说,要“选择能最有效地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刺激学习和检查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来说,要“在学习中合理地自我组织、自我砥砺、自我检查”。(巴班斯基语)近十多年来,世界各**语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和借鉴别国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正在创立或试行各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暗示法、情景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综合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研究性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合理负担。总的精神是要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语文课程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要素,集中具体地体现了一定的语文教育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反过来,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发展,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篇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及研究

中国教育之中从小就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是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教师教学语言对小学生语言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具有有力且深远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语言学习水平,更会对学生语言知识结构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教学素质,这既有助于教师工作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语言掌握能力。

一、语言规范、准确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奠定学生的语言基础,以便于学生利用语言更好地学习、接受知识。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语言的基础规范、基本技巧和正确使用方法,为日后学习奠定基础。小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就是教师,教师的言行很容易被学生无选择性地模仿、学习,一旦形成习惯,将很难更改。这就要求教师对汉语语言使用规范、使用习惯有深入了解,并以其为标准,严格控制自己教学语言,尤其需要注意语法、语音不出现错误。

例如有一些教师日常说话时带有家乡方言的发音方式或特有词汇,与普通话标准发音有差别,某些地方性词汇在标准普通话中并不存在,如果习惯使用这样的语言,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如南方人的方言中,翘舌音往往读成平舌音,“老师”读成“老思”;北方方言中有很多儿化音,而普通话标准中对儿化音词汇有严格规定,并不像方言中那样常见。教师需要勤加练习普通话,避免错误。再如进行拼音教学时,湘方言区教师读“h”“k”等声母习惯将其浊化。清辅音和浊辅音发音部位相似,学生很难分辨,若在拼音学习中养成错误习惯,日后很难更正。再如粤方言中还带有部分古汉语留下的语法模式,如在规范化的现代汉语中,状语是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的,而粤方言中习惯将时间状语后置。例如“你先走”,一些粤方言区的教师习惯说成“你走先”,这读来颇为顺口,易被学生模仿,但并不符合语言规范。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言教学时,应时刻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

二、语言有趣、生动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同于成年人,他们最常用的是感性思维,只能运用简单的逻辑思维,而理性思维则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训练才能形成。小学生对于事物的接受和理解必须通过直观的感性体验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太过抽象化、概念化,而要尽可能地贴近小学生的心理,多运用简单的句式、日常的用词和生动形象的叙述,让他们通过有趣、生动的语言获得感性体验,从而接受知识。

小学教材语言也遵循这一原则,其课文往往选择情节简单有趣、语言生动形象的短文短诗。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课文既为其教学语言制定了规范,又为其提供了参考。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中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文中提到的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等几种动物的身体形态,尤其是其下肢特点,以及青蛙冬眠的原因等,这些动物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教师可以使用既不脱离规范,又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进行讲述,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借机提出“比喻”这一常用修辞手法的优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在课前对于课堂教学目标有一个准确把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语言。在课堂上,教师还需要兼顾教学氛围和课堂纪律,不能一味追求语言的有趣生动和课堂氛围的活跃,而忽略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无异于舍本取末。

三、语言富于情感性和艺术性

语言就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语文学科的目标即学习使用这种音意形结合的工具。语文教学并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更要让他们理解作者希望通过文章情感,从而对文章有更深刻认识与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表达十分重要。而语言的艺术性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表达方式上有所考量。把教学语言艺术化,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汉语语言之美,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例如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忆江南》一词,字面意义十分简单,描绘的是江南春天朝阳初生的景色,而其内涵却很丰富,通过写景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江南的深刻怀念。在对这样富于古韵、情感厚重的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学语言的情感与艺术性要比趣味性更加重要,这是由课文内容本身决定的。教师可以在课上用富于感情与技巧的语言为学生朗诵课文,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情感体验,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加深学生对词中作者浓厚深情的感受。在讲解中,更要富于艺术性,使用独具美感与抒情性的语言。

四、结语

篇4: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母语教育;师资培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理实一体的综合课程,也是际缘交互的应用技术课程。它的课程资源具有特定的生成特征。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资源的生成路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前身是语文教材教法。顾明远先生认为,“师范院校的教材教法不能只分析一门课如何讲授,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分析一门科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把它组织成一门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也要分析小学语文如何讲授,要探究语文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演变的内在逻辑和生成背景,在适度说明小学生的心理诉求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和语文教学的特定个性,作出符合学生发展和学科特点的策划与实施。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上源是语文教学论和学科教育学,这是两个序列:一个是实践性教学的归纳,大致沿着“语文教学——语文教法——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教学论——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进程渐次演进;另一个是理论性教学的演绎,严格遵循“设计——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逻辑序列不断逼近。这两个序列中,显然后者优于前者,但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注脚和范例。两者理据兼备相得益彰。依据后者特定的理论原则和前者积淀的方法技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科学的整合,以理论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为小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为语文教师的职业生涯增辉,为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添彩。

比如,马杰的ADDIE模式是以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为出发点确立的。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确立目标、如何导向目标、如何评估目标,即教学设计者的任务无非是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我们要到哪里去(教学的目标是什么)?(2)我们怎样到那里去(需要有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与媒体)?(3)我们如何知道是否达成了目标(如何检测?如何评估与教学调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立足于学情和学本的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设计(包括教学资源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行为和结果的评价与反思设计都是和ADDIE模式有着整体流程的统一性和环节要素的吻合性。这是西方理论科学和本土实践经验不断磨合交互趋同的结果。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在原有的教法、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教学论等不断演进发展的基础上,吸纳教育学、课程论、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学、传媒学、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等相关教育经典理论和文化通识,乃至系统工程理论、统筹组合理论、粗糙集合理论等,借鉴了国内最新语文教学实践与前沿研究成果,重新建构包括事实层面、价值层面和技术层面等内容为一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体系。

再比如,面对信息时代和网络环境,人们将如何从这些浩如烟海且日益增长的数据中找出有用的知识?我们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去粗取精?什么是对事物的粗线条描述?什么是细线条描述?1982年由波兰科学家Z.Pawlak创立的粗糙集合论回答了上面的这些问题。粗糙集理论作为一种处理不精确(imprecise)、不一致(inconsistent)、不完整(incomplete)等各种不完备的信息有效的工具,一方面得益于他的数学基础成熟、不需要先验知识;另一方面在于它的易用性。由于粗糙集理论创建的目的和研究的出发点就是直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揭示潜在的规律,因此是一种天然的数据挖掘或者知识发现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作为一项统筹相关要素和诸多环节的流动的系统工程,包含有诸多子系统,而各系统流程及其环节都有许多要素,这和粗糙集合理论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因此我们可以化用粗集理论找到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方法,特别界定集、元、交、并、序、例等概念,根据语文教学设计的整体和局部的、流程和环节的、系统和要素的需要,找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一般路径和艺术技巧。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这里所谓的“本”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寻根溯源,“道”就是规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也需要探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然“徒艺不成器”,单有理论上的说法,很明显也是难以为继的,也需要明白“徒术不成艺”的道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既需要特定的理论素养,也需要扎实的实践技能;“艺”和“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修为成“器”,才能毕功善“事”。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知识体系和资源构成有四条路径:一是“与天为徒”,返本开新,从自然规律和生命活动中找到灵感和启示,实现本真自然生机灵动的语文教学生态设计。二是“与古为徒”,温故知新,从语文教学的元典文化和历史传统中汲取营养,实现具有民族气质和本土话语风格的语文教学特色设计。三是“与人为徒”,吐故纳新,了解语文教学的流派和风格,吸纳语文大家和教学名师的宝贵经验,实现传承广大而又个性鲜明的语文教学艺术设计。四是“与新为徒”,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学成果,西学中用,革故鼎新,实现似曾相识而又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创新设计。因此,立足语文教学,促进生命发展;传承语文经典,博采众家之长;与时俱进,学新知新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文化通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课程特点

语文教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课程资源,对于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和行之有效的策划。

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优化和物化的体现。它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所谓科学性,一是要求正确运用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原理,既切合教育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又反映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二是要求这种思维流程顺畅、清晰,富于条理性和严密性。这种思想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的有机结合,便是语文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基本内涵。所谓艺术性,就是要求语文教学设计日臻精致、完美,行之有效和富于独创性,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求,形成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对于教学设计来说,“没有最好,只有较好,还有更好。”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

语文教学设计是针对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针对语文教学的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进行精心策划的思维流程。它既有系统性,又有层次性。说它系统,一方面是因为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大系统,纵向表现为整个程序,横向表现为总体结构,而语文教学设计也要针对这种纵横交错的完整体系,进行经纬交织的整体设计;另一方面是因为语文教学设计本身要求完整和系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事无巨细,要素齐备,每一项设计都要安排周密、精细。说到层次,是因为语文教学设计具有多种层次、多个侧面,是一种多层面的教育实践活动。从纵向看,也就是从教学过程看,可以设计一个学年,也可以设计一个课时,甚至只设计一个教学步骤;从横向看,大至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设计,小至一幅板书、一段导语的安排。因此,语文教学设计既有宏观,又有中观,还有微观。宏观设计涉及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比如魏书生提出的语文教学民主化和科学管理的问题,以韩军为代表的“新语文教学”、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杨天志的“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等,实际上就是一种语文教学设计的宏观构建,而微观设计则只谋划一课一节、一招一式之得失。这种系统性和层次性的有机结合,便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又一重要特征。

语文教学设计关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面的问题,也关乎语文教学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相关系统。语文教学设计离不开设计理念,更需要行为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设计理念引导设计行为,设计过程需要设计成果来定格。教学设计可以是文本形式即备课的教学案呈现,也可以用教研的说课展现,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行为体现,或者通过课堂实录抑或教学反思来观照。因此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静态呈现的直观性和动态实施的复杂性,设计过程的潜隐性和呈现结果的规程性,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设计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施行的教学实践,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协调一致也是它的特征之一。

语文教学设计既然是一种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那么,它必然要求动机与效果保持一致。预见性和实效性的和谐组合,也应当视为语文教学设计的一种特征。

语文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师意志和注重学习临场状态的适度调和的结果,因此主体预设性和实体生成性的统一,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明显特征。

综上所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系统性和层次性的有机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静态呈现的直观性和流程实施的复杂性的有机融合,行为的潜隐性和展现的规程性的虚实兼备,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协调一致,预见性和实效性的和谐组合,主体预设性和实体生成性的统一,这些特征也就从诸多方面反映了语文教学设计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篇5: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基础性

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主要是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而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二)应用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过去的计算机教育中,曾一度把计算机本身作为学习对象,使学生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在1995年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

[1] [2] [3] [4]

篇6: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包括:“教授法”阶段,“教学法”阶段,“教材教法”阶段,“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教学论”阶段,“教育学”阶段,“课程与教学论”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其发展的每一个过程中都有其各自显著的特点。

“教授法”阶段重在对“学”的重视,中国的师范教育开始与19世纪90年代,其标志是1897年4月8日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施分科教学,各科教授法应运而生。根据《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师范分“初级”和“优级”两级。初级师范学堂规定学习5年,每年都设有“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史、教育原理、教授法、实施授业等内容。优级师范学堂规定教育学在第二、三年开设,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史、教授法、教授实事练习等内容。可见,“教授法”最初是作为“教育学”的组成部分在师范类院校开设的。在这个阶段有不少语文学教授法的著作,其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研究逐步从教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在1919年由陶行知提出来,以便把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他主张“教学合一”,理由是”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采用“教学法”的名称扩大了学科研究的范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入了教育研究的视野。陶行知的这一新的提法很快为教育界所采纳。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的《学校系统改革令》,正式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在五四以后,以“教学法”命名的著作很多,这些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语文教学研究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教材教法阶段”,对教材的重视是其显著特点。在20世纪30年代末,鉴于对分科教学法比较重视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与教法直接相关的教材的探索,一些师范院校开始尝试增加教材研究的内容,同时改学科名称为“教材教法研究。”其实在1946年颁布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中,又进一步规定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属于专业训练科目之一,在第四学年学习,内容分教材选择、教科书批评、课程标准研究、课程组织、教具设置及应用部分。同时还规定,本课程讲授、阅读、参观与其他研究方法并用。至此,语文教材研究与语文教法研究并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内容,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诸多要素都列入了学科理论研究的范围,并形成了特定的教学研究方法。

在“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两个名称名存,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文革”以后的“语文教学法”与“语文教材教法”研究,其“法”的内涵已逐步由属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向原理、原则、法则过渡,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教学论”阶段。在改革开放后,1986年北京师范学院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议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育学”。第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将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于是,本学科也相应改称为“语文教学论”或“语文学科教学论”。这一名称的变更,反映了人们对学科教学法、教材教法知识体系的不满。其研究视角更为开阔,开辟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多个学科教学的研究路向。

“教育学阶段”,强调的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他的研究对象由侧重具体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的内容由侧重具体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这种转变是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是普通教育学的丰富和发展。

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三者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又是不断拓展的。学科教学法侧重于研究教学技能,特点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追求掌握方法技能。学科教学论侧重于研究敬爱哦学基本理论问题,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语文教育学”以普通教育学为指导,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语文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大语文”的教育观。它通过对语文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研究,探索符合语文学科规律的语文教育之路,这是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的新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诞生,是与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与一般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像适应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学校语文教育的实践过程--语文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育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

B)体现的规律:

从语文“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到“教学论”“教育学”,再到“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与课程名称的变化,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又是学科与课程自身研究逐步深化的结果,反映了语文教育学科与课程内容性质的变化和理论本身的发展。

C)对其评价:

篇7: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

语文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的人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的艺术性对整个语文教学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尤其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对抽象事物缺乏思考和准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语言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保证准确的使用教学语言,只有这样在上教学过程中才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使用知识,最终实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小学生咋学习过程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保证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保证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

一、语言的典范性

教师被认为是智慧和知识的化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将教师的语言比作是无形的模范的化,那么教师的行为就是无声的语言和有形的暗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也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口语使用的要典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语言能够发挥正面的积极的教学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语言必须采用典范性的教内容。尤其是在这一时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都是模仿教师的言语和行为。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典范性的行为其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典范的语言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空间,确守使用的词语和语句符合国家的词汇的要求。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地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南北强调的问题,还需要对教师的普通话进行考核,保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真正做到咬字清晰,声音洪亮,语调湿度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教学清晰和资源。

二、语言的科学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本质就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语文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充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传达作者细腻的情感,保证教学符合科学的意味。例如在讲解《落花生》这篇文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重视文章的标题其实花生的另一个名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主观臆断的认为这个名字就是种花生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否定词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产生歧义。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白句子的意思,保证整个教学过程不存在任何的歧义。此时,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去教学,凸显教学的精华部分不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画龙点睛,更要做到在次要位置惜墨如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教学简约而不简单,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无限的知识,从而真正的达到是驾轻就熟,以少胜多的最高语言教学境界。

三、语言的生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生动性主要是指教学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和有活动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做大与小学课堂教学教材和小学生思维能力相适应,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形象的生动。在小学教材中很多生动的形象和耐人思考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多样,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小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教材中创设的意境和形象,解除学生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的各种疑虑,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到最为生动形象的事例、作为典范的人物以及最具吸引力的情节上,既要降低细致入微,又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讲的有声有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抽象为具体的势可感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月光曲》过程中,在对幽静一词进行讲解过程中,教师如果仅仅依据词典中的意识进行教学解释的话,虽然这种解释的方式比较科学,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涵。但是如果教师在讲解这个词汇过程中,能够创设一个生动的环境进行解释的话,其教学效果就会显得十分的轻松和简单了。例如,在讲解这个词汇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在一个夜色朦胧的秋天夜晚,在小镇的河边存在着一条没有踏入的小路,穿过这条小路,通过闪烁不定的灯光下能够看到一个茅草屋,从茅草屋中传出了悠扬的琴瑟声,这个情境大概就是描绘幽静的最高意境了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的描述,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沉浸在这个氛围当中,从而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安静致远的意境。

结语

篇8: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探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特点

小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认知能力较差, 社会经验匮乏, 喜欢模仿教师, 而教师的言行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他们。为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 应保证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等, 做小学生的榜样与楷模, 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否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还影响他们的语言发展, 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比如,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应注重卷舌音与平舌音之间的区别, 像斯 (si) 和使 (shi) ;也不能将汉语拼音的音调读错, 诸如将“优雅”读成“犹雅”;更不能不能打乱语法中的字词顺序, 如将“你吃饭了吗”说成“吃饭了吗你”等。教师应进行避免这些不规范语言现象的出现, 必须使用我国规定的普通话, 不仅可有效规避个人语言表达问题, 还能够正确引导小学生的语言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采用科学的语言表达方法和叙述形式, 而且语文知识作为汉语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准确而科学的语言进行讲述, 才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提高其任务素质。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择和使用词语之前, 应准确掌握该词语在语境色彩与情感上的的真正意思, 深度挖掘、传播和分析语文知识。部分教师有时会依据词语的表面意思进行教学, 可能会引起小学生产生知识性的错误, 或者表达不清, 比如“有同学不同意班长的看法, 我觉得是正确的”, 根据这句话并教师并不能表达出个人观点到底是什么?令人费解, 所以千万不能采用具有歧义的词语或句子。同时, 口语表达的科学性与精炼简洁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运用的语言应尽量简洁精炼, 突出表达重点, 让小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要点, 提高学习的时效性。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接近性特点

教学语言的亲近性可以促使小学生快速进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状态, 很好的融入学习情境中, 并更加容易被他们理解与吸收。所以, 教师应采用活泼生动、丰富多样的教学语言表现形式, 以小学生熟知的方式进行, 接近他们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 充分体现出教学语言的接近性特点。特别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 小学语文教师应针对他们形象思维的特点, 运用的教学语言需语法简单、浅显易懂, 表达形式应形象生动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色彩;而在中高年级教学中, 教师应严格控制和要求个人的教学语言, 注重对口语的应用。比如, 在讲授《金色的草地》、《鸟的天堂》和《桂林山水 》等自然景物类课文时, 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见到过实景, 此时, 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 通过亲近、优美的语言将他们引入到具体情境中, 使其主动接受学习内容, 积极阅读课文。

四、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特点

教学语言富具活力、形象生动是生动性特点的具体表现,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学语言需以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为着手点, 并与具体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内容, 大部分都可读性强、语言生动形象, 教师应掌握通过生动教学语言将学生带入文章所描述的艺特殊境界中, 让小学生真正体会到生动形象的意境, 并不断解决个人疑问, 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促使形象思维得以有效延伸。另外, 教师需将语文课文中的事件、人物表述的栩栩如生, 将枯燥事物趣味化、深奥故事易懂化、抽象事物形象化。例如, 在进行《触摸春天》教学时, 对于课文第二段“春天来了, 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 桃花开了, 月季花开了, 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 教师应采用欢快的教学语言描述春景, 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美丽春景图,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力。

五、总结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对教学语言的运用, 充分发挥汉语语言的艺术魅力, 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语言开展教学活动, 讲授语文知识,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从而促进教学目的实现与教学任务的完成。

摘要:在小学教育活动中, 语文学科本身就属于一门语言类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应注重对教学语言的合理应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语言发展水平, 也是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的真正体现。笔者以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为探究和分析对象, 并提出部分科学的语言特点, 帮助广大教师运用到教学实际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参考文献

[1]徐品品.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语用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14.

[2]张周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3, 02:152+155.

篇9: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渐渐普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是面目一新,形势喜人,与传统观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相比,新课程理念下的語文课堂教学特点鲜明。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虚化

新课程教学的特点不同于以往,它的特点之一就是确立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锻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融合的这个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标志着教学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主张全面发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技能和阶段性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而这种方法是受益终身的,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品德与人格方面的变化发展状况,这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方法形式化

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将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这种鲜活的生命力将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必将造成一场教学革命,把新课程教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在教学实践中,开始重视学生多读、多悟、多练、多动、多讲,重视给学生营造情景,引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那么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设计教学目标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这一点至关重要不能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这一点同样重要,因为我们的教学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制定的目标必须围着学生转,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都要把教材理解透,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教参中的有关提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有了明确的方向,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就应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中可以看出,一切为了学生,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掌握,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这个能力将伴随学生今后的生活,所以这方面马虎不得,我们教授学生不仅仅是要他们掌握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技能和能力。不但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结合,这三点缺一不可。

2.有效的教学环节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方面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好精妙,让他们拥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每一堂课的有效性,也就是我们的付出要与学生所得成正比,这就需要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就是要我们教授的学生能够掌握。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提问来启迪学生的思维,把他们的头脑积极地调动起来,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来调动学生,这几个方面教师要多下功夫,把功课做足,同时,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一点点把学生引到正确的方面,这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通过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设问要准,提问要活,发问要巧,问中有导,听答要诚”。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学气氛是活跃的,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是很高的。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做得非常好,他们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只有学生独立思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学生学习的好坏是关键,教师教得再好学生没有学进去也是枉然,要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同时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融为一体。这样,他们就会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热烈响应教师的每个要求,到这时候才叫渐入佳境。而且他们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来。建立在师生交流基础上的教学是高效的。

四、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标要具有整合性

如今小学语文新课程强调的重点不同于以往,教学目标具有整合性,不像从前每个目标是孤立存在的,之间没有相互关联。这主要表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组合、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组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组合。如《万年牢》一文教学目标的表述是这样的:自主阅读课文并找出重要句子;说出课文中主要事件,并说出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围绕中心故事感悟父亲的真实。由此不难发现,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教师要兼顾每个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深刻理解作者的深意,同时记住作者心目中父亲的形象。

2.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开放性的胸怀,如今的时代不比从前,即便是小学生,铺天盖地的信息已经让他们目不暇接,所以,在讲授语文课的时候,单单依靠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那么怎么办?办法只有一个,以语文课为信息之源向外延伸,尽可能多地引进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展开立体式教学,以此来强化学习,但是中心必须是课文本身,最后把课文吃透,让学生得到知识。

3.教学方式要具有互动性

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施最大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从前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不见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从前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堂气氛活跃,热烈而不喧闹,争辩而又温馨,师生间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沟通和补充,教师没有了居高临下的姿态,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彼此间交流着情感、体验和观念,最后达成共识,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

4.教学过程要具有活动性

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学生参与进课程中来,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更应如此,因为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仅仅是一味、死板地讲课,就不能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让学生参与进课文中来,融会贯通,就能够更好地让他们掌握知识。

5.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不要拘泥于一点而没有变化,但是前提是视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而定,哪种教学效果理想就用哪种教学形式,或者相互之间穿插使用,如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这几种方法要灵活运用。在具体课堂实践中,既要有教师讲学生听,又要有学生讲教师听;既要有小组学习,又要有合作辩论;既要有封闭式教学,又要有开放式教学等,不一而足,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掌握知识。

时移世易,与时俱进,教师只有跟上时代步伐,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重托,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掌握规律,努力实践,把学生教好。

参考文献:

[1]徐新强.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初探[J].文学教育,2008(5).

[2]王瑛.把握教材学情,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

[3]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30.

篇10: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与作用论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作用;特点

小学生刚刚进入校园,首先要接触的就是语文学科的学习,由于小学生对于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有限,因此必须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因为语文学习不只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还有利于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习其他课程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识字水平不高,因此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他们对于知识的汲取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做好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工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作用

(一)是规范小学生语文应用的基础

小学生刚刚开始正式的课堂学习,在这个阶段,教师在他们心中的形象是高大的,也是他们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他们大部分的学习成果也是通过模仿获得。因此作为小学教师,规范的教学语言的应用,是规范小学生语文应用的基础,教师要做好“有声的榜样”,通过自己对汉语灵活和优美的运用影响自己的学生,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长久发展。

(二)是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探索新鲜事物的阶段,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因此有趣和生动的东西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语言的特点,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不再枯燥无聊,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不只能够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将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性格的养成,也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特点

(一)规范性和科学性

规范性和科学性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第一要求。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还比较不足,而小学阶段又是他们语言习惯形成的黄金阶段,因此受教师语言的影响就更大。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注意自身语言的规范性,保证教学用语符合国家词汇、音准和语言应用的规定;然后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尽量减少方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最后教师们要加倍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的恰当、自然,在教学中做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意语言使用的科学性,语言表达要清晰,防止自己语言出现歧义,误导学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语言的核心和重点,提高课堂的效率,“节约使用”学生的注意力。总之,教师要树立严谨的教学态度,了解授课内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防止地域差异造成的知识误解。

(二)可接受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禁止使用各种“高大上”的语言和文绉绉的表达形式。为了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教师应该多在课外下功夫,创造机会多同学生接触,体会小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特点,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进而用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

(三)趣味性

玩耍是儿童的天性,有趣的东西对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如果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师语言平平,没有趣味性,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如果教师充分发挥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自己的语言贴近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通过自己丰富的语言表达、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通过多样化、形象化的修辞手段,会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和神奇的体验,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性,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艺术性和情感性

作为综合性的文学学科,语文的学习不只涉及文字、发音,还涉及各类文章、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因此,艺术性和情感性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中必须关注和提高的重点。首先,教师的语言在符合口语特点和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要尽量做到流畅自然,遣词造句贴切优美,在讲解和阅读过程中要做到节奏感强、条理清晰、逻辑合理。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做好语文内涵的传递,特别是一些古诗词和字句优美的文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自身语言的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词语的魅力,体会作者营造的意境,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语言的艺术魅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努力学习,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也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加深对语言应用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六一致辞下一篇:医疗器械售后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