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2022-09-10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 其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笔者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反思。

一、注重教学过程, 激发学习兴趣

在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的基础上, 还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内在情绪。笔者认为, 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 教师以深厚的文学修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 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感兴趣。教师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语文功底, 在日常教学中才能用广博的知识感染学生, 吸引学生, 做学生的榜样。第二, 以语文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不仅是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课程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第三, 以语文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优美的语言、得体的举止、新颖的观点、错落有致的板书、生动多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等使课堂成为富有张力、五光十色、充盈美感的信息场, 以此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消除课堂交往中的不合理性, 建立起合理的交往呢?笔者认为, 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转型:一是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 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 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 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 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并不是要教师行为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 而是以教师行为方式参加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照顾差异, 调控教学;通过倾听学生的心声, 让学生体验到尊重;通过交流,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二是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 基本职能是“照本宣科”, 无视学习的主体, 不利于因材施教, 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 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原, 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 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的发挥。三是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情景, 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显然, 师生之间实现平等对话是有难度的, 但语文教学的很多选文, 都有故事情境, 利用故事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则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平等对话。如教学《给颜黎民的信》一课, 有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上课后, 先征求同学们学习此课的意见, 告诉学生:昨晚在家中备课时, 恰好女儿也在预习这篇课文, 于是爷俩商议, 先各自读书, 之后女儿以鲁迅的身份来回答父亲——颜黎民君的提问, 产生了非常好的阅读效果。这节课怎们也这样学习是否可以?同学们非常赞同。课堂上发现“鲁迅”与“谚黎民”即生与师的交流产生了从未有过好效果。事后这班学生告诉笔者, 这次与老师交流不受约束, 他们认为自己作为“鲁迅”, 理应回答好“颜黎民君的问题”。实际上, 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平等对话。

二、感悟实践, 培养学生能力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 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燃烧的动感地带, 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 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 “鸟”和“乌”, “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 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 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 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 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 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 而且必须把嘴张大 (形象说明“口”的字形) , 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 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 所以是三点水旁。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 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 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 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 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 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 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 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 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 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 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 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三、关注探究, 提高探究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所提供的广阔的发展空间, 构建助学型和提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平台, 实现人性化、个性化、合作化的学习, 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我执教阅读课《爬山虎的脚》时, 凭借课件和网络,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人性化的教学资源设计, 促进了人的个性发展。本课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在校园网络的支持下, 按照知识点编排为一个个块状, 成为一个专题学习的“积件”。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可以任意选取、自由决定学习的先后顺序。课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视频资料和多样的探索题、生动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音乐, 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细化、形象化, 突破教材难点设计了一系列帮助学生攻克难点的策略和步骤。学生可看、可读、可听、可思、可练、可议、可画, 完全自主地探究疑难问题, 在创设的学习环境中释疑解难。例如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这一问题时, 对于抽象的语言文字感到费解, 可是通过“长脚”的动画视频, 可以从微观上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建立准确的认知, 并能通过“添脚”的实践操作, 点击到脚的正确生长位置, 就能清楚地看到脚从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快速长出的动态过程, 还能通过“画脚”加深理解 (利用“金山画王”软件实现) , 最终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探究。如此丰富的网络课件为学习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个体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 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潜能, 乃至兴趣, 对学习内容决定孰轻孰重, 或多或少。有的可多读一点, 有的可多练一点, 有的可多一点协作, 有的可多一点自主。这样, 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会得到发展。而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又促进学生自我展示、合作互学。“网上论坛”与“语音系统”为“师—生”、“生—生”交流提供了平台。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大信息量与网络交互功能的高度融合, 学生尝到了合作的快乐, 悟到了探究的方法,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 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 主动去合作, 自己获取?我们知道, 学贵有思, 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 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 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 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 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 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 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例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嗄然而止, 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 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 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 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 推测想像“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 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 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 才尽显其美!在这里, 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 学会了合作交流, 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盘锦地区稻米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下一篇: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以平安银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