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2022-07-22

第一篇: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习工具,提高了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正朝着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为深入探讨整合给带来的效益,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总结以上课题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这里仅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

一、实验的操作与探讨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

研究已取得较明显效果,学生不论在阅读还是在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一)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心理取向,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操作: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学习任务",通过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过程: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划出文中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体会双龙洞的神奇。

2.创设情境,网络浏览,制作简报。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分成山上、外洞、孔隙、内洞四个组,明确各组的学习任务。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搜索查寻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出一份电子简报。

3.展示汇报,转换角色,深化理解。学生当小导游向全班学生演示电子简报并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学生有的把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背景资料说给同学们;有的把诗做成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还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用在这首诗上唱出来;更有想想丰富的学生把自己学了某一句诗的感受谈出来。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填补了诗中的空白,有利于领略诗人对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正确理解其意。

(二)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

二、收获与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

1. 转变了教学理念。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 改变了学习工具。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⒊建立了新型模式。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⒋培养了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⒌训练了实践能力。传统学校教育强调的只是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与学生丰富多采的家庭、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严重脱节,面对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通过整合,把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向利用多媒体组成的教材体系和社会大课程中。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得书籍、光盘、网络上的信息及软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以此提高实践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提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迅速发展,许多专家与教学一线人士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主要探讨以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临的困难,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语文;研究

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绝不是“两张皮”。整合是促进以下几种方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开展面临的困难

1. 天时未到。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席话:“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叫创新?近年来改革与发展大潮中形式主义与浮躁的现象相当严重,我们称之为“浮肿病”和“多动症”,口号不断翻新、模式层出不穷,仔细去检查一下,除了向你展现那一点形象工程之外,大都是文字游戏,其实一切照旧。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实际不受重视。信息技术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作秀,而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一切教学活动中去。用起来重要,说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地不利。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许多教师都表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是“看上去很美”,实际推广起来却很难。

3.人难和。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 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

如何与学科整合

(一)基于"辅助"的理念,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整个教

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信息技术只作为教学媒体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信息技术可以在随机性问题、危险场合、珍稀场景、时空变化及创设情景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二)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

支持学习,使开放的网络环境作为探究学习的一个平台。

⑴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知识的整理和对已有材料的筛选。

⑵网络实际上并没有造成信息总量的增加,而是增加了人们驾驭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教学中,学科教学把学科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习的目的)而对整个学习来说,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传统教学是把载体(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去死做题,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下图是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

项目

传统教学

网络教学

学习方式

教师决定方式和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内容

学习目的

注重学习结果

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

学习状态

被动、机械

积极主动

学习结果

大多为机械记忆,灵活应用能力差

灵活应用能力强

学习交流

单一化、低密度

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

疑难解决

依靠教师

查阅资料,与他人交流

学习体验

整合的误区和解决的办法

尴尬现象一:“四不像”的整合课

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节小学语文课《葡萄沟》,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的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

这个例子反映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四不像”的现象。它既不像是学科课程,又不像是信息技术课程;既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各种学科目标能力,又没有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杂烩的课程内容组合使其成为了“四不像”的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底以什么为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还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个很简单啊,就是要在进行学科课程目标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无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以学科课程为主,以完成课程目标为主。

尴尬现象二:模式化的整合课

一位前几年就着手整合课探索的教师说:“网络环境中的语文教学似乎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导入,发现问题——上网,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搜集资料替代了语文的朗读感悟,留言板、BBS交流、在线聊天替代了语言表达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似乎落入了一个又一个模式化框架。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

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讲过这样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实践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要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好的问题,来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来推进课程改革。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原封不动搬到网上,不仅不能让信息技术“化”掉原有弊端,反会失掉课堂教学某些固有优势;把学生引上因特网去随意浏览,当然更不能与“优化”同日而语。

信息技术如下四方面变革,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明显有益:

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促进综合效应。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

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其吸纳和输出语言信息的质量,从而有效增强其语文修养。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象,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小学语文或其它学科应有一个课堂时间,也即时间的容量。现在由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连续性的教学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程序,在上每一课时都要充分研究这一课,体现出它的完整性,尽量在一节课内,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报刊、媒体、电视等先进技术手段把你的所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智力方面,统一整合起来,

课内只是教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能力,展示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的能力。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小学语文这一学科学的知识、方法、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课外去积极探索、发现、掌握课内的知识规律。学生应是积极主动地,不仅在班级里、学校里、更应在家庭和社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查找、探索课内的问题,运用综合分析能力,主动地加以判断、归纳、演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专题,以作品的形式,甚至是论文的形式陈述出来,发表出来,让别人去评价、认同,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之下,转变教师的原有教育观念,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学科的基础课程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及素养,老师更应在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媒体等多方面准备知识和能力及素养,能上天、下地、入海。老师应该是多维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多能手。新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中,老师应是学生的助手,是学生的导航者,是虚拟的教育者,是学生的知识词典、能力词典、素养词典、做人词典、朋友词典、开心词典、心灵词典。

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有一位的教师谈到,"我简直就是和学生在赛跑,他们在研究专题中涉及的内容我自己事先都不知道。网络使我不得不放下面子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它的开放与便捷往往使我和学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它使我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加快了,不敢对教学有一些懈怠。为了跟上学生学习的节奏,我总感觉自己不断的往前跑啊跑。"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及咨询者,更变成和学生一样的学习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凸现出来,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主体参与过程与活动过程同步,保证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最优发展。从而,教师由重教向重学转轨。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语文能力是一种多元能力,其构成也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我们至今尚不能说已经把语文能力结构研究得很清楚。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点仅止于上述4个。我们还需要从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法过程、激发学生健康兴趣、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等各个方面努力实践。从多方面加大“整合”的力度,信息技术一定能在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 韩雪屏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2、《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一版

3、《语文考试论》 倪文锦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一版

4、《纵论语文教育观》 李杏保 陈钟梁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5、《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王丽编 教育科技出版社 1997年版

6、《问题与对策》 江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版

9、《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 苏立康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0、《学习的革命》[美国]珍尼特•沃斯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 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12月第2版

11、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

1、2)。

1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000年

13、刘向永 《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

14、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

15、余胜全 《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内容提要:

信息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能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从而培养审美情趣;信息技术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从而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利用信息技术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究。论文发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阅读教学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在赤道地区,一位小学教师在告诉学生什么是雪。

老师说:雪是一种纯白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盐一样。 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冰激凌一样。 老师说:雪是粉末状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沙子一样。

老师始终未能讲清楚雪究竟是什么,最后还出了一道考题:雪的形态怎样?学生的答案是:雪是又冷又咸的沙子。

哈伯德笔下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要知道真正的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一如要听黄鹂的歌声,就要坐到有黄鹂的树下,要闻夜来香的清香就要到有花的庭院。身临其境,参与体验,一切自会不言而喻。

而今的教学,信息技术的介入,图、文、声、像的立体教学,使语文课堂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一.利用信息技术, 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感观开始的。感性知识丰富,就能进一步形成概念,理解和掌握规律,从而打好基础。目前学生对教材内容缺乏感性认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困难之一。教材中某些抽象的内容,光凭老师口头讲解,即使运用图片,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这就必须给予具体化、形象化,增强透明度。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教学时CAI课件为主要信息传输源,它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信息技术论文

比如教学《观潮》,学生很少有人见过钱塘江。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教学难点是: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具有较强丰富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如下资料,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1)钱塘江潮水涌来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2)浙江钱塘江入海处的特殊的地理条件。通过这些直观的资源,使学生很容易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很方便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如《鹅》这首诗,这是一首内容很简单的古诗,但对初步接触古诗文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是有相当大难度的。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转自[星论文网]www.starlunwen.net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在传统教学中,虽也注意到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讲授方法等因素限制,对学生而言没有直观印象,更谈不上感受事物的美了。运用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就可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创造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环境,更好的激发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 我认为像《黄山怪石》《桂林山水》等写景类的文章就比较适合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这类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在教学中就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来渲染情境,通过画面来显示情境,通过文字来诠释情境,为学生创造更直观形象的语文教学环境。比如在教学黄山怪石时,在学到黄山怪石千奇百怪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黄山四绝的照片,还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领略了怪石的奇形怪状,使学生对课文中介绍的神仙晒靴,五老奔天等景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类文章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我想这远比枯燥的说教所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美的所在。

再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一文时,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此时,眼前的美景让学生兴趣盎然,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美的感悟和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传统教学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报纸、杂志,用图画插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局限性的。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从而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比如,在进行《蝴蝶王国》的课堂教学时,我首先提出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你最喜欢蝴蝶王国里的哪种蝴蝶?为什么中国的台湾被誉为蝴蝶王国?通过查阅网页你知道了什么?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让学生自学。在这里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个自然段进行学习,点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的理解课文。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到:看图片,感受美景;读课文,理解内容。学生在网络上收集了蝴蝶的常识、蝴蝶的趣闻,还有用蝴蝶制成的蝴蝶画等作品。大家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惊喜地发现课文之外有更多的精彩内容,有更新奇而多彩的世界。他们兴趣盎然地流连于视频文件上精美的图片、丰富的资源、美妙的音乐,同时他们还不忘将自己搜集到的有用的文字说明和图片保存起来。

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实践和探索,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得到了充分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兴趣、爱好和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有名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能够比较好的将课内所学与课外延伸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引发,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充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通向课外世界架起一座桥梁,把他们引向充斥着浩瀚知识的课外大海,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海里留恋忘返!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也就是说,语感是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感受。培养学生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语感只能来源于教师的语感。而信息时代的教学,多媒体的介入使语文课堂如虎添翼,利用信息技术来训练语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有时利用制作幻灯片,通过增减课文中的词语,变换课文中句子的顺序,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品味、分析,体会语言间细微的差别,使学生语言的准确性、敏感性逐步形成。如《桂林山水》一课中写道: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个句子中的“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是分别描述大海和西湖特点的,都是修饰成分。教学时我用幻灯片把这句话与“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学生对照原文读议比较,就会觉得删后的句子内容空洞,读起来索然无味。有时还可以利用直观图景,在具体情境中培养语感。比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饱含感情地描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这一独特的景观。在教学时,我利用录像和配乐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了桂林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让他们充分感知和领略了桂林景色的秀丽神奇,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消化吸收。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教学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极大地拓展时空,不仅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而且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加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孙建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小学青年教师,2004.6 李娇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探》,信息技术教育教育,2005.3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选》

刘玉文:《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研究与教学,2003.2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

——《矛与盾》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矛与盾》是一则古代寓言,节选自《韩非子》。全文共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让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对。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文字简练形象,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短小有趣,道理明了深刻,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让他们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

二、设计理念: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使故事中人物的形象鲜活起来,引领学生们去感受,去体会,去领略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所绽放的魅力。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矛与盾》一文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睛之笔蕴含寓意。凭心而论,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学生在第十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学生借助译文已经对语言有一定的理解。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积累的策略。

四、教学目标

1、读通古文,理解古文的意思。

2、感情朗读,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3、背诵古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4、利用“自相矛盾”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领悟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六、 教学准备

配套的学习软件、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学过寓言,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2、现在我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上,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领略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板书:矛与盾。提醒注意“矛”字和“盾”字的写法。

3、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点击学习软件,动漫视频显示矛与盾的图片。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刺),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用来防守(挡),作战时遮挡刀箭。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文言文的体裁,并通过回忆寓言故事,加深理解,积累词语。)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让我们来看动画片(点击“请看动画”)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评议。

3、师范读。(点击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幻灯片划出节奏

4、教学“鬻”字。 “鬻”读“yù”,意思是“卖”。

5、学习生字并体会课文内容:A、本课要学的生字有:誉、吾、陷;B、幻灯放大生字逐字识记,并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C、书写这些生字

6、文言文的朗读还要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听录音吧!(点击多媒体课件,欣赏配乐范读)

7、 再试着练一练,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先求读准,再求读懂。并通过听录音初步感知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包含其中的韵味。)

(三)、借助译文,自学课文。

1. 文言文比较深奥,请同学们运用上学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课后译文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环节,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译文或工具书,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四)、汇报交流,悟情诵读

1. 同学们读懂了古文,真好。那老师想问问大家,这个楚人是怎么夸他的盾与矛的?课件出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①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当这个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②这面盾坚固吗?夸得还不够!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他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呢?谁愿意来读一读。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请生读(播放动漫视频,情景配音。)

2、(小结过渡)我们读懂了第一句,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请看第2句话。

①课件出示,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②谁再来读这句,好好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学生评读)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真是锐不可挡。

③(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充满自信。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语言有什么不同。

(夸盾时他用了个否定词“莫”,想把他的盾卖出去;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 ④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卖力。

3、楚人的一番夸耀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图上有哪些人?课件出示图片(有年迈的老者,有年轻的小伙子、有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围观的人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有什么反应?

不同的人物问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模仿不同的人物读出不同的语气。)

4、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表现呢?观察图上那个人的表情,可以用那个词语来形容?(那个人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目瞪口呆等。)齐读书上的句子。(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你能读读这句话吗?(读出楚人的可笑、尴尬的样子。)

5、刚才我们结合课后译文读懂了每一句话的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矛与盾》这个故事?自由练习。

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小结,然后再提示“请认真看和听动画片”注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及表情还有当时的环境

(设计意图: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利用课文插图,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悟情明理,强化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讲述故事,落实了语文教学中听说读的训练。)

(五)、深入体会,明理诵读。 1.假如这个楚人真的就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演示给大家看,会出现什么结果?(用事实证明楚人的话不攻自破、自相矛盾。)

2.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学习了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有什么启发?

(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要言过其实,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

3. 幻灯出示句子,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如:墙上写着四个字:“不准任何人在此写字。” (设计意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并通过生活实例,体情悟道水到渠成,自然无痕,)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以凝练的语言,又一次把我们带进了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2、熟练背诵课文。

3、幻灯出示练习题:

寓言是通过虚构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就是( )。 《矛与盾》是一篇古代( )故 事 ,故 事 中 包 含 的 成 语 是 :( )。这则寓言的寓意:( )。

(设计意图: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并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

第三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摘 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是将小学语文知识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一体,通过音频、视频的形式将知识变得生动化、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善以往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本文着重分析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优势,并提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策略。

关键词: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课程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优势

(一)丰富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授课,能够创新教师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单一的教学手法,使教师的教学模式变得多样化,能够以音频、视频、图片、图形等形式,将语文知识变得形象化、立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实现情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知识内容相结合,使知识变立体化、形象化,以音频与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W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语文知识内容,能够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自由的学习语文知识内容,通过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合作、探究、分析,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能够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就应该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知识局限于课堂教学与教材的教学模式,使知识内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拓展,从而能够满足现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要。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一切教育行动的开始,只有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才能够有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授课,才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知识有效的整合,从而才能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以新课改教育理念为教学宗旨,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为教学中的引导者,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有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从而能够使学生全方位发展。

(二)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语文古诗文历来是学生与教师头疼的知识问题,同时语文古诗文也是教学中的难点知识内容。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古诗文时,通常采取单一的授课模式,为学生讲解古诗文的大概意思,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古诗文的句意,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教师在讲解时学生如果不注意听讲,那样小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根本不知道自己背的古诗文是什么意思。学生在古诗文记忆过程中,大都是采取死记硬背的记忆模式去学习,要是问学生古诗文的内在含义与句意,很少有学生能够说出来,但是要是让学生背诵古诗文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背诵下来。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古诗文内容以多媒体教学形式为学生展示出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便于学生去深入理解知识内容,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咏鹅》古诗文时,这首诗学生都能够流利的背诵下来,但很少知道古诗文内在的含义,教师可以根据古诗文的知识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古诗文制作成教学视频,在配备上生动的音频形式,将古诗文进行深入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播放,并为学生提出相对应的知识问题,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兴趣,就会认真的观看教学视频,之后教师在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讲解古诗文蕴含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具有深入的理解,从而能够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表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学生如果对语文知识产生好学的兴趣,那么就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从而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之所以对语文知识学习兴趣底下的原因,一方面是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课堂教学氛围沉闷,使学生没有动力去学习语文知识内容;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语文知识理解不透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度不高,对语文知识内在奥秘没有发掘出来,故而,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兴趣底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知识有效的整合,将知识内容形象化,使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知识内容,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产生一种情感,发掘知识中蕴含的趣味性,从而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事实上,语文知识是一门充满情趣的知识内容,学生如果能够学习好语文知识内容不仅能够培养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智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例如,在学习语文识字时,教师提前整合知识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将所学的生字连在一起,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故事情景,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相对于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生字是一种有趣的事情,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知识内容。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知识整合,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模式,以视频、音频的教学形式,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苏春景,高亚男.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烟台市芝罘区部分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3):43-49.

[2]郑飞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着力课程形态解决错别字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03):107-116.

作者简介:何燕(1983.03-),女,甘肃古浪,汉,本科,初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第四篇: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 摘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也得到了必要拓宽,语文课程的魅力大大展现出来。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时,应该注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采取可靠措施,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之能够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文章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整合策略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整合策略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也在快速提高。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发生了很大转变,信息技术的加入,让小学语文教学走出了盲目化与简单化的模式。

一、借助信息技术,补充历史文化信息

师生学科信息的不对称,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所掌握的关于某一领域的信息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教师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要多于小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教师,是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主导者,也是学科知识的主要传授者。这样的角色与身份决定了教师头脑中信息

量的存储情况。作为学科知识的传授者以及学习方法的传授者,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必定多于学生。正所谓教会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片海。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针对课本内容寻找大量的资源,丰富个人见识。而这也加大了教师与学生的所掌握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这种不对称性会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越发不平衡。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教师就要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成为学习内容与相关知识信息的掌握者,平衡好师生之间的信息掌握量。减小信息不对称性,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小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不足,受到信息获取途径的影响,学生将教师的课堂讲解作为个人学科知识的唯一来源。但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信息,却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无法保证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内掌握个人所传递出来的所有信息。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教师搜集与传递学科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与高效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像多媒体设备以及网络资源,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枯燥文字转换成为图片、音频与视频。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并以此丰富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理解学习内容。

比如在讲解《王二小》时,小学语文课本中关于王二小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语言简炼,并不能有效描绘出当时的

历史情境,也不能使学生完全体会感受到王二小的英雄形象。与教师相比,学生不是很了解王二小的行为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深远意义。因此要促进教师与学生信息掌握量的平衡化,教师就要借助网络资源丰富小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并适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有关于民族英雄王二小的动画视频或者影视资料,利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获取语文学习内容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文章的写作主旨,同时在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间中利用信息手段更新个人语文学习行为。像在学习《王二小》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预习任务,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有关王二小的资料(图片、音频、视频等),带到课堂中与同学分享。让学生也成为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承者,有益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也能让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结合更加紧密。

二、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听说读写教学平台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大多数教师会利用班级授课制实施教学。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基本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的影响下,一位教师要面向全班四五十个学生实

施教学,教师需要按照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活动,向学生传授语文学科知识。并以此为凭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及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教师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其他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小学语文的各个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相互弥补与促进的关系,然而,受到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堂中有不同的收获。教育理论的快速发展,鼓励教育工作者支持小学生寻找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然而,在班级授课模式的大环境中,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很多教师会选择统一的教学目标,并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学习效果。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独立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获取通道,也让课堂训练方法日益灵活。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听说读写的训练平台,是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比如在讲解《回乡偶书》与《赠汪伦》这类古诗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为学生配乐,然后学生在配乐中朗诵古诗词,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这样以声情并茂的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又如在讲解科技性较强的说明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平台搜集与说明文内容主题

相关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也让学生意识到说明文的重要性。又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学生写作素材不足的教学瓶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去搜集与写作主题相关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加以记录。从而使写作由难到易。

三、借助信息技术,营造形象教学情境

让学生感知文字、领会文字、理解文字、应用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于小学生而言,快乐的学习体验是最重要的。借助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营造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优化小学语文学习活动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学科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让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简单上有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好课堂情境创设环节,让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氛围出发理解文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助于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美感。

比如在讲解《独坐敬亭山》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李白作诗时所在的地点

,展示当时的天气与风景,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李白,表达自己的感受。抑或是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作诗,然后再给学生展示要学习的内容。在形象的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多个感官,让学生在赏景过程中作诗,有利于语文课堂文学氛围的浓重化。又如在讲解《蝙蝠

和雷达》时,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短片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动物对于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散思维。当学生融入到科技氛围中,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很有利于情境教育作用的发挥。

四、小结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出来。所以,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课内外的教学资源,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认清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将学科特点与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的点缀与实用工具,让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娟.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程中适用性多媒体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6(09) [2]葛昕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祖国.2016(19) [3]孙惠英.浅谈低年级小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6(41) [4]崔学梅.关于小学语文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作文教学研究.2016(04)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价报告小学语文

课例2《找春天》 一,教学设计:

1,课题概述能够说明课的基本情况,以及课的意图。教学思想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2,教学目标分析: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阐述比较清楚、具体。

3,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列出了学生所具备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对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等有适当的介绍。教学策略与目标基本统一,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展开。

4,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ppt,以及阅读材料。导航比较清晰,无错误链接,图文比较清晰。 二,实施过程:

安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态自然,有亲和力,课堂气氛活跃。从找春天、说春天、抓重点词读课文、拓展阅读、写春天,条理清楚,环环相扣,一步步实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过渡也比较自然。 教学策略要求明确,对师生的要求比较具体、可操作性较强。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

三,有待改进:

1,知识目标,没有具体指出哪些词需要认识和掌握,而且课文讲授过程中没有具体出示。 2,有些目标不太符合年段特征,比如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后进行仿写创编,这样的目标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似乎要求高了些。

3,部分教学媒体ppt比较简单,对于其呈现的内容未作说明,可操作性不强,应该更细化。 4,本节课没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小组讨论自己心中的春天,以便资源共享。 5,时间安排不合理,以至于最后环节时间仓促。并且时间分配有点平均,没有突出重点。 以上只代表个人意见,不当之处敬请谅解与指正

上一篇:下乡支教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作文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