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案例(青岛版二年级下册)

2024-04-27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案例(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精选13篇)

篇1: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案例(青岛版二年级下册)

中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授课人 班级 时间

课  题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的合理性。

2、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有关的计算。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混合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 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方法 谈话法  演示法、迁移类推法

手段 画一画、讲一讲、课件演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手段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一共有多少人?             左边比右边多几棵?

4×9+5     5+4×9          3×4-7

在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组织教学

以谈话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我们的家乡夏津的美丽图片)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我们夏津的美丽景色。夏津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是我们家乡旅游的亮丽风景线。今天大家就跟随我去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游玩一下吧!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一共有多少人?”

(课件出示情境图)

假如现在你是一名老师,要想带领同学们进入风景区,你应该知道什么?(板书:一共有多少人?)

(电脑出示情境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根据图上哪些数学信息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想一想,画一画,列出算式。(师巡视指导)

现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自己的做法,小组长把小组的几种做法汇总起来。

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是怎样做的。(你给大家讲一讲是怎么想的? 4×9求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求的是4组的人数)

为什么再加5呢?(引导学生说出说出:因为还剩下5人)

这个同学讲得真好,掌声送给他,谁再来说一说。

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同学做的。(找一位列综合算式的)请你给大家讲一讲你是怎么想的?在这个算式里先求的什么?也就是要先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求4组的人数,也就是先算4乘9)

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做的吗?(课件展示)老师是用1个圆形表示1个人,9人一组就画9个圆形,一共画4组,还剩5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得先算4组有多少人。(课件圈出4行圆形)列成算式就是4×9=36(人)再用36加上剩下的5人,就是总人数。把这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就是4×9+5或者是5+4×9。在这个综合算式中,我们要先求4组有多少人,也就是先算4×9=36(人),再加5就是41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它们包含哪种运算?

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我们数学上叫做乘加。(板书:乘加)根据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乘加算式里,要先算什么?

2、解决“左边比右边多几棵大树?”

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接下来有没有信心表现得更棒呢?(课件出示古桑葚大树)在森林公园里,象这样的大树有很多。你在图中发现了哪些关于大树的数学信息?(

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教师板书:右边的桃树比左边多几棵?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直接列出算式。

请你讲一讲你是怎么想的?

也就是说,我们得先算出右边有几棵桃树,再减去左边的7棵,就是右边比左边多5棵。

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中又含有哪两种运算呢?

这样的算式我们叫它乘减。(板书:乘减)

在乘减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呢?3、对比总结

在乘加和乘减算式里,我们都要先算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四、达标练习,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检测题:粗心马大哈

2课件出示当堂检测题:聪明小博士

你能看图写出一道乘加算式、一道乘减算式吗?

3.课件出示“情景图”

(情境图:这是森林公园的一角,这里不仅有美丽的水果,而且空气清新,景色优美。看,把燕子和小鹿都引来了。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好吗?)

规则: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提的问题最多,并解答出来,哪个小组就是优胜小组。

4、当堂练习4:小小设计家

刚才同学们提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会设计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图画的方法,设计一道乘加乘减的题目。

五、总结知识 谈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数学问题,用聪明的大脑去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认真欣赏家乡美丽的风景。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1、 需要多少辆车?

2、 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 9人一组,分了4组,还剩5人。

学生齐读:9人一组,分了4组,还剩5人。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先自主探索,再小组内合作交流。

1、学生自己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列出算式。

2、学生小组内交流,组长汇总学生的几种做法。

3、学生汇报,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先求4组的人数,也就是先算4乘9。

学生观察算式,回答问题。

1、 乘法和加法

2、 乘加算式

3、 在乘加算式里,要先算乘法

学生观察后说出:左边有7棵大树,右边有3行大树,每行有4棵。

学生提问题.

1、 左边和右边一共多少棵?

2、右边的桃树比左边多几棵?

学生自己列算式,一学生板演算式,并说出自己的想法:3×4求的是右边有多少棵大树,再减去7就是右边比左边多的。

学生回答:

1、 乘法和减法。

2、 在乘减算式里,应该先算乘法。

学生齐读:在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

师生共同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自己解答,组长互相统计结果。

同桌互相欣赏,互相检查。

学生谈收获

达标检测课内练习

1、 粗心马大哈

2、 聪明小博士

3、 看情景图提数学问题

4、  小小设计家

课外练习

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数学问题,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

篇2: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案例(青岛版二年级下册)

荣成市成山镇中心完小 胡馨馨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这部分知识很重要,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由于学生长时间习惯了从左往右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导致运算顺序的错误,因此在教学时从分步列式出发,让学生弄清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为什么先算乘法,再一步步引导学生接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学生推向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探究,注重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本课选择学生喜爱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有学习价值的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混合运算,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本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加课堂的学习活动。

四、获取新知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在授完新课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决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则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当然我在执教本课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有待提高。

篇3: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翦云山风景图片。

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组美丽的风景,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对,是风景秀丽的翦云山,今天我们就去翦云山风景区玩一玩,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学生欣赏,然后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观察情境图,从图上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啊?

生1:大汽车比小汽车少几辆?

生2: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二、积极探索,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

(1)师:根据图上哪些数学信息才能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生答:9人一组,分了4组,还剩5人。

(2)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喜欢的图形先画一画,再列出算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3)汇报交流

生1:(分步计算):先求4组有多少人,算式是4×9=36(人),再求一共有多少人,算式是36+5=41(人)

生2:(综合算式):先求4组有多少人,就是4×9,再求一共有多少人,就用4×9+5=23(人)

师:在这个算式中,你先算什么呢?(先算4×9=36)

师:为什么先算4×9呢?(因为要先算4组有多少人)

(4)让学生观察这个算式中有哪些运算?

师:像这样的有乘有加的算式我们叫它乘加。师板书:乘加

(5)多媒体课件展示4×9+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师总结: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在算加法。

2.解決第二个问题:大汽车比小汽车少几辆?

学生独立寻找信息,自主解决。

小结:当算式里有减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在算减法。

3.归纳小结

(1)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2)师:当有乘法和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什么?

(3)师总结:在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升

四、全课总结,内化提升

同学们,今天你过得愉快吗?有收获吗?

篇4: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案例(青岛版二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乘加、乘减算式中的特点,发现新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乘加成绩氨基酸

3、使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渗透转化、算法多样化思想,提升数学思维。应用实录:

一、导入新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巧算课程。师:今天的数学微课程我们来进行乘加、乘减计算。【设计意图:本微课程虽然与乘法计算相关,但在计算时可以用巧算方法口算,不用笔算,所以开门见山点明学习内容。】

二、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看这四道题,怎样计算,自己快速心算一下,一会儿我们来交流答案: 6×3+5 7×4+7

8×4-7

9×5-9 师:做完了吗? 生:举手示意。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这几道题大家都是按照顺序先乘后加减计算的吗?有没有可以用不同方法算的? 生1:用竖式计算

2、按照顺序一步一步计算

生3:有的能用简便算法——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核对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除法,了解学生自主运用计算的方式,充分了解学情,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继续思考。】

三、观察猜想

师:仔细观察,算式有什么规律? 生:有两道题的算式里有共同的因数。

师:大家看看她说的这个特点有吗?红色的两个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和后面的加数是一样的,这样的题我们就可以用乘法的意义转化成一步来计算。

请看课件演示,教师解说:四个七再加上一个七就是五个七,可以用口诀五七三十五来计算。可谓又快又对。师:大家都同意吗?听明白了吗?谁还有问题? 生:同意。

师:都明白了,那现在大家看这个算式9×5-9,能用刚才的方法计算吗?为什么?

生:能。因为他们也有共同的因数9.师:谁能说说它的意义?

生:五个九减去一个九就是四个九,可以用乘法口诀四九三十六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探索算式间的关系,明确巧算的算理,从而归纳出乘加乘减结构模式。】

四、实战验证

师:你明白了吗?试一试,用这个规律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得数。生:8×6+8=56 5×7+5=40 6×4-6=18 9×6-9=45 【设计意图:在及时练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思考,激发新的探究兴趣。】

五、灵活拓展 师:这一次增加点思维难度,这道题你会巧算吗 7×4+14 6×5-12 生:说明计算的算理。

生:7×4+14=42 6×5-12=18

【设计意图:通过继续探究,补充上一环节总结的规律。这样环环递进、分层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巧算的策略。】 师:总结规律——

篇5:乘减 、乘加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昨天下午放学时候,接到刘校长的通知,让我准备一节三年级与应用题相关的课,因为妹冢那边的联校校长王培洪校长及其他老师要来我们学校听节课。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在刘校长的陪同下,王校长及听课的老师来了,我选择的是宋月玲老师带的三年级一班的学生。我提前几分钟走进教室,首先和三一班的学生打了个招呼,同学们很热情,积极性很高。下面我简单说一下我这节课的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想不想去摘果子,想不想到果园里逛一逛? 二、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探究先乘后减的混合运算 (1)独立或合作解决。请同学们试着解决第一个问题:还剩几个篮子?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班内交流如何求还剩几只篮子呢?引导学生得出:剩下的篮子只数=总只数-已分的只数 (3)引导学生把分布算式综合起来,再列综合算式。

60-18×3

(4)个别同学到黑板演示算法。同一个算式,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结果?

引导学生说出这种算法的理由。

师: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减法,我们应该怎么计算呢?

生: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2、探究先乘后加的混合运算

师:仿照第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3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

温馨提示:先列出算式,最后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个别学生汇报列式

48+26×2

(2)找学生到黑板板演运算过程

48+26×2

=48+52

=100(人)

(3)和学生一起总结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按板书算式总结〉

60-18×3有乘有减要先算乘,再算减。

48+26×2有乘有加要先算乘,再算加。

同学们,乘减和乘加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吗?能不能把它们综合起来说一说?

先找学生回答,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乘再算加减。

五、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有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知识,你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吗?

1.配套练习册本节课第一题。

2.课本本节课第五题。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真棒!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你又得到了哪些收获呢?

各抒己见谈收获:

1、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中有乘减的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2、计算的过程中等号要对齐

3、混合运算中题目的后面不能直接写得数,要往下脱式在最后的等号后写得数。

板书设计:

乘减四则混合运算

(1)还剩几只篮子?(2)3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

60-18×3 48+26×2

=60-54 =48+52

=6(只) =100(人)

先算乘法先算乘法

再算减法再算加法

篇6: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以下是几位前辈的评课及其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将其整理如下:

1、课堂的放与收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研究这一点不错。但是,在总结学生成果,呈现学生作品时存在问题。我在授课时随意找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方法,这使得呈现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是随意的,缺乏目的性,没有层次。而且也会使得原本一些不想本节课呈现的内容也出现了。这使得本节课信息量大而不精。所以,在如何放,如何收,是本节课我要重点改正的地方。

2、缺乏数学的抽象化思维。本节课大部分内容我都是以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如玉米被一个一个掰走,小汽车开走两辆等,让学生直观具体的体会到乘减是一个优势,但是却过于强调生活化,没有把乘减的数学抽象化思维展现出来,不能从生活中的数学抽象出数学算理,假设思维。

3、连加、加减混合运算与乘加乘减运算的梯度、联系没有诠释好!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从连加、加减混合运算如何上升为乘加乘减运算,前后缺乏对比、总结与升华,使得学生过于追求求解方法的多元化。

4、乘加被弱化了。由于乘减的出现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从乘减的角度设计本节课,这使得原来很顺应学生思维的乘加被忽略了,这也体现出了作为新教师的我缺乏经验,顾前不顾后,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其他的问题。这一需要我在未来的实践中继续磨练。

5、问题的提出方式。出示情境图后,所提出的问题应是玉米地里还剩多少个玉米?还是现在玉米地里一共有多少玉米?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求一共,很多学生很容易会想到用加法,而如果求还剩,那么学生较倾向减法。

6、课堂中的很多细节需要我注意。如:对情景图的阐释,要说明每个玉米杆上有3个玉米,有三个玉米杆,让学生体会到3个玉米为一组。在列式解答时,需要加上单位,给学生留下答题要带单位的好习惯。

以上是各位前辈对我提出的几点建议,每一点都直中要害,每一点都凝聚了各位前辈丰厚的教学阅历,对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我的课以及各位前辈提出的建议的几点反思。

一、让课堂更加收放自如。

针对我在授课时随意找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方法,使得呈现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目的性,没有层次的问题。于老师向我呈现了一个非常适合的解决方法。学生在列式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来呈现。选取什么样的作品呈现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取符合自己教学目标的作品,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学的层次性。如:在讲授乘加乘减的课堂上,先选取采用连加或加减混合运算的作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让学生理解算理;再呈现乘加乘减分步运算的作业,这是为乘加乘减综合算式的出现打下基础;最后在呈现乘加乘减综合算式。依据这3个步骤,可以让学生体验乘加乘减综合算式出现的历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这三种算式进行对比,体现出教学的梯度性。

这样,课堂上有放手让学生探索、讨论的过程,也有教师总结、升华的过程,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知识的同时接受来自教师的潜意识引导,最终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生活化与抽象化的数学。

数学从生活而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生活的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思维,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但是,在使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强调数学的具体性,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如在本节课中,要使得学生学会假设的思维。假设最后一排有4个圈,而现实中只有3个圈,所以要把补上的那个圈减掉。这是乘减的由来,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毋庸置疑,用生活化的情景很容易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但我们在这种情景式的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学生的算理、抽象思维的发展。把生活情境抽象出数学思想,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是我们基础教育应该完成的任务。

本节课,学生很容易从动态的掰走一个玉米、开走两辆小汽车列出算式,但面对静态的、只呈现出几组圆形的图片时,有些学生出现了问题。这些学生很难从动态的直观思维中总结出静态的抽象思维。这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做好能够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能够说出算理:假设最后一排有4个圈,而现实中只有3个圈,所以要把补上的那个圈减掉。这样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三、阶梯式的课堂教学。

教学要具有层次性。

首先,问题的提出要具有层次。一个大问题抛出去可能学生不能一下子就解决,这就需要一些小问题来辅助。

其次,学生的成果展示需要层次性,一级一级的展示,如爬楼梯般一层层递进。要先打好地基,抓住基础知识,能够让学生从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过渡到乘加乘减的分步运算,锻炼他们分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再将其综合,列出综合算式。每一层都要夯实基础!

第三,在夯实乘减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乘加的出现,让学生明白乘加出现的缘由,使其体会到乘加相比连加的联系。最后,在运算顺序的讲解上,二年级只要让学生体会到先算乘即可,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会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真正体验到四则运算的顺序!

篇7: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案例(青岛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篇8:二年级上册数学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二年级

张霞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乘加、乘减的式题,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教学重点:掌握乘加、乘减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会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结合情境图理解乘加、乘减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主题图)欢迎来到游乐园的旋转木马游乐区。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可能有:一共有多少只木马?(口头列算式解答:3×4=12(只))

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新知展开

1、“一共坐了多少人?”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请思考一下,把算式写在数学本上。

2、汇报:可能有:3+3+3+2=11(人)3×3+2=11(人)

3+3+3+3-1=11(人)3×4-1=11(人)

3、分析算理、理解算法。(1)指着算式3×3+2=11(人)。

(2)提问:①你是怎么想的?②3×3 在图中表示什么?

为什么要加2③11是怎么算出来的?

(3)指着算式3×4-1=11(人)。

提问:①你是怎么想的?②3×4在 图中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1。③11是怎么算出来的?

4、揭示课题:这些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你们能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字吗?(乘加、乘减)。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5、运算顺序:在乘加、乘减的算式中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齐读一遍)

6、比较优化方法:解决“一共坐了多少人”这个问题,可以用连加、乘加、乘减等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7、小结:以后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希望大家能够寻找出自己喜欢而且简便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第一关:填一填()(做一做 第1题)第二关:算一算()(做一做 第2题)1、4×3+4= 2×3-3= 5×5+5= 4×4-4= 5×3+2= 4×5-4=(1)独立完成,全班校对。

(2)抽乘加、乘减各一题说运算顺序。(3)4×3+4= 表示什么意思。

2、(练习十二第1题)

5×3-5= 5×3+5= 5×4+5= 5×2= 5×4= 5×5=(1)独立完成,全班校对。(2)你发现了什么? 第三关:解决问题()

1、练习十二 第4题

2、哪个图形中 的个数多?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十二 第5题)

3、课堂评价中生成的“一共有多少个 ?”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篇9:二年级数学教案《乘加乘减》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5、2、3、4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学会口诀记忆的方法。

5、2、3、4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都相对比较简单,后面6、7、8、9的乘法口诀理解、记忆的难度则大大增加,所以教材在此安排了乘加乘减的教学,目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总结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决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成败会影响到学生表内乘法的学习及今后的数学学习生活。

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情境图,将计算教学、解决问题和口诀记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从中理解并掌握相邻两句口诀的记忆方法。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深挖教材,突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思路。运用数形思想、假设思想和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寻找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诀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主题情境,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初步归纳总结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教学难点: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质疑,直观理解。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从形到数的抽象过程,体现算法多样化。 分两个环节进行。

1、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1,质疑: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再次质疑,理解方法。

出示情境2,再次质质疑。质疑::你能结合刚才的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说说为什么?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式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摆图形。经历从情境图到直观图的抽象过程。 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按老师给出的算式摆出图形,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体分两个层摆图形。

第一层次: 3+3+3+2= 33+2= 42+3=

第二层次: 3+3+3+3-1= 43-1=

三、抽象算式,勾通算式之间的联系。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3+3+3+2= 33+2= 3+3+3+3-1= 43-1=

2、小结揭示课题:我们以前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 假设这里放一个,算完后减去。

四、运用转化,引导讨论,找到记忆两句相邻口诀的方法。

1、计算:52 + 5= 53 5=

2、观察思考:52 + 5=35= 15 53 - 5 = 25= 10 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并汇报,找到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3、质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记不清55=?怎么办?

4、练习:42 + 4 = 4 ( )= 12 33 + 3 = 3 ( )=( ) 43 - 4 = 4 ( )= 8 34 3 = 3 ( )=( )

5、小结:这里运用转化思想,找到了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就为理解和教学6、7、8、9的乘法口诀和学生口诀记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是降低了学生记忆口诀的难度。

五、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巩固练习部分我设计有层次和陡度的练习,以达到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1、看图填等式(模仿练习)。

引导质疑,完成练习:你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2、算算写写(巩固练习)。

3、P58 、5(独立练习)[备用题] 让学生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独立解决?

六、总结升华

总结是本节课的点睛这笔,为此我安排了两个环节总结本课,再次强化知识,突出重点。

1、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篇10:《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个,第4棵为什么只有2个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3个,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

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都明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最后,我设计了富有开放性的、创造性的题目,发散留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1: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案例(青岛版二年级下册)

累计课时数:4

共享备课设计者(马冬梅)审验签字:(同意使用)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处理练习三的3、4、5题。

教材分析:

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主要把整数混合运算推广到分数,但分数,有时混合运算需要约分,有时需要通分,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顺序,并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推广到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中。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计算,讨论,交流等获取知识,自主探究。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1、整理复习,导入新课(5分钟)计算下列各题

5×6+7×3 15×(34-29)

说一说整数乘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推想:如果把上面的整数换成分数运算顺序会是怎样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出示课题)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自探提示:

437(1)出示例题:15+5×9说一说运算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想一想运算顺序怎样?

(2)试计算上题,说一说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3)分数乘加、乘减混合在一起的时候运算顺序跟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独立思考,独自探究,逐一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自探结束后,找学生汇报自探结果,师生交流。有难度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引导学生逐一完成以上各题。并对例4进行板书

43715+5×9 47=15+15 11=15(2)教师指导学生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进行强调: a、|要注意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b、混合运算中出现了分数乘法的在计算时可以约分化简,再相乘。

c、运算中出现了分数计算,要注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减,最后结果需要化成最简分数。d、计算后结果需要检查。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学生质疑:

教师:通过学习,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究。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根据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1、学生自编题练习

2、教师根据学生自编习题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1)分数加法乘法减法混合在一起的时候运算顺序和 整数相同。()

322(2)在计算5+4×3时,应先算加法()

3535(3)16的4减去6的差是多少?算式是16×4-6

()

3、总结: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进行强调总结)

板书设计:

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例4

+5×9 7=+15 =

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篇12: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下面我谈几点对本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利用金鱼一共有多少条来导入,先出示3个鱼缸,每个鱼缸里都有4条金鱼,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条?”。这里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接着出示一个鱼缸,可是这个鱼缸只有1条金鱼,现在提出疑问现在该怎么计算“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学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经验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图的理解,学生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减则是个难点,学生比较难想到,这时候需要引导,假设:最后一个鱼缸也有4条金鱼,就是4个4,可是其实鱼缸里并没有4条金鱼,所以要把多补的3条去掉。利用这样的情境来理解乘减算式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这对学生思维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在这节课中处理的不够妥当。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其他题目中。

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果园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来了,主要的设计意图就是学生结合主题图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与需改进之处:

1、学生动手计算偏少,大部分由学生口答。

2、在新授课讲解从情境图中引出乘减算式这一步骤时,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时间太少,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对于例题中学生想到的可以补上3条金鱼,其实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上3条金鱼,列出乘法算式,4×4,接着再去掉补上的3条金鱼,这样学生可能更好理解乘减的这种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中,最后一盘只有2个桔子,也可以引导学生补上3个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补上去的3个桔子,最后列出乘减算式5×5—3=22。我想这样是不是能更好的达到本节课“图式结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练习环节中的摘苹果游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练习的设计有待思考。例如:在练习中课设置贴红星:每次贴3颗,1次,2次、3次,最后再贴一颗,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

4、乘减部分是本课难点,在这部分处理的太仓促。要是能进行乘加算式与乘减算式进行对比,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5、在果园情境图中,在处理时要是分块汇报更好,西瓜组,燕子组,梨子组,长颈鹿组。那么这里可设置超链接,譬如:学生提出西瓜有多少个?就可点击西瓜出示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再点击出示算式。

6、教师说的偏多,应该将课堂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多让学生说说依据情境图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

篇13:《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得出:

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学校图书室准备铺地砖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出示例题

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2、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怎样知道100块瓷砖够不够呢?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 (100块不够)

3、那110块够吗?(学生独立尝试,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81

=0.81×110 =8.1+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以及是如何算的?

4、(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5、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6、尝试后练习:“做一做”。

⑴ 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 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⑴ 出示: 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⑵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 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上一篇:中国梦学习教育知识竞赛试题下一篇:基于河网景观格局的南通市水环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