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混合运算 教案

2024-04-30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混合运算 教案(精选7篇)

篇1: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混合运算 教案

混合运算(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练习十一第4~6题。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教学准备:例2主题图挂图或者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教师用挂图或者课件出示例2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从图中你能读到哪些信息?最后求什么?

学生可能会获得以下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对于学生回答缺乏一定顺序或者表述不完整的,教师要注重指导,帮助零散获取信息的学生建立一定的顺序,并逐步完整地进行表达。

教师: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一是分步列式,二是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三是添加了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让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充分说明和交流。

(设计意图:例2贴合学生生活实际,数量关系简单,学生也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进行了充分的运用。同时,有主题图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也能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作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索

教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不同的解题方法,充分地说一说每种方法先算的是什

/ 3

么,再算的是什么。

通过交流,学生会发现无论哪一种列式,第一步都是先算出3个跷跷板上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要先算这一步。

教师根据7+(4×3)这种列式方法,呈现7+4×3的综合算式,同时给出数学的规定并板书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引导学生比较7+(4×3)和7+4×3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体会后者的简洁性,进而使学生体会到这样规定的合理性:保证结果唯一,数学表达简洁。

让学生独立用综合算式计算7+4×3,学生板演,教师注重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为他们交流提供了依据,发现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结合情境来理解运算顺序更自然、深刻。运算顺序揭示后的再思考让学生意识到无需用小括号时就不必使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

三、运用规定,进行运算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且我们也知道了数学上对运算顺序的规定,大家有信心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吗?

教师直接出示加除、减除、除加、除减的两步运算式题(如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7+12÷3 43-24÷6 18÷3+67 54÷9-3 请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注意巡视,最后组织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完成第48页的“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审题,明确只是将先算的那一步圈出来,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算乘、除法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 3

2.完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同学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3.完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通过巡视,关注学生解题良好习惯的培养。

4.完成第51页第6题

教师用教具在黑板上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习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该用这条运算顺序呢?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

/ 3

篇2: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混合运算 教案

说课的内容是:《同级混合运算》“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一、确定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我认为:熟练掌握同级运算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作为执教者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活动情境,构成具有一定联系的“问题”。

2、尊重学生的个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和比较各种算法,从而优化适合自己的算法。

3、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本节课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浓浓的亲情。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结合解决现实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

根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直观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采用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四、说学法

篇3: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混合运算 教案

【预设目标】

根据二年级年段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 以及本文特点, 我将本篇课文的三维目标整合成如下3条:

1.认识“玲”等8个生字, 会写“玲”等9个字, 积累“楼梯、脑筋”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爸爸说的话, 懂得“只要肯动脑筋, 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3.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抄写爸爸说的话。

【重点难点】

因为词句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而朗读教学又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所以,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认字写字、积累词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悟爸爸说的话。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已经能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较容易的字词, 通过自主阅读把本文读准读通, 初步感受玲玲的心情变化, 但要通过朗读表达这种情感, 并随文理解爸爸的话是有一定难度的, 同时理解“端详”这个词、书写“糟”这个字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 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爸爸的话, 理解“端详”这个词, 书写“糟”这个字。

【教学理念】

为了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浓浓的人文情怀中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教学, 我以“以读为本,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想象、读中积累”为理念, 凭借“自读自悟”这个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 将本课教学设计成以下五个环节。

【教学环节】

环节一:揭题, 聚焦“玲玲的画”, 质疑导入

读书要与思考相结合, 有思考必定有疑问。

本课课前, 我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画, 欣赏自己的画, 评价自己的画。课始, 直接揭题, 引导学生读准“玲”这个后鼻音, 认识“玲玲” (后一个“玲”读轻声) , 然后聚焦“玲玲的画”进行质疑, 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可能有的学生会问“玲玲的画画了什么?”有的会问“玲玲的画有没有展示出来, 有没有获奖?”

这样, 不仅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使他们从一开始的不会问不敢问到会问而且敢于问, 并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自然导入本文阅读。

环节二:初读, 感知“玲玲的画”, 整合识字

在学生充分自读, 把文本读通读准的基础上, 请学生围绕“玲玲的画”说一两句话。学生可能会说到第一自然段去“玲玲画的是‘我家的一角’”, 也可能说到最后一段“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等等, 教师相机出示有关段落或句子, 进行整合识字。

如:当学生说到第一自然段时, 出示第一自然段, 并张贴儿童画《我家的一角》:“瞧, 这就是玲玲画的《我家的一角》。谁想到前边来欣赏这幅画?”让一位学生到黑板前“端详”, 引导学生发现“这样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看就是———端详”;“这个小朋友满脸的微笑, 觉得这幅画确实很不错, 觉得———很满意呢”!理解“满意”。在这一段中还结合时机指导读准“奖”这个后鼻音, 记一记“幅”这个字的字形, 最后读好这小节, 读出“满意”味。

环节三:精读, 感受玲玲的心情变化, 读中体验

我把这个环节分为3个步骤:

第一步:紧扣“叭”、“哇”, 感受“着急”

“这幅画在参赛前还有一段小插曲呢!”引导学生读2~8自然段。

1.引导自读自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所以, 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

2.引发动作演示, 启发角色体验。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读着读着, 我发现你们的表情凝重了, 你皱着眉头, 这是为什么呀?”学生不难发现“这幅画在参赛前被不小心掉到画上的水彩笔弄脏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水彩笔是怎么掉到画上, 玲玲又有什么反应呢?”在学生发现“叭”和“哇”这两个拟声词后, 启发他们用动作演示, 请一个学生上台演示水彩笔“叭”的一声把画弄脏, 从而使学生在动作演示中认识生字, 理解新词, 使字词教学变得有情有趣, 并在切身体验中走进玲玲的内心世界, 感受她的心情变化。

3.指导读出感受。“那就把刚才看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 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这时候, 学生已初步走进文本, 走进玲玲的内心, 也自然能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示范读、指名读、齐读、赛读等多种方式把朗读训练练扎实。

第二步:紧扣“满意”, 感受“欣喜”

“玲玲是用什么办法来弥补的呢?”引导学生再读2~8自然段。

1.再读再悟。不断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个来回, 有助于加深理解、加深感悟、加深体验。通过再读读得“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 老师用简笔画添加小花狗, 使这幅画更加丰满有味。

2.角色体验。“看着现在这幅画, 你们的脸上又笑眯眯的, 为什么呀?”通过说话体验到玲玲又“满意”地“笑了”。

3.朗读训练。随着朗读层次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感悟更加深刻, 情感也更加深入, 朗读变成宣泄情感的需要。

第三步:演读对话, 感受心情变化, 读出人物的语气和表情

“让我们再现这个情景吧!”

1.师生合作, 示范对话。

2.同桌合作, 演读对话。

3.抽桌展示, 再现情景。

环节四:写话, 感悟爸爸的话, 发展素养

1.引读。教师引读爸爸的话, 学生接读最后一段“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 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2.写话。“这时候, 玲玲一定有很多话想说, 请你替他写下来。”

3.交流。学生可能会说:“爸爸, 您的办法真好。您指导我在弄脏的地方画点什么, 我画了只小花狗竟然得了一等奖。”也有的会说:“爸爸, 您说得没错, 只要肯动脑筋, 不好的事也是能变成好事的。就像我把画弄脏, 却改得更好一样。谢谢您!”……

读写结合, 不仅促使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同时, 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增强语文实践能力, 发展语文综合素养。课文的重点在读写中得以突显, 课文的难点在读写中得以突破。

环节五:积累, 积淀语言文字, 指导书写

1.积累句子:通过多形式读爸爸说的话, 指导抄写句子。

2.积累生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兴趣盎然的形式展示记字方法, 分享成功识字的快乐。

3.指导书写:在认读、记形、组词说句的基础上引导仔细观察, 通过重点、难点字的示范, 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端正地进行书写, 组织展示、欣赏、评价、建议。

篇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自测题

1.看谁先到家。

2.拉拉小车。

3.跳跳蹦床。

二、知识园

3.找一找,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在上面的图形中,有直角的图形是(),有锐角的图形是(),有钝角的图形是()。

5.○○○ ○○○ ○○○ ○○○ ○○○

□□□

○的个数是□的()倍。算式是()。

如果○的个数是□的7倍,○应有()个,还要再画上()个○。

三、百花园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汽车行进是(),车轮运动是()。

A.平移B.旋转

(2)下面的角中是钝角的是()。

A. B.C.

(3)今年豆豆5岁,妈妈35岁。到了明年,妈妈的年龄是豆豆的()倍。

A.8 B.7 C.6D.5

(4)下面的变化过程中,“平移”的有()次。

A.1 B.2C.3D.4

2.应飘到哪儿呢?

使计算结果最大:7791

使计算结果最小:8266

四、操作园

1.画出向左平移8格后的图形。

2.在下图中画一条直线,使图中有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

五、生活园

(1) 20元钱可以买多少只?

(2)50元钱买1只 和1只,还剩多少元?

(3)请你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六、智慧园

(1)在圆和正方形中,但不在长方形中的数是(),它是()的()倍。

(2)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外的一个数是(),它是()的()倍。

(3)既在长方形与正方形中,又在圆中的一个数是(),它是()的()倍。

篇5: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混合运算 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53·54的内容。今天我将从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同时感谢大家前来听课,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计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拓展思维,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使混合运算计算更准确。例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初步推理能力,且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总结出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的话,那就要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应重在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也喜欢探索发现新知识。所以要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表扬和鼓励,并且表扬的内容要具体,如:你的声音真洪亮等。学生积极活跃是好事,但也容易因此出现混乱的局面,对此,也要注意有效调控,力争做到“活泼、紧张、严肃、认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1.运用迁移规律,比较的方法进行启发诱导式教学。2.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

五、说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本课学法定为:讨论学习法、解疑学习法。学生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应用题,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学中要创设思维环境,明白每步求出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

六、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研究探索学习,寻找题目中隐藏的中间问题来解决问题,获得发现解决问题方法的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4、教学重点:

会解决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并能写出综合算式。

5、教学难点:

能通过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其中隐含的中间问题。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面包。

七、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 = 72÷(18-9)= 65-8×5 = 20+7×5 =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

1.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54÷9=6(次)

(90-36)÷9 = 54÷9 = 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问题:

1.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三、巩固练习1.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25+15)÷8 =40÷8 =5(只)

3.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4.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一号信箱:

二号信箱:

三号信箱:

课堂小结:

八、板书设计: 运用混合运算 解决问题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1>先求出还有多少个面包没有烤? 90-36=54(个)<2>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54÷9=6(次)

二年级一班 丛广义 2016年4月19日星期二

(90-36)÷9

篇6: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混合运算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并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需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准确计算、规范书写等学习习惯。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两步)的重要单元,是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与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进行整合重新编排的一个单元。

在实验教材中,正式教学混合运算在后,而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在前,而且教材淡化了对于混合运算的脱式计算的书写规范要求,对于何时开始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教师在教学时较难把握。基于此,修订后的教材重新设计了混合运算教学的顺序,编排了这个单元,提前正式教学混合运算。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二是解决简单的需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具体编排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单元重在梳理并教学混合运算的顺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

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加减、乘除或乘加、乘减的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

/ 4

的作用。本单元则是学生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从编排层次上来说,教材分为4个层次。

例1,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梳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重点在于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初步认识并使用脱式进行计算。

例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较长时间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开始做本单元中含有两级运算而没有括号,乘、除法在后而又需要先算的题目时,容易受到原来思维定势的影响,导致学习上的困难。为加深学生的印象,教材在编排上采取了如下措施:(1)适当借助了现实情境,并呈现了矛盾冲突;(2)在题目中用符号标明运算顺序。

例3,在回顾小括号作用的基础上,直接将相关知识迁移推广到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中,对学生来说难度也不大。

例4,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应重在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教材编排特点

综合来看,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解决问题与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适当分开,体现运算顺序的“规定性”. 鉴于实验教材实验的结果,修订教材在编排本部分内容时,将解决问题的教学与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适当分开编排。如,编排例3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级学习小括号的作用的知识基础,就没有再呈现情境,而是直接进行教学并给出了数学上的规定。又如,例1中情境及现实问题的呈现,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之前的已有知识,同时引出综合算式的概念及脱式计算的内容。再如,例2的情境是学生曾经接触过的乘加的情境,只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列式之后,引出了数学上的规定,进而学习新知,加深学生的印象与理解。

(2)采取各种措施,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体现。

为了解决教学的难点,教材采用了多种方法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作为学生学习的“拐杖”。如,通过下划线和箭头标出运算顺序,增加圈出先算的一步运

/ 4

算及列综合算式的专项练习等。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对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除了结合教材中给出条件,让学生提问题的练习之外,在解决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时,发现并提出中间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为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材对此进行了突出体现,如例4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之后的总结中,都体现了对培养这一能力的重视。同时以此提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类似的练习,既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处理好情境图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从感性上认识了数学上对于这些运算顺序的规定,在进行两 步运算时会使用,但是尚不会正确表达,也没有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规定。教学时,在学生明确 计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借助情境图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解决问题中的矛盾冲突更好地理解数学上对于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规定的合理性。如例2的教学等。

(2)建立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梳理学生已有的有关混合运算顺序的知识,如例

1、例3等。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如,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教材上提供的现实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以调用;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等。从而达到梳理的目的。

(3)灵活运用好练习,做好学生的分层指导。

本单元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安排了较多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以及题型丰富的综合练习。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选择和运用好这些练习。根据练习的难易程度充分运用教具加以动态展示,化解难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4)把握好教学要求。

在此之前,学生一般分步计算两步式题,或者以直等的方式写出得数。从本

/ 4

单元开始,学生正式学习脱式计算,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在进行脱式计算教学时,对于过程的书写,教师要作好示范;为能列出综合算式,可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示意图梳理信息并确定解题步骤。在教学的要求上,也应该给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学生逐步达到目标即可。

(5)建议用7课时教学。

篇7: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 混合运算 教案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边的,正确计算两步式题。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三)通过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工整、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括号先做括号里面的。

难点:理解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具和学具

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混合式题,下面我们口算一组题,先说运算顺序,再口算出来,直接说得数。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5-7×2 12÷4+3 24+3×4  14-4+5

32÷8+9 18-10÷2  60-20÷4 28-7+10

2.教师提问: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回答: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同级运算按顺序做,混合运算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教师说:这儿有两组题,请同学们审题后再计算出来。边做边思考:(1)这两组题中,每组题的两道式题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2)计算结果怎样?

板演。(全体同学做在本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情况。稍后,请两位同学把自己做的题向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订正)

9×3+4  60-18÷6

=27+4  =60-3

=31   =57

9×(3+4)  (60-18)÷6

=9×7  =42÷6

=63  =7

讨论思考题。

生说:每组题两道式题相同点是算式中的数相同,连接的运算符号相同,不同点是第2小题与第1小题比较多了小括号。计算结果不同。2.教学例4

9×(3+4)  (60-18)÷6

=9×7 =42÷6

=63  =7

师问: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什么?生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边的。

师问:括号在运算中起什么作用?观察上面两组题分小组讨论。生答:括号在运算中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3.指导书写格式

4.尝试练习(想一想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3+5)÷3 4×(14-8)

=18÷3  =4×6

=6  =24

练习后互相检查,让做错的同学说说做错的原因。

5.比较练习(先比较下面两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出来)

15-7×2  (15-7)×2

师问:同学们经过上面3组题的研究讨论,你们能试着说一说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吗?

生答: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同级运算按顺序计算。(2)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3)带括号先做括号里面的。

师问:小括号在混合计算中起什么作用?

生答: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6.判断练习(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7.质疑反馈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看一看还有没有没学会的问题。

8.归纳总结

师说,今天我们师生共同研究了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明白了小括号在运算中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大家在运算中要牢记:同级运算按顺序先左后右计算,混合运算要先做乘除,后做加减法,有括号先做括号里边的。

(三)巩固反馈

1.将下面两道一步计算的式题改成一个两步计算的式题

7×6=42  50-42=8

2.找出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1)15+8÷4 (2)20-8÷4

=2+15    =12÷4

=17  =3

(3)7×(3+5)  (4)(60-12)÷6

=8×7    =48÷6

=56    =6

3.竞赛练习(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做得又正确又迅速)

(32-27)×5 8×9-67

39-9×0  (46-6)÷8

56÷7+7  46+54÷9

(64-56)÷8 4×(36-36)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混合运算式题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基楚。为了便于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教学时,先设计两组题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例4时,要学生先审题,书写时在题里要画线标号,用符号标明运算顺序,以加深学生印象,为今后学习打下基楚。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安排比较练习,先比较运算顺序,再计算出结果,让学生体会到运算顺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2.适当安排判断练习,以锻炼学生在计算中排除数字干扰,而正确计算。

3.最好安排一组竞赛性练习,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上一篇:爱情短句说说下一篇:微电影颁奖晚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