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小数混合运算题

2024-05-12

五年级小数混合运算题(共12篇)

篇1:五年级小数混合运算题

五年级小数混合运算

1.5×(10-6.8)30×1.26×1.216.8÷4.2×0.9

0.96÷0.6÷0.872÷(0.12÷0.1)5.8÷0.1÷2.9 27.5×5.7+5.8

8.6×8.9+8

7.3+3.8×2.39.8×4.3+9.61.7+0.3×7.61.8×9.6-1.72.9×8.2+9.2 3.9×1.7+0.5 9.3+6.1×4.8

篇2:五年级小数混合运算题

课本第39页例4

教学要求: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地运用定律进行简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运算技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125?0.8=0.1

75.8?0.758=100

7.49+12.51=20

100?0.01=10000

248.54?48=.54

7.24?2.4=4.82

0.25?18?4=18

0.46?52+0.46?48=46

2、简便计算下列各题。

5.25?12+4.75?12

0.25?8?0.125?0.4

12?0.25

1.25?1.46?0.46?1.25

问:你是根据哪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二、新授。

1、揭示课题:在四则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出示例题:1.8?2.58+1.8?1.42+0.5

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学生尝试计算)

1.8?2.58+1.8?1.42+0.5

=1.8?(2.58+1.42)+0.5问:你根据什么定律得到这一步的?

=1.8?4+0.5

=7.2+0.5

=7.7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可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可使计算正确、迅速、合理、灵活。

3、基本练习。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4、补充例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技巧训练。

学生试算:3.72?5.92?0+40?0.25

=0+10=10

(1?0.39)?(4.82?0.82)3.92?0.3+1.44?1.2

=0.61?4=1.176+1.2

=2.44=2.376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在计算过程中可根据题目及“0”或“1”数字的特点,使计算既合理又正确、灵活。

三、巩固练习。

1、改错:

2.4+7.6?(8+1.4)4.76?(1.8?0.8?4)?0.5

=10?9.4=4.76?(1?4)?0.5

=94=4.75?0.25?0.5

=4.75?0.125

=4.625

2、课堂练习。

练习十第5题

篇3:五年级小数混合运算题

从 (1) 式题目的类型以及学生做题的过程来讲, 这道题目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道难题, 学生大部分都做对了。但是在做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分数化成了小数来计算, 而有的学生将小数化成了分数来计算, 俗话:条条大道通罗马, 殊途同归。最终大部分学生都做出了正确答案。但是课后我反思:是转化成小数来算还是转化成分数算呢?转化成分数再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老师和学生思考的问题。

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都是两种方法均可以使用, 转化为小数来计算, 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列竖式这种常用方法来计算,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避免了转化为分数运算时碰到异分母这样的麻烦问题, 因为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时遇到的问题就是:将对所有的分母进行求最小公倍数再进行通分, 这样转化为同分母的加减运算才可以进行运算。这样一比较相信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还是转化成小数进行计算比较好, 简便省时, 事半功倍。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题型都可以转化为小数来运算呢?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呢?

做一道习题只能让学生巩固一节课所学知识, 但是通过这道习题, 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 消除了这样一个疑惑:碰到有理数混合运算题, 可以轻松选择是化成小数做还是化成分数做。同时, 探讨了一个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条件, 将知识运用并拓展, 实为新课程改革所必需的。

篇4:五年级小数混合运算题

【关 键 词】 运算能力;数学;小学;教学

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主要地位,而分数、小数混合混算更是小学高段数学的重要组成部位。小学数学的混合运算要求学生能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思考、判断,作出运算策略,以便快捷准确规范地完成计算,要达到上述目的,我在数学尝试中运用如下策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加强培养学生整体观察混合运算式题的良好习惯

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老师过分强调计算法则和撇开法则谈简算都是不妥的。计算时既不能违反计算法则,也不能抱住法则不放,所以教师应经常有意地训练学生对试题的整体观察,如果缺乏对试题的统观识别,那么计算时往往简单的变得繁杂,无形中增加了步骤,走许多弯路,从而导致错误的产生。如×+÷0.625,乍一看,试题中没有明显的能进行简算的特征,所以一般学生会采取先乘后除再加的顺序进行计算,对运算定律不熟的学生会先算加法,再算乘除法,犯数字诱惑错误。很明显,学生对×+÷0.625缺乏观察和预见技能,即使不用简算运算,试题中的乘和除也应该同步运算才是。再如,3.14×2.52×4,这种式子在求圆柱体积时经常会遇到,若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那可就越算越大了,这就很容易出错,如果通过整体性观察把式子写成3.14×2.5 ×2.5×4,就会很快发现2.5×4得到整10,接着算2.5×10得25,最后算3.14×25,这样计算就变得简便得多。再让学生练习×3.14×7.52×8。

二、在训练混合运算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学生在计算中的直觉需要扎实的基础,需要在长期对数学计算能力的严谨训练才能达到,而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就有些试题按法则去套解,常常无从着手,花上很多时间也觉得不那么完美,而有时灵感突发,则很容易地解决问题,这种现象就是直觉思维起的作用。直觉思维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他需要比较扎实的数学理论知识作为保障,并能在实际运用中把碰到的问题与原有的知识结构重新置组合,灵活运用,如×46,凭直觉,很多学生会认为分子与整数相乘,这个做法可以,只是结果得到分子很大,再化成带分数。如果数据大,例如2012×用上面方法就加大计算量、降低了准确性。其实,这类题是暗藏玄机,只要仔细观察,敏锐的学生马上会发现分母2011和整数2012相差1,只要把整数采用加法拆分方法,即变成(2011+1),这时就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即(2011+1)×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此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直觉思维是成功的,还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总结:把一个因数拆分的方法可以用加,可以用减,可以用乘可以用除。但拆分与变式都是计算中常用的技巧,要有理论为依据。最为关键的是,拆分与变式都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这样才能确保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再让学生尝试练习:①199×;②16×12.5;③1100÷12.5。

三、在混合运算中,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细致的分析辨别能力

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迅速,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的运算和一般的简便算法,熟记常见的小数、分数的互化结果,同时要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与辨别能力。如在算(14-0.7)÷和÷(14-0.7)时,难点就在区分那个式子应用乘法分配律的推广,这就需要正确判断。分析①式与②式的特征,数字一样运算符号一样,如果没有细致的分辨,学生很容易误解①式和②式都用乘法分配律。②式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因为它是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差,必需按照运算顺序计算。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和考试时就可以发现,②式是学生进行混合运算时错误率较高,因此这个计算应该要突破,就要培养学生细致的分析辨别能力。①式与②式容易混淆,给人感觉似乎都可用简便计算,实际只有①式能运用简便计算,②式必须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如上述①②式。教师让学生熟记常见的小数、分数的互化结果,例如:0.5= 0.25= 0.75= 0.125= 0.375=……提高学生分辨能力,如计算0.75×62+×37+0.75,学生熟记互化结果,就能很快把转化为小数,然后进行简算。所以教师必须充分预见学生学习困难及易发生的错误,对易错的题目,要经常练,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有效提高混合运算能力

调查发现,学生在进行运算书写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因书写缺陷导致运算错误。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算书写时,必须十分重视对数学运算的数字符号、运算的主要步骤以及递等式之间的空格距离等作严格的规范,强化学生的运算书写规范的养成。如写数字时3不能写得像5,4不能写得像9,0不能写得像6,等于号不能一长一短等等,计算能简算的尽量使用简算,减少因计算量大而导致的错误。

例如:96÷(0.24×3.2)+75

=96÷3.2÷0.24+75

=30÷0.24+75

=125+75

=200

这里如果先算小括号,就变成96÷0.768+75,这时除数的位数多,学生计算速度慢,且容易出错。

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除了教师的教法与要求之外,还需要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并且掌握一定的运算技巧,只有选择合理的算法,才能真正达到迅速、正确、简便、合理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杨广兆,杨育枝. 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 安徽教育,1997(3).

篇5:五年级数学《小数混合运算》教案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数据特点迅速、灵活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基本训练

1、先判断下列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请化成小数。

1又1/252又2/73/817/20

1又5/124又3/43又7/9

2、口算

4.2+1又3/101又3/4-0.10.7+1/43又3/5-3.6

1又1/2-1.52.5-7/100.5+1/31/3-0.2

(1)指名口答

(2)师生共同回顾分数、小数混合运算时的一般考虑方法。

二、组织练习,强化技能

1、比较训练。

小组竞赛:用不同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0又3/4-(3又9/20+2.15)6.875+(4.5-1又2/3)

(1)分小组进行练习,两组统一策划能够小数完成,另两组统一分成分数完成,看哪一组做得即对又快。

(2)质疑:为什么第一题中有两个分数,但却统一成小数做比较容易;而第二题中有两个小数,却只能统一成分数后进行计算?

2、进一步练习:你西黄怎样做就怎样做。

2又1/6+3.75-1又8/98-(3又2/25+0.05)

(1)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评改。

3、谈话小结,强调灵活、合理地选择方法。

4、简便计算。

(1)教师说明第一次竞赛的不合理性,导出自由竞赛。

(2)自由竞赛:完成下面题目,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0.24+9/16+0.766.94-(4.94+1又3/7)

4又9/10-1又8/25-0.684又7/12+(5.039+2又5/12)

教学过程

备 注

A、学生自由完成。

B、教师巡视,发现典型算法指名板演,有不同做法同学可自由板演。

C、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请学生说明理由。

(3)质疑:通过以上练习,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要注意观察数据特征,灵活、合理地选择方法,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三、应用练习,形成应用意识。

谈话导入应用练习。

解方程:

2又2/15+X=4.2X-5.75=3又11/20X+2.9+5又1/2=10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评改)

四、课堂小结

师生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有了什么新的知识?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课堂作业

1、解方程。

X+1.125=3又1/66.5-X=2又4/9

X-(1又2/3+4.25)=5/12

2、应用题

(1)糖厂第一天生产红塘28又3/5吨,第二天比第一天少生产1.8吨。两天工生产多少吨?

(2)一个工程队修筑一条14.2千米长的公路,第一周修了4又1/3千米,第二周比第一周多修0.8千米,还有多少千米没有修?

篇6:五年级数学小数混合运算练习题

一、计算

3.14×9.9+0.3144.05×1019.1÷0.125

(1-0.8)×(4-3.68)÷0.01[0.15+(3.74-1.8)÷0.4]×20

(2.5-1÷0.8)×0.8-0.80.35×[1÷(2.7-2.66)+0.65]

2.5×7.83×0.454÷(3.94+6.86)×0.8

0.56×40.5+0.44×59.56.27×1.5-6.27

二、你能把下面的这张票据填写完整吗?

品名数量单位单价总价

面粉25千克70.00元

色拉油升8.00元

篇7:五年级小数混合运算题

一、求未知数

1.4.3-X=1

2.3.3+2X=10

3.15.3÷X=0.3

4.12.45-2.5X=9.7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

(1)25÷1.25

(2)1-0.24-0.76

(3)15.28+7.45+0.72

(4)5.23×0.85+5.23×0.15

三、脱式计算

(1)97.2÷2.43×5.02

(2)7.6×2.5÷0.01+6.5

(3)(1.48+0.38÷4)×2

(4)2.53÷(0.44×1.25)÷0.25

四、列式计算

(1)用7.2与5.4的差去乘以它们的和,积是多少?

篇8:五年级小数混合运算题

66.86-8.66-1.34

0.25×16.2×4

3.72×3.5+6.28×3.5

36.8-3.9-6.1 2

5.48-(9.4-0.52)

4.8×7.8+78×0.52

3.6×102

32+4.9-0.9

4.8-4.8×0.5

4.8×100.1

56.5×9.9+56.5

4.02+5.4+0.98

5.17-1.8-3.2

3.68+7.56-2.68

7.85+2.34-0.85+4.66

3.82+2.9+0.18+9.1

9.6+4.8-3.6

5.27+2.86-0.66+1.63 13.35-4.68+2.65

0.398+0.36+3.64

15.75+3.59-0.59+14.25

6.4×0.25+3.6÷4(1.25-0.125)×8 7.09×10.8-0.8×7.09 -(3.75+6.48)35.6-1.8-15.6-7.2 7.14-0.53-2.47 47.8-7.45+8.8 42.5-(6.07+1.13)

13.75

4.2÷3.5

320÷1.25÷8

18.76×9.9+18.76

3.52÷2.5÷0.4

4.78÷0.2+3.44

3.9-4.1+6.1-5.9

0.49÷1.4

3.65×10.1

5.6÷3.5

0.89×100.1

5.83×2+4.27

4.36×12.5×8

27.5×3.7-7.5×3.7

1.25×2.5×32

3.6-0.6×2 3.6-3.6×0.8

15.2÷0.25÷4 9.6÷0.8÷0.4

4.2×99+4.2 146.5-(23+46.5)

17.8÷(1.78×4)(45.9-32.7)÷8÷0.125

9.7×99+9.7 15.6×13.1-15.6-15.6×2.1

0.65×101 8.54÷2.5÷0.4

3.83×4.56+3.83×5.44

6048+975-3045

498×39

6048+75-3005

6098+935-1045

1048+975-345

878×29

9948+275-304

68+975-345

648×75-3005

404×24-758

640×75÷35

68×975-345

5690×6÷35

68+975÷345

648+75-35

685+975-345

68+975-345

48×975-304

6048+975-3045

20.5-1.074-8.35×5.5

48×975-3045

20.5-1.074-8.35×5.5

548×975-3045

6748+975-5045

0.425×0,38÷0,01

748+95-45

0.425×0,38÷0,01

52.8÷0.75×0.25

45×(267+143)

(2448+864)÷23

327+9664÷32×25

586-45×81÷27

3.68÷4.6+6.32

604×24-758

604×24-758

478×39

278×39

478×19

727+9660÷30×25

58-45×80÷25

368÷46+632

644×14-858

408×59

1.3/7 × 49/91/3

11.7 × 5/49 + 3/14

12.6 ×(1/2 + 2/3)

13.8 × 4/5 + 8 × 11/5

14.31 × 5/6 – 5/6

15.9/7(2/7(3/2 + 4/5)

8.7/8 +(1/8 + 1/9)

9.9/710/21)

10.1/5 +(3/7 + 8/10)

分数脱式:

1.1/3 + 3/4 + 1/5

2.3/8 + 8/31/2 + 7/23

5.8/11 + 2/6 + 7/33

6.19/83/4 7.7/25 + 3/101/2 + 9/11

9.6/171/34

10.8/15 + 7/3-8/5

408-12×24

(46+28)×60

42×50-1715÷5

32+105÷5

(108+47)×52

420×(327-238)

(4121+2389)÷7

671×15-974 469×12+1492

405×(3213-3189)

5000-56×23 125×(97-81)

6942+480÷3

304×32-154 20+80÷4-20=

100÷(32-30)×0=

25×4-12×5=

70×〔(42-42)÷18〕=

篇9:五年级小数混合运算题

教学内容:整理复习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步骤和方法正确分析解答应用题,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深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形成知识网络,提高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4.培养认真审题、认真观察、善于思考、乐于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除了学习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还归纳总结了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答应用题,通过学习,对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有了进一步理解。今天要通过对应用题进行整理复习,使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我们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一)复习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及一般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1.师生共同回忆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投影出示。

2.出示复习题:(可分组完成)

(1)玩具厂计划生产1200只小猴,1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多少只?

(2)玩具厂计划生产1200只小猴,已知生产了400只,剩下的要10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

(3)玩具厂计划生产1200只小猴,已经生产了5天,每天生产80只。剩下的要10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

学生列式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在每个步骤中都运用了哪些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以及所列算式,讨论这三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列式:(1)1200÷15=80(只)

(2)(1200-400)÷10=80(只)

(3)(1200-80×5)÷10=80(只)

相同点:都是已知计划生产1200只小猴,所求问题都是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

不同点:

第(1)题是根据计划生产1200只小猴和15天完成,可一步求出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

第(2)题要先求出剩下的只数,再求剩下的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用两步求出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

第(3)题要先求出已经生产的只数,再求出剩下的只数,最后求出剩下的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用三步求出问题。

3.小结。

通过以上一组题的练习可以看出一步应用题根据两个已知条件,直接求出问题;两步应用题在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把一个直接条件变成间接条件,用两步求出;三步应用题有两个间接条件,需要三步才能求出问题。解答时根据两个有直接关系的已知条件求出一个中间问题,然后再逐步求出问题。

教学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通过把一步题扩展成多步题,加深学生对一、二、三步应用题内在联系的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纵向联系的认识,也易于分析和比较。

(二)复习以归一为基础变化的三步应用题

出示复习题:

1.一台拖拉机上午耕地3公顷,用柴油18.9千克。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耕地2公顷,这一天一共要用柴油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

可让全班同学动笔解答,并互相说说解题思路。

解法一:

解法二:

18.9÷3×(3+2)

18.9÷3×2+18.9

=6.3×5

=12.6+18.9

=31.5(千克)

=31.5(千克)

答:一天一共要用31.5千克柴油。

订正后,可让学生说说这两种解法的相同点。相同点是解题时都要先求出耕1公顷地所需要的柴油千克数。

2.前进小学看两部动画片,第一部长585米,放映19.5分钟。第二部长720米,要比第一部多放映多少分钟?

要求只列式,不计算。列式后互相说说解题思路。订正时,指定学生分析。可能出现如下两种解法:

解法一:

解法二:

这两种解法的共同点是都要先求出1分钟平均放映的米数。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找到以上两道题在解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教学意图:加深对以归一为基础变化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出示复习题:

1.一个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180米,20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20米,实际多少天完成?

全班同学动笔解答,然后指定学生说思路。

订正:180×20÷(180+20)=18(天)

2.如果把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实际18天完成,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米?”该怎样解答?

全班动笔解答,并指定学生说解题思路。

订正:180×20÷18-180=20(米)

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联系,并组织学生讨论。

相同点:都已知计划每天修180米,20天修完,解答时,都要先求这条路的总长。

联系:第2题是改变了第三个条件问题而成的。

3.小结:

教师: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可以发现改变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可以使它变成一道新的应用题。改变条件和问题后,数量关系发生了变化,解题思路也有所不同。所以解答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教学意图:通过改变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应用题结构和数量关系,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综合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

(1)商店运来16筐苹果,每筐42.5千克。运来的梨比苹果重量的2倍少120千克。问:运来梨多少千克?

订正:42.5×16×2-120

2.曙光农具厂要生产2500件小农具,前5天每天生产180件。余下的要在8天完成,每天应生产多少件?

订正:(2500-180×5)÷8

3.有一批化肥。原计划用小拖拉机运,每次运1.2吨,7次运完。后来改用大拖拉机运,2次就运完了。大拖拉机比小拖拉机每次多运多少吨?

订正:1.2×7÷2-1.2

2.列式解答。

(1)据调查,5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可以吃掉5000只田鼠。按一只田鼠糟踏1千克粮食计算,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可以保护多少吨粮食?

(2)有人把蝙蝠放在有蚊子的房间里做试验。蝙蝠原来体重3.9克,15分钟后,由于吃了蚊子,体重增加到4.29克。

平均一只蚊子的重量是0.002克。算一算蝙蝠1分钟吃了多少只蚊子?

订正:(1)(5000÷5×1)÷1000=1(吨)(2)(4.29-3.9)÷15÷0.002=13(只)

做以上练习时,要注意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注意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多给他们机会回答问题。

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

一个林场用喷雾器喷药,2台喷雾器4小时喷200棵。照这样计算,5台喷雾器6小时可以喷多少棵?

思考题答案

先求1台1小时喷多少棵:200÷2÷4=25(棵),再求5台6小时喷多少棵:25×5×6=750(棵)

最后教师可在学生质疑解答后,进行课堂小结。

篇10:六年级小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

(一)认识到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应针对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进行计算。

(二)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

选择合理、正确的计算方法。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卡片。学具:反馈牌。教学过程 设计(一)复习准备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口算卡片)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口算卡片)0.5 0.4 0.125 0.375 0.75 0.03 0.04 0.16

3.下列分数中哪些能化为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用反馈牌、能用的举√,不能用的举×表示。)4.如何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小数的加减运算,也学过了分数的加减运算。如果分数、小数同时出现在同一道题中,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就研究这个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学习新课

1.题目中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教师:想一想,你准备怎样计算这道题?

学生口答后,请同学按自己的想法计算出来。(请几位同学写在投影片上。)(2)选出几位同学的投影片作评价,选择时,选出不同方法计算的,计算有错误的。

先评价有错误的计算,找出错误原因,再投影出正确的计算: 教师:请做这题的两位同学分别讲一讲自己的算法: 教师:比较这两种算法,哪一种更简便?为什么? 学生口答后,教师在例4下面板书: 解法1:小数化分数。解法2:分数化小数,更简便。

(3)笔算下面各题:(请几位同学写投影片。)订正后请学生观察:观察上面各题中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口答后教师在例4下方板书: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师:清说一说你做这组题有什么体会?学生口答后教师概括:,如果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选择化为小数计算比较简便。

2.题目中的分数不能化为有限小数。教师:观察这道题里的分数,与例4中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教师:这道题应该选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请几位同学写投影片。)(2)选出几份学生写的投影片作评价,计算有错误的要找出错误原因。教师:为什么这道题不选用分数化小数来计算?(教师板书:小数化分数。)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出: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教师:计算题一般都要求计算出精确的结果,所以不能随意取近似值,但是如果题目允许取近似值,这种题也可以采用分数化小数来计算。例如这道题:

教师:请说一说,脱式过程中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用“=”?

学生口答后教师再说明:计算中,哪一步取了近似值,哪一步就用“≈”,没有取近似值的都应用“=”。

(3)先看一看各题中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再计算。(写本上,集体订正。)教师:说一说做这一组题的体会。

学生口答后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题目中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一般应把小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计算练习:(请几位同学写投影片。)(三)巩固反馈

1.把下列算式分组,你认为把分数化为小数计算简便的为A组;把小数化为分数计算的在B组,在题后的括号里填上A或B。(投影)2.请选用适当的方法,写出运算的第一步。(请几位同学写在投影片上。)3.计算下面各题。(每题都请几位同学写在投影板上。)4.取学生投影片上有错误的进行讨论。(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怎样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师板书:具体题目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2.作业 :课本151页练习三十四,2,3,4,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篇11:五年级数学复习小数四则运算

1.使学生加深认识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方法,能比较熟练地 进行改写。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熟练掌握不同计 算时小数点的处理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口算和笔 算,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重点复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同时复习小 数和复名数。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掌握好小数与复名数的改 写,更加熟练地掌握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能正确地、熟练地进行 口算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复习小数和复名数。

1.提问:什么叫名数?什么叫单名数和复名数?请大家举例 说明。

2.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3.5吨=()千克8平方分米=()平方米 4.2时=()时()分 3米4厘米=()米 学生口答,结合提问怎样想的。

提问:你能说一说不同计量单位的名数换算的方法吗? 板书:妻**篆《漾轩紧**篓

说明:在乘进率或除以进率时,如果进率是10、100、1000 的,只要按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或1000倍移动小数点。提问:根据上面这样的改写方法,怎样把单名数和复名数相 互改写? 板书:[小数][复名数] 厂—————————飞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㈡高级单位数;低级单位数 L————————』 3.做期末复习第l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牛

三、复习小数四则运算法则。,1.复习加、减法计算。

(1)做期末复习第2题前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中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 提问:为什么每组题里数字相同,得数不一样?这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点对齐相加减)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小数加、减法,把小

数点对齐)2.复习小数乘法计算。

(1)做期末复习第2题第三组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提问:这两题先都看做什么数乘?都看做48X 67,为什 么积里小数部分的位数不一样? 小数乘法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小数乘法,因数一共有几位

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3.复习小数除法计算。

(1)做期末复习第2题第四组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3.3÷0.75是转化成怎样的除法来 算的。

(2)提问:这一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怎样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怎样算的?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是

怎样确定的?(板书:小数除法,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和除数 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几位;商的小数点和转化后的被除数小数 点对齐)4.小结。

小数加、减法把小数点对齐,-按整数加、减法计算。小数乘法 看做整数乘法算,因数里一共几位小数,积里就有几位小数。小数 除法,除数是整数的,按照整数除法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小数 点对齐;除数是小数的,移动小数点,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

四、练习计算

做期末复习第3题。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分四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的根据是什么。指出:要保证计算正确,每次计算后要进行验算。验算时可 以根据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加法和乘法也可以根据交 换律来验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的什么内容?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哪些和整数

相同,哪些不一样?小数各种计算的关键谁再说一说?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期末复习第4题中间一栏四道题,第5、6题。家庭作业:第3题中没有做的题,期末复习第4题其余的8 道题。

(二)复习小数四则运算(2)’ 教学内容:教材第115页期末复习第7~13题。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法则,正确、熟练地进行小

数四则运算,并能正确地求积和商的近似值。

2.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规律对一些计算进行简

便计算,培养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四则运算,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

法则和关键,已经能熟练地进行小数的计算。这节课,继续复习小

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复习,除了要正确、熟练

地进行计算外,还要能正确地求积和商的近似值,能运用运算定

律、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二、练习四则运算 1.口算。

(1)期末复习第7题。

j指名学生口算,结合口算,选择3~4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2)0.25X412.5X0.80.2X0.53.74+6.26 2.说出下面的得数比第一个乘数(或被除数)大还是小。2.6 X 0.30.74 X 1.029.2÷0.434÷1.7 3.做期末复习第8题。

提问:怎样用“四舍五人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题。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积或商的近似值的。

指出:求积与商的近似值,只要看要保留的位数后一位,用

“四舍五人法”求出来。

· 4.做期末复习第10题。学生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统计都做对的人数。

三、复习简便算法

1.根据运算定律或规律,在口里填上恰当的字母,在O里填

上恰当的运算符号,并说一说各表示什么运算定律或规律。

追问:这里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整数和小数)2.做期末复习第11题。(1)做前面三题。

指名3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各是依据什么来 做的。

指出: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 时,要根据数据和运算的特点,能简便运算的就用简便算法。(2)学生讨论:后面3题可以怎样简便计算?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在小数乘法和除法里,怎样求 积和商的近似值?应用哪些知识,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课堂作业

期末复习第9题,第11题后面三题,第12、13题。(三)复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教材第116页期末复习第14—18题。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进一步熟悉小数的四则运算,进一步掌握四则混

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运算;能比较熟练地使用中括号列综 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文字题。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计算 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正确地解含有三步 计算的简易方程。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在大家正确、熟练地掌握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上,重点复习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更好地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计算能力。能比较熟练地列综合 算式解答两步计算文字题。同时要更好地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

法,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练习小数口算 做期末复习第14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板演。要求用4分时间。其余学生做

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了解学生口算正确的情况。

三、复习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提问混合运算的顺序。

谁来说一说,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2.做期末复习第15题。

(1)指名学生说一说前三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第一、三小题怎样脱式可以使计算过程简

便一些。

(2)提问:下面的四道题要按怎样的顺序算? 指名一人板演最后一小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根据先乘后减再除的要求在下面算式里添上括号。42÷冬1X 2—1.8 指出:根据要求要先算的不能先算时,就在这一步上添上括

号,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乙做期末复习第16题。

小黑板出示,要求学生只列式不计算。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列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指出: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时,要看清题目最后求什么,想

需要两个什么数,然后在题目里找出相应的部分,根据题意列出综 合算式解答。综合算式里要先算的如果要加上括号才能先算时,就要加上括号。

四、复习解简易方程

L复习解简易方程的步骤。

解下列方程。

①1.5z=1.2②?工一3.28:7.43 5z一3.5工=1.27工一4X0.82=7。43(1)指名两人板演解第一组的方程,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每一步是怎样想的。追问:这两个方程怎样检验?让学生口头检验。

提问:这里的两个方程有什么联系?第二个方程是怎样

解的? 说明:把第二个方程先计算一步,就转化成了第一个方程,按

照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2)指名两人板演解第二组方程,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每一步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个方程有什么联系?你是按怎样的步骤解第二个

方程的? 小结:从解上面两组方程可以看出,解方程时,按照方程里的

运算/顷序,能先算的就算出结果;不能算出结果的,把这一部分先

看做一个数,然后根据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2.复习列方程解文字题。

(1)做期末复习第18题第(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指出:列方程解文字题,先设未知数为工,再把未知数z当做

已知数,顺着题意的叙述列出方程来解。(2)做期末复习第18题第(2)、(3)题。

请大家设出未知数J,根据第(2)、(3)题的题意,自己列出

方程。

学生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检查方程是不是符合题意。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简易方

程。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

一样的,也是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

运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

算括号外面的。

解简易方程时,根据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先算出结果的先算出

结果,不能先算出结果的,把这一部分暂时先看做一个数,然后按

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

六、布置作业

期末复习第15题余下的四题,第17题,第18题第(2)、(3)题。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117页期末复习第19~23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思

路,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加深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的 认识,正确地列方程解数量关系稍复杂的应用题,提高列方程解应 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期末复习第19题。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

习,大家要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加深对

列方程解应用题特点的认识,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能比较

快地找出应用题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提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二、归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 做期末复习第20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提问:列方程解应用题是按怎样的步骤进行的?(板书:1.

设未知数为J;2.找数量之间相等关系列方程;3.解方程;4.检

验并写答案)这里哪一步最重要?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关键: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三、解答应用题

1,做期末复习第21题。学生读题。

提问:这两题都是什么问题?都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想一想,这两题用什么方法解答比较方便,请大家做在练习

本上。

指名两人板演。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列方程的。

指出:在相遇问题里,数量关系是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两地间相距的路程,或者速度和X时间=两地间相距的路程。

解答第21题里这两类应用题时,都可以对照这样的等量关系来列

出方程求相遇时间或者另一个速度,这样解答比较方便。2.做期末复习第22题。

让学生默读题,要求估计还要多少天。

指名学生说说估计结果,并说明自己是怎样估计的。(可以指

导学生:平均每天大约90米左右,总天数30天不到,所以大约还

要十一、二天)让学生解答在练习本上,看看估计得是不是合理。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并提问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可

以用算术方法,也可以用方程)要求学生说一说每种解法的数量关系。

说明:解答应用题,可以根据条件估计结果,然后解答。如果

结果与估计相差较大,要注意检查是不是正确。

四、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期末复习第23题。(五)复习简单的统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117~118页第24—28题。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能用计算器

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2.使学生提高绘制条形统计图的能力,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增强分析统计图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熟悉求

平均数的思路和方法,能求数量关系稍复杂的平均数。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简单的统计,包括条形统计图和求平均 数,(板书课题)同时复习用计算器计算。通过复习,要能比较熟练 地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进一步掌 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加深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 能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掌握平均数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 法,能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二、复习计算器计算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期末复习第24题前四题。计算后交流每题的得数。

2.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期末复习第24题后两题。

计算后学生说说每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交流每题的 结果。

三、复习条形统计图

1.这学期学过了什么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计 结果的? 2.做期末复习第25题。

统计表里统计的是什么数据?统计的结果如何? 你能在下面的横轴和纵轴上完成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表里 的数据吗? 请大家在课本上完成条形统计图。

向学生提问题目下面的两个问题,指名回答。

提问:你认为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用直条表示 数量的多少,可以直接看出数量的多少)

四、复习求平均数 L解答下列各题。

(1)前进号机帆船出海捕鱼。九月份共出海捕鱼25天,上半

月共捕鱼676吨,下半月共捕鱼584吨。按这个月出海天数计算,平均每天捕鱼多少吨?(2)前进号机帆船出海捕鱼。九月份上半月出海13天,共捕

鱼676吨;下半月出海12天,共捕鱼584吨。按这个月出海天数 计算,平均每月捕鱼多少天? 指名学生读题,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问:解答这两题都是求怎样的数?求平均数都是用怎样的 数量关系?(板书数量关系)。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列式时有什

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 指出:这两题虽然条件不同,但都是求平均数。求平均数都 要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解答时要根据题里的具体条件来列式。2.做期末复习第27题。

提问:这一题和前面的题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求平均每天 捕鱼多少吨要怎样想? 让学生口答列式,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 什么。·

提问:这道题列式时和前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 同?为什么要先求上半月的总数? 你认为求平均数要注意什么问题?(总数量和总份数的对应 关系)指出:求平均数要弄清题里的每个条件的意思,根据求平均 数的数量关系列式。列式时要注意总数量和总份数之间的对应 关系。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和解il,g-路,明确求平均数要注意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 问题?

六、课堂作业

篇12:小数混合运算(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熊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运算。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过渡到小数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

2、通过生活实例,掌握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初步体验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内容为《小数混合运算》P70页

教学过程:

【温故互查】

1、先标出算式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20-25×4+15 150-[8×(3+2)]÷4

2、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填空。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_________,再算_________,同级运算按从_____往_____的顺序依次计算。(2)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_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最后算____________。

【设问导读】

例:小红用20元钱购买3个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钱?(用两种方法解答)笔记本3.5元/个 钢笔6.3元/支

方法一: 方法二: 1.买三本笔记本用多少钱? 1.买笔记本和钢笔共用多少钱?

2.买完笔记本后还剩多少钱? 2.买完两种商品后,还剩多少钱?

3.剩下的钱再买一支钢笔后,还剩多少钱?

请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方法1: 方法2:

【自学检测】

1、先标出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35-2.5×4+15 1.5×6 +(13.2-8.5)

2、先想一想运算顺序,再计算。

3.6÷1.2+0.5×2 6÷[0.5×(4.9-2.5)]

通过上面各题的计算,我知道:

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走进生活】 西红柿:4.5元/kg 青椒:3.25元/kg 猪肉:27元/kg 洋 葱:2.6元/kg 苦瓜:5.5元/kg 排骨:36元/kg(1)1kg猪肉的价钱是1kg西红柿和1kg苦瓜总价的几倍?(2)李奶奶买1.5kg 猪肉和2kg 洋葱,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至少提一个)【巩固练习】

1、判断题:(口头回答)

①28÷2.8-2.8 应该先算减法,再算除法。()②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可以先算括号外面的数,再算括号里面的数。()

③20÷(0.5+3.5)×2.1=10.5()

2、递等式计算

80-(7.03+2.47)×3.6 3.6÷[(1.2+0.8)×5]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分别从相距15千米的A、B两地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分行0.5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分行0.7千米,甲、乙两人经过多少时间相遇? 【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

2、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

3、(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_________,再算________。同级运算按从_____往_____的顺序依次计算。

(2)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_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__,最后算______________。

4、你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学校督查工作制度下一篇:不是不爱只是太爱高一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