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024-05-08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计算课,如何在平凡的计算中体现教师的新意,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设计中的一个重点。

在开始的例题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通过讨论、互动、板演、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在汇报交流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法,并学会赏识他人,完善自己,不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

要掌握计算的算理并不难,可是真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却是难事。因此从情境中提炼数学知识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从而得出算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样的教学自然、贴切、学生乐于接受,学习的效果也比学生死记硬背强多了。本节课教得轻松,但从作业反馈来看,不是很理想。有的学生竟然连65+120也不会做了。

篇2:《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今天,带领学生们学习了新的知识——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计算,在上课之前对于课程设计,整节课的思路有了详细的设置。但讲课之后,发现自己存在了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用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判断学生,我以为混合运算是比较简单的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2.在导入环节设计不太合理,我设置了一个第一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和一个第二级运算的两步计算,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可以换成二年级学过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更能衔接例题的教学。

3.在计算过程中,没有告诉学生,计算哪一步写出结果,不计算的话要抄下来,导致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少写。另外就是混合运算格式的要求还需要给学生强调。

4.三步混合运算尽量用三步计算,对于中间是加减号,两边是乘除号这一类算法,可以把两边同时计算出来,再相加减这种做法,刚开始学生会不容易理解,所以可以慢慢引导,不操之过急。

在教学中没有完美的艺术品,正是如此,才能让自己一步一步向前走,才能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秉承初心,认真探索,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一、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合理安排复习内容

在学习《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之前,学生已有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学习经历,加减混合是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只需要学生把第一次运算的结果记在心中,再完成第二次运算,写出结果;乘除混合是在二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学习过程与加减混合相似,直至四上,学生才正式学习用递等式完成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为了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课的学习内容,我在复习环节设计了10道两步式题(4题含有同一级运算,4题含有乘(除)和加(减)、2题含有括号的两步式题),试教中发现安排含有括号的两步式题对新课中学生列综合算式可能有一定的干扰(好多学生列出的综合算式中前后两个乘法都加了括号,当然出现这样的算式也很好),因此在后来的课堂中删除了这两题,并且也调整了上面8题的出现顺序。离学生思维最近的是乘(除)和加(减)的混合运算,因此先出示了4题乘(除)和加(减)混合的,而后出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试一试”的教学用到这部分内容,这样的出现顺序与教材的编排相吻合。更多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二、注重“算”与“用”的结合新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应用题,除了有侧重地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外,大部分解决问题的教学都结合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中进行,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重“算”与“用”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本课的练习中,我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即“想想做做”的第4、5题。第4题与例题较相似,求两商之差,一是巩固所学的列综合算式,按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二是训练学生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理解“人均居住面积”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但是我又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显得过于罗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致第5题未能解决。我们平时计算的教学和练习,倘若能结合实际情境,学生就能真正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这样就能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算”和“用”和谐交融。

三、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课堂生成课堂是个充满未知的场所,每一刻都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或尴尬。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要求学生能列综合算式的尽量列综合算式计算,课堂中出现了这样三种算式:12×3+15×4,(12×3)+(15×4),(12+15)×4-12。前两种都在我的预设中,第三种在两次试教中都未曾见过,我默默地告诉自己要冷静,处理不当,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我观察学生的反应,一脸茫然,看来把这个问题抛给当事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请韩黎说明自己的想法,先算一副象棋和一副围棋的总价,乘4是都看做买4副,然后在总的价钱中减去一副象棋的价钱就是李老师一共要付的钱,多好的想法啊,这个算式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也让我临时调整了课堂总结,本打算到 “想想做做”第3题直接说说运算顺序就下课的,但觉得何不妨用这个算式开启下一节课的学习呢,于是便有了:课后请大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完成韩黎的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既尊重了学生,又顺利地过渡到后续的学习。

至于(12×3)+(15×4),我采用了迂回的战术,允许学生有这样的想法,顺势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联系实际情境学生想到先算括号中的,再把两部分价钱相加,何况计算的结果和分步算式一致,有括号的综合算式暂告段落,回到12×3+15×4,在此观察算式,揭示课题,探究运算顺序,算出结果,沿着我既定的方案进行,再折回,两式比较,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先算了乘法,有括号的算式中也是先算了乘法,那括号就可以不用了,也说明了数学的简洁性。

当然在本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未能营造出应有的课堂氛围,教学中几个的细节处理还不够细腻,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摸索、尝试。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计算课,如何在平凡的计算中体现教师的`新意,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设计中的一个重点。

在开始的例题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通过讨论、互动、板演、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在汇报交流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法,并学会赏识他人,完善自己,不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

要掌握计算的算理并不难,可是真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却是难事。因此从情境中提炼数学知识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从而得出算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样的教学自然、贴切、学生乐于接受,学习的效果也比学生死记硬背强多了。本节课教得轻松,但从作业反馈来看,不是很理想。有的学生竟然连65+120也不会做了。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非常巧合四年级上学期我所上教研课的内容也是《混合运算》,感觉这两节课在编排上有许多的类似之处:从生活情景入手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试一试、改错中体会混合运算的注意点、对比练习中明白运算符号不一样引起运算顺序的不一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混合运算的价值等等。明显感觉四下的混合运算虽然计算的步数比较多,但是学生有递等式书写格式和两步计算的经验,新课学习非常轻松。教学中我从复习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入手,让学生说出熟悉的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为教学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扫清知识障碍。然后直接出示一道三步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观察与原先的算式有什么不一样,该怎样算?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新学习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与两步计算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把三步运算转化为两步运算;直觉意识到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与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都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不含括号)。

教材中新课的学习研究就是从商店购物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景开始的。中国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李老师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一共用了多少钱?教材中只给了一个问题,多数学生列出12×2+15×3后能够结合情境理解计算的顺序,但是这时候引导学生总结计算的顺序感觉特别地单薄,所以我又增添了两道混合运算:12÷2-15÷3、12×2+15÷3这两道算式,并给学生提供了多条信息:中国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中国象棋一共12元、围棋一共15元、买2副中国象棋3副围棋。让学生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信息,看看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能够很快说出每道算式先算什么,但是通过讨论才比较勉强地说出了算式的含义。一方面感觉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另一方面觉得这样的设计是不是徒增了学习的困难,如果没有丰富的素材该怎样引导学生来总结运算的顺序?

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基本都掌握。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有4小题,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是第4小题,当三步计算转化为两步计算后出现了“减在前、加在后”的情况,学生习惯于加减的口头表达顺序,计算时不由自主地就先算加后算减了。课中我没有完成书中的改错题而是结合学生此处的错误进行了重点评讲。

这一环节我还引导学生做了一个梳理,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按什么步骤来解答:一、看(观察算式中有哪些运算)二、画(把先算的一步画出来)三、写。不能让学生的观察流于形式,一定得让他们经历这样一个画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才能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家庭作业中发现学生的错误比较多,计算的顺序不存在问题,多数是一步计算或口算不过关,与众多的计算教学一样的,需要在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上下功夫。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习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

=43×6

=258

50-20×3

=30×3

=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习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习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18×6+25、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50—20×3这些题练习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习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习时我出了“3×5+50、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习。

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习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50—20×3

=43×6=30×3

=258=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习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习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

18×6+25

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

50—20×3这些题练习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习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习时我出了“3×5+50

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习。

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7

今天开始教学三步混合运算,在设计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还特意设计了:12×3+15×4=36+15×4=51×4=204元的错例分析,然而在课堂上,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反而在如何解决例题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15)×(3+4)。为了明确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就重新调整了教学环节,重点引导学生对两种解题方法进行辨析。

第一步:了解学生对两种算法的态度,通过统计发现大部分学生赞同第一种解法,有部分学生不置可否,还有3个同学坚持第二种方法也是正确的。

第二步:分析每一步计算的意义。第一种方法很快就被全体学生认可。第二种方法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示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借助了简图帮助学生理解。(△+○)表示一副象棋和一副围棋的价钱,(△+○)×(3+4)=(△+○)×7,这时表示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得出这样计算得到的结果表示7副象棋和7副围棋的总价,和题意不相符,所以是错误的。

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基本对这个数量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在后面的教学中,又发现学生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所以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又花了不少的时间,例如人均居住面积等。

所以这节到底突出了什么重点似乎很难说了,似乎数量关系的分析倒成了重点了。计算课中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时真的很难调整好,困惑之中。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8

本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避免计算与实际引用的割裂,我将运算顺序与具体场景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思考先算什么,然后列出综合算式,并总结出运算顺序,感悟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基本上没有出现运算错误的情况,但是计算错误比较多,看来对于计算能力的训练还需进一步加强。还有,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特别是“想想做做”的第4题,很多同学不理解“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因此都用乘法来求,其实我应该在学生解题之前就应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篇3:《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两步混合计算的基础, 知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 先算乘法”“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 先算除法”。本节课内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这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 也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乍一看, 本节课解决的是运算顺序的问题, 但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它所承载的任务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解决教学。新课改之后, 应用题不再按类型编排, 而是结合相关内容穿插进行教学, 本节课要求结合运算顺序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列综合算式的教学。这是很多老师不太关注的, 误以为只要列出分步式子解决问题就行, 其实不然。综合算式实质是一个模型, 列综合算式是进行运算顺序教学的前提, 更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载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寻找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 帮助学生积累建模活动的经验。

课前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2×36+20和12—80÷10, 分别说说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2.出示57-43+36和27÷3×9, 再分别说说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3.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该设计旨在唤醒学生旧知, 为后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认知与心理准备。题目分两组分别出示, 意在区分同级和不同级运算, 让学生回忆起相应情况下的运算顺序。

二、探究

1.出示主题图 (说明:这里对教材主题图略作修改, 去掉了图中购买象棋和围棋的数量, 仅呈现物品单价和需解决的问题)

(1)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为什么?

(2) 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补充条件: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

(3) 学生独立完成。

(4) 汇报并说说解题思路, 每一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计算的?

12×3=36 (元) 15×4=60 (元) 36+60=96 (元)

(5) 要求学生将分步式子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2×3+15×4

(6) 讨论运算顺序。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 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先乘后加) 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指出:这道综合算式中, 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的两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之所以去掉主题图中老师说的话, 是为了突出“分析法”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领会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题的教学是先分步, 再综合, 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讨论综合算式运算顺序时追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二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迁移过来, 第三个问题结合问题解决过程说明这种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以及与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的一致性, 将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中。

2.根据图中的条件,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买围棋比象棋多用去多少钱?

(2) 你能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吗?试试看。

(3) 讨论运算顺序:4×15-3×12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 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先乘后减) , 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根据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体现了“综合法”的思路, 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直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一是考虑到这时学生对此题的解题思路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二是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在计算时仍追问三个同样的问题, 一是明白这样算的道理, 二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以前学的运算顺序在三步混合运算中同样适合。

3.出示:

(1) 要求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 也可以先分步列式, 再列出综合算式。

(2) 分层次展示作业:

① 54÷6=9 (元) 9×4=36 (元) 36+96=132 (元)

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② 54÷6×4+96

这道式子中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规则应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③ 96+54÷6×4

这道算式和54÷6×4+96号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计算?

(3) ②③两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此情境是前面主题图情境的发展。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进一步感知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为比较归纳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

4.比较归纳。

12×3+15×4

4×15-3×12

96+54÷6×4

(1) 这三道题的运算顺序与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有乘、除法和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图解决了三个问题, 是学生探索运算顺序的过程。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 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感性认识不断获得累积, 并与先前关于运算顺序的认知达成一致。通过比较归纳, 从而获得进一步认同。顺序教学始终依托实际问题的解决, 充分体现了“算用结合”的教学理念。“列综合算式”伴随始终, 要求逐步提高, 对学生今后列综合算式或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应用

1.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0÷2+76÷4 240÷6-2×17

45-20×3÷4 140-20×5+25

2.学生独立计算440-200÷5×8和53+36÷3-25, 全班交流并反馈。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分层次巩固练习。先强化运算顺序训练, 再进行完整的练习, 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4题:

交流时说说72÷3-63÷3和 (72-63) ÷3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2) 想想做做第5题。

交流时说说18×2+18+6和18× (1+2) +6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篇4:《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两步混合计算的基础,知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先算除法”。本节课内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这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乍一看,本节课解决的是运算顺序的问题,但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所承载的任务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解决教学。新课改之后,应用题不再按类型编排,而是结合相关内容穿插进行教学,本节课要求结合运算顺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列综合算式的教学。这是很多老师不太关注的,误以为只要列出分步式子解决问题就行,其实不然。综合算式实质是一个模型,列综合算式是进行运算顺序教学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载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寻找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积累建模活动的经验。

课前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出示 2×36+20和12—80÷10,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出示57-43+36和27÷3×9,再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该设计旨在唤醒学生旧知,为后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认知与心理准备。题目分两组分别出示,意在区分同级和不同级运算,让学生回忆起相应情况下的运算顺序。

二、 探究

1.出示主题图(说明:这里对教材主题图略作修改,去掉了图中购买象棋和围棋的数量,仅呈现物品单价和需解决的问题)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

(2)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补充条件: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

(3)学生独立完成。

(4)汇报并说说解题思路,每一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计算的?

12×3=36(元)15×4=60(元) 36+60=96(元)

(5)要求学生将分步式子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2×3+15×4

(6)讨论运算顺序。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加)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指出:这道综合算式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的两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之所以去掉主题图中老师说的话,是为了突出“分析法”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领会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题的教学是先分步,再综合,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讨论综合算式运算顺序时追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二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迁移过来,第三个问题结合问题解决过程说明这种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以及与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的一致性,将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中。

2.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买围棋比象棋多用去多少钱?

(2)你能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吗?试试看。

(3)讨论运算顺序:4×15-3×12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减),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根据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体现了“综合法”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直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一是考虑到这时学生对此题的解题思路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二是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在计算时仍追问三个同样的问题,一是明白这样算的道理,二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以前学的运算顺序在三步混合运算中同样适合。

3.出示:

(1)要求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出综合算式。

(2)分层次展示作业:

① 54÷6=9(元) 9×4=36(元) 36+96=132(元)

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② 54÷6×4+96

这道式子中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规则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③ 96+54÷6×4

这道算式和54÷6×4+96号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计算?

(3)②③两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此情境是前面主题图情境的发展。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感知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比较归纳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

4.比较归纳。

12×3+15×4

4×15-3×12

96+54÷6×4

(1)这三道题的运算顺序与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图解决了三个问题,是学生探索运算顺序的过程。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感性认识不断获得累积,并与先前关于运算顺序的认知达成一致。通过比较归纳,从而获得进一步认同。顺序教学始终依托实际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算用结合”的教学理念。“列综合算式”伴随始终,要求逐步提高,对学生今后列综合算式或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应用

1.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0÷2+76÷4 240÷6-2×17

45-20×3÷4 140-20×5+25

2.学生独立计算 440-200÷5×8和53+36÷3-25 ,全班交流并反馈。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分层次巩固练习。先强化运算顺序训练,再进行完整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4题:

交流时说说72÷3-63÷3 和(72-63)÷3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2) 想想做做第5题。

交流时说说18×2+18+6和18×(1+2)+6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练习中的两道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就教材本身而言并不做这样的要求。看似增加了学生的难度,实际上是有意义而且必要的。综合算式是学生“综合”的结果,是对解题思路的整体把握,是顺序教学的需要,也是今后方程教学等建模的需要。这样的设计不拘泥于当前的教材的安排,而着眼于长远和发展。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两步混合计算的基础,知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先算除法”。本节课内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这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乍一看,本节课解决的是运算顺序的问题,但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所承载的任务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解决教学。新课改之后,应用题不再按类型编排,而是结合相关内容穿插进行教学,本节课要求结合运算顺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列综合算式的教学。这是很多老师不太关注的,误以为只要列出分步式子解决问题就行,其实不然。综合算式实质是一个模型,列综合算式是进行运算顺序教学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载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寻找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积累建模活动的经验。

课前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出示 2×36+20和12—80÷10,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出示57-43+36和27÷3×9,再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该设计旨在唤醒学生旧知,为后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认知与心理准备。题目分两组分别出示,意在区分同级和不同级运算,让学生回忆起相应情况下的运算顺序。

二、 探究

1.出示主题图(说明:这里对教材主题图略作修改,去掉了图中购买象棋和围棋的数量,仅呈现物品单价和需解决的问题)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

(2)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补充条件: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

(3)学生独立完成。

(4)汇报并说说解题思路,每一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计算的?

12×3=36(元)15×4=60(元) 36+60=96(元)

(5)要求学生将分步式子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2×3+15×4

(6)讨论运算顺序。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加)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指出:这道综合算式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的两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之所以去掉主题图中老师说的话,是为了突出“分析法”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领会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题的教学是先分步,再综合,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讨论综合算式运算顺序时追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二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迁移过来,第三个问题结合问题解决过程说明这种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以及与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的一致性,将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中。

2.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买围棋比象棋多用去多少钱?

(2)你能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吗?试试看。

(3)讨论运算顺序:4×15-3×12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减),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根据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体现了“综合法”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直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一是考虑到这时学生对此题的解题思路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二是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在计算时仍追问三个同样的问题,一是明白这样算的道理,二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以前学的运算顺序在三步混合运算中同样适合。

3.出示:

(1)要求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出综合算式。

(2)分层次展示作业:

① 54÷6=9(元) 9×4=36(元) 36+96=132(元)

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② 54÷6×4+96

这道式子中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规则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③ 96+54÷6×4

这道算式和54÷6×4+96号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计算?

(3)②③两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此情境是前面主题图情境的发展。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感知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比较归纳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

4.比较归纳。

12×3+15×4

4×15-3×12

96+54÷6×4

(1)这三道题的运算顺序与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图解决了三个问题,是学生探索运算顺序的过程。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感性认识不断获得累积,并与先前关于运算顺序的认知达成一致。通过比较归纳,从而获得进一步认同。顺序教学始终依托实际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算用结合”的教学理念。“列综合算式”伴随始终,要求逐步提高,对学生今后列综合算式或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应用

1.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0÷2+76÷4 240÷6-2×17

45-20×3÷4 140-20×5+25

2.学生独立计算 440-200÷5×8和53+36÷3-25 ,全班交流并反馈。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分层次巩固练习。先强化运算顺序训练,再进行完整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4题:

交流时说说72÷3-63÷3 和(72-63)÷3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2) 想想做做第5题。

交流时说说18×2+18+6和18×(1+2)+6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练习中的两道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就教材本身而言并不做这样的要求。看似增加了学生的难度,实际上是有意义而且必要的。综合算式是学生“综合”的结果,是对解题思路的整体把握,是顺序教学的需要,也是今后方程教学等建模的需要。这样的设计不拘泥于当前的教材的安排,而着眼于长远和发展。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两步混合计算的基础,知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先算除法”。本节课内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这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乍一看,本节课解决的是运算顺序的问题,但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所承载的任务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解决教学。新课改之后,应用题不再按类型编排,而是结合相关内容穿插进行教学,本节课要求结合运算顺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列综合算式的教学。这是很多老师不太关注的,误以为只要列出分步式子解决问题就行,其实不然。综合算式实质是一个模型,列综合算式是进行运算顺序教学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载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寻找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积累建模活动的经验。

课前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出示 2×36+20和12—80÷10,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出示57-43+36和27÷3×9,再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该设计旨在唤醒学生旧知,为后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认知与心理准备。题目分两组分别出示,意在区分同级和不同级运算,让学生回忆起相应情况下的运算顺序。

二、 探究

1.出示主题图(说明:这里对教材主题图略作修改,去掉了图中购买象棋和围棋的数量,仅呈现物品单价和需解决的问题)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

(2)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补充条件: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

(3)学生独立完成。

(4)汇报并说说解题思路,每一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计算的?

12×3=36(元)15×4=60(元) 36+60=96(元)

(5)要求学生将分步式子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2×3+15×4

(6)讨论运算顺序。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加)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指出:这道综合算式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的两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之所以去掉主题图中老师说的话,是为了突出“分析法”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领会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题的教学是先分步,再综合,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讨论综合算式运算顺序时追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二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迁移过来,第三个问题结合问题解决过程说明这种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以及与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的一致性,将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中。

2.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买围棋比象棋多用去多少钱?

(2)你能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吗?试试看。

(3)讨论运算顺序:4×15-3×12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减),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根据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体现了“综合法”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直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一是考虑到这时学生对此题的解题思路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二是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在计算时仍追问三个同样的问题,一是明白这样算的道理,二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以前学的运算顺序在三步混合运算中同样适合。

3.出示:

(1)要求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出综合算式。

(2)分层次展示作业:

① 54÷6=9(元) 9×4=36(元) 36+96=132(元)

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② 54÷6×4+96

这道式子中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规则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③ 96+54÷6×4

这道算式和54÷6×4+96号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计算?

(3)②③两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此情境是前面主题图情境的发展。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感知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比较归纳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

4.比较归纳。

12×3+15×4

4×15-3×12

96+54÷6×4

(1)这三道题的运算顺序与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图解决了三个问题,是学生探索运算顺序的过程。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感性认识不断获得累积,并与先前关于运算顺序的认知达成一致。通过比较归纳,从而获得进一步认同。顺序教学始终依托实际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算用结合”的教学理念。“列综合算式”伴随始终,要求逐步提高,对学生今后列综合算式或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应用

1.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0÷2+76÷4 240÷6-2×17

45-20×3÷4 140-20×5+25

2.学生独立计算 440-200÷5×8和53+36÷3-25 ,全班交流并反馈。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分层次巩固练习。先强化运算顺序训练,再进行完整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4题:

交流时说说72÷3-63÷3 和(72-63)÷3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2) 想想做做第5题。

交流时说说18×2+18+6和18×(1+2)+6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练习中的两道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就教材本身而言并不做这样的要求。看似增加了学生的难度,实际上是有意义而且必要的。综合算式是学生“综合”的结果,是对解题思路的整体把握,是顺序教学的需要,也是今后方程教学等建模的需要。这样的设计不拘泥于当前的教材的安排,而着眼于长远和发展。

篇5:《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二、注重“算”与“用”的结合新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应用题,除了有侧重地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外,大部分解决问题的教学都结合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中进行,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重“算”与“用”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本课的练习中,我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即“想想做做”的第4、5题。第4题与例题较相似,求两商之差,一是巩固所学的列综合算式,按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二是训练学生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理解“人均居住面积”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但是我又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显得过于罗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致第5题未能解决。我们平时计算的教学和练习,倘若能结合实际情境,学生就能真正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这样就能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算”和“用”和谐交融。

三、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课堂生成课堂是个充满未知的场所,每一刻都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或尴尬。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要求学生能列综合算式的尽量列综合算式计算,课堂中出现了这样三种算式:12×3+15×4,(12×3)+(15×4),(12+15)×4-12。前两种都在我的预设中,第三种在两次试教中都未曾见过,我默默地告诉自己要冷静,处理不当,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我观察学生的反应,一脸茫然,看来把这个问题抛给当事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请韩黎说明自己的想法,先算一副象棋和一副围棋的总价,乘4是都看做买4副,然后在总的价钱中减去一副象棋的价钱就是李老师一共要付的钱,多好的想法啊,这个算式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也让我临时调整了课堂总结,本打算到 “想想做做”第3题直接说说运算顺序就下课的,但觉得何不妨用这个算式开启下一节课的学习呢,于是便有了:课后请大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完成韩黎的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既尊重了学生,又顺利地过渡到后续的学习。

至于(12×3)+(15×4),我采用了迂回的战术,允许学生有这样的想法,顺势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联系实际情境学生想到先算括号中的,再把两部分价钱相加,何况计算的结果和分步算式一致,有括号的综合算式暂告段落,回到12×3+15×4,在此观察算式,揭示课题,探究运算顺序,算出结果,沿着我既定的方案进行,再折回,两式比较,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先算了乘法,有括号的算式中也是先算了乘法,那括号就可以不用了,也说明了数学的简洁性。

篇6:《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她一共要会多少钱?买中国象棋比买围棋少付多少钱?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尝试解答。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12×3+15×4,15×4-12×

3老师引导:这是几步式题?你准备怎样算?在随堂本上算一算。

(2)交流汇报。

交流中,如果发现错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情境来想一想,并请做对的学生说说想法,使学生发现:先算乘法才与实际相符合,即:

12×3+12×4 12×3+12×

4=36+15×4 =36+60

=36+60 =96

=962、掌握简便算法

在学生明白运算顺序后,再来比较上面两种计算方法。

小结: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都必须先求出3副中国象棋的价钱和4副围棋的价钱,然后再把两种棋的价钱合起来,所以我们还可以将算式中两次乘法运算同时进行。

3、观察比较,体会运算顺序。

老师提问:像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两步混合运算式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让学生独立计算:15×4-12×

35、拓展运算顺序。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再集体订正。

(2)完成“试一试”:150+120÷6×

56、总结运算顺序。

三、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各自阅读题目,找出题中的错误之处,再改正。然后请学生说出题目的错误之处,并说出正确的运算顺序和结果。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对比两小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2)独立解答,集体校对。

老师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解题过程中又有什么异同之处?它们的运算顺序分别是怎样的?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本领?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在课堂作业本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1

3=43×6-13

=258-13

=24

5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习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习题,类似于25+18×6-13的题太少了,难怪学生会做错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120

=60÷6+120

=10+120

=13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习。

篇7:《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李淑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强化数学的规则意识和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运用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作业,了解学生情况

1、“想一想,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把先算的部分用横线画出来,再算一算”(1)52+75-12

(2)54+42÷2

(3)23×40-52

(4)120÷6×5

2、师: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今天的新课,请打开,看“独立尝试”第1题,(课件出示)请一名同学报答案,其他人当小老师,自己对照批改。

3、(反馈)师:全对的举手。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出示情境图)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要求“一共要付多少元?”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指名说,师板书。(课件出示)。分步计算的过程。

师问:同学们你们能试着列综合算式吗? 做好的举手。把你的想法在同位说一说。

生:3×12+4×15。师:有不同意见吗?如果有,讨论(3×12)+(4×15)这道算式究竟要不要加小括号?生:有乘有加先算乘法,他们都是同级计算,干嘛要多此一举呢。生:这不是画蛇添足嘛!同学们都露出了同意的笑脸。

揭示课题: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应该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师问:12×3表示什么?15×4呢?“+”表示什么? 师:你们又是怎么算的?

指名一人说。生:先算3×12=36,再算15×4=60,最后算36+60=96。师等学生说完后问,都是这样想的吗?那如果我先算围棋的价钱再算象棋的价钱,行不行?(这时指着题目问)(让学生感受到也行)和他想法一样的举手,师自言自语式说:我明白你们的意思了。然后在综合算式下面板书: 3×12+4×15 =36+4×15 =36+60 =96(元)师:(故意问刚才汇报的同学)你们是这样写的吗?这时有学生喊:老师,我不是这样的。师:那你是怎样写的,说说看。生:去掉第一步。

师:哦,那是什么意思?生:把3×12与4×15的得数同时写下来。师故作明白的样子,哦,你的意思是可以把象棋和围棋的钱同时算下来,是吗?生:是。师:是呀,要求一共要付多少元,既可以先算象棋的钱,也可以先算围棋的钱,大家级别是一样的,那同时算,何乐而不为呢。师:现在谁来完整地说一说,这道算式怎样算? 生:同时先算“3×12”和“4×15”,再算加法。师板书成: ① 3×12+4×15 =36+60 =96(元)

3、变式练习: ⑴师:(课件)根据这里同样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生:买4副围棋比3副象棋多多少元?

怎么列式?生:4×15-3×12 这道题又该怎样算呢?小组里说一说。(指名)生:同时先算4×15与3×12,再算减法。

师:就是说“要求围棋比象棋多付多少钱”围棋与象棋的钱。生说师板书: ①

4×15-3×12 =60-36 =24(元)

⑵师:李老师也想买一些棋,瞧,(出示课件)象棋3盒36元,围棋一盒15元。我想买一副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综合算式怎么列?想一想、做一做。指名汇报。生:36÷3+4×15 师:36÷3表示什么?4×15呢?+表示什么?这道题又该怎样计算呢? 生:同时先算36÷3与4×15,再算加法。、(师板书课件出示计算过程:36÷3+4×15)

4、指板书,师问:这三道题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求象棋和围棋的钱,再把他们相加减。

师:指着算式,这些都是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在算法上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都是同时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5、试一试:150+120÷6×5 师:看,这道题里有哪些运算?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以后我们做题时,都要做到这样:一看,二想,三画,四算,五验算。

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的?有不同意见的讨论讨论。师:谁来汇报一下。生说师板书、课件演示:

150+120÷6×5 =150+20×5 =150+100 =250 师:有不同想法的举手,说说看。集体反馈:全对的举手。小结:以后象这样的题目,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和加、减,要先算乘、除。)师: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两步混合运算规则一样吗?(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与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规则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步骤多了,在计算时都是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三、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1、师:大家学得都不错,下面来考考你。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把先算的部分在下面画上横线,再算一算。

集体校对,同位互批。反馈信息,全对的举手,错例展示。

2、师:这也有两题(想想做做第2题),仔细观察想一想它们的计算对吗?

生:不对。谁来当回小医生,说说它们错的哪,划出来。自己在本子上改正过来。集体校对,自批。

3、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刻,做个小游戏。出示:想想下面各题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

依次出示:⑴、80÷2+76÷4

①求商 ⑵、240÷6-2×17

②求和 ⑶、45-20×3÷4

③求差 ⑷、51-36÷3+25

④求积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打开数学书第35页,课前布置大家预习,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话,谁来说一说。和他一样的举手。齐读。学到这儿还有什么疑问?

五、应用数学。

篇8:《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不含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有如下片段:

1.情境引入

提问:从图中知道什么?你会求少年宫到学校的路程吗?

学生列式解答:(240÷6×5),这样的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运算顺序上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例题展开

再问:小红家到学校共多少米,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240÷6×5+240或240+240÷6×5)

比较:这两个混合算式与前面的比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

试一试:12×3+15×4

课后执教教师表述了设计意图:“我教学时把‘例题’和‘试一试’交换了一下,同时考虑到情境的需要,把‘试一试’中的数稍微改动了一下。交换位置是这样考虑的:首先是两步的混合运算在三年级下册中已经学过,先让学生复习回顾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为三步混合运算打下基础,再加上一个数就自然成为三步混合运算,学生有基础和经验,三步混合运算的相关内容学生可以自主建构。其二是,例题1的混合运算只有乘法,少了除法,没有“试一试”中的运算顺序清楚,且两头有乘法,而且还要教学生简便的书写方法,总结计算方法就显得困难,所以我把‘试一试’和‘例题’交换了位置。”

二、反思:为何编排此种类型的“例题”

面对教师的改变,我陷入沉思:为何编排这样的例题?为何不按上面教师这样编排呢?这样编排有什么玄机吗?于是我把四至六年级有关混合运算的教材整合起来看,发现了编者的整体意图。

整理发现: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例题都选择“两边乘,中间加”的形式,四年级的例题是结合分步及综合算式的联系,让学生自然理解相关的运算顺序,并结合具体的数量关系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五年级、六年级的例题选择同类型的式题,均选择两种方法,且其中一个乘数为相同,通过计算、比较,自然发现运算律在相关计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简便意识。以上选择结构形式完全相同的式题,学生很容易通过类推实现相关的迁移,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主动应用运算律让计算简便。

上面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说精心设计,效果也较好。但如果从整体来看,显然改变的例题教学与后续的知识缺乏联系,对于运算的简便性渗透和学生类推迁移意识的培养显然是不足的。所以教材中的点要与面、体相联系,课时教学设计只有在熟悉了整体知识结构后方能取得实效。

三、实践:如何把握教材的编排“规矩”

数学教材的编写是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的,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合理编排内容,并形成编排体系。教材根据学生螺旋上升、逐级建构的特点,注意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系统、合理地形成知识体系。

1.读懂教材,洞悉知识体系

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下面,以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为例:

(1)疏通结构“脉络”。此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

这部分内容是整数混合运算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正确理解并掌握这部分内容,既是发展学生计算能力的需要,又是学习运算律、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2)明确章节“布阵”。本单元安排了不含括号、含小括号、含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三个例题,通过原两步计算经验和实例中的数量关系类推和理解三步混合运算顺序,让学生自主形成认知结构。例题中还直接启发学生思考“算式里有括号,怎样算”,促使学生主动把已有知识迁移到含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中。还特别安排对比性练习,通过比较,体会同样的数按不同的运算顺序计算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感受到按运算顺序计算的重要性。

(3)破解呈现“密语”。在例题1中,例题提供了一个实际问题,先通过分步解决,再根据“列出综合算式”的要求,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通过教材中的填空,启发学生可以同时算出积再相加的运算顺序,恰到好处地提示学生在不影响运算顺序的前提下,可以灵活计算。此设计为后续乘法简便计算,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提供了结构类型完全相同的题型,为学生类推迁移打下伏笔。“试一试”的算式结构与例题不同,但也以填空形式引导学生根据已有认识自主概括出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材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顺序,力求让学生感悟这种顺序。我们在教学时,应多设计一些“似曾相识”的问题和题型,让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类推实现相关迁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

2.重视本质,建立实质联系

(1)重视例题中的联系。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例题1中,教材先让学生自主通过分步解决实际问题,接着尝试列出综合算式,再根据数量关系比较算式的合理性,通过联系与比较,引导学生获得本质相同而书写形式稍有差别的新算式,让学生从本质上明白综合算式的优越性。

(2)重视方法中的联系。在例题1中,先分步再综合,综合的计算步骤是建立在分步基础之上的,所以可以联系分步的每一步算法及数量关系来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同时再通过比较,虽然书写形式略有不同,但计算方法完全相同,让学生真正理解综合算式中的步骤。

(3)重视习题之间的联系。在练习中有一题:

25×30+25×20 840÷40-400÷40

25×(30+20)(840-400)÷40

上述题目通过计算与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在不同的解答中发现相同的答案,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运算的理解,而且可以适当渗透运算律,使计算方法更简便、更灵活。所以,四则混合运算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外,还可适时渗透一些符合运算律的题型,通过计算、对比,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3.正确释解,培养数学品质

教材不仅在内容编排上有一定的逻辑体系,在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上也有要求。特别是教材中的例题,它不仅为学生自主学习、迁移知识搭建平台,又蕴含着培养学生多方面思维的特点。

(1)迁移类推思想逐级渗透。类推思想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例题1的内容是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之前学生已有计算两步混合运算的经验,所以学生就能主动把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迁移到三步混合运算中来。教材中留出了空间,让学生通过类推,自主掌握相应的混合运算顺序。这样,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足够空间,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2)解决问题的能力逐一提高。当前的教材都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主要是这种呈现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在更具实战性、挑战性、更接近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学会灵活地计算。《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例题1中,教材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入综合算式及其运算顺序,能让学生借助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到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更好地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也让学生感悟相关的解决问题策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应用意识逐步培养。综合算式是一种综合能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连贯性。所以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逐步让学生接触“综合算式”“用递等式计算”“混合运算”等概念。在四年级上册由两步拓展为三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老师要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这样能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住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也能把解题思路与相关运算顺序的规定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上一篇: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2021下一篇:去年的树小学生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