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及文言文练习一

2024-04-08

诗歌及文言文练习一(精选6篇)

篇1:诗歌及文言文练习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

(二)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②辄默记 辄()③儿痴如此 痴()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三)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 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②欲以去热也 去()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①代词,指尺子;②到„„去;③代词,指尺子;④代词,指尺子;⑤代词,指鞋。

二、1 ①窃:偷偷地;②辄:就;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④恬:坦然;⑤挞:用鞭子打。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1 ①啖:吃。②出:驱除。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 ①自:从。②是:这。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记述;议论。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1.(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足(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何不试之以

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二.1.①边境。②到。③难道。④凭借

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 3.对比,立志。

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1.解释字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居:(2)如入鲍鱼之肆 肆: 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

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居:一起

店铺

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3.近墨者黑

4.(言之成理即可)

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 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四. 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2(略)

五.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解释字义。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五.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

2.(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六.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

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

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七.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 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1.解释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七.1.①教诲,教导②这样③引,拉④一起 2.C 3.① 只听弈秋的教导。②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八.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解释字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为:(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说:(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好: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八.1.(1)替 给(2)通“悦”,愉快 高兴(3)喜欢喜爱

2.滥竽充数

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4.(略)

九.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1.解释字义。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行()

〈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 市()

〈5〉学而时习之()〈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九.1.①做首领②认为③对的④逃跑 2.①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②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③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①助词,无义 ②它,代狐狸 ③它,代缺点或错误 ④到 ⑤它,代学过的知识

⑥的4.狐假虎威

狗仗人势

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5.(从正反两面评价都可以)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还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十、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解释字意。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 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1)(2)

(1)

(2)

十.1.(1)卖(2)助词,无义(3)同时存在2.(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2)用 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3.自相矛盾 4.瞠目结舌

目瞪口呆5.(略)

十一.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字义。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因释其耒而守株(3)冀复得兔(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翻译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译文: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一1.(1)逃跑,奔跑(2)放下(3)希望(4)被 2.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可是自身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4.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这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

十二.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非徒――不仅只是。1.解释字义。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十二1.担忧

劳累

赶去

放弃

2.(1)天下不想 帮助秧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2)(这样做)不只是毫无益处的,还会害了秧苗啊。3.拔苗助长

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4.(略)

十三.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这里是祭祀的意思。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音之,古代饮酒用的器皿。固——固然,本来的意思。安——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亡——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1.解释字义。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2)我能为之足(3)蛇固无足(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十三1.(1)将要(2)替、给(3)本来(4)失去、得不到 2.(1)几个人喝这杯酒不够,一个人喝这杯酒又有多。(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3.画蛇添足 4.为人处世,不能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十分了不起,于是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否则,对人对事,总是有害的。多此一举,往往会让你失去很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十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⒈解释字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十四1.到

它,代剑

可是,但是2.(1)这是我们的剑坠下去的地方。(2)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的吗? 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4、(略)

十五、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1.解释字义。

(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4)童子方欲弹黄雀 2.翻译下列句子。

(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 之也。

(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十五1.展开

夺取(这里有“捕捉”的意思)

抬(起)

2.(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

(2)小孩子正想(拉开弹弓)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

十六、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杞人忧天)1.解释字义。

(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2)因往晓之

(3)其人舍然大喜 2.翻译句子。(1)奈何忧崩坠乎?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3.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同?

4.从探究的角度上看,你是如何评价这位 “忧天”的杞人的?

十六1.(1)通“无”,没有(2)告诉,使人明白(3)放心的样子 2.(1)为什么要担忧天会迸裂、地会塌陷呢?

(2)大地是由土块和石块组成的,它们充满着四方,没有一处地方是没有土块和石块的。3.讽刺的是生活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没根据更没必要忧愁的人。它与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含义大致相同。

4.(略)

篇2:诗歌及文言文练习一

(二)一、文言文阅读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分析】躬:亲自。

A.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B.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C.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坚决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 和睦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A)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分析】②是世称,⑥是明帝的话。而题干问的是“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庆卒,子琴嗣。万全卒,子桂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分析】兴没后,帝思其言“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并

不是答应了阴兴的请求。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4分)

【答案】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或“清查”)宫室,很受亲近信任。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3分)【答案】光武帝称许阴兴的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3分)

【答案】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或“内心”),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或“感动了身边的人”),光武帝就

答应(或“听从”)了他。二 诗歌鉴赏

昭君怨 梅花郑 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词的上片“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两句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4分)

[答案] 梅花出类拔萃,不同凡花,虽春未到却独自凌寒而开;它洁白似雪,但冰雪却不具备它那醉

人的幽香。(4分)

[解析] 注意抓住表现梅花处境的“春未”“雪”“香异”这三个特征词语。

(2)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词句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好处。(4分)

[答案] 运用了对比手法。下片“竹篱茅舍”“玉堂琼榭”对比,表明不论把梅栽在哪里,它都不改初衷,突出了梅花纯洁傲岸、“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4分)

[解析] 答题范围是下片,指出手法后再简要分析,并指出效果和表达的情感。

湖堤晓行李 晔

宿云如墨绕湖堤,黄柳青蒲咫尺迷。

行到画桥天忽醒,谁家茅屋一声鸡。

(1)请简要分析“谁家茅屋一声鸡”的描写手法。

[答案] 以声衬静,鸡鸣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但同时也正衬托出黎明的宁谧。(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题干有明确的答题提示——描写手法,调动知识储备可知,描写的技巧主要有“动静、虚实、观察视角、五官感觉”等,从诗句内容看,显然应答“以声衬静”。

(2)本诗题为“湖堤晓行”,但通篇未着一“晓”字,却又处处体现“晓”的特征。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全诗所写之景都是拂晓时分的景色。(1分)一二句通过描写宿云如墨、景色咫尺难辨的情景,极写天色之早;(1分)三四句写一声高亢的鸡鸣不知从哪家茅舍中透出,打破了清晨的寂静,天空似乎一下子从夜色中苏醒过来。(1分)末句寂静天地间“一声鸡”,当为第一声鸡叫,更突出了“晓行”之早。(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结构的分析,借鉴了散文考查的方法,是近年来诗歌考查的新题型。考生答题时,应围绕“晓”字,先从各句中筛选出与“晓”有关的意象,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说明其如何照应“晓”。

三、作文写作

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的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与其他药材的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药。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提示:我们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有缺陷、有过错、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人如失足青年、吸贩毒人员和各式各样的罪犯;也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尤其是文化现象。怎样对待这些人与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联想到我们学过的课文,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早就作过精辟的阐述,即存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新型话题作文“抓其一点不顾其余”的原则,我们可以只对其中一点立意。

参考标题:

1、远离毒品,小心交友(着眼于第一种人)

2、做人要有公德心(着眼于第二种人)

3、归来吧,慈悲之心(着眼于第三种人)

4、我们要有创新精神(着眼于第四种人)

5、换个角度看问题(着眼于第四种人)

6、成功之道:化腐朽为神奇(着眼于第四种人)

7、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着眼于全部材料)

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着眼于全部材料)

审题立意提示:我们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有缺陷、有过错、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人如失足青年、吸贩毒人员和各式各样的罪犯;也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尤其是文化现象。怎样对待这些人与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联想到我们学过的课文,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早就作过精辟的阐述,即存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新型话题作文“抓其一点不顾其余”的原则,我们可以只对其中一点立意。

参考标题:

1、远离毒品,小心交友(着眼于第一种人)

2、做人要有公德心(着眼于第二种人)

3、归来吧,慈悲之心(着眼于第三种人)

4、我们要有创新精神(着眼于第四种人)

5、换个角度看问题(着眼于第四种人)

6、成功之道:化腐朽为神奇(着眼于第四种人)

7、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着眼于全部材料)

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着眼于全部材料)

人物传记的特点

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件跟后边。

经历官位会多变,品格教化文中见。

特点解读一:身份为人在前面

《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介绍在文章开头部分: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特点解读二:典型事件跟后边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人物介绍以后,写了三个典型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特点解读三:经历官位会多变

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人生经历会有很多变化。《屈原列传》屈原的经历变化:屈原者„„为楚怀王左徒„„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绌;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屈平既嫉之,虽放流;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特点解读四: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人生经历的变化,同时伴随的是官位的变化。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官位的变化: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还没做官);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提拔做了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再次提拔做了上卿)。

特点解读五: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①表示授予、提升的: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

②表示调动官职的:迁、转、调、徙;

③表示兼职、代理的:兼、领、署、权、摄;

篇3:诗歌及文言文练习一

1. 直接揭题,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请齐读课题。

师:“领”是后鼻音,请读到位。(生齐读)

2. 复习“领”字,重温形声字构字规律,并指导书写。

师:对于红领巾,大家都很熟悉。少先队员的标志就是红领巾。请大家摸摸,红领巾是不是绕过领子。“领”字之前已经认识过了,你能给大家讲讲是怎样记住它的吗?

生:“领”是个形声字。“令”是声旁,表读音。“页”是形旁,表示头。“领”就在头下面脖子的位置。

师:根据形声字的规律,我们很容易就记牢了它的样子,读准了它的读音,并理解了它的意思。

师:写“领”字时要注意什么?(生答)

师:(边范写边提醒)左边的“令”捺写成点,右边的“页”把横写短,左右偏旁互相让一让,俩字就组成一个新字了。小手举起,和老师一起书空。

3. 引导审题,巩固双引号的用法。

师:课题中的“红领巾”加上引号,通过昨天预习课文,你知道指谁吗?

生:指我们少先队员。

师:你们真会读书!让老师再听听,你们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吗?(生齐读)

[评析:在本课要认、写的生字中,有形声字13个。以熟字“领”为例,重温形声字构字规律,复习形声字的学习方法,为本课科学识字、正确书写夯实了基础。]

二、运用规律,集中识字,以一驭多

1. 学习“叽、喳”二字,感受叠音词、拟声词的特点。

(1)引导发现

师:“叽、喳”是形声字,你能当小老师教教大家怎样记住它们吗?

……

(2)评价指点

师:这个小老师教得正确、清楚。这两个字都是表示声音的字,合起来是“叽叽喳喳”,这个词也是表示声音。请跟老师读这个词。(齐读,指名读)

师:猜猜,这是什么的叫声?

生:是小鸟的叫声。

师:我们来学着小鸟的叫声,把这个词读得轻快些。

(3)类比拓展

师:老祖先造了许多表示声音的字,它们也像“叽、喳”一样带有“口”字旁。我们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猜猜这几个字怎么读。(分别出示猫图、鼠图、青蛙图及对应的“喵”“吱”“呱”三字,生自由猜读)

师:我问你答。小猫小猫怎么叫?

生:小猫小猫喵喵叫。(同法认读“吱”和“呱”)

师: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识字就是快。

[评析:类比拓展,“学一个带一串”,不仅增加了识字量,还迁移了形声字的学习方法,使识字更加自主科学。]

2. 学习“棱”字。

师:(出示:扑棱棱)这个词也是表示声音的,你来读。(师相机正音)

师:“扑棱棱”表示的是什么声音呢?

生:鸟扑扇翅膀的声音。

师:我们来学学小鸟扑扇翅膀。(生模仿小鸟扑扇翅膀)

师:边扑扇翅膀边连读这个词。(生读)

师:是呀,读得急促些才像鸟扑扇翅膀的声音。

师:“棱”也是个形声字,声旁是右边的“夌”。对这个字,你有什么好奇的地方?

生:形旁怎么是木字旁呢?跟“木”有什么关系?

师:和“木”的确有关系。“棱”还有个读音是léng,指的是木板的夹角(指讲台的棱角),所以带木字旁。但是在这个词中表示声音,可跟木板没关系,读作lēng。

师:请大家再读读诗歌第一、二节。(生读)

3. 学习“崭”字。

师:看这个“崭”字,它也是形声字。下面的“斩”是声旁,也念作zhǎn。“斩”上加了“山”成为“崭”。猜一猜,它和山有什么关系?(生猜测)

师:“崭”原先指山很高很高、很陡很陡。“崭”现在有“很”的意思。“崭新”就是——

生:很新很新。

师:你见过崭新的什么东西?

生:崭新的书包、崭新的鞋、崭新的衣服……

4. 学习“牌”字。

师:“牌”字也是形声字。我们看左边的“片”[图字结合形象演示“片”字的来由:()→()→片”]。“片”字就像劈开的木片。你们猜猜,带有片字旁的“牌”指的是什么?

生:扁扁薄薄的木牌。

师:是这样的。人们在牌子上写字做成各种牌。你知道的有哪些?

生:门牌、车牌、扑克牌……

5. 回顾生字,巩固识字效果。

师:刚才我们一口气认识了这五个形声字,我们再来和它们打打招呼吧!(生齐读词语,“开火车”认读单字并组词)

[评析:发挥汉字构字特点,引领学生主动地、有规律地识字,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尤其是“牌”的教学,形象、直观,直抵学生心灵深处。]

三、字文结合,随文识字,识中明文

1. 学习“蓬”字。

(1)引导发现形义联系。

师:“蓬”字也是形声字。根据蓬的形旁“艹”,猜一猜,“蓬”大概和什么有关?

生:“蓬”可能跟草或其他植物有关。

(2)小结,多角度理解字义。

师:没错,(出示蓬草图)这就是蓬草,看起来松松散散的。看!(出示小鸟羽毛蓬松图)小鸟经过一夜的睡眠,羽毛看起来很松散,就称为——(生齐读:蓬松)

师:你还知道什么是蓬松的?

生:蓬松的头发。

师:(出示棉花、兔毛、草堆图)看看这些图,用“蓬松的()”说话。(生进行词语搭配练习)

师:你们再看看这个人,睡了一觉,没梳头、没整理,头发又蓬又乱,称为——(生齐读:蓬乱)看起来没精神、不美观,这时就需要用梳子好好来整理整理,叫做——梳理。

师:鸟儿用什么当梳子呢?

生:鸟儿是用嘴当梳子的。

师:人用梳子来整理头发,鸟用嘴顺着羽毛的纹理把羽毛整理整齐,这都叫做——梳理。

师:看,梳理过羽毛的小鸟看起来怎么样?(出示图)

生:漂亮、精神。

过渡:小鸟多可爱,小鸟多美丽,小鸟多快乐啊!老师教你们读好第一节。

[评析:教学“蓬”字,教师巧妙地把明字理、解字义、认识事物完美融合,独具匠心而又不着痕迹,很有创意。]

2. 指导朗读、理解第一小节。

师:请把这几行末尾的红字响亮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练读“鸟、跳、毛”)

生:这三个字都有ao音。

师:这首诗歌就是押ao韵的。朗读诗歌时把押韵字读清楚、响亮,就更能读出感情来。听老师先读一遍。(师范读第一节,生练读后指读)

3. 学习第二小节。

师:清晨,小鸟扑棱棱地飞来飞去,在忙什么呢?

生:小鸟在忙着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

师:捕捉害虫的鸟我们称为益鸟。你认识哪些益鸟呢?

生:啄木鸟、猫头鹰。

师:老师再介绍几只益鸟和你们认识,请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出示黄鹂、喜鹊、麻雀图,生读)

师: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你要送什么词来夸它们呢?

[出示:()的黄鹂

()的喜鹊()的麻雀]

师:请你选其中一种益鸟,加进诗歌里,夸夸它。(生夸赞)

师:益鸟还有许多许多,我们用朗读一起来夸夸它们。(生齐读第二节)

4. 自读、交流。

师:请读读第三节,看看少先队员们是怎样对待小鸟的。(生读)

生:“红领巾”送来了鸟巢。“红领巾”在崭新的木牌上写上“请爱护小鸟”等,提醒大家要保护小鸟。

师:“红领巾们”做得对。

[评析:这里,教师恰到好处地处理了诗歌的押韵问题,让学生在多味朗读中体会小鸟的快乐、小鸟的勤劳与“红领巾”的真好。这一设计既无“不及”又不“过度”,是儿童诗教学的一大创新创造。]

5. 学习“巢”字。

师:(出示“”)这是一个象形字,你猜是个什么字?

生:巢。

师:真棒!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下面的“木”表示树,中间像碗样的部分是巢。

师:那上面部分是什么?

生:是树枝。

生:可能是小鸟的头。

师:同学们真会想象。“巢”字是个象形字,画的就是鸟巢。(图字结合演示“巢”字的演变:→→巢)

师:鸟巢就是鸟儿们的窝。老祖先造的“巢”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树上有个鸟儿的家——巢,巢的上方露出三只伸长脖子的幼鸟。小鸟可能在做什么?(生答)

师:小鸟是那么弱小,我们可不能伤害它们。你想怎么帮助小鸟呢?

生:如果有人要打鸟,我一定阻止他。

师:你做得对!我们帮小鸟夸夸他。(众生:“红领巾”真好)

生:我也要在木牌上写字提醒大家爱护小鸟。(众生:“红领巾”真好)

[评析:“巢”字是象形字,教学中图字结合,凸显了象形字从图形到文字的有趣演变过程。“巢”字形象地将雏鸟在巢中盼母归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幼鸟的怜爱之情、争做“爱鸟护鸟小卫士”的豪情油然而升,很好地辨明了难记字,又生动地理解了课文,实为一举多得。]

师:鸟儿多快乐,鸟儿多机灵,鸟儿多能干,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请大家齐读全文。

师:除了爱护小鸟,我们还应该爱护哪些小动物呢?

生:小猫,小狗,小鱼……

师:就像“识字7”拍手歌说的那样:你拍九,我拍九——(生接读:人和动物是朋友。你拍十,我拍十,保护动物是大事)

四、发现写字规律,正确书写同偏旁字

师:(出示“捉、蹦、跳”)你们发现这三个字有哪个共同的偏旁?

生:足。

师:带有“足”的字,它的意思一般和脚的动作有关。但“捉”是手的动作,怎么和“足”有关呢?

生:脚跑得快才能捉得住。

师:是这样。(范写“捉”字,并复习“足”字的正确书写:“口”表示的是膝盖,“”是脚趾,从膝盖到脚趾的部分就是“足”)

师:你发现“蹦、跃”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都是左右结构、足字旁。

师:它们都是脚的动作。“蹦”是向上跳,大家蹦一蹦。(生蹦跳)

师:“跃”也是跳,怎么跳呢?请看右边的“夭”。(展示:→→夭)

师:你看懂了吗?

生:“夭”就像一个人歪着脑袋,甩着手臂向前跳了一大步。

师:你真会联想!“夭”就像一个人甩动双臂奔跑。“足”放在字的左边当足字旁时,哪些笔画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要这么改变?

生:“”的“”改成“”,“”改成“”,好给右边部分腾位置。

(师范写,生练写)

篇4:文言文阅读练习(一)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①聂政母前,奉黄金百溢②,前为聂政母寿。聂政固谢严仲子,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③以养亲。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久之,聂政母死,乃遂见严仲子。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韩君之季父也,居处兵卫甚设,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④,自屠出肠,遂以死。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于是韩县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政姊嫈闻人有刺杀韩相者,暴其尸,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何敢来识之也?”嫈应之曰:“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已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⑤,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注:①畅:敬酒,《战国策》作“觞”。②溢:即“镒”;古代重量单位,为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③甘毳(cuì):甜脆食物;毳,通“脆”。④皮面决眼:割破面皮,挖出眼珠。⑤以绝从:以免牵连别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韩相侠累有郤

郤:空隙,喻感情上的裂痕。

B.严仲子辟人

辟:避开。

C.购问莫知谁子

购:悬赏捉拿。

D.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邑:指韩国的街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B.因为聂政言曰

因为长句,歌以寄之

C.聂政竟不肯受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久之莫知也

填然鼓之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聂政“孝悌”和“义勇”的一组是()

A.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聂政勇敢士也

B.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聂政竟不肯受也

C.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

杖剑至韩

D.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

自皮面决眼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敢于担当。严仲子想找一个可以帮助他报仇的人,有的齐国人向严仲子推荐了聂政。在自己的母亲去世、姐姐出嫁以后,聂政果然替严仲子报了仇。

B.聂政事母甚孝。严仲子重金相托,但聂政为了奉养母亲,未能接受他的财物,即使他执意赠送。最后严仲子还是尽到了宾主相见的礼节才告辞离去。

C.聂政勇气过人。在不带车骑人众的情况下,他带着宝剑到韩国都城,径直而入,刺杀侠累,后因寡不敌众,毁坏自己的面容,剖开肚皮、肠子流出而死。

D.聂政的姐姐性情刚烈。她知道弟弟是为知己而死,而且是为了避免牵连姐姐才毁坏面容躯体的,所以毫不讳言死者身份,后因过度哀伤死在弟弟身旁。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

(2)士固为知已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

参考答案

1.D(古同“悒”,愁闷不安)

2.B(A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第一个,介词,对,向;第二个,动词,写。C项,副词,最终。D项,音节助词,无实义)

3.A(A项第一句是说“给母亲的供养还算齐备,为了给母亲养老送终,不敢接受您的恩赐”,表现其“孝悌”;第二句是通过齐人之口侧面表现其“义勇”。B项是说因母在和姐未嫁,聂政没有接受严仲子的厚礼,表现其“孝悌”。C项第二句是说他怎样到韩国,不能表现其“义勇”。D项第二句写他“割破面皮,挖出眼珠”,是担心牵连姐姐,表现其“悌”,这种行为虽“勇”,但不属“义勇”)

4.A(文中并未提到聂政刺死韩相侠累为严仲子报仇)

5.(1)私下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将作为您母亲大人买一点粗粮的费用,也能够跟您交个朋友,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义甚高”,很重义气;“进”,献;“粗粝”,指买粗粮;“欢”,朋友;“求望”,索求和指望)

(2)勇士本来应该替知己的人牺牲性命,如今却因为我还活在世上的缘故,重重地自行毁坏面容躯体,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固”,本来;“乃”,却;“重”,重重地;“自刑”,自行毁坏面容躯体;“其奈何”,怎么能,怎么会)

参考译文:

聂政是轵邑深井里人。严仲子侍奉韩哀侯,和韩国国相侠累结下仇怨,四处游历,寻访能替他向侠累报仇的人。齐国有人说聂政是个勇敢之士,严仲子登门拜访,多次往返,然后备办了宴席,亲自捧杯给聂政的母亲敬酒,献上黄金一百镒,到聂政老母跟前祝福。聂政坚决谢绝严仲子,说:“我幸有老母健在,家里虽贫穷,客居在此,以杀猪宰狗为业,可以在早晚之间买些甘甜松脆的东西奉养老母,老母的供养还算齐备,可不敢接受仲子的赏赐。”严仲子避开别人,趁机对聂政说:“私下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将作为您母亲大人买一点粗粮的费用,也能够跟您交个朋友,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聂政说:“老母在世,我不敢对别人以身相许。”严仲子执意赠送,聂政却始终不肯接受。但是严仲子最终还是尽到了宾主相见的礼节,告辞离去。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聂政于是就见严仲子。严仲子原原本本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国宰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居住的地方士兵防卫严密,如今承蒙您不嫌弃我,应允下来,请增加车骑壮士作为您的助手。”聂政说:“如今刺杀人家的宰相,宰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势下不能去很多人,人多了难免发生意外,发生意外就会走漏消息,走漏消息,那就等于整个韩国的人与您为仇,这难道不是太危险了吗!”于是辞别严仲子只身去了。他带着宝剑到韩国都城,韩国宰相侠累正好坐在堂上,持刀荷戟的护卫很多。聂政径直而入,走上台阶刺杀侠累,侍从人员大乱。聂政高声大叫,被他击杀的有几十个人,(为了不连累自己的姐姐,)又趁势毁坏自己的面容,挖出眼睛,剖开肚皮,流出肠子,就这样死了。韩国把聂政的尸体陈列在街市上,出赏金查问凶手是谁家的人,没有谁知道。于是韩国悬赏征求,有人能说出杀死宰相侠累的人,赏给千金。过了很久,仍没有人知道。聂政的姐姐聂嫈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的宰相,陈列着他的尸体,说:“大概是我弟弟吧?唉呀,严仲子了解我弟弟!”于是马上动身,前往韩国的都城,来到街市,死者果然是聂政,就趴在尸体上痛哭,极为哀伤,说:“这就是轵邑深井里的聂政啊。”街上的行人都说:“这个人残酷地杀害我国宰相,君王悬赏千金询查他的姓名,你怎么敢来认尸啊?”聂嫈回答他们说:“聂政所以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屠猪贩肉的人中间,是因为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出嫁。老母享尽天年去逝后,我已嫁人,严仲子从穷困低贱的处境中把我弟弟挑选出来结交他,恩情深厚,我弟弟还能怎么办呢!勇士本来应该替知己的人牺牲性命,如今因为我还活在世上的缘故,重重地自行毁坏面容躯体,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韩国街市上的人都大为震惊。聂嫈于是高喊三声“天哪”,终于因为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俗吏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①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胜出,复为谏大夫,口荐霸于上,上擢霸为扬州刺史。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毛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②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子孙为吏二千石者五六人。

(节选自《汉书卷八十九》)

注解:①大议:朝廷集议国家大事。②乡部:机构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同产有罪劾免

坐:因为

B.去食谷马

食:食物

C.属令周密

属:通“嘱”,叮嘱,告诫

D.霸见迎劳之

劳:慰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俗吏严酷以为能

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

B.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C.上垂意于治

不拘于时,学于余

D.所问毫毛不敢有所隐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黄霸“善治”的一组是()

①冯翊使领郡钱谷计

②独用宽和为名

③数下恩泽诏书

④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

⑤务耕桑,节用殖财

⑥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

⑦务在成就全安长吏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⑤⑥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年轻时学习了法律,喜欢为官。管理郡中钱谷时,以廉洁闻名,后得提升,补任河东均输长,又因廉洁被推举担任河南太守丞,得到上级的赏识和属吏、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B.黄霸任扬州刺史时,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让百姓知道皇上恩泽诏书的好意,使赡鳏寡贫穷有所养,然后制定教令,设置父老、师帅、伍长,勉励人们做好事并防止奸邪之徒。

C.黄霸曾经派属吏巡视,属吏不敢住驿站,道旁吃饭时被乌鸦夺去了肉,但机密还是泄露了。黄霸和属吏谈话时谈到此事,属吏大惊,以为黄霸知道他全部行踪,一点也不敢欺瞒。

D.黄霸从不轻易替代损伤年长的属吏。督邮欲赶走年老、耳聋的许丞,黄霸表示反对,认为许丞是廉洁的,虽然年岁大了,还能拜起送迎,应该好好帮助他,不应该让贤能的人失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

(2)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

参考答案

1.B(食,吃;“去食谷马”指不饲养吃谷物的马)

2.C(A项,介词,把;B项,连词,于是;C项,第一个介词,表示“垂意”的对象,也可不译,第二个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D项,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结构,作中心语,“……的事情〈人〉”)

3.B(①“冯翊使领郡钱谷计”尚未表现出其“善治”的特点,③是皇帝的做法,与黄霸“善治”无关,⑥是有个平民恰巧发现了属吏的肉被乌鸦夺走,未表现其“善治”特点)

4.C(“机密泄露”的说法无据)

5.

(1)鳏寡孤独有死了而无法埋葬的,乡部用信告诉黄霸,黄霸全都为其分别加以处理,某地的大树木可以用来做棺材,某亭的猪子可以用来祭祀,下吏前去验看后发现一切都如黄霸所说。(“无以”:无法;“书”,用信;“具为区处”:全部为其分别加以处理;“可以”,可以用来)

(2)多次变换长吏,欢送旧官迎接新官的费用和奸滑小吏乘交接之际弃匿簿书来盗取公物,公私所耗费用很多,这些都应当由百姓拿出,所更换的新官又不一定贤能,有的不如以前的官吏,只是增加混乱。(“数”:多次;“缘”,乘〈趁〉交接之际;“绝簿书”,弃匿簿书,“相益为乱”,增加混乱)

译文:

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郡阳夏县人。黄霸年轻时学习法律,喜欢做官,汉武帝末年授官侍郎谒者,因兄弟有罪受牵连被弹劾免官。以后被授官担任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让他管理郡国钱粮的出入之数。其簿册清楚没有侵隐,因廉洁被称赞,被察举而升任河东均输长,又因廉洁被推举担任河南太守丞。太守非常信任他,吏民都爱戴尊敬他。平庸无能的官吏把严酷的刑罚看成才能,而黄霸却只用宽厚温和的政策进行治理而出名。担任丞相长史,因为与公卿在朝廷集议国家大事,知道长信宫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犯了大不敬罪,黄霸讨好他,不检举弹劾,皇上将他们俩都委付给廷尉,囚禁在牢狱之中,应当处死。夏侯胜出狱后,重新担任谏大夫,又在皇上面前口头推荐,皇上于是提拔黄霸担任扬州刺史。当时皇上注意国家治理,多次颁发恩泽诏书,但很多官吏没有让百姓知道。黄霸为太守挑选品行好的官吏,分部宣布诏令,让百姓都知道皇上的好意。命驿馆、乡里治所都喂养鸡猪,以便赡养鳏寡贫弱的人。然后制订教令,设置父老、师帅、伍长,颁行于民间,勉励他们做好事防止奸邪之徒,以及致力农桑,节俭增财,种植树木、喂养牲畜,不喂养吃谷的马匹。黄霸曾想有所考察,于是挑选了年长廉洁的属吏并派他巡视,告诫他不要泄露出去。这一属吏出去后,不敢在驿站停留,在道旁进食时,乌鸦迅速抓取了他所要吃的肉。有个准备到郡府谈论事情的人刚好看见了,黄霸与这人谈到了这件事。过了两天这个属吏回来拜见黄霸,黄霸看见他后欢迎并慰劳他,说:“非常辛苦!在路旁进食却被乌鸦把肉叼走。”这个属吏大惊,认为黄霸全部知道他的行踪,黄霸所询问的,这一属吏连极小的事情都不敢隐瞒。鳏寡孤独有死了而无法埋葬的,乡部用信告诉黄霸,黄霸全都为其分别加以处理,某地的大树木可以用来做棺材,某亭的猪子可以用来祭祀,下吏前去验看后发现一切都如黄霸所说。他记事的能力之强达到这种地步,吏民不知道他用的什么方法,都称赞他神明。黄霸尽力实行教化,若有不从的,然后才使用刑罚,从不轻易替代损伤长吏。许县丞年老,犯耳聋病,督邮将此事告诉黄霸并想赶走他,黄霸说:“许县丞是一名廉洁的官吏,虽然年老,但还能拜起送迎。姑且好好地帮助他,不要使贤能的人失望。”有的人询问他的缘由,黄霸回答说:“多次变换长吏,欢送旧官迎接新官的费用和奸滑小吏乘交接之际弃匿簿书来盗取公物,公私所耗费用很多,这些都应当由百姓拿出,所更换的新官又不一定贤能,有的不如以前的官吏,只是增加混乱。”黄霸靠表面宽大暗中明察得到吏民拥护,户口每年增

加,治绩为天下第一。甘露三年(前51)死去,谥号为定侯。黄霸的子孙做二千石官的有五六人。

【作者简介】

赵振威,高级教师,执教于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

篇5:课外文言文练习(一)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太平广记》)

1.解释词语:

(1)俄有老父至俄:一会儿

(2)但见事多矣但:只

2.选出下列各句中“以”字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介词,用

A、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介词,把

C、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促织》)介词,用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介词,因为

3.请选出与例句中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并逐一解释:

例句: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中:名词作状语,在中间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动词使动用法,使„„发出响声

B、吾从而师之师: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词作状语

D、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使„„承担

4.翻译:

计无所出译:想不出什么办法。

5.鲁人的可笑之处在哪里?

答:执杆者不知变通,老者自作聪明,弄巧成拙。

★演练二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人夜暴疾,命门人(此指佣人)钻火(打火)。是夕阴暝,督迫颇急。门人忿然曰:“君责人亦大无理。今暗漆,何以不把火照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选自《太平广记》)

1.选出与例句中“暴”意义相同的一项,并逐一解释:

例句:魏人夜暴疾突然

A、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残暴

B、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暴躁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突然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晒

2.选出与例句中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例句:魏人夜暴疾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A、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雁荡山》)名:名作动,命名

B、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序:名作动,做序

C、成以其小,劣之(促织)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劣

D、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云、响:名作状,像云像回声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有——又

B、暴秦之欲无厌厌——餍

C、君责人亦大无理大——太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无通假字

★演练三

有一郡守病,佗(华佗,三国时名医)以为其人盛怒则差(chài,病愈),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嘱使勿逐。守瞋恚(恼怒)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选自《三国志》)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认为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结局

C、古之学者必有师学习的人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渐渐

2.选出“而”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者:答案:D表修饰(其余三项表转折)

A、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

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吾尝终日而思矣

3.解释词语:

A、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货:财物

B、无何弃去无何:不久

C、留书骂之书:书信

D、守瞋恚(恼怒)既甚甚:很

★演练四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匡衡(汉朝人)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大户人家)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酬)。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词语:

A、邻舍有烛而不逮逮:达到

B、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愿:希望

C、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酬)与:帮助

D、遂成大学大学:古今异义词,非常有学问的人

2.下列各句中都含有介宾短语后置,请选出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BD中的介宾短语在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做状语。C项中的介宾短语在翻译时不提前,而是在原位置做补语。

A、资给以书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齐人勿附于秦

篇6:文言文实词早读检查练习一

1文言文实词早读检查练习一

1、找出下列加点实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A、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爱燕之狗屠与善击筑者高渐离。

2、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君谓计将安出:“什么”“哪里”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身”“养生”

C、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怎样”D、既来之,则安之:“安定” “安稳”

3、找出下列加点实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忠而见疑,信而被谤。

A、妆成每被秋娘妒。B、被发行吟泽畔。

C、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D、芙蓉覆水,秋兰被涯。

4、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人穷则反本:根源。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本来。

C、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册。D、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根本、基础的东西。

5、找出下列加点实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B、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C、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D、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6、找出下列加点实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徐而察之

A、向察众人之议B、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C、郡察孝廉,州举茂才。D、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7、找出下列加点实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曾不若霜妻弱子。

A、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B、人道寄奴曾住。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D、曾益其所不能

8、找出下列加点实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A、沛公诚欲倍项羽邪。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必矣。D、帝感其诚。

9、找出下列加点实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动以朝廷为辞。

A、近者奉辞伐罪。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蜀之鄙有二僧。

3、然而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5、除臣洗(xián)马。

6、仆诚以著此书。

7、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上一篇:管治方式下一篇:淘品牌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