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传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4-04-29

张祖传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共9篇)

篇1:张祖传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3分)A

3、(3分)D

4、(3分)A

5、(6分)

(1)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

(2)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适合的人。

译文

张祖,字彥宗,以字为名被世人所知。十三岁时,父亲、祖父相继去世,独自侍养母亲一起居住。

洪武元年,闽中法令严酷,约束官吏的法令尤甚。有害怕被征召劳役的人来约张祖一起斩断右手大拇指来免除劳役。张祖疑虑拿不定主意,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说:法令可以逃避,手指斩断后就不能再连上,何不逃离呢?于是逃跑藏匿起来。不久,斩断指头的事被发现,诏令逮捕发配去戍边。犯罪的人说张祖开始与自己相约这样做的。追捕张祖很久没有抓到。正赶上新皇即位大赦天下,就回来了。家中一无所有,以至于变成马厩牛圈,毁木斗桶做薪柴。张祖想不努力学习就不能振兴门户,于是决心学习儒学。这个时候,皇帝下诏有八顷田以上的人家,选出一个儿子或孙子为小吏。县里文书送到(征如张祖),张祖拒不接受,手拿经书愤愤的说:我是做小吏的人吗?县令报告按察司,按察司再发文让张祖前去,张祖像县里一样坚决不接受。使者仔细地看了看顾他,说: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于是带他一起离开了。

张祖已经通晓儒学,又明晓九章算法。当时正推行方田均税法,就把这件事交付给他。文书满几案,张祖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分类梳理、安排、谋划,事情做的有条有理、有据可查。

建文帝时,张祖为吏部小吏。不长时间,云南布政史张公紞被召入为吏部尚书,于是下属官吏很多都更换了,唯独说张祖办事老城、守法度而没有更换。当时建文皇帝正与方孝孺等人讲求古法治国,治理国家的事很多都改变了太祖的旧制度,变法章奏每天都传到吏部。张祖暗中对张公紞说:高皇帝起于平民,据有天下,创立新法制度,规模很大。治理国家应追求实效。现在法制已定,每天都有变更,未必胜于旧法,只给有不同意见的人提供借口,何必这么急着改变呢? 张公紞认为他说的很对,但因群议太盛,没有采用。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合适的人。张公紞说:没有比张祖(再合适的)。授张祖为留守知事。

等到靖难之师渡江成功后,张祖做安吉县丞。张公紞被解除职务自杀,尸体抬回家,属吏没有敢去探视的,只有张祖前往帮助料理丧事。出殡完毕,哭着祭奠后离开,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

安吉多山,向来多逃到本地的百姓,隐藏田地不能如实上报,收上的财赋很少。张祖到任后,清廉勤勉自守,尊敬礼待贤士大夫,与他们协商探讨,在职九年,稽查核实财赋,修筑池鱼之殃堤坝,不可胜数。逃到本地的百姓隐藏田地的令他们登记户籍交税,免其罪过,声名卓著远扬,因考核等级最高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上任行经吴桥的时候去世,只有一个儿子扶丧归家。

篇2:张祖传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陆光祖,字与绳,平湖人。年十七,与父同举于乡。寻登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濬县知县。兵部尚书赵锦檄畿辅民筑塞垣,光祖言不便。锦怒,劾之。光祖言于巡抚,请输雇值,民乃安。郡王夺民产,光祖裁以法。补祠祭主事,历仪制郎中。严讷为尚书,雅重光祖,议无不行。及讷改吏部,调光祖验封郎中。既而改文选,益务汲引人才,登进耆硕几尽。又破格擢廉能吏。或由乡举贡士,或起自书吏。由是下僚竞劝,讷亦推心任之,故光租得行其志。左侍郎朱衡衔光祖,有后言,御吏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大学士高拱掌吏部,谋倾徐阶。阶宾客皆避匿,光祖独为排解。及拱罢,杨博代为吏部,义之,特起南京太仆少卿。又就进大理卿。半道丁父艰。万历五年起故官。张居正以夺情杖言者,光祖遗书规之。及王用汲劾居正,居正将中以危祸,光祖力解得免。

居正与光祖同年相善,欲援为助,光祖无诡随。十一年冬,荐起南京兵部右侍郎。甫旬日,召为吏部。悉引居正所挟老成人,布九列。李植、江东之力求居正罪,光祖言居正辅翼功不可泯,与言路左。

吏部尚书宋纁卒,遂用光祖代。时部权为内阁所夺,纁力矫之,遂遭挫,光祖不为慑。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时行谢政,特旨用赵志皋、张位,时行所密荐也。光祖言,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帝命不为后例。光祖清强有识,练达朝章。每议大政,一言辄定。丕扬劾罢光祖,后再居吏部,推毂之甚力。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罪妄诉者,人服其量。

(节选自《明史·陆光祖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讷为尚书,雅重光祖 雅:非常

B.由是下僚竞劝,讷亦推心任之 劝:勉励

C.张居正以夺情杖言者 杖:杖打

D.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 徇:顺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陆光祖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

①光祖言于巡抚,请输雇值 ②郡王夺民产,光祖裁以法

③欲援为助,光祖无诡随 ④光祖言居正辅翼功不可泯

⑤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 ⑥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光祖当官理务,不畏强御。在代替宋纁担任吏部尚书时,虽然当时部权被内阁所夺,宋纁也因极力矫正此而遭挫,但陆光祖并不因之而畏惧。

B.陆光祖举荐人才,不拘一格。在他担任文选郎中时,尽职发掘人才,既能对素有威望的士大夫尽数选用,又能破格提拔廉洁、能干的官吏。

C.陆光祖遭人弹劾,但无芥蒂。他处事唯以是非论断,几度推举曾经劾罢自己的官吏,如王用汲、孙丕扬、蔡时鼎、陈登云等,大家都叹服他的气量。

D.陆光祖聪慧好学,卓有识见。十七岁时就与父亲同时考中举人,不久即考中进士;通晓朝廷典制,每当朝廷议论大政方针,他总能一言确定要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甫旬日,召为吏部。悉引居正所摈老成人,布九列。

(2)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罪妄诉者。

答案:

4.(3分)A 5.(3分)B 6.(3分)C

7.(10分)

(1)(5分)刚刚过了十天,就被召为吏部职。他把张居正所排斥的旧臣全部召回,安排在九卿各部中。

译出大意3分;“甫”“引”2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当时陆光祖担任尚书,替蔡时鼎洗刷了被诬陷的罪名,惩处了胡乱诉讼的人。

篇3:张祖传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综观2016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 “选材多样, 考查全面”的“风貌”清晰可见。主要特点如下:

1.选文来源呈多元化态势。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Ⅱ卷、Ⅲ卷和上海卷 (前一篇) 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二十四史》, 北京卷选的是诸子散文, 江苏卷选的是家传, 浙江卷选的是古典小说, 上海卷 (后一篇) 选的是杂记 (《勿斋记》) ……选文内容涉及政绩、谏诤、廉洁、经济、民本、治学、读书、孝道、修身等方面, 具有鲜明的重视传统文化的倾向。

2.考点设置上有所侧重。2016年高考的各套试题均考查了文言句子翻译。值得注意的是, 文言断句题备受命题者青睐——全国卷继续直接设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标志着该题型从“地方”走向了“中央”并站稳了脚跟。此外, 全国卷和各省市自主命题卷还重点考查了文化常识、文言实词、概括分析等。

3.主观题题型多样化, 分值也在不断攀升。上海卷、北京卷、江苏卷等, 利用主观题考查了考生分析鉴赏文言文的能力。此类试题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将来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方向。

2016年的文言文阅读试题给予我们的备考启示: (1) 阅读文本要多样化。诸如唐宋八大家的叙事文、蒲松龄的文言小说, 游记类、论说类、序跋类、墓志铭等文章, 都应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 (2) 要有意识地培养文言断句的能力。 (3) 要避免重言轻文的现象。重视对文本内容、内涵的理解分析, 养成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从人、事、理方面圈点文章要点, 为进一步理解分析打好基础。 (4) 遇到新的题型、新的考查角度时, 要冷静、沉着地应对, 看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 然后再作答。

【真题回放】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考点透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题思路】这种考查方式, 命题人的做法是, 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文字中的两处错误, 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 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 另一个选项无错误。具体到本题, 首先, “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于情理不通——不可能是“其他州县得以夜不闭户”, 所以排除C、D项。A、B两项, 关键是“移书” (发送文书) 的位置, 按照句意, 应是“移书诘盗”;如果断成“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那么就将“移书”错当成“亡”的宾语了。

【参考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 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意为确定储君, 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 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 各有专司, 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 后来改国号为辽, 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考点透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试题给出的都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知识, 要求考生选择“不正确的一项”。C项, “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的说法是错误的,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参考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 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 当时湖水常常外溢, 民田受害, 他兴修水利工程, 将水引入曹娥江, 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 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 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 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 据理力争, 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 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 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 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 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 思虑周密, 曾举荐王安石, 王安石受到宠信, 他考虑子孙前程, 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王安石, 终于得到回报。

【考点透析】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解题思路】在拟制本题时, 命题者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 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C项,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解说有误, 依据原文“‘雄州赵滋勇而有谋, 可任也。’使谕以指意”可知, 并没有“派使者偕同”。“使谕以指意”属于省略句, 即“使 (之) 谕以指意”。有些考生不明特殊句式, 再加上读不懂原文最后的“初荐王安石, 及同辅政, 知上方向之, 阴为子孙计……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这几句, 误认为“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中的“处处”是夸大其词, 因而错选了D项。

【参考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锡宴不赴, 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 而必使亲临, 处之安乎?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 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透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和运用现代汉语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解题思路】理解是翻译文言文的基础, 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的理解。第 (1) 句中的“锡”“虔”“之”是需要考生作一番推断的, 如“之”, 应指代“人主有疾, 而必使亲临”;“锡”通“赐”, 见于《离骚》中的“肇锡余以嘉名”。同样, 第 (2) 句中的“从容”“救正”“持禄固宠”, 考生也要用心琢磨, 如“从容”, 古义是“私下 (非正式的) ”, 但在句中是“从容不迫”的意思;“持禄固宠”中的“固”, 可依据结构来判定, 是一个动词。

【参考答案】 (1) 赐宴不到场, 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 如果还一定要他亲自设宴, 您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锡”“虔”“处之”各1分, 大意2分)

(2) 苏轼曾经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 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加固恩宠。 (“尝”“救正”“固宠”各1分, 大意2分)

【备考指导】

一、实词词义的推断技巧

文言文阅读的材料, 篇幅虽不长, 但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却非常普遍, 再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 这些都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因此, 在答题时, 考生要具备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力。

1.利用形训, 即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词的本义。如: (2016年江苏卷第6题C项) 詈不佳——詈:责骂。“詈”, 以“言”为形旁, 与“说话”有关, 所带宾语又是“ (文章) 不佳”, 可见将“詈”解释为“责骂”是正确的。

2.运用声训, 找到通假关系, 用本义解释假借义。如: (2016年山东卷第9题A项) 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同“悦”, 高兴。“说”与“悦”通假, 且“说”前面有主语“众”, 由此可判断“说”的解释无误。

3.借助成语推断词义。如: (2016年山东卷第9题C项) 下之疾其上甚矣——疾:痛恨。 (2016年天津卷) 终身饮恨——饮:含着。借助成语“疾恶如仇”“饮泣吞声”, 可判断出“疾”“饮”的解释是正确的。又如: (2015年湖南卷) 古人常有是训矣——训:斥责。 (2015年浙江卷第16题B项) 当涂兵之冲——冲:突袭, 冲击。借助“不足为训”“首当其冲”, 可判断出“训”应是“法则、典范”的意思, “冲”应是“要冲、交通要道”。

4.借助句内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如: (2016年山东卷第9题B项) 土事不文, 木事不镂——文:花纹。在“土事不文”中, “文”受“不”修饰, 显然已活用作动词, 应解释成“装饰花纹”;“木事不镂”中的“镂”, 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意思是“镂刻花纹”。

5.借助句式推断词义。如: (2016年山东卷第9题D项) 宗君而处身——宗:尊崇。“宗君而处身”的前文是“安国而度家”, “安国”即“安定国家” (或“使国家安稳”) , 则“宗君”可解释为“尊崇国君”。

6.根据上下文推知词义, 即“因文定义”。如: (2016年江苏卷第6题B项) 病目眚——病:疲惫。根据语境 (“甲午正月朔, 即入南都, 读书鸡鸣山, 昼夜不辍, 病目眚, 下帏静坐者三月”) , 说的是祖父张汝霖甲午正月初一就进入南京, 在鸡鸣山读书, 昼夜不停止, 眼珠上长了斑翳, 放下帷幔静坐了三个月, 由此可推知“病”是“患……病”的意思;“病目眚”即“患了目眚病”。又如: (2016年北京卷第9题C项) 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赋:给予。根据齐桓公“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 求生鹿于楚”, 而且“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 二十赐子金百斤, 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即通过高价出售“生鹿”, 楚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 财用也充足了。根据语境, 可判断“赋”是“征收赋税”的意思。

二、文言虚词复习策略

1.学会判断具体语境中单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用法灵活, 考生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综合上下文的文意和词语的语法特征, 才能准确而迅速地判断其意义。对于具体语境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生大多只注重意义, 而不注重用法, 这很容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其实, 在辨析异同时, 应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 这样可以化繁为简, 绕开误区, 准确作答。如2016年北京卷第10题B项:其·人民习战斗之道/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加点的“其”字, 在前一句中是人称代词, 可译作“它的”;在后一句中是语气副词, 表祈使语气, 可译作“可以”。

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 也可以作连词, 鉴别起来也很简单, 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比如:

(1)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句中的“为”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 作“道”的状语, 因此“为”是介词。

(2) 非不贤也, 为其不可得而法。 (《察今》) 句中的“为”后面接的是主谓短语, 因此“为”是连词, 表原因。

2.了解常见双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

(1) 取吾璧, 不予我城, 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吾子取其麋鹿, 以闲敝邑, 若何? (《殽之战》)

(3) 与不谷同好, 如何? (《左传·齐桓公伐楚》)

(4) 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 (《孟子·梁惠王上》)

(5)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6) 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以上各句, 句 (1) 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 句 (2) 至 (4) 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 句 (5) 中的“如……何”意为“把……怎么样”, 句 (6) 中的“孰与”是“与……比较, 哪一个……”的意思。

(2) 表反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

(1) 夫晋, 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2) 君子质而已矣, 何以文为? (《论语·颜渊》)

(3)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何辞为? (《鸿门宴》)

(4)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 “何厌之有”即“有什么满足的呢”, 是反问句。“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 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 “为”是句末语气词, 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 “何辞为”可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3) 表揣测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得无……乎 (耶) ”“无乃……乎”。

(1) 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2) 成反复自念,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3) 师劳力竭, 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 (《殽之战》)

“得无……乎 (耶) ”“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 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可译为“恐怕不同吧”,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可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 “无乃不可乎”可译为“恐怕不可以吧”。

三、文化常识分类整理

1.人的称谓。

(1) 直称姓名。

(1) 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 扬之泰州人”。

(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贾余庆献谄于后”。

(2) 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 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 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人, 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 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 故而人称汤临川;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故而人称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 故而人称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 (安徽合肥人) , 下联“常熟”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和。

(3) 称郡望。

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人, 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 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 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 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4) 称爵名。

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 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 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征曾封爵郑国公, 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 故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 故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 故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 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5)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 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 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谭嗣同为谭壮飞 (其斋名为壮飞楼) 。

(6) 兼称。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 后两人先写与作者的关系, 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 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 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 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 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2.官职。

(1)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 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 一般中书省管决策, 门下省管审议, 尚书省管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 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 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 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 (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 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户部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 (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 (管军事, 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刑部 (管司法刑狱, 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工部 (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 副职称侍郎, 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 一直延续到清末。

(2)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 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1) 拜。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 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 不去就职。

(2) 除。拜官授职,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一句中的“除”, 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 擢。提升官职, 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 擢之乎宾客之中, 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 迁。调动官职, 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 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 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 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 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 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 黜。“黜”是降职、罢免、废除的意思, 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 去。解除职务, 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的调整官职, 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如《张衡传》:“视事三年, 上书乞骸骨, 征拜尚书。”

四、文言断句有“章”可循

要提高文言断句的准确率, 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具体应注意以下五点:

1.通读语段, 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 顾及前后文, 反复研究, 把握主要内容。如:

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曾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

经过反复通读, 先抓住要点, 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 办的是什么事, 为什么这样做, 结果如何, 等等。

文中提到的人物有:“上”, “何” (根据选文出处, “何”指的是“萧何”) , “功臣”。

事件:综观全段, 说的是“上” (汉高祖刘邦) 以打猎为喻, 向众功臣说明为什么“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

为什么这样做?依据“上”的说法 (“诸君徒能走得曾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 , 可见在刘邦看来, 萧何的功劳远胜于群臣。

这件事的结果:“群臣后皆莫敢言”, 由此可知群臣不得不接受了刘邦的观点。

2.确定词的意义、注意语序和分析句式, 重点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例如, 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 是“句” (句末停顿) , 还是“读” (句中停顿) , 就需要考生运用文言知识反复研究。如“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 “酂侯”是专名, 其间决不能断;“上以何功最盛”有主有谓, 叙一事, 是主谓句, 后面应当断;“酂侯”是“封为”的宾语, 当属上。又如“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至“大小各有差”处, 一事已叙完, 应断为“句”, 其他为“读”。

3.古人写文章讲究语句整齐对称, 行文中上下句常常用相同的字数、结构。这一点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如“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 应断作“臣等身被坚执兵, 多者百余战, 少者数十合, 攻城略地”。又如刘邦的设喻“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 应断为“追杀兽者狗也, 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

4.一些对话的标志, 如“曰”“云”“言”等, 也可供断句时参考。比如文段中的“功臣皆曰”“上曰”等。另外, 一定要注意“曰”后面的文字到什么地方为止。如“曰知之知猎狗乎”, “曰”的内容只能是“知之”两个字, “知猎狗乎”是刘邦的问话, 不是功臣的回答。

5.一些常用虚词, 也可作为断句的参考。如常放于句首的“盖”“夫”“故”“岂”, 放于句末的“之”“也”“矣”“焉”“哉”“乎”“欤”“耳”“邪 (耶) ”等。本段“何也”中的“也”, “诸君知猎乎”中的“乎”, “狗也”“人也”“功狗也”中的“也”, “至如萧何发纵指示”中的“至如”, 都可作为断句的参考。

五、准确翻译有窍门

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走样, 不漏译, 不错译。“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 无语病。“雅”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

1.正确翻译的前提是理解。

(1) 以易求难, 推敲关键词语。

高考试题中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 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 都难以理解, 而往往是只有两三个词语有较大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说, 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准确认知。

如2016年北京卷第12题: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 即奉国而归齐矣。

在句中, “无”“械器”“以”“二敌”“即”“齐”等都不难理解, 难的是“应”“奉国”“归”。“应”带了宾语“二敌”, 且“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的前一句是“衡山械器尽, 鲁削衡山之南, 齐削衡山之北”, 意思是说, 小国衡山已遭受齐、鲁二国之“削 (侵略) ”, 那么, 这里的“应”就该是“应对”“应付”的意思。再看“奉国”, “奉”是个多义词, 但既然支配着名词“国”, 且与下文“归齐”紧密相关, 则这个“奉”应是“进献, 下对上送东西”或“送, 给予”的意思, 灵活一点翻译, “奉国”就是“带领全国”。至于“归”, 既已“奉国”, 则“归”就是“归顺”“归附”了。于是全句应理解为:“ (衡山之君) 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 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这样看来, 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 就是分析语句的过程。

(2) 综观全文, 求助于上下文。

如2016年浙江卷第19题:读书三十乘, 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 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 所见同儿稚。

本段文字中, “方知余见小, 春秋问蛄蟪”该如何理解?首先应明确:它与“读书三十乘, 千万中一二”“石彭与凫毛, 所见同儿稚”等的含义是一致的。“读书”句运用了夸张修辞, 意思是“我读书多达三十车, 与琅嬛福地的藏书一比, 不过是千万分之一二”;而“石彭”句的大意是“即使像石彭与凫毛这样的长寿者, 他们的所见所闻亦与儿童无异”。再来看画线句, “余见小”当是主谓短语;《逍遥游 (节选) 》“蟪蛄不知春秋”, “蟪蛄”乃是“蝉”“知了”, “春秋问蛄蟪”应理解成“蛄蟪”难以知“春秋”, 这才与上下文相吻合, 并与《逍遥游 (节选) 》中的文句相契合。所以此句意思是:“ (经过此事) 才知道我见识浅陋, 就像夏生秋死 (或‘春生夏死’) 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2.直译句子应注意字字落实。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强调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 就是将原文中的一字一句落实到译文中, 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 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与原文保持一致。

“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性的要求, 在翻译时还应: (1) 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 原样保留, 不必翻译。 (2) 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或者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在译文中可以删去。 (3) 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的词, 应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如“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中, “兵”应换成“兵器”, “利”应换成“锋利”, “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

六、“归纳、概括”题解密

文言文阅读“归纳、概括”题的训练重点, 应放在分析上。要学会分析, 必须从研究试题如何“设障” (即设置与原文说法不一致的干扰项) 开始。命题者设置干扰的常见方法有:

1.曲解词义。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 故意错误解释文言材料中的某一词语。

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第6题D项:陈登云关心百姓, 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 当地年成歉收, 百姓相食, 他向朝廷呈告灾情, 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钟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本项错在“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钟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原文是“帝立遣寺丞钟化民赍帑金振之”, 其中“赍帑金”指的是“带上国库中的钱币”, 而非“筹措钱款”。

2.夸大其词。命题者在设置这类选项时, 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 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如2016年天津卷第12题B项: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 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 才写作此文, 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该选项错在“素来仰慕”, 相关原文为“后十七年, 台州既没, 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 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感而为之传”, 也就是说, 杨万里是在李台州去世后, 与丞相京公交谈时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 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的。

3.张冠李戴。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 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第6题C项:傅珪守正不阿, 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 他都能坚持己见, 不肯随意改变, 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 虽有言官请留, 他仍坚持离职。

与选项相关的原文为“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 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 不听”, “不听”的主语是皇上 (文意为两京的言官上奏请求留下傅珪, 但皇帝不答应) , 而非傅珪, 可见“他仍坚持离职”的说法有误。

4.颠倒事实。即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 造成选项错误。

如2016年江苏卷第7题D项: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 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 精准断案, 黄称赞他为奇才。

本项错在“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 无法解决”, 相关原文是: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 我勿受, 诸君亦勿受, 吾将以困张广昌。”即:黄贞父对同僚说:“援引成例应当由我来主审, 我不接受, 各位也不接受, 我将用这件事来使张汝霖困窘。”由此可见, “遇到难题, 无法解决”属于颠倒事实。

5.偷梁换柱。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

如2016年山东卷第12题B项: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 使天下归附, 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 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综观选文, 核心内容在于劝说君王“诚于爱民, 果于行善” (即要施行仁政) , 对“今君欲法圣王之服, 不法其制” (“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 不效法他们的制度”) 进行了批评。选项将“重要的不是‘法其服, 居其室’”偷换成“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 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

七、文言“简答题”应对要诀

1.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初读全文, 把握大意。这一步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 浏览或跳读一遍, 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内容, 能读懂六七成即可。第二步细看题目, 研读字词。在这一步骤中, 需逐一落实试题涉及的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第三步再读全文, 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 既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又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不能一看到试题有较大难度, 就慌了手脚, 而要利用有效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就简答题而言, 比较有效的方法有:

(1) 以旨解题。对有些题目, 考生必须弄懂全文主旨。请看下面的典型语段:

(刘) 晏专用榷 (专卖) 盐法充军国之用, 以为官多则民扰, 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 自余州县, 不复置官。先是, 运关东谷入长安者, 以河流湍悍, 率一斛得八斗至者, 则为成劳, 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 各随便宜, 造运船, 教漕卒, 江船达扬州, 汴船达河阴, 河船达渭口, 渭船达太仓, 其间缘水置仓, 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 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 每艘给钱千缗, 或言“所用实不及半, 虚费太多”。晏曰:“不然, 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 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 执事者至多, 当先使之私用无窘, 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 安能久行乎!”

题目:文段内容体现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请简要概括。

首先要分析文段记叙了刘晏的哪些行为。综合起来看, 有“置官”“置仓”“给钱”。他的行为透露出怎样的理念呢?第一件, 刘晏是按需置官, 这不同于依人设官, 透露出民本位的思想。第二件是“缘水置仓”, 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思想。第三件, “为永久之虑”, 是从长计议的理念。因此, 参考答案为:体现了刘晏按需置官、因地制宜、从长计议的管理理念。

(2) 以注解题。文言文阅读有时会给出一些注释, 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绝不能视而不见。

篇4:浅谈文言文的阅读及练习教学

一、阅读教学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一)背诵法。掌握一些常用的背诵方法很重要,教师可适当介绍这些方法,如分层法(一部分一部分地板块记忆)、诵听法(听人读与自己背交替进行)、间隔法(把背诵在时间上间隔开来)……,还要让学生掌握这样一条原则:不只动口,人体的各种器官要全面投入,眼看、嘴念、脑思、手势比划、抄录誊写等,这样,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串讲法。串讲法的优势在于字词句子的诠释疏通到位,即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它能避免遗漏知识点,增大教学密度,便于形成较为完整的文言知识结构。但这一方法产生的弊端也很明显;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大脑陷于抑制状态,旺盛的求知欲被“串”走了,学生的能力被“串”掉了,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正确的方法是,该“串”则“串”,不宜“串”则另取他法,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三)类推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文言词语的教学还可以从字形人手,根据字形推知字的本义,进而推知它的引申、比喻义,最后整理归纳出该字诸义项的内部联系和区别。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其中“比”字,字形上为两个紧挨在一起,本又为“挨着”、“靠近”;后又引申为“比照、比拟”等意义。又如“兵”字,字形作双手持大斧,而“斧”字正是古代十八般兵器之一,可见,“兵”的本义是武器,“兵”的引申义有士兵、军队、打仗、战略、战术等因为经常携带武器的人是士兵,而士兵组成的单位是军队,军队的主要工作是打仗,而研究打仗的学问便是战略、战术了。

二、练习教学

(一)在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加强朗读练习。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要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古人的文章和古人晤对一堂,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朗读时,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记得快,能培养文言的语感。需要强调的是,朗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不同。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我们虽然能通过汉字,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音来,但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叶圣陶先生曾经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理象,“弃甲曳兵而走”六个字中,除了“曳”字外,其余五个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学毕业生都会认写,但会认会写却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弃”只在“放弃”这个词里学过;“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没学过,当然不明是“拖”的意思;“兵”字认识,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认识,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程度,纵使悟性很高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地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因此,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言中的意义的字及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识字”提供了方便。我之所以强调在朗读前要理解词义、了解句式,是因为过去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过分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作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比如说,只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词句,甚至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讲完之后就是读,就是背,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一直到熟悉,熟到什么程度?一般说来,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更好。

(二)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注意古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因为对象或场合的不同,同样一个意思,所用的词语和句式有细微的不同,或色彩不同,或语气不同,区分这些不同之处,有助于加深理解。词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且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

篇5:剃头张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邵孤城

小鬼子还没从野猫口登陆虞城的时候,剃头张担着剃头挑子天天十里八乡地赶场,生意十分红火。别人请他剃头图的就是他招牌上挂的六个字:“干净、好看、舒服。”“干净”说的是他剃过的头不会在身上沾一根头发,“好看”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他剃的头有型有款,这真工夫还在“舒服”上,刮脸修面掏耳朵,老一辈剃头匠人传下的本事剃头张一样也不丢,还外加了拿捏的功夫,经他的手在你肩膀上一搭,能酥到骨头里去。

剃头张还有一手“八音刀”的绝活,轻易不肯出手,就连得了他真传的小剃头张也没能学到皮毛。小剃头张是剃头张的儿子,子承父业,先是跟着剃头张,手艺到家后就自立门户,自己担着挑子揽生意去了。小剃头张人活络,常常往城里去,朋友面广,剃头张也不去管他,妻子过世后,剃头张很宠溺这个独苗苗。手艺压身,剃头张不愁儿子将来没饭吃。

这天,剃头张刚把王铁匠的头清理干净,中村就带着他的部队从野猫口开进了小王庄。中村看着剃头张给一脸肥皂沫的王铁匠修面,摸摸自己几天没刮的胡子,直剌剌跑过去,一把把王铁匠从椅子上拉了下来,自己一屁股坐了上去。

剃头张也不说话,“啪”一甩围裙给中村围好,剃头剪子利索地在中村头上活动开来,一簇簇头发纷纷落到地上,也就片刻工夫,中村前后就像换了个人。剃头张取来一面镜子,中村满意地点点头,正要站起来,剃头张的一双手就搭到肩膀上,乍一使劲,疼得中村“哎哟”一声,刚想发怒,又忽觉从脚底下冒上来一股酸酸的.麻麻的感觉,只觉得浑身说不出的爽。这一路的舟车劳顿顿时烟消云散,中村情不自禁闭上了眼睛,正享受着的时候,只听“啪”一声,剃头张什么时候已经解下围裙,正看着一脸不舍的中村,示意他已经好了。中村这才意犹未尽站起身准备开路,剃头张一把把他拉住,伸出手来。

“八格!”一名荷枪实弹的鬼子兵把枪瞄准了剃头张。

“你的,哟西!”中村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大洋放到剃头张手里。

剃头张从鬼子身上讨到一块大洋的新闻转眼就从村头传到了村尾,都传他好胆量的时候,他却把招牌挂到家门口,再也不出门揽生意了。这样过了一个月,地保找上了门,趁剃头张给拿捏的时候,地保悄悄说,“老张,人家中村长官看上你的手艺了啊!他托我给你传个话,问你愿不愿意到他那里当差?这可是份美差啊!”

剃头张顿时停了下来:“你代我谢过中村长官的美意,我给乡野粗人剃惯了头,怕是服侍不了中村长官啊!”说完,自顾自收拾起剃具来。小剃头张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热络地一把勾住了正不知怎么下台的地保,一边就拉着他往外走。

剃头张惴惴不安地过了几天,鬼子那边却没一点动静。奇了怪了,剃头张正暗暗思量,一个熟客进门就嚷嚷起来:“老张,你儿子现在可不得了,成小鬼子身边的红人了啊!”剃头张一头雾水地问:“怎么回事?”一边就给客人围好围裙。“你还不知道?鬼子这两天清乡,你儿子立下大功了,游击队那几个据点全给抄了。好在游击队机敏,好像预先也得到了消息,提前就撤离了。小鬼子扑了个空啊!”剃头张这才恍然大悟。送走客人,剃头张匆匆下了门板提前打了烊。

清乡越来越猖獗,风声越来越紧,外面都在传,游击队已经被包围进了芦苇荡里了,鬼子兵即将要展开对芦苇荡的大搜捕。剃头张托地保给小剃头张捎个话,让他务必回家一趟。

穿着日本军装的小剃头张回家了,剃头张怎么看怎么也不像是自己的儿子。他冷冷打量着小剃头张:“你这一向可好?”

“好啊,挺好啊!”小剃头张打着哈哈。

剃头张叹了口气:“你不是一直想学八音刀吗?我今天就传了你吧!”

剃头张找出一把锈迹斑斑的剃刀,在荡刀片上细细打磨着。“这就是八音刀?”小剃头张好奇地问。

“八音刀不是一把刀,是一种刀功!你坐下,我演示给你看!”话说着,剃刀已经在小剃头张耳廓上着落,化作“沙”一声响,“这是雨声!”刀尖到了耳坠,稍停片刻--“唰”一声,“这是风声!”刀刃循循向上,带出一轮“悉”声,“这是穿衣声!”突然飞刀至耳丁,左右连刮发出“吱、呀”声,“这是开门声!”刀尖猛翻入内耳轮,旋、旋、又旋--“哐、碰、嗡”三声盘旋而过,“这是鸡飞狗跳声!”……小剃头张听着耳边八音响过,抑扬顿挫,一气呵成,人不由一震,顿时通体舒泰。

“你知道吗,八音刀又叫送别刀,那是专门给临终的人用的刀功,让那些即将离世的人再次回味人生那些最平凡的况味。这些年,为了给其他的剃头匠人留口饭吃,我立下规矩不再剃送终头,三十年了啊,这还是第一次!”还没等小剃头张会过意来,剃头张手中的剃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抹向小剃头张的喉间……

小剃头张三魂已散,六魄未去,他死死握紧了剃头张的手:“父亲,快去告诉开茶馆的阿庆嫂,就说鬼子今晚要扫荡……!”(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家邵孤城善于吸纳传统营养,锻造人文精神。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结局出人意料,目的是让人咀嚼隐晦岁月的苦涩。

B.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剃头张高超的技艺,既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C.剃头张为中村剃头并从他那讨到一块大洋,说明他对敌人的侵略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与后文形成对比。

D.剃头张为了祖国的利益而误杀了自己的儿子,反映了普通人民的爱国不屈的精神和保卫祖国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E.小说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剃头张误杀了给地下党传递情报的儿子,这一悲剧的情节,深深震撼了人们。

(2)简要分析剃头张这一人物形象。(6分)

答:

(3)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但由于伏笔的运用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用了哪些伏笔。(6分)

答:

(4)这篇小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八音刀”,你更喜欢哪个篇名?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8分)

答:

答案:

(1)DE [A项对小说目的的概括不全面,塑造人物以及表现战争的复杂残酷也是小说创作的目的。B项开篇没有细节描写。C项说明他在日本人面前表现出了中国人的尊严,有民族尊严和民族气节。]

(2)①剃头张是一个技艺精湛且具有爱国思想的剃头匠,勤劳能干,手艺高超;②为了不抢别的剃头匠的生意,不随便展示八音刀,说明他善良,为别人着想;③地保请他去给中村剃头,优厚的待遇没有让剃头张动心,说明他坚贞爱国,有气节,有不为利益所动的浩然正气;④知道自己儿子“背叛”国家之后想要了结儿子说明他热爱国家,崇尚正义,敢于为国家牺牲自己的利益,爱憎分明。

(3)①小说介绍小剃头张人活络,朋友广,这是给地下党传递情报的条件。②在父亲拒绝为中村剃头时,主动承担这个工作,为获得情报提供可能性。③敌人扫荡游击队据点,游击队提前得到消息的情节,暗示了小剃头张为游击队提供了情报。

(4)(示例一)“剃头张”

①“剃头张”点出小说主人公及主人公身份。②小说情节全都围绕“剃头张”展开。③“剃头张”身上表现出的朴素的爱国情怀是小说的主旨。④以小见大,通过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来揭示主题。

(示例二)八音刀

篇6: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①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

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

注释:①转运使:官职名。

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与“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不试之以足B.不敢以累他人C.以中有足乐者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欧阳公年轻时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从中可以看出其正直的品质。

B.在处理大洪山奇峰寺积物时,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的心理。

C.一顿饭的功夫就找出杀人犯充分显示了欧阳公明察秋毫、智慧过人。

D.欧阳公能像古代的良吏一样处理事情, 源于他能心怀百姓。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 能尽以输官而赈民 赈: (2) 素号难治 素:

(3) 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食: (4) 食讫: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分)

⑵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4分)①赈:救济②素:一向 ③食:给……吃 ④讫:终了,完结

小题1:(4分)⑴(2分)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⑵(2分) 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

小题1:A中与例句“以”都是“用”。

小题1:“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这种说法不确切。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篇7:诗词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A.挂罥(juàn) 塘坳(ào) 羌管(qiāng) 千嶂里(zhàng)

B.怒号(hào) 再少(shǎo) 鸡豚(tún) 三重茅(chóng)

C.蕲水(qí) 突兀(wù) 鸡黍(shǔ) 俄顷(é)

D.丧乱(sāng) 大庇(bì) 布衾(qīn) 场圃(pǔ)

解析:此题考查字形及注音。B项中“号”应读“háo”,“少”应读“shào”。

答案:B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还来就菊花

把酒话桑麻

燕然未勒归无计

秋天漠漠向昏黑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积累。

答案:靠近端着 刻 渐近,靠近

3.用“/”画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谁道人生无再少

(3)塞下秋来风景异

(4)邀我至田家

解析:划分节奏应按诗句的意思。

答案:(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谁道人生/无再少

(3)塞下秋来/风景异

(4)邀我/至田家

4.在横线上填写名句。

(1)《渔家傲》中作者描写抒发守边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博大胸襟和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山西村》中给我们留下的富有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中有一句是从王维的诗“长河落日圆”中衍化而来的.,这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中抒发作者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名句的考查。在背诵的基础上准确记忆,不能和别的名句混淆,也不能写错字和别字。

答案:(1)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2)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3)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4)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5)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游山西村

篇8:文言文阅读练习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选自《礼记·学记》

1.给下列语句断句。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

4.下列各项对原文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也”的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通过教学,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B.“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指出由于学的人学习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而出现的几种错误。

C.“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强调了学习的困难和艰苦。

D.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着重阐述了学习失败的原因和心理,指出了学习成功的基本要求。

5.翻译下列语句。

①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篇9: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2 分)

A.虽欲言(虽然) 皆朝于齐(向)

B.意犹不足(还) 遂致亡灭(于是)

C. 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D.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1. A

2.选出对下列文言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 )(2 分)

A. 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指人多)

B.年谷丰稔(谷物丰收)

C.面刺寡人(当面指责我)

D.穷兵黩武(用尽兵力来炫耀武力)

2. D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3.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

(2)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的,让天下平安无事。

5.【甲】文中齐国“ 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2 分)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用自己的话表述)。(2 分)

5.【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

【乙】治国以民能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三)(2014沈阳市)阅读选文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帝尧者,放勋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

(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释】①放勋:尧的名。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⑥饬(chì):约束,整顿。⑦功:事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诃语。(2分)

(1)期年之后 (2)众功皆兴

1.(1)满一年

(2)兴办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其仁如天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B.就之如日 停数日(《桃花源记》)

C.以亲九族 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D.乃命羲、和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2.A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译文:

3.(1)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我,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2)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正定四季。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4.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国方法。(4分)

齐威王:

尧 帝:

5.(1)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2)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历法。

上一篇:新入社的自我介绍下一篇:书法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