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式练习

2022-08-29

第一篇:文言文倒装句式练习

文言文倒装句式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1、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忌不自信。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② 沛公安在?译:“沛公在哪里?”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 无乃尔是过与?译:“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① 府吏见丁宁(我)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③ 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自刎、扪心自问、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① 举贤以自佐

②忌不自信 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㈠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① 王问:“何以知之”?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㈡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

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 一言以蔽之

③ 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

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

式。

㈢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2、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 “中心词+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

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定语”的形式。 ①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用“者”又用“之”。

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中心词+数量词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③铸以为金人十二。

3、状语后置

概念: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介词“以”加名词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3、还有一种介词“乎”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等形式。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斯用兵之效也。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系”“本”等表示判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⑨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2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1)“见+谓语” (2)“谓语+于”

(3)见+谓语+于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⑥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⑦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为所…… 表被动。

(1)为+动词

(2)为+宾语+所+动词

(3)为所+动词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⑥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受”“受......于”表被动。 (1)受+谓语

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2)受+谓语+于

受制于人。

4、被+动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语意被动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第二篇:文言倒装句式复习教案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先来看一下07年考试大纲的一些叙述。„„ 第一种形式就是直接考句式的极少,一般都是以第二种形式出现。我们今天主要就是通过具体语境来掌握这四种倒装句式。大家先完成讲义(后附)第一大题的24道题目,根据已有的知识快速判断它们分别是何种类型的倒装句,其标志是什么?语序如何调整?

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练习

一、翻译下列倒装句式,并说明类别。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如:“相如度秦王虽斋,决(必定)负约(违背约定)不偿城. ”就不是宾语前置句。

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奚”、曷、胡、恶、焉、孰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4、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状语后置就是介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介宾短语如果放在动词后面的就是状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你的不聪明也太过分啦!

6、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 用“之”“是”提宾后,又常常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副词“唯”,以强调语气,构成“唯„„是(之)„„”的格式。翻译时调顺语序,“是(之)”不译,“唯”译为“只”,有时也可不译。

7、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译:只看我的马头行动。

(插06年广东卷)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提到介词前。(仲由)

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9、求人可使报(回复、答复)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代词位置在哪儿?

11、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1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4、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06年江西卷)

15、佚之狐言于郑伯。(《烛之武退秦师》)

1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黍一石。(《马说》)

17、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18、时不我待(成语)

1

19、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20、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2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22、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3、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4、不识吾子奚以知之?(04年广东卷15题(2))

从单个句子中我们大致了解了倒装类型及特点后,那在具体的语段中是否也能找出倒装句子?完成第二大题。

二、语段练习:

1、晋平公与群臣饮酒,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走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人君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从文中找出两个宾语前置句: 2)、从文中找出一个状语后置句:

译:晋平公和大臣们一起喝酒,正喝着高兴时,晋平公感叹地说:“没有人乐意做国君,只有他的话没人敢违背它。”师旷陪坐在平公面前,举琴撞向他,公披着衣服躲避,琴被撞坏在墙上了。晋平公问:“太师,你撞谁?”师旷说:“现在有小人在旁边说话,所以就撞了他。”平公说:“(说话的人)是我啊。”师旷说:“这不是人君该说的话。”侍从们请求赶走他。平公说:“ 放了他吧,把他作为对我的警戒吧。”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创新P302第七题)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译: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有人因有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我自己有眼睛,要镜子有什么用?”久而久之,看世间所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周边的人都偷偷的笑(他),他却一直不能醒悟,可悲呀!

三、巩固练习:

1、金玉之贱,人民是宝。(2001年上海卷)宾前 译: 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2、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孟子•滕文公上》)宾前

3、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定后

4、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谓前 多么高尚啊,颜回!

5、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前

6、父母唯其疾之忧。宾前

7、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宾前

8、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戎狄是膺(抗击),荆舒是惩。(《孟子》)宾前

9、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宾前 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1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前

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谁能抵御他了

11、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宾前

2 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12、子何恃而往。宾前

13、与其得罪于能陟我、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07年江西卷)状后 译: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1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1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大学》)宾前

16、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定后

17、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1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定后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19、甚矣,乌纱之横,皂吏之俗。(《虎丘记》)谓前 20、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后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2、唯陈言之务去。宾前

23、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宾前

24、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僖公十五年》)宾前

25、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毛诗》)宾前

26、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

27、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宾前

28、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06年全国卷一11题(2))宾前 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29、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离骚》) 30、(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 宋濂曾和客人一起宴饮,皇帝暗中派人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了吗?座中的人客人是谁?下酒菜是什么?”宋濂把实情全都禀报了(皇帝)。(皇帝)笑着说:“的确这样,你没有骗我。”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什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倒装句知识总结(课件)

课后完成讲义当中没有做好的内容! 附:

★感想:教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而看不到学生是怎样感知他的讲述的。表面上看来一切都很顺利,学生在听讲,在思考,然而到了这节课结束时才发现,只有几个最有才能的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点似懂非懂的观念,而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却毫无所得。 应该是:教师始终注视着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他用不着等到下课后再去了解学生是否领会了所教的内容。他在课堂上就能看也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情况。他一边思考自己所讲的东西和让学生理解的东西的含义,同时还在思考自己的教育技巧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自己所做的事情跟所收到的效果之间有着怎样的依存性?

3 ★思考:课后调查发现:

1、效率不高。因为基础的薄弱,对倒装句式仍是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本来就对句式掌握不错的学生,可能会通过找标志的方法,更清楚了倒装结构并准确归类。但对于语法知识近于零概念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这堂课收获甚微。

2、课堂气氛不够。高三复习没有活跃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正常。但是,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只是一个知识的讲堂,做题的赛场,那么学生的学习动力何在,仅仅“个人前途”何以激发、推动他们?我认为即使到了高三,一定的活跃气氛仍然是需要的。只要是语文课,不管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都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师需要用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火热的激情,用积极的对话互动让学生保持学习主体的地位,用生动幽默的话语活跃课堂气氛,用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

3、师生互动不足。因为经验不足,为完成事先准备的课堂任务,时常在教学提问环节不作选择地提醒学生,以便学生迅速地作出回答。表面上看,学生掌握得差不多了,回答很准确,互动很成功。实际上,那是我“扇”动的结果,课后学生对剩下的一些练习仍无所适从。 ★讲义

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练习

一、翻译下列倒装句式,并说明类别。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4、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

7、唯余马首是瞻。(《左传•》)

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9、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11、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1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4、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06年江西卷)

15、佚之狐言于郑伯。(《烛之武退秦师》)

1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黍一石。(《马说》)

17、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18、时不我待(成语)

19、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20、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2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22、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3、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4、不识吾子奚以知之?(04年广东卷15题(2))

二、语段练习:

1、晋平公与群臣饮酒,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走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人君者之言也。”左右请除 4 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从文中找出两个宾语前置句: 2)、从文中找出一个状语后置句: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创新P302第七题)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三、巩固练习:

1、金玉之贱,人民是宝。(2001年上海卷)

2、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孟子•滕文公上》)

3、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4、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5、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6、父母唯其疾之忧。

7、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8、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9、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1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1、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12、子何恃而往。

13、与其得罪于能陟我、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07年江西卷)

1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1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大学》)

16、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17、子归,何以报我?

1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19、甚矣,乌纱之横,皂吏之俗。(《虎丘记》) 20、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2、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23、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24、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

25、吏二缚一人诣王。

26、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

27、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28、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06年全国卷一11题(2))

29、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离骚》) 30、(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

第三篇: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倒装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倒装句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 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军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 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14、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5、长于臣。(应为“于臣长。”)译:比我大。(《鸿门宴》)

1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为“以沛公言具报项王。”)译: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了项羽。(《鸿门宴》)

17、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为“得于此复见将军。”)译: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鸿门宴》)

第四篇:教师考试语文学科:文言倒装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因此文言文中的一般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基本一致。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古汉语中存在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所谓文言特殊句式,这是我们应特别关注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主要就倒装句中最重要的宾语前置句展开分析。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等,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指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秋水》)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或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是„„”和“唯„„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都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问”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下面几种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第五篇:词类活用倒装句式

利用语法判断词类活用和倒装句式

句子成分组成的基本模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主语主要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主要由动词充当;宾语主要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定语主要由形容词充当;状语主要由副词和介词结构充当;补语主要由介词结构充当。

如果将这些成分代入即可演变成:名、代(主语)+[副词或介词结构]+动(谓语)+(形容词)+名、代(宾语)+〈介词结构〉

一.名词用作状语

①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函: 用匣子装。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⑩质于秦。质: 做人质

三.名词使动用法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③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④汗马功劳

⑤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⑤友风而子雨友、子: 以……为友;以……为子女 ⑥幕天席地以……为幕布;以……为席子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五.动词用作名词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饮料、汤食

⑧少仲尼之闻闻:见识

六.动词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屈: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

⑦生死而肉骨生、肉: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

⑧惊天动地使……惊奇;使……感动

⑨可烧而走也使……逃走

⑩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使……灭亡

?既来之,则安之。使……来归

七.动词为动用法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为他而死”

八.形容词作名词

1.义不杀少而杀众。(《公输》少:很少的人;众:很多的人。)

2.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美: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贤主嘉宾。)

3.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长:长处;短:短处。)

4.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旧:旧交。)

5.又不可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病梅馆记》直密正:直的、密的、正的梅树)

6.倚南窗以寄傲。(《归去来兮辞》傲:自足自得的心情)

7.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先:表率)

8.犹不能恃无功之尊。(《触龙说赵太后》尊:尊贵的地位)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后两个“老”指老者)

九. 形容词作动词

1.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多、少:都用作动词。)

2.火尚足以明„„(《游褒禅山记》明:照明)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谬:弄错)

4.是故圣亦圣,愚亦愚„„ (《师说》前面的圣、愚分别为:圣人、愚人)

5.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与„交好)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私:偏爱)

十.形容词使动用法

1.大王必欲急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臣着急。)

2.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与万物。(《与陈伯之书》安:使„稳定下来)

3.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4.欲居之以为利,高其值。(《促织》高:使„高)

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愚:使百姓愚昧)

6.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弱:使人民的力量减弱)

7.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安:使百姓安定)

8.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固:使根稳固)

9.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病梅馆记》夭:使梅曲折)

10.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尊:使地位尊贵)

11.而(耐)征一国者,其自视也。(《逍遥游》征:使一国之人信服)

十一。 形容词意动用法。

1.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耻师:以从师学习为可耻。)

2.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羞之:把这样事当作羞耻。)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我:认为我美)

4.成以其小,劣之。(《促织》劣:把„看作劣等)

5.父子不远千里。(《柳毅传》远:以„为远)

6.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

十二。数词活用为动词

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四”作“成为四个人”解。

“二三其德”(《诗经·氓》“二三”,都是数词,这里带了宾语,解作“使其德二三”,即不专一,变化多次,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作“统一”解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

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

唯利是图。 (唯图利)

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

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定语后置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状语后置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 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上一篇:文言特殊句式学案全下一篇:物业管理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