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度风险管理指引

2024-04-29

集中度风险管理指引(通用8篇)

篇1:集中度风险管理指引

关于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业务指引的通知

上海证券交易所

关于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业务指引》的通知

各上市公司:

为规范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行为,确保相关业务的顺利进行,本所根据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的补充规定》,制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业务指引》。现予发布,请遵照执行。

上海证券交易所

二○○八年十月十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业务指引

第一条 为规范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合法权益,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本所”)上市的公司,不以终止上市为目的,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以下简称“回购股份”)减少注册资本的行为,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 上市公司拟实施回购股份方案的,应当符合《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回购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条件。

第四条 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在审议通过回购股份决议后,及时向本所提交下列材料并公告,发出股东大会通知。

(一)董事会审议通过回购股份方案的决议;

(二)回购报告书(预案);

(三)独立董事意见;

(四)股东大会通知;

(五)本所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五条 回购报告书(预案)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回购股份的价格区间;

(二)拟回购股份的种类、数量及占总股本的比例;

(三)拟用于回购的资金总额及资金来源;

(四)回购股份的实施期限(自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回购股份方案不超过一年);

(五)预计回购后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动情况;

(六)管理层关于本次回购股份对公司经营、财务及未来发展影响和维持上市地位等情况的分析;

(七)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董事会作出回购股份决议前六个月是否存在买卖本公司股份的行为,是否存在单独或者与他人联合进行内幕交易及市场操纵的说明;

(八)本所要求披露的其他内容。

第六条 独立董事意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公司回购股份是否符合《回购办法》、《补充规定》的规定;

(二)结合回购股份的目的、股价表现、公司价值分析等因素,说明回购的必要性;

(三)结合回购股份所需资金及其来源等因素,说明回购股份方案的可行性;

(四)其他应说明的事项。

第七条 上市公司按本指引第四条的要求向本所提交文件的同时,应当按照附件的格式,将下列范围内并能够在本次回购股份内幕信息公开前能直接或者间接获取该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名单报送本所备案,并通过本所网站“上市公司专区”在线填报相关信息:

(一)《证券法》第七十四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内幕信息知情人;

(二)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控制的除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以外的单位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三)为本次回购股份方案提供服务以及参与本次回购股份方案的咨询、制定、论证等各环节的相关单位(如有)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和经办人;

(四)前述3项规定的自然人的配偶、子女和父母。

前述所称单位,是指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等。

前述内幕信息知情人在回购股份方案公开前,不得泄露该信息,不得买卖该公司证券或建议他人买卖该公司证券。

第八条 上市公司应当在股东大会召开前三日,将董事会公告回购股份决议的前一个交易日及股东大会的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前10名无限售条件股东的名称及持股数量、比例,在本所网站予以公布。

第九条 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对回购股份作出决议,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就回购股份作出的决议,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回购股份的价格区间;

(二)拟回购股份的种类、数量和比例;

(三)拟用于回购的资金总额以及资金来源;

(四)回购股份的实施期限(自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回购股份方案不超过一年);

(五)决议的有效期;

(六)对董事会办理本次回购股份事宜的具体授权;

(七)其他相关事项。

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审议回购股份方案,应当向股东提供网络投票服务平台。

第十条 上市公司应当在股东大会作出回购股份决议后的次一交易日公告该决议,依法通知债权人,并将相关材料报送中国证监会和本所备案。

第十一条 上市公司应当在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回购股份方案后开立股份回购专用账户。回购专用账户仅可用于回购公司股份,已回购的股份不得卖出。

第十二条 上市公司完成债权人公告后,应当及时向本所提交下列材料,并及时公告回购报告书。

(一)回购报告书;

(二)股份回购专用账户相关资料;

(三)本所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 上市公司公告回购报告书后,可以开始回购股份。回购期间,上市公司应当在每个月的前三个交易日内、各定期报告中、以及下列时点公告回购股份进展情况,公告内容至少包括,公告前已回购股份数量、购买的最高价和最低价、支付的总金额:

(一)首次回购股份事实发生的次日;

(二)回购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例每增加1%的事实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公告期间无须停止回购行为。

在计算上市公司已回购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时,总股本以公司最近一次公告的总股本为准,不扣减已回购的股份。在计算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占总股本比例每增加1%的指标时,以公司最近一次公告披露的回购比例为基准累计计算。

第十四条 上市公司距回购期届满前三个月仍未实施回购方案的,董事会应当公告未能实施回购的原因。

第十五条 回购期届满或者回购方案已实施完毕的,上市公司应当停止回购行为,在三日内公告回购股份情况以及股份变动公告。

上市公司应当在回购股份情况公告中,对照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回购股份方案和实际回购股份数量、比例、使用资金总额,对回购股份方案执行情况与方案的差异进行解释,并就股份回购方案的实施对公司的影响进行说明。股份变动公告应当确定回购股份的注销日。股份注销完成后,上市公司应当撤销回购专用账户,并到工商登记部门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上市公司向本所提交股份变动公告时,应当同时提交回购股份注销申请,以及中国结算上海分公司出具的回购专用账户持股数量查询证明。

第十六条 上市公司回购的股份自过户至上市公司回购专用账户之日起即失去其权利,不享受利润分配、公积金转增股本、增发新股和配股、质押、股东大会表决权等相关权利。

回购期间,上市公司发布定期报告的,其中披露的发行在外的总股本应当扣减已回购的股份数,相关指标(如每股净资产、基本每股收益等)以扣减后的股本数计算,并在附注中予以注明。

第十七条 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应当遵循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价格不得为公司股票当日交易涨幅限制的价格。上市公司不得在开盘集合竞价、收盘前半小时内及股票价格无涨跌幅限制的交易日内进行股份回购的委托申报。

第十八条 上市公司在下列期间不得回购股份:

(一)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或业绩快报公告前十个交易日内;

(二)自可能对本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事项发生之日或者在决策过程

中,至依法披露后两个交易日内;

(三)中国证监会、本所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九条 本所将对上市公司通过回购股份专用账户进行回购股份的交易行为,以及其它内幕信息知情人买卖该公司股票的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察,防范内幕交易以及其他不公平交易行为的发生。

第二十条 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期间不得发行股份募集资金。

第二十一条 上市公司办理与股份回购相关的登记申请、申领股东名册、开立专用账户、划转回购资金、查询相关人员和中介机构买卖股票情况、注销回购专用账户和回购股份等手续按照中国结算上海分公司的有关业务规则办理。

第二十二条 上市公司回购股份违反本指引规定的,本所可视情节轻重对上市公司及相关当事人给予纪律处分。情形严重的,本所将上报中国证监会查处。

第二十三条 本指引由本所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2:集中度风险管理指引

作指引》的通知

苏保监办发〔2009〕10号

各人身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各有关商业银行、信用社: 为有效预防、及时处置非正常集中退保重大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确保江苏保险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现制定《应对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操作指引》,请各相关单位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附件:应对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操作指引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日 附件:

应对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操作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非正常集中退保事件风险,维护广大客户的合理利益和保险公司及其兼业代理银行网点的正常经营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现制定《应对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操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第二条 《指引》所称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是指由于市场动荡、销售误导、违规承诺等非正常原因,引发保险公司或其兼业代理银行的一个营业网点内同时出现5名以上投保人集中退保,或因集中退保金额巨大导致保险公司出现支付困难,以及江苏保监局认为其他应当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突发事件。

第三条 各保险公司、各兼业代理银行应当制定针对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相应的应急组织机构,在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预案,统一领导、协调和指挥所有应急响应工作;加强信息沟通和跨部门协调,提高机构整体的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组织专业人员尽快对事件进行响应和评估;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置和弥补工作,降低可能造成的损失,防范事态恶化。

第二章 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应急等级划分

第四条 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设定四种应急情况。

(一)D类情况。保险公司及银行一个营业网点突发出现5名以上10名以下投保人非正常集中退保,或一个营业网点当天申请非正常退保金额超过50万元。

(二)C类情况。保险公司及银行一个营业网点突发出现10名以上20名以下投保人非正常集中退保,或一个营业网点当天申请非正常退保金额超过100万元。

(三)B类情况。保险公司及银行一个营业网点突发出现20名以上30名以下投保人非正常集中退保,或一个营业网点当天申请非正常退保金额超过200万元。

(四)A类情况。保险公司及银行一个营业网点突发出现30名以上投保人非正常集中退保,或一个营业网点当天申请非正常退保金额超过500万元,或因集中退保金额巨大导致保险公司出现支付困难、申请公安介入维持秩序,以及其他江苏保监局认为应当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重大突发事件。

第三章 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响应流程

第五条 实行首问负责制,认真做好申请退保首次接待工作。事发地网点(含银行网点,下同)应首先做好客户的接待工作,并安排专门房间接待投诉客户,避免客户在网点的营业场所聚集。非正常集中退保事件发生地为银行网点的,银行应负责首先做好接待工作,安抚客户情绪,和保险公司一起共同做好非正常集中退保客户的解释说明工作,防止客户在银行网点大厅聚集,避免事态扩大。

第六条 报告流程

(一)D类情况。事发地网点应第一时间向上级机构(保险公司、银行)和省级机构汇报,省级机构应在12小时内书面向监管部门(保监局、银监局)汇报。

(二)C类情况。事发地网点应第一时间向上级机构和省级机构汇报,省级机构应在6小时内书面向监管部门汇报。

(三)B类情况。事发地网点应第一时间向上级机构和省级机构汇报,省级机构应在4小时内书面向监管部门汇报。

(四)A类情况。事发地网点应第一时间向上级机构和省级机构汇报,省级机构应在2小时内将发生事项简要报监管部门,随时报告事态发展。

第七条 各省级公司应加强对现场处置工作的领导,应急指挥中心根据工作需要调度所需资源,按照分类处理的原则,及时果断地进行应急处置。

发生B类以上的非正常退保突发事件,江苏保监局将派人前往现场指导风险处置工作。

(一)D类情况。如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发生3天内不能解决,省级公司和上级银行应派人进驻事发地现场办公,指导事件处理。

(二)C类情况。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发生后,省级公司应成立3人以上的工作组进驻事发地现场办公,省级银行应派人到现场,共同协助事发地机构进行应急事件的处理,确保及时化解风险,避免事态升级。

(三)B类情况。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发生后,省级公司应成立以分管总经理为负责人的5人以上工作组进驻事发地现场办公,省级银行应派人到现场,共同协助事发地机构进行应急事件的处理,确保及时化解风险,避免事态升级。

(四)A类情况。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发生后,省级公司应成立以总经理为负责人的工作组前往现场,坐阵指挥;省级分行分管负责人应到现场指导。

第八条 在现场处置过程中,各公司应参照以下原则进行处理。

(一)不聚集原则。对于发生在公司职场、银行网点或其它场所的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各级投诉处理机构或受理人员应当立即采取疏散和隔离的方式,尽可能做到单独处理,避免客户情绪激化,事态扩大;事发地网点应当在本营业场所内设立专门的投诉接待室和多处备用接待室。

(二)分类处理原则。对于销售、承保无异常的案件,应当努力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处理。对于书面承诺收益或销售误导的案件,证据确凿的,应当按照维护客户权益的原则进行处理。

(三)快速处理原则。各保险公司应本着化解矛盾、防范风险的原则,顾全大局,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快速处理非正常集中退保事件,不得推诿拖延。

(四)保密原则。各公司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做好各类投诉事件处理结果和退保标准的保密工作,同时也应当防止因各类声明和协议的签署不当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人员应当严守保密规定,未经授权不得向外界提供与应急处置工作相关的信息,并不得利用这类信息牟取私利。

第九条 积极做好媒体沟通工作。当非正常集中退保事件发生后,各机构应主动与当地媒体和宣传主管部门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陈述、阐明利害关系及该问题的敏感性和重大影响,请求媒体把握新闻导向,帮助维护公众信心,切忌以偏概全,推波助澜。如果媒体出现负面和不实报道,应在第一时间与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公关处理,并将相关报道及处理进度立即上报上级机构和监管部门。

第十条 及时争取政府支持。当非正常集中退保事件引起媒体高度关注,或应急情况达到B类以上,或非正常集中退保事件构成治安性事件时,各公司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以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避免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

第四章 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处置不力的责任认

第十一条 各保险公司应对本公司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的处置负总责,各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各银行网点应对本网点非正常集中退保突发事件的处理承担配合责任。

篇3:集中度风险管理指引

(一) 风险管理

1、董事会的监管。

董事会负责制定商业房贷的总体战略, 审查房贷集中风险信息和房地产市场报告, 根据机构战略和市场变化定期审议、批准商业房贷风险暴露限额, 对本机构承担的风险负最终责任。

2、贷款组合管理。

管理层应制定应急计划, 如果计划包括商业房贷的出售和证券化, 还应定期评估贷款组合的易出售性。联合贷款、贷款整体出售和贷款证券化是不减少新增贷款又主动管理贷款集中水平的几个策略。

3、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要随房贷组合的规模、复杂性以及集中风险的程度和性质而变化, 并能使管理层识别、计量、监测、管理房贷集中风险。金融机构应定期评估信息系统的充分性。

4、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的复杂程度应根据机构的市场份额、风险暴露和市场数据可获得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要充分了解影响信贷业务的经济和商业因素。

5、授信标准。

包括:每类房产的贷款限额;贷款期限;定价结构;抵押品评估;按房产种类确定的贷款额度价值比;可行性研究, 敏感性分析或压力测试;对借款人自有资本金的最低要求;借款人净值、财产现金流和借款服务覆盖率的最低标准。贷款政策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偏离授信标准, 但金融机构要定期对例外情况进行监控并分析其趋势, 保证风险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6、压力测试和敏感性分析。

通过压力测试或敏感性分析量化经济环境变化对资产质量、收益和资本水平的影响。还要考虑有共同风险特征的贷款类别对潜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敏感性分析应集中在最易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的贷款。

7、信用风险检查功能。

有效、准确、及时的风险评级体系为信用风险检查功能评价信用质量, 识别问题贷款提供了基础。风险评级应客观、恰当, 并对贷款风险敏感。金融机构要定期检查风险评级体系的适度性。

(二) 监管当局的监督

1、对商业房贷集中情况的评估。

监管当局要考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贷款组合中房产类别的多样性, 房产所处地区的分散性, 授信标准, 用预售款或其它收入作为还款来源的比例, 贷款组合的流动性。这些因素可能减轻贷款集中带来的风险。

2、评价资本充足性。

监管当局要综合考虑商业房贷组合内在的风险程度和性质, 机构的管理经验, 以往的经营状况, 授信标准, 风险管理做法, 市场环境和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等情况。

二、启示

(一) 鼓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营运水平制定房贷政策

我国商业银行房贷业务质量分布差异明显, 并与整体贷款质量水平正相关。2004年四大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质量差异明显, 其中农行和中行的不良贷款率相对偏高, 分别达到16%以上和12%以上, 工行和建行的不良贷款率维持在7%左右。这说明商业银行的房贷风险取决于自身的营运能力。因此, 监管当局不要设定“一刀切”的监管指标, 而应鼓励各家银行加强对风险的自我评估, 根据本行的发展战略制定房贷业务风险管理政策, 并随宏观经济环境和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及时检查政策的适度性。

(二) 创新房地产贷款品种, 拓宽融资渠道

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4年房地产开发资金的三大资金来源分别为“定金和预收款”, 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 分别占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的43.1%, 30.3%和18.4%。但实际上, 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 自筹资金主要由商品房销售收入转变而来, 大部分来自购房者的银行按揭贷款, 按首付30%计算, 企业自筹资金中有大约70%来自银行贷款;“定金和预收款”也有3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 以此计算房地产开发中使用银行贷款的比重在55%以上。因此, 银行成为房地产市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风险分担机制很不健全。商业银行可以借鉴联合贷款、贷款出售和贷款证券化等国际经验, 以便在房地产市场出现不利变化时减少损失。在当前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单一融资格局下, 在银行信贷被收紧之后, 没有相应的融资渠道能够进行有效的资金弥补, 造成房地产企业的严重贫血。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房地产信托,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十分重要。

(三) 鼓励商业银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实施有效贷后管理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银行在贷后管理方面是分散运营模式, 由不同的分支行支持, 很难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而且不易组织专门的培训。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银行可以推出不同产品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 贷后管理的流程和复杂程度也会相应提高。没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 要创新一个产品, 要求所有的业务人员统一掌握是很难做到的, 而且, 自动化程度低也不利于提高营运效率, 避免错误, 提升竞争力。此外, 加强风险审核能力, 提高信用评估水平, 特别是对客户偿付能力的分析, 尤其要加强数据的整理。将所有数据集中管理, 最终建立中央信用数据中心, 为日后进行资产证券化铺平道路应该是国内商业银行的努力方向。

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商业房地产贷款集中风险管理指引》的主要内容, 为我国商业银行制定切合自身的房贷政策、创新房贷品种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商业房地产,贷款,指引

参考文献

[1]、Concentrations in Commercial Real E state Lending,  Sound Risk Manag ement Practices 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 2006年12月

[2]、[J]《2004 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房地产金融分析小组 2005年8月

[3]、[J]《当前房地产融资市场的形成背景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金融与保险》2006年9月

篇4:欧洲银行业信用风险指引

报告具现实意义

2012年7月25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举行发布会,正式推出中国信保2012~2013年欧洲银行业信用风险指引报告。上百名来自中国信保、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的领导、专家以及媒体记者参加了发布会。该研究成果的发布既是中国信保加强对其全球业务关联银行信用风险管控的重要举措,也是向社会各界提供科学、独立的全球银行信用风险信息、风险管理工具,服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益尝试。在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洲乃至全球银行业信用风险不断上升的特殊时期,中国信保推出这项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信保“2012~2013”年欧洲银行业信用风险指引”在系统分析大量宏观信息、行业和机构的财务或业务信息,以及自有业务数据的基础上,对欧盟27国银行业业务状况、行业格局、国际化发展特点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欧洲银行业的运营基础、信用环境、业务模式、风险传导等决定欧洲银行业风险特点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剖析,揭示了欧洲银行业风险产生、发展的因果链条(如图所示);

欧盟银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2012~2013年欧洲银行业信用风险指引”从未来欧洲经济结构、银行商业模式、主权债务危机演变、银行财务实力、监管变化等角度分析了欧洲银行业2012~2013年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威胁,指出欧盟银行业的风险根源来自其运营基础的脆弱性、高风险的商业模式以及大规模、国际化等,风险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交叉性、传染性、复杂性等特点,认为当前欧盟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流动性、抗风险能力都面临严峻挑战,其信用风险形势不容乐观,提示应重点关注投资银行业务、自营交易占比较大的银行,母国经济实力相对欠弱的外资银行,批发性为主的银行,大银行、银行集团下的分行和子行,信息披露不全尤其是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不全的银行等机构的信用风险,密切跟踪监控大型银行,防范黑天鹅事件带来的巨额损失。“2012~2013年欧洲银行业信用风险指引”还对未来1~2年欧洲银行业信用风险进行了展望,认为受实体经济状况、商业模式、风险敞口、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理念等因素影响,除了少数以零售业务为主导的银行机构、低杠杆率的银行机构外,整体信用风险展望为负面。

服务经济建设,维护金融稳定

服务中国信保自身风险管控

作为我国企业出口贸易和“走出去”的忠实合作伙伴,中国信保各项业务实现承保金额累计超过8500亿美元,与全球近3000家银行建立了业务关系,包括216家欧洲主要商业银行,以及金融稳定理事会公布的28家国际系统性银行。面对包括欧美银行在内的全球银行系统性风险敞口,中国信保长期以来把对全球银行信用风险的管控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当前银行业信用风险上升的特殊时期,中国信保高度重视信用证业务风险的防范和风险管理,加大对全球银行业,特别是欧洲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管控力度。希望借此指引的推出,能成为公司风险防范的又一个有力手段,避免国际银行可能出现的倒闭带来的巨大损失。

提供海外金融风险信息,服务经济社会稳健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国际融和,独立、客观地掌握全球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变化,并及时做出风险预警,对促进我国国际金融交往、保护我国银行和企业自身利益、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和服务经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我国出口企业和境外投资企业及时了解海外银行的信用风险变化,对其选择服务质量好,安全系数高的贸易融资银行、存款银行、托管银行,从而顺利交易、降低成本、降低损失风险意义等重大。我国金融机构及时了解海外银行的信用风险变化可以更好地制定风险限额和定价政策,管理各类海外银行风险,防范违约损失和其他风险。我国有关政府部门、监督机构也需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变化,研究和制定政策和监管,及时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变化对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利影响,保护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中国信保希望此次发布的欧洲银行业信用风险指引,能够对中国各类经济主体和政府部门有所帮助,成为他们掌握海外金融风险信息、管控风险的有益工具。

此次推出的“2012~2013年欧洲银行业信用风险指引”是中国信保运用其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对216家主要欧洲商业银行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的研究成果。

该体系是在中国信保经过十多年业务发展与实践,沉淀了大量全球业务关联银行的相关业务数据,积累了丰富的海外银行信用风险分析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与中国信保有业务关系的银行信用证项下的违约风险进行风险评估,以其独有的业务数据、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独有的内部风险特征和需求体系,从客观性、科学性、适用性的视角,形成了不同于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和评级观点。

目前,该体系已经完成对全球806家业务关联银行的信用评级,这些银行广泛分布在全球5大洲、174个国家和地区,约占2010年末全球银行业总资产的66%。

篇5:合规管理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关于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试行)》等法律法规,制订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的合规是指保险公司及其员工和营销员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监管机构规定、行业自律规则、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本指引所称的合规风险是指保险公司及其员工和营销员因不合规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引发法律责任、监管处罚、财务损失或者声誉损失的风险。

第三条 合规管理是保险公司通过设置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合规岗位,制定和执行合规政策,开展合规监测和合规培训等措施,预防、识别、评估、报告和应对合规风险的行为。合规管理是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本指引的要求,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完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合规管理责任,构建合规管理体系,有效识别并积极主动防范化解合规风险,确保公司稳健运营。

第四条 合规人人有责。保险公司应当倡导和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努力培育全体员工和营销员的合规意识,并将合规文化建设作为公司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合规应当从高层做起。保险公司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公司倡导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推行主动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等合规理念,促进保险公司内部合规管理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

第五条 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实施监督检查。

第二章 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的合规职责

第六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对公司的合规管理承担最终责任,履行以下合规职责:

(一)审议批准合规政策,监督合规政策的实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二)审议批准并向中国保监会提交公司合规报告,对合规报告中反映出的问题,采取措施解决;

(三)根据总经理提名决定合规负责人的聘任、解聘及报酬事项;

(四)决定公司合规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能;

(五)保证合规负责人独立与董事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者其他专业委员会沟通;

(六)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合规职责。

第七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履行以下合规职责:

(一)审核并向董事会提交公司合规报告;

(二)定期审查公司半合规报告;

(三)听取合规负责人和合规管理部门有关合规事项的报告,并向董事会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公司章程规定、董事会确定的其他合规职责。

保险公司可根据自身情况指定董事会设立的其他专业委员会履行前款规定的合规职责。

第八条 保险公司设立监事或者监事会的,监事或者监事会履行以下合规职责:

(一)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合规职责的履行情况;

(二)监督董事会的决策及决策流程是否合规;

(三)对引发重大合规风险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

(四)向董事会提出撤换公司合规负责人的建议;

(五)依法调查公司经营中的异常情况,并可要求公司合规负责人和合规管理部门协助;

(六)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合规职责。

第九条 保险公司总经理履行以下合规职责:

(一)根据董事会的决定建立健全公司合规管理组织架构,向董事会提名合规负责人,设立合规管理部门,并为其履行职责提供充分条件;

(二)审核合规负责人提交的公司合规政策,报经董事会审议后执行;

(三)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公司合规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并审核下公司合规风险管理计划;

(四)审核并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提交公司、半合规报告;

(五)发现公司有不合规的经营管理行为的,及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追究违规责任人的相应责任,并按规定进行报告;

(六)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董事会确定的其他合规职责。

保险公司分公司和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应当履行前款第(三)和第(五)项规定的合规职责。

第三章 合规负责人和合规管理部门

第十条 保险公司应当设立合规负责人。合规负责人是保险公司总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合规负责人不得兼管公司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

保险公司任命合规负责人,应当根据《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和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申报核准。

保险公司解聘合规负责人的,应当在解聘后10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并说明原因。

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合规负责人对总经理和董事会负责,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订和修订公司合规政策并报总经理审核;

(二)将董事会审议批准后的合规政策传达给公司全体员工和营销员,并组织执行;

(三)在董事会和总经理领导下,制定公司合规风险管理计划,全面负责公司的合规管理工作,并领导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合规岗位;

(四)定期向总经理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提出合规改进建议,及时向总经理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报告公司和高级管理人员的重大违规行为;

(五)审核并签字认可合规管理部门出具的合规报告等各种合规文件;

(六)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者董事会确定的其他合规职责。

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总公司应当设置合规管理部门。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业务规模、组织架构和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在分支机构设置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合规岗位。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合规管理部门、合规岗位及其合规人员,对其所在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和上级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合规岗位负责。

保险公司应当以合规政策或者其他正式文件的形式,确立合规管理部门和合规岗位的组织结构、职责和权利,规定确保其独立性的措施。

第十三条 保险公司必须确保合规管理部门和合规岗位的独立性,并对其实行独立预算和考评。合规管理部门和合规岗位应当独立于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

第十四条 合规管理部门履行以下职责:

(一)协助合规负责人制订、修订公司的合规政策和合规风险管理计划,并推动其贯彻落实,协助高级管理人员培育公司的合规文化;

(二)组织协调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制订、修订公司的岗位合规手册和其他合规管理规章制度;

(三)实施合规风险监测,识别、评估和报告合规风险;

(四)撰写、半及其他合规报告;

(五)参与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识别、评估合规风险,提供合规支持;

(六)负责公司反洗钱制度的制订和实施;

(七)组织合规培训,贯彻员工和营销员行为准则,并向员工和营销员提供合规咨询;

(八)审查公司重要的内部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并根据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行业自律规则的变动和发展,提出制订或者修订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建议;

(九)保持与监管机构的日常工作联系,跟踪评估监管措施和要求,反馈相关意见和建议;

(十)董事会确定的其他合规管理职责。

合规岗位的具体职责,由公司参照前款规定确定。

第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以规章制度保障合规负责人、合规管理部门和合规岗位享有以下权利:

(一)为了履行合规管理职责,通过参加会议、查阅文件、与有关人员交谈、接受合规情况反映等方式获取必要的信息;

(二)对违规或者可能违规的人员和事件进行独立调查,必要时可外聘专业人员或者机构协助工作;

(三)享有通畅的报告渠道,根据董事会确定的报告路线向总经理、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者董事会报告;

(四)董事会确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为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合规岗位配备足够的合规人员。合规人员应当具有与其履行职责相适应的资质和经验,具有法律、保险、财会、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应当具有把握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行业自律规则和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能力。保险公司应当通过定期和系统的教育培训提高合规人员的专业技能。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支持合规管理部门、合规岗位和合规人员履行工作职责,并采取措施切实保障合规管理部门、合规岗位和合规人员不因履行职责遭受不公正的对待。

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为总公司的合规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的合规人员。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应当为分支机构的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合规岗位配备专职的合规人员。

第十八条 合规不仅是合规管理部门、合规岗位以及专业合规人员的责任,更是保险公司每一位员工和营销员的责任。保险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合规管理负有直接和第一位的责任。

保险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应当主动进行日常的合规自查,定期向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合规岗位提供合规风险信息或者风险点,支持并配合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合规岗位的风险监测和评估。

合规管理部门和合规岗位应当向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其员工和营销员的业务活动提供合规支持,并帮助和指导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制订岗位合规手册,进行合规管理。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合规管理部门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间建立协作机制。

保险公司其他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识别、评估包括自身合规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并向合规管理部门报告相关合规风险信息,支持合规管理部门的合规风险监测和评估。

第二十条 保险公司的合规管理部门应当与内部审计部门相分离,并接受内部审计部门定期的独立审计。

保险公司应当在合规管理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之间建立明确的合作和信息交流机制。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结束后,应当将审计情况和结论通报合规管理部门;合规管理部门也可以根据合规风险的监测情况主动向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审计建议。

第四章 合规管理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制订合规政策,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报中国保监会备案。

合规政策是保险公司进行合规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公司进行合规管理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二)公司倡导的合规文化;

(三)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的合规责任;

(四)公司合规管理框架和报告路线;

(五)合规管理部门的地位和职责;

(六)公司识别和管理合规风险的主要程序。

保险公司应当每年对合规政策进行评估,并视合规工作需要进行修订。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制订员工和营销员行为准则、岗位合规手册等文件,落实公司的合规政策,并为员工和营销员执行合规政策提供指引。

员工和营销员行为准则应当规定公司所有员工和营销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并可对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提出专门要求。岗位合规手册应当规定各个工作岗位的业务操作程序和规范。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明确合规风险报告的路线,包括:保险公司营销员、公司其他部门及其员工向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合规岗位的报告路线,各级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合规岗位上报的路线,公司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合规岗位和合规负责人向总经理、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的报告路线。

保险公司应当规定报告路线涉及的每个人员和机构的职责,明确报告人的报告内容、方式和频率以及接受报告人直接处理或者向上报告的规范要求。

第二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识别、评估和监测以下事项的合规风险:

(一)保险业务行为,包括广告宣传、产品开发、销售、承保、理赔、保全、反洗钱、客户服务、客户投诉处理等;

(二)保险资金运用行为,包括担保、融资、投资等;

(三)保险机构设立、变更、合并、撤销以及战略合作等行为;

(四)公司内部管理决策行为和规章制度执行行为;

(五)其他可能引发合规风险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保险公司重要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规程在发布实施前,应当提交合规管理部门审查,并经合规负责人签字认可。

保险公司合规负责人和合规管理部门应当确保公司重要的内部管理制度、业务规程的合规性。

第二十六条 保险公司合规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高级管理人员、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者董事会的要求,在公司内进行各种合规调查。

合规调查结束后,合规管理部门应当就调查情况和结论制作报告,并报送提出调查要求的机构。

第二十七条 保险公司合规管理部门应当与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制订合规培训计划,开发有效的合规培训和教育项目,定期组织合规培训工作。

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获得与其职责相适应的合规培训。员工新入司、晋升和转岗,应当接受合规培训。

第二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违规事件举报机制,确保每一位员工和营销员都有权利和途径举报违规事件。

第二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合规考核和问责制度,将合规管理作为公司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合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并追究违规事件管理人员的责任。

第五章 合规管理的外部监管

第三十条 保险公司合规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学习中国保监会发布的重要监管文件,进行风险提示,并提出合规建议。

保险公司合规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中国保监会咨询,准确理解和把握监管要求,并反馈公司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每年4月30日前向中国保监会提交公司上一的合规报告。保险公司董事会对合规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公司合规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合规管理状况概述;

(二)合规政策的制订、评估和修订;

(三)合规负责人和合规管理部门的情况;

(四)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情况;

(五)重要业务活动的合规情况;

(六)合规评估和监测机制的运行;

(七)面临的重大合规风险及应对措施;

(八)重大违规事件及其处理;

(九)合规培训情况;

(十)合规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十一)其他。

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监管需要,不定期要求保险公司报送各种综合或者专项的合规报告。

第三十二条 中国保监会定期通过合规报告或者现场检查等方式对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实施分类监管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指引适用于股份制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控股(集团)公司、外商独资保险公司以及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以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参照适用。

保险控股(集团)公司可以参照本指引制订集团统一的合规政策以及员工、营销员行为准则。

第三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发展实际,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督导,推动保险公司建立和完善合规管理体系。

保险公司应当结合自身状况,在中国保监会规定的期限内落实本指引的各项要求。

第三十五条 本指引所称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指保险公司分公司和中心支公司。

第三十六条 本指引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

篇6:管理指引书(精选)

◆ 5S/6S/7S/8S宣传标语系列一(C类):18张/套 材质:进口铜版纸 表面过光 图文并茂 厚度:200克 规格:28×87厘米

C01 整理:区分物品的用途,清除不要用的东西。

C02 整顿:必需品分区放置,明确标识,方便取用。

C03 清扫:清除垃圾和脏污,并防止污染的发生。

C04 清洁:维持前3S的成果,制度化,规范化。

C05 素养: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整体素质。

C06 安全:确保工作生产安全,关爱生命,以人为本

C07 勤俭节约、爱护公物;以厂为家,共同发展。

C08 服务:强化服务意识,倡导奉献精神。

C09 整理整顿做得好,工作效率步步高。

C10 清扫清洁坚持做,亮丽环境真不错。

C11 5S效果很全面,持之以恒是关键。

C12 培养优质素养,提高团队力量。

C13 决心、用心、信心,5S活动有保证

C14 全员投入齐参加,自然远离脏乱差

C15 创造清爽的工作环境,提升工作士气和效率

C16 人人做整理,工作有条理;全员做清扫,环境更美好

C17 改善措施是基础,不懈努力是关键

篇7:法律风险排查指引

企业法律风险排查指引附表

重要提示:

(一)各公司应按照集团 号通知,在全面分析本公司法律风险状况的基础上,对公司从章程到各项制度到各项合同等进行全方位的疏理,分先后缓急,从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入手,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全面排查计划与工作方案,并认真落实和组织实施。排查应全面细致,工作到位,责任到人,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工作不留死角。

(二)所发现(含以往发现、法务、稽核监察部门曾予指出)的法律风险问题应跟进、持续监测、分析其演变情况,及时调整防控、化解风险的措施。

(三)有关投资、重大交易项目、公司股权、重要资产应当注意前后合同等文件、证照、登记的相互衔接、完整、正确,并检查证照、批复、登记有无逾期情形。

(四)应当密切注意检查是否已办妥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章、政策变化导致的法律证照、文件、管理上所需的更新(如换领、补领证照、批文,补签相关协议等)。

(五)有关资料必须向公司主管业务、财务、法务、档案管理部门核实,保证准确、完整、真实,对合同、证照、其它法律文件应保证持有原件,并应借此提示该等部门注意做好上述完善、更新工作。

(六)各公司在本附表中不能完整表述检查情况的,请另附附件或另作书面报告。

(七)排查中发现可能构成集团、兄弟公司法律风险的资料、问题的,应及时向集团法务部和相关兄弟公司通报,并提供相关资料,配合集团、相关兄弟公司予以解决。

(八)各公司均应注意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排查档案,完整保存排查工作具体进展的记录、文件和与法律风险事项相关的合同、法律文件及所有其他相关证据资料。

(九)请务必注意工作方式,注意内紧外松,增强保密和防范风险意识,对排查中涉及的法律风险问题、事项应严加保密,严密保管排查所取得或制作的文件。特别是对于税务问题、软件著作权、专利权方面可能涉及的侵权问题,应当认真依法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但对有关问题及解决措施,请勿在总体排查报告中陈述,而应以保密形式另行汇报。在如实完整报告情况的同时,防止使法律风险排查工作及其报告本身变成现实法律风险。

一、公司章程和公司基本情况

本项排查目的与方法:理清公司的组织架构及其基本情况,检查公司的章程是否完备,基本法律文件是否齐全,相互是否妥善衔接,是否已经依法(包括变化了的法律法规)及时做必要的修订,是否全部办妥相关的登记(包括但不限于变更登记、应有的注销登记)、备案、年检等。对于条款、手续不完善的,予以完善。检讨公司的组织架构是否有利于运作,又有利于化解、排除法律风险。

1、公司组织架构图(上至最终控股股东、下至子公司及其各层次下属公司、分公司、办事处及公司部门划分)【注:请另附图表,列为本指引附表的附件】

2、公司股东名称,股东的持股比例,检查是否与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工商登记一致,登记的公司名称、股东名称是否准确【注:公司如尚未建立股东名册,应立即依公司法设立并正确记载】

3、公司注册和登记文件

【注:除有选项外,请在备注处写明该等证照记载内容是否完备、是否与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符、是否经过年审、最新年审时间及其他特别注意事项】 公司的注册、登记文件及相关证件

(a)现时有效及历次《批准证书》(如需)或者《注册证书》等政府证照情况

备注:(b)现时有效及历次之《营业执照》正、副本,今年是否已通过年检

备注:(c)检查许可公司从事与现有业务有关的各种执照、许可证或批文(如适用),包括但不限于产品生产许可证、食品安全许可证、特许经营许可证、授权证书等

备注(请列该等证件的名称、颁发机关、其记载内容是否完备、有效期何时届满、是否通过今年的年检(如需),是否与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符、有无潜在风险及其他特别注意事项):(d)历次公司章程、合资合同、合作合同或股东协议、及其修改文件、政府审批文件是否齐全、工商登记变更手续是否完善、相互衔接(最新的依下列e、f排查)

特别是,如为股权收购项目,历次转让合同、补充协议、审批文件、工商登记文件是否相衔接、完整,相互有无抵触

备注:(e)现行公司章程、合资合同、合作合同或股东协议、及其修改文件,检查是否已依公司法等法律进行修订(如需),是否完全合法和适当

备注:(f)现行有效之公司章程、合资合同、合作合同或股东协议及其补充、修改,及政府批复、工商登记备案情况(如适用)

备注:(g)国家税务局《税务登记证》,检查是否合法有效、与实际一致

备注:(h)地方税务局《税务登记证》,检查是否合法有效、与实际一致

备注:(i)《外汇登记证》(如适用),检查是否合法有效

备注:(j)公司注册资本及公司股东历次出资的验资报告情况

备注:(k)公司成立以来的所有董事会决议、会议记录及股东大会/股东会决议、会议记录是否完备、齐全。检查制作的质量和规范性。

备注:(l)最近年期的资产评估报告(如有,年评估)

备注:(m)公司股东之间签订之任何意向书、协议书、备忘录 □有 □无

备注:(n)文件

现任董事会成员名单及其按章程由股东发出的任免文件及工商登记(备案)状况备注:(o)公司成立以来的工商登记(含变更登记)档案情况,检查是否已按公司法、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如适用)、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办理相关法律手续

备注:(p)其他需特别关注的事项(如规范本行业的法律法规的有关特别规定的履行、遵守情况)

各公司自成立以来历届董事会成员名单及其任免、工商登记(备案)

二、公司资产状况

本项排查目的与方法:清理公司的资产,检查公司各项资产的权属是否清晰,有关资产是否已经依照相关规定领取产权证书、办妥相关的权属登记,相关权利证书所载具体内容、记载有无错漏、不当,是否还有权属瑕疵,证照有无逾期。如存在该等情形,应及时妥善解决。

1、土地使用权及房产

【注:如公司有不同的多个地块或房产,请依本款所列内容另附文件逐个做出说明,并说明该等土地、房产的登记情况与公司实际现状是否相符、存在的问题】

公司拥有的所有土地使用权及房产(自用或空臵)的清单并反馈下列情况,包括:(a)《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有 □无

备注: 或《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证》 □有 □无

备注: 土地租赁合同 □有 □无

备注:(b)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转让或划拨合同)(含附件、红线图)□有 □无

备注:(c)土地出让金己付之收据或发票 □有 □无

备注:(d)《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含附件、红线图)□有 □无

备注:(e)《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含附件、红线图)□有 □无

备注:(f)《建设用地批准书》 □有 □无

备注:(g)施工许可证 □有 □无

备注:(h)竣工验收证 □有 □无

备注:(i)《房屋所有权证》(或《房地产权证》)□有 □无

备注:(j)《房屋买卖合同》(包括印花税、房屋登记)□有 □无

备注(请分我方为买方或卖方分别说明):

(k)《房屋租赁合同》、补充协议(包括租赁许可证)□有 □无 □已备案登记/时间 □尚未备案登记

备注(请分我方为出租方或承租方分别说明):

(l)有关房地产在政府房地产部门登记状况 □有 □无

备注:

(m)房地产是否抵押 □是 □否

备注:(n)房地产抵押合同 □有 □无

备注(请说明抵押给谁、抵押期限等状况):

房地产是否已办理抵押登记 □是 □否

备注:(o)其他须关注的事项(有无被司法、执法机关保全,有无其他纠纷等):

2、公司其他资产及状况

(a)其他资产清单(如机器设备、车辆及其他)(b)重大资产的来源 □采购 □ 受让 □抵债 □其他

备注:(c)相关的合同 □采购 □ 转让 □抵债 □其他

备注:(d)合同价款是否支付完毕 □是 □否

备注:(e)资产是否设有抵押、质押 □是 □否

备注:(f)抵押、质押合同 □有 □无

备注(请说明抵押、质押给谁、抵押、质押期限等状况):(g)是否已办理抵押、质押登记 □是 □否

备注:(g)特种设备(如锅炉、电梯、起重机等)是否均经过验收、有政府监督部门认可的、有效的生产或使用许可证

备注:(i)资产是否投保 □是 □否

备注:(j)检查所投保资产险种类、保险额、保险范围、除外事故(免赔范围)、保险机构、保险费的支付、保险合同其他义务履行情况、已发生损失的索赔或索赔准备 备注:(j)其他须特别关注的事项(如有无保全,有无其他债权债务纠纷)

三、合同、协议及其履行状况

本项排查目的与方法:全面清理公司的合同、协议及作用相当于协议的其他文件,仔细检查各类合同、法律文件的签署、履行及文本和相关证据资料保存情况,并具体结合公司各项投资、经营的实际情况,分析合同、法律文件是否存在漏洞,是否符合投资和经营实际情况,是否相互衔接、完整、正确、便于履行,在理解上是否会与合同对方发生分歧、争议,以找出经营管理中法律风险易发生的环节和关键点,及时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

1、检查公司历次(不论签订于何时)重大收购项目如股权转让受让项目、资产转让受让项目中的风险点,法律手续是否已经办理妥善,合同是否有风险点,相关合同、价款支付单证、交接证明及相关资料原件等;

2、自2009年以来标的额100万元以上而仍在履行中的合同清单,包括但不限于合资、合作合同、贷款类合同、抵押、质押合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重要资产采购合同、租赁合同、业务经营合同、资产处臵合同、对外投资合同、土建施工合同、监理合同、设计合同、其他由公司所签订的重大合同或可能引起重大责任之协议等等;

3、各合同条款、签署情况、合同日期是否填妥、有无已过有效期、合同履行情况,有无争议,争议点、争议现状及拟采取的解决措施及获取的经验和教训;

4、合同样式文本及其使用情况,存在问题及经验教训,修改设想、意见,新的合同样式文本的需求及制作计划;

5、检查合同是否有潜在的法律风险,含合同漏洞、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订、抗辩、中止、终止、解除、其他补救等化解法律风险的措施。

四、公司债权、债务状况

本项排查目的:全面整理公司的债权、债务状况,提出追收债权的措施,化解潜在的法律风险,切实保护公司合法权益。

1、公司应收款、应付款状况;

2、公司债权有担保的,是否已依物权法、担保法办妥了相关法律手续;

3、公司债权如已到期,对方还款情况,逾期的,有无过诉讼时效、索赔期限,采取的追收措施;

4、公司应付款情况分析,拟拒付、缓付的,理由和应对措施。

五、公司诉讼、仲裁情况

本项排查目的:全面掌握公司的诉讼、仲裁状况,研究采取妥善的诉讼、仲裁或调解、和解、执行方案、措施,化解法律风险,切实保护公司合法权益。

1、公司现有(含未结或2009年以来已结)的民事诉讼、仲裁、刑事、行政诉讼或行政处罚状况等。请说明诉讼案件名称、索赔的数额或其它要求、诉讼进展、诉讼难点、目前我方的应对策略等情况,胜诉机会分析,如已结案我方已付或被判令的赔偿款项(如有)情况;有关生效裁判、调解协议的履行、执行情况;

2、公司现有(含未结或2009年以来已结)的政府、行政及监管机构的调查、程序的概要或可能发生的上述调查、程序(如有),并说明对有关事项的解决、应对措施和状况;

3、公司现有(含未结或2009年以来已结)案件的诉讼、仲裁代理人情况及其代理工作情况,委托代理合同和代理费用情况; 4、2009年以来案件执行方面的情况。

六、知识产权状况

本项排查目的:整理公司的知识产权状况,完善知识产权所有和许可使用手续,加强保护公司商标、专利、著作权、无形资产、商业秘密等的合法权益。

1、公司所拥有或受许可使用、许可他人使用的所有注册或非注册的商标、商品名称及品牌、服务标志、专利及其它知识产权(包括所有有关注册及申请)的清单及注册证和有关申请表;检查商标、专利的注册状况、有效期限、范围等,研究哪些商标需再扩展注册范围或地域;申请著名商标或驰名商标的情况或设想、可行性,准备状况等;

2、公司所拥有或许可使用的所有专有技术、商业秘密、技术、技术信息和计算机软件的清单以及证明上述专有技术等所有权的资料;

3、公司就其经营业务而需支付的任何专利费、许可使用费或其它费用的详情;

4、所有有权或许可使用本条第1项所述之任何知识产权的人士的清单及其使用状况;

5、有关知识产权转让/许可的合同履行状况,法律手续办理状况;

6、有无发现他方侵害公司商标、专利、名称权、商业秘密的行为,公司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效果;

7、有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或嫌疑。(注:另以特别保密方式报告)

七、税务状况

本项排查目的:检查公司的税务状况,确保合法经营,做守法的纳税人。

1、与公司有关的税项、适用税率等与税务有关的事宜,请检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a)(b)(c)公司应付税种; 公司的适用税率;及

公司所享受的税项优惠批准文件。

2、公司税收申报文件、纳税凭证齐备与否;

3、自2009年以来所有未付清或在交涉中的税务责任,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所得税责任、由公司代缴的员工所得税状况、记录、其他税务情况;

4、确认公司已于财务报表中就其做出储备的有关税务的简述,包括潜在风险的数额及储备的数额。

(注:税务问题请另以特别保密方式报告)

八、劳动合同及劳动争议、安全生产许可、工伤保险等状况

本项排查目的:检查公司执行《劳动合同法》的状况,劳动合同签署、履行、安全生产许可、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护、工伤保险及其他社保情况,避免劳动争议、安全事故及其赔偿等风险。

1、是否与所有员工已依《劳动合同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及其签订、发送合同文本的完备性、劳动合同备案情况、劳动合同履行情况、加班、休假、考勤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护、受劳动监察部门监察情况;

2、执行《劳动合同法》及集团有关制度的难点和解决办法;

3、未结或2009年以来了结的劳动争议及其解决状况;

4、员工的工伤保险及其他社保是否按法律法规规定办理投保、社保费用是否按规定缴纳;

5、需要办理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及其办理状况;

6、其他潜在的可能引起劳动纠纷、安全事故及因其赔偿的情形。

九、公司财务会计制度、财务报告、账册、记帐凭证、单据的状况及其存在的法律风险

十、公司广告宣传状况及其存在的法律风险

十一、其他情况

本项排查目的:检查公司遵守法律法规、遵守集团管理制度的状况,加强公司的法制管理和公司的内部制度管理。

1、各公司针对各公司自身投资、经营、资产、权益等情形,检查其是否有其他法律上的风险,是否完全遵守与其经营行业相关的所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经营、产品安全、质量保证、消费者保护、环境保护、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

2、各公司依自身情形检查是否均按集团有关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办理有关财务、法律、行政上的审批、备案手续;

3、相关新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企业所得税法、企业国有资产法、侵权责任法等)颁布后对公司或对公司业务有无重大影响,有无法律疑难,如有,公司的解决方案;

4、各公司法律队伍建设及实际发挥作用的情况,是否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法务人员配备、使用、监督、考核、培训、激励情况与设想;

5、各公司依自身实际需要,进行法律培训和参加法律培训的情况(2009年以来);

6、各公司落实集团及其本公司法制建设规划的情况和问题。

十二、各公司对集团法律风险防控、法制建设、集团法务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本项排查目的:希望听取各公司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集团法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效果,提高法务工作管理水平和防控法律风险的实效。

十三、各公司选择的专项重点排查项目 本项排查目的:各公司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选择若干项作为两年不同时间排查的重点,从仔细审核原件、细节入手,寻找风险点或更新评估风险点,研判风险大小、发生机率,制订防控、化解和解决有关风险的措施,包括评判防控、化解以往所发现有关风险的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明确仍须注意的问题,并应采取措施,以保护公司权益。

集团法务部

篇8:集中度风险管理指引

与旧《指引》相比, 新《指引》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信息科技治理, 明确风险管理职责

新《指引》规定了商业银行法定代表人是本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明确了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中承担的主要责任, 要求商业银行在决策层设立首席信息官, 深化了信息科技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的职责, 有利于商业银行形成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 更好地履行信息科技治理职能。

二、提高安全管理标准, 细化风险管理要求

新《指引》参照Cobit, ISO27000, ITIL, CMM, BCP等国内外的最佳实践, 对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层面提供了可供借鉴、操作性强、目标精细的更高要求, 如信息系统建设各个环节、数据中心各项要求指标、业务持续性等。全面、细致、高标准的管理要求将促进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强化外包风险防范, 加大内外审计力度

新《指引》对外包采取了极为审慎的态度, 制定了禁止信息科技管理责任外包、实施重要外包时应正式报告、建立应急措施应对外包重大缺失等规定, 有效地明确了外包管理职责, 提升了外包准入门槛, 加强了外包风险应急处理。

新《指引》要求审计贯穿信息科技工作始终。在内审方面, 新《指引》明确规定了内审的频率及条件, 这给内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和信息科技部门的协作提出了新课题。在外审方面, 外审机构的权威性及其审计报告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能起到较好的监督作用。

四、突出科技人才作用, 提升客户服务意识

人员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中坚力量, 新《指引》提出应确保所有员工理解相关制度与流程, 加强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配备足够的人力资源。

上一篇:给灰太狼的一封信参考下一篇:师范类专业证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