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

2024-04-21

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精选6篇)

篇1: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

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子课题-读高中数学减负提

质策略之后感

贵州省册亨县民族中学数学组:韦

读了高中数学减负提质的相关学习资料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聊暗花明之感。之所以有这般感觉不只是因为所谓的“减负”就是减少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作业量,而是因为减负是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和驾驭好课堂教学艺术。已达减轻减负为我们带来的烦恼和更好的利用好减负。

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的进行,有关部门人士也曾经提到:要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必须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呈现出来,特别是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到现在为此,数学课堂上还存在着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他们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减负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减负提质需要教师认真全面的备课。一个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前提条件是必须坚持在上每堂课之前备好课,特别是高中数学课。因为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但是课堂时间只是45分钟的时间,要想提高这段时间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下功夫、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每堂数学课,要理解和吃透教材的内容,找准教学重点和难点。除此之外,还要备好这节内容的教法、学法和备好学生,所谓的备好学生就是因生施教,包含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二、减负提质需要教师设计好课堂、课后作业。课堂作业能够及时的反馈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时间间隔很短,有些学生不易消化,所以课堂作业题目应该是体现基础知识、公式、概念的题目,而不是提升题,这样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特别是差生。而课后作业是每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为了巩固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标而设计的作业。现在很多老师包括我在内布置课后作业时,过于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题及所谓的高考典型题,会做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学生不喜欢学生或对学生不感兴趣,布置得再少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负担。我觉得,要减负提质,就应该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去精心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作业,让他们爱上数学。

第三、减负提质需要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现在的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的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一定要在整个课堂中都要运用,而是要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的联系起来,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较好地发挥其作用,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比如,在课堂上,当一个问题提出的时候,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有疑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就有了一定的难度,此时就可以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

第四、减负提质不需要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高中数学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的时候总是会不断地补充一些其他的数学知识或者公式,或者是补充一些新的解题方法,本来这是好事,但是这样下来,很精彩的一堂数学课,可是有些高中生无法理解,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在近期,我在讲算法的第一节的开端部分,当我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除了初中时的方法外,我还讲了当系数行列式不为零时有根(解),并且其公式为xa1b1c1b1a1c1D1D,y2(Da1b2a2b1,D1b2c1b1c2,D2a1c2a2c1)a2b2c2b2a2c2DD,而且当时我问他们,行列式这个名词听说过吗?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于是我认为他们已经理解了,可是到第二天我复习时,情况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现在还没有到高三,当然了,多讲点公式或解法固然是好事,可是我们要具体问题据分析。

第五、高中数学减负提质更需要注重思维过程,培养解题能力。首先要更加重视思维过程的形成,因为数学问题往往是一个由某种数量关系或逻辑关系构成的有机体系。拿到一个数学题目的时候,我会和学生们说:虽然下一行就是参考答案,但是我们在看这个题目时,先把参考答案蒙掉,然后认真地用自己的思路考虑,可以多想几种解题思路,这样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如果实在找不到思路,方可看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同学们固有的思维。当正确的思维出现了,这个题目基本可以瓦解,不用再具体的算出来。

总而言之,数学的学习方法、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培养决定着数学教学质量的巩固和提高,关系到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态趋势是否走向成功;关系到是否能够彻底地渗透数学思维方法,促进解题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关系到数学多样化教学与减负提质教育的成败。

篇2: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随着社会需求、入学对象、办学机构等多样化格局的形成,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疑虑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增长时期,一般都出现了程度不等的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现象。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能否避免以“质量滑坡”为代价,人们普遍感到担忧。其二,许多人仍然习惯于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他们存在双重疑虑:既对那些“似乎不象大学”的机构能否承担高等教育任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心存疑虑,又对那些从传统标准衡量似乎断难进入大学的学生能否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学业心存疑虑。其三,诚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彭齐亚斯所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质量取胜的时代”。而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如果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得到社会的基本认可,高等学校“所授予的资格和技术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时”,社会将“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这就提醒我们,在质量问题上决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不仅关系到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功与否和社会的稳定大局。

一、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上业已形成的共识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问题,人们已经有许多讨论和探索,目前取得共识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也必须多样化。不能再用精英教育阶段对人才和质量的要求与标准,去衡量和评估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大众化阶段仍然应当培养社会所需的“精英人才”,即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杰出人才,例如象爱因斯坦那样的`基础研究人才,象比尔・盖次那样的应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的领军人物,以及经过实践磨练之后有可能成为卓越的思想家、艺术家或社会活动家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不能影响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教育部要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进入985程和部分进入211工程的高等院校稳定本科规模,扩大研究生教育,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3)要想方设法,保证基本的教学条件,稳定日常的教学秩序,注重内涵的提高和软件的改进,防止大规模扩张可能导致的质量滑坡。

二、尚未引起重视的、与高等教育质量相关的变化和问题(1)传统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高深学问”,诚如美国学者约翰・s・布鲁贝克所言,是那些“处于已知和未知之间”、“常人的智慧难以把握”的“高深学问”。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的外延拓展,内涵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将要求不一,跨度更大,部分本科院校和所有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将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甚至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而不再是造就专家、经理人才。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临近,由于企业知识、技术含量不断增加,所有社区学院、短期大学和部分本科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企业的“高级蓝领工人”或一线管理人员。而我们的学生及其家长,有关院校的教师和校长等等,尚未意识和重视这一正在发生的变化,或者尽管已经看到然而仍然难以接受这一变化。

(2)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其模式与方法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例如,同样是法学领域,培养一个法学家和培养一个法官或律师,其质量要求和培养方式与途径是不同的;同样,造就科学家和工程师、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文艺理论家和作家等等,其质量内涵和培养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异;而计算机软件专家和计算机数据录入员的知识、能力结构就区别更大。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作为高等教育质量观核心的对相关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序列问题。

(3)不同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学习、研究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进度会有差异,他们达到共

篇3: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多样性,创造性

多样性最初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 指的是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体现, 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 也是对世界生态平衡的简要概括。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内涵是丰富多彩的, 其关系更是盘根错节的。人的复杂性决定了他比自然界更复杂、更丰富、更多样!所以作为教育的组织者、主导者的我们在对待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 不能所有的事都统一要求、千篇一律, 要考虑的是不同学生的能力与需求, 在提高基本技能的同时考虑到扬长避短, 发挥其长处让他 (她) 在相应的体育项目上有成功的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教育的多样性与创造性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 增加学生的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思想比较简单,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他们不明白, 但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 成人对学生的日常影响已经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教师总是批评学生, 并且运用一些不够恰当的教学方式, 它将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所以教师应该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学生偶尔犯错误, 有点小问题, 教师应该耐心地教给学生, 告诉学生做错了, 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 找出自己的错误, 并且加以改正。尊重学生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 而且能够让学生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 更应该尊重他人, 正确引导学生。教师对学生如果能有足够的尊重的话, 就能让我们的学生更加从容淡定, 更能培养学生自身对于体育课堂学习的兴趣, 促进我们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可以有效地进行。

例如, 我们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一个学生对于方向不是特别的敏感, 向左向右转总是会出现一些错误, 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够怪学生, 应该对学生进行包容, 用微笑面对学生, 缓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我们体育课堂上的基本技能, 而且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培养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 促进我们体育课堂的不断完善。

二、教师要提高教学的质量,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体育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无聊的教育, 甚至被学校的一些学生说成是无聊的课堂, 一般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并且没有先进的设备, 让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不够浓厚, 这就阻碍了体育课堂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自身不断地创设出足够的空间, 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具,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 因为学生都充满了对所有事物的好奇和新鲜感。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设备,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更好地锻炼, 那么我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就会对学生进行多样性、创设性的教育, 促进我们教学的不断完善。

三、教师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这一现象使得家长对孩子抱有各种各样的希望, 学生也具有相当大的压力。在学生眼中的体育教育是一门很有趣的课, 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心中的压力得到一定的释放, 使学生自己的心理压力减轻, 使学生可以尽情地玩, 度过快乐时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我们对教学多样化和创设性的培养, 只有我们不断地强化我们的教学方式, 才能够让我们的教学得到有力的提升, 并且促进我们学生的茁壮成长, 让我们体育的教学事业不断地完善。

四、整体性提高我们教学的实力

全方位、多层次地构建一系列的内部通信系统并且加强内部通信系统的建立、沟通和合作, 为体育的教学和体育教师的研究活动提供平台。目前, 初中体育教学与研究的几个方面大多数都是在不断的规范和完善的内部通信系统, 例如, 集体教学系统、集体备课系统、显示系统、开放的课堂讲座、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帮带制度。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内部沟通活动的实施, 为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出了努力, 让初中体育教师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不断地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 进一步加强我们的教学能力, 促进教学多样性和创设性地开展。

多样性和创造性课堂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固定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得当, 如果教师能够掌握教学中的规律, 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 那么学生的收获将不得而知。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已经成为了我们不能够忽视的教学方式, 我们要运用好多样性教学和创造性教学的方式,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高荣.中国哲学式教育.滁州学院学报, 2006 (9) .

[2]祖荣.教育观之我见[J].中小学管理, 1998 (02) :21.

篇4: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

一、实验教学拓展教育功能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重视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2.合作性原则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是实验探究活动价值得以全面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得以提升的关键要素之一。

3.探究性原则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用“问题”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目的性明确的、操作简便但具有挑战性的实验,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逐渐成为会分析、善解决、有思想、有智慧的人。

二、拓展实验教育教学功能研究的策略

1.问题引领,促使教师学习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有疑惑才有探究。用“问题引领”,给教师提供专业研究和历练学生能力发展的操作平台。让教师思考如下问题。

如何设计和组织实施《八项基础学生实验活动课》,使学生明确“做”和“思”的关系,落实培养学生多种实验能力的学习目标?

基于教材哪些实验能进行改进、创新?使实验更加绿色化、微型化?

寻找哪些生活替代品,用以弥补实验室仪器、药品的不足,使实验课顺利有效的开展?

结合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你优化了哪些实验?用以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2.“以学评教”实验教学评价,促进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

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认识到对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是考察实验教学成效的最理想方式。因此建立“以学评教”的评价方式。“以学评教”的具体实施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随机性:①从被评价的教师所担任的教学班级中随机抽出一个班级;②从抽出的班级中随机选取6名学生作为合作小组进行实验操作;③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按实验教学进度随机抽取写有一个实验题目的题签作为实验内容。

2.限时性:①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针对该实验题目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然后选取实验器材、药品;②学生在20分钟内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评委严格按照依据课标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思想动态、实验效果进行评估,并得出评价结果。这种“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不仅是“研究学生”的过程,也是“代替对教师评价”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即为教师实验教学情况的评价结果,以此考察教师“教”的实效性

四、多样化实验教学研究的实施过程

以教师的“教” 提高实施有效的实验课堂能力,以学生的“学”,启迪思维、彰显情感、练就品质为两条主线,开展多种实验内容的活动。

1.开展“以学评教”学生实验技能竞赛活动

为改变实验教学中出现的学生“说”实验、“眼视”实验、“背”实验、学生动手能力差等现象,以《八项基础学生实验活动课》为载体,开展了“以学评教”实验教学评价活动。竞赛中通过关注学生:①实验过程中,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操作;②运用科学方法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③实验中学生的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反思等多种能力;④实验过程中学生小组合作的协同性;⑤实验过程存在的各种问题等,促使教师真正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实验,以扭转实验率低和实验效果不好的局面,实现了评价的最大收益,促使实验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

2.开展实验示范课引领活动

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途径,促进教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化学下册《酸碱盐》知识点零散,学生如果没有对三者之间实际反应现象进行直接的观察,就不能利用酸碱盐化学性质之间的反应规律有效的分析解决问题。示范课设计的探究思路是:

问题

驱动小组合作

依据教材搜集

证据依据物质

性质变化设计

方案自取药品动手

实验观察描述

判断分析得出

结论抽象推理

总结构建酸碱盐化学性质

知识网络图

用“最近时间老师感觉胃不舒服,经常反酸,哪位同学能建议老师应该吃点含什么成份的药物”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把“如何进行酸碱盐的鉴别”作为问题驱动,充分开放实验探究时间和空间……,学生亲历实验后,掌握了《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内涵,能给教师提出合理的建议:“吃含氢氧化铝、碳酸钠、碳酸氢钠等的药物可有效地解决胃酸”,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多种实验能力,有效落实了化学学科的学习目标。

3.开展“改进、创新实验”的交流研讨活动

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实验内容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针对某些不够环保、效果不够明显(不易成功)的实验,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从试剂的选择及用量上(替代、微型)、仪器改进上(替换)、优化实验步骤上、装置密闭程度(减少污染)等进行思考。例如改进以体现直观性、安全性、趣味性的《粉尘爆炸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验证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低的实验》;体现简约性、绿色化、微型化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分子的运动实验》等等。

4.开展“小主题研究”活动

设置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更有抓手的“课外实验的有效设计,提高实验复习课有效性”等小主题研究题目,旨在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丰富多样的实验素材资源,在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小主题”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多了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思维活起来,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发挥,深刻的理解和诠释着实验教学的功能。

五、有效的实验教学彰显了实验的教育功能

在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的集体智慧显著提升,他们用实验教学育人寓教,彰显着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

1.以实验课堂为平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亲历实验感知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实验现象,实验技能、探究能力等得以提高。

2.以“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为载体,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

3.挖掘丰富多彩实验资源,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服务。

课外和家庭小实验是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即能增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又可弥补因课堂教学的限时性不能进行充分的探究和操作,还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4.以有效的实验创新点为前提,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让学生对比教材实验和改进创新后的实验,发现并评价实验的创新与改进点。如:实验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的?改进的目的是什么?改进后的实验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吗?教师有计划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启迪了学生的心智探索,学生们自制教具、自制试剂、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替代品”完成了多个实验。

以实验为特色的化学教育教学功能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品格,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并逐步提高科学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萌生科学精神,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 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利用实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机会,使学生亲身经历化学学习的过程,不仅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得出化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和使用的方法,了解科学的价值,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为科学成果和科学技术政策讨论的有效参与者,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篇5: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多样化教学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多样化教学

摘要:《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特点为:名词概念术语多,定性描述经验总结多,记忆性的内容规律多,课程学习难度较大。本文着重阐述如何将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效果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智能理论的挑战,学术界普遍认为多元智能理论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支撑。所谓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并非以往我们认识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着的一种智力。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经过多年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的研究,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至少存在八种彼此独立、以多样方式存在着的智力组成。

言语能力(linguistic intelligence):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能力。

数学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是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

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nece):是指人们运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

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是指人运用整 1

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

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是指人们能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

人际关系的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自我认识能力(intar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关于构建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来引导自己的人生。

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是指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它们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比传统智能理论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的方法,对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作用。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的启发

传统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忽视课外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的许多智能因没有接触到开发的某种环境而未被激发出来,得不到发展。而课堂改革的关键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中做”,“做中学”。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信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说明课堂上多种感官参与的重要性,并不是老师讲的越多越好。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的教学目标不仅应改只让学生理解理论概念,而且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种素质能力,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和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基础条件和学习的努力程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低,集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及个人的多元智能进行科学评价。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的指导

(一)最好的教学法——兴趣教学

鲁迅先生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做好起始阶段的课程导入,从人类认识材料和使用材料的发展史讲起,人类从最初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铸铁时代、有色金属和钢时代走到今天人工合成材料时代,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使用材料,通过典型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夏末商初距今3600年的司母戊大鼎、汉代的长信宫灯、秦陵铜车马、越王勾践青铜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

讲授具体内容时采用“问题式”,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它可概括成如下简化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伸提高,如在学习了铁碳合金相图后,让学生讨论金属在锻造时为何要“趁热打铁”?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相图的四个作用之一,即在锻造工艺上的应用,一般要将钢材加热到1000℃~1250℃高温下获得单相的奥氏体组织,其强度低塑性好,易于塑性变形加工。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给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信心培养

讲解概念和原理是时,应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生产实际。比如可用白糖水或盐水结成冰来解释固溶体,用弹簧和橡皮泥来解释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利用这些比喻型的实例,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无论哪种实例,都要注意紧扣主题而又准确妥贴。

(四)设置悬念——延伸教学

在讲解“铜及铜合金时”,平铺直叙的讲解锡、铅对青铜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考古事例设置悬念,来诱导

学生的好奇心,创设了 “悬念猜想”的学习情境,从而进入教学过程。

例如在挖掘秦陵铜车马坑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kg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让学生在课外思考,为何这把青铜剑被150kg的陶俑压弯两千多年还能恢复平直?学生课后探究后得知,春秋时期,吴越等地出现了复合剑制作技术,不同部位分别制造,然后用铸接技术连接,剑脊的铅含量较多使其韧性强,而剑刃铅含量低而锡含量高使其硬度高,剑脊锡含量8.13%,铅含量13.14%,这样的剑身韧性很强,而剑刃锡含量23.72%,铅含量1.42%,因此强度相当高。这种青铜剑具有完美的刚柔结合的特性。这种技术是中国独有,代表了青铜兵器制作技术的顶峰。通过悬念教学法加深了对所学部分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抽象变形象

多媒体教学具有容量大、直观、容易接受的特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配上文字、图片等内容。如演示纯金属的结晶、拉伸变形、疲劳破坏、塑性变形的过程等。运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将生产加工过程、生产设备或技术人员的解说等内容拍摄下来,放入课件中,可有效地避免受场地、设备、时间的限制,更生动、清楚、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加以展现。使教室的空间得到了广阔的延伸,使学生不出教室便可置身于实验室和工厂的车间之中,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贴近生产实践。

(六)实验教学——创新精神培养

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尽可能的安排实验教学,如(1)硬度测试(2)钢的火花鉴别(3)錾子的热处理实验(4)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观察试验。通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动手操作和进行数据处理,便可达到以下目的:熟悉了实验设备和操作步骤;加深了对相应指标的理解;掌

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方法,深化了对相关公式的理解;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结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内容庞杂,实践性强,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提升教学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才能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程方平《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靠什么来支撑》,《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29日

2.肖菊梅《以多元智能理论看特殊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3(7)

3.唐晋《古代刀剑的外观处理》《铸造技术》2004年03期

篇6: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

【摘 要】学前儿童戏剧艺术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儿童戏剧艺术教育在培养儿童人文素养与健全人格、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目标;方法;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034-01

一、建立儿童戏剧教学目标

在以儿童教学为主的戏剧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儿童戏剧教学的目标指向戏剧教学形式特性。为完成这一要义,教师需要具备很好的戏剧素养,需要理解戏剧中的再现、表现、形式特征,需要理解儿童的戏剧趣味,从而引导儿童在对戏剧的生活性体验中去理解戏剧的内在特性,去表达戏剧的内在特性。只有当儿童从生活性体验走向戏剧艺术性体验时,儿童的经验才能抛锚、有根,这样的经验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杜威意义上的经验。一方面,经验的两个极:生活经验与戏剧经验我们都必须关照,两极经验是经验戏剧教育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儿童的兴趣、成就感是我们进行戏剧教育的基石,培养自信个性必然是经验戏剧教育的规限目标。学前儿童经验戏剧教育的真谛是价值目标与规限目标的同时获得。经验的双方――学前儿童与戏剧艺术成为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直接研究对象,其他研究内容也是这两个研究对象的交互结果。教学中要明确学前儿童戏剧发展的特点,旨在厘定作为学前戏剧教育主体的这个群体到底在戏剧学习上具有怎样的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其戏剧经验生长的影响。并明确学前儿童获得戏剧经验的载体――戏剧艺术――具有什么特点。掌握这些戏剧艺术特点,是学前儿童工作者从事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前提。并要讨论戏剧经验本身,探讨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内涵,考察学前儿童需要获得的戏剧经验的类型与学前儿童获得戏剧经验的机制。

儿童的戏剧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园戏剧课程的编制过程。应具体考察课程编制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四要素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中应该具有的形态。讨论“戏剧教育”这一学科的两个关键概念“戏剧”与“教育”,阐述这两个概念分别在艺术家族与教育家族中具有的功能。“戏剧”是艺术家族中的一员,所以戏剧思维具有艺术家族中所有艺术共有的思维特性“意象性”,好的戏剧教育是具有意象性思维的艺术教育。

二、开展多样性教学方法

(一)“启发讨论”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不是把儿童当作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引起儿童兴趣,把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教师可以围绕戏剧艺术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多个问题,引起儿童思考,以问题驱动教学,教学的进展又要围绕一个或多个核心问题进行。一般的情况是启发式教学往往会引起儿童的讨论。和讨论式方法结合起来,教师也可针对课程当中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让儿童自己收集资料,自由论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既培养和训练了儿童的思维方法,激发了儿童的参与意识,又锻炼了儿童的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情景教学。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教学手段的更新,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如投影、录音、录像、电脑等,扩大和改变了视觉、听觉途径,为教学开辟了新天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技术手段,创设情景教学模式,即利用图片、录音、录像等方法,把教学内容组织起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再现场景和情境的教学手法,辅助课堂讲授,这无疑会诱发儿童情感上的参与,激发儿童的学习欲望。

(三)欣赏与解读教育。在戏剧艺术教育中,欣赏教育是一种最主要的授受方式。从性质上看,戏剧艺术欣赏是一种感受与感悟、审美和非审美相融合统一的活动。欣赏者总是通过审美形象来把握真理。戏剧艺术作品呈现给欣赏者丰富多彩的感性形象、形式和意味,欣赏者只有全面深入地去体悟,才能收到欣赏效果。

(四)感受感悟。戏剧艺术作品的欣赏方式是感受和感悟。感悟是欣赏者通过与作品沟通或交流,迅速领悟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感的一种心理活动。感悟不需要逻辑分析,靠的是艺术直觉,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征。为能深刻地感悟作品的内在魅力,受教者也应掌握一些方法。

1.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受教者在欣赏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欣赏对象之中,与剧中人物融为一体,感同身受的一种情感状态。只有情感充盈、体验加强,感悟才能深入。没有情感体验,就难以形成价值判断,无法获取艺术教育效果。受教者应积极寻找机会,参加戏剧演出或观摩活动,丰富自己的内在情感,提高对戏剧艺术的感悟能力。

2.自由感悟。在欣赏过程中,儿童只有形成良好的审美心态,心无旁骛,入情、入境、入神,使心理机能全面展开,从审美感受进入感悟,自由地去解读和领悟作品,才能获得最佳欣赏效果。

3.品评评论。在感受、体验、感悟的基础上,以讨论的方式安排受教者对作品进行品评。为此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引导儿童用理性语言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感悟、理解表达出来。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引导受教者入境去悟情,又可启发受教者感悟戏剧艺术中的形象美、色彩美、声音美,从而去悟韵,还可以调动受教者的想象,激发已有的经验,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教师可以在引导儿童品评的同时,指导儿童练习评论戏剧作品,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

上一篇:外研社三年级上册Whats_this教学设计下一篇:加强党支部建设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