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2024-05-07

浅析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通用6篇)

篇1:浅析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浅析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摘 要:

受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介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努力探索在新的环境里要如何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正轨更加的迫切,同时也为面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充分了解各种媒体具体发挥的作用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利用,以便对大学生进行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新形势下寻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是本文的落脚点。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新媒体时代的含义

新媒体时代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新媒体之所以称之为新媒体就是因为它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显现出来的媒体形态,像我们所熟悉的: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等。相较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①。

二、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走近大学课堂,也走近了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网络化的学习生活方式也愈发的多样,大学生课余生活时间更多的花在了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上,网络是个拥有着大量信息的平台,其收集信息的便捷性令人欣喜,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简单,但独立思考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在这样一个“浅阅读”盛行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仅仅是读书的量而不是读书的质,所谓“浅阅读”,即“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式的看书,虽然一个小时可以浏览完一本书,但却没有在人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不会思考作者想要引起的共鸣,更多的人仅仅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真正得到的启发或感悟几乎为零。这让正在经历发展变化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影响了大学生的性格及行为方式

大学生感受到了网络世界的多姿多彩的同时,它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作为90后、00后一代,敏感又脆弱,我们极易逃避和缺乏安全感,而虚拟世界就是我们寻求温暖的港湾和避难所,我们仿佛找到更加懂我们、了解我们、愿意倾听的对象,那就是那个在冰冷的机器对面的陌生人,这让内向的人更脆弱更加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心声,长期生活在虚拟世界中会更加的不想面对现实世界,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性格及行为方式发生变化。

(三)影响了大学生对于事件的判断和认知

我们在惊叹网络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如此方便与快捷的服务的同时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高校冲突暴力事件频发、网民舆论势力一边倒、人肉搜索事件愈发严重、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报道越来越多、“手机控”时刻保持联系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受新媒体的影响,网络媒介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给我们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负面消极的影响,尤其当我们在使用媒介工具的时候,网络上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论点受到网民盲目的追捧,舆论势力倾向于一边倒,人们对于事件的立场通常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态度,负能量扩大化夸张化,人们往往没有自己对于事件清醒的认识,也没有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这让接受多元文化的大学生产生了困惑和不解,对于网络我们该怎样趋利避害成为了当下很多大学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下,我们在接收新媒体带给们的丰富、多样的价值观,我们也在有意无意的倾向于这样的价值观,在没有提前判断这样的价值观是否适用于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成为不经思考盲目附和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往往是人云亦云,你会发现我们极容易被生活中的不公平的事件激怒,我们没有利益驱使,但更多的是为了发泄自己积压已久的情绪,自身幸福感降低,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和信息的扩散方式不断的变革,大学生?@得信息的方式手段也有了多样性,而教育的实现程度也有了挑战。较新媒体而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就显得很落伍。那么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让新媒体技术走进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它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作用来共同促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

(一)从学校方面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首先,努力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在新媒体时代下努力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从而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以班级为单位建立“QQ”群、“微信”群,加强师生间的思想互动交流,设立校园广播站,实时播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模式及意义;开座谈大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战略策略;多开展关于人生观、政治观、世界观、法制观、道德观的课程实践活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和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阵地,实现新媒体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的结合,及时了解并解决校园网或是校园百度贴吧上出现的热点、难点、疑点,并快速做出回答、诠释,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建立健全使用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依附于校园网建立一支由教师、辅导员、学生网络管理员、校园网版主、学生干部等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队伍成员要时刻活跃在校园网各个论坛版面上,对于违反国家方针政策和学校规章制度的错误信息,需要及时予以屏蔽或剔除;合理有效的发布积极向上的、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帖子,多在校园网上弘扬社会正能量及表彰校园好人好事,形成一种良性的校园氛围。

(二)从家庭方面父母帮助子女改正行为方式及习惯

父母及子女加强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行为和认识误区,从而尽快加以引导与指导,与其一切克服生活中和学习上的困难,帮助其分析并解决生活中和处事中的困惑,帮助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父母试着与孩子探讨今后的人生方向和人生目的,了解孩子自身想要在社会实践中做怎样的一个人,对于孩子选择将如何走完自己的一生给予一些指导性意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关系着人在走过一生的过程中对自己要走的路如何选择,也关系着人的一生到底要向哪个方向前进。父母还应及时了解孩子的价值取向及情感态度,就某一事件的产生,发展,获取孩子对其的评价和判断,进行不同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与磨合,让孩子认识到对于不同事件不同的认识,以及不同认识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在让孩子接受多元价值观的同时,帮助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立足于家庭和社会,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家庭担当、有思想、有道德的大学生。

(三)从社会方面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在社会中,首先要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打压社会中的不正之风,让社会中广泛传播正能量之风,让正能量这面大旗迎风招展,从而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其次,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_设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专题专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于高校开展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给予合理性的指导建议。最后设立热线电话,及时了解不同利益阶级的合理诉求,使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的行之有效。

[注释]

①熊澄宇:3G与新媒体发展[J].新闻前哨,2009(9):1.[参考文献]

[1]高文静.莫让网络成为道德“重灾区”[N].扬州日报,2005-12-20(C04).[2]刘基、牛正兰、何继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展鹤:《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研究》,吉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陈雪洁:高校突发事件的根源和解决办法.[5]百度百科:第五媒体,http://baike.baidu.com.(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篇2:浅析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普遍应用到实践中。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生动的新媒体形象取代了枯躁乏味的教学内容。新媒体创新了教育内容,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水平。此外,国家日渐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方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0003-000137-01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从某种层面上说,新媒体充当了信息世界的媒介,可定性为一个平台,这也表明,新媒体可应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拓宽上。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单一化,是在教室的小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传递交流和沟通。然而,新媒体时代下,可将新媒体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思想症状教育工作融入新媒体中。通俗地说,在新媒体时代,教师可将传统课程搬到网络新媒体中。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收集、查阅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知识及态掌握时事政治,同时,学生可借助新媒体,更加便捷地开展学术交流和学习总结。新媒体时代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转变了单一的教学形式。

二、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贴近社会、专业、生活,完善内容结构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充分,无论是内容结构安排,还是语言结构描述均存在生搬硬套、晦涩难懂的地方,脱离实际。所以,后续内容优化一定要贴近社会现实。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严重问题就是教育内容和经济发展体制相背离,远远落后于国内外形式变化。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人们之间不再有障碍,人和经济发展的距离日益缩小,人和世界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在上述基础之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创新,紧密关注网络热点及社会现实问题,短期内找寻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符的内容,更好地促使大学生将注意力投放到现实中,以正确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理性客观地审视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凭借自身聪明才智找寻问题的答案。其次,满足专业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知识的泛化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同专业知识及技能等同起来,割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其余学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低。新媒体时代下,新媒体传播大量的信息,其中,多数信息和学生专业有关,也即这些信息对学生学习有益。所以,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密切关注学科和专业教育间的互融关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专业理论及技能,对大学生择业有益,提升学习及素养。再次,贴近学生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生实际。新媒体时代下,学生信息采集十分全面,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只会让学生感到反感,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知识,学科内容还应涉及有关人们身心健康、道德文化养成,风俗习惯传承及社会焦点热点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开展创新思想教育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教育内容,以新的知识武装学生,让学生切实获得帮助。还需结合学生生活,学生一半是社会人,处于人生成长最为重要的时期,成长过程必要经过质的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提升学生现实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他们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鼓励他们探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强化人文意识及全球意识;关注虚拟世界生活质量及现实世界生活质量,捍卫人类尊严,逐步完善道德问题及社会发展问题,同时培养高校学生的国际观念及意识,服务全球,具备融入国际合作及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能力。只有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可得到学生认可及接受,方能于实践中获得实效。

(二)提高媒介素养,建设集复合型和专家型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媒介素养包含公众接触及使用媒介的素质、修养,涵盖了三个过程:接触媒介、信息的获取、媒介的解读及媒介信息的批判、接受,以媒介生活工作和学习,利用媒介发表自己的心声,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资源混乱,价值朝向多元发展,媒介素养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单单是信息“说服”及“传递”能力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是分析、筛选及评价能力的提升。以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满足新的工作要求。首先,不断学习及提升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坚定自己人生信念,把握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的规律。第二,熟练掌握传播学,接触不断学习计算机技术及新知识媒体的有关应用知识,抓住新媒体特征,合理使用新媒体。再者,娴熟地使用新媒体,采用实时天系统、电子邮件,开辟社交板块,如“微信”、“微博”等,和大学生展开思想上的沟通及交流,逐步向复合型及专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

三、结语

篇3:浅析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一、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 新媒体的范畴和新媒体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许多专家学者就新媒体的概念提出不同的观点, 我认同如下的表述, 即新媒体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的特征, 概括起来包括:即时性、互动性、无屏障性、个性化、数字化、网络化、分众性、便捷性、融合性等, 其中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包括:

(一) 传播模式的互动性

国内也有人称为交互性。互动性是新媒体传播的本质特征。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有限互动, 其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 拥有较小选择性, 传播方向是一对多。而新媒体的互动是跨时空的、充分的、即时的, 传播方向是多对多, 传播者和受众界限日渐模糊, 个人可以接受信息和发布信息, 进行个性化交流, 可以按需要定制自身需要的内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产者、创造者、评论者与参与者。[2]

(二) 传播形态的融合性

传统媒体传播的形式较为单一, 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 其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覆盖了传统的传播方式, 并呈现出网络、媒体、通信三者相互融合与传播的态势。这种相互融合的新媒体平台, 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超值的服务, 正更深更广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许多方面。

传统的传播媒体只是单向地传播信息, 而新媒体的即时互动性也带来了传播内容的无屏障性。如今人们利用新媒体已经做到了随时随地与人对话、交流, 在有关站点公开发表自己对有关事物的意见和建议, 有时还展现出更强大的舆论力量。新媒体监管人员的作用减弱, 呈现出传播内容的极大开放性, 受众的主体地位好得到极大的彰显和提升。于此同时, 给信息的真伪性的甄别带来很大困难, 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及不良信息的误导, 也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困难。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无屏障性、个性化、便捷性等特点, 使新媒体的内容更加难于掌握和监控。而以“80后”和“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们更加崇尚民主平等, 积极维护个人权益, 集体归属感不强, 相对缺乏团队精神, 同时也对网络等新媒体依赖性强, 缺少理想信仰。这就给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和困难。

(一)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理念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以及对它的广泛使用, 大学生获取信息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接受的信息是多元的、海量的。同时大学生追求个性、平等与民主的特性, 使得思想教育中呆板枯燥、缺乏互动、生硬僵化的传统思想工作理念等受到极大挑战, 难以收到实效。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 认清形势, 积极调整, 转变理念, 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二)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师及课本权威性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 大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教师和课本, 容易使学生对教师和课本产生轻视心理, 直接或间接动摇教师和课本的权威。于此同时, 新媒体提供的信息中所包含的多元价值观中, 有的与教师和课本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不同甚至相对立, 这更直接地对教师和课本的权威形成质疑与挑战, 使得一些大学生不再迷恋“教师权威”, 而是转向包括网络在内的、更广阔的新媒体信息空间。

(三)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传统方式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和空间中, 师生面对面地在课堂上集中讲授讨论, 以完成某项主题教育活动。这种传统方式的好处在于时间空间集中、主题明确、教育氛围浓, 也便于受众之间的相互启发交流, 容易收到比较明显的教育效果。然而这种传统方式也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同时过于直白, 有些学生不乐于在大庭广众下袒露自己的内心想法。而新媒体技术在信息交流上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同时具有灵活便捷、间接含蓄的优点, 弥补了传统的面对面的讲授与交谈教育形式的不足, 因此单纯地依赖说教的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再受学生的青睐。

(四) 新媒体对思想教育老师的媒介素质的挑战

现在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年轻教师力量补充不足, 呈现老龄化趋势, 新媒体技术环境下, 有的教师在新媒体技术的使用等方面的素质不能适应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 当前的思想教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认清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 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 注重自身媒介素养的学习和提高, 并积极投入到新媒体技术的参与和体验中, 占领新的思想教育阵地, 拉近和大学生的距离, 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 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传媒素养教育, 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积极享用大众传媒, 培养人们对传媒信息的全面解读和批判的能力, 以及运用传媒信息的能力, 从而确立科学的传媒观, 在丰富而复杂的传媒资源中明晰前进目标, 不断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3]在新媒体环境下, 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能力, 掌握各种形式的新媒体的特点及使用, 掌握丰富的信息量, 拓展自身的观察视野和工作思路, 分析新媒体下教育对象的新特点, 快速处理新媒体中纷繁复杂的信息, 并及时作出反应, 把消极的信息转化为反面教育素材, 把积极的信息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进而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进行积极引导和管理。思想教育工作者如果对新媒体不熟悉, 将无法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用于思想教育, 更重要的是会失去与教育对象交流的新平台, 更无法准确把握处于新媒体环境中的教育对象的思想。

(二) 注重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新课题、新领域, 思想教育的内容应重视增加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这一新内容。高校应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范畴。高校可以安排新闻传播学有关领域的一线教师及从事新闻工作的一线记者、编辑等担任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教师, 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课程, 用选修课、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打好媒介素养知识的理论基础, 并逐步实现常态化教育。同时, 高校还应充分利用校园媒体, 为学生搭建提升媒介素养的学习平台, 宣传和普及有关媒体素养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提升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层次和水平, 使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工具, 使大学生远离不良信息, 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提升在虚拟空间内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信息辨别能力, 防止采用新媒体手段诈骗, 养成良好的新媒体消费习惯。

(三) 建立高校自己的思想教育网站等新平台

互联网是新媒体中的典型代表。现阶段, 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建立高校自己的网站, 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进网络”, 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适。[4]例如, 可以在思想教育网站平台上开辟“网上思想教育课堂”,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给学生提供一些与国家、民族、地方或学生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信息, 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讨论和交流, 引导大学生吸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优秀成果, 增强自身抵制各种不良信息与思想的能力。此外, 可以开辟专门的“网上思想教育论坛”, 通过电子信箱、网上留言、在线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 并安排思想教育教师即时或定期解答学生的问题, 高效即时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这样, 思想教育工作者就能及时地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定期地组织教育与引导, 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使之能自觉地抵御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四) 加大对大学校园传媒的监管力度

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的监管难度加大, 在这种形势下, 大学校园更应加强校园传媒的监督与管理。首先, 物质上加快高校现代传媒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大相关经费投入, 增添、更新现代传媒设施用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次, 制度上加快高校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对校园内部所有计算机网络加强制度规制。再次, 技术上加大对传媒的技术控制力度。高校尤其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技术控制, 进一步提高对互联网信息及其责任人快速定位的能力。[5]最后, 内容上要加强校园传媒中的各种信息的监管。一方面学校应当在新媒体的空间里发扬民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管理, 勇于对学校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另一方面学校也必须加强学生言论监管, 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 尤其是要针对失实的、错误的言论信息进行迅速有效的干预和引导。

(五) 将新媒体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 彰显着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 担负着育人功能。新媒体语境下, 高校应在办好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外, 增加校园网络文化、手机文化、动漫文化建设, 将健康的文化植根于新媒体建设中, 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互协调, 形成一个立体式、多层次、全方位的校园文化网络。[6]倡导文明上网, 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唱响校园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 努力传播先进文化, 倡导科学精神, 弘扬社会正气, 塑造美好心灵, 营造共建共享的校园新媒体精神家园。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广泛使用, 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这就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 探索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内容, 通过提升自身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加大校园思想教育网站等新平台建设、加强对大学校园传媒的监管力度, 以及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思想教育,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景东, 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新闻界, 2008 (3) .

[2]王韵.重新认识新媒体[J].互联网天地, 2010, (8) .

[3]吕怡然.传媒素养教育不应滞后[EB/OL].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034/2944439.html2010-10-13.

[4]仲素梅, 胡玉霞.论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 2009, (9) .

[5]陈一祥.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策研究[J].东南传播, 2008, (1) .

篇4:浅析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摘 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探索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是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能力素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

基金项目:西南林业大学党建思政工作研究立项课题(sz201604)。

G641;G206

近年来,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凭借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和组成部分,在改变大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将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应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更是适应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能力素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档升级”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在客观上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和途径,[1]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但是,新媒体挑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削弱了高校教育者主体地位,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作为新时期科技带来的“双刃剑”,不免会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

(一)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克服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打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相对固定、影响力小、覆盖面窄的局限,给大学生提供前了所未有的多元化信息和多样化视角,已成为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启发开放思维的重要途径。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大学生追求平等、注重自我意识日益突显,他们会通过更多的载体和方式来张扬个性、展现自我,激发自我教育意识和主体价值意识,增强参与意识和话语权,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一味地盲从,而是趋向于服从于自己的道德认知、价值观念和情感认同。随着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展和多媒体接受者与传播者逐步合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话语权逐渐被削弱,其主体地位在无形中受到冲击。

(二)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难度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内容的纷繁复杂且杂乱无序、良莠不齐,且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势力都会利用新媒体的无限延展性发布、输出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甚至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2]对信息分辨和判断能力尚不够健全的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形成了极大冲击,存在复杂性和难以把握性,无形中消解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引导的功能。

(三)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使用多媒体时存在一定的猎奇心理、判断力不够等,他们不愿意主动去获取官方正面的信息,而是片面地不加选择地接受不良信息的误导,很少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辨别能力来选择并接受正确的思想,在探索信息来源真相上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敢把自己好的想法、好的创意通过新媒体传递正能量,实现它的价值。另一方面,少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时,没有主动求变、创新,一味的强调单方面的教育灌输,缺少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的激情,在正确引导大学生全面地看待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中发挥作用不够明显,其教育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二、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主动介入,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一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内涵的自我建设,提高媒介素养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掌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主动权,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二要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和技巧。找到适应新媒体特征的教育理念,适时将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引入课堂教学,解疑释惑,主动走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沿,发挥新媒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三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二)健全机制,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

面对新媒体的强势发展,高校各部门应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依法依规对新媒体实行科学管理等,建立健全必要的信息监管机制,掌控在因新媒体而生的新兴舆论阵地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倡导健康文明上网,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帮助大学生澄清谬误、明辨是非。一是主动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建设和掌握可信、可管、可控的网络阵地,强化對新媒体技术应用的管控,规范传播秩序,加大对有害信息、网络谣言等的整治力度,构建理性客观、健康向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论生态;二是进一步健全舆情综合防控体系。构建网上监控发现、处置、防控、调查一体化的互联网信息监控工作体系,推动网上监控工作正规化、专业化,切实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控能力。三是健全齐抓共管领导机制。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协调指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管理的体制机制。

三、结语

新媒体技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只是手段和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清发展形势,理性对待其优缺点,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新媒体技术完美结合,全面开创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晖,秦世成.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战及应对[J] .《人民论坛》,2013(21).

[2]韩毅.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05).

[3]李艳波.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工作的形势和对策[J] .《河南科技》,2013(05).

作者简介:袁林静,1987年10月,汉,女,硕士,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向的研究。

篇5:浅析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挑战与新对策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08-03-17 10:41 点击: 121

[摘 要] 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新情况与新挑战,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十分紧迫的新任务与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失,切实探索出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新任务和新要求的新思路与新对策。

[关键词] 高校;学生工作;挑战与对策

New Challenges and New Ways of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Management

Abstract: With the new problems and new challenges presently showed up in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reflects on analyzing how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defines precisely work in a new situation and accordingly puts forward some new thoughts and methods to realizing the new task and new requirement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management.Keywords: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Work on students ;Challenges and requirement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人们的思想文化领域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都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出现了很多十分棘手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该《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林晓敏同志在“21世纪高校学生工作发展趋势初探”一文中提到了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呈现下列五种发展趋势:趋势一,在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上,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趋势二,在学生工作手段上,从传统式向现代化转变;趋势三,在学生工作职能上,由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向咨询、指导、服务拓展;趋势四,在学生工作载体上,从班级、宿舍向校园文化活动转移;趋势五,在学生工作专职队伍上,由经验化向专业化转变。上述五种趋势的预测正是基于目前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新问题而提出来的。

1、多元化思想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与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形势呈现出多极化格局。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以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仍不可忽视。尤其是西方霸权主义不愿意看到中国的日益发展壮大,他们凭借其经济、科技、军事的强势,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面对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时期,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坚实阵地,能否肩负起历史重任,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优势,把思想教育工作完全置于国际环境的大格局中,培养学生既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能明辨是非,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先进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民族道德意识,直接关系到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

2、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正迅速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认知渠道、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互联网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机遇:网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阵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手段;进一步开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同时,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技术的发展,使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复杂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陈旧而滞后的教育观念与管理手段横亘于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艰难、长期的育人过程,必须全体动员、多方配合、形成合力。由于受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观念和方法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在工作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要讲究工作策略和方法,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通常给人一种死板、枯燥、形式化的印象,容易拒人于千里之外,所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切实掌握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同时应借鉴科学的教育方法,讲究因材施教,思想政治工作更应讲究因人而异,并善于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来指导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

4、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重视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使他们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开放发达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显现出来,形成心里疾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健康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大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的只是政治信仰、形势政策和抽象的道德原则等等,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亟待重视。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策略探究

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学生教育管理在工作环境、内容、对象等方面的变化,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紧迫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戴慧莉同志在“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了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在新时期的任务:⑴抓政治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⑵抓思想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⑶抓道德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观;⑷抓心理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讲究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培养科学思维能力;⑸

抓文化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科学精神;⑹抓行为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要求:⑴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经验和规律的关系;⑵要揭示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变化和行为活动的规律以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⑶要学习和借鉴现代科学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艺术;⑷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程序,形成制度保证体系;⑸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教育管理。

因此,我们试图在以下几方面积极努力,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新的策略与新的工作方式来开展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才。

1、以大学生素质教育为基石,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既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全面客观的研究大学生思想现状,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而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改革和发展中要围绕服务做好此项工作,同时要辅助高等教育对人才的一般性培养,并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来,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努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随着教育模式的逐步转变与完善,必将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日趋科学。可以看出,构建以素质教育为落脚点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框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总之,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适应新要求,努力构建新框架与新体系,采取新手段,使得工作系统化、资源一体化,并努力创新,逐步走向科学化。

西安交通大学住宿制书院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一项重大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社区文化。以通识教育、文化熏陶、礼仪礼节等为方向的德行课堂无疑又给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契机。

2、以科技活动为突破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当然也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尽之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伴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变化,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时代就必然赋予其新的要求和使命,不仅要传授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通过各式各样的科技活动与学术活动,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眼并着手于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

3、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应用手段,构建系统性思想教育新方式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传播、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各种现代化科学技术,更新观念,把它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使思想政治工作从单纯的说教上升到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手段。

为应对互联网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给高校学生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我们已经在互联网上建立高校学生工作网站,在逐步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新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素质,加强对高校学生的上网引导和教育,努力减少或消除网络信息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4、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前提,加强学习和深造,努力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艺术与创新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相当复杂的科学,也是一门颇有讲究的艺术,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高度的综合性,二是高度的应用性。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思维科学等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只有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学习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等,才能够建立动态、科学的知识结构,提高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引导和督促大学生精勤学业,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

例如,在西安交通大学,正在开展着一场如火如荼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创举,即“知心工程—辅导员和学生面对面”。“知心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它既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但又比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有了质的飞跃。在西安交通大学,“知心工程”已经成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的工作平台,它的良好实施必将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5、以长远稳定发展为着眼点,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这支队伍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效果和水平。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工作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应该从高校的长远建设出发,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教授。另外,在选择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时,应当选择那些政治品质优秀,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水平,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组织活动能力,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人。

篇6:浅析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关于“新媒体”的这一概念的提出, 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7年, 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 (电子录像) 的商品计划, 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 (New Media) 一词。[1]由此, 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流行, 并且这个趋势在不久以后扩展到了全世界。由于自身的技术优势, 新媒体不仅是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 还是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 它在集中了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 还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多向性等特点, 比传统媒体更开放、更自由、更丰富。就内涵而言,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 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 在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 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 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 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 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而言, 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 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互联网、手机和多媒体信息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和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2]

二、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当前,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类已经迈进了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成为了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根据2009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的“第二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 截止到2009年6月30日, 中国青少年网民 (包括宽带网民和手机上网网民) 为1.75亿人, 目前这一人群在总体网民中占比51.8%, 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四成多, [3]新媒体的种类很多, 受学校条件的制约, 大学生所处的媒体环境主要由手机、博客、网络与传统媒体共同构成。其中, 网络是大学生最喜爱的媒体, 其他媒体按照由强到弱的程度依次为电视、书、报刊、手机短信和广播。[4]在新媒体时代, 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信息获取的即时性、信息的虚拟化、不良信息泛滥等会扰乱信息传播环境, 给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一)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舆论导向提出了挑战。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成功的意识形态不仅能够发挥让人们认同现行制度的功能, 起到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而且能够作为一种公认的社会准则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虽然新媒体本身既不姓“社”又不姓“资”, 但是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匿名性, 与之相伴相随的是信息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这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信息, 又有消极的思想, 甚至还有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此外, 手机短信中的欺诈、骚扰信息更是屡见不鲜, 这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汇聚碰撞, 思想和信仰逐渐变得多元化, 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利用其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 极力宣扬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竭力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凌驾于别国之上。这些腐朽落后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利用新媒体的途径大肆传播, 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 导致其理想信仰迷失、价值观混乱, 无形中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 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可以说, 在新媒体环境下, 我们正面临着文化上的新殖民主义的挑战, 这是对我们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严峻考验。此外, 色情和暴力信息也在通过新媒体在校园中传播, 这极大地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特别是思想尚未成熟、辨别力较弱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误导, 由此而产生的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案件也逐年增多。可见, 在新媒体时代下, 传统社会高校舆论导向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舆论导向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手中的局面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二)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虚拟性”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信息的可控性为前提的, 教育信息一般通过教育者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整理后灌输给大学生, 按照教育者的意志预先设计的模式进行, 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明显的单向性。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脱节, 内容陈旧呆板, 方法单一, 脱离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使大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与教育者所讲的相差较远, 这种模式不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情感调动, 且能打动大学生的地方比较少。在新媒体环境下, 由于新媒体的互动性, 大学生们不再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外部灌输, 而是要求平等地互动交流。以往只靠教师站在讲台做报告, 通过书信和面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了。在新媒体所构建的平台上,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进而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 这将对高校传统的以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产生十分激烈的碰撞。

新媒体取代了过去面对面的交流, 手机短信、博客、BBS、MSN和QQ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 很多人都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 言行得不到规范, 真实性难以保证, 在沟通过程中大家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而是一行行文字或一张张图片, 人与人的交流成为非身份的交流, 人更容易以面具的方式出现, 并以工具化的态度对待他人, 自然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世界, 容易造成紧张孤僻、逃避现实等问题, 甚至会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随着新媒体的普及, 传统的正式沟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 随之产生的问题是可选择的沟通途径虽然越来越多, 并且越来越简单快捷,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起的效果却收效不大。面临新媒体的挑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速度却远远跟不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步伐。

(三) 新媒体传播的“多向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主体一直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 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具有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决定权, 强化了教育主体的权威。但是, 在新媒体平台上, 信息具有多向性, 这为大学生提供了较多的选择和比较的可能, 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生事物的认同感, 使他们成为新媒体最早的接受者和使用者及推广者, 使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大为加强, 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因为教育往往只能通过曲折、复合、间接的作用来实现, 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者往往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 存在新媒体技术意识淡薄、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面对瞬息万变的海量信息, 教育工作者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 有时会出现教育者所接受的信息迟于或少于被教育者, 从而失去宣传、教育、解释的优先地位,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新媒体时代,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确保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新媒体背景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应对挑战, 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开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南,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握舆论的正确导向。

新媒体时代, 互联网己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 国内外敌对势力正制造各种错误舆论影响大学生。要使网络成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在网络上就必须建立旗帜鲜明,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南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目前, 全国部分高校建立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 比较知名的如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南开大学的“觉悟网”、浙江大学的“求是潮”等, 但是此类网站尚未在全国各高校普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就是要弘扬主旋律, 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网上, 为大学生释疑解惑, 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

新媒体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在网络传播中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 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旗帜鲜明地宣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积极宣扬先进典型,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决打破西方国家在网络控制全世界的妄想; (2) 在网络舆论中大力宣传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 针对大学生迫切希望了解新信息的特点, 经常围绕学生感兴趣和敏感的话题进行讨论, 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 及时沟通, 化解矛盾, 维护大局稳定。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 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 进行积极的引导, 对错误思潮要敢于批判, 及时纠正错误信息。要及时向大学生宣讲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国家政策和外交事务等问题的原则和立场, 坚决与分裂国家的言论斗争到底; (3) 在网络教育中,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辩证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 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 遏制“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谬论在网络中蔓延; (4) 在出现了不良舆论导向时, 不是简单地删除, 而是要主动引导, 表现为及时作出反应, 并迅速采取措施消解不良影响, 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发布事实, 强化主导声音。

(二) 要在加快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 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切实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 逐步构建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的、数字化和立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新媒体的普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彻底解放出来, 既要坚持主旋律, 又要让形式多样化, 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平等的对话, 将单一的说教转变为生动的交流。

首先,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中, 信息的选择与利用实现了个体自由化和自主化。在新的环境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理论“灌输”而形成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实现教育模式的转换, 实现平等的交流, 以平等对话的姿态赢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但是平等交流并不排斥主动引导, 而且需要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主动加强引导。坚持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育者必须及时调整思维方式, 摈弃过去教育中不合理、不科学的因素, 建立起平等的新教育观, 引导大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 使师生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 构筑起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其次, 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充分利用新媒体有效地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实施“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略, 不断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 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从传播知识和现成结论, 转移到引导、启发、解疑上面来。一方面我们利用网络、手机、博客等新媒体作为新的教育手段, 拓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利用QQ、MSN、BBS等新教育工具, 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单、双、多向的相互型交流, 既可以用于教育者与学生进行对话谈心, 又可以用来召开小型班会或进行集体讨论。另一方面, 人的思想工作最终还是要靠人去做, 人际间的真诚交流是任何物质高科技所替代不了的, 我们不能放弃“面对面”交流等传统的教育方式, 必须防止新媒体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冷漠,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以多样性的方式扩大与学生个体的人际交往, 加强情感交流, 做到“网上网下”相结合、“面对面”与“键对键”相结合, 如此才能够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 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优秀道德品质, 又具备传播技巧和媒介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信息传播大师尼葛洛庞蒂指出:“信息社会, 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 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 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 对教育者来说, 更是如此。”[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这一新的教育平台的掌握、运用及创新能力, 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新媒体的认识、使用和发展。

第一, 必须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新形势下, 教育者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 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增强政治敏感性,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者只有提高政治水平和政治敏锐性、鉴别力, 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才能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分析, 才能引导学生汲取健康的、积极的、正面的信息内容。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必须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 如此才能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真正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第二, 必须培养既有娴熟传播技巧, 又有较高媒介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通过运用熟练的传播技巧可以将要传播的信息传给受众, 而政治倾向性、社会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媒介素养, 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和使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6]1992年, 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在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 (ability to choose) 、理解能力 (ability to understand) 、质疑能力 (ability to question) 、评估能力 (ability to evaluate) 、创造和生产能力 (abi1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 , 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 fully) , 其核心能力是培养人的认知能力。[7]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具备了上述良好的媒介素养, 才能有能力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主导权, 才能牢牢地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才能成为一个善于从新媒体了解信息的关注者, 才能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辨别真伪、分清是非、因势利导, 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好像一个大漩涡, 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浪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 这也是—个充满无限机遇的时代, 我们只有正视和理解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适时地调整思路和方法, 才能在新媒体时代从容前行。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69.

[2]蒋宏, 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12.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pdf/2009/7/16/125126.pdf.

[4]闫欢.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美育与媒介素质教育研究[J].现代传播, 2008, (2) :137.

[5][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7.2.

[6]张志安, 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 2004, (5) :18.

上一篇:家长会七年级班主任发言稿下一篇:生育津贴网上经办操作手册_2017051217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