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2022-09-10

新闻职业道德是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新闻报道活动时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 是职业道德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作为社会信息的发布者, 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新闻工作者必须对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极高的要求, 严谨求实, 客观公正, 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随着媒体技术不断发展, 新媒体不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的快速性、内容的海量性等特征, 但是其中也充斥着虚假新闻, 这不仅仅损害的是新闻媒体在社会上的公信力, 也给受众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新闻工作者是社会信息的搜集者、传播者, 承担着社会舆论引导的使命, 在新媒体背景下, 如何强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成为摆在所有新闻人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职业道德受到较大的冲击

(一) 新闻职业理想及荣誉感受到冲击

从新闻事业诞生起新闻媒体就一直对社会产生着重大影响。在我国, 新闻媒体是向群众宣传方针政策、引导舆论、传授知识、提供信息与娱乐的重要力量, 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坚定新闻职业理想信仰, 主动扛起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担, 不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期待, 不断提高履行新闻传播使命任务的能力。但是在新媒体时代, 微博、微信等也可以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 新闻传播的门槛不断降低新闻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这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荣誉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冲击。当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 越来越多的受众参与到新闻事件信息的实时发布, 新闻传播的主体逐渐由以新闻工作者为主向主体多元化转变。

(二)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受到冲击

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新媒体已经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发布权的垄断, 越来越多的信息最先发布的往往是新媒体而不是传统媒体。但是网络的匿名性使得新媒体虚假信息屡禁不绝, 每年都有大量虚假信息在互联网上发布流传开来。而一些传统媒体盲目追求实效性, 追求事件的新奇度, 不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把关不严, 导致虚假新闻层出不穷。

《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在2016年2月14日发布了一篇名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返乡日记》的文章, 文中描绘的种种东北村庄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文章一出, 很多媒体都争相进行转载, 引起网友的广泛议论。2月25日, 新华社针对这一事件发布了《哪来“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一则虚构报道的背后》一文, 在该文中, “记者深入事件发生地调查, 发现‘返乡日记’并非‘返乡之作’, 文中描绘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都属于虚构”。2月26日, 《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也发文向受众做出了说明和致歉。

(三) 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被削弱

根据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6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51.7%, 手机网民用户规模达6.56亿。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新媒体渠道来获取相关资讯。

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兴起, 为受众参与新闻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对地, 传统媒体的话语权正在不断地被削弱。在新媒体中, 由于信息的“把关”和监督力度相对传统媒体而言较小, 因此受众被赋予了更大限度的话语权, 通过新媒体平台受众实现了意见与信息的快速交流整合, 并对社会舆论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 虚假新闻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新媒体把关力量的薄弱, 给虚假新闻以可乘之机, 虚假新闻借助新媒体平台迅速在大范围内传播开来, 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2016年10月5日, 某网友在铁血社区发了一篇名为《这家公司每天早上女员工排队老板依次接吻》的帖子, 在帖子中称位于北京的某公司为了建设具有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 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 规定每天早上的9点到9点30分是公司员工之间互相建立感情的时间。女员工在这段时间内需要排队依次和老板接吻。不久之后关于这一事件的视频和截图也在网上流传开来, 很多媒体也对此进行了转载。但是事实上这一事件早已发生, 视频也早就在网上流传过, 凤凰网等一些媒体也对这一视频进行过转载。10月8日, 《女员工每日排队吻老板?视频显示在玩传递游戏》一文在搜狐极光发布, 文章对该事件进行了澄清, 称视频上女员工只是在用嘴传递东西, 并未接吻。

(二) 新闻内容的“三俗化”愈演愈烈

随着新媒体浪潮的掀起, 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近些年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媒体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内容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部分媒体不惜自降媒体格调, 以“三俗化”的内容来博得受众的眼球, 新闻职业道德在媒体间激烈的竞争中渐渐被侵蚀, 职业道德逐渐成为之流传在口头之上。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种社会现象丛生。如果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人的职业理想不够坚定, 职业责任感不足, 担当意识不强, 就容易传播虚假新闻, 造成假新闻的横行。

2013年, 一篇关于某85后姑娘带着处女证明参加富豪的相亲大会的报道引起热议, 并且报道称该女孩已经嫁给了其中的一位富豪, 报道中明显地透露着羡慕的意味。这类新闻在报道出来后引起受众的大量批评, 传播负能量, 败坏社会道德。新闻媒体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维护者, 在新闻传播活动之中弘扬主旋律, 传递正能量, 向受众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 不断侵入个人领域, 侵犯个人隐私

隐私是当事人私人领域之内、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并且不愿与他人分享的信息。我国法律规定, 每位公民都享有隐私权。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 媒体热衷于偷窥个人隐私, 并希望借此能发现引起轰动效果的新闻线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每位公民的私人生活领域同样在跟着扩大, 以前私人住宅、私人信件是私人领域, 现在不仅仅是住宅、信件, 甚至QQ、微信等也涵盖进私人领域之内。在一些新闻报道中, 报道的内容可能会触及当事人微信、QQ里面的内容, 这也可能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如今, 新闻传播的载体不断地多元化, 不仅仅是纸媒, 公众号、微博、多样的新闻客户端都能用于新闻发布。在多元媒体联合报道的情况下, 一旦新闻报道中含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 会使个人信息被无限地放大, 也使个人受到的伤害被无限放大。真实客观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守的原则, 竭尽所能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也是媒体的职责所在, 但是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也必须对信息进行筛选, 因为很多信息可能涉及到公民个人隐私, 公民并不愿意该信息被报道出来为受众所知。在新闻报道时媒体就应该充分考虑发布该信息会不会造成隐私的泄露, 会不会给当事人造成困扰。如果确实必须要发布, 则应该征求当事人的同意。

三、新媒体背景下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 抓学习

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 牢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和责任担当, 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闻从业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学习, 主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社会, 用优秀的作品鼓励受众。做到胸膛里永远有激情, 肩膀上永远有责任, 头脑里永远有新闻, 树立良好的个人作风, 绝不以权谋私。

(二) 抓制度

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不仅需要靠从业人员的自觉, 更需要树立起制度的硬杠杠, 以制度管人, 使其不敢也不能发布错误信息误导受众。为了加强新闻职业道德修养, 早在1991年, 全国记协就正式颁布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993年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又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 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 这一系列制度的颁布出台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紧箍咒。在新形势下, 面对网络媒体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也需要加紧研究出台新的制度, 加强对新闻行业职业道德的规范约束。

(三) 抓监督

新闻媒体掌握着社会的公权力, 掌握着社会的信息发布权。“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 新闻媒体必须主动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摆正自己“服务人民”的角色, 有权不任性, 将权与责的关系理清楚, 切实扛起自身的使命担当, 在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 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社会信息的发布者, 新闻从业人员不仅仅要独善其身, 坚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还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 承担起新闻传播的使命, 不仅追求新闻的速度与厚度, 也要追求新闻的温度与深度, 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职业追求。新闻人是一个伟大的职业, 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要坚定立场, 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能够坚守初心, 履行对人民、对公众的承诺, 做一名有担当、有品德的新闻人。

上一篇:器乐教学应注重学生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下一篇:大学生健康教育与保健工作开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