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中政府管理转型论文

2022-04-27

【摘要】新建商务区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其开发管理模式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运营主体和方法对象两个视角分析开发管理模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西部开发中政府管理转型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西部开发中政府管理转型论文 篇1:

2011年北京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开局良好

2011年是西部地区转型发展起步之年,国家及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对西部地区转型发展高度重视,市相关部门精心组织,西部四区和首钢、京煤等重点企业狠抓落实,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是本市转方式、调结构、促协调、惠民生的重大战略举措。2011年,西部转型发展重点开展了六大工作,取得了六大成效,下一步做好六大重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在充分肯定市政府工作成效的同时,提出四条意见和建议

2011年是西部地区转型发展起步之年,国家及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对西部地区转型发展高度重视,市相关部门精心组织,西部四区和首钢、京煤等重点企业狠抓落实,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是本市转方式、调结构、促协调、惠民生的重大战略举措。2010年11月18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关于“首钢搬迁、矿山关停后开发替代产业,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对西部地区转型发展重要问题提出审议意见。2011年1月,以市政府一号文件形式颁布《关于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2011年重点工作,市发改委制定了《关于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2011年实施计划》。2011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上审议了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代表市政府所作的《关于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西部转型

重点开展六大工作

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市建立了“市级统筹、区企主责、部门支持”的工作机制,统筹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加强政策支持,形成共同推动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良好格局。《报告》梳理了2011年西部转型发展重点开展的工作。

一是建立西部转型发展四大机制

建立多层次的综合组织协调机制。市政府建立西部地区转型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西部转型发展重大事项,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市人大积极给予工作指导。西部区县、企业分别建立转型发展专项工作机制,区县和企业积极搭建政企合作平台。

建立成体系的规划政策导向机制。实施《关于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2011年实施计划》,研究制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性意见等综合性规划政策,西部四区出台一系列区级政策文件。

建立多渠道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西部地区40多项重大项目纳入2011年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计划,110多项纳入市政府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32项制造业项目纳入市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协调推进机制。

建立多形式的招商推介服务机制。石景山区和首钢建立联合招商和政策共享全方位合作机制、市外联办与首钢建立央企对接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释放信号,吸引优质要素进入,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西部地区转型发展。

二是全面推动重点功能区开发建设

全面启动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开发建设。核心区拆迁工作有计划推进,积极推进首钢原工业用地环境评价和土壤修复。全面调整深化启动区规划。稳步推进中国绿能港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丰台河西绿色产业发展区建设。园博园建设等标志性工程启动建设。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核心区建设提速,丰台科技园西区开发工作有序推进。扎实推进房山新城现代产业发展区建设。多个项目开工建设。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长阳现代产业服务区(CSD)奥特莱斯旗舰店2011年底对外营业。加快建设北京海聚工程产业化基地。稳步推进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等“三带”建设。重点园区加快建设。中央企业、国外资源介入沟域经济和重点镇开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培育山区特色功能载体。

三是科技、文化创新双轮驱动产业转型

坚持科技、文化创新双轮驱动,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为着力点,加强体制机制完善和创新,加快构建京西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加强科技创新引领转型。着力推进西部科技创新主体建设,新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积极做好国家重大专项建设工作。研究推动将西部重点产业功能区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范围。加快重点文化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吸引和培育工业旅游等新兴文化业态,云居寺文化景区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彰显京西文化魅力。同时,不断完善投融资体系。市政府支持设立的“北京服务·新首钢”股权投资基金运作良好,已储备项目30余项。

四是强化生态环境优先建设

永定河城市段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门城湖、莲石湖、晓月湖和宛平湖“四湖”全面蓄水并对外开放,园博湖启动建设,构建永定河三大体系。完成3条沟域及房山区北泉水河下游治理,有效改善重点小流域生态环境。大力实施一批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2011年完成绿化造林3.45万亩、封山育林6万亩。加快建设房山、门头沟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开展主要道路两侧绿化美化。完善山区公益林生态效益促进机制。出台山区公益林相关管理办法,制定补偿标准。门头沟、房山、丰台三区完成林木抚育11万亩。

五是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框架体系

加快“5+16”对外交通通道建设。M14号线建设进展顺利;加快推进S1线、燕房线等项工作。108国道改造一期工程完成80%;长安街西延完成规划,专项开展3条通道前期工作,首钢厂中村拆除完成80%。全面快速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供水体系建设进程加快,资源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同步跟进。稳步提高能源保证供应能力。首钢地区市政管网完成与大市政有效衔接。有效改善山区市政设施条件。积极推进西部山区绿色燃气工程,西部山区太阳能浴室工程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六是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有针对性地实施了一批民生工程,持续改善西部地区居民生活条件。西部棚户区改造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出台《北京市加快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将京煤集团门头沟、房山矿区及丰台长辛店地区191万平方米工矿棚户区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并纳入市政府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妥善安置首钢停产富余职工。大力推进房山山区人口搬迁工程。同步跟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西部转型发展

取得六大成效

《报告》说,一年来,在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支持和监督指导下,在市政府各部门、西部四区和重点企业共同努力下,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实现扎实起步,成效明显。

一是西部四区经济在首钢石景山厂区钢铁冶炼全面停产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与全市经济同步增长。截至2011年三季度,西部四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1.8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2.9%,高出全市水平0.7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全市高1.3个百分点。

二是“一核、两区、三带”规划建设全面启动,新兴产业引进培育提速。石景山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全面启动,中关村石景山园培育数字娱乐、数字媒体、新一代移动通讯等新兴产业提速。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吸引了大企业入驻。

三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京西”品牌效应有效彰显。首钢石景山厂区停产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永定河生态治理“四湖一线”全面蓄水。关停矿山和非煤矿山生态修复取得积极进展。西部地区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有效带动山区生态旅游、特色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促进山区富民就业。

四是“5+16”交通通道框架加快构建,支撑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基础设施承载力不断提升。一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实施,一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陆续完工。一批交通建设项目积极推进,首钢停产转换期能源、资源保障工作过渡平稳,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是转岗就业基本完成,民生持续改善。首钢转岗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门头沟采空棚户区改造年内可望竣工100万平方米安置房,棚户区改造三年完成年度目标可全部完成。教育和公共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居民生活条件持续提高。

六是多层次、跨部门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政策规划体系不断深化。统筹协调工作机制不断强化,政企合作和厂区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市支持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模式基本形成,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报告》说,西部地区转型发展仍处于爬坡阶段,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需要长期努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有待提高,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开发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利益平衡机制需完善,西部地区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下一步做好六大重点工作

《报告》说,2012年是落实全市“十二五”规划和推动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关键之年,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仍处于攻坚阶段。将主要做好六大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重点任务分工落实。市发改委继续牵头制定《2012年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实施计划》,统筹推进年度实施计划落实。西部四区政府及首钢总公司、京煤集团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制定本区、本企业年度实施方案。市各相关部门全力支持。

二是以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发展为着力点,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制定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开发建设与产业转型指导性文件,积极推动启动区的首钢总部等项目开发建设。研究探索吸引中小型科技、文化企业入驻的土地政策。推进和谋划一批重大项目。

三是突出重点,把握节奏,促进西部地区深度调整转型。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2012年将突出规划政策同步、招商推介同步、建设运营同步,吸引中央、民营、外资、地方各种经济主体参与重点园区和新兴产业载体开发建设。合理制定开发建设时序,解决一批突出问题,促进人口分布、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互促。

四是强化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积蓄发展后劲。加快实施重大交通通道工程,完善交通路网结构。积极推动流域治理及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实施续建项目,抓紧办理新开工项目前期手续。力争2012年再集中开工一批、竣工一批。

五是实施民生保障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实施西部地区采空棚户区、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确保采空棚户区三年任务目标按计划完成。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六是强化宣传推介,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大力宣传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政策环境优势。积极筹备品牌赛事和活动,吸引社会资源和高端要素进入,共同推动西部地区转型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

提出四条审议意见

为进一步推动西部转型发展,在《关于对市人民政府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情况的意见和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市人大财经委对西部转型发展提出四条意见和建议: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立足西部地区整体功能定位,走转型发展的可持续之路。西部地区是首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意见》说,西部地区发展既要有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更需在发展中保持清醒,冷静分析西部地区发展环境,把握“民生为本、生态优先、文化为主、科技支撑、制度创新、宜业宜居”原则,立足西部地区整体功能定位,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特点,扎实稳健推进西部地区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培育新兴替代产业,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发展之路。《意见》说,西部地区转型发展,要加快构建符合首都产业发展要求,与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京西现代产业体系。要把科技创新作为西部地区转型发展重要支撑,搭建以项目为龙头,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激发中小科技企业的研发热情和创新活力,为民营企业低成本创新开辟道路,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大力推动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与旅游、会展、商贸、体育、休闲等行业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西部新经济增长点,支撑西部经济健康发展。

三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宜业宜居的绿色发展新区。《意见》说,西部地区转型发展要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原则,西部人民为地区转型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要让他们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继续强化“生态优先”理念,以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建设宜业宜居的生态京西。

四是坚持统筹协调、统一规划,创新发展模式,为首都“绿色北京”建设树立典范。《意见》指出,西部地区转型发展要切实发挥市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统一规划、统一指导,整体谋划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产业转型,有序整合资源,市、区两级政府统筹协调推进西部地区建设。要敢于对传统发展模式和机制突破和创新。逐步建立一种全新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有西部特色的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意见》强调,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是关系首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首先要保持规划、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实现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可持续。同时,立足首都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坚持以保障民生为基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生态治理和保护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生态友好、功能协调、经济繁荣、人文和谐的京西绿色发展新区。

作者:张自然

西部开发中政府管理转型论文 篇2:

关于城市新建商务区开发管理模式的思考

【摘要】新建商务区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其开发管理模式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运营主体和方法对象两个视角分析开发管理模式。在综合目标导向的前提下,对房地产企业和服务业企业选址行为进行对象特征分析,指明新建商务区需要进行“两次开发”的重要特征,要重视产业的“孵化器过程”,并引入国际上“治理”新理念,倡导“政府—开发公司—社会协同型开发模式”和“空间-产业-功能”一体化开发模式,并运用案例法加以論证阐释。

【关键词】新建商务区;开发管理;两次开发;一体化开发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各类城市新区、工业区、科技园区、大学城、旅游区、商务中心区等开发方兴未艾。随着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城市中央商务地区(CBD),或称商务中心区等的开发逐渐被地方政府所重视。对于这些新建商务区,如何选择适合的开发管理的方法的模式,提高开发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节约资源、提升效益、促进发展,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对开发管理目标价值导向、微观主体行为模式和开发案例经验等分析归纳论证,提出城市新建商务区开发管理的运营主体、开发方法内容等两方面的主要模式和适应情况,以期对我国新建商务区的开发管理工作提供启发与借鉴。

1、城市新建商务区开发管理的目标价值导向

1.1相关概念内涵

“商务区”(business district)的概念可以从“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即CBD的概念由来加以理解。中央商务区的概念最早于1923年由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E. W. Burgess)[1]提出,他以芝加哥为例,将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组织方式概括为由5个同心圆区域构成的同心圆模型,并将其居中的区域命名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这里是城市办公、商业等各类经济、社会、政治活动的中心。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空间模式早已突破了1920年代的单中心模式,商务区的功能也更为综合,而且中央商务区也不仅是自然形成的,许多城市都有新建CBD的实践。因而,本文不强调位置中央的概念,而是关注其片区的功能特征。在此,参考《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可以把“商务区”定义为:城市中的商务、金融、贸易、会展、管理、旅游、公寓、商业、文化、康乐等功能集聚,并配以现代化的信息与交通设施的片区。

“新建”顾名思义,即指空间上或功能上有无到有的设立。“新建商务区”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城市郊区新设立的商务区;二是在城市内部通过更新开发新设立商务等综合功能的片区

此处的“开发管理”是指对土地、楼宇、资本、人才、知识等各项资源加以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新建商务区发展目标的过程。

而所谓“模式”,(pattern),即简化的、形式化的规律。

1.2新建商务区的目标价值导向

如上所述,管理是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因此,特定的目标价值导向对管理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其价值追求固然以经济利益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营城市理念盛行的背景下,政府的角色也往往容易不自觉地从“控制者”走向完全“开发者”。需要加以注意的是,对于政府而言,“开发”应该是手段而非“目的”,通过新建商务区的开发,政府要实现公共的长远的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新建商务区的目标价值导向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1)经济目标。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等。

(2)社会目标。完善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增加就业岗位,优化人口素质结构,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实现健康城市化等。

(3)环境目标。实现集约型空间增长,疏解老城区拥挤等问题,提升城市形象,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建设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形成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等。

2、房地产企业和服务业企业选址行为分析

而新建商务区开发具有区别与其它类型开发片区的根本特征,即“两次开发”。不同于工业园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在政府或其授权的企业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后,面向市场主体的房屋物业和产业是通过一次开发完成的,即一般来说,企业既进行工业厂房和科研楼宇兴建,也进行实体产业的生产使用;但新建商务区则不同,一般来说,需要经过市场主体的“两次开发”,即房地产开发和产业功能开发。即除总部型办公外,房地产企业兴建楼宇只完成了第一次开发,还需要通过第二次招商,吸引实体企业入驻,才能实现完整的开发过程。因此,在新建商务区的开发管理中,对两次开发的市场主体——房地产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的行为分析有助于有效地吸引和调控开发。

2.1房地产企业的投资选址

房地产企业在项目投资前期要考虑诸多因素,“地点、时机、质量”被业内人士称为房地产投资成功的三要素,而其中的首要因素是地点,或称为区位,国外形象地把房地产投资成功的三要素表述为“地点、地点、地点”。[2]为了了解地方开发管理所能调整的因素,以便吸引和调控房地产投资,本文把房地产企业投资选址的影响因素按照宏观因素,地方因素和企业因素三个大类予以分析。

(1)宏观因素

包括宏观经济态势、房地产业相关政策(金融、土地出让、房产交易、税收等政策)等子因素。

(2)地方因素

一是地方环境因素,包括地方经济环境(消费结构、居民收入、存款余额、物价指数等)、社会文化环境、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基础设施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行政与法律环境、地方房地产政策等。

二是地块相关因素,包括地块位置中心程度、未来升值潜力、交通条件、景观生态条件、相邻地块影响、地块大小形状、规划控制指标、土地价格、建安税费成本等。

(3)企业因素

包括与企业发展战略的一致性、企业资金、融资情况、人员和技术、产品定位、公司品牌、设计方案等。

通过对上述三方面因素的了解可以看出,在新建商务区的开发管理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地方因素的调节上,地方政府作为城市土地的所有权行使者和公共投资的实施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的整体规划和开发行动,可以为片区带来未来增值的预期,而且政府行为直接地影响着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景观、规划指标、地块划分、地价制定、优惠政策、法律环境等方面,同时对地方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也可以发挥间接地影响。其关系可以通过下图更为直观地了解。

图1 房地产企业投资选址影响因素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存在长期圈地、投资不足等不良投资行为的存在,地方政府还需要注意在土地出让中加强资质考核,制定约束性条款等,以防控相关风险。

2.2服务业企业的驻地选址

新建商务区的各项产业主要属于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因而,服务业企业的选址行为也是重要的考察对象。城市服务业的选址主要受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规律支配,一方面,在选址因素上具有与房地产业投资选址相似的共性因素,如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行政与法律、地方产业政策、位置的中心程度、地块大小形状等,而且,使用自有用房的服务业企业也会追求物业未来的增值;另一方面,服务业企业选址还考虑其它因素,包括人才资源的可得性、中间产品(如银行、保险、法律、会计、广告、咨询、研究机构、设计公司、房地产、旅店、印刷、建筑物维护、运输、信息等)的可得性、地方知识溢出(即同行业、不同行业的交流、人才的交流等)、共同的劳动力市场、邻近服务市场、城市的消费能力和习惯、便捷的对外交通设施和公共交通条件、良好的商业、文化、体育、休闲、旅游等配套服务、区位的声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租金水平、税收政策等。

对于新建商务区,其难点在于,上述选址因素并不完全具备,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和环境效应需要从无到有的创造,企业群落需要逐步形成,这就需要一个“孵化器过程”。张庆,彭震伟(2016)[3]在对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城市产业政策和开发导向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重要影响,相邻区域功能等级越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模越大,且高技术类型企业选址尽量接近人力资本丰厚的地区。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城市新建商务区开发的过程要重视产业政策,人才集聚,各类功能的综合引进,良好的环境和配套先行,区位声望的打造,包括文化挖掘、宣传推广、形象塑造等。

另外,鉴于不同类型的城市优势不同,其对企业的吸引力也不同,需要准确定位,明确产业导向,对于大城市而言,对跨国企业和高智力服务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而这些企业的选址主要考虑位置居中(便于联系腹地各市场区)、接近人力资源、信息汇聚、接近各类专业服务、区位声望等因素,因而,其新建商务区开发中要重点提升交通便捷、高品质的环境与配套、信息化水平、区位声望打造等方面。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则要更加关注产业的“孵化器过程”,通过优质的服务,积极的政策,挖掘行业联系和市场资源潜力,帮助不成熟行业中的企业逐步孵化出来;同时,注重居住和城市公共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开发,集聚人气,培育相关配套功能的发育;还要注重发挥“主力项目”带动作用,通过重要的功能性项目和有影响力的企业吸引相关企业集聚。

3、运营主体视角的开发管理模式分析

综合国内的相关实践和研究,运营主体的不同会对开发管理工作带来根本性的差别,运营主体视角是确定开发管理模式类型差异的最为重要的维度。既有的研究主要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夏南凯等(2006)[4]将我国城市开发组织管理体系分为行政主导型(纵向协调型、集中管理型)、“公司制”和混合型(政企合一型、政企分开型)三类。梁宏志(2010)[5]将城市新区的三种模式概括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政府——市场协作。

事实上,即使在政府主导的模式下,也是在市场机制中引入市场主体进行二级开发,其本意强调的是一级开发公司的作用。而且,随着人们对社会治理认识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体,即“第三部门”的作用日益凸显并受到重视。在新的“治理”概念中,行为主体不仅包括公共部门,还包括市场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运动等,是一个相互协调的过程。由此,将开发管理模式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3.1政府主导型

城市新建商务区是打破原有市场自然发展态势,新设立的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区域,政府的开发、控制和引导起关键性作用。所谓政府主导型,即开发管理中政府起突出主导作用,其它的企业、社会等起辅助性作用。一般来说,政府设立开发管理委员会或指挥部,根据委员会或指挥部的职责大小又可进一步分为纵向协调型和集中管理型。如果委员会主要作为市政府派出的协调机构,协调各职能部门共同推进开发,属于纵向协调型;如果委员会受市政府授权,集中行使实质性的项目审批、监督管理等政府职能的,属于集中管理型。

政府主导型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集中力量推進开发,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服务质量,使开发建设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推进,取得经济和空间上的成效。特别是集中管理型,在提高效率、开拓创新上效果更为明显。但是,其缺点在于,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往往追求尽快形成空间形象,在财务运作和土地增值方面考虑欠缺,导致后续投入资金积累不够,政府角色偏重开发导致对控制管理职能的忽视。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案例如三门峡市商务中心区,采用的是集中管理型,在 2011年启动后5年的时间里,快速完成了高铁站周边片区基础设施框架建设,开发项目有力推进,形成了良好的服务企业的工作机制。但同时,在土地增值、产业培育、精细化管理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三门峡市商务中心区管理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政府主导型开发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示例图——三门峡市商务中心区(集中管理型)

图片来源:作者结合调研情况自绘

3.2开发公司主导型

开发公司主导型管理模式多在规模不大的开发片区被采用。这种模式一般由政府授权委托一家国资公司,作为开发片区的土地一级开发商,负责规划、征地、拆迁、安置、招商、融资、市政配套建设等工作。

开发公司主导型的优点在于,发挥企业主体的资金、金融、管理、开发等经营优势,把政府从大量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利用企业资金和融资杠杆推进开发建设,增强开发管理的市场灵敏度。缺点在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协调,在征地、规划、审批、产业政策等方面较为薄弱,影响开发建设效率;由于其自身的企业角色,在社会事业投入、社会管理、生态环境等方面投入不足;且出于企业盈利考虑,往往对有利于长远发展、外部带动效应的功能性项目支持不足,更为关注土地增值等自身财务运作。

开发公司主导型的案例如杭州城东新城。杭州市城东新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原杭州市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受杭州市政府委托,全面负责东站枢纽核心区9.3平方公里范围统一建设、开发和管理,新开发土地收益全额返回,用于铁路及东站枢纽和各项配套建设。公共设施由公司配建后移交江干区政府管理。自2006年成立以来,杭州高铁东站及周边开发建设有序推进,独立管理主体在运作上相对高效,形成了土地出让带动开发建设的良性循环,总体上资金平衡且略有盈余。但是,由于企业主体对征地拆迁等协调推进能力弱,导致动迁周期过长,资金长期挤压,开发空间时序难以合理化。另一方面,还存在社会事业配套进展滞后,企业宣传招商影响能力有限,地区知名度不足等问题。

图3 开发公司主导型开发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示例图——杭州市城东新城

图片来源:作者整理绘制[6]

3.3政府——开发公司合作型

政府——开发公司合作型开发管理模式,即政府和开发公司共同作为片区开发管理主体,有利于结合上述两种模式的优点。在实践中,有政企合一和政企分开两种情况,政企合一即所谓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但随着政府管理的规范化和国企深化改革,政企分开更为常见,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各司其职,充分协作,管委会负责宏观规划、决策、协调、监督和审批,开发公司负责基础建设、土地整理等工作。

这种模式便于政府集中精力,提高统筹协调服务等质量,同时发挥大企业资金雄厚,建设管理能力强等优势。但也有其不足之处,由于我国不少地方还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部门间协同性不强、权责利不对称等问题,双主体容易导致互相牵制,降低开发建设效率,难以集中力量。对于开发规模较大,地方行政效率较高的地区可以采用。

典型的案例如上海虹桥商务区,总占地面积86.6平方公里,主功能区面积27平方公里,虹桥商务区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承担规划、协调、审批、招商、指导开发等管理职能,上海申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受市政府委托,开展商务区土地储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级开发工作。由于管理范围较大,政府——开发公司各自发挥其优势,同时,还注重调动机场集团、航空公司等各驻场企业更新开发的积极性。为了避免主体过多,协调难的弊端,设立虹桥商务区开发建设指挥部,由副市长任总指挥,重大事项市级层面统一协调。

图4 政府——开发公司合作型开发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示例图——上海市虹桥商务区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文献和网站信息绘制

3.4政府——开发公司——社会协同型

现代“治理”(governance)理念为新建商务区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型框架,这种模式有两个核心特征,一是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类组织的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二是构建网络协同运作机制。罗西瑙(1992)[7]在《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世界政治的秩序与变革》中将治理描述为不依赖于政府权威,而是建立在相互协调关系基础上的规则体系,既包含政府机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机制。而为国内广泛接受的定义是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8]中做出的: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在全球层面,治理过去主要被看作政府间关系,现在还必须包括非政府组织(NGOs)、公民运动、跨国公司以及全球资本市场等的共同活动。

实行政府——开发公司——社会协同型模式,就是要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等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土地、房屋、功能、产业、人才、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这种模式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既发挥政府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广泛交流促进创新,集聚各方智慧,从而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更加有助于培育社会资本网络,拓展片区的知名度,重塑地方文化,促进产业培育。其难点在于,需要政府治理理念的根本转变,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和管理手段的更新,需要地方社会组织和文化具有一定基础,且工作开展周期较长,可能产生效率降低或形式主义的问题。

北京朝阳区在社会治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其CBD建设方面也体现了更进步的理念和更宽广的视野,为未来开发的治理模式起到了指引示范作用。自2003年啟动以来,管委会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促进主导产业发展,促进成立了北京商务中心区银行联席会、北京CBD金融商会;注重发挥专家智库作用,指导商务区科学发展,推进成立了北京商务中心区交通顾问委员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发展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管委会连续多届举办北京朝阳国际商务节等各类活动,北京CBD国际论坛形成品牌,搭建了社会各界、全世界参与建设发展的平台。管委会还设立北京商务中心区投资和服务中心,形成为企业、社会服务,开展互动的专门机构。这种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治理模式为北京CBD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如今这里不仅大企业集聚,同时也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摇篮。

图5 政府——开发公司——社会协同型开发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示例图——北京CBD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开发方法和对象视角的开发管理模式分析

4.1土地开发主导模式

土地开发是新的功能片区建设必然采取的方法,此处强调其主导性,是指管理主体在组织管理开发新建商务区的过程中,主要的方法和着力点放在土地一级开发和招商出让上,其开发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土地。

在此过程中,一般来说,政府或开发公司通过编制规划设计并广泛宣传,确定开发总体方案,并显著提升该地区未来发展和土地升值的预期;通过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及开展土地整理复垦等获得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农地征用、房屋征收补偿、居民安置,国有土地收购等实现土地收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交等公共服务覆盖,使土地具备开发建设条件;后确定土地出让条件并开展招商宣传工作,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按规定在统一的土地市场对经营性用地进行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并推进土地使用权人按出让合同进行建设和使用;土地出让所获收益继续作为下一步土地一级开发和配套建设资金;企业入驻税收形成长期的城市收益。

土地开发主导模式需要面对的主要矛盾点在于,如前所述,新建商务区不同于产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其建成运行需要引入市场主体进行“两次开发”,第一次是房地产开发;第二次是产业功能开发。如果仅仅把工作对象和着力点放在第一次开发,即房地产开发上,如果地区本身经济规模和辐射能力有限,资源集聚能力不足,引入房地产企业实力不强,则会出现“空城”和“卧城”现象,此处的“空城”即大量商铺和办公用房建成后,无法吸引实体企业入驻,呈现大量空置现象,所谓“卧城”即商业办公类土地出让缓慢,住宅用地去化过快,新建商务区演变为新建住宅区。

而对于自身经济实力强,土地资源稀缺,产业升级态势明显的地区,采用土地开发主导的模式,并注重引进有较高实力和水平的房地产企业,是可以实现新建商务区的发展目标的。以上海市虹桥商务区为例,由于该片区位于上海市新建的虹桥交通枢纽地区,集高铁、航空、地铁、客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区位优越,市政府将其作为服务长三角的重要功能区,且上海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市场自发集聚力量较大,再加所引入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具备较强的二次开发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例如,龙湖集团开发的龙湖虹桥天街,在规划建设阶段即同步开展酒店和商业的招商工作;万科集团的“时一区”项目,设计了住宅、办公、商业、文化混合型社区,有利于活力的培育;瑞安虹桥天地项目,打造与虹桥交通枢纽直接相连的一站式新生活中心,集办公、购物、餐饮、娱乐、演艺功能一体,引进合作伙伴运营高品质酒店、虹桥天地演艺中心等功能,建设广场和过街天桥等设施,建设智能社区、绿色社区,从而通过房地产开发带动产业二次开发。

图6 上海虹桥商务区瑞安虹桥天地项目内配建的虹桥天地演艺中心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2“空间——产业——功能”一体化开发模式

对于大多数处于成长阶段的大、中等城市而言,新建商务区所在的初始区位条件尚不够优越,城市经济辐射能力还有待增强,市场自发产业集聚力量不足,引进的房地产企业整合开发能力有限,这就需要管理主体采取“空间——产业——功能”一体化开发模式。这种一体化的开发模式不仅关注第一次房地产开发,同时也推进第二次产业功能开发,从而实现新建商务区内的商务等第三产业综合功能的最终形成。

具体而言,所谓空间开发,即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整理征用、基础设施和绿化建设、房地产开发等,这种空间形态的开发由于效果显而易见,往往被认为是重要内容,但对于商务区的发展来说,如果没有与产业和功能开发相结合,往往会出现如前所述的“空城”、“卧城”,反而使空间开发也难以持续;因此,还要同步开展产业开发,通过地区文化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产业导向和配套政策实施,对企业的全面服务等方式,促进主导产业的集聚成长,关联产业的共同发展,形成“孵化器过程”;而功能开发,则强调公共投资、市场投资项目对商务区整体长远发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例如,同样是绿化建设,是否能充分发挥其景观、生态、文化的功能;土地性质同样是商办用途,在其内部是否要配建公共广场、演艺中心等功能;再例如,虹桥商务区内设置的国际会展中心、国际医疗园区、国际教育园区、观光农业等,其土地出让收益是相对很低的,但对于整个商务区的长远发展却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也是需要大力发展的。

采用“空间——产业——功能”一体化开发模式,其关键之处在于对空间、产业、功能关系的把握。在统筹规划阶段,尽管在表面上看是形态开发在前、然后是产业开发、最后实现功能,但在管理的思考上却正应该是恰恰相反,在在片区规划之初即需要考虑未来的功能、产业,再此基础上确定相关的空间形态。而在实际操作阶段,需要把握“一体化”的关系特征,例如,启动早期,一搬而言住宅用地去化较快,在住宅用地的开发中,要考虑未来的住宅功能类型,以及其与商业、商务等的关系,从而在规划控制指标、土地混合使用等方面确定空间开发的要求;在先期商务用地的开发阶段,招商工作要与产业导向相结合,注重选择有明确合理产业开发意向和实力的企业,不能不加选择,也不能唯价格论,要综合考虑后期产业开发的情况;在中期持续发展培力阶段,在形态开发和产业开发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后,要注重功能性项目的引入和公共投入,以形成地区长远发展的动力;在管理工作的内容上,不能仅把力量用在土地开发和基础建设方面,更要同步研究产业发展,制定有力的产业支持政策,为企业培育成长开展服务,同时,还要注重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和发展活力。

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一处案例是上海市长宁区的虹桥临空经济园区。该园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部邻近外环线地区,占地5.14平方公里,前身为上海市沪西工业小区,2006年起转型为商业商务功能为主的地区。该处距离虹桥机场较近,有地铁2号线到达,区位条件较好,但与上海全市大量的各类园区、片区中心等相比并不具备格外突出的优势,但由于该园区在开发管理上一直注重功能、产业、形态一体化的开发,每一个地块出让前都有对功能的充分论证和配建要求,例如步行街控制线、屋顶绿化率、开放绿化面积、地下通道预留接口、职工食堂、展示设施、电影院等配建要求;提供园区班车、会议中心、培训交流等服务;在前期招商时都同步对后期发展产业予以充分考虑;特别是长宁区实施“数字长宁”产业政策和“总部经济”优惠政策,并结合临近机场的自身条件支持物流业发展,先后集聚了联合利华、德国博世、美国伊顿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联邦快递、扬子江快运、劲达国际等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更是成为携程网、两鲜网、易果网、史泰博等许多信息服务企业由小到大成长起来的摇篮。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展新建商务区的建设开发,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政府的公共角色定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发展目标。在开发管理模式上,要把握新建商务区的“两次开发”特征,即房地产开发和产业功能开发,在管理中要借鉴“治理”的最新理念,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实行“空间——产业——功能”一体化开发模式,重视培育产业发展的“孵化器”过程,从而走一条空间环境优化、产业群落集聚、功能发展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孙施文编著.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何苗苗.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决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

[3]张庆,彭震伟.基于空間聚类分析的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分布特征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6(4):46-53.

[4]夏南凯主编.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梁宏志.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6]赵民,汪军等.杭州市城东新城规划建设中期评估[R].同济大学,杭州市规划局,杭州钱江新城投资集团,2015.

[7]刘小林等译美詹姆斯·n. 罗西瑙 James.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8]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rhood[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作者简介:

张颖(1978-),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民 族:汉 职称:工程师,注册规划师;学历: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开发、社区发展。

作者:张颖

西部开发中政府管理转型论文 篇3:

西部地区中小外贸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及SWOT分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已经步入了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近年来,我国外贸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贸易顺差额不断创出新高;同时也突显了我国外贸出口结构落后等问题。本文希望通过论述西部地区中小外贸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及SWOT分析,能给予处于转型时期的西部地区中小外贸企业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小外贸企业 对外贸易 转型 SWOT分析

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中国从今年开始取代美国成为了对世界经济的主要贡献国;同时,由于外贸出口的不断增长,国际间贸易摩擦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话题,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性受到各方质疑。另一方面,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东高、中西低”的不平衡性,绝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生产的产品多是“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的初级产品。加工贸易在我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为了改善我国的贸易环境,增强外贸增长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加速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2007年7月1日和8月2 3日,我国财政部以及商务部、海关总署相继颁布实施了出口退税率下调政策和《加工贸易限制商品目录》。对企业来说,转型将是其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一、西部地区外贸中小型企业转型的意义

加入WTO后,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为了顺应全球化的需要,平衡贸易顺差,改善对外投资环境,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开始大力调整和管理对外贸易,颁布并实施了各项有力措施。国际环境的开放和国内政策的变化,势必会对我国加工贸易造成影响,进而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冲击。这些信号表明,转型将是我国企业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转型是全球化竞争带来的必然结果

按照彼得· 德鲁克的观点,一个企业,除非是那些规模最小和经营范围仅限于当地的企业,是不可能长期依靠压低劳动力成本来获得生存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追赶本行业最先进的企业,培育属于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与这些优秀的企业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战局一席之地。

我国的外贸发展程度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因此,外贸的转型和升级将是今后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顺应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需要。

2、转型是国内政策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我国外贸发展很快,近几年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的状态。尽管如此,经济过快增长也引发许多问题。从外部看,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国际贸易环境近一步恶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受到质疑;从内部看,国民经济正因此承受着可能发生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恶化,我国政府适时地进行了宏观调控。这些政策手段的运用旨在促使我国价值链的进一步延伸,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和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这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外贸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

3、转型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加工贸易的企业分布格局是“东高西低”。西部中小型加工企业面临的对手除了本国的优秀企业的压力外,还承受着来自国际大企业的冲击和排挤。国内外竞争日趋白热化,西部中小型企业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还是技术积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不具备竞争优势。可以说,西部加工贸易中小企业尚处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链低端,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处境不甚乐观。过去西部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比较优势和地方保护已非长久之计。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比较优势和地方保护的效果将越来越小。

当前,产业内分工的发展十分具有潜力,企业若要获取更大的利润,必须加快加工贸易的升级,积极参与到国际分工的各个环节中。这不仅能提高产品的国内附加值,增加外汇收入,也能扩大与国内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联系,从而使行业内部逐渐形成产业一体化,提升企业吸引外资的能力,更大发挥对一国经济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我国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

4、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经济。所谓和谐经济,经济结构应是合理的且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必须保证经济发展与国家政策、社会发展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赶超发达国家,我国耗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环境严重恶化,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此次新政策的实施,就是为了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西部地区外贸中小型企业转型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企业现实情况。其含义是: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WOT由两部分组成:SW和OT,前者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后者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使企业更加直观地了解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因素,回避那些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因素,扬长避短;继而总结并提出可行性战略,有利于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笔者将利用SWOT分析法,明确西部地区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阐明转型是企业当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SWOT因素分析

(1)独特的优势。①资源相对丰富。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自然资源,可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原材料支持。②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西部人口较多,劳动力价格低廉,可以有效地降低西部地区产品生产成本,提高西部地区产品的竞争力。③相对于大企业的灵活性。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因而对市场和技术的变化能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经营灵活,应变能力强。④具有区位优势。西部地区是我国东中部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南亚、以及蒙古、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具有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区位优势。

(2)存在的劣势。①科技水平低。西部中小企业往往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以及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科技存量相对不足,与大企业的技术差距明显。②管理效率低下。西部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水平低,对企业管理缺乏整体计划,目光比较短浅,且管理机制不健全,任人唯亲,导致能人流失。③员工绩效低。中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技术工艺落后,高素质人才匮乏。④盈利能力低下。企业多从事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利润较低。⑤经营不稳健。中小企业化解风险的能力弱,习惯依靠政府政策的保护,“等、靠、要”的观念根深蒂固,经营存在一定的投机性。⑥设备老化。受规模和资金的限制,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速度缓慢,设备的陈旧直接影响生产率的提高。⑦R&D落后。缺少资金的支持,没有人才为依托,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意识落后,导致R&D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⑧竞争力差。受企业各方面劣势的影响和长期作用,西部中小企业还没有形成固有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始终处于被动不利地位。⑨信息闭塞。西部特有的自然环境使得信息的传递受到一定的阻碍,致使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容易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3)宏观环境的机会。①产业由东到西的梯度转移。出口退税的调整和加工贸易新政的实施一方面关上了西部中小企业的一扇门,但政策的倾斜将引导东部企业将曙光照进西部的开放之窗。②资源价值的重估。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价值被低估,如今资源价值的回归将提升资源型企业的利润,从而为该类企业的升级打下物质基础。③市场开放带来更多市场的选择。全球化的需求和国内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落实,打开了西部市场的大门。多元化的市场意味着对元化的需求,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带来契机。④消费升级带来更多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产品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这同样为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机会。⑤金融市场的完善使融资途径更加多元化。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断完善,私募基金法律地位得到承认,企业融资更加便利,选择也更加广泛,为企业顺利实施各项战略和计划提供了融资保障。⑥顺应政策要求,积极投身到转型中。这是因为,企业若不积极配合政策需要,一味地依靠量的增长来弥补利润的缩减,可能会形成企业生存发展的恶性循环。只有顺应政策,走一条转型之路才有可能转危为安。

(4)客观的竞争风险。①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竞争者。西部中小企业不仅要承受来自国内发达地区企业的竞争压力,还必须面对来自国外的入侵者,使得西部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②替代产品增多。广大的开放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不进行改革就是坐以待毙,终将被替代品挤出市场。③行业政策变化。如今年新一轮出口退税的调整和加工贸易新政,对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尤其对于整体实力较弱的西部中小企业来说形势更为不利。

2、战略选择

依据各项因素所占权重的不同,SWOT分析法为企业提供了四种类型的战略,分别是增长型战略(SO战略)、多元化战略(ST战略)、扭转型战略(WO战略)和防御型战略(WT战略)。

从上述列出的各项因素可以看出,机会(O)和劣势(W)所占权重更大,对企业的影响明显于其他两项。因此笔者建议,当前西部中小外贸企业应采用“WO战略”,即“扭转型战略”:利用机会改进内部弱点,在保持、稳定、发展和提高现有的经营领域的同时,充分利用发展现有比较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西部中小企业才有可能在目前各方压力的冲击下得以生存和壮大。这归根结底还是企业转型的问题。可见,在企业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西部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势在必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 彼得· 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与挑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卢阳春、吴凡新:形势下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J].开发研究,2004。

[3] 揭筱纹、刘秋月:转型期西部传统中小企业现状分析--基于西部地区154家传统中小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天府新论,2005(6)。

[4] 赵艳玲等:西部地区中小制造企业打造绿色品牌的必要性及SWOT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6(5)。

作者:李睿君 董政豪

上一篇:设计课堂作业的小学数学论文下一篇:初中生诚信教育分析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