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思考

2024-05-19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思考(精选9篇)

篇1: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思考

旅游管理(1)班

3100511139

么雪玲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发带来的问题,有的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差,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破坏,从而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

在旅游活动给景区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的保护,应该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发开的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对旅游资源的破坏降到最小限度之内。在开发与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以保护优先,避免损害长期利益。

对旅游资源避免大规模的盲目开发建设,充分考虑到影响其资源保护的各种因素,实行整体保护,并合理对其再利用。

在一些著名的山地旅游中,开发商过分的注重对其交通的开发,如索道、水泥道等,这虽然为游客上下山提供了便利,但这样却失去了爬山最原始的乐趣,无法体验那种跋山涉水的地感觉,也对山体造成了一些破坏,我认为这样的开发应适当,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即可。

在旅游景区的商店、通讯、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应该因地制宜,适可而止,像那些土特产品店、文物古玩店等就不是多多益善,应该设在景区外交通集散地或住宿区,使景区更像是景区而不是大型露天商场。

在对一些人文景观的开发时,应该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开发,这样对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高层次利用。对文物的修复,要建立在不改变其原状的前提下。还有就是对一些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应该是保护多于开发。

对旅游吸引物进行的修缮、恢复、扩建与美化,应该尊重自然和历史,以保持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原则,并不是越多越大越高越时尚越好。原始美、残缺美、苍凉美是自然历史文化内涵的美,因其难得见与无法复制显得更为可贵。

现在知名的景点越来越多,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景区内的高档设施越来越多,这类设施的建设越多对景区的破坏就越大,其实景区内的设施不必要多豪华,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符合景区的整个审美、低碳、环保就行。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生态环境为导向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要以保护为前提。在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时也要加强管理,对开发中违反法规的应该予以处罚。对于公众,应该加强对公众的教育,使人们提高对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倡导健康文明消费,开展生态旅游,降低旅游区内的高档消费需求,从而抑制开发商开发高档设施,更好的保护资源。

景区景点内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健全景区内的一些制度,还要严格控制旅游接待量,避免超承载量对景区资源造成损耗。

总之,要平衡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篇2: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思考

摘 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高林下资源利用率,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林下资源的措施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林下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林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木材的需求急剧增长,加之政府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够,使得大量的森林遭到破坏,森林资源出现匮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高林下资源利用率,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盲目地砍伐树木,破坏天然植被。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资源管理部门乱开采伐票证,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盗伐林木、毁林现象的发生,导致森林资源大量减少,林木质量下降。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整个东北国有材林、成熟林比新中国成立初减少了51%,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70%降低了现在的36%,野山参、野生东北虎、梅花鹿等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各种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1.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森林资源保护意识

森林资源保护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各级领导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借助多种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工具,如电视、互联网、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为森林资源保护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提高广大群众的森林资源保护意识。要深入基层,深入林区,特别注意对偏远乡村屯、山上作业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让基层群众深入了解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基层群众的保护意识。

1.2 健全保护体系,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针对当前保护森林资源的形势,建设林政资源管理机构,不断健全森林资源法律法规,以法治林。在东北林区,可建立以森林公安机关为主,林政稽查队伍、木材检查站、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林政资源管理机构,规范执法活动。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等违法行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严格森林资源限额管理,规范审批行为,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完善森林资源监测预警体系。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强化防范措施,建设专业扑火队伍,增强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减少资源损失,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1.3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促进林区生态建设

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强化管理措施,防止森林资源流失,提高森林质量。要加强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就目前而言,东北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不断扩展,盲目开垦、滥采滥挖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务必加强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修复和优化荒漠生态系统。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努力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加大保护范围,改善栖息地环境,同时加强濒危物种拯救保护,扩大人工繁育和培育,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林区生态建设。合理开发林下资源

林下资源作为森林资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林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有力保障。合理开发林下资源,既可以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避免资源浪费,而且可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职工收入,推动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合理利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加快林区产品开发

林下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植物资源,如药用植物资源、食用植物资源、油料植物资源、芳香植物资源、纤维植物资源等,这些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经过加工提炼后,可制成人们生产或生活中需要的物质产品和原料。因此,要充分发挥林下资源的优势,合理有序利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加快绿色食品、山珍食品、中药材、高档果酒、果酱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努力推出具有林区特色品牌的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产业化发展。对于工业原料丰富的林区,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这些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进行工业原料的精加工和提炼,以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2.2 合理利用野生经济动物资源,推广林下养殖业

林下资源中的野生经济动物资源不仅物种丰富,而且经济价值十分显著。如林下一些昆虫含有高价值的营养成分,既可作为食品食用,又可作为滋补和保健的药品食用;一些兽类的角、牙、蹄、内脏等可提炼成工业原料等。因此,要合理利用林下野生经济动物资源,不断开发新产品,实现林区品牌战略。充分利用野生经济动物资源的优势,建立养殖基地,推广林下家禽家畜、野生禽兽的养殖,促进林区养殖业的发展,实现林地产出效益最大化。

2.3 合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区旅游业

森林旅游资源,主要指林下许多的生物景观与其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旅游休闲、观光的重要资源。因此,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对现有的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挖掘、重组和创新,并结合当地环境、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地理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实现森林产业向生态经济的转变。利用森林旅游资源独特的优势,开展野生植物园、野生动物园、人工狩猎场、森林野营地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森林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提升森林旅游开发水平,推动森林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篇3: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思考

1矿产资源本身所具备的特性

1.1矿产资源开发的不确定性

矿产资源的开发受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所能探测和开发的矿产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矿产资源认识不断变化,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也会进一步扩展。因此,矿产资源的开发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1.2矿产资源分布不均

矿产资源分布不均是由于地质运动造成的,在一些地方矿产资源高度集中,而在另一些地方矿产十分匮乏。同时贫矿和富矿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尤其是支柱性矿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的不均衡性对国际政治、经济和国家安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3矿产资源不可再生

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是由它的形成性质所决定的。为此社会再生产要求自然界不断地为社会补充矿物原料,并保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资源储备。这就意味着矿产资源将被人类大量的开发和利用来适应经济的发展,合理的规划和保护也就成为必然。

2国内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态势权衡

2.1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总体态势

国内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矿产质量贫富不均,贫矿多富矿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从全世界围来看,共有有七个国家拥有36种以上已经探明的矿种,中国就是世界上矿种最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但是矿产资源的贫富差异性很大。支柱性矿产种类以贫矿居多,如铁矿储量中97.47%为贫矿,人均铁矿资源量仅占世界人均量的35.4%,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以上。矿产资源的贫富悬殊性以及人均占有量问题已成为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2.2矿产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中的匹配程度

国内的生产布局和经济结构的发展与矿产资源的分布并不匹配。其中煤主要分布于西北和华北,铁集中于东北、华北和西南,铜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为重要,磷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中南地区,钨、锡、锑等主要分布在湘、赣、桂、滇等省。石油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另外还有一些尚未开发利用的大型、超大型矿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

2.3矿产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中的成效

我国的矿业开发和利用的总体规模已占据世界第三位,开发和利用效果显著。尤其是在进十几年中支柱性矿产探明储量增长明显:石油、天然气、锰、铅、锌、铜、银和金探明储量增长较快,煤炭、水泥、钢、十种有色金属以及原油产量已分别据世界前十位,有色金属矿产种类齐全几乎全部得到开发利用[1]。

3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的危机

我国矿产资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严重问题,比如对于大气的污染,水源的污染,矿产开采技术的落后,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矿难事故的频发发生等,危机和挑战并存。

我国有十几万个矿山,偏远地区乱开现象严重,矿产资源回收过程中总回收率为3%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再加上开矿技术水平落后,安全性差,矿难事故频繁发生。另外不合理里的矿产开发也给大气和水资源带来了不良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因采矿引发的大面积塌陷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亿元以上。植被大面积破坏,重金属超标,生产过程中尾矿和废水流入河流中或渗入地下水中,使水源中多种重金属超标,水质受到重度污染。

4矿产资源的规划战略

4.1规划矿产资源的开发布局

根据矿产资源的分布不合理性应该采取规划开发措施。中东部地区大力推进矿业结构优化升级,挖掘资源潜力,强化综合利用。东北地区重点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稳定规模,保障振兴,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建设资源接续区,促进优势资源转化。对于油气资源的开发应遵循增储增产,稳步提升的原则。总体来看要统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据不同功能,科学合理划分开发模块,才能保证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提升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回收效率

提升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一直是国家大力倡导的。加强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准入管理和监督检查,也是相关部门非常重视的问题。例如为了让更多陆上或海上油田得到充分的开发,通过先进的开采技术可以实现二次利用,三次利用等。另外对于新的开矿资源,国家对此也有严格的要求,对于采选技术、工艺和设备,制定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的准入标准,如果尚未达标,是无法获得开采许可证的。

4.3大力推进矿产资源循环经济的发展

依据资源合理开发再利用的原则,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的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这就需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矿山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在众多以矿产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圈中极力促进煤层气、油页岩、煤矸石、难选冶黑色金属、共伴生有色多金属、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多金属尾矿资源等的高效开发,引导和带动矿产资源循环经济发展。

5矿产资源的保护措施

5.1宣传法制教育,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法制宣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国民对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国家在大力贯彻执行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这就需要加强法制宣传,让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理念树立在每个人心中,再加上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把矿产资源政策管理和矿产开发产业政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的重点从要求全面持证开采转变到引导地区性的矿业开发服从并服务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需要上来,全面提升国民经济的发展。

5.2对矿产资源的开发要加强管理和监督

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督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加强矿产资源的监督和管理是实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手段。

5.3利用科技加强对矿产资源的保护措施

科技是一种生产力,利用科技加强对矿产资源的保护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矿产资源的浪费,提升充分开发和二次开发的效率,在利用和回收方面逐步和世界技术接轨。通过科学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内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降低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消耗水平,实行开源节流,从而实现更合理,更高效的保护矿产资源。

5.4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确实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矿产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可能引发地震、滑坡、塌陷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矿产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排放的副产物对大气和水资源都有危害。对此国家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环境保护,对于不合理的开发要进行技术改造和监督管理。全面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环境。

摘要:矿产资源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当前面临的资源问题非常的严峻,面对于这样的形式,我们应该进行更深刻的总结。在之前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规划方面有很多的问题存在,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提出更好的方案进行解决,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资源规划,可持续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篇4: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思考

[关键词] 紅色资源;旺苍县

[作者简介]曾 楚(1984—),男,中共旺苍县委办公室。(四川旺苍 628200)

旺苍县地处川北米仓山南麓,是川陕革命老区,紅色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成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后期首府,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挥师作战。在这块紅色的土地上,先后诞生了人民军队建军史上最大规模的妇女武装力量-紅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最早的水兵建制-紅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直属水兵连、最大建制的紅色童子团-少共国际先锋师。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赐予了旺苍县珍贵的文化财富,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给这里留下了丰富的紅色资源。

近年来,旺苍县结合紅色旅游开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政策机遇,按照“立足保护搞开发、搞好开发促保护”的工作思路,先后启动实施了以中国紅军城保护性开发、木门会议会址修复重建为重点的紅色资源开发项目,走出了一条紅色资源保护与开发互促共进的新路,广大老区百姓也从当地紅色旅游发展浪潮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紅色资源概况

旺苍县紅色资源极其丰富,广泛分布于境内的东河镇、木门镇、九龙乡等地区,主要包括中国紅军城、木门军事会议陈列馆、紅军石刻标语等紅色文化遗址,其中中国紅军城-木门寺景区已成功申报列入全国第一批紅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一)中国紅军城。该城位于旺苍县东河镇,原名旺苍坝,现为旺苍老城区。中国紅军城由文昌街、王庙街、龙潭街3条主要街道和木市巷、何家巷2条小巷构成,沿街房屋多为一式木架穿逗、青瓦屋面结构,大部分属清代、民国时期川北民居建筑。城内现存中共川陕省委旧址、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紅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紅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组建地旧址等46处川陕苏区时期的各类革命遗址,拥有国内目前现存面积最大、保存状况最好、遗址点最多的紅军遗址群。

(二)木门军事会议陈列馆。该馆位于旺苍县木门镇青龙山上的木门寺。1933年6月底,为加强紅军队伍建设和巩固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紅四方面军在木门寺召开了其意义堪与“遵义会议”相媲美的“木门会议”。川陕革命根据地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王树声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木门会议后,紅四方面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进入了空前大发展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1988年5月,徐向前元帅应邀亲笔题写了“木门会议会址”的匾额。如今,旺苍县在“木门会议”原址修复重建了“木门军事会议纪念馆”,馆内陈列有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以及当年苏区各种革命文物400余件。

(三)紅军石刻标语。旺苍县现存大量紅军石刻标语,共计达310余条,其中木门镇紅军石刻标语牌坊上所书的“赤化全球”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以解放全人类为主题的石刻标语,南峰山巨幅紅军石刻标语“为独立自由领土完整的苏维埃新中国而斗争!”是川陕苏区第二大紅军石刻标语,此外还有张华镇紅军石刻《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普济镇桑林子紅军石刻标语群等众多极其珍贵的紅军石刻标语。

二、主要做法

(一)瞄准紅、古,实现准确定位。一是确立开发基调。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全县紅色资源状况,确立了“紅古结合”的总体开发路径,即将中国紅军城、木门会议会址等紅色资源的紅军文化和历史文化有效地融合到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中,把有形的物质文化遗存和无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加以保护,打造充满活力、富有浓郁紅色文化生活气息的紅色经典景点,努力实现“恢复历史风貌、传承紅色文化,改造古旧民居、改善生活质量,推进环境治理、提升城市品味”。二是制定高远目标。高标准、高规格地实施中国紅军城保护性开发和木门会议会址修复重建,尽快完善主题景观集群和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将紅军城打造成一座兼具紅色旅游、商务休闲和山水宜居特色的紅色古城,将木门会议会址打造成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力争将中国紅军城-木门寺景区紅色景区建成国家AAAAA级景区。

(二)体现高、远,坚持规划引路。一是科学制定规划。邀请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0家国内知名高校或权威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20余人,对中国紅军城的打造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实施相关规划,先后形成了《紅军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国紅军城景区建设创意规划与空间设计方案》等建设规划,并完成了规划编制及评审工作。二是优化提升规划。根据经营城市理念和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理念要求,邀请知名专家及权威资质单位,对景区建设创意规划与空间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提升,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升环境的承载力,还对展陈的规划采取颇具现代气息的声光系统。三是稳步实施规划。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会、规划听证会等各种会议,广泛集聚民智,科学调研决策,敲定分期开发的步骤和各期重点工作,真正做到了目标明确、步骤清晰。

(三)立足快、优,着力打造精品。一是宣传引路。开展入户谈心活动、召开各类动员会、编制开发宣传手册以及利用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使紅色资源开发的特殊背景、重大意义、基本原则达到家喻户晓。二是试点探索。在实施紅军城保护性开发中,选择10户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居民户进行试点,形成“统一规划、整体打造,分段实施、突出特色,发动群众、尊重群众,修旧如旧、适当提升,保护开发、综合利用”的保护开发基本原则,依此制定了对居民户的政府补助标准。三是规范操作。施工单位进行公开招标,主动接受相关部门及群众的过程监督;采取一事一议、自治自管的办法,决定自筹资金的额度,自主推选安全质量义务监督员,主动参与项目安全、质量及资金支付的监督。

(四)突出新、实,强力夯实保障。一是强化组织保障。组建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工作指挥部,对开发工作统一指挥,并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户,建立了县级领导定期现场接访、定期督查督办及倒排工期机制。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在紅军城保护性开发工作中,采取项目、土地、产业孵化换资金以及产业配套吸引资金、群众自酬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有力地加快了开发进程。三是强化技术保障。专门组建了民居风貌改造、市政设施建设、重点文物保护修复、工程质量等专业技术工作组,从民间遴选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参与项目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工程质量。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充分整合现有资金渠道,从申遗、旅游开发、文物保护等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这些资金的规模效益,集中用于紅色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及其周边环境整治的投入。二是设立紅色资源保护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切实保障革命遗址修缮维护、陈列展馆更新完善、景区内部旅游基础设施等的正常投入,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吸引民资进入紅色景区点经营性项目的建设。

(二)加强推介力度。一是充分利用举办紅色旅游发展大会、紅色旅游文化节等推介活动积蓄的人脉资源,创作以紅四方面军在旺苍为题材的紅色经典文艺作品,邀请权威专家和学者撰写史料文献,提高紅色资源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注重与周边巴中、南充、苍溪等紅色资源丰富的市县区衔接联系,积极推进资源共享,寻求联合发展模式,共同打造跨区域的紅色资源精品带,进一步提高本地紅色资源的影响力。

(三)做大紅色经济。一是依托丰富的紅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紅色旅游为重点的紅色经济,开发配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拓宽景区百姓创收渠道。二是加强对紅色景区的行业管理,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全面提升紅色旅游业整体管理与服务水平。三是加大对境内鼓城山-七里峡、苍王峡、鹿亭温泉等自然旅游以及农家乐、川北傩戏等乡村民俗旅游的开发力度,加快形成紅、绿、俗结合的全县大旅游格局,带动更多老区群众致富增收。

[责任编辑:邵猷芬]

篇5:湿地资源保护开发调研思考

一、要树立抓生态建设就是抓发展的观念

当前,生态问题

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问题,全球变化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使全世界对生态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党中央审时度势,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并将其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倡导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宁夏生态环境恶劣,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把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作为制约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明确指出全面支持宁夏生态建设,支持宁夏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省。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和生态建设,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政府主席王正伟多次对林业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或指示,多次调研、检查、指导林业工作。自治区王正伟主席亲自提出建设“六个百万亩”林业工程思路,并指出:“生态建设对宁夏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宁夏生态脆弱,在宁夏抓生态建设就是抓发展。”这一观念的确立对我区的林业和生态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对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诠释。林业建设得到自治区领导这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在我区的林业建设史上是少有的,它将成为我区林业建设大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加强湿地保护,维护生态健康,也是抓发展。

当前我国的林业建设已进入到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在我区林业资源保护包括两部分:即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湿地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后者,也是我区林业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我区位于黄河中上游地段,十分优越的水利条件造就了许多的湿地,宁夏湿地总面积255743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4%,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市湿地总面积48464公顷,占全区湿地18.95%,占全市总面积2.4%。湿地和森林、海洋一样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健康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实验证明,五类劣质水流入湿地被净化后可提高为三类以上水质,故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淡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保护好湿地意义更为重要。

近年,宁夏湿地保护工作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关心。2008年10月宁夏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使我区的湿地保护走上了法制化之路。提出了恢复和建设银川市“塞上湖城”景观和建设好“两宜”城市的决策;**市“打造滨河生态水韵城市”的要求。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对宁夏、对**市来讲,抓好湿地保护,维护生态健康,也是抓发展。

三、我市主要湿地的恢复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方向及存在问题

**市共有湿地面积48464公顷,占全区湿地面积的18.95%,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4%。

**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深处内陆。是全国回族主要聚居地,是全区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和自治区重点风沙治理区。加强湿地恢复保护及合理地开发利用,对发挥湿地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改善**人居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市委、政府提出的“打造滨河生态水韵城市”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着重就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主要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谈一些意见:

(一)保护和利用现状

1、**市滨河湿地:面积为5000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的10.3%。作为滨河生态水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滨河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工作力度,使滨河湿地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规划。在2003年编制的《**市湿地保护与利用建设规划》基础上,向国家林业局上报了滨河湿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努力争取,国务院于2007年将市区滨河湿地建设项目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年至2010年)中,以争取到《宁夏**黄河湿地生态综合治理建设项目》,现正在积极争取《**市利通区湖泊湿地生态建设工程》项目。为滨河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随着滨河生态水韵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湿地保护与开发的投入力度,有效地开展湿地管理工作和湿地保护执法,於2005年成立了**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继滨河大道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的实施,市委、市

政府通过退田(塘)还湖蓄水、水系连通湖泊、湿地植被恢复、湿地环境整治、城市防洪排涝等工程建设,扩大了湿地面积,保护了湿地资源。同时,对黄河湿地附近形成的自然湖泊进行改造、归并、先后栽植各类树木几百万株。建成树木园、回乡情韵、古峡青塔等14个主景点和42处园林小品,实现了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湿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处。三是湿地污染得到了基本控制。去年以来,市环保、建设部门加大了对湿地周边环境整治和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及时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行为,较好净化了湿地生态环境。

2、青铜峡库区湿地;总面积为8933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18.4%。属自治区级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内动植物分布多样,共有脊椎动物316种,植物210种。近年来,青铜峡市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对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步伐。一是湿地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针对保护区湿地前期过度开发利用,开发主体各自为政和原《规划》不符合开发需要的现状,去年以来,青铜峡市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在深入考察、多方听取意见、广泛征集资料的基础上,对《青铜峡库区湿地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提出了补充完善意见,交规划设计部门进行修正改进。二是依法保护湿地生态资源。青铜峡市政府采取强制措施保护湿地资源,成立了青铜峡库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依法收回黄河沿岸违法开垦土地21300亩,责令保护区内经营单位无条件退出,恢复湿地12700亩。在开发利用方面,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试验区和缓冲区三块。在核心区,严禁生产开发和捕盗等活动;在试验区,适度开展水产养殖、生态旅游建设等活动;在缓冲区,进行植树种草、水产植物修复等外部生态环境建设。目前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三是正在争取到《宁夏**黄河湿地生态综合治理建设项目》,为保护和利用现有湿地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

3、孙家滩开发区湿地;总面积233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0.48%。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从保护和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需要出发,加大了对孙家滩开发区湿地的治理力度,先后投入资金360万元,将水库容量扩大到385万立方米,面积达3500亩,在湿地周围植树48万株,补植水草、芦苇近百亩。建设高标准的“四水”产业基地3000亩,较好地保护和开发了湿地资源,使其成为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旅游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区。

(二)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规定:湿地保护应当遵循“优先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由于我们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够,因此对全社会来讲“湿地”的概念、功能、效益对大多数人来讲还较为陌生,一些干部和群众对于湿地保护的生态意识较差。表现在决策和实践中,对湿地保护和利用的主次、先后顺序颠倒;对湿地的利用是无节制、无计划,甚至是带有破坏性的开发利用。

2、规划较为滞后。市区滨河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尚处在初始阶段;规划中的景观设计格式较为单调,文化支撑力度不够,湿地湖泊水体深度不够。青铜峡库区湿地的规划仍处在补充完善之中,进度较慢,与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3、保护措施不力和利用不够合理。湿地污染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南干沟、清水沟是流经市区滨河湿地的两大排水沟,其湿地上游周围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全部排入该沟,使南干沟水质类别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体标准,藻类大量繁殖,水质状况恶化,严重威胁着市区滨河湿地的水体质量。市区滨河湿地的开发利用与休闲旅游结合不够紧密,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未能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积聚效应。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虽经多方投资开发,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既无规模,又少效果。所开发项目与周边自然景观不相协调,且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浪费了湿地资源。

4、专项经费紧缺。保护和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项目支持和经费保证。目前,因市财政困难,用于湿地建设投入经费有限,全面保护和深度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尚缺专项经费保证,专项经费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5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受诸多因素影响。一是湿地的使用权不够统一。有1.4万亩自然保护湿地仍有渠口农场经营,核心区大部分土地属于宁夏伊斯兰信托投资公司所有。二是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现象严重。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金沙湾旅游区、108塔风景旅游区、渠口农场以及鸟岛风景旅游区分别由不同单位和个人经营,严重影响着保护区的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三是缺少管理人员,执法难度大。库区管理局属自治区批准设立的事业局,有工作人员13名,不具备执法资格,在有效管理上,既缺少人员,又难于执法,增加了工作难度。

四、发展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湿地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湿地保护工作的认识。在认识上,要由无用向重要生态系统转变;在经营理念上,要由注重开发利用向保护与利用并重,保护优先转变;行动上,要由随意侵占,无序开发向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转变。在规划设计中要突出保护、恢复,合理保护、恢复和开发、利用的关系。

2、加快规划步伐,合理有效地利用湿地资源,提升设计质量。要突出市区滨河湿地在水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完善规划内容,在景观设计上要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和文化内涵,把民族特色、文化韵律、休闲娱乐结为一体,使其真正成为水韵城市的亮点和重要组成部分;青铜峡库区的湿地规划应从“宁夏第二沙湖”的高度予以设计。

3、完善湿地管理机制,加强湿地执法力度。市区滨河湿地现在由滨河生态管理中心管理,不属于湿地专门管理机构,建议改名称为**市湿地管理中心,以便更好到行使管理职能。针对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区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建议青铜峡市委、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专项工作力度,通过有效的组织领导,尽快解决保护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加强湿地管理执法力度。

篇6: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 山西财 贸职 业技术 学 院 , 山西 太 原 00 3 ) 30 1

[ 要] 摘 旅娉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始终贯穿 在旅游业的 发展过程中, 整个 开发和保护一直是矛盾的统

篇7: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

摘要:

随着地球村的不断在缩小,世界各地朋友的交流更加方便,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也随之快速发展,中国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大国,旅游业的开发是必然选择,然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只注重开发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对旅游资源只知道利用而不加以保护,这会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通过举例分析的方法,了解到只有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

关键词:旅游开发 旅游资源 环境保护

正文;

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近年来, ,许多旅游地把旅游业列为主导或支柱产业,优先发展旅游项目 ,加大旅游开发力度.这样做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损害了旅游资源的可再生性 ,破坏了旅游环境 ,降低了旅游质量 ,造成景观衰退 ,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1].在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时,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可低估的破坏性.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然给旅游地带来经济。环境、社会等一系列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旅游事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虽然认识到旅游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却忽视旅游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其结果便是人类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并且影响到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对旅游环境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我国旅游事业的管理以及充实旅游学有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有关政策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并由此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 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 而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我国旅游资源受的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 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使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 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 空气质量下降, 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涌入, 致使基础设施紧张, 旅游旺季高度集中的旅游流破坏或影响了旅游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糟糕, 景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 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涌入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

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 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 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像上海的黄浦江, 广州的珠江, 南京的秦淮河这些游船云集, 鼓瑟相闻的著名游览区今天都已经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黑河、臭河 , 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使奔腾在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洁白晶莹, 而是泛着黄色泡沫的浊流!再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 是典型的丹霞地貌, 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 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 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 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2。2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质不高, 在旅游的过程当中, 旅游者随意进入保护性的景区景点, 乱丢垃圾、随地吐痰、攀摘花木、践踏草坪,这些行为造成景区一片脏乱, 甚至是资源破坏。某年的十一 黄金周期间,泉城 济南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但是部分游客竟然在泉水边洗脚, 既不文明又污染了清澈的泉水。同样也是在十一黄金周期间, 江西南昌市动物园推出了与动物亲密接触活动, 3 只刚满100天的虎宝宝被当作与游客拍照的道具。在活动过程中, 游客们对虎宝宝做出了一些不文明的举动。动物研究专家在反对利用动物牟利的同时, 呼吁广大游客文明出行, 爱护动物。3 3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 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区饱和承载量时,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 反之, 则小些。如贵州织金洞景区, 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 在同一时段密集的游人会对洞内景观造成严重破坏, 游客人数增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会增加, 空气湿度和温度都会增高,二氧化碳和空气中的水发生作用, 会破坏洞内景观, 使其变色, 甚至是融化。当洞内干燥时, 石灰岩表面又会结晶, 这样使洞内景观严重污染和破坏。目前, 织金洞的景区, 尽管采取了一些保护的措施, 但是, 随着游客的增加, 景区的精华部分!!银雨树, 其颜色也在逐渐变暗。在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 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 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 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 缩短了其寿命。4 通过对上海的黄浦江,黄果树瀑布,织金洞的景区等景观点,充分让我们知道旅游资源的保护的重要性,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有效保护,我们应该做到在生态旅游中,我们时刻遵循“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的响亮口号,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当地的生态影响降低到最低。[5],生态旅游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要以科学性、环保性为前提。发展生态旅游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做为政府,旅游资源开发中,努力学习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牢固地树立“管家意识”,强调不要只盯着短期的经济利益,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应更多地考虑资源使用的长期利益。只有通过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共生关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推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6 [ 1 ]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57~66.李丹.风景名胜区警惕建设性破坏[ N].光明日报, 1999年1月19日.3,4 百度百科

篇8:通海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思考

通海县位于云南省中部, 全县区域控制面积721km2, 耕地面积1.117万公顷 (2004年末) , 占全县总面积的17%。全县总人口27.04万人 (2004年末) 。

根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特征, 全县可划分为三个区域, 即杞麓湖盆区, 曲江河谷区和二者之间的中山山原区。三个区域的面积分别为354km2、139km2、228km2, 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49.1%、19.3%和31.6%。杞麓湖盆区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通海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2亿m3, 其中地表水1.65亿m3, 地下水0.55亿m3,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有815m3, 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资源量18000m3, 人均、耕地均占有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 且地域时空分布不均。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 其储量是有限的, 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海正面临人口剧增, 水资源过度消耗, 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的严峻问题, 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首要因素,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和通海县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 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水资源, 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是通海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2 通海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建国以来, 通海县的水利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 到2004年, 共建成各类水库181座, 总库容2057.9万m3, 占水资总量22000万m3的9.35%, 其中小 (一) 型水库5座, 总库容939.9万m3, 占水资源总量的4.27%, 小 (二) 型水库40座, 总库容878万m3, 占水资源总量的3.99%, 小库坝塘136座, 总库容240万m3, 占水资源总量的1.09%, 建成千公顷以上灌区4处, 建机电排灌站508座, 引水工程118件, 供水量2910万m3, 占水资源总量的13.2%, 堤防58公里, 打各种机井80眼, 年开采地下水600多万m3, 占水资源总量的2.7%。据初步统计, 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占水资源总量的25.25% (不含水力发电) 。

到2004年底, 全县建成小型水力发电站20座, 拥有装机39台, 总装机容量9109kw, 年发电量1750万kwh, 年利用水量48960万m3 (主要是曲江河过境水)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量占总蕴藏量的41%。

3 通海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水资源贫乏, 供需矛盾较为尖锐

通海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2亿m3, 全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815m3, 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资源量18000m3。而湖盆区更少, 人均仅占450m3, 耕地每公顷平均仅占10695m3, 比全省、全国都少得多。在杞麓湖盆区, 到2010年缺水将达到2683万m3, 到2020年缺水将达3609万m3, 按照水资源调查评价标准属于缺水区。由于通海地理位置高于四周邻县, 径流边界又基本是四周邻县的分水岭, 且地下水与地表水分水岭一致, 导致杞麓湖仅能接受本县境内的地表及地下径流, 要由外区调水将十分困难, 加之作为各行业主要水源的杞麓湖水已受到严重污染, 湖盆区已成为严重的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区域。

曲江河谷区虽然人均、耕地均占有水资源量超过全县水平, 但耕地零星分散, 水低田高, 水利开发困难, 遇到特殊干旱年, 仍不能满足灌溉需要。中山山原区虽然产水量大, 但地处岩溶地带, 水资源难以控制利用, 目前人畜饮水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3.2 工程设施老化、效益降低

通海县大部分蓄水工程始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由于当时生产技术落后, 勘测设计深度不够, 导致了一大批病险工程, 在现有的5座小 (一) 型及40座小 (二) 型水库中有35座属病险工程, 其中小 (一) 型水库二座。在现有提水工程中, 大部分抽水站都已运行了几十年, 其供水能力及经济效益大大下降, 有的已不能维持再生产, 虽然近几年来国家投入资金进行更新改造, 但因投入少工程多, 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3.3 水土流失严重, 水资源涵养受到破坏, 呈现出衰竭迹象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导致森林覆盖率大大降低, 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 水库、坝塘、湖泊、河道泥沙淤积严重, 工程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 另一方面, 使生态系统难于维持良性循环, 水资源得不到涵养, 水量日趋减少。据调查, 原来一些泉水常流不断的山区, 现已泉枯水竭, 原来一些流量较大的龙潭, 现出水量已大大减少, 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3.4 水污染日趋严重, 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0年排入杞麓湖的工业废水348万m3, 生活污水506万m3, 农田施用化肥4.6万吨, 农药使用量31.5万kg, 过量的化肥农药的施用, 使大量的氮、磷和有毒物质残存于地表, 最后随着雨水、径流等形式流入湖内, 成为杞麓湖水环境的主要污染原之一。杞麓湖属封闭型湖泊, 无明出流口, 水体交换慢, 湖泊自净能力较弱, 随着废污水排入量的逐年增大, 杞麓湖水质也在不断恶化。目前杞麓湖水质已达到超Ⅴ类, 已不能作为饮水水源, 只能用于一般的农灌和对水质要求不高的一般工业用水。

河流水质情况:据有关资料反映, 除库南河, 路南河的水质为Ⅱ类外, 其余各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红旗河、曲江河为Ⅳ类, 者湾为超Ⅴ类。

地下水污染情况:据有关部门对14眼机井进行监测, 其中Ⅰ类水质的有5眼, Ⅱ类水质的有4眼, Ⅲ类水质的2眼, Ⅳ类水质的2眼, Ⅴ类水质的1眼。

由于水体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致使很多对水质有一定要求的工业不得不挤占生活用水水源, 特色农业也要使用好的水源, 形成农业挤占工业用水, 工业挤占生活用水的局面, 进一步加剧了通海水资源的紧缺。

3.5 管理经营粗放, 浪费严重, 用水效率低下

农业灌溉用水仍然沿用传统的漫灌技术, 加之大部分灌渠为土渠, 配套设施不完善, 输水损失大, 水的利用系数仅在0.5~0.6左右, 浪费现象严重;工业用水没有及时引进先进技术, 单位产值的耗水量居高不下, 水的重复利用率低, 很少采用污水资源化技术;生活用水吃“大锅水”的现象还很普遍, 特别是在农村, 节水意识淡薄, 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3.6 水资源开发利用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要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价值规律的原则, 但目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没有完全转到这一轨道上来。水价的偏低致使水资源的开发部门难以实现良性运行, 缺乏对水资源开发的持续投入,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难于维持正常的运营管理。由于投入的不足, 水资源开发利用始终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处于滞后状态。

3.7 地下水的大量开采, 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长期以来, 由于地表水、泉水等优质水源水量不足, 生活用水和一些对水质有一定要求的工业用水, 不得不大量的开采地下水, 全县采用地下水的深井从二十世纪80年代的10多眼增加到现在的80多眼, 地下水位从二十世纪80年代的10多米下降到现在的24.5米, 仅2000年到2005年的5年间就下降了5.6米, 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 用水量的增加, 地下水开采还将逐渐加大。

3.8 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 进一步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难度

目前, 水资源的管理尚未理顺, 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治、多头管水、政出多门的情况, 水利、城建、环保等部门分别管理水资源的各个环节, 对水资源的管理往往不能协调一致, 甚至相互矛盾, 以至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未能发挥综合效益, 未能解决严重的洪旱灾害、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紧缺问题。从而影响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

4 实现通海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

水资源开发利用, 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一致性,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量和水质日益增长的要求。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要全面节约用水, 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合理、充分利用水资源。

4.1 开发水资源潜力 (开源)

通海县水资源紧缺, 杞麓湖水源水质差, 污染严重已是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严峻事实, 已经直接影响到广大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针对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结合通海县实际, 应采取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方法, 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 采取国家补助、县乡村及群众自筹的办法, 建设和改造一些水源工程来缓解通海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4.1.1 挖掘现有水利工程的蓄水潜力 (近期目标)

通海县的蓄水工程大部分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由于当时的生产技术落后, 加之经过多年运行, 现已积病成险, 全县5座小 (一) 型水库中有2座不能正常蓄水, 40座小 (二) 型水库中有33座是病险工程, 这些病险水库的蓄水量未能达到设计容量, 仅是设计容量的50~60%, 通过除险加固, 挖掘潜力, 将增加40~50%的蓄水量。如台家山水库, 因坝体漏水成险, 现在仅能蓄水60~80万m3, 通过正在准备实施的除险加固后, 可达到原设计的150万m3的蓄水量。

4.1.2 挖掘杞麓湖的畜水潜力 (近期目标及远期目标)

杞麓湖是通海水资源的主体, 杞麓湖盆区是全县社会、经济的主体, 无论是人口、耕地还是工农业总产值等指标都占全县90%以上。由于杞麓湖特殊的地形条件 (湖泊周围有2933hm2农田处于正常湖水位线以下) , 导致其存在着“雨水季节怕水、排水, 干旱季节缺水、找水”的矛盾。可以采取清淤垫田、调蓄水隧道建设、湖堤加固等措施进行治理, 以达到增加湖容、减少湖泊弃水、缓解湖盆区水资源紧缺的局面。例如, 通过正在实施的调蓄水隧道工程建设, 能增加2190万m3的蓄水量, 再通过往后逐年加高加固湖堤治理后, 正常水位提高到1797.25 (4.80) 米时, 又可增加蓄水量1850万m3, 通过清淤垫田, 把湖中淤泥抽出垫高沿湖低洼田块, 既可增加湖容量, 又可减轻沿湖良田的防洪压力。

4.1.3 发展山区“五小”水利工程 (近期目标及远期目标)

中山山原区是通海县水资源最难控制和利用的区域, 是旱涝灾害的多发区, 大力发展以小水池、小水窖为主的“五小”水利工程, 是解决山区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困难的有效途径。通过逐年建设, 达到“村村有坝塘, 户户有水窖”, 从而缓解山区的缺水问题。

4.1.4 开发利用曲江河水 (远期目标)

曲江河流经通海县的河段长19公里, 主要位于高大乡, 该区水资源相对较丰富, 但由于水低田高, 水利设施不配套, 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通过有计划地修建一些引水干渠, 延长沟路, 抬高水头, 可解决沿河两岸的用水问题。

4.2 发展节水技术 (节流)

4.2.1 农业节水

目前, 通海县农业生产是用水大户, 发展节水技术应先考虑农业。农业节水一般以渠道防渗衬砌、管道灌溉、井灌、喷灌、微灌、地膜铺盖等为主。但应根据不同区域的耕作方式、经济技术水平和自然条件等实际情况, 采用不同的节水模式。通过试点建设, 总结出经验和方法后, 再进行全面推广。

4.2.2 工业节水

政府应扶持低耗水项目, 明令淘汰高耗水项目, 促进工矿企业采取节水措施, 改进节水技术, 做到循环用水, 一水多用和污水回用,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降低单位产值耗水量。

4.2.3 生活节水

政府指导供水企业实行用水定额供应计划和超用加价收费制度, 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加强节水宣传, 提高公众节约用水的自觉悟, 鼓励公众选择有利于节水的水资源消费模式。

4.2.4 实行分质供水, 合理配置水资源

由于杞麓湖水已受到严重污染, 目前水质为Ⅴ类, 即使今后通过治理有所好转, 也只能达到Ⅳ类标准 (杞麓湖水质的治理目标为Ⅳ类) , 不能用于生活, 只能用于工农业生产。而沿湖上游的水库多数水质较好, 稍加处理即可饮用, 如甸苴坝水库, 琉璃河水库, 三岔河水库, 元山水库, 台家山水库等。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水量增加的需求, 今后应考虑分质供水, 优质优用, 根据不同的用水行业和用水标准, 分门别类地进行供水, 这样既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分依赖, 有利于保护地下水资源, 又可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4.3 水污染防治与管理

农业面源污染是通海县水资源的主要污染形式。控制面源污染要从农业抓起, 可以从调整种植结构、改变传统的化肥施用方式和农药用药方式、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等方面来控制, 减轻农业回归水对水体的污染;工业污染防治要从淘汰重度污染行业、限制中度污染行业、发展轻度污染行业着手, 同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行业排污标准, 达标排放, 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城市生活污水要实行集中统一处理, 达标排放。

4.4 水源保护

划定水功能区, 确定水源保护区和保护范围, 制定保护措施。要在重要的水源地 (如秀山沟、三岔河、琉璃河等水库的上游) 树立明显的水资源保护标记, 种植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防护林保护水源。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增加水土保持投入, 让全县的荒山荒坡绿起来。水土保持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防治, 并逐步扩大到面上。

4.5 推进水管体制改革, 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不论是水资源的开发、供给还是使用, 都必须把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推进水管体制改革, 将现行供水部门推向市场, 采用市场机制运作, 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筹集建设资金。可以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体联办或者股份合作或者个人独资开发, 也可以引进外资开发。对现有小型供水工程可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 通过盘活存量, 回笼资金, 再行投入, 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4.6 建立水量和水质监测系统

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建立自动化、网络化的水量水质监测系统, 适时提供水量水质的变化信息, 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的依据。同时定期向社会公布通海县的水资源状况, 增强民众对水资源的监督和保护意识。

4.7 完善《通海县水资源保护规划》

《通海县水资源保护规划》于2001年编制完成, 但至今尚未通过专家评定, 还不能作为通海县水资源保护的依据。建议政府拿出一定资金, 组织专家评定, 使其成为今后通海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依据。

4.8 实行水务一体化

实行水务一体化有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合理配置, 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建议县政府成立水务局, 将水利、城建、环保等部门的涉水事务划归为水务局管理, 以便于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之, 通海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需集全县之力, 开源节流并举, 防污治污并重, 采取挖掘潜力、节约使用、水源保护、防治污染等多种措施, 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而支持通海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摘要:通海县是一个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农业县, 人多水少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用水效率和效益低下, 生态系统脆弱, 水体污染严重。缺水是通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 解决缺水问题是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当务之急。笔者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入手, 通过对通海县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开源、节流、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水管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意欲找到一条解决通海县缺水、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路子。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通海县杞麓湖综合治理调蓄水隧道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2]玉溪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通海县水利局编制《通海县“十五”节水灌溉规划报告》.

篇9:保护与旅游开发

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共存,是历史文化遗产结合社会和经济而衍生出来的相对价值,然而这两种价值的实现在实践中有时相互促进,有时相互矛盾。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经济价值又能为人提供物质基础。就像精神和物质的辩证关系一样,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也有着同样的关系。

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历程,许多重点旅游项目,文化遗产起到明显的引领作用。例如,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大理、巍山、建水等属历史文化名城类;元谋猿人遗址属古遗址类;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曲靖八塔台属古墓葬类;大理崇圣寺三塔、昆明金刚塔、筇竹寺、官渡金刚塔、太和宫金殿属古建筑类。

由于文化遗产在发展云南旅游业中起到核心的地位,因而构成了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及旅游业管理部门的一致性,大家都认为:“发展旅游,文化是灵魂”。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认识历史,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文化遗产保护是以社会效益为先,是社会的公共事业。旅游活动是在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为了满足精神文化上的满足而进行的活动。文化遗产以其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树一帜的建筑形象,成为旅游的热点。

2.在项目保护、环境保护、建设和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遗产保护部门强调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但文化遗产本体往往存在规模小、功能单一的弱点,不能满足旅游功能的要求,我们要努力解决项目保护、环境保护、建设和规划方面存在的不一致性问题。

在历史遗产旅游开发的规划中,出现了功能分区不明确,在历史文化遗产周边建设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旅游设施等现象。这种商业化的倾向破坏了景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影响了历史遗产的社会价值。

努力探索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羸的合作途径

1.双赢的基础——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品,核心价值就是文化,也是其持久生命力的前提。旅游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文化体验,也需要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文化开发和展示。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使旅游者得到更多的文化反哺,使人们更加关注和爱惜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保护历史遗产而且可以增加旅游者出游的兴趣。因此,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是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羸的基础。

2.把好规划关,做到遗产保护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协调一致

(1)遵循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规律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文化遗产周围的文化生态体系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整体,内部表现出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积淀表现出与社会环境相关的特点,受到社会大环境变化规律的影响。

(2)在景点区划布局上提出不同要求,以满足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两方面的功能需求

编制旅游规划时,要保证旅游设施不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完整性的破坏,要以遗产的历史价值为核心制定相应的旅游展示线路及内容,同时在保护区划范围以外建设相关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实现合理开发。遗产旅游直接的经济价值体现在门票收入上,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文化遗产给地区带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无限的。旅游应以遗产的文物社会价值展示为主,来带动整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真正实现两种价值在空间上的连锁反应。

(3)控制旅游开发强度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业是否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文化遗产旅游在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应该维持和加强当地文化生态平衡,强调对遗产及其所依赖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要坚持在旅游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开发遗产旅游资源,。

3.在确保文化遗产所有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寻求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的多种模式。实施“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人们对文物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识会因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会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左右。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遗产的经济价值,以门票形式的旅游收入逐渐会被以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带来的经济发展所取代。遗产虽属不可再生资源,但合理的开发利用会使遗产的经济价值可持续发展。

结语

文化遗产旅游是以文化遗产为资源,以实现遗产社会价值为途径,以遗产经济价值为目的。但旅游者的消费不同于传统的对使用价值和实物用途的消费,而是强调对文化的消费,是一种文化体验,而这种消费和追求是以遗产的保护为基础的,两者相辅相成。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有越来越合理、自然、完美的表现形态。

上一篇:企业文化试题下一篇:以读书真好为标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