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4-04-30

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精选6篇)

篇1: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谈中学体育教学

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五个领域的目标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我们体育一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学体育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从学科角度讲,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学校体育课程中蕴涵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见体育教学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中学体育课程的价值。

另外,现代学校体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增强他们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运动将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审美、生活、创造,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二、中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情绪。情绪是人的某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体验,而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标志是情绪状态。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

关系错综复杂的小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比如说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焦虑反应,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学生不愉快的情绪和行为,使学生摆脱烦恼和痛苦,也可使学生的焦虑降低。

2.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学生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克服各种困难的积极情绪,坚持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时间久了,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就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目前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对家庭有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集体生活,很多孩子表现出束手无策,不善于与人交往,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需要交往与合作,又存在相互竞争的现象,大多数体育项目只能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方可进行,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学生可以以更直接、生动、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比如竟、冲突、分享、合作、共处、避让、包容、角色转换等,学生在常期的体育活动中适应了相互之间的竞争,理解了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因而体育教

学中的体育活。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力。中学阶段的体育活动与人生其他阶段的体育活动相比,更多地表现在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方面,现行的中学体育课程中设立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体育教师们也更加注意改进教学,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探索、创新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有不少中学生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抑郁症、焦虑症,通过体育锻炼大多得以缓解或消除。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体育教师要营造宽松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不是不爱练习,而且不喜欢枯燥、压抑的练习环境。

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决定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体育教师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呢?

首先,体育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幽默的神态、诙谐的语言营造出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情绪,以轻松的心态参与到课堂练习中去,这就使学习活动充满兴趣。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对于学生技术练习要给予充分肯定,尤其对体质差、弱或动作运动能力偏差的学生应多鼓励少挑剔,这样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最后,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体育老师要创设以形激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最初是通过打开视觉这扇“窗户”来发展和提高的。因此,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激励的话、一个动作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希望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暗示,这样在他们心中也会升腾起一种特殊的感受——自信。由此,课堂上会出现一种追求新的满足的情感氛围。由于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各种身体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这更需要教师动作的示范和语言的鼓励。有些教师却忽视这份信息的传递。非但自己不身体力行,而且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一声命令,一句否定,把整个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扫而光,就会引起学生心理烦躁、紧张,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妨碍了学生轻松自如地掌握技术动作和接受知识。反之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亲切和蔼的态度,会使学生产生许多联想。

3.体育教师要营造平等的环境。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体育老师的管束。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课堂内的平等。怎样营造平等的课堂环境?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其次,教学过程要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主体积极性才能彼此尊重,互敬互爱,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从你赞美的目光,赏识的注视,肯定的点头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信任。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在体育课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团结合作、互助互学的心理环境。可以在体育教学中组建合作小组“兴趣小组”,采取“集体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步。

篇2: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时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是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是学生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在课堂环境、课堂生活中形成的。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尤其是作文教学)更是学科渗透的强项科目。

我在对“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中,初步探索了“渗透”的“四结合”基本模式。

一、目标的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除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心理教育课程中的智能和创造性训练,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是小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言为心声”,作文应该是小作者心理的“反光镜”,作文教学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二、内容的结合

要强化写实作文中观察与记忆力的培养。学生写实作文的通病是对所表述的事物因为观察不仔细,不善于记忆,往往言之无物,写不具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地安排 “观察作文课”,让学生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在观察作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观察不仅是写作,也是任何一种专业活动都不可少的能力,并且在观察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与速度等方面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还可以安排“听记作文”、“复述作文”等,训练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

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力的发挥特别与环境气氛有关,过于严肃和紧张的课堂气氛会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适当减少命题作文,增加“扩写”、“续写”、“改写”、“看图作文”(自己画画写作文、自己找画写作文)、“童话作文”、“假设作文”、“寓言作文”等有利于发展想象力,有利于创意表达的作文训练。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想的领域中自由的飞翔,激起更多具有创意的思想观念。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要写好介绍“我自己”的作文。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种自我的认识是否准确客观,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小学生却很少有人思考和反省。那么,“自我”的内涵是什么呢?自我是指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我的外貌》、《我的优点和缺点》、《我的兴趣爱好》等作文课,通过一定的课题设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学会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以恰当的心态面对自我,悦纳自我,并且力图用比较准确的文字表述出来。

正确调节情绪,要写好感悟独白式的作文。小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情绪特征上表现出好冲动、不稳定、起落变化比较大,对自己不良情绪表现出好动、不稳定、起落变化比较大,对自己不良情绪表现缺乏深刻的认识,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在 作文教学中,提高他们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学会倾诉自己的真情,对他们的感悟和情感(新世纪范本网http://,原创范本免费提供下载基地。)进行记录,引导倾注宣泄,可以适当安排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消除嫉妒》、《我怕……》等感悟独白式的作文训练。这种作文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表象,提炼对生活的认识,训练语言表达,调节和释放消极情绪。

协调人际关系,要写好《我与某某》的作文。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心理健康的人大多相信自己,接受自己,喜欢自己,他们同样地相信和喜欢别人。因此,他们通常都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小学生的人际关系较为简单和单纯,主要包括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如果因为他们简单和单纯而忽视了教育和引导,也会影响他们与同学、老师与家长的交流,影响学习和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可适当安排《我与某某同学》、《我与老师》、《我与爸爸(或妈妈)》等作文题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体谅父母并学习对待同学、老师、父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三、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自主式”教学。

“自主式”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当今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自主,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决策、能力特征,还是一种人文精神。正是由于尊重、关爱、信任学生,才使学生对作文课兴趣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潜质。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性之所至,情之所动,尽情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真诚地袒露他们的童心、童趣。

下面我以执教的1节高年级作文课《我生气了,怎么办?》为例,试谈作文指导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与方法。

1、启动真情

导语的设计是“你最喜欢写什么作文?”进行选题,理清思路,让学生试图表达,从而导入“生气了,怎么办?”这个课题。接着用半节课时间让学生充分倾吐、述说。先在小组里说说哪一件事使自己生气,生气时的表现(神态表情与行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诱发学生倾吐真情实感,组织交流,认真倾听,接纳学生各种真心话。归纳起来学生生气时的各种表现如下:

骂人、哭闹、打架、要挟、绝食、轻生念头、摔东西、不理不睬、恶作剧、撕书本、拳击布娃娃……

2、自我感悟

当学生真实地在作文课上说出了以前不敢说的真话(这些真话里大部分是不良情绪的表现),教师不说教,不强行灌输,不用简单的道德判断方法做裁判员,而是通过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让他们去感悟、领悟。我出的冲刺题是:“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智慧,想出比原来解气时更高明的一两种新方法?”小学生往往这样,平静下来,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反思与同学的讨论,调节了情绪,疏导了心理问题,于是解气的好办法多了: 找人倾吐、拳击枕头(或布娃娃)、宽容搞运动、写日记遗忘、看电视听广播、看幽默笑话书、欣赏风景、听音乐……

3、自由写作

第2节课,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感悟,自由选择“我生气的原因,生气时的表现,想出了解气的好办法”三个片段中的一个片段,选择适合自己的思维特点的方式写作,可以以文为主配插图,也可以写图为主配解说词,让学生用半节课时间独立地迅速地把自己的感悟与情感写下来,然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教师“下水”

在学生充分交流作文草稿后,教师写自己生气及化解的“下水”文亮给学生,让学生评说,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文章的交流,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进一步修改草稿,写好全文。上述实例仅仅是作文课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结合学生情绪调节的过程与方法。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小学中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内容,具体教法、学法也是不同的,有变化的,但是无论内容怎样变,都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过程,从而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和学会表达,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与心理健康水平。

篇3: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了解心理障碍的表现和危害, 认识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 是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同时也是一个“多事之秋”。这一时期最容易产生心理偏差而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的不适, 此时打下的烙印将对其人生发挥持久的效力。调查资料显示:小学生20%~30%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则有40%~50%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金华学生的杀母事件到大学生马加爵因与同学发生口角而连杀4位室友的事件, 无不证明心理障碍的隐患在学生中大量存在, 令人堪忧。许多家长和教师对此不以为然、认识不足而忽视了其危害性。警钟的长鸣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和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也像“减负”一样被提到新的日程上来。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和家庭责无旁贷。

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中的重要因素, 是造就人才的心理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才学的积累、才干的增长发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又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需要, 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当今市场经济下人才心理素质培养的需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学校重要地位, 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将心理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和其他社会活动中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二、充分利用各学科教材的丰富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主阵地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工作中。事实上, 各学科都包含有心理教育的内容, 只要教师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导向, 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实际, 选择好结合点, 采取恰当的方法, 入情入理, 和谐自然地融心理教育于能力培养之中, 就能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成效。例如思想品德课中的“挫折是把双刃剑”“扬起自信的风帆”, 语文课中的《小桔灯》、历史课中的“卧薪尝胆”就可教育学生直面挫折与困难、勇于抗争、锲而不舍, 培养学生镇定勇敢、乐观向上的心态, 增强学生的挫折耐受力、坚强的意志力, 正视自己的优缺点, 等等。总之, 只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用心留意, 就一定能把心理教育落到实处。

三、优化育人环境, 改善师生关系, 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人是环境的人, 育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使人心情舒畅, 能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 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可见, 创设民主平等、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及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一步。

长期以来, 教师总扮演着不苟言笑的严师角色, 学生以教师为中心, 围着教师转, 久而久之, 学生便失去了学习兴趣, 形成了“要我学, 我偏不学”的局面。另外, 教师的非理性观念会引起教育过程中的非理性情绪和行为, 这往往是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这种情况在所谓“副科”教学中更是如此。所以, 要对学生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就要多了解心理教育理论, 提高心理健康知识水平, 克服非理性观念, 艺术客观地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同时, 教师应正视现实, 改进教法, 尊重学生,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四、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做人, 健康的人格对孩子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在学校, 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是最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健康心理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源, 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感化作用。所以, 教师更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 通过言行中包容的人格魅力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使学生成为一个诚实善良而富有正义感的人。

篇4:品德教学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透析教材,找到融合点

对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帮助小学生去认识自我,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自立、创新性的学习精神。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教师要善于把握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能力,培养其适应生活的能力。对于刚进入小学不久的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新的学习生活时难免会产生很多困惑,所以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和孤僻的心理,让他们乐于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往,从而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并从中学会交往和谦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关注点可以放在一些贫困家庭和灾区人民的抚慰方面,加强关心他人的教育。在小学品德教材中,还可以增加“与教师学会交换意见”“如何灵活的与他们交流”“怎样做到不自卑、不自信”等学习内容。总之,小学品德课程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而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教学,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更加完整的教育。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一个教师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受到学生的欢迎;其中,能否践行新课程标准实现良好的合作交流是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师而言,第一节课能够带给学生一个好印象,也正是影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动机,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强烈的学习意识。良好的教学课堂,能够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们留下良好的课堂印象,建立稳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以下几点内容当作教学重点:一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想象力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而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切活动的源泉都来源于创新。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常常涉及一些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品德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多的给学生实践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为创新思维提供更丰富的原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适当保留一些有趣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进而寻求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团队合作精神日益重要,也不断受到重视,所以应当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合作意识并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的人。小学品德课更是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投身于课堂教学中,哪怕是回答一个问题、发表一点见解。这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带着这份喜悦参与到以后的课堂教学之中。三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往往会有这种现象:当教师提问学生时,让他们集体讨论都会积极主动;不过,当提问个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该生往往就不再吭声;即使教师一再强调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学生也从不会主动举手发言。因此,教师应当在品德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免他们产生自卑感。

结束语

小学品德课堂应当着力塑造小学生的美好心理,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笔者认为,小学品德课教师在学生品德教学中,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实践和探索。只要教师富有一定的爱心和诚心,小学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罗白屏.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李丽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4]袁丽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5]余全耿.《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4(3):22-24.

篇5:浅谈化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质量。”教师完善的人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并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有理想,有抱负,对事业兢兢业业,刻苦认真。有正气,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行为等,体现出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学识广博,思维敏捷,良好仪态,充沛精力,开朗性格,乐观幽默,愉快的表情和文雅的风度,有较强的承受挫折能力,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友善等。教师的人格魅力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足以使学生心悦诚服,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2  课堂的渗透作用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1]。

2.2.1  选择恰当教学内容

强加给学生的心理教育是枯燥无力的,是很难被学生接受的。 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自然的。例如通过介绍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如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会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等古代的化学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纯碱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化学家、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为打破外国技术垄断,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碱法,并将其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公布与众的高尚人格。通过“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从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到人造卫星上天,从现代海洋开发到合理利用资源,从现代化工业发展到人类环境的保护,从人的衣食住行到卫生保健,都离不开化学知识,从而使学生适时产生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时机,向学生展示学习化学的价值。使学生明显地感觉到,学好化学能够培养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实践意识,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毅力。

2.2.2  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教学环境中无形的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共处于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可感的某种心理气氛和情景,是教学过程中对师生产生“共振性”即整体倾向性的心理情绪。创设良好的育人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理智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姿融入学生的主体,体现出与学生的平等。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多赏识,少责备,多表扬鼓励,树立每位学生的威信,宽容学生,善待他们的错误。一次测验中,有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做得很不好,该做的都没有写。在评讲试卷时,其中有一道比较难的习题让他讲解,结果讲的很好。我接着说:“试卷上其他部分做的都很好,如果这道题没有错的话不是更完美了吗?”这种心理的沟通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

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富有情感的环境中获得知识[2]。例如教学“奇妙的二氧化碳”:

师:谈谈你认识的二氧化碳。

生甲: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生乙:一定空间里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引起人死亡。还能产生温室效应。

......

师:你对二氧化碳作出什么样的评价?

生甲:我认为它是一种我们离不开的物质,没有了它就没有了氧气,也就没有了生命。

生乙:我认为要控制它,它的害处太多。

......

师:你们讲的都有道理。关键是要全面的认识它。它的作用很明显,就像同学们所讲,离开了它也就没有了生命。危害性也很严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约为0.03%,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相对稳定,才是我们所期望的。针对学生讨论内容穿插资料:①温室效应,②二氧化碳对生命活动的影响,③二氧化碳的循环…

归纳: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

师:目前我们使用的能源依然是化石燃料,如何控制空气的二氧化碳?

学生从减少家用小汽车乘坐公交汽车,多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等展开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防止极端思维的产生。

2.2.3  采用适当教学方法

在严谨、科学、开放、民主、具有挑战性和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环境下,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更有实效性,学生会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深广度和趣味性和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设立的平台上施展才能。因此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担心说错话做错题。在教学“奇妙的二氧化碳”,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时,演示实验“倒二氧化碳”: 一瓶二氧化碳,高低位置不同的蜡烛。

师:(引导学生思考猜测)

① “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从集气瓶中倒入烧杯中?”“你有没有见过像水一样把气体能倒来倒去的?”

②“如果我真的能把二氧化碳倒下去,你猜想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③“两支蜡烛同时熄灭,还是哪支蜡烛先熄灭?”

学生讨论激烈,课堂气氛活跃。

在知识的传授上,注意教学内容深浅得当,难易适度。如果课堂教学知识难度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了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就会迷惑不解,产生挫折和失败感。如在教学化合价与化学式时,不是把化合价强加给学生,而是分析氯化钠中Na+和Cl-的形成, 总结出钠元素和氯元素化合时体现的化学性质(体现元素的价值)分别为+1价和-1价,即元素的化合价。在学生认识了化合价的实质后,学生不难理解离子个数比为1:1的原因,同时也就能知道了其他一些常见典型金属元素与典型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很准确地写出MgCl2 、 AlCl3 、  Al2O3 、等一些化学式 。接着介绍铜(+2价)、锌(+2价)、铁(+2、+3价)、硫(+4、+6价)等一些元素,写出它们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以及氢氧根(-1价)、硫酸根(-2价)等一些原子团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很自然的接受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并且知道了识记化合价的必要性,还有些同学饶有兴趣的计算出原子团的化合价来,兴趣一浪高过一浪,同学们深有感触地说,要是以前知道了化合价,记忆一些化学式就不会那么难了(这是沪版教材的弊端)。就像赞可夫所说:“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

在评价学生时,应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采用的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层次化。首先,老师应在每一个阶段内帮助学生看清自己的努力目标。目标不要定的太高,对不同学生有高低不同的要求,那么经过努力,他就果真能达到这个目标。这样他尝到劳动的快乐,就会尝试以加倍的努力去战胜困难。学生有了成效,多用激励性话语表扬他们。我在课堂上或者在作业的批改中经常用一些鼓励的话跟学生交流:“你会成功的!”“在老师的眼里你是最棒的!”“现在的成绩不理想并不代表你的将来!”“暂时的困难能难倒我们吗?”即使是批评也会说:你要怎么或不怎么做你会更好的!罗森塔尔效应理论中的支持、鼓励、表扬,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心理享受,得到了这一科任课老师的尊重,与老师之间就建立起了感情,学生有时就靠着与任课老师的一份感情来学习的,所以老师与学生要多沟通,热爱他们,让他们有一份亲热感,让他们喜欢上自己的课。就会更用心来学习这一学科。哪怕遇到困难,也能直面困难,迎刃而上。形成积极、进取、真诚、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师生生命力在得到充分发挥和显示的生长、成长的生命课堂,促进学生在合作中、自主中、探究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自强心、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形成轻松自信的心境和创造的热情。

2.2.4  挖掘潜能成就动机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今天我们国家的教育要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非常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像“多元智能”这样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有要求独立自主的倾向,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也希望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非常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赏识自己的才干,要求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希望,从多个角度观察、评价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寻找和发展学生的潜能。用他们某一长处去引燃他们的学习动机。今年我班有个学生基础不好,我发现他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每次的实验完成的都很好。我用实验事实告诉他化学实验不仅给了我们有趣的现象,还能帮助我们理解化学理论和概念。你的实验完成的那么好,说明你的能力很强。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上踊跃发言,学习成绩逐步提高,今年考入了很理想的学校。

2.2.5  利用学科激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现象有色、有声、有形、有味、有热、有光,丰富多变,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大脑,这是化学所特有的。例如教学“燃烧的条件”时,把白磷和红磷同时放在铜片上,把铜片防在盛有80℃热水的烧杯上,再分别罩上一个烧杯,热水中也有少量白磷,一会白磷发生了燃烧而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取下铜片后向水中通入氧气,水中的白磷着火燃烧,发生了“水火相容”的现象。学生对此产生强烈的兴趣。为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持续下去,本人采用以趣增趣――也就是说,尽量创造条件,增加实验数量,增加实验的能见度,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如“雨落叶出红花开”,“魔棒点灯”, “烧不坏的手帕”等。还利用课外兴趣活动制作些趣味化学作品,如叶脉书签、色素指示剂等,经常写化学科普小论文。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等。这样,学生的直接兴趣只要持续一段时间,量变引起质变,学生必将由有趣为乐趣,进而转化为志趣。

2.2.6  营造氛围培养自律

人具有一个高度自我调节系统,一切外界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当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如多进行科学家事迹教育,像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利用3年多的时间,经过几万次的试验,从几十吨的废铀矿中提炼出0.1克的镭。从科学家们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中得到了熏陶和感染。教学“原子的构成”,让学生总结:原子内的微粒之间有那些等量关系? 有些学生很不耐烦,选择了放弃。我接着引导:①“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来自什么微粒?”②“每个质子和电子带几个电荷?”③“在原子里这些电荷存在什么样的关系?”④“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的话,你会得出什么样的等量关系?”⑤“氢原子的质量近似于哪种粒子的质量?质子的质量约为中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毅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具有坚定意志、顽强毅力的人。古语说的好,“幸福的人不是随意支配金钱的人,而是能随意支配自己的人。”要教育学生懂得,可以让自己来塑造自己的性格,没有比自我教育再好的大学了。

2.2.7  体验学科美育教育

学生在美的情境和各种美的事物的影响下能充分地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在这种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状态时,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审美对象的价值和美好。心理学告诉我们,积极肯定的情感产生增力,而消极、否定的情感产生减力,美感的增力性可以改变说教、呆板、枯燥的面孔。

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语言美、节奏美,为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比较深奥的化学原理或概念,以宏观喻微观,以虚构喻客观,让学生体验喻例美。如讲原子时,对于它的大小可以这样说:如果把原子放在芝麻上,就好比把一粒芝麻放在地球上。感受化学物质的形态美、结构美、化学变化美、化学理论美、化学思想美、化学用语美、化学教具美、化学实验美、化学实用美(化学与社会与生产及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美育融化在德育之中,就更增添高尚之美;美育融化在智育之中,就更增添理性之美,美育融化在体育之中,就更增添健壮之美,美育融化在劳动之中,就更增添创造之美,灵巧之美。”[3]美育使人从心灵到外表充满着美感、智慧、创造和活力,促进着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美育与教学结合就可以创造出“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活动。”使学生的品格情操纯洁化、高尚化,得到净化和升华,进而使心灵得到美化,人格得到完善。

2.3  课后的辅导作用

个别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一时无法在课堂中消除时,教师应及时地在课后予以化解,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产生对老师抵触。班上有个叫吴×的同学是师生公认的“双差生”,接班后我通过观察发现,该生性格内向,焦虑、孤僻、暴躁,不善于交往。甚至对老师同学产生敌对情绪。经过谈心了解到,由于成绩不理想,已休学两次,造成该生年龄偏大,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愿意与同学沟通。再加上来自家庭的压力,自暴自弃。我和他进行了多次交流、沟通,首先分析自身有哪些长处和优点,找到自信后再分析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对自己未来的设想。在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后,我对他进行了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惜自己的生命和短暂的时光。开阔视野,拓宽心胸,树立起崇高的生活理想和目标。当然,人生道路上要经历无数风雨、坎坷,这是谁都避免不了的,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目标,积极地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就会发现人生的天空如此广阔,青春的鲜花如此美丽,活在世上真是一种幸福。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离不开周围人的帮助支持,要与他们友好的相处。用正确的思想灌输,用老师的情感感化,用同学的关爱温暖……。通过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使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而他能够正确认识同学、老师对他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理解了家长。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同学关系良好,寻求真挚友谊,保持人格完整。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虽然由于基础的影响成绩一般,但能够流露出他的轻松、快乐、幸福、可爱。

如果对学生投入的是信赖,是真诚,是激励,他们就会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你,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用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学生,用强烈的感情期待来诱导学生积极情感的发生,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由内心体验向形成外部行为转化,形成完美的人格,以积极的因素影响其一生,获得永远的生命力。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机制,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作为教师要把教学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和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学相长,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完成社会对中学教育提出的新任务,为祖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盼军。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科教育渗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9(54):43.

2  柳斌、高长荣、白昆荣。教学语言的艺术[M]。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31~232.

3  西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化学教育中的德育和美育课程组。化学教育中渗透美育的研究,化学教育中的德育和美育。110~114。

Shallowly discusses chemistry Teaching Seepag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Yunhe Middle School, Jiangsu, 221300,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carrying out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rough the chemistry in Cclass teaching and after Cschool counseling, which is based on years of chemistry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mental state of the students and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facing by the students.

Also the viewpoint tha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s of Quality Education is raised here.

Keyword: mental health, in-class teaching, motivation of achievement, emotion

篇6: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也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再加上世事变幻,家庭、网络、社会对学生心理影响今非昔比,要求我们的教育者与时俱进,利用新的课文、新的教法、新的理念,在语文课堂的教学阵地上播种文化的芳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让他们的灵魂在阳光下闪耀。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肩负祖国未来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造就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到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保持。但就笔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教学中碰到的一系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情况,只能感叹一句: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堪忧,高枕却难眠。

一、中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近日批改学生的月考试卷,其中一题是谈谈对“老人摔盘子离席”这一事件的看法。题目说的是“张先生带着孩子去父母那里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但部分答案不仅让语文老师咋舌,更是让老师感到不可理喻,甚至怒而拍案。比如,学生略带冷漠的答案:“现在谁不玩手机,有必要这样吗”;非常自我的答案“小孩这么不懂事,都是大人不会教育的后果,出了问题,当然要追究大人不会教育“;也有批判老人的行为”老人应该耐心教育,而不是暴力摔盘,没以身作则,影响不好“。这样的答案并不在少数,究其错误的本质,已不是一般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是非观、价值观出现严重偏颇。

由此联想到比九零后更后的九五后一代出现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让人不禁深深担忧。若说九零后的孩子大多由于娇生惯养,社会影响等因素而引发他

们自私任性等心理障碍,那么这些九五后的孩子们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俨然是升级版的自我,已经把这种混淆的是非观价值观深深地融入到血液之中,并毫无羞愧地把“自我中心”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中学生存在问题触目惊心,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例如几个月前耳闻贵州某中学生对老师口暴恶语,嚣张至极;去年时新闻爆料钦州某高中女生因不堪家长教训,跳楼自尽;笔者亦目见本校一学生上课玩手机被没收后对教师拳打脚踢……此类事件不胜枚举。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极端化倾向。如一旦与某朋友交往,便认定此乃此生之密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一旦发生轻微误会,便武断地认为受到欺骗,甚至认为全世界都欺骗了他,直接把自己打入十八层地狱。二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放纵自己不好的方面,对同学一点点的小问题却锱铢必较。三是心理表现的表面性和简单化。中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而产生的挫折感尽管表现强烈,但大多很肤浅简单,或者说他们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情绪反映。

究其原因,首先是生理的发育决定的。中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在这个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基本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够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显示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卑与自尊的冲突等等。其次,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坏境;再者,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宣泄。特别是中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国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分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离校出走,严重者甚至会自杀。

学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这样摆在台面,给作为教育者的我带来沉重的思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中学生可塑性强这一特点决定了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论从认识上、情意品质上还是个性特征上都处于一个质的转折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只要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疏导、合理解决,就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得天独厚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比较中学众多科目,且不谈数理化,即便是政史地,都是偏重客观规律的理性分析,这固然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但于人的情感,人格等人文领域,却是有所缺失的,甚至是“死”的。而语文,则是活生生的,包罗万象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除了以母语为工具的特点,更是以文学和生活为载体,这就决定了它的人文性功能,它大量具体形象的、充满主观色彩额个人情感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能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类,始终抱着一种终极关怀,直击心灵,这便直接关涉到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性、爱好、禀赋、性格、才能、气质、价值观等心理健康要素的内容。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底子”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结合这门基础学科丰富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深刻把握教材中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用教材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感化学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三:润物细无声,有效引导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

1、合理利用语文教材,找准渗透点

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经受考验、堪称经典、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容贯穿古今、千姿百态,政治、经济、道德、礼仪、艺术、民俗无所不包,在拥有很多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展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或恢弘壮观、或婉约细腻、或狂飙突进、或和谐安详的历史画卷。例如,《我与地坛》向我们娓娓道来作者的不幸,作者的抗争,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感激与怀念;《陈情表》阐释的是古代孝道文化;《荷塘月色》展示的是幽美的景,淡淡的情;《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这样的文章则涉及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语文教材的种种文化现象不仅让学生眼界大开,获取知识,更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文化情感。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就是以情感为中心发展学生人格的过程。因为教学是一种学习过程,是学生求知与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在教学导入时可创设合适的情境,以奇导入,出奇制胜!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好奇心的驱使,学生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比如在学习《咬文嚼字》时,我是这样来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有一个女孩,就在我们身边。当你们上课偷偷照镜子时,当你们肆无忌惮地把老师讲课当成最佳催眠曲时,她正躺在重症监护病房里,绝望地等待死亡的来临,甚至都还没来得及谈一场青春的恋爱,而且因为付不起5000元一天的重症病房医疗费,她可能要提前结束自己匆匆的人生。愿大家伸出友爱之手,纵然我们不能挽救她的生命,至少我们可以尽微薄之力,让她再看一眼明天的太阳。”此话一出,引发学生无数唏嘘,追问学生,若老师直接说:“隔壁班女生病重,请大家捐款,效果如何?“于是立可得出,事实固然胜于雄辩,对事实进行艺术的加工会让事实更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由此引入课文。对教材由点而面,伺机熏陶。语文教学本身就是通过对课文中典型形象的分析和情感体验,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本身的心理教育资源,找准知识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对契合点举一反三,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认同感,引发学生的共鸣,促发其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进而培育人格底蕴。例如,在《归去来兮辞》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理解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找出历史上淡泊名利的真君子,比如许由,比如庄子,比如王维等等。进而联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几人能面对名而一笑而过,能面对利而两袖清风,不肯舍弃的后果便是锒铛入狱、害人害己,这样以点带面,古今结合,加深了对经典的认同和理解,在文化认同中进行思想熏陶,汲取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在教学的动态生成中潜移默化。钟启泉教授曾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

就是在实践一种文化,是把外在于学生的客体文化内化为学生心灵的过程。因此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世界、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培养正确的荣辱观、生死观、善恶观、良心观、正义感,同情感以及自尊、自爱、自重,从而让善良和美好逐渐在学生的行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做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例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引导学生思索杜十娘悲剧成因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请为杜十娘设计一条活路。这久是将师生的对话指向文化层面,通过多向的对话而领悟出女子要独立,面对伤害与欺骗,能坚强以对,而我们的社会亦为女子的生存创设了更宽容的环境,进而把着这种自尊、自爱、自重等内化为学生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不断建构和丰富学生的自我文化精神家园。

以活动为载体,能更好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语文课中为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人物思想品质,我们常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中人物的位置上去,依据课文内容去读一读,说一说,做一做,对课文人物进行再塑造。这一过程其实正是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的一个良好途径,使学生通过扮演的过程深化理解,将课文中优秀的行为通过自身实践从而获得良好的体验。如设计《将相和》教学,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深受到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胸襟开阔的人格美的熏陶,使学生获得个体心理和行动的启迪。

3、注重教师角色的塑造

在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角,学生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改要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所以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以心灵上的安全感。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建一种平等、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因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我便让学生自行分组,选择诗歌中的意象,按照他们的理解到网上选择合适的音乐与画面配合,并写下与之匹配的赏析文字,在班上展示。学生们各司其职,兴趣盎然,真正主宰了他们的课堂。

教师不仅要注重角色的塑造,更要注重形象的引领。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能为师,身正方可范。

一个善良、宽容、博学、幽默、睿智的语文老师自然受学生的爱戴,因爱老师,而爱语文的学生不在少数,以身作则,风向引领,自然可以激发一群孩子真善美的天性,熏陶他们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心理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充满智慧、洋溢着人性光芒的内涵,让学生领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欣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精神,欣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情怀,领略“聊乘化以归尽”的豁达人生,让学生在求知中得到陶冶,让语文知识成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让语文教学锻造民族的英魂,让学生的灵魂在阳光下闪耀。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2、曾梅静《关于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教育的几个问题》,广东现代教育论丛,1998年5月

3、闫霞《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1月

上一篇:误操作炉管爆破下一篇:伦敦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