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论文

2024-04-21

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论文(通用9篇)

篇1: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论文

【摘要】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灾后心理的恢复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灾区儿童心理恢复,更是心理专家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利用社会的一切力量对灾区儿童心理重建提供科学的,有效的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尽早走出灾难的阴霾,重燃生活的希望,是全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体育教学入手,根据灾区青少年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体育的特殊功能,对把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具体做法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灾后心理重建;心理援助;体育教学;学生

汶川大地震,不仅夺走了数万同胞的生命,摧毁了美丽的家园,也给幸存者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心理创伤。对受灾群众特别是学生实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辅导,是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灾难阴影、重树信心、恢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灾后心理援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社会各界,特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心理援助,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试图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进探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灾区学生心理重建,树立信心有所帮助。灾后心理援助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

1.1 对灾区学生心理援助的重要性:灾难事件后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创伤,区别只在于程度的轻重,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之后,约20~40%的受灾人群会出现轻度的心理失调,这些人不需特别的心理干预,他们的症状会在几天至几周内得到缓解;30~50%的会出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调,及时的心理援助和调节会使其症状得到缓解;而20%的人在灾后一年内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他们需要长期的心理援助。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曾表示:中国汶川大地震受影响的民众中,多达10%的人需要长期的心理治疗。[1]

1.2 心理援助的长期性:在特大事故发生后,当事者经过自我的心理修复,心理问题好像是得到解决,生活也趋于正常。但是在以后的生活中却经常不由自主地重现灾难发生时的情境,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闪回”。也就是巨大的灾难经历者经常会在生活中身不由已的重新经历这种灾难的历程,这种“闪回”会成为再次心理创伤的根源。有学者不久前进行了唐山地震30年后心理创伤研究,结果表明,在唐山地震30年之后,幸存者仍存在大量的创伤后精神障碍的问题。经历灾难的人们如果得不到专业的救助与治疗,将因此发生人格的改变、扭曲,而且可能终身无法痊愈;同时也给社会留下不稳定的因素。

1.3 心理援助的复杂性:当灾难发生后,对所有经历的人群应该及时进行心理援助,但考虑到受灾人员是个很大的群体,大多处于偏远的乡镇、农村,并且我国在心理援助这方面起步较晚,专业队伍严重匮乏,心理专业工作者数量有限,做一对一的心理医疗不仅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必要的。比较切实可行的方式是:帮助灾民结成“互助组织”。在一个群体中,总有一部分人更坚强、更开朗、更明智,他们战胜恐惧,开始新生活的心理历程会相对较短也更有说服力。政府和与医疗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可以邀请有关心理专家在某个社区和村寨开展心理讲座和咨询。对于我们高度关注的灾区儿童,学校应当有意识地增加心理辅导课程,要树立心理援助工作人人有责,每个教师就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的大心理健康观,在教授学生科学和其他知识的同时,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去帮助他们理解地震灾害,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学着缝合内心的创伤,给他们提供积极的信念和引导,重燃生活的希望。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多功能、多目标的系统[2]。体育的功能主要包括:健身功能、娱乐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社会情感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这里我们着重讨论体育对心理促进作用的功能。首先,体育的健身功能是体育最基本的功能,但体育同时具有认知、情感功能。体育能使身体、认识、情感协同发展,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其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教育的功能。体育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哪一个运动项目 ,都有强身健体、提高认知能力、培养情感的作用;最后,促进集体凝聚力,实现群体协调发展的功能。群体亦称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具体单位。体育运动可以增强群体内部及群体之间的交流,从而消除隔阂,促进集体团结,实现群体的协调发展。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

基于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援助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具体情况,结合体育的学科的特点和功能,把心理援助渗透在体育教学中在理论上有了依据,但这对灾区的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心理援助的基本知识与技巧:灾后心理援助属于危机心理干预的范畴,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从事危机干预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志愿者以及我们广大的教师应具备一般的基本素质以外,还应掌握心理援助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同时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危机面前能够表现得成熟、乐观、坚强;应具有镇定的心态,面对任何情况能有条不紊、沉着应对,能够为受害者恢复心理平衡创造理性的、稳定的氛围;应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需求,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保证旺盛的精力和积极健康的心态。

3.2 针对灾区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心理重建:在灾后,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身心症状,如何安抚其情绪及进行辅导,便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课题。地震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快恢复教学秩序这本身对学生及家长的心理就是一种极大的稳定和安抚。那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如何结合体育的特殊功能,把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这是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地震后受到严重精神创伤的灾区孩子们,如果还是按原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授课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仅仅是授课的效果会受到影响,更有甚者可能加剧部分孩子的心理创伤[3]。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心理援助的时段性,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把心理援助有机地和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并积极配合专业的心理教师,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灾区学生心理健康重建。

3.3 根据心理援助的时段性,分阶段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灾难过后,幸存者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如果得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心理状态将逐步恢复正常,否则将很有可能转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造成长期的精神痛苦。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援助通常采用三个步骤:首先应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其次,要保持与受援助者密切的接触,建立沟通关系;最后,鼓励他们宣泄心理的痛苦,给予他们积极的暗示,纠正错误和不合理的认知,进而引导他们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和技巧,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根据心理援助的三个基本步骤,结合灾区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并且在不同阶段进行实施,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灾区学生的心理康复。

3.3.1 灾后体育教学的第一阶段,采用体育游戏法:灾区学生在经历过这次灾变之后,普遍出现的身心症状,包括缺乏安全感、焦虑、恐慌、畏惧夜晚、不明原因的生理问题、不爱上学、上课不易专心,情绪及行为反应不稳定且容易失控等等,在这一阶段体育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团结互助、共渡难关的体育游戏[4],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提高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亦可以增加一些模拟受灾时刻如何撤离到安全区域的体育游戏,使灾区学生对当时地震的情境有一个再现和回放,释放心理压力,走出地震灾害带来的心理阴影,同时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师在这一阶段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根据灾区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体育游戏的方案,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其次,高度重视自己的言行,避免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心理伤害;最后经过这一阶段后,如果还发现个别灾区学生的心理状况没有好转的迹象,及时和专业心理教师取得联系以求该生能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尽快解决心理问题。

3.3.2 灾后体育教学的第二阶段,采用体育户外活动法:体育户外活动,体育旅游等[5],通过第一阶段的体育教学,灾区学生的安全感、自信心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习,对事物有了一定的兴趣,这一阶段,体育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带着学生去外面了解大自然,体育教师要精心准备利用带队外出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地震的基本常识,地震产生的原因,怎样防护,怎样自救和互救等知识,让学生对灾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熟悉自己生存的环境,由灾后对大自然的憎恨渐渐变为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另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利用带学生外出时宣传重建后美境,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信心,让学生更加了解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对灾区的关怀。这一阶段体育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带队外出参加体育户外活动时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所经过的路线,教师必须亲自检查,尽可能的选一些风景较好而没有危险的地方;其次在对学生宣传国家对灾区重建规划时一定要实事求是。

3.3.3 灾后体育教学第三阶段,采用比赛法:通过前两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以后,灾区学生的安全感,自信心,以及对社会的认同都有较大的提高,注意力和兴趣逐步放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上来。这时的体育教学内容就可能选译一些较为激烈的运动来进行教学和比赛,比如足球、篮球、拔河等等,通过这些激烈的运动让灾区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彻底的释放,正确引导他们在灾后形成的各种情绪,重新点燃对生活的渴望,对学习的期待。在这一阶段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让每位学生都投身于锻炼或者是比赛的氛围中;其次体育教师应该要有清醒的头脑,密切注意自己教学或者比赛场上的情况,关注学生的行为,不能过度,更不能为了自己心理的宣泄而伤害他人。结论与建议

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太多的思考,震后重建特别是灾区学生心理重建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体育教学工作者,怎样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灾区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援助,帮助灾区学生尽快恢复心理重建,这是我们全体教师,特别是灾区的教师所必须解决的艰巨任务。笔者认为:灾后对灾区儿童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是必须的,但由于地震灾区多处于偏远山区或农村,一对一地进行心理援助不太可能,那么每位教师就承担起了心理辅导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除了良好的师德和业务能力外,还须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的培训,增加对地震知识的了解。作为体育工作者,可以根据体育的功能和特点,把对学生的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结合心理援助的三个步骤分阶段,有针对性选择体育游戏,体育户外活动和较为激烈的运动项目,积极配合专业的心理教师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重燃生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N].人民出版社.2008

[2] 卢元振.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 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R].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 于振峰等.体育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5] 黄仕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认识误区及其原因[J].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体育学刊.2006,13(01):97-100

篇2: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论文

3.1 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心理援助的基本知识与技巧:灾后心理援助属于危机心理干预的范畴,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从事危机干预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志愿者以及我们广大的教师应具备一般的基本素质以外,还应掌握心理援助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同时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危机面前能够表现得成熟、乐观、坚强;应具有镇定的心态,面对任何情况能有条不紊、沉着应对,能够为受害者恢复心理平衡创造理性的、稳定的氛围;应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需求,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保证旺盛的精力和积极健康的心态。

3.2 针对灾区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心理重建:在灾后,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身心症状,如何安抚其情绪及进行辅导,便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课题。地震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快恢复教学秩序这本身对学生及家长的心理就是一种极大的稳定和安抚。那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如何结合体育的特殊功能,把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这是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地震后受到严重精神创伤的灾区孩子们,如果还是按原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授课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仅仅是授课的效果会受到影响,更有甚者可能加剧部分孩子的心理创伤[3]。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心理援助的时段性,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把心理援助有机地和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并积极配合专业的心理教师,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灾区学生心理健康重建。

3.3 根据心理援助的时段性,分阶段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灾难过后,幸存者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如果得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心理状态将逐步恢复正常,否则将很有可能转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造成长期的精神痛苦。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援助通常采用三个步骤:首先应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其次,要保持与受援助者密切的接触,建立沟通关系;最后,鼓励他们宣泄心理的痛苦,给予他们积极的暗示,纠正错误和不合理的认知,进而引导他们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和技巧,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根据心理援助的三个基本步骤,结合灾区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并且在不同阶段进行实施,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灾区学生的心理康复。

3.3.1 灾后体育教学的第一阶段,采用体育游戏法:灾区学生在经历过这次灾变之后,普遍出现的身心症状,包括缺乏安全感、焦虑、恐慌、畏惧夜晚、不明原因的生理问题、不爱上学、上课不易专心,情绪及行为反应不稳定且容易失控等等,在这一阶段体育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团结互助、共渡难关的体育游戏[4],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提高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亦可以增加一些模拟受灾时刻如何撤离到安全区域的体育游戏,使灾区学生对当时地震的情境有一个再现和回放,释放心理压力,走出地震灾害带来的心理阴影,同时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师在这一阶段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根据灾区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体育游戏的方案,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其次,高度重视自己的言行,避免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心理伤害;最后经过这一阶段后,如果还发现个别灾区学生的心理状况没有好转的迹象,及时和专业心理教师取得联系以求该生能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尽快解决心理问题。

3.3.2 灾后体育教学的.第二阶段,采用体育户外活动法:体育户外活动,体育旅游等[5],通过第一阶段的体育教学,灾区学生的安全感、自信心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习,对事物有了一定的兴趣,这一阶段,体育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带着学生去外面了解大自然,体育教师要精心准备利用带队外出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地震的基本常识,地震产生的原因,怎样防护,怎样自救和互救等知识,让学生对灾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熟悉自己生存的环境,由灾后对大自然的憎恨渐渐变为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另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利用带学生外出时宣传重建后美境,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信心,让学生更加了解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对灾区的关怀。这一阶段体育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带队外出参加体育户外活动时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所经过的路线,教师必须亲自检查,尽可能的选一些风景较好而没有危险的地方;其次在对学生宣传国家对灾区重建规划时一定要实事求是。

3.3.3 灾后体育教学第三阶段,采用比赛法:通过前两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以后,灾区学生的安全感,自信心,以及对社会的认同都有较大的提高,注意力和兴趣逐步放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上来。这时的体育教学内容就可能选译一些较为激烈的运动来进行教学和比赛,比如足球、篮球、拔河等等,通过这些激烈的运动让灾区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彻底的释放,正确引导他们在灾后形成的各种情绪,重新点燃对生活的渴望,对学习的期待。在这一阶段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让每位学生都投身于锻炼或者是比赛的氛围中;其次体育教师应该要有清醒的头脑,密切注意自己教学或者比赛场上的情况,关注学生的行为,不能过度,更不能为了自己心理的宣泄而伤害他人。

4 结论与建议

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太多的思考,震后重建特别是灾区学生心理重建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体育教学工作者,怎样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灾区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援助,帮助灾区学生尽快恢复心理重建,这是我们全体教师,特别是灾区的教师所必须解决的艰巨任务。笔者认为:灾后对灾区儿童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是必须的,但由于地震灾区多处于偏远山区或农村,一对一地进行心理援助不太可能,那么每位教师就承担起了心理辅导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除了良好的师德和业务能力外,还须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的培训,增加对地震知识的了解。作为体育工作者,可以根据体育的功能和特点,把对学生的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结合心理援助的三个步骤分阶段,有针对性选择体育游戏,体育户外活动和较为激烈的运动项目,积极配合专业的心理教师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重燃生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N].人民出版社.

[2] 卢元振.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

[3] 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R].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 于振峰等. 体育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

篇3: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论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气氛,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高质量的跨世纪人才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 高尚的情操, 坚强的意志, 良好的人格, 学会生活, 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学会创造, 学会关心, 学会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 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而语文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 既具备人文性的特点, 又具备工具性的特点。

一、让学生处于成功体验中

课堂“心理气氛”是在学生心理的背景下发生的, 它作为一种中介心理因素, 处在学习活动和学习人格心理学之间, 这是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堂的学习行为, 学习经验和效果评价, 以及课堂学习效率重要因素之一。课堂“心理气氛”的不同, 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不同的, 这些都将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

课堂的“心理气氛”活跃并和谐快乐, 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这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氛围, 学生是心胸开阔的, 思维是敏捷的, 思考问题是深刻的, 这有利于学生丰富想象力的展开, 能够使学生增强记忆, 确保学生精力充沛, 达到积极而有益的达到课堂效果。同时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快速地接受新知识, 并基于综合推理、分析、联想, 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消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恰恰使学生的智力被抑制。虽然被迫接受一定的知识, 但却很难独立思考, 积极探索,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

课堂“心理气氛”是影响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心理化过程。效果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是需要积极创造和精心组织的, 是需要教师积极营造的, 教师是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组织者。因此, 教者所组织和营造的课堂“心理气氛”, 就是使学生敢想、敢做、敢说, 进行大胆的探索, 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让学生处于和谐氛围中

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能否达到和谐统一的重要变量。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更是一个充满理性的、情感的过程。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并且这种知识的关键在于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结合在一起, 使教师传授知识, 提供的信息, 能引起学生对此达到强烈的渴望, 促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强烈的内心体验, 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的情绪状态, 可以产生共鸣的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一个积极主导者和组织者, 用自己诚挚的情感和真诚的爱, 去感染和打动学生, 让他们有丰富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真正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积极情感的形成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并能够让这种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辐射以及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重视学生的情感变化, 重视学生情感交流, 重视学生的注意力度, 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加强与学生在心理上、行动上、言语上的沟通, 从而使学生能“亲其师, 信其道”。

三、让学生处于高期望值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行为, 引导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心理。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 相信“如果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方式,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掌握所学的内容”, 这样用一个比较高的期望值, 去形成并自觉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当学生通过自己“醉中不觉到江南”的努力, 翻过了一切“艰难险阻”, 取得了学习上的“苦尽甘来”时, 就会感到“东风催放花千树, 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力量, 体验到“春风杨柳万千条”的幸福和喜悦, 学习情感和课堂“心理气氛”就会为之焕然一新。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文本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 即是识字的重要途经, 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 它即可以训练思维, 开发智力, 也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在阅读教学中, 积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 进行发散而又集中的思维, 让学生在创造性的训练中, 看到一个新世界, 赋予自己一个特别的“高期望值”, 勇于开拓, 实践并创新, 为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让学生处于好奇乐学中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是的,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活跃其敏锐的思维, 展开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加强其的记忆力。学生多维度的观察, 以及活跃的好奇心会在教学中,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提供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变量,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探索问题, 创新“问题”, 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因此, 融“柔性”的、有趣的、“好奇”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于语文教学活动中, 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交叉连接,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按照因材施教的特点, 重视课堂信息的多重沟通, 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并积极参与, 使学生处于“好奇乐学中”是可行的。

篇4: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论文

目前,众多学者对学科渗透的方法已有较多研究,因此作为藏语文教师我们应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出发,从藏语文学科渗透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中可渗透的常规性、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对学生进行智能训练

学生的智能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能力和创造力等各个要素。“传统的藏语文教学方法仅针对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却忽视了大批其余智能类型的学生。”新课程理念下,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成为21世纪藏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藏语文教师必须要尽量多地了解和熟悉学生个体智能发展的文化背景,包容他们智能的不同展现方式。尤其是在藏语文课堂中要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这就要求藏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适当的智能活动。每一篇藏文我们都可以视为示范,教师可针对学生智能特点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如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复述故事情节、列出文章的脉络、概括文章的大意等;这不仅会使阅读活动动静结合,还能使学生从自身的智能强项出发,找到切入点,有效地把握有交流、展示的机会。又如藏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藏语文教师可将讲述、复述、转述、朗读、即席讲话、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结合,以达到培养每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效果。著名教育学家张庆林等人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课程结构、教育中的人际关系、教育评价及教育环境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进行了总结 ,认为学校教育对创造力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藏语文知识的规律,善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他们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锻炼其聚敛思维的能力。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藏语文教师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的藏语文成绩不理想,就认为其“无药可救”,而应从各个角度了解和发现其智能的“闪光点”,给予适当的鼓励,使学生将自己的智能特点融入课堂并有效发挥。

二、对学生情绪调节与情感培养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表明,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之一就是情感。藏语文教师在学生情感教育方面应突破传统的藏语文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采取补救性与发展性措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有情绪问题,“情绪问题以情绪不稳、焦虑、抑郁不安、适应困难为表现,且常伴随躯体症状 ,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和学习”,一旦发现,及时补救。

三、对学生挫折应对与意志教育

挫折,是学生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处理得当,它可以成为学生人生经历中的一笔财富;如果处理不当或学生长期处于无助状态,可能会成为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动因。藏语文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听说、阅读、写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另外,藏语文课程内容繁多,需要长期的坚持努力。面对这些任务,学生可能会有挫折感,意志坚强的学生会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意志力不强学生则易产生畏难心理,加上考试的失利、交往的困惑等,如果没有外界力量及时介入,他们可能产生对待困难的错误态度,出现愤恨、嫉妒等表现,甚至会发展为心理危机的导火索。

心理学检测结果表明:“在非智力因素中,意志与学习的相关程度最高。”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意志力,必须借助内在情感调配。藏语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渗透。比如,让学生讨论、思考《荒岛余生》中鲁滨孙为什么能理智、辩证地面对生活中不幸和挫折?让学生通过写作强化自己的意志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藏语文课中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学生身边的事例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背后无一不是情感调控下的顽强的意志力的作用。

四、对学生进行自我心理修养建设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节控制,自我意识是个性发展成熟的标志,也是个性形成发展的主导因素。随着生理与心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学生处在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回避、退缩的倾向;不少学生自我评价过高或自我评价过低,而大大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

藏语文教师在课文赏析时可引导学生分析自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骄不躁,以恰当的心态去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让学生懂得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让学生感受当好一个普通劳动者也有出息的道理。教师在利用文本对其进行心理渗透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进行,否则,救达不到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目的。

五、生命教育

传统藏语文教育模式中,生命教育几乎是中学教育的盲点。随着社会迅速的发展变化,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有关生命、死亡等问题是每个人面前的人生课题生命教育有三级目标:一为珍爱生命,二为发展生涯,三是人格的自我塑造。藏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含蓄地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这利于提高个人价值感、使命感和责任心。我们可以给学生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运用课外阅读可引导学生写学习感触以探索自己生命的意义,提高他们对生命价值感的意识水平。教师也可适时出示有关人物生死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自己打算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让学生认识到“人生不仅仅是一种存在”,从而达到情感升华、人格塑造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所以,藏语文教学要有健全人格和生命意识,在此基础上,转换角色——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汲取那些有利于健全人格形成的营养要素,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5: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论文

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心理素质提高的重要期,在校期间开展科学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为初中生身体良好发育、心理素质良好锻造提供坚实的基石。科学表明,适当适度的体育活动能够使得压抑的心理得到有效的释放,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团结同伴、尊重观众,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二、目前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初中住校管理较常见,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形成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模式,单调、刻板,容易让学生产生苦闷、焦虑的情绪,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心理迅速发展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但是对于复杂的问题与事情缺乏心理准备,容易气馁,情绪低落,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偏多,导致学生自私狭隘、虚荣心强。一些学生缺乏包容意识,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缺乏意志、毅力。

三、体育教学活动对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

(一)促进沟通、交流提升学生自信心

体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迎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自由释放自己,让压力靠边。教师可以通过阶段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慢慢从简单动作着手,再到复杂动作,再适当开展竞争对抗比赛,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找到自信。

(二)能够预防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活动打破了学生整天上文化课程的程序,能够让学生远离枯燥无味的文化课程学习,思路得到更新,思维得到转变,学生也可以从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学习文化课程。大量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够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育治疗。

(三)促进学生智力发育

适度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室外获得新鲜的、充足的氧气,这也是大脑发育所需要的有利因素。体育活动增强了体魄,良好的体魄是大脑灵活运转的物质基础,促进智力发育。

(四)提升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很多项目是需要团队意识,比如篮球、足球、排球项目等,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独立性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现象严重,那么通过这类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及学会到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观念。

(五)有利于健全学生心理品质

参与体育教学及活动可以让人与人之间交流更加亲近,有利消除隔阂,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摆脱消极情绪、减轻心理障碍,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而打断不良人际关系与自闭人格的恶性循环。

四、措施

(一)通过异性搭配联系法

通过日常经验能够发现人在异性面前或多或少会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很多平时不敢做或懒得做的事情也能够积极去做。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施展异性搭配,比如在篮球对抗中,组织异性混合队进行对抗,这样不仅能够积极的展示学生的表现能力,也可以增强合作与协调精神,也能够促进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

(二)因材施教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

(三)利用挫折法培养承受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面对失败、应对挫折走向成功的保障。“温室效应下”培养的人才,对于环境应变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的给他们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其中批评是最常见的、最简单的方法,在他们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历一些挫折,使他们能够看清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坎坷和困难。

(四)安排科学的运动负荷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精神状况来安排适当强度的运动。

参考文献

[1]张萍.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林芬.浅谈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

篇6: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论文

在思品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烈军属子弟小学 李静思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不但思想内容丰富,而且不少课文中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我们在教学时,要很好地去把握它,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以下是我的几点浅显看法。

一、克服嫉妒,培养宽容大度的健康心理

宽容就是气量大,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对人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有涵养的外在表现。具有宽容心理的人,一般不为名利所困,活得洒脱,常常受人敬重。怀有嫉妒心理的人,心爱多狭窄,见人胜过自己就眼红,往往在背后使手腕,或说人坏话,或加害于人,将自己置于不宁之中。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十分有害,有已于人都不利。当今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好胜心强,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学校教育要避免学生产生这种不良心理,培养其宽厚待人的健康心理。比如《待人要宽容》一课中的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廉颇因不服蔺相如职位高于自己,几次三番为难他,蔺相如一概容忍,最后终于赢得了廉颇的敬重,负荆请罪。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蔺相如容忍行为进行质疑、解疑,如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容忍廉颇的一再为难?从中培养学生待人宽容的心理。然后通过读第二则小故事,从故事中感受少年英雄赖宁的那种待人宽容的好品质。最后通过习题的辨析,以便让学生真正形成宽容的健康心理。?

二、适应环境,培养乐观开朗的健康心理

乐观的人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能及时快速调整自己的心情,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心境,这是一种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望的高水平健康心理,持有这种心境的人,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灰心,事业终究成功。而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常常会遇到一点点的小困难就而感到不顺心,为这些小小的事而烦恼、苦闷,影响了自己的进步。更有甚者,会自暴自弃,有的还走上了绝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健康心理。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有关这方面的心理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心理。如《乐观向上》这一课,文中的张海迪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张海迪在轮椅上还能为数千人治病,还学会了英、美、德、世界语等四种语言,翻译了几十万字的小说和资料。她还坐在轮椅上台为大家演唱,给许多青年朋友写信,热情地帮助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她为什么能这样做,是因为她的心中有目标,时刻想着为人民多做些事,在为人民服务中感受到工作的幸福,生活的乐趣。让学生通过对张海迪事迹的学习,谈谈对自己的启示,讲讲自己以后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该怎么做了。通过讲故事,表决心,真正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三、认识自我,培养自尊心的健康心理

自尊自信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爱惜自己的名誉和身体,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允许别人歧视和侮辱自己,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在大家的尊重和爱护,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觉地维护祖国的利益和尊严。小学思品教材中,不少篇目都蕴含自尊自信的健康心理教育因素。《要自尊自爱》一文中,讲的是著名画家徐悲鸿的故事。当时他在法国留学,常常受到洋学生的侮辱,徐悲鸿自信自己能超过洋学生,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最后他发愤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为自己赢得了尊严,受到了法国人的尊重。这个事例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心理极好的教材。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面对洋人的歧视和侮辱,徐悲鸿是怎么做的?最后他成功了吗?然后通过让学生从徐悲鸿跟洋学生的对话中再次感悟自信的力量。因为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动机,使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达到最佳的状态。坚定而愉快地进行学习,很少会由于出现一点差错而泄气。相反缺乏自信的学生会破罐子破摔。自信对于一个人事业成功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我们要重视学生这种健康心理的培养。?

四、说到做到,培养诚实守信的健康心理

做人要讲信用,取信于人,人家才会和你很好地合作。撕谎骗人,一旦被人看破,就会失去伙伴,被孤立起来。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思品课文中有不少是反映诚实守信心理品质的内容,教学时可渗透教育。严格要求自己,培养顽强的毅力。课文《坚守信用》这一课,讲的是宋庆龄奶奶的故事。她少年时期,为了守住自己的诺言,整整等了一个小朋友一天。长大成名后,她仍是一位坚守信用的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可引导学生提问:宋姐姐的身上哪种可贵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你?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感悟到宋庆龄奶奶那种坚守信用的高尚品质,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做一个有信用的人。?

五、严格要求自己,培养顽强的毅力

篇7: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后面还提到“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这既是要求语文教学应渗透思想教育,又是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增长知识、初步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这些青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还常常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病”,所以青少年时期是最令人忧虑的。传统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说教式的德育,苍白无力的说教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加上日益普遍的娇生惯养,使有心理疾患的学生日益增多,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应当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质,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是青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健全心理素质的学生是摆在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紧迫任务。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国家还编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用书,有条件的地方开设了心理咨询课,开办心理咨询室。而山区农村中小学限于人力、物力,就只有通过人文性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感悟,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此,我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最终为语文教学服务谈谈几点做法。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驱动力。它是自觉学习稳定而强大的心理动力。只有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例如,让学生每人确定自己的座右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以理想为目标,以动机为动力”的训练方法,最终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人的自身潜能,挖掘出来将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对学习有兴趣,能使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活跃起来,注意力集中,观察认真细致,思维深刻,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它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这几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媒体,使教学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如通过录音机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制作幻灯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或通过教师制作电脑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这一系列举措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浓厚的兴趣。

(2)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

让学生自主参与,人人参与,这样就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之保持新鲜感,每位同学为了使其演讲获得好评,积极设计、认真构思,积极寻找题材,充分放开了思路,大大调动了学习的兴趣。

(3)开展各种语文活动。

为了增加学生的古文功底,我组织开展了古诗词名句的分组抢答竞赛。学生认真积累、记忆,竞赛激烈,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也可以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做学生的知心好友,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亲其师,才能受其教”,只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才能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乐于学,勤于学”。而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已有了所谓的“成人感”,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兴趣,开始关注自己的变化和感受,也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但是,这种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的心理特征,极易导致猜疑心理。如一些同学看见其他几个同学背着自己讲话,就疑心人家在说自己的坏话;看到老师有时对自己态度冷淡一点,就会怀疑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这些就是典型的.猜疑心理。他们渴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希望有个经常和自己谈心的知心朋友,但他们又常常排斥父母和老师,因为他们害怕父母声色俱厉的训斥;厌烦老师居高临下的“管教”。所以往往自我封锁。于是,他们就把日记作为表露真情实感的“发泄”对象,在日记中记述自己的快乐、痛苦、烦恼和欲望。针对此种情况,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我专门为每位同学设计了“谈心簿”,学生有何问题或看法都可以“发泄”在“谈心簿”上,和老师沟通,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学生逐渐信任老师,乐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老师,并诚恳地向老师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心灵上的困惑和成长的烦恼。师生间的距离近了,关系融洽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好地交汇在了一起。

四、培养学生的智力。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智力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及作文能力,我在课堂上通过迅速的自由联想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提供给学生一些词语“绿树、青山、蓝天、速度”等,要求学生通过联想,把它们串成一篇小短文,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提高,临场作文的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判断力,我让学生两两一组,为他们提供了一组组词语,让其中一位同学通过口头描述和手势的比划,让另一位同学来判断该词的方法培养其智力,通过这一形式的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得到了锻炼。

五、培养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力,克服惰性。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的意志品质日趋坚强,但还很不稳定,遇到困难就容易丧失信心,茫然失措,克服困难的毅力不足,学习的依赖性较强,做事缺乏耐心,急于求成。这一点从学生的书写习惯中就表露无遗,许多同学书写潦草,不按正确的笔画顺序书写,或者错误地进行书写,如“女”一字共有三笔,而许多同学把这一字写成由“く”和“フ”二笔构成的,即“”,省略了“一”这一笔画;又如在书写“口”一字时,原字有三笔,而许多同学写成由“|”和“]”二笔构成,省略底部的“一”这一笔画。针对这种情况,我就专门开展了书写课,重新规范学生的书写,描摹字帖,并就此开展了书法比赛。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规范了学生的书写,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功底,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总之,只有充分合理的挖掘学生的各种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教学效率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专业性强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和热情支持,我的这些做法还很粗浅,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指正。

篇8:将心理学渗透于中职教育教学之中

一、职业学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职业教育既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 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与这两种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从受教育者的年龄上看, 他们大都在16岁至19岁之间, 在青春初期, 与普高学生的年龄基本相当, 所以从生理发展的状况看, 他们又是不同的, 普高中的学生主要是为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而职教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为将来的就业、走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 职教学校的学生是以培养自身的劳动技能、实践技能、处理生产实际问题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这实际上已经在客观上形成了职业学校中的学生与普高中的学生在心理上和思考问题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的事实。其次, 职业学校中的学生与普高中的学生相比, 无论是从年龄还是从今后所要承担的任务、学校培养的方向上看, 都是不同的。在职业教育中, 我们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把心理学理论有意识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二、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应用心理学影响和教育学生

(1) 利用楷模效应积极影响学生。楷模, 本是两种树木的名称, 传说楷树生长在周公坟上, 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楷树干直, 模树干正, 人取其品质, 故效法其意曰:“楷模”。在现实生活中, 正直和以身作则最能准确地反映一切楷模最本质的特征。每个青少年都有在自己心灵中树立楷模的美好愿望, 这就是老师要以身作则的依据。教师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 都要言行一致, 正直无私,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应首先做到, 从而使自身的优秀品质放射出无限的光芒, 在学生这个群体中产生巨大的作用力, 产生楷模效应。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这样的话: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 任何规章制度, 任何人为的机关, 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 都不能代替。在职业教育学校中,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共同活动的机会和场合相对较多, 如实验指导多, 生产实习多, 技能训练多, 课程设计多。因此, 在频繁的接触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更易直接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深刻影响, 如教师一丝不苟的作风, 遵章守纪的行为习惯, 熟练和精湛的实践技艺, 都会给学生以楷模的影响, 产生巨大的人格效应, 久远的感召力等。

(2) 把爱心无私奉献给学生。进入职教的学生在思想上不很稳定, 有些学生存在松口气的想法, 认为再没必要像初三那样担心考不好试受到老师批评了, 再不用担心父母骂人了等等, 甚至认为再没必要刻苦学习了, 不认真学习照样可以混到毕业。有的学生一进职校大门就觉得有些后悔,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是觉得后悔:认为自己不该到职业学校中来就读, 看到周围年龄相仿的有的弃学去外地打工挣钱, 个别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 也动了退学的心思, 整日无心学习;还有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的学生在住校期间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 对生活产生畏难情绪。作为班主任, 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思, 对思想情绪不稳定的学生要及时给以指导, 使其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要弃学的学生耐心地做思想工作, 让其认识到没有一技之长到哪儿都是打工仔, 用人单位招聘的都是懂理论、会操作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职校生, 劝其打消弃学的想法, 稳定情绪。班主任尽力为家庭困难的学生争取生活补助, 帮助其渡过难关, 踏踏实实地在校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做到有的放矢, 要像亲生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帮助学生, 温暖学生, 用爱心去感召学生, 要坚信, 老师的爱心是可以熔化学生的一切焦虑、困惑、缺点、甚至错误和不健康的心理的, 爱心的无私奉献就是最好的心理学应用。

(3) 利用非语言信息与学生交流并正确引导学生。英国心理学家米谢尔·阿盖依尔早就证实, 非语言交际对交际的影响是语言交际的4.3倍, 这就告诉我们非语言交流在教育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般情况下, 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总是相互作用, 共同完成任务的, 但非言语行为确有语言不可代替的功能, 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应用:

第一, 非语言行为可以使学生集中于老师课堂上的一些重要讲述, 使教师有效地驾驭课堂, 教师要善于用目光去捕捉每个学生的视线、神态, 要让学生明白教师始终意识到他的存在, 并正在同他讲话, 这便无形中控制了对方的思绪。

第二, 教师在与小范围的学生进行交谈时, 对学生应坦率、真挚、热情, 使他们认为教师是自己的朋友。平易近人是与学生心理相容的基石。在交谈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恰当地用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动作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尊重、言语的重视、听取学生谈话的认真, 特别与老师初次讲话或与老师接触不多的学生, 在交谈中更应注意该部分学生的存在。老师利用非语言和学生交流可以使学生对老师增加亲切感、信任感, 从而更易说服、教育学生。

篇9: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论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上有很多有关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在语文的学科学习中,要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健康的精神。小学是基础阶段,语文学科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是生活中常用到的一门学科,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小学语文教学能为学生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品德,其特点是具有艺术性、思想性、教育性。小学语文教育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品格、心理进行培养,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教学。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研究课本,挖掘积极内容

(1)让学生与课本对话,利用课本的文字内容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文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渗透教学,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沟通。如学习《龟兔赛跑》时,阅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乌龟会赢得最终的胜利?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反复阅读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认识到乌龟和兔子因为不同的心态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明白坚持就是胜利、骄傲使人落后的观念。这种方法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惰性思维以及遇到困难时对家长的依赖性。

(2)在课文上找到可以拓展的地方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向外拓展的能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如对《落花生》这篇文章的教学,教师单方面的教授不能令学生印象深刻,所以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花生”或是“苹果”,选择相同的学生为一组,双方进行讨论,说说为什么想要成为“花生”或者是为什么不想成为“花生”,通过这样的辩论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就好比花生虽然朴实但是却没有展现自己能力的勇气。教师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学会扬长避短的重要性,将自己的优点展示出来;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对任何人或事进行多方位、全面的评价,不随波逐流的思想。

2.在语文课堂中加入更多的实践内容,加强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课堂中加入更多的具有开放以及自主等特点的实践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中有很多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契机,在娱乐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并且让学生印象深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内容,如组织一个小型的演讲比赛,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以及临场表现能力,学生对于这种不是很严肃的以及不枯燥的教学方式更感兴趣,并且可以更加投入,在课堂上体验成功与失败。学生只有参与进去了,才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更多的游戏,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团结的力量。例如,组织一次手工大赛,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可以是手工作品,如一件小饰品,也可以是一道菜,学生自带材料,在课堂上现场制作,最后由所有学生进行互相评比,选取最优秀的作品并颁发奖励。学生在活动中不但锻炼了自我动手能力,还体验到自己动手的魅力,在过程中遇到挫折时自己思考解决的办法,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以及被他人认同的自豪感,能够承受自己的失败,明白付出就会有回报的道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从小就具备是非分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3.在课堂中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课堂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地点,是教师与学生接触的主阵地,教师要利用好课堂上的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语文课堂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不可能完全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要教师要合理地进行渗透,抓住课堂上的一切机会,发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契机之后再进行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用心发掘合适的方向,根据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在教学中,要加入个性化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目的中,研究合适的方法,合理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基础,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参考文献:

[1]陈能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J].学周刊C版,2013(27):171.

上一篇:大班分级阅读犟龟教案下一篇:咨政报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