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2024-05-24

化学教育实践研究报告(精选6篇)

篇1:化学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关于将环境教育融入到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祝凯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成都 610218)

内容摘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构建新的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结合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现阶段环境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及提出解决的对策。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to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Zhu kai

(Chengdu industri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s pollution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be severe, and which has affected the lives of human beings.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common call.A new teaching platform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chemistry teaching to undertak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Many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to develop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be used by the process of practicing,The introspection include putting forward the actual problems and the suggestion in the proceeding of carrying out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chemistry teaching of vocational school at the basis of practicing.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Practice

关键词: 环境教育 中职化学 教学实践

一.进行环境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1 在化学实验中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现行初、中职教材有大约60%的知识通过实验引入,它不仅是化学课程的继续,而且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1]的重要环节。实验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时机,因为许多实验本身就存在许多环境污染的问题,实验演示的大部分物质是有毒的,有害的,有腐蚀性的,而且,实验教学更有直观性,所以必须把实验课作为环境教育的主战场,利用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总之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手段,同样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它

[2]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1.1.1 规范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规范化不仅有利于减少化学实验造成的污染,而且可以减少对药品的浪费。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按照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反复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熟练掌握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由于中职的很多实验的药品没有说明用量,对学生而言,是难以把握的。因此教师就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情况对实验的用量定量化,既方便了学生的操作又减少污染,节约药品。如在CCl4萃取碘饱和溶液中,若注入超过5mL以上的CCl4,这样不仅浪费了药品,而且实验效果也不理想。1.1.2 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多采用少剂量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80 年代在西方掀起的一种试验方法,具有现象明显、操作简便、节省经费、减少污染、安全等优点.微型化学实验的试剂用量少,是常量实验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在定性实验中,药品的使用往往不可控制,微型实验可以用最少药品,获最佳效果,[3]减少废弃物,提高环保意识。如做卤素的性质实验,所用药品种类多,用量大,我们改用微型滴管做实验,既减少了药品消耗及废物排放,又保证了实验现象明显,达到了实验目的。1.1.3 加强药物回收处理,实行药物重复利用

现在的中职生普遍具有环境保护的热情, 却普遍缺乏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 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 渗透废弃物处理方法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废弃物的处理知识和方法。实验室中的废物若已经产生且不能回收利用, 最好使其无害化。可以采用直接回收利用、回收经处理再用、废物利用这三种方法实现药物重复利用。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本身就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而这种生动的教学,包括教师的示范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4]趣,对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2在课外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

学生在课堂内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但若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体验性活动,以此获得感性知识,将对他们学习化学科学知识起着推动作用。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

[5]走向社会.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教育与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以适应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和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动性,保护环境美化地球。

为了使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污染的危害性,指导学生开展环保科技活动;利用黑板报和墙报等进行宣传和展览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实例。如节约能源,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使用布制购物袋代替塑料袋,不使用毒性大的杀虫剂,劝告父母少开车,使用无氟冰箱,拒食野生动物,少用罐装食品及饮料,使用无磷洗衣粉,多植树造林等等;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利用3 月12 日植树节、5 月31 日世界无烟日、6 月5 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提高学生

[6]在环境管理和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二、教学实践研究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主要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既可以让学生轻松地学习知识,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实际案例,说明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习方式的转变、自我价值的体现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一般以渗透的方式为主,长期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学生从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去发掘、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和解决方法,学习观念上有了质的变化。

课题: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需要使用氯气的地方和接触的各种含氯制品,并知道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和氯气与水及氯气与碱的反应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1、从氯气泄漏后造成的巨大损失,知道氯气有毒,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责任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

氯气的物理性质和氯气与水及氯气与碱的反应。

学生用所学氯气的相关知识解决氯气泄漏后如何逃生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图片资料的收集和整合,教学实物的选择。

2、实验的选择和准备。

3、课件的制作。【教学过程】(略)【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及氯气分别与水和碱的反应。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氯气其它化学性质。

三、问题与对策

3.1中职化学环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教材

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分散着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只不过分布的量有所不同。从总体说来,目前的中职化学教材对环境教育方面缺乏重视,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其主要表现在有关环境内容较为散乱,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课堂和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方面结合的具体实例较少,教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校培养学生关心和参与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重大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和意向,同时也不利于养成学生关心化学的实际应用倾向和独立获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新的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科书在这方面已有了一定的改观,但真正落到实处还有待时日。(2)环境教育的师资紧缺

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得提高化学教师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质,这是搞好环境教育的关键。而师资问题常常是困扰环境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师在环保知识、环境技能和环保法规等方面未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师资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师资的缺乏制约着学校开展环境教育。

(3)环境教育的资金匮乏

中职环境教育还没有纳入国家教育的计划渠道,因而没有正常的经费来源,再加上基础教育的经费不足,学校很难从教育经费中拿出一部分来开展环境教育,从而影响了环境教育的开展。

(4)环境教育的途径偏少

虽然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许多学校还是把重心放在一些重要的基础学科上。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境污染调查等方面活动较少,学校组织的“环保志愿队”、“绿色小卫队”等组织也较少,参与其中的成员也不多,而且实践起来也比较困难。

(5)环境教育的条件不足 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条件较差,缺乏设备,没有必备的课外读物、环境专栏、仪器设备、资料片等教学资料。3.2开展环境教育的对策

环境教育的实施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突破口,更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具体怎样实施环境教育还必须针对中职化学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策略。3.2.1提中职学环境教育的认识

对环境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态度,是中职环境教育能顺利开展和提高的基本前提。环境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知识,与升学或就业似乎无法直接挂钩,因而常常容易受到社会、学校及家长们的忽视。为确保中职环境教育的顺利进行,一是各级政府应颁布有关环境教育的法规、条例来确立中职环境教育的地位,保证环境教育的恒久性和有效性;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专门为学校的领导组织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班,增强领导环境意识;三是多举办环境教育经验交流会,组织教师参加交流和学习。

3.2.2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在初中进行环境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观念行为,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对保护环境应有的道德和责任感。中职阶段是环境教育的提高阶段,对中职生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环境与发展教育,帮助中职生建立起新的环境价值观、道德观和新生活方式,培养中职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中职生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并对全球环境危机以及国家、社会所共同采取的行动计划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3.2.3注重师资培训

在环境教育过程中,教师是环境教育的总体设计者和执行者。重视师资培养、加强在职培训是环境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所以,开展环境教育首先解决师资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热情和投入的程度,将决定学校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只有让广大教师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开展环境教育有强烈的意识,以及具备足够的业务素质,才能使环境教育取得最大实效。为此,教育和环保部门都应努力为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创造条件,帮助教师更新知识,开阔视野。培训可以多种多样,如组织教师进行环境考察、参加暑期环境培训班、举办环保学术研讨会、提供教学观摩和交流机会等,通过培训不仅可以使教师获得开展环境教育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还可以使他们获得把这些知识、技能和情感传授给学生的能力。

3.2.4加强教材建设

课堂渗透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方式,但要保证效果,教材增加环保方面的内容是基础,教师具有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是关键。因此,要借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之机,把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通过渗透结合的方式,分散到各学科课程中去,建立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有机衔接的环境教育教材体系。当前,要编好教师的教参,要为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提供好的资料,使教师能主动活泼地运用这些资料来开展好环境教育。3.2.5协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涉及到化学、生物、物理等相关的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然而,各学科的环境教育常会导致学生的见识割裂及教学中的大量重复,因此,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必须根据对学生环境教育的要求,针对某一课题而共同设计、参与活动,以弥补单学科教师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技能、态度具有个人倾向性的缺陷。所以,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各学科之间应该相互协调与合作,以便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喻静.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索[J].天津教育.1999,(9):45-46.[2]蒙和利.浅谈化学课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J].教学研究,2011:122 [3]周宁怀.微型无机化学实验[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江家发,魏加鲁,杨志春.走进中职化学新课程,探索环境教育新方法[J].化学教育,2005,(9):16-18.[5]方新华.谈中职化学教学中新课程标准的落实[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2):85-86.[6]方战胜.中职化学教学中增强环保意识的几种途径[J].广东化工.2010,37(203):247-248

篇2:化学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摘 要] 本课题借助“家庭小实验”对实验的教育功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育功能、美育功能......等等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 家庭小实验、教育功能

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健如老先生在2003年11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做了这样一篇专题讲话《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发挥实验教育功能》,在讲话中他强调:“除常规课内化学实验外,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激发兴趣,赋有探索的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应用性实验(物质简易检测与化学小工艺实验等)、研究性课题实验等,也值得我们关注。”

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就是:学生自主设计课外小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功能研究和实践。

学生自主设计的课外小实验,对象为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新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相当与以往教材的家庭小实验),来源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而设计的课外小实验(如西红柿为什么是酸的),结合教学进度补充适当的课外小实验(例如用燃烧法粗略鉴别几类纺织纤维等)。这类实验的特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绝对安全,绿色环保。

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课外小实验对教育功能的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研究:

①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②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④尝试化学实验教学目标测量的研究。⑤化学课外小实验的德育功能。⑥化学课外小实验的美育功能。......一、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好奇——实验兴趣——探究兴趣——学科兴趣——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并对实验的目的和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思考。

3、做实验、详细记录实验现象(文字记载、像片、录象等)。

4、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以及一些由实验而引起对相应学科知识、生活环境和社会现象的看法、感想及见解的小论文。

5、约每两个实验进行一次小结、访谈、交流并做好记录。

6、一段时间后按自己的课题目的对学生加以引导,并针对前期的情况做出小结。

7、课题结束前,通过访谈、问卷、测试等手段对课题效果加以总结、提炼并形成课题论文。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其一、活动的主体为学生,大约组织200名左右的学生,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课题研究。

其二、课外小实验,这类实验的特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绝对安全,对象为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他包括新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相当与以往教材的家庭小实验),来源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而设计的课外小实验(如西红柿为什么是酸的),结合教学进度补充适当的课外小实验(例如用燃烧法粗略鉴别几类纺织纤维等)。

其三、通过实验实现最终的课题目的(见上面)。为此每个小实验后都要做以下一些工作: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一些由实验而引起的对相应学科知识、生活环境和社会现象的看法、感想及见解的小论文,以及特别有价值的拍摄图片、录象,新颖的实验装置。约每两个实验进行一次小结交流并做好记录。

其四、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对同一届学生的高

一、高二连续两年进行研究和能力培养。

三、课题的研究的一些成果

1、培养科学品质

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求实、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地科学态度。家庭小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实验不成功时学生就会去分析失败的原因,改进方法,重新实验,直至成功为止。渐渐地学生具有一种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顽强毅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尊重实验事实,以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这是一种科学的实验品质。

2、挖掘思想素材,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

在实验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这样的素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将知识的传授与素质的培养融于一体。例如,在做“碳酸钠性质实验”时,引导学生阅读“侯氏联合 制碱法”简介,学习我国纯碱工业先驱——— 侯德榜先生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献身化工事业,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在做“石油和煤的性质”实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钢 铁、石油、煤炭、化肥、水泥、化纤等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几位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报国之情。

3、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活动,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排忧解难。首先,要鼓励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倡导独立完成实验,只有亲手做、亲眼看、用脑想,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其次,实验中有些学生有畏难情绪,害怕失败,尤其是对一些有毒或有强烈腐蚀性的实验,更是不敢下手。教师要在实验前讲清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指出只要规范操作,就不会出现危险,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4、以实验用品和实验现象为媒介,培养学生的美学素质

规范、洁净的实验台,晶莹剔透的玻璃仪器,整齐有

序的实验装置,五彩缤纷的溶液,巧夺天工的晶体,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都能唤起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对科学的追求。在实验教学中启发学生用废玻璃和饮料瓶等制作实验装置,正确画出实验装置图,观察纪录化学实验现象,分析产生结果的原因,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气氛中做实验,从而培养学生正确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通过布置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基于时代的要求,教育必须改传统的封闭式为开放式,要把学校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带向社会,指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去操作,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的限制,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满意为止。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用品、步骤、观察的现象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成功的原因时说:“中学时代同学间的讨论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讲完《测定溶液的PH值》后,学生一方面将其扩展到测定土壤、家庭饮用水,以及雨水的酸碱度,并提出改良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师的启发下,用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到不同PH值的溶液里,观察溶液的变化情况。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得出“选用偏酸性”的洗发剂为宜的结论,通过家庭小实验,极大地诱发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6、以实验为纽带,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是全人类的共同要求。化学因素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化学实验中通过实验装置的设计,避免有害气体的任意挥发,做好生活垃圾的回收和处理,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如作酸雨的PH值的测定、废旧电池的结构研究、公共汽车中化学成分的测定......,这些对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以至于将来工作中注意保护环境有直接的影响。

7、善用实验激趣挖掘实验的动机功能

开展“家庭小实验”激趣:如明矾净水、制肥皂、雨水pH的测量、柠檬电池与青苹果电池的比较、食品中常见元素的测定、对驾车司机是否饮酒的分析检测、人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成分对比分析、沼气成分的鉴定、水壶的水垢处理,污渍洗涤、消除变酸米酒的酸味、聚乙烯废旧塑料的裂解、从干土墙的泥土中提取KNO

3、摄影中的化学变化等,使化学实验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联,使学生认识化学的应用价值,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四、结束语

在新教材的序言中明显提出“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化学现象,对他们的观察、探究和思索,可以加深我们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所以,学习化学不限于书本和实验室。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自己对于自然现象的兴趣,学习并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篇3:化学实践性教育研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 这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加强教育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实践性、把认知活动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化学赖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基础, 化学实验渗透在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 化学有着实施实践性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应当而且能够扬其长, 利用学科的“天然优势”推进本学科的实践性教育。

二、实践教育的内涵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有着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实践活动的特征,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主要目的不是改造客观世界, 而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为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生存。广义上讲, 实践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活动。二是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活动。三是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活动。四是以活动自身为目的的功能性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得生活的乐趣。如, 游戏、音乐、舞蹈、体育竞技等感性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的实践活动, 主要是认知实践活动和交往实践活动。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实践性教育, 其原则就是要坚持知与行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的客观性、实践性。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学生以更多亲身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在知识指导下实践, 在实践中求知, 在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发展能力。

化学教学中实施实践性教育的内容必须与书本知识教学相结合。就学生的学习来讲, 实践活动是学生主体与科学知识之间的中介, 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 没有学生主体的活动, 谈不上学生实践活动, 而离开知识教学的实践活动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强调实践性教育, 并不是以实践活动取代思维和认知活动, 而是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 促使学生知与行结合、学与做结合。实施实践性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教师要尊重并相信学生, 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 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使各项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活动, 成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

三、化学实践性教育的实施途径

1. 优化教学内容, 渗透实践性教育意识

化学有“先锋科学”的称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知识、新发现、新成果层出不穷, 而教材内容主要是一般的知识、系统的知识, 不可能兼顾各个地区、各个时期、各个个体的现实生活, 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要素和契机, 广泛收集现实生活中相关的材料和问题, 因材制宜地将新科技、新成果以及取得这些成果的过程引入课堂, 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现实性, 这是优化教学内容, 进行实践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优化教学内容的另一途径是挖掘化学史。在化学发展的过程中, 每一种新物质的发现与合成, 每个新规律的确定, 都是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的;一些化学新理论的提出和确定也是通过实验的检验才被确定下来的。可以说, 化学科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通过实验, 进行科学探索, 发现新物质、新规律的历史。以化学史作为教学内容, 必能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遵循古人的足迹, 积极参与到亲身体验教学内容, 进行化学实践活动中, 能够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主动进行探究的精神, 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和走向成功的信心和决心, 为社会造就多元化人才。

2. 改进、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现行化学教材强化了实验教学, 对一些实验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改进, 但仍有许多可以拓展、改进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针对课本实验中的某些不完善之处, 鼓励并引导学生对原有的装置和操作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例如:怎样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明显, 使操作过程更简化更安全, 如何使实验更有利于节约药品更环保等。当学生亲手操作经自己改进的实验并取得成功时, 不仅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也加深了他们对化学实验功能的认识, 同时还培养了他们不迷信课本, 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如, 在“氨的性质”一节, 美丽的喷泉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喷泉的原因从而认识氨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氨的物理性质 (极易溶于水、易液化) 思考如何简化该实验, 学生们想出了各种实验方法, 如可以用试管和导管组成简易的实验装置, 通过热毛巾加热试管, 氨气膨胀溶于水形成喷泉, 也可通过冷毛巾冷却试管 (氨易液化) , 使试管中的压强减小, 从而引发喷泉。这样的实验设计改进, 既简化了操作、节约了药品、有利于环保, 还能进行分组实验, 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对氨的性质及喷泉形成条件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验证。在深刻领会教学大纲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针对学习、社会生活中有关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这既使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不是盲目进行, 也使“学、做、思”有机地结合起来,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测定食盐中碘的含量、自制简易电池等。学生用自己的双手验证了课本所传授的知识、解决了问题, 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知识, 而且学会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 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眼手脑并用的感性活动, 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身经历参与的契机, 这对学生主体的发展具有纯思辨活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能够弥补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所缺少的感性材料和亲身体验, 能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有效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孕育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3. 积极开展课外实验, 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课堂教学再灵活多变, 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 我们的教育实践不仅仅在课内进行, 高层次的实践教育必须向课外延伸。在保证“课内营养”充足的前提下, 精心设计一些课外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观察事物、收集信息、动脑思考、体验生活, 让学生针对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准备实验材料, 进行实验操作,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解决了问题, 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 更使化学实验真正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如, 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之前, 布置学生收集废旧干电池, 了解干电池的结构和组成, 查阅资料了解电池的种类及使用等。学完这节内容之后, 要求学生开展课外实验, 回收干电池中的化学药品。在课前课后的两项活动中, 学生手脑并用、知行结合,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电池的工作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实践过程, 开阔了思维空间, 提高了实践能力, 发展了个性特长。课外实验作业既然是冲着个性发展而去的, 教师应在提倡团结互助、合作学习的基础上, 尽可能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外实验的课题, 选择实验方法, 不宜搞一刀切和统一化,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指导和关注。

4. 组织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 提高研究能力

一般意义上的课外实验只是一种练习形式, 目标比较单一, 内容比较简易, 不能完全满足科研实践、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而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有着完整的实践、认知、研究的过程, 它是一种集综合性、系统性、研究性于一体的学习活动。它对于形成学习主体的综合实践素养十分必要。化学涉及能源、环境、科学技术、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 相对于其他的学科而言有更多的选题空间。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联系现实生活选择研究专题, 如, 调查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保管及使用方法、调查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治理、调查当地的空气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当地水资源污染及防治措施、调查化妆品的副作用等。指导学生围绕专题开展社会调查走访、网上查阅、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最后整理材料, 分析问题, 并写成科研报告 (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等) 。然后在同学中相互交流, 总结评价, 并以一定的方式展示成果 (比如组织评比, 以黑板报的形式展示等) 。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 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把认知与实践、学习与探究、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发展实践能力, 它超越了一般的知识教学目标,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这方面的尝试既要大胆, 又要谨慎, 特别要注意如下策略:范围上由小到大, 难度上由浅入深, 综合性由低到高, 进度由慢至快。总之, 要充分利用“登门槛效应”“期待效应”等现代教育心理效应。

篇4: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研究

“绿色化学教育”是工作坊基于对美国化学学会(ACS)的“绿色化学”概念的思考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它追求的是“绿色化学的教育”与“绿色的化学教育”的和谐统一。前者,是基于对学生乃至广大民众传播“绿色的化学”的思考,追求的是让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掌握“绿色化学”的知识、学习“绿色化学”的技能,解决教育“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后者,是基于对教师乃至全社会提出“绿色的教育”的思考,追求的则是化学教育的绿色、和谐,解决教育“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

二、绿色化学教育采取的“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见下图)

“绿色化学教育”旨在探讨在化学教学中解决“教什么、学什么”和“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呢?绿色化学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工作坊全体成员通过开展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的工作,决定突出学法指导,用课堂实验方式大胆实践,探究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教学新模式,即“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点拨的作用。这个教学模式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的统一。从实践效果来看,此教学模式得到了师生的认同。

在“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中,“三维”是对于教师的教而言,指“导知、培能、导法”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学而言,则指“求知、展能、得法”的过程。“六段”包括:①前情回顾。复习前课内容,并以做练习的方式加以巩固;②新课导入。结合生产、生活、社会实际等引入新的教学内容;③新课研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展示通过学案自主预习所收获的知识、构建的知识体系以及存在的难题;④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于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明确希望请教哪一个学习小组来帮助解答。在组与组的相互提问中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辩论激情,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并通过师生间的合作对疑难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和阐释;⑤归纳总结。先由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自身在学习中已有的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本课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拓展提升,同时梳理出本课的知识体系,教师订正;⑥巩固训练。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问题,进行變式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变技巧,采取课堂上巩固和课后作业两个方式完成。其中,“学案辅助”是指根据上述“三维六段”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问题呈现的方式编写出相对应的学案,至少在上课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课外先行自学探究,再在课堂上进一步深化探究。

三、“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另外,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发是,教学绝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四、“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

2010年以来,工作坊先后建立了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中学、合浦县公馆中学、石康中学、合浦县教研室、合浦县西场中学、防城港市高中、贵港大圩一中等坊点,并辐射周边的学校共同构建农村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平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绿色化学教育”工作坊的建立,培养了教师的“绿色化学教育”思想,树立了“绿色的化学”专业思想和“绿色的教育”的教学观。工作坊还专门组织全体成员学习近现代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如“做中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撰写了相关理论与“绿色化学教育”的论文,提高了工作坊成员的理论素养。同时,依据“绿色化学教育”理念,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上公开课、研究课,提高了工作坊成员的教学能力。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绿色化学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绿色的化学”和进行“绿色的学习”,明确了“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重点实现了两个转变,即“要我学”变“我要学”,“学会”变“会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5:化学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一、STSE教育问题的提出

STSE是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Environment的缩写,即“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意思。当前世界各国的理科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和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能运用这些知识去了解社会与环境,学会对社会问题做出决策,这样就提出了STSE教育的问题。这一教育理论的特点是: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基本理论的实用性和教学内容的社会化,注重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

化学是重要的自然科学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它与人类生活、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并在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人们最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其绝大多数与化学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化学教学必须把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STSE教育。

二、STSE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素质目标

STSE教育思想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这就要求选材时应具有现代课程的意识,要不断将动态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新成果引入课程,使学生了解当代化学技术水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能力目标

化学教学中实施STSE教育除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技改造能力。STSE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强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把科学成果向实际转化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

STSE教育应增加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社会观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心。如介绍我国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享誉全球的联合制碱法等,通过这些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理想。

三、STSE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STSE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

(二)深化STSE教育的化学活动课

化学活动课与课堂教学在培养目标上一致,在内容上互补,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多样性、开放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学生自主性等特点,从而为我们开展灵活多样的STSE教育创造了条件。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空气质量检测、回收废旧电池中的锌片和二氧化锰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开讲座,给学生讲一些前沿科技等让学生开阔眼界;学生可以自己扮演“小学者”,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给同学们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化学活动课中,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STSE试题的选编与训练

从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以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侧重点,提供情境命制STSE试题的考查力度比以往有所加强。STSE试题以“高起点、低落点”的方式进一步突出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考查,对化学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或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选编一些STSE试题,如选择最新科技成果(诺贝尔奖、国内或国外十大科技进展等)、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材料(药物、食品、新材料等)作为载体命题,要求学生对试题所展示的实际情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运用相应的化学知识进行解答。

(四)开发渗透STSE教育的乡土教材

在搞好课堂渗透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本地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编写专门的STSE教育的乡土教材供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了硅酸盐的知识后,结合本地实际,我们编写了《家乡的水泥工业》,文中简单介绍了我市依靠山区石灰石和粘土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泥工业以及水泥企业在我市各地的具体分布和销售情况,重点讲述了水泥生产的工艺流程和不同类型的水泥在建筑上的应用等。通过对乡土教材的学习,学生深切体会到自己的责任和对学习科学知识的紧迫感。

四、对化学教学的启示

(一)实施STSE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学加强STSE教育以后,增加了一些教师所不熟悉的新内容,要想适应这些综合性很强的STSE教育的新内容,教师应更新观念,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也应适应新的要求作适当的调整。

篇6:化学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广西玉林市第一中学 李 梅

近年来,雾霾天气经常笼罩在不少城市的上空,引发了不少人士的关注,雾霾是空气中含有过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可吸入的颗粒物和雾形成的,对人体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要消除雾霾天气的影响,除了必要的减排措施外,还需要提高人的环保意识。而在化学学科教学中会出现不少与环境教育有关的知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提高学生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背景

环境教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环境保护事业与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拓展了教育领域,而且也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992年11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在苏州召开了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思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往往都溶含了一定的化学因素,化学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都含有一定的化学因素,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所重视,环境意识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

二、密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适当渗透环境教育

1、结合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酸雨的主要成分SO2和NO2,实验中制取Cl2尾气污染,废弃的干电池中的重金属对水和土壤的污染,“白色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等等。这些材料都是化学教材与生活中很好的结合点。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污染的产生、特性及对环境的影响和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它们对于环境产生的污染,甚至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向学生讲解,让学生更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讨论、研究。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3、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方面的研究性实验课题,例如:燃料使用及其污染,干电池污染,本地区主要工业污染源及其污染物的处理调查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环保知识,对于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很有效果。我校附近有一家印染厂,由于排出的污水直接流入流经校内的小河,故对学校环境的污染极大,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对污染物进行了取样分析,测出了里面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的含量后,便在报纸上发表了题为《清清小河为何变得五颜六色?》的文章,得到了环保部门的重视。

4、把环保教育的效果转化为一种优良的品质

随着环保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不仅懂得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的意识,自觉养成了环保的习惯,更是在校园里宣传环保知识,并积极投入到环保行动中来。在我校,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环保小组能够坚持不懈地开展各项活动,如把校园内的可回收废弃物分类后收集起来,把所得的经费全部用于资助贫困生的学习;把学生用过的旧电池集中后交给环保局统一处理等。学生撰写的论文《在学校中开展环保活动的实践报告》获全国一等奖。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看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对有关环保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明显同步增长,有许多同学自觉地参与一些环保活动,这表明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特别是对环保知识的掌握及对环境认识能力提高有明显的教育效果。因此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有成效的,有必要的。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我们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传授环境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具有一定的环境道德。我们应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以及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从而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方面的道德和责任感。

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仍将继续充分利用学科教学的课堂,挖掘环境教育资源,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让环保理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社区渗透环境教育,使他们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这样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上一篇:小吃城档口租赁合同下一篇:2023年春运工作启动仪式上交通安全方面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