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计划

2024-04-25

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计划(通用8篇)

篇1: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计划

根据省总课题组的课题研究计划及有关工作的安排布置,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的重点是继续开展“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同时认真完成课题的结题资料的整理及相关成果的送审工作。为了保证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特制订我校2011年上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1、继续以“教学资源如何促进有效教学”为研究重点,引导教师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2、继续广泛收集、整理我校教师自行开发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充实学校数学教学资源网站以及教师个人博客,为广大师生提供交流、学习、应用的平台。

3、组织参加“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案例”征集与评优活动。

4、进行课题资料收集及成果整理工作,以迎接今年5月份的课题结题工作。

二、主要工作

1、开学召开一次课题组全体教师会议,学习总课题组计划和学校课题研究计划,对各项工作做出具体日程安排和分工落实,责任到人。

2、继续开展“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工作。要求所有的数学教师,积极主动运用已经开发的教学资源成果辅助课堂教学。

3、继续完善我校“数学资源网站(网页)”建设和学校数学教学资源库,将已开发的资源全部上传,为学校全体老师提供便利和服务;同时要求每位实验骨干老师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个人博客。、组织参加2011年3月25日—28日,在浙江省衢州市举行的以“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为主题的全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讨会。

5、认真做好课题结题资料的整理与成果的表述。

本课题从XX年开始,进行了整整三年的研究,本学期我校将把研究成果整理、记录并推广出去,使它能够得到学校及社会的认可,体现其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要求每一位参与研究的老师都要承担相应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任务。我们将要整理的资料有如下一些:

课题的基础性资料、过程性资料、成果性资料和辅助性资料等,能够完整、精炼、真实、有效,并能反映课题研究的路径、思路、状况和成果。

课题结题与成果鉴定须提交给总课题组的纸质材料:

(1)主件材料装订成一本(a4纸5号字双面打印)。包括彩色封面、目录,内容有:

①课题结题研究报告;②结题.鉴定申请书(加盖学校公章);③公开发表的文章若干篇(复印),反映最高研究水平的论文、典型案例或调研报告3~4篇;④论文发表与获奖情况统计一览表(与课题有关),XX-2011年课题研究大事记;⑤课题研究方案;⑥开题论证书或专家论证意见材料;⑦六个学期以来,每个学期的课题计划、总结;⑧中期检查评估报告;⑨学校数学网站(页)及博客群、教师个人博客情况报告(附学校数学网站、教师个人博客情况一览表,包括教师姓名、网名、英文地址等);⑩课题研究的成果公报(XX字左右)。

(2)附件材料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和我校课题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

①三年来,我校自行开发的数学教学资源包dvd光盘;②本校编写的校本教材、著作;③学生优秀作品集;④特色作业案例集、实践活动案例集、有效教学优秀案例集;⑤其它反映我校课题个性特色的成果佐证资料等。

所有结题资料均在5月30日之前,整理好送交给总课题组。

6.课题结题资料整理完毕以后,准备在5月26日——28日期间,召开一次“课题结题与成果汇报研讨会”。

内容为:有效教学优秀课观摩展示、讲述自己的课题研究故事、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资料展出、专家意见与点评等。会议形式为全校开放活动,届时有可能邀请区教研员、市教研员、其他专家以及总课题组负责人参加。

7、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案例”征集与评优活动,内容范围为六年级下学期各个版本的教学内容。我校在本学期5月30日之前交3-5篇评价案例,详见样例。

8、期末将组织课题组召开课题结题总结会,评出优秀实验人员并给予表彰与奖励。

篇2: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计划

根据省总课题组的课题研究计划及有关工作的安排布置,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的重点是继续开展“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同时认真完成课题的结题资料的整理及相关成果的送审工作,为了保证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特制订我校2011年上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1、继续以“教学资源如何促进有效教学”为研究重点,引导教师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2、继续广泛收集、整理我校教师自行开发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充实学校数学教学资源网站以及教师个人博客,为广大师生提供交流、学习、应用的平台。

3、组织参加“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案例”征集与评优活动。

4、进行课题资料收集及成果整理工作,以迎接今年5月份的课题结题工作。

二、主要工作

1、开学召开一次课题组全体教师会议,学习总课题组计划和学校课题研究计划,对各项工作做出具体日程安排和分工落实,责任到人。

2、继续开展“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工作。要求所有的数学教师,积极主动运用已经开发的教学资源成果辅助课堂教学。

3、继续完善我校“数学资源网站(网页)”建设和学校数学教学资源库,将已开发的资源全部上传,为学校全体老师提供便利和服务;同时要求每位实验骨干老师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个人博客。

4 、组织参加2011年3月25日―28日,在浙江省衢州市举行的以“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为主题的全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讨会。

5、认真做好课题结题资料的整理与成果的表述。

本课题从XX年开始,进行了整整三年的研究,本学期我校将把研究成果整理、记录并推广出去,使它能够得到学校及社会的认可,体现其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要求每一位参与研究的老师都要承担相应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任务。我们将要整理的资料有如下一些:

课题的基础性资料、过程性资料、成果性资料和辅助性资料等,能够完整、精炼、真实、有效,并能反映课题研究的路径、思路、状况和成果。

课题结题与成果鉴定须提交给总课题组的纸质材料:

(1)主件材料装订成一本(a4纸5号字双面打印)。包括彩色封面、目录,内容有:

①课题结题研究报告;②结题.鉴定申请书(加盖学校公章);③公开发表的文章若干篇(复印),反映最高研究水平的论文、典型案例或调研报告3~4篇;④论文发表与获奖情况统计一览表(与课题有关),XX-2011年课题研究大事记;⑤课题研究方案;⑥开题论证书或专家论证意见材料;⑦六个学期以来,每个学期的课题计划、总结;⑧中期检查评估报告;⑨学校数学网站(页)及博客群、教师个人博客情况报告(附学校数学网站、教师个人博客情况一览表,包括教师姓名、网名、英文地址等);⑩课题研究的成果公报(XX字左右)。

(2)附件材料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和我校课题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

①三年来,我校自行开发的数学教学资源包dvd光盘;②本校编写的校本教材、著作;③学生优秀作品集;④特色作业案例集、实践活动案例集、有效教学优秀案例集;⑤其它反映我校课题个性特色的成果佐证资料等。

所有结题资料均在5月30日之前,整理好送交给总课题组。

6.课题结题资料整理完毕以后,准备在5月26日――28日期间,召开一次“课题结题与成果汇报研讨会”。

内容为:有效教学优秀课观摩展示、讲述自己的课题研究故事、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资料展出、专家意见与点评等。会议形式为全校开放活动,届时有可能邀请区教研员、市教研员、其他专家以及总课题组负责人参加。

7、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案例”征集与评优活动,内容范围为六年级下学期各个版本的教学内容。我校在本学期5月30日之前交3-5篇评价案例,详见样例。

8、期末将组织课题组召开课题结题总结会,评出优秀实验人员并给予表彰与奖励。

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兼容并蓄、厚德求真、知学体行、育人育才”的教育理念,围绕我校09-12年发展规划,我校教学工作继续坚持“分层教学、彰显特色、校本教研、科学评价”的教学宗旨,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向过程要质量,向科研要水平”的质量立校、科研兴校观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学期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用规章制度全面管理教学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增强各项管理工作实效性,

 

计划

 

2、加强初三、高三年级工作的科学性和过程性管理,在教育教学方面有新的突破与提高。

3、践行新课改理念,继续落实好初中、高一年级新课程改革工作。

4、加强校本教研中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努力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动员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级教学活动,使青年教师更好更快的成长。

一、教学常规管理

1.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本学学期教务处重点工作之一是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评价体系,启用《教师考核标准》,把过程考核和终端评价(教师常规工作检查、考核和业绩)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其能更客观、公正、透明地评价教师的工作,把评价体系与教师岗位评聘、评优树模、教师聘任挂起钩来,形成良好的激励竞争机制。使学校管理更具实效性,可操作性,实现良性互动。

2.继续加强教学常规的检查和落实

教务处本学期安排两次全校性的教学常规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检。对以下内容着重检查①计划进度 ②备课反思 ③作业批改 ④考试改卷 ⑤优差辅导 ⑥听课评课⑦教研任务; 具体要求见《教师考核标准》。课堂教学常规检查,有检查、有公示、有谈话。做到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本学期学生评教只有两项“满意”、“不满意”两项,旨在为教务处使用人提供有力支持。

教务处继续组织领导听课,教务处及所听科目的教研组长组成学校听课组。由值周领导通过值周检查和教学调研拿出被听课教师名单,然后听推门课,随堂听课,获得第一手资料,下课随即交流,针对问题责令改进,总结提高,对问题较大的教师限时二次听课。

3.继续实施以年级组长负责,以教研组长、备课组为支持的学科质量管理体系

继续实施以年级组长负责制,将教学管理重点下放到年级组,教务处给以宏观管理和支持。进一步明确教研组长、备课组的目标任务,加强备课组长责任制的落实,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引领作用。本学期的教研组长每月除组织完成四次规定的教研活动及教学常规检查外,还要配合年级组长研发高三年级月考考纲和月考考卷命题工作。备课组长出配合教研组长完成相关的教研活动外,要配合年级组长完成周周清内容的安排和检查工作,教务处负责相关工作的督促、协调、帮助。

4.加强学校教学质量检查的反馈督导性

本学期教务处除了月考、周周清考查外,教务处针对的对教学薄弱科目提出教学抽考,由专家依据周周清、高三月考考点要求命题,难度不高于高考选择题要求,属于水平过关类型考试。教务处将召集成绩较差的班级、课任教师开相应的教学研讨会,要求相关教师拿出整改措施,最大限度提高所教班级的教学成绩。

二、教研教改工作

1.加强教研活动,抓好中、高考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反馈

①认真学习和研究07和08、11年高考《考试说明》,切实把握和研究大纲、教材、考纲,加强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及时通报、研讨,不断调整梳理备考理念、策略和思路。

②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精选各地区的高考模拟题,精心组织和规范练考,认真进行相关性分析(包括试题、成绩、失误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建立错题档案。

③拓宽信息渠道,加强与外界联系,密切关注新的高考信息和高考动向。

④加强校本教学研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在常规教学中,培养教师开展自我反思的良好教科研习惯。在备课组活动中,培养教师同伴互助,专业协作的团队精神。鼓励教师撰写论文,及时把教学反思结果上升到理性层次。通过教科研培养一批专家型的教师群体,构建我校教育科研的基础和平台。继续开展“专业引领”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报告会,省、市有关培训会、研讨会、交流会等,组织领导外出考察学习,及时获取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不断引领教育教学上台阶。

⑤以课题带动教科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做好新课题的申报和立项工作,抓好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和阶段性总结工作。加强现有校本课题的研究和落实,做好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

2.抓好各科培优补差辅导工作

上学期我校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培优补差、周周清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收效。存在的问题是效率不高,部分学生负担太重。本学期的原则是①精选、精讲、提高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②提高辅导的系统性,并且要提早动手抓好各类竞赛辅导工作。③教务处加强相关工作的指导检查工作,使该项工作能够长期坚持有效进行。

3.继续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活动

篇3: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计划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生物课程改革中, 生物课程资源利用的扩大和更新是生物课程有效教学的必要保证, 也是生物课程新的组成部分。生物课程资源是指实现生物课程目标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包括课程物质资源 (主要指生物教材、网络资源、教学用具、设备及学习环境等) 、课程人力资源 (主要指实施生物课程的教师、学生、师生关系及社会上的生物人才等) , 以及政策与制度资源、文化资源等。

一、当前我国学校生物课程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资源利用的盲目性。

在教学中, 对生物课程资源的选用不符合生物课程目标的要求, 或者不能针对生物课程目标而选择相应的课程资源为其所用, 以及对每一种类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认识不清就随意利用。

2. 课程资源利用的呆板性。

表现在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不突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或者未意识到课程资源的利用应尽可能就近取材、因陋就简、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例如, 有的地区、学校, 在公开课或示范课教学中, 评价的导向或授课的教师, 都一味追求多媒体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 而忽视身边的、周围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社区资源的合理利用。

3. 课程资源利用的单一性。

表现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不全面、不充分, 无论是利用内容与形式仍比较单调。就课程资源利用的内容而言, 多偏重于生物学科知识的利用, 而忽略对师生能力、方法、情感交流、过程体验等资源的利用。就课程资源利用的呈现方式而言, 多偏重于文本资料, 甚至只用教科书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固化, 而对于非文字性资源, 如实物资源、活动资源、隐性资源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载体形式则利用不够。就课程资源利用的空间分布而言, 多偏重于校内课程资源如教材、教具等的利用, 而对于校外课程资源如图书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和乡土生物课程资源则利用得不够。

4. 课程资源利用的单向性。

主要表现在多由教师利用课程资源, 很少或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利用课程资源。课堂教学中, 教师利用挂图、仪器、课件等课程资源比较充分, 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激励学生亲自去利用、亲身去体验课程资源,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学习,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做得较少。学生缺少体会课程资源、发现自身的“亮点”、“闪光点”和“思维的火花”的机会, 难以充分利用教师的经历、经验, 去思考学习和反思教学。

5. 课程资源利用的片面性。

即反映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上, 不能很好兼顾生物教学效果、效率、效益三者的统一, 偏颇一方或顾此失彼。例如, 课堂上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 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了丰富的生物信息, 无疑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效率, 但学生未必能领会和掌握并实现内化, 实际上削弱了生物教学效益。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 促进学生在参与探究、互动交流和实践活动中的感受、领悟和体验, 有助于达到教学效果。然而, 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或物力, 则会降低教学的效率。

二、合理利用生物课程资源的对策

1. 从生活出发, 从实际出发, 用好用活“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通过生活常识、实验现象、科学使话、数据分析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 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形成与原认知结构间的思维冲突。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创设的情景力图源于生活源于实际, 显然“问题探讨”不仅是教学内容, 更是教学手段, 它为推动教师使用“问题驱动模式”组织教学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所以, “情景要源于自己的学生、源于学生的体验, 要有利于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启动”、“把教材提供的情景通过何种途径、何种形式再现在学生的眼前才能达到问题驱动的功能”成为老师们积极思考的问题。

2. 实现教材与学生的对话, 充分发挥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功能。

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用好它, 把教材、生活实际、学情和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加工, 体现“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为实现教材和学生的对话搭一个“鹰架”, 这样能更充分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进一步拓宽、加深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中“相关信息”等边角栏目的设置在及时地为学生理解概念、解决问题或更好地内化知识提供着真实可信的信息和依据。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自身要加强教材研究, 还要在课堂中抓住机会,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信息展开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懂得利用科学信息来作出进一步的推理或者分析某一现象发生的合理性等理应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内容。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这种引导不仅为探究活动能正常推进作了铺垫, 同时也在提醒着学生, 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或者说利用既定的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之一。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上相关核心概念或者核心原理的阐述, 也要让教材中其他信息在学生思维活动中、解决问题中合时、合理地出现, 以此推动学生探究性学习, 只有让教材与学生充分地深入地对话, 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提出的“提高科学素养”的理念。

3. 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 处理好概念教学。

篇4: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计划

关键词:云计算;高等学校;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1-0051-02

一、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网格计算技术、并行计算技术和虚拟化技术等综合发展的结果,具有分布式存储和虚拟化管理等优点,是一种现代创新的、可以使数字资源共享得到较好实现的服务技术[1]。它不仅代表的是一种技术的革新,更是代表一种新的理念和服务模式。在云计算环境中,云用户只要通过手机、个人电脑等终端设备连接网络,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直接从云服务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云计算具有服务需求自助化、资源配置动态化以及应用扩展性强等优势。

根据当前云计算的应用与研究,典型的云体系架构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其基础架构如图1所示[2]。

二、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很多高校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通过自建或购买的方式囤积了大量资源,但是其应用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源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

现有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目前,高校的数字资源建设主要来自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通过购买厂商现有的资源应用平台及其资源,另一部分是自主开发建设的数字资源平台与资源。由于这些平台和资源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造成资源建设重复。

2.教学资源与平台共享程度低,缺乏整合

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平台及其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平台及其资源之间缺乏有效的互联互通机制,无法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形成了一个个独立、封闭的数字资源平台,“资源孤岛”现象严重。

3.教学资源建设成本高

随着各个高校教学资源数量的急剧增多,各个学校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为自己开发的数字教学资源或购买的网络教学平台购买相应的硬件设备来维持其运行。

4.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重点大学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能够获得丰富的软硬件教学资源,而大部分地方院校受资金来源等因素的限制,软件硬件资源往往较贫乏,造成教学资源分布差异较大[3]。

三、云计算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1.云计算应用于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优势

与传统模式相比,采用云服务模式建设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实现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的共享

云计算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将通过网络连接的各种数字教学资源构成一个资源库,并对其进行统一监控、管理和调度,其目标就是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云计算环境下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平台及其资源可以利用云技术将其整合在一起,形成共享的云资源,有效缓解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2)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云计算环境下,用户通过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在线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同时,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建立自己的教学平台,一方面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通过云计算技术,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节省高校设备购置及软件升级的费用

云计算环境下高校的数字教学资源都存放在云端的服务器,资源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对用户使用的客户端没有较高的要求,用户的客户端只要能够连接网络就可以获得所需的服务。各个高校在设备购置和软件升级方面的投资成本将大大降低,且有利于避免资源平台的重复建设。

(4)为高校数字教学资源提供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

云端服务器拥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和海量的资源存储能力。云计算技术通过把成千上万的计算机组合成一个超大计算机群,能够达到亿万次级别的超强运算能力,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超级复杂的运算服务。同时,在云计算中,数据通过冗余存储方式存储在云端服务器群中,数据存储具有分布式、大吞吐率和高传输的特点。云计算服务对数据进行多重保护,相比数据存储在各个客户端,安全性更高。

2.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学资源架构模型

云计算通过网络把大量的虚拟化资源组合成一个庞大的资源池,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4]。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平台设计的目标就是采用虚拟化技术,将高校的教学资源及其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封装成一个资源池,完成各个教学资源平台及其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实现高校软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并通过客户端向用户提供云服务。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学资源平台架构模型分为4层,如图2所示。

云计算客户端是指用来访问云计算服务的各种软、硬件设备,主要包括: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用户通过这些终端设备就可以进入教学资源平台获取相关服务。

云计算应用服务层主要是整合现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精品课程网站、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以及个性化学习云服务平台等,并为终端用户提供各种互联网软件的服务与应用程序接口。

云计算平台服务层通常需要云基础设施并支撑上层云应用,它将解决方案或计算平台作为服务交付,一方面为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提供公共服务接口和软件运行环境;另一方面也为系统集成与系统应用提供综合的管理功能。

云计算基础设施层是整个云计算体系架构的基础,主要包括服务器、网络存储设备等物理基础设施资源及其虚拟化资源两大部分,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为上层提供网络通讯、数据存储和计算等按需的云基础设施服务。

四、结束语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高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率,解决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降低了教学成本,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云计算技术飞速地发展与成熟,它将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瑜龙.基于云计算的大学教学资源整合模型优化研究[J].科技通报,2013,29(7):201-203.

[2]王莉利,高新成,李瑞芳等.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设计[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4):37-40.

[3]李兆翠,乔京涛,卜令瑞.云计算在高校教学资源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6):165-166.

[4]李亚,王伟.云计算环境下的高校教学资源管理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12):59-61.

篇5: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计划

结题总结报告

育英学校数学组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课程资源还存在许多空白,许多已有的资源还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重新整合,特别是与网络教学相适应的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资源,更显匮乏。比如:不同版本教材没有系统完整能配合教材的课件,即使是已有的课件,也不能根据教师个人的风格进行修改,如果不在网络环境下,课件的来源、传播和共享都受到限制;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教师能根据需要制作课件,但教师往往是寻找素材难,寻找与教材配套的素材更难;一些优秀的教案、课例、题库等资源,没有在网络系统中整理,使资源共享受到局限;传统的家校联系是通过家长座谈会、家访或电话联系,这些方式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家长没有更深入参与教师的教学和孩子的学习中来;传统展示师生们成果、才华的方式是参观学习等,由于受到多方条件的限制,不能使更多的师生得到展示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在一般情况下,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不多 ,那么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机会相对较少。

如果在交互环境下有一个完善的课程资源库,并在资源库中收集优秀课件、教案、课例;制作出与教材配套的积件;

第1页 建立自测题库;在网络中提供师生展示风采的平台,给家长和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版块,那么以上问题将得到解决。

因此,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的资源条件,我们数学组开展了《交互环境下小学数学新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研究》的实验工作。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建立一个数学资源库网页,能为教师创造性地备课、教学、制作课件、信息反馈提供一个平台,促进教师们的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指导学生学习、研究学习方法、创建学习环境上来(构建一个新型的小学数学教学系统);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在网络环境下独立自主的搜集资料、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展示成果、发展个性,开展丰富多采的自由选择的课余活动(构建一个新的小学数学学习系统);为家长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检查和辅导提供一个平台,给家长和学生一个论坛天地,疏通家校联系的渠道,使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来。(构建一个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学互动系统)。

二、研究开展情况

(一)方案实施步骤

1、预备研究阶段(2002年9月以前)。

我们主要采用调查、讲座、学习的方法。成立了实验小组,理清思路,明确实验目标,写出实验方案,组织实验教

第2页 师学习;调查学生家庭拥有电脑和使用的能力水平情况及其它的外部条件。与耐特公司达成初步合作协议。(耐特公司与我校联合开发教学积件。)

2、实验实施阶段。(2002年9月——至今)

我们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测量法、个案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预备实施以下工作:

制定实验计划;在校园网上建立资料收集平台;在校园网上建立育英数学网页;

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创造教学;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创造学习;使家长也参与网络数学学习中来。

3、实验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运用调查分析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测量法等方法撰写实验总结,总结实验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进行实验鉴定; 适时进行推广; 为以后进一步充实完善资料库作好准备。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1、建立了育英学校数学教学资源网。(网站包括课题研究、专家库、积件库、基本题库、数学百科、真我风采、雁过留声等多个栏目)

2、与耐特电脑公司合作开发了1—3年级的新教材积件库。

3、开发了专家库。栏目包括教案、课件、论文、课例反思、个案分析等栏目。其中,教案包括各个年级整册教案和精彩课例,供教师教学借鉴。

4、收集和创作了大量数学日记、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等数学百科背景材料。分册收集了老师们创作和收集的相关的教学课件。

第3页

5、分册建立基本题库,创作并收集了各个单元以及期中和期末的测试题和相关的口算题。

6、教师利用资源库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新型的数学教学系统。

7、学生利用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形成新型的数学学习系统。

8、进行了实验总结分析,为资源库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做好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工作。

三、主要研究成果

在资源库建设、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思路,更新理念,充实完善资源库。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研究中逐渐形成了新型的学习体系和教学体系,为家校联系提供了交流平台。

(一)建立了小学数学新课程资源库网页,充实了各栏目的内容

在实验过程中,建立了交互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新课程资源库”,并已挂上互联网,其在数学网页中的内容呈现栏目有:

(1)课题研究:及时发布学校教育教学新闻,转播校外有关的教育新闻,教育理念,教改动态以及上传课题研究的方案、报告、计划等文件。

(2)数学百科:可添加以下内容:

数学史话:介绍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渊源、由来和数学背景。数学故事:介绍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古今中外的数学故事、名人轶事、趣事。或以童话的形式再现数学知识,并配以漫画。

第4页 生活数学: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现代社会的工业、农业、商业和科技领域中的国内外最新数据、资料作为课程资料的补充。学生以日记的形式展示数学学习的收获体会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或展示与实践调查相关的资料。

(3)专家库:收集优秀教师的说课、教学设计、教学教案、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个案与分析等研究成果,供教师教学借鉴。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了自己的典型课例,并附一些课例反思。收集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课件。

(4)积件库:与耐特公司合作建立了苏教版和人教版新教材积件库。(5)、基本题库:分类建立基本题库,收集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思考题和每一单元的能力测试题。

(6)真我风采:展示教师和学生风采,师生自我优秀作品展示。(7)雁过留声:便于智力型讨论、贴图讨论,进行数学幽默,便于师生、生生、家校交流沟通,畅所欲言。

到目前为止“积件库”共有积件()件;“基本题库”共有测试题和练习题()篇;“真我风采”图文资料共()份;“专家库”共有资料()份;“数学百科”共有资料()份;“雁过留声”访问()人次。

(二)在研究过程中探索了新型的学习体系

1、运用资源库优势,在网络中拓宽学习空间

第5页 网络能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料,通过上网学生可深深体会到了网络信息量之大,开拓了视野,满足了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数学网页是通过老师有目的的正确引导,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广阔天地,学生通过鼠标点击,自由的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短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发现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数学史话”提供了许多数学知识的渊源、由来和数学背景;“数学故事”以故事的形式讲述数学知识、数学名人轶事、数学趣事;“生活数学”让学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了解与社会密切的数据、资料,作为课程资料的补充。“基本题库”为学生提供练习和自测参考题;“精彩参考题”为学生提供拓展题。有些内容是课本涉及不到,学生还未掌握的知识,学生通过网络在数学资源库内查找,了解了很多课外知识。

2、在网络中提高信息素养,培养综合能力

运用网络,在数学网页上遨游学习,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上的多种交互功能,真正实现生生、师生、家校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等内容。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学生在“论坛”中发表个人见解,展开热烈讨论。家长遇到教育问题,也可在“论坛”中讨论商榷。网上学习与学校课堂有机整合,可以真正的实现协助式学习的学习情景,有助于学生的协助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搜索、分析、处理和呈现信息,能够接触各种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掌握相应的信息基本技能,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信息素质。学生利用数学资源库的积件制作出

第6页 集声音、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的数学小报;有些学生还能制作自己的网页。这些基本技能和素养,还辐射到其它学科中去,如:学环保题材的语文课,课前学生搜集跟课文相关的资料,拓展课堂知识,课后利用积件库和搜集到的资料制作电子宣传海报。

3、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展示的平台,推动实践能力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校的数学资源库网页为学生提供了数学实践能力的展示舞台,为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创造机会,推动实践能力的发展。在“真我风采”和“生活数学”这两个栏目中,学生通过实践,收集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以数学日记、幽默数学、数学调查报告、数学小报等形式,提交到网页中展示出来。实验期间,向网页提交实践资料的达几百人次之多,经过教师审核,已展示出来的有近百人次。(在审核时,教师尽量考虑内容的不同、形式的不同、质量的高低进行取舍。)

4、学生在兴趣中求知,在求知中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实践告诉我们,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如果仅以简单机械的书写作业为主,那么学生基本以被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为主,失去主动探究的求知精神。在交互环境下利用多媒体校园网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

第7页 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在良好的状态下自主积极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建构知识。如教学“墙壁粉刷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校园网的数学资源库中提供给学生部分可查资料,学生还可上因特网查找资料。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房间的平面示意图;房间的长、宽、高;门窗的长和宽;涂料的种类、颜色、毒性、价格;有关粉刷常识问题等。让学生围绕“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需要多少涂料?需要多少钱?”这三个问题进行探究,教师适时指导。上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则由原来的“学习者”逐步转化为“研究者”、“探索者”。他们在宽松、开放的情境中,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培养。

(三)、在研究过程中探索了新型的教学体系

1、数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备课资源,为创造性教学提供时空准备 ①、在数学资源库中开发了专家库,分类收集了优秀教案,优秀说课、教例与反思、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等教学研究成果。在资源库

第8页 信息支持下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再次备课,体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快捷性。具有集体智慧的互补性,以集体的智慧保障个体的教学质量。具有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促使教师们多方面、全方位使用教学资源。

②、课件中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形式、教学过程及其控制的设计应由教师的教学设计所决定。不同的教师都有他本身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利用制作工具自制CAI课件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教师自身的愿望。但教师往往为制作课件寻找素材花费大量的时间,甚至有时花很多时间收集到的素材,却因为素材的不灵活性而制约课件的表现力。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数学资源库开发了积件库,积件库中有大量与教材配套的积件。积件具有独立性、灵活性、通用性、可重组性等特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学生特点、个人教学风格,从积件库中调用所需积件,制作课件。教师不但避免因制作课件而浪费时间,而且还可根据教学思路及不同的学生、班级在短时间内修改课件。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中的《乘加、乘减》时在首先是这样设计课件:“5只小白兔和1只小灰兔在森林里采蘑菇,小白兔每只采了4个蘑菇,小灰兔只采了3个蘑菇,小松鼠问:小兔们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在这个课件中突出了5个4加3或6个4减1的教学思路,即5×4+3或6×4-1,从课件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来。在课堂教学时突发灵感,觉得把“小灰兔只采了3个 蘑菇改成5个蘑菇”可以突出5个4加6,6个4加1和6个5减4,这样有利与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价值更高。于是这位教师马上调整课堂教学程序,利用积件库的素材,在短短的时间内把课件修改过来。

2、建立资源库优化组合信息资源,突出创造性教学的重点信息

第9页 我们知道,网络有天一般的广阔,海一般的容量,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在信息课堂中教师怎样把握内容范围?学生怎样淘选出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这就需要师生把握运用信息的重点。教师除了向学生提供相关网站外,尽量把相关主要内容提交数学资源库,优化信息组合,师生主要在校园网络的数学资源库内查找,避免了师生、尤其是学生在众多信息中犹豫不决,受到无关信息干扰。

3、在资源库的支撑下,教学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所以我们面向21世纪的教育开放性和活动性,要求教学不能局限与课堂、书本和校内,必须开放教育空间,拓宽教育渠道,进行开放式的教育活动。那么、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应该是融合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的,数学教学资源库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为我们及时提供各类有用的信息,这是数学学习的宝库。例如:教学《辨别方位》时,教师首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辨别方位方法的知识,这一教学环节是教学活动由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自主获取知识让更多的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学生通过搜索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提交给教师,教师通过筛选后,提交到资源库。在课堂上教师展示了部分资料,如:怎样看植物的生长辨别方位,怎样看太阳,星星、月亮辨别方位,还有些学生搜集到怎样辨别长沙市的方位知识,很有实用价值;„„课后,学生可进入校园网的数学资源库进行本课有目的的阅读。这一教学环节是通过提供课外学习资源,充实课堂教学资源。

4、在交互环境下探索了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在交互环境下的学习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过程

第10页 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由原来的“学习者”逐步转化为“研究者”、“探索者”。他们在宽松、开放的情境中,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和小组能力。基于我校校园网络的方便快速,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

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建构知识。

把要解决的问题系列化,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学生选择自己的交流对象组成学习小组,利用“论坛”通过发问激励,展开热烈讨论,进行交流合作。

进行协作探究后,各小组把学习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激发了学生创新求异的精神。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科学的对待数学教学组织形式,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师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提交到资源库,教师要审核入库,内容要全面,让学生有较多自由选择空间。

* 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由于资源库提供的信息较多,在思考问题时要给予学生自由、独立的思考时间,才能发挥其主体性与创造性。

第11页 *如果教学班人数较多,课前要分好学习小组,否则因交流对象的不固定形成同一问题重复交流,或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配不均匀。

* 不要让“学生为主体”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和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片面的强调一方面都会走入一个极端,在学生主动探索的前提下,教师适当的介绍,讲解是极其必要的。

5、实验中教师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增强

本课题是我校数学教师继《创新数学学习评价方式,提高学生数学素质》这一研究课题后的另一研究课题。在此研究课题中,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很强,每位教师都主动有意识的作好教学后记,写教学札记、写课例与反思、个案分析等,常上网查找资料充实资源库。

在这一研究课题中教师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过去教师查阅资料、获取素材,都是各自需要什么就查什么,没有把资料系统整理,用完后就丢弃掉了。如今教师可以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后提交到资源库,形成系统,有利于后来者使用。资源库的丰富性、方便性,让教师们深深感到开放与合作的重要意义,感到与同仁的合作和交流是促进自己更快成长的有效途径。春华秋实,教师们通过努力,获取不少的成绩:孙琨老师的《乘法口诀》在湖南省“小学数学资源库建设研究”案例征集评比中获一等奖;《期末复习》、《小猴卖桃》、《分与合》、《认识人民币》在区小学数学资源库素材评比中获一等奖、全省展示课《辨别方向》及课件获省一等奖。李佳佳老师人机交互课《百分数的认识》获省一等奖;《左右》一课获全国

第12页 课堂教学一等奖,课件也获全国一等奖。罗铭老师的说课《平均分》获全国一等奖,同时课件获全国一等奖。陈彪晗老师的《小议网络平台教学》获省电教论文二等奖;李玲老师的《网络化科学评价》发表于《实验教学与仪器上》…

…。

总之,本实验在实践中证明,在交互环境下,有一个完善的资源库,能为教师提供优化组合后的备课资源,能开辟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网络,使学生有目的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充分激发兴趣,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形成新型的学习体系;能为家长、学生、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构建一个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学互动系统。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问题与思考

1、如何更好的实现资源库建设应用的科学性、实效性及积极性

资源库需要不断充实和更新,丰富的资源来源不能局限与教师,也需要家长学生的参与,如果家长与学生都参与其中,如何对海量的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保存、检索管理?如何组织大量人员进行分类研究、应用研究?(这是提高应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精力,这与将来的实践形成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探究出一套科学、实效、便利的方法措施,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2、大教学班在交互环境下如何实现最佳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我们的教学班一般有60人左右,教学班的规模,影响网络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出进一步的学习方案,对学力

第13页 不足的学生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同一个教学班,对差生的辅导显得力不从心,优生会学有余力无处用。而分班教学又受到条件的限制。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我们进行网络课堂教学要探究的问题。

篇6: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计划

报告(张华威)

上传: 张华威

更新时间:2012-5-8 22:22:09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工作报告 阳峰中学 张华威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日新月异,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更使中小学校信息化进入了高潮,网络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和焦点。教育需要优质的资源,如何优化网络教育资源并使之与优秀的传统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合理应用已将成为迫切的时代要求。

正因如此,多媒体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推开。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网络教学,需要大量的多媒体网络资源,而目前缺乏新课程标准的网络教学资源,给教学应用带来诸多不便。我校已建成比较先进的校园网络,学校网站已颇有水准,也充分体现了我校在相关教育科研上求得突破的决心。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的推出给我们一个契机,使我们看到了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所以,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二、理论依据

教育改革的历史表明,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改革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要开展本课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必须广泛学习借鉴当代各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这样,课题研究才能在立足于先进理论制高点的情况下顺利开展,并获得预期成果。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从建构主义思想出发,不难发现,建构的过程具体的表现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探讨——研究——创新”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学科教学的主体,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主体。

2、生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理念是在人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提出“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认为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在学校社会中独立和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生本教育”方法重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为指导思想,特别是教师应为此指导思想精心设计教法。在资源的建设应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主体。

3、小学英语课程纲要。新的课程纲要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的学科资源内容充分包含新的课程理论,为学生全面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研究假设

我们目前进行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如果能将现有的资源库和多年来的教学资源内容与学校实际的情况结合起来,同时考虑新的课程的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必将会在新的教学条件下,影响原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变原先只能被动的使用做好的资源为主动的建设与应用学科教学资源。从而让教师从繁重的备资源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进而全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教师乐于运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资源,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四、研究变量

1、自变量:网络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资源建设应用的整合。

2、因变量:改变原有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不同教师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能力。

3、干扰变量: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风格,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教师学生运用网络技术能力的不同,外部对学科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都会对课题的研究与结论产生干扰。研究过程中要尽可能排除和回避干扰变量。

五、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3年级的全体学生。

六、学科范围

外研版小学三年级起点第一册、第二册教材。

七、研究目标

本课题总的研究目标是:以服务小学各年级英语教学为宗旨,围绕英语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全面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有效教学目标。

1、探索小学英语学科资源建设应用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方法与途径。

2、建设校园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科资源专题网站,实现学科资源的共享。

3、提高教师的备课与上课效率,全面实现有效教学。

4、建设适合我校校情、学情的专题网站,每单元试卷一个bbs,把大家的试卷分析、改更建议、迁移练习等内容发布到网上,广泛积累资料,形成特色。

八、研究内容

1、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开展学科内的调查,了解各位参与教师的教学风格,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情况,学生对学科资源使用的接受情况及意见建议,新的教材对资源建设的要求,讨论研究确定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模式方法,组织步骤等。

2、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实践课的案例研究。组织开展新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践课,定期组织研讨,开设研究课,形成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方法和模式。

3、网络技术与学科资源建设应用的整合。剖析典型案例,研究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一般方法,形成符合我校英语教师进行操作的指导意见,建设与应用符合学校环境下的学科资源。

九、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在学科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网络条件下的实践课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不断提出改进的方案与意见,再进行计划和下一步的研究,同时提出新的目标,不断完善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方法,同时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程度。

2、调查法:通过问卷、座谈会、网络交流等形式,了解教师的特长,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学生的感受、要求,了解学生教师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效果的评价。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定期开展研讨,观摩课,通过反思与总结,逐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篇7: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计划

执笔人:龚剑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一)理论依据

李克东教授的信息网络环境下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代表了这一命题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也为本课题信息与网络技术下的学习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皮朝纲教授的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理论在古典诗歌鉴赏方法上的系统理论体系,则在诗歌审美理论方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准备,如建立资源库、设计教学网页,提供丰富的诗作与有关鉴赏方法的材料。

创造性教学理论:要为学生近提供近距离、面对面的学习环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形象、人际关系等学习要素得以充分发挥。要重视发展“教师—小组”、“学生—学生”、“小组—小组”这样三种交往关系,以实现交往的全面性,在交往中构造新知识,相互学习。网络快捷地提供了这种环境。

自我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我教育包括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学生相互的教育和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三个方面。网络更方便地提供了自我教育的多种渠道,使三个方面同步进行成为可能。

以上教育理论都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更好地提供符合上述要求的操作平台。

(二)现实依据: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不知不觉中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领域中,对各学科的教学起了极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的诗歌学习中,传统的教学常常重在分析和理性讲解,往往致使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严重,最具感染力、想像力,最具文学味的文学欣赏课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式下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知识灌输课。而多媒体却能利用计算机传递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地传授知识,使知识形象化。

诗歌学习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自主性的特点,而计算机互联网为这种开放、动态与自主的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实施环境。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遍布全球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古典诗歌学习方法的研究,有了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平台,因此,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古典诗歌学习方法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前瞻性的课题。

二、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及实验研究中教师的主要活动 本课题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

(一)调查研究法

(二)经验总结法

(三)文献研究法

(四)教育实验研究法

(一)调查研究法

(1)调查表法——调查者以编制好的表格作为收集资料的工具发给调查对象,让他们依照表上的项目一一填写。

(2)问卷调查法——调查者运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书面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

(3)测量法——研究者以测验量表或一定的测试题对研究对象施加测验,获得研究对象的资料。

(二)经验总结法

(1)具体经验总结。以具体实践事实为基础,总结一次教育或教学活动的经验。

(2)一般经验总结。在具体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从中概括经验的一般形式。这种经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可以成为一类教育活动的参考与借鉴。

(三)文献研究法

第一步,分析和准备阶段。包括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自己准备检索的课题要求与范围,确定课题检索标志,以确定所需文献的作者,文献类号,表达主题内容的词语和所属类目,进而选定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第二步,搜索阶段。搜索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资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并以文章摘录、资料卡片、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搜集材料。

第三步,加工阶段。要从搜集到的大量文献中摄取有用的情报资料,就必须对文献作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工作。

在操作过程中借助网络、书籍、期刊搜集、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其他专家在这方面已取得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借鉴,让这些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有效地推进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研究的效率。

(四)教育实验研究法

(1)在理论假设的引导下,有目的、有预见地操纵实验条件,进行教育变革。

(2)从检验假设的需要出发,根据研究的性质任务,适度控制实验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与实验目的无关因素的干扰。

(3)坚持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公开实验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实事求是地报告实验结果,让不同的研究者进行重复验证,确保假设检验的客观性。

在具体操作时还可以采用:

(一)、用多媒体创造教学情境美 文学是“美”的同义词,而诗词则是文学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因而诗词教学首先应有一个“美”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很快地融入诗情画意中。而运用多媒体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利用多媒体声像文集合的特点选取许多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画面和音乐并配以文字解释,积极地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视觉美、听觉美,为学习诗词奠定感情基调。1.声音创造美

音乐是生命的节秦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结活动,更是融合着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2.画面创造美

诗人用语言绘形绘色,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诗内容有关的画面,使学生不仅感受到音乐美,同时还感受到画面。

(二)、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在鉴赏中感知意境美

多媒体教学对创造教学情境很有帮助,但对诗词的赏析重点还是在揣摩它们的意境。因此,在教学诗词时,可结合多媒体特别是网络平台,采用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知识的获取和诗词评论乃至自主创作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等于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1%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计算机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他还做了一个关于知识保持记忆持久性的实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和交流乃至自主创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那么多媒体教学就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本实验研究时间及教师在实验中开展的活动有:

本实验研究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2年8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

1、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具体分工。

2、收集文献、资料、研究确定具体研究目标。

3、学习课题方案和相关资料,开展课题研究培训。

4、设计拟订实施的《开题报告》,召开开题报告会。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

1、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积累、诵读。

建立:①文本资源库,提供一些典范的古典诗歌。②音频资源库,提供一部分诗词的诵读材料,以供学生在欣赏、感受中提高对诗歌感悟的能力。③影像资源库。提供古典诗歌的有关图片、视频文件,以更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2、类型划分和方法教授 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库,收集、整理、创作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的文章和演示文稿等材料,让学生自我学习,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

1、系统整理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和理论认识提升,汇编研究论文集。

2、撰写实验报告和结题鉴定相关的材料,整理实验全程的音视频材料。

三、实验研究的主要发现或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效果

研以致用,资料整理,资源库存。经过课题实验研究,成效得以显现:

1.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水平,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与探索创新能力。

进行课题研究以来,实验班和平行班的学生情况较试验研究之前有了巨大改观,主要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古典诗歌积累数量增多,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表现出浓厚兴趣,参与古典诗词赏析的同学越来越多,呈普及趋势;

2、利用现代技术、网络资源收集古典诗歌资料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利用QQ群和QQ空间探讨诗歌的同学数量相应增加;

3、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在各种考试中诗词鉴赏题的平均得分都有所上升,效果明显。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运用于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空间发生了改变――教室、教材、图书馆变成了无限网络;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继承式学习变成了自主、探索、创新式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是网络教育的最大的教育功效,它使得学生的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实现了学生学习的研究性、探索性、交互性、自主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中的自我管理和调节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会话、沟通、合作能力的提高,发展了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

经过课题研究活动,我校高中学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基本都能通过网络单独完成古典诗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课件基本基本也能单独制作。通过定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古典诗歌欣赏、古代诗歌网络论坛、古代诗歌短剧表演、情景鉴赏课等活动,学生的文学水平和鉴赏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为广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新课程改革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古典诗歌方法研究改变了学生在这个领域的学习方式,具有前瞻性,并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有利于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

2.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古典诗歌学习资源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注意到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同时也注意到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培养;不仅学会提取、运用网络资源,同时学会丰富、添加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件。

3.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论文。课题开展研究以来,我校实验教师不仅能积极投入研究,同时还能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并撰写成论文或教学案例以促进课题经验的推广和应用。

4.校园网建设得到加强,大大充实了教育教学资源,并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较为广阔的平台。

校园网建设的加强,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实,不仅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学结构的改变提供了宽广的应用舞台,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讨论学习提供了及时的、开放的学习空间。

同时,古典诗歌鉴赏中对字词的斟酌,对词语音韵的推敲,对网络信息的收集整合,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支持与帮助。

5.初步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古典诗歌教学模式 主要体现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网络环境的特点,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在网络环境下的能有效组织并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导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网络环境的特点,我们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初步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网络环境下的古典诗歌教学模式。

但同时,我们在课题实验中发现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学生学习时间太紧,学习任务重,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师生的影响很大,对创新型的利用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活动,有怕麻烦的惰性心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学生基础较弱,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较弱,有些学生还不会自主学习。

(3)古典诗歌积累数量偏少,对古典诗歌感兴趣的不多;(4)利用现代技术、网络资源收集古典诗歌资料的极少,学习积极性不强;

(5)古典诗词鉴赏能力较弱。

(6)受一些硬件、技术条件限制,服务器网络空间不足,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教学的新方式还不够方便。

解决的方法主要是老师采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但学生只关注和高考有关的部分,通过学习,学生反映高考中关于诗词鉴赏的分数较高;而其他的诸如积累古典诗词,利用网络收集古典诗词的学生极少。所以,总体来说,和高考挂钩的内容效果还可以,否则就不好。

四、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1、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库,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库,利用学校强大的网站、动画、软件的开发设计团队,将自主设计开发校本课程知识、相关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校本课程资源库、学习途径、教学评价等模块。

2、要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材与内容的不稳定是资源库建设困难的根本所在。我们利用各位教师的现有的资源,结合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资源库建设,来保持资源库的体系完整。更重要在于“二次开发”,通过筛选、评价、重组,融入课程经验,实现资源的增值。

3、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使用都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他们在教学中总结整理教学资源,通过归纳提炼,放入资源库,在教学中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教学。因此,本课题将动员相关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他们既是教学资源的研究者开发者,也是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完善者,这样可以保证教学资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网络搜集资料,并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能积极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了比较活跃的古典诗歌教学模式。

五、对提高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指导借鉴作用

1、实验证明《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一定的创新性和较普遍的实用推广性,与同类研究成果相比,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同时,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库等作法,在中学教育领域内,应当是一种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和适应时代需要的创举。

2、通过近三年来的研究实验,我们认为本课题的认知与实践特征体现为以下两点:

(1)以学习实况调查领先。必须对学生的古典诗歌学习背景、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学习动因、学习心态、学习成绩、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展开广泛全面的调查,并筛选分析相关的制约因素。学习调查是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2)以体验化的学习案例为主体。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古典诗歌的优秀案例在实验教学中具有强烈的导向性、情趣性和参照性。案例的成功运用与生动拓展,实际上启动了现代教育技术下古典诗歌教学向学生学习自控这一目标发展的进程。

六、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感想和存在问题的反思

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值得反思:(1)网络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古典诗歌的同时,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值得进一步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其产物逐渐进入了家庭和校园。国家教委提出: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今天,“上网”已成为很多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如有害信息的传播、沉迷于网络世界等又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学生与网络遇合的心理动因,寻求教育引导对策,并从技术和管理上实施防护,进行必要的约束,以指导学生用好网络。(2)在“诵读”这一诗歌学习的重要环节上,尚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而需要教师范读与学生吟诵相结合。

“诵读”是诗歌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在课题研究中,曾一度出现课件展示、网络查询与讨论、创作展示开展得热热闹闹,但诵读却被冷落的情况,这是与古典诗歌的学习规律相违背的,这一点引起了课题组的高度重视并及时纠正。但同时也值得我们思考:如何不让“现代化”掩盖了古典诗歌的“古典”韵味。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如对网络的运用,关于诗歌的创作等。不过,也要看到高考给学生的压力,高考是根指挥棒,无论老师怎么宣传,学生都不会过分投入时间与精力,更不会让这种兴趣左右自己做习题的步伐,甚至不会让自己的兴趣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所以,通过这个课题,我们实验教师最大的感触就是无论多么好的课题,如果和高考没有实实在在的关系,学生就不会全力地参与。

七、今后的研究设想

在取得以上研究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认识到,要切实展开本课题的研究,需要课题组成员要有过硬的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将进一步的注重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包括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能力,撰写研究笔记、论文的能力,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篇8: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计划

一、立足于教材,找准数学课程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立足点

在对网络信息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从教材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加贴合教学内容.

( 一) 课程信息资源的素材需要体现出数学内容本质

在网络环境下,获取与应用课程信息资源都变得较为容易,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随意的使用这些课程信息资源.在对这些课程信息资源素材进行选取的过程中需要契合数学内容的本质,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才可以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符.[1]例如在开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课程信息资源时,可以在其中加入数学家缪勒、邓玉函、殴拉对三角学所作出的各种贡献,并为学生们提供可供参考的书籍以及网络资源,让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发展与生成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 二) 所设计的内容需要具备一定的弹性

在开发网络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需要设计一些具有一定弹性与引导性的内容,这些问题,还可以是具备有拓展性的数学内容. 例如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课程资源中增加这样两个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1: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锐角的三角函数”,那么这个概念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定义的呢? 这样的定义方式为什么会产生函数呢? 请用sinα来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 探究问题2: 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用旋转的方法来推广角,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初中的方法来推广三角函数呢? 如我们能不能够利用初中的方法来定义sin120°?

二、以生为本,把握好课程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需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开展,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的结合学生的经验、兴趣.

( 一) 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重要的课程信息资源

每一名学生的生活环境都不一样,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他们所得到的生活体验也各不相同,对于事物的看法也就有区别. 在开发与利用课程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考虑,并通过课程信息资源来进行利用,这样就能更好的改善教学内容,更好的促进教学过程中的良性互动. 如在教学“概率”相关的知识时,可以通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差距来形成悖论,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更好的开发与利用课程信息资源. 学生对于条件概率问题了解都比较少,为此可以在课程信息资源中提供这样一个情景: 如果用气枪打中气球的概率为50% ,那么用两把气枪打中同一个气球的概率是多少呢? 当学生们在接触到这个情景时,有部分学生会在第一时间感觉是100% 的概率,但是当他们深入思考之后却会发现并不是这样的,这样就会让他们自觉地去进行思考.

( 二) 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发展

多种因素的影响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各有不同. 在开发与利用网络课程信息资源的过程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化思维方式的发展,推动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2]例如在“椭圆”的课程信息资源开发中,就可以提供学生能够自己开展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两人为一组,准备图钉两枚、无弹性线,其中一人用图钉穿过无弹性线的两端并将图钉固定在两个点上,另一人用笔尖绷紧无弹性线,缓慢移动笔尖,观察最后所成曲线. 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更好的推动学生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对教师资源的利用

教师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体,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课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联系. 从这点来看,教师资源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至关重要.

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课程信息资源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挖掘自身潜能,从自身特点出发,通过自身特长来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还需要加强和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在课程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扬长避短; 还需要在开发课程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多考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如教师可以利用博客、论坛等多种方式来提供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在其上放置一些具备可探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如所选择的资源是不是与教学目标契合、是不是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符等等,在教学完成后则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反思学生是否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上一篇:一个人的火光散文下一篇:首车镇双湖村群众工作站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