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2024-04-07

《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共8篇)

篇1:《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作者:李飞跃 邹海明 于群英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只有通过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案例教学,突出教学重点,坚持以学生为本,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等方法,才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177-01

环境工程学是一门以工程科学知识和方法为基础的新兴技术性学科,也是一门交叉性的工程科学学科,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安徽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学》课程总学时72。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探索教学改革,不断适应新形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收获。选好教材,不断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而,选择一本权威的、具有代表性的、难易程度适中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工程学》这门课程现成的教材不多,通过多方比较,同时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目前我们采用的是清华大学蒋展鹏教授编写的《环境工程学》教程[1]。这本教材无论从内容深度上还是知识面的广度上,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都比较合适。然而,蒋展鹏的教授编写的《环境工程学》这本教材,距今也有近5个年头,这本教材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这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课件,每次上课前,通过网络、书店、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把一些新的方法、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和新的成果,有选择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有选择的提供给学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上好绪论课,明确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

事实证明,绪论课上的好与坏,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成与败。通过绪论课的讲解,达到以下效果:首先,明确《环境工程学》这门课程研究的内容,理清课程内部的结构层次。其次,突出这门课程在环境科学课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强调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意义。最后,搞清这门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通过绪论课的学习,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科认同感和专业认同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多以板书的形式,该方法较为呆板,给学生提供的信息也很有限,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大量逼真的图片和形象生动的视频,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2]。然而,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往往会给教学效果带来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教师把所有的内容都在多媒体课件中描述出来,教学时容易照多媒体课件念,教师在课堂上即兴发挥的少了,引导学生思考的内容也少了,时间长了学生就会疲劳和厌倦,甚至抵触;另一方面,上课时,照本宣科的语速比讲解板书是的语速还要快,使得多媒体课件翻页的速度更快,学生在课堂上如同看电影,没有思考和接受的时间,一堂课下来,学生很难抓住学习重点,甚至不知所云[3]。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狠下功夫,避免只是课本内容简单的罗切,可以结合教材,参考兄弟院校同行的课件和国家精品课程课件,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样课件内容既要有了广度也要有了深度。在具体讲解过程中,要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授基础理论内容时,可以结合传统的授课方式,以讲解为主,适当的使用板书,让学生有思考接受的过程,在讲解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调整讲解速度与方式,启发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紧密结合科研,实施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从大量的实际资料中选出代表性事例,经过综合加工整理可以给学生以实感,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巩固其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4]。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结合考研和事业单位招考,突出重点内容,解决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包括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科学研究院在内的环境类事业单位考试也变的多了起来,成为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去向。我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整理与《环境工程学》这门课程相关的试题,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生动。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突出重点内容,解决了学生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学生们普遍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形成了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密切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

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尽己所能,倾其所有,不仅要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时时刻刻起到一种表率作用,从而让学生真正的身心受益。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身正为范‟再加上„言传身教‟都将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才能真正带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也才能最终赢得学生的尊重。课下我主动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用心去关爱他们,对他们遇到的困难,我都会想方设法给予帮助与解决。这样不仅密切了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应用型的大学生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在这个知识爆炸不断更新的时代,要想教好学生,我们决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为此,我除了到上海交通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外,还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同行教师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自身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应用型的大学生,为学院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田爱民,程建光,周建石.环境工程学本科学位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世纪桥,2007.[3] 郭仁惠,刘宏.“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研究[J].理工,2010.

篇2:《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改对课程的性质、功能、内容、实施以及评价都进行了重新定位。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要求的提出就势必要引发旧的教学模式的变革,在这个环境背景下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及时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概念界定:

1、新课程改革:新世纪之初,在全国推行的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以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为切入口,实现了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2、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它由“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和“活动程序”四个要素构成。

三、研究目标和理论价值

1、研究目标

(1)通过学习和培训,重新理解和认识课堂。课堂不只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课堂不只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引导学生的场所;课堂不只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知识探究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执行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2)通过探索与研究,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3)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通过改革和创新,建立新型评价制度,强调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平时的阶段性评价。(5)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并在各学科教学中实践和探索新课程理念和思路,勇于探索,不断进取,推动大批优质课堂的涌现。

2、理论价值

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是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学生观,形成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的理论价值:该课题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面向学生的生活回归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凸现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本价值取向,从而更切实有效的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深化。

它的实践价值:新课改增大了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以新的教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使我校师生能在实践中进一步树立新型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观、学生观,逐步形成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优质课堂教学模式。

四、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1、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教育文献的研究,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2)调查法:在初一年级及家长学校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3)行动研究法:在对初一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预案,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充实和改进,提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4)个案研究方法:对一门学科作具体研究,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分析档案,及时汇总。

2、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6——2007.6)

①加强市三中课改领导小组及课题组建设,明确人员职责和分工 ②制定实施方案,确定重点实施学科及年级班级

③查找、收集、借鉴相关课题的研究方法,组织课题人员学习、探讨

(二)实验阶段(2007.7——2008.7)①抽样调查摸底,了解实际跟踪情况 ②逐项改革,边实验边操作,积累材料

③教科室合理调控,修订计划与方案,实行阶段验收

(三)总结评价阶段(2008.8——2009.8)

①将实践所取得的材料分析研究,进行科学评价和经验总结 ②撰写研究报告,召开结题会,邀请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指导和评估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措施

1、新课程下教师教学理念和角色意识的转变(1)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教学信念,它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系统反映,来自其对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也是其教学行为的基本准则,对教学行为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学校将通过专家讲座,理论学习、下发材料、观摩公开课、教研组、备课组研讨互动等形式从思想上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以使每位老师接受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的课改理念,真正树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思想。(2)定位教师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我校教师将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方式,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完成课改下教师的角色转换。

2、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的转变

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可控制、可操作、可移植的清晰状态,是提高知识传承效率和质量的快捷手段和形式,但它使在学习过程中人的情绪、情感、个性、能力、创造性等受到忽视甚至压抑。而新课程环境下建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讨论对话、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三年中,我们将围绕课改中心,大力探索各学科新型的教学模式,使之日趋完善和成熟;大力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力求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成为其能力形成、人格完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过程。以上理念体现在课堂上具体为三个原则和六个优化: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以能力为中心的全面性原则,以活动教学为重点的活动性原则,使课堂根本摒弃传统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注入式”,“填鸭式”,“地毯式”而实现知能结构优化、时间结构优化、认知结构优化、信息结构优化、训练结构优化和创新结构优化。

3、新课程下教师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1)学校将开展各项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提高各年龄段教师对新课改课堂教学的认识,如“五四”青年教师大练兵、备课组长引路课、教研组长精品课,骨干教师展示课等。在这些活动中,各个年龄阶段的教师都能得到锻炼,提高参与课改、参与探索课堂模式建构的积极性。

(2)学校提倡备课组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力求提高备课的质量。学校明确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即课堂教学结束时要使学生达到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明理到导行,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要求;为此,该目标是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高度统一。(3)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节课都要写教后记,并定期进行检查。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总结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今后完善教案、改进教学和探索规律的依据。

(4)学校建立完善的随堂听课制度,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规定青年教师每学期不少于25节,加入“导师”制的年轻教师每学期不少于30节,其他教师每学期不少于20节,每堂课后及时写听课评价并上交教导处。通过听课制度的推行,尤其是让所有行政干部(特别是校级领导)始终坚持关注第一线的教学实际,及时掌握课堂教学情况,并准确记录。每周一的例会上由教导主任汇报听课情况并作简单评价与分析。以此把科研视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来,尝试将新型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为学生营造被接纳、被信任、被尊重及真诚对待的课堂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被肯定和欣赏。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

(5)每学期学校都将召开学生座谈会,通过发放学生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各位任课教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对教师的常规教学工作做全面了解,及时发现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六、组织管理

1、在校长直接领导下,学校教科室全面负责,各教研组密切配合,课题组人员具体操作。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与开拓性,同时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力争快出成果,早出成果。

2、建立课题信息库,课题人员经常进行情况、资料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定期交流学习。

3、时间、经费、设施向课题组适度倾斜,使组员有充分的研究条件和研究设施开展研究工作。

4、确立子课题,分组实施。我们确立了如下三个子课题:

(1)新课程下教师教学理念和角色意识的转变(2)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的转变研究(3)新课程下教师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篇3:《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1 注重理论教学

毫无疑问,理论教学仍是理论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虽然在现行的教学改革中,很多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缩短了,但减少时间决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环境监测的理论知识,是环境监测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1.1 明确学习目的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充分了解相应课程学习的目的。由于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工作经历,往往不明白环境监测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构架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学习时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盲从性。因此,为了使学生较好地了解学习环境监测课程的目的,我们通常在这门课程开始讲授之前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介绍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环境监测在整个环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在我国环保事业中的具体运用;三是学习环境监测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四是环境监测课程的整个知识框架。

1.2 整合教学内容

通过比较各教材的内容与优势,结合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我们选用的教材为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合编的《环境监测》(第三版)[3]。该教材能全面反映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与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环境类专业教材优选对象。但该教材注重系统性,涉及的内容既广又深,如果课堂授课内容完全参照教材内容,则课时数明显不足,学生学习时也会感到内容庞杂而无从下手。因此我们本着“够用、会用、能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采用“融”、“删”、“增”等措施进行优化整合。“融”是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如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法等在各环境介质的污染物测定中均有应用,将这些方法的原理、仪器等单独归纳总结进行讲解,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删”是删除一些繁琐而雷同的测定步骤及过时的监测方法。如教材上编排的大量的仪器原理与仪器分析课程重复,原则上不讲,采取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师通过提问或学生完成作业等方式评定学生掌握情况。“增”是增加必要的新知识、新内容。为了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及趋势,使专业教学跟上学科研究的思路与步伐,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一些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及新的政策、法规、标准等。

1.3 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寓图、文、声、动画等形式于教学之中,并利用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通过视觉和听觉全方位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多媒体课件的编制中,搜集大量图片并编排了一些图形和图表。所收集的图片主要是环境监测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仪器的实物图及工作原理图等,在讲述仪器的工作原理及操作过程时,对照图片进行使授课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根据教学内容不同,我们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启发式讲授法和引导式讨论法相结合。在讲解基本理论和概念时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而讨论式教学可以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如讲述空气监测站(点)的布设理论后,与学生一起探讨若要对校园空气进行监测则该如何布设监测点。此外,把教学与国内外热点问题及重大项目结合起来,如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Eds)、饮用水中微污染有机物和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的监测方法的新进展及时插入到教学中,开阔学生的眼界。

2 强化实验教学

环境监测课程中的实验不同于一般的基础化学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布点、采样、样品的保存、预处理、分析和评价等一系列监测环节,是一个全面的和全过程的实验。合理设置环境监测课程的实验课,对于加深和拓宽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1 改革实验内容和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设置往往过多强调了实验课程服务于理论教学,即实验教学往往仅停留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忽视了实验课本身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的功能。我们结合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研制和应用了包括实地采样运行模拟、实验操作视频等内容的环境监测实验多媒体课件,克服了实验教学学时的限制,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此外,我们结合这几年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将实验课程内容分为常规性监测项目、特例性监测项目和科研性监测项目,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设计、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的逐级提高的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新体系。在安排上彻底摒弃过去那种教师“照方抓药”、学生“按部就班”的模式,教师只下达实验的具体要求并给予适当的技术指导,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

2.2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将实验课题交给学生并讲明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经过教师指导修订形成可行的方案,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分析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达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4]。基于这一目标,我们开设了“工业废水中多项指标的综合测定”这一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让学生对某印染厂废水做综合评价。该实验包括从实验方案的确定、水样的采集、实验药品与试剂的准备、样品的预处理、样品的测定、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的全部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将原来两个实验项目“水样COD的测定”和“水样BOD的测定”设计成与工程结合的综合实验项目“废水可生化性评价”。通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科学思维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明显提高。

2.3 开展科研实验活动

随着环境监测实验室的不断完善,我们在固定的时间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一些科学小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实验活动。科学小实验是结合各位教师的科研课题而设置的科学实验,通过组织若干个围绕环境监测和其它相关课题并以科研方式进行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教师通常把一项综合性大课题分解成不同方向而又相互关联的子专题,结合学生兴趣,进行分工,组成研究小组,指导学生共同研究完成课题。除鼓励学生参加本系教师的科研项目外,还鼓励学生参与其他院系的相关科研项目,如参与生命科学学院的星湖水生维管植物群落结构与星湖水体富营养化关系的研究等。跨学科课题使学生扩大了视野,锻炼了学生与不同专业人员进行配合性研究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结合实习教学

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尽管在教学安排上综合考虑了理论与实验两方面的学习要求,但是教学上的学习毕竟与行业的生产实践还有很大区别。通过实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更直观的体会,还可以缩短学生在校学习与行业生产实践的距离。

3.1 加强认识实习

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到肇庆市环保局和肇庆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实地参观,来加强学生的认识实习。在肇庆市环保局学生能接触到学院实验室没有的大型和先进的设备以及在线监测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学生还能接触到环境监测部门的具体运作情况,对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通过对肇庆市污水处理厂的参观学习,学生充分了解了污水厂必须监测控制的水质指标以及如何开展各项指标的监测工作,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们还鼓励学生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环境保护和环境学科的学术活动,参加有关环境保护和环境工程技术展览会等活动,及时了解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新技术和发展动态。

3.2 开展生产实习

认识实习提出的课题内容广泛但不太深入,因此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们还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为学生提供一些练兵场所进行生产实习。学校与周边地区的众多环境管理和科研机构、各工矿企业的环保部门及环境工程公司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设立了多个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以企事业单位的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指导力量为依托,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最新的实用技术,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如学生在肇庆市污水处理厂各工段的岗位上实习时,将各工段的监测控制指标、分析方法和仪器仪表作为实习课题内容之一。又如派学生到各地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参加他们的环境监测日常工作,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此外,我们还向肇庆市环境保护局推荐学生作为普查员参与到了2008年肇庆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活动中。

3.3 建立校内环境监测站

我们建立校内环境监测站,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参加。校内环境监测内容包括校内空气监测、地表水及降水监测、噪声监测和植物监测等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从现场调查、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

合评价等全过程的工作,最后撰写校园环境质量评价报告。比如,进行校园环境噪声监测时,学生利用声级计分别到校园几个典型区域分时段进行噪声监测,通过现场监测的数据和自己处理后的数据,综合分析我校校园噪声污染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学生对学校环境也会更加珍惜和热爱。

4 结 语

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是当代高校各项工作的重心[5]。对我们这样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学校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对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使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为实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供了可靠保障。毕业学生被用人单位录用后,用人单位可减少岗前的培训成本、使用中的经济损失成本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改革仍在继续摸索和推进之中,我们也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摘要:环境监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根据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从注重理论教学、强化实验教学及结合实习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综合素质的方法和手段。总结出的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环境监测教学新模式,对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监测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杭君.研究性环境监测基础实验的实践探索[J].广州化工,2008,36(6):85-86.

[2]邵红,李辉.环境监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8(3):114-116.

[3]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夏静芬,唐力,罗薇楠.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15-117.

篇4:《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177-01

环境工程学是一门以工程科学知识和方法为基础的新兴技术性学科,也是一门交叉性的工程科学学科,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安徽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学》课程总学时72。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探索教学改革,不断适应新形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1 选好教材,不断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而,选择一本权威的、具有代表性的、难易程度适中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工程学》这门课程现成的教材不多,通过多方比较,同时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目前我们采用的是清华大学蒋展鹏教授编写的《环境工程学》教程[1]。这本教材无论从内容深度上还是知识面的广度上,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都比较合适。然而,蒋展鹏的教授编写的《环境工程学》这本教材,距今也有近5个年头,这本教材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这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课件,每次上课前,通过网络、书店、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把一些新的方法、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和新的成果,有选择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有选择的提供给学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2 上好绪论课,明确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

事实证明,绪论课上的好与坏,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成与败。通过绪论课的讲解,达到以下效果:首先,明确《环境工程学》这门课程研究的内容,理清课程内部的结构层次。其次,突出这门课程在环境科学课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强调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意义。最后,搞清这门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通过绪论课的学习,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科认同感和专业认同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多以板书的形式,该方法较为呆板,给学生提供的信息也很有限,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大量逼真的图片和形象生动的视频,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2]。然而,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往往会给教学效果带来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教师把所有的内容都在多媒体课件中描述出来,教学时容易照多媒体课件念,教师在课堂上即兴发挥的少了,引导学生思考的内容也少了,时间长了学生就会疲劳和厌倦,甚至抵触;另一方面,上课时,照本宣科的语速比讲解板书是的语速还要快,使得多媒体课件翻页的速度更快,学生在课堂上如同看电影,没有思考和接受的时间,一堂课下来,学生很难抓住学习重点,甚至不知所云[3]。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狠下功夫,避免只是课本内容简单的罗切,可以结合教材,参考兄弟院校同行的课件和国家精品课程课件,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样课件内容既要有了广度也要有了深度。在具体讲解过程中,要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授基础理论内容时,可以结合传统的授课方式,以讲解为主,适当的使用板书,让学生有思考接受的过程,在讲解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调整讲解速度与方式,启发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 紧密结合科研,实施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从大量的实际资料中选出代表性事例,经过综合加工整理可以给学生以实感,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巩固其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4]。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養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5 结合考研和事业单位招考,突出重点内容,解决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包括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科学研究院在内的环境类事业单位考试也变的多了起来,成为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去向。我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整理与《环境工程学》这门课程相关的试题,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生动。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突出重点内容,解决了学生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学生们普遍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形成了特色的教学模式。

6 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密切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

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尽己所能,倾其所有,不仅要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时时刻刻起到一种表率作用,从而让学生真正的身心受益。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身正为范’再加上‘言传身教’都将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才能真正带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也才能最终赢得学生的尊重。课下我主动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用心去关爱他们,对他们遇到的困难,我都会想方设法给予帮助与解决。这样不仅密切了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7 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应用型的大学生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在这个知识爆炸不断更新的时代,要想教好学生,我们决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为此,我除了到上海交通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外,还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同行教师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自身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应用型的大学生,为学院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田爱民,程建光,周建石.环境工程学本科学位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世纪桥,2007.

篇5:《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徐行中学2007年课改工作总结

2006年下半年,嘉定区徐行中学与曹王中学合并,成为新的徐行中学。合并前的徐行中学是上海市一期、二期课改基地学校,有着较为成熟的新教材教学师资力量,而曹王中学是上海市初中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除了基本的硬件配套设施外,教师们熟悉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具体流程。根据两校的实际情况,在新的徐行中学合并之初,学校就确定了教学工作主要围绕“在新课程环境下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的主题。学校以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充分挖掘自身的教育资源,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培训,不断深化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从教学理念的更新到教学方式的改变,逐步形成了学校自身特色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体系。一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的目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以校本培训为主线,加强教师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学习

(一)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学习小班化教学的理论知识

新学年伊始,学校通过教职工大会、校园网络、教研组活动等不同形式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小班化教学理论。内容涉及小班化教学在新徐中实施的可行性、优(劣)势、具体操作的方法、形式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师们基本掌握了“分层—合作—交流”的小班化教学模式。

(二)观摩展示课,全面开展小班化教学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上半年,为了让全体教师在了解了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真正掌握小班化教学的具体流程和要求,学校组织了小班化教学展示周活动,主要由原曹王中学的部分教师开设小班化课堂教学示范课,为其他教师提供了观摩与专题研讨的机会。

2007年6月,在小班化教学理论学习、展示观摩课等系列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学校决定首先在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科学等五门学科中进行新课程环境下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小范围试点。试点学科教师根据 1 学科特点制定了本学科新学年的小班化教学计划,准备在新学年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三)案例反思,交流分享小班化教学实施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新学年开始,试点学科教师按照要求开始了小班化教学。大家普遍感到分组合作学习是我校小班化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分组教学、角色分配、小组学习为核心环节,穿插全班讲授或组际交流,使学生在分组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学会学习;在组内合作互动、互相交往中学会尊重;在组际交流竞争中增强团队意识,学会分享,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施过程中,试点学科教师经常在一起交流由小班化教学而引发的各种课堂教学问题及相关的处理解决方法,备课组活动更加频繁、扎实。期中考试后,大家纷纷撰写了小班化教学案例,互相交流与分享,初步形成了小班化教学的校本教材《凝思》专刊——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二、以(骨干)青年教师为主体,培养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生力军

“小班化教育”使得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趋势之一是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的有机结合。因此,中小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形式到内容,从观念到技术等将发生一系列革命性变化,提高师资质量规格是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关键,师资培训既起始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又着眼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师掌握操作技术和方法。骨干教师是我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是我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抓好这两支队伍的管理和培养工作,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对于区镇两级骨干教师,学校制定了骨干教师工作职责,与之签订骨干教师聘用协议书,并建立相应的成长纪录册,每年年终对骨干教师进行全面考核。

对于教龄在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学校制定了专业发展基本要求和成长纪录册,每年进行检查考核。根据学校35周岁青年教师占60%的实际 2 情况,组织青年教师学习二期课改实施方案、新课程标准、中央、市领导关于教育改革的讲话精神及大量兄弟学校二期课改的经验介绍等。抓实他们的教学管理工作,新学年要求5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全部备好详、简两份教案,不仅做到备教材、备教师、备课堂,更要备学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下半年学校又新进了7位新教师,他们的到来为徐中又注入了新的活力。高兴之余,学校始终没有忘记如何为他们搭建成长舞台与空间,使其迅速成长。开学初,举行了拜师结对仪式,为每位新教师确定了班主任和学科两位带教教师。指导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教导处人员则对新教师不定时地听课,并及时反馈。江泽民曾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对于新教师,学校制定见习期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和成长纪录册,对新教师重点提出了学习的要求,见习期满进行考核。此外,学校建立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协会”,协会以服从和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为原则,以提高青年教师素质,建设“快乐精神家园”为宗旨,促进广大青年教师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

三、以课题研究为导航,确保小班化教学的顺利推行

都说教育科研是教师生存的土壤,成长的途径。学校实施小班化教学向教育科研要效益,靠教育科研上水平。经过将近一学期的学习、实践、研讨,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小班化教学模式流程。包括

1、复习检查,以旧引新;

2、明示目标,出示问题;

3、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4、分组讨论,互帮互学;

5、回答问题,教师点拨;

6、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7、学生演示,教师点评;

8、巩固小结,呼应目标;

9、精选作业,分层布置等9大环节。同时规定文科学科教师一节课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理科不得超过15分钟。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似乎总有些许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如: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作了一些工作,所以总要回顾头来想一想,这样做是否对路,这样就妨碍了前进的步伐;小班化课堂教学研究尚停留 3 在探索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层面,虽然在有些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但对此的比较,分析、反思,进而提升还不够,尤其是对学生在小班化教学环境下,教师教学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经验性较强,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学习方式和个性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学校将重点加强对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探讨,以此为课题找出适合徐行中学师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小班化教学的实施,由于教学空间发生了变化,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上课形式灵活多样,教师更注重个别辅导,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发展,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在小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观念更新了,教法改变了,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探索了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更多的注重激发求异见,创设有利条件,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实践、多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现了自我表演机会,他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了。通过这一阶段的小班化教育的实验,我们惊喜地发现了小班的学生不比以前的学生那么胆怯、被动了,他们的主动性由“学”的领域已开始逐渐扩展到“教”的参与。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小班化教育”实验,我们深感荣幸,受到鼓舞。当然这只是刚刚起步,有些地方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总而言之,我们要利用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让我们每个小班化教师从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敢说入手,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创新素质,使我们的学生有标新立异的冲动,有创造思想和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发展。

篇6:《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英语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的革命,在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为适应时代特点、适应学生学习特点发生了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变化.通过对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结合传统学习方式,提出了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加针对学生语言学习心理因素,将语言学习拓展到“课堂-网络-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更加多向度、全方位、立体化的`感受目的语.

作 者:祝丹 ZHU Dan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003刊 名: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S)年,卷(期):4(2)分类号:H319.3关键词:网络环境 英语学习立体化模式

篇7:《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刹一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力法的科学是针对当今界而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交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型边缘学科,已经成为21 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可持续发展”是1987午由川一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阐述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下一代人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就是指经济、刹一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日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r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刹一会的发展可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日前国内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在很多高校也是而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涉及而广这门课程理论性强,研究领域庞杂,包含很多新的概念和思想,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复杂的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防门_和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因素,使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加符合刹一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在教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不断地创新和改革

1 树立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观

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也就是说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与能量的本质来源,又承受着人类活动的作用和影响,而人类活动正是导致当前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仅仅生硬地传授环境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从自身生活入手,逐渐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

人类活动的影响除了对自然环境之外,还包括对刹一会和经济的效应因此,环境问题不仅涉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同时也是复杂的刹―会问题例如,作为人类影响环境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人口,其数量和质量问题,既涉及刹一会结构、刹一会发展次序和经济发展模式,又涉及刹一会价值观和公共意识,已然超出普通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范畴计生、教育、医疗、保险、养老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涵盖法律、经济、金融、刹一会等多个学科,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道德、伦理和决策等力而的知识,以唯物主义的辩证ar学观为基础提纲挚领地讲述生态与环境、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整体性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环境类专业文科课程约占总学分的13%_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意识道德在环境专业学生培养中加强素质教育的理念团

2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任何一项教学改革,既要重视教育观念改变的先导作用,也要重视力法改革的载体作用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围绕教学主体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及时予以解答,产生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思考者和探索者例如在讲解固废处理力法及工艺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固废进行分类,并针对其中一类或多类固废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处理力法和技术,教师再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全而的阐释,说明其可行性和优缺点,进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如何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一个良性互动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中高效地获取新知识。

由于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环保在刹_会各领域的高关注度,媒体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程的讲授提供了很多合适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对这些多媒体材料进行选择性的运用,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使学生达到理性认识、感官认识和行为认识的有效统一例如在讲授温室效应问题时,可以通过播放《未来水1u_界》、《后天》等电影片段直观地描述全球变暖、海平而上升对地球和人类生存带来的挑战和危害;在讲述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时,可以借鉴《野性亚马孙》、《非洲》等纪录片带来的视觉效应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当然,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也要适量,在时间上要有选择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四

3 改革教学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比较多,有钱易、唐孝炎编写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周国强、张青编写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曲向荣编写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2版)》;陈风臻、于显双编写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教材的核心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各学校在教材选择上应该根据本校学科特点,结合不同专业的就业力向加以甄别

在具体的授课内容上,当曰比界性和中国刹一会发展中而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应该是主体,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破坏、传统能源枯竭等当然突发性的环境问题和新出现或者即将而临的环境问题可以有益地穿插到授课的各主要章节中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作为一所以矿业为主要特色的高等学校,能源及其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在授课内容中所占的比重会适当提高作为环境专业的基础课,适当普及一些地理力而的知识是必要的,这不仅仅因为环境科学本身就涉及到地理学,更缘于当前人类而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几乎都与在地球各区域的分布及其环境特点有关联,这其中包含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诸多研究内容例如在讲授土地荒漠化时,首先应该对1u_界范I}}和中国地域的荒漠化土地的分布有所了解,如果学生对一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没有印象,那么就只能靠死记硬背了,这显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其它专业的选修课,Y:然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非常详细,但对于熟悉地理常识的学生来说,在感知淡水资源的分布、森林植被分布特征等知识点时会更加直观_学习会更加轻松。

4 注重实践教学

环境保护是手段,可持续发展是日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又将促进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自觉保护并提高环境质量,两者相辅相成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贯穿到教学中,增加学生实践环节,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程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有助于学生从自己和身边做起,自觉养成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等良好习惯,努力改善生活不环境,进而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野生动物保护、垃圾分类回收等有益于环境、有益于刹一会的各项工作中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教学应该根据理论课程的进度开展具体地说,在大气环境部分,可以根据最新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调整内容囚,增补S0}治理系统测试的实验,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除尘设各,掌握四大除尘器的构造原理、设计规格、运行参数,比较不同类型除尘装置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水体污染部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污水处理厂,结合理论课中的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污水处理力法,现场讲解各种通用或专用设各特点及操作规范、各级污水净化工艺及污水指标的测定力法;或者安排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沼泽或人工湿地网,介绍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以及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加深学生对过滤、吸附效净化作用的理解共沉。离f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污水高史高效。更完整的讲述水处理的相关技术知识。

5 结束语

篇8:《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一、网络环境下Photoshop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 Photoshop的课程特点

Photoshop是著名的图形图像处理与设计软件, 在数码影像处理、图像编辑合成、海报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都被广泛地应用。Photoshop目前已成为中职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必修课程, Photoshop课程的特点是操作性和实践性能力要求很强。实践操作占整个教程的四分之三的比例, 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生来说尤为必要。

(二) 传统的Photoshop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讲解加上机操作的模式进行授课, 学生机械模仿教师上机题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既不能系统化学习知识, 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 更不能独立创作作品。结果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不佳。

(三)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

通过Photoshop网络教学平台, 教学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避免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学生随时可以自学和创作, 有效增强中职学校素质教育中要求的学生主体性, 形成学生学习Photoshop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教学, 学生通过教学平台可以轻松方便地享有教师所提供的各种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料。同时, 网络就是图书馆和图片库, 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网络的超链接功能获得大量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信息资料, 达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因此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改革现行Photoshop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对当前中职学校Photoshop课程教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Photoshop教学平台的构建

实现网络化教学, 关键必须有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支持, 而支撑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软件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这种资源更需要加以建设和优化。网络教学平台是Photoshop网络教学的基础。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 把大量教学资料、丰富的相关知识等信息, 呈现给学生, 学生通过这个平台, 了解学习目标和任务, 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 在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的基础上, 完成自身知识的主动构建。基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的基本思路, 在大量实践基础上, 从资源的角度设计了网络教学平台, 不但考虑了界面的美观, 而且更注重操作性和交互性的便利, 教学平台的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

三、网络环境下Photoshop课程教学的实施

网络教学环境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时空的自由性等特点。在这样一个丰富的教学环境中, 可以实现各种形式的教学工作。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好Photoshop课程教学呢?

(一) 教学目标的制定

基于网络环境下Photoshop教学目标设计时, 应考虑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规律, 学生学习应掌握什么内容, 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对于每一教学环节、主题, 也应当作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然后, 教师要将教学目标以及课程教学计划、大纲、课程教学实施细则、教学信息交流渠道等等有关教学资料告知学生并挂到网络教学平台上, 指导学生了解Photoshop课程的性质、所用教材特点、教学方法、课程的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等一系列教学信息。指导学生掌握使用Photoshop网络平台方法和学习技术, 引导学生进入网络学习的角色。

(二) 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网络环境下, 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 但不能过度依赖教材。我们以Photoshop的多领域应用为主线, 从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出发, 合理调整教学顺序及教学内容, 突破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按功能把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图像编辑、图像合成、图像校色调色、图像特效及综合项目设计五部分, 图像编辑内容主要是Photoshop工具箱中常用工具的使用;图像合成内容主要是图层、通道、蒙板的操作;图像校色调色内容主要是图像色调、色彩的调整, 即图像菜单中"调整"选项中工具的使用, ;图像特效内容主要是文字特效及滤镜特效的操作;综合项目内容主要是一些典型综合实例。如总学时为96学时, 那么按以下学时分配情况比较合理:图像编辑 (12学时) 、图像合成 (20学时) 、图像校色调色 (24学时) 、图像特效 (30学时) 和综合项目设计 (10学时) 。

(三) 教学方法的运用

目前比较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有很多, 其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适合基于网络环境下Photoshop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将要教授的内容, 应用到具体的实例制作中。案例的设计是关键。在网络环境下, 以教材为基础,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在网络平台上精心设计了与学生生活比较帖近, 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 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 不仅能使学生掌握Photoshop的各种功能应用, 而且还能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 展开想象, 制作出各自特色的作品,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例如, 在图像合成模块教学中, 设计了把自己的人像与自己喜欢的风景图片结合在一起这一学习案例。先让学生下载自己特别喜欢的风景图片, 再找出自己的各种照片, 老师围绕问题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 给出合成思路, 讲解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一起用选区工具把自己的人像抠选出来, 然后通过图层操作、工具应用合成到风景图片中。一张以假乱真的照片生成了。从而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网络环境下Photoshop教学除了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外,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还可根据Photoshop各模块内容、学生自身特点等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等。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有目的的进行"网上冲浪", 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益。合作学习法, 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 各组学生在共同案例中进行分析研究, 讨论交流, 以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项目, 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且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好, 能给老师带来很大的方便, 使整个教学过程得心应手、灵活多样,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四) 网络环境下, Photoshop教学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

1、网络环境下, 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由传统灌输式学习转变为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 这需要一个多方面培养适应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 教学情境的创设, 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将Photoshop的每一个案例作成相应的视频、有关Photoshop使用技巧或者网络上一些优秀Photoshop视频教程等等, 都放到Photoshop网络教学平台上, 学生通过Photoshop网络教学平台, 可以随意地进入各个模块, 调用各种资源, 通过独立探索学习, 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同时, 教师要充分应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将知识化抽象为形象, 将学生带进一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之中, 启发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 转变学习观念, 逐渐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为他们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2、网络环境下, 老师角色的定位

网络环境下, 在Photoshop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辅导者和协调者。具体来说,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起检查、指导、组织、协调作用。包括:课程导学, 重点讲解和答疑, 方法指导, 检查学习情况, 布置、讲评学生作品,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等。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改变旧的教育方式, 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网络环境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持久性

中职学生年龄都相对比较小, 学生的好奇心重、自制力相对弱等特点, 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基于网络环境的Photoshop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保证学生专心学习, 并保持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是网络教学应该考虑的问题。除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因素之外, 教师的鼓励督促对中职学生也起到很大作用, 以"评"促"学", 是保持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学生将完成的作品上传到网上"学生作品空间", 除了老师在网络上对全体学生的作品作出相关评价外, 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 也让学生一起参与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确保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持久性。另外, 通过定期举办Photoshop作品创意大赛、利用校园网举办学生作品展等等, 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Photoshop的兴趣与自信心, 有效减少了网络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网络环境下Photoshop课程教学, 是在完善的教学平台基础上, 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等情况下, 得以顺利有效的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Photoshop课程教学改革后, 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 起到了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作用, 将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明武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讨[J], 湖南学院行政学报2004, 01

[2]候建军,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J], 中国远程教育, 2004, 12

[3]付东燕网络教学的模式与未来发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5 9

上一篇:城乡教育事业发展论文下一篇:以精彩为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