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火光散文

2024-04-25

一个人的火光散文(精选8篇)

篇1:一个人的火光散文

一个人的火光散文

一个人的时候,可能都会回想曾经比较浮燥的那段日子。不能说当时的那种心态不好,我觉得,它至少代表过一段生命历程,代表过一种年轻的姿态。

那时的迷茫、焦急,是不能想像的。如果跨越时光几载,重新回过头来想想,如果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现在的自己是否还能如今日般自信?我想,谁都不能肯定地给出答案。翻开记忆的相册,看到有些画面是会感到疼痛的。一个人在人生中的某一个时期,孤独、无助、彷徨、一边提醒自己不要沉沦,一边试图打开命运的突破口的的一种吃力、费力、卑微的心态与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交合在一起,在心中形成的巨大的纠结,让内心承受的压力,是很难用文字描述出来的。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感谢生命中遇到的某些人,在我们最为艰难最不懂拿挰最不能取舍的时候,是他们,撇开了我存在于我们思想上的.浮燥,看到我们精神上真正存在的潜质,在我们或许一退步就永远没有今天的那时,用一种单纯的关心和朴实的语言,让我们坚定下来。让我们从阴霾的环境中慢慢见到光亮,从而一步步走出来。

走出来的路,说有几多艰辛,我不能一言概之;说是顺利通达,也不能尽此描述。只是受过的那些痛、那些伤,总会在心里结茧成疤,时不时地让心中隐隐作痛。它让我们不敢轻易拿出来晾晒。

“时光是医治创伤的最好良药。”这句话没有错。但我以为,在时光的流逝中,现实让人练就的承受能力,也是遗忘伤痛的一种方式。生活中的硬见得多了,人的心也就越来越硬;见的自私多了,人的心也就越来越自私;见的漠然多了,人的心自然也就越来越漠然;体验的冷多了,人的心就会越来越冷;受过的伤多了,人的心结的疤就越来越厚,轻易就不会再痛--

而在这样的一种锤炼中,让我最不能理解和无法释怀的,却是来自有一种人的问候。这种问候,我不能说假,更不能说成虚伪。我知道,每一个人活在这世上都不容易,每一个人肩上承担的重量都无法衡量,每一个人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迈进一步都不容易。已然太累。我不可能埋怨这种问候来得太晚,更没有资质看出你当初的为难。我只是觉得,这一种问候,它如一个姗姗来迟的春天,我们虽能感受它的暖意,却不能祛除我们身上的寒气。它总让我们像沐浴在春天里难得一见的骄阳中,皮肤被晒得很烫,而体内的凉意却又无法一下子溢出来,在这一热一冷的交杂中,我们无所是从。让我们心烦,让我们陌生,更让我们情绪起伏。我想,也许就是因为能让心痛的,绝非一般的利刃;能让心冷的,绝非一般的寒意;能让心狠的,绝非一般的失望害怕和难受;能让内心流着泪脸容还带着笑容的,绝非一般的成长和刹那间对世事的洞察!所以,这种时候来问候的朋友,就请不要责怪我们的淡然,更不要怨恨我的高傲。

因为,在你目睹我们经历这些种种的深刻体验的时候,你只扮演了旁观者。也许,你认为你的力量不够强大,不足以挽起我们疲惫的躯体;也许,你以为短暂的停滞,不足以让我们体会冷风刮面的刺痛;也许,你更会觉得,你的无视,并是不我们品尝苦涩的因素--

然而,而你不在的日子,我们只有把这些深刻的体验当成了命运馈赠的礼物。我们把这些礼物,当成了构筑人生花园的肥料,这些肥料,让花园里开出了带荆棘的花,长出了看似柔软实则坚硬的枝条。我们才得以在花朵下嗅出芬芳,在枝条下休憩的时光中渐渐长大。

那个时候,你远远地看着。看着我们柔嫩的双手被刺扎出血,看着我们一步一叩丈量出花园在心里的面积。我们多么企盼地望着你。但你的目光里,我们只看到平静、淡然。

也好。从你的平静中,我们懂得了平静,从你的淡然中,我们学会了淡然。能永远平静、淡然,也不是坏事。

所以我们不能理解当我们的花园芳香满溢,它让我们的人生因此而亮丽多姿的时候,你的问候为何又来了?

如果我们有慧眼,就能看出你的关切;如果我们有慧根,就能明了你远离的站姿;如果我们有佛的睿智,就能理解你的想法;如果我们有神明的指点,就能知晓是不是该把过去当成一缕青烟?

可惜,我们没有。

没有慧眼,不具备慧根。更说不上有佛的睿智也难奢望神明的指点。我们有的只是凡人的庸常。我们渴盼的只是凡人的真实和坦荡!

所以,请谅解,朋友。也许我们的冷漠或我们的执着或我们的武断或我们的狠心带给你难过、失落,让你或无法接受或不能理解的时候,你要知道,在冰冷的皑皑雪原里,真正陪伴我们走过的,正是那一星点一星点的火光呀!

篇2:一个人的火光散文

时光流逝,不觉历经了六十余年,许多往事早已化作云烟。但是,我总忘却不了那串微弱、幽暗、闪烁跳跃的橘红色火光。

上世纪60年代,家乡逢上连续几年的大旱灾,我那时不过八九岁,偏长在这个饥荒的年月。上面规定大人每天五两主粮,小孩二两主粮,只有添加一些野菜,勉强度日。我饿得面黄肌瘦,但是还得到村小坚持读书。

我读五年级那年,饥肠辘辘,学校也无法正常上课,因为学生要帮助大人到山里寻找野菜野果,下水沟膜螺丝棒壳,到地头捡菜叶杂粮……老师布置一点家庭作业,教学生自己慢慢的做好。白天不能上学,晚上又无钱打油点灯,故没有灯光,我的作业是无法做了。可是我那时求学心切,又很听老师的话,还爱看书,怎么办呢?

夕阳偏西了,我躺在破烂瓦屋的墙角下,呆呆的想:要是有一丝光亮,哪怕只有豆粒大的一点点微光,我就要读书、写字、做作业、温习功课。老师多次讲过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可是眼前山野茫茫一片死寂,孤独的农户何处有光可偷呢?

八月是收采桐油籽的季节。白天我也去帮母亲捡桐油籽果果。母亲用背篼把桐油籽果果背回来,堆在地坝里。我晚上就在朦胧的月光下剥桐子粒。母亲打夜工到地里收拾桐叶燃烧,看护新粮。

夜风吹来,树叶沙沙发响,坚硬的桐子壳壳刺在我的小手上发出阵阵疼痛。

母亲在远处的地里燃烧器桐叶。蓦然,庄稼地里亮起火光,还映出一个瘦小的身影。啊!那是母亲在烧野火守夜,用火光驱赶野兽,防止他们来偷吃粮食。

我痴痴的望着那堆火光,入迷的想,桐叶和柴草可以燃烧起冲天的大火。桐子可以打出油来,难道它的子粒就不能燃烧么?只要燃烧就有火光,有火光就有光明,有光明我就可以学习。母亲的火堆点燃了我对灯的神往。我突然灵机一动,抓起一把桐子仁,用坚硬的小竹签串起来,耐心加小心的把桐子仁靠近火里,让他燃烧。终于桐子仁燃烧起来,我举起它,竟然还继续燃烧,摇曳出绚丽的灯花。我大喜,激动不已,因为我发明了火光可以做灯光了。虽然那灯光很微弱,很幽暗,但是它总是驱走了我心中的黑暗,给我送来了能夜读的甜蜜。这串火光,给了我无限的`魅力。

每当夜幕降临,我就燃烧起一串桐子仁,从三五粒加长到三五十粒,可以够一二小时燃烧。一串烧完,还可以烧第二串。有时我还一下点燃三五串,让火光更加明亮。母亲夸奖我机灵,也在火光下做家务。我在这串火光的“灯”下,看书、写字、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在这摇曳、迷茫的火光影里,我读了许多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我背熟了许多名言警句……

这微弱的火光,忠实地伴着我读完小学,读进初中,还获得优异的学业成绩。我常常想:这微弱的,会被浓重的黑暗吞噬,但它却顽强的与黑夜抗争,划破黑暗;在风雨交加的夜里,这如豆的火光被吹得左右摇晃,但它总是明亮,以它小小的光亮,点燃我心中的进取火焰,照亮我求学不止的眼睛。

如今,家乡到处都是电灯,辉煌一片。即使停电,也有备用的手电照明。老伴为了我的眼睛不再加深近视,还从集镇专门买回白炽台灯。每当我拧开旋钮,那银白的光辉就挥洒在案头,我读书写作很是方便。就在此时,小时那串桐子仁的橘红色火光也在心头亮起。啊!那串如豆的火光,就是带给我最初求学的欢乐之光,是到给我最初的创造之光,是带给我人生的希望之光!

篇3:读散文集《一个人的江湖》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品读文集中的每一篇文字, 都能充分感受到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字。让人觉得作者不是用文字、用手去书写, 而是用情、用灵魂在创作。《迈过人生那道坎》中既有对手术中丈夫的焦虑、恐惧与祈祷, 又有对独自在家、无人守候的幼子的愧疚, 还有源自仿佛一夜之间长大的孩子的感动。《给儿子的信》是儿子15岁生日时, 作者献给孩子的一份独到的祝福, 以家书的方式教子, 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异样的母爱。《与时间赛跑》中, 妈妈当年为保住“我”的双腿而一路狂奔。现在, “我”也要与时间赛跑, 孝老爱亲, 传递爱心。在追忆朋友“小毕”的一组文章中, 作者对她的关心与缅怀发自肺腑, 催人泪下。作者对商场职员、鞋匠、心理辅导老师、相互搀扶的老人、外地导游, 甚至那只惹人怜惜的小狗“磊磊”, 都有着浓浓的情份, 让读者感情的世界也为之开阔。一篇篇作品如一股股清泉, 洗涤着人们疲惫的心灵, 陶冶着现代社会人们已被磨损的性情。作者像是一位圣洁的天使, 在人间播撒爱的种子。

品读作者的作品, 丝毫感觉不到粉饰或者讳饰, 而是充分体验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一种本真的生命状态。让人想到毕淑敏的《素面朝天》, 想到中国画的白描艺术。作者的为人与她的作品一样, 也是如此得坦诚与率真, 并不回避自己人性中的弱点、性格上的瑕疵。在《心灵的私奔》中, 作者写到了当年不顾家人尤其是母亲的劝阻而私定姻缘的事儿, 彼此往对方的心灵上射了数不清的冷箭, 而今乞求母亲的宽恕与谅解。在《童年》中, 作者写到了儿时哥哥放风、自己爬窗进去偷窃奶奶桃酥、饼干的事儿。这件事儿成了作者很长时间解不开的心结。审视自我, 直面内心, 虽然不是思想家, 却具有了思想的潜质与特质。文中叙述的一些糗事, 丝毫不损害作者的形象。相反, 因为她的真诚与自我“救赎”, 反倒彰显了其精神层面的高贵。

作者不满足于现状, 当生活、工作、活动的半径已经圈定, 她又在心理这个虚拟的空间, 积极地向前延伸与探索, 于是有了关于“家排”的系列文章。当故乡的山水已经萦绕心间, 于是她又带上家人远足, 既圆了孝亲的愿望, 又实现了在创作方面开疆拓土的理想。作者的生活范围在不断扩大、体验的内容与层次在不断加深:由家到单位, 到社会, 到自然;由亲人到友人, 到芸芸众生, 到小生灵。

我思故我在。一生之计在于勤。作者用思考、勤奋、作品证明着她的存在。足迹所至, 文笔所及, 她把写作融进了自己的血脉, 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证明小人物也可拥有的大情怀。通过该文集, 作者完成了生命哲学意义上的追思, 即生命应该拥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文集中的的文章有一个鲜明的写作特点, 即主体部分饶有兴味地叙事, 最后引发人生的感悟。有些感悟俏皮轻松, 令人忍俊不禁, 像“我慢慢地咀嚼着鲜香的炒饭, 心想:当年种下了一个面疙瘩, 没想到却收获了整个春天”。有些读后齿颊留香, 催人奋进, 像“因为我知道, 长夜过后, 迎接我的, 将是黎明的曙光, 喷薄的日出”, “生活, 永远是值得期待的。只要有梦, 就会有梦圆的一刻”。这些人生抒怀好比音乐作品的主旋律, 反复咏唱, 增加了作品的厚度。能够引人共鸣、启人心智的作品是好作品, 该文集具有这个特点。

新闻人的职业特点, 让作者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和使用能力。优美隽永、细腻抒情的文字, 更像一只温柔的小手, 熨帖着读者感知的心灵, 像“街上静静的, 昨夜喧嚣的叫卖还不曾醒来”, “其实, 快乐, 就是一颗敞开着的心”等。

篇4:一个人的火光散文

关键词:生命体隐喻;人文关怀;伤怀之美;气象隐喻;人性温暖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中的一朵奇葩,以女性作家特有的丰润笔触和细腻情感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用朴素而高贵的作品勾勒出一个属于她, 也属于读者的纯美清新的精神世界。她是国内唯一一位获得三届“鲁迅文学奖”,两届“冰心文学奖”,以及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还获得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迟子建的作品引人注目,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坛。这一不争事实不仅代表着其个人作品的成熟,也是女性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成熟。《迟子建散文精品赏析》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评介,“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报告文学、戏剧等文学诸多样式中,女性在散文创作上似乎有着天生的亲和力。相对于男性,女人更富于感性”[1]。女性作家流露的敏感天性和独有的审美追求,的确是迟子建散文作品的一大亮点,但并不是全部,甚至不是其最主要的部分。迟子建在接受《文化访谈录》栏目专访时曾谈到,她认为朴素是写作的最高境界,人性的本善,当如温泉一直贯穿作品的始终,即使现实中的苦难会“让作品长一点皱纹”,但忧伤的背后不是绝望,而是温暖与本真[2]。

苏童对迟子建的作品做过这样的评价,“迟子建的小说构想几乎不依赖于故事,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个人的内心感受折叠而来,一只温度适宜的气温表常年挂在迟子建心中,因此她的小说有一种非常宜人的体温[3]”。相比给她带来盛誉的小说,迟子建的散文毫不逊色,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洋溢着率真自由之风。另一位女性作家顾艳写道:“她的散文透着大自然与人物和谐之美的气息,气息中那些个忧郁的灵魂,宛如唱着一首首凄伤优美的歌。迟子建有很好的艺术感觉。诗思中的宁静,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北国雪天的风情画。冷色调中,有着融融的暖意”[4]。可见,在其作品唯美的艺术形式背后,是真挚醇厚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显,也是哀愁博大的艺术气质的流淌。这一切主要是通过其散文作品中丰富的隐喻意象得以抒发和彰扬。

一、生命体隐喻体现的人文关怀与伤怀之美

迟子建的语言独具伤怀美感,饱含深切的人文关怀,用忧伤而不绝望的笔触准确还原了自然与本真。其作品中选择关注的对象多为细小的昆虫和鸟类,以及与人类共处的家畜,如鸡鸭、猫狗等。比如《逝川》中会流泪的鱼,《雾月牛栏》中因为初次见到阳光、怕自己的蹄子把阳光踩碎了而缩着身子走路的牛,以及《北极村童话》里的那条名叫“傻子”的狗。通过人与自然界的动植物之间的生命体互喻, 她把人们生活中自觉不自觉的感悟实现为感性的文字。

这些生命体隐喻的喻象可以细分为三类。首先是以人的精神和情感喻指低等的动植物属性。比如《鹤之舞》中的丹顶鹤,其寿命大抵与人类相等,在作者笔下,它与我们一样能感受世间的荣辱和兴衰,也因此成了“最具沧桑感”的鸟。一只鹤去了,另一只绝不再寻觅伴侣,这就体现出它们“对爱情格外忠贞”。它们甚至比人类还要来得高明,“它们才是大平原的主人,而我们,不过是匆匆过客”[5](21-22)。《动物们》中的家狗黑子,长得丑,而且走路一瘸一拐,所以在作者笔下,它被视为“严格意义上的残疾”,但它的心并不丑,总用一条腿帮回家的鸡顶住小门,颇有“绅士风度的样子”。黑子死后,作者慨叹它就像“旧时代的小媳妇,即使遭受了天大的委屈,也会忍辱负重地陪伴主人过下去” [5](81-83)。

与之相对,迟子建散文中也出现了大量以低等动植物的生物属性喻指人类行为的意象。最典型的是散文《废墟上的雄鹰和蝴蝶》, 从标题上看即蕴含高度凝炼的比喻,通篇饱含生动鲜明的喻象。“废墟”具有双重涵义,既喻指墨西哥旧文化,也映射女画家卡洛伤残的身体,为整个文章奠定绚丽而苍凉的基调和背景。“雄鹰”喻指里维拉,这位诗人又高又胖,和他娇小玲珑的妻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被人形容为“大象和鸽子的结合”。为了复兴墨西哥文化,他“像雄鹰一样在旧文化的废墟上翱翔,以强健的翅膀,搏击出一片幽深广阔的艺术蓝天”;而卡洛如“轻灵的鸽子”,又如“凄美的蝴蝶”,用画笔把自己残损身体的废墟“血淋淋的解剖开来,坦然而醒目地呈现给世人” [5](51-52)。

除此之外,作品中也不乏低等动植物之间的互喻,通过对它们之间共同的生物属性和共通蕴含的剖析,营造出新奇独特的修辞效果,也提供给读者全新的认知体验和视角。在《年画与蟋蟀》一文中,蛐蛐儿待在阴湿的水缸旁边,入夜后的响亮鸣叫,是“像夜莺一样亮开歌喉” [5](98)。《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受到香气的吸引,一次一次试图爬上佛龛,可总是循环往复地失败。最惨的一次它从两尺来高摔了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

迟子建散文中生命体隐喻的大量使用,不仅是为了客观描摹自然界万物的形态,更有对自身情感和主观世界的剖析。如她本人所说,童年中围绕着的,除了亲人,最多的就是动物和植物。迟子建自认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而来的。比如从衰亡的动物植物身上,看到生命的脆弱,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从这些人和事物身上,作家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她成年以后的世界观。哲人曰人类无一例外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万事万物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类也不例外。迟子建通过对各种生命存在体的互喻诠释了这一新的世界观,这种强烈的物我一体、物我合一的价值诉求,鲜明的万物有感、万物有灵的生命论,使她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人世间生死情爱的关照,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漫溢着对自然界的崇尚敬畏和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和肯定。

二、气象隐喻体现的天人合一观和人性温暖

迟子建的文字并不总是徘徊在记忆的后花园中,对于现实她也给予一样热情的关注。她的诸多散文游记,不仅使人领略到了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而且往往从简单的现象透析出人生的哲思。她“以文学的方式将个人的经验融化到大千世界之中,超越了冰冷的道德判断,让我们在光明和温暖中获得了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6]。

除了各种生命存在体,在迟子建散文中出现最多的是自然气象。文如其人,文风大气沉着的迟子建有着北方人爽朗率真的个性,她每年都有几个月要回到漠河北极村,沉浸在故乡的山林雪原中,远离都市喧嚣。她的作品中记载了故乡种种奇异的风景,譬如劈天盖地的大雪、轰轰烈烈的晚霞、波光荡漾的河水、开满了花朵的土豆地、秋日雨后繁星一样多的蘑菇、在雪地上飞驰的雪橇、千年不遇的日全食等等。日月星辰、风云雷电以及雨雪风霜,都是作家笔下最钟情的描摹对象,使她的写作洋溢着丰沛的活力和激情。

最频繁进入作家关注视野的是故乡的风雪。这雪不是常人眼中的寒冷、僵硬和冰冻的代名词,而是北方黑土地的魂魄。在《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一文中,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描写霜雪:季节已是春天,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哪怕白天走了,逢到寒夜又回来,直到四月底才“彻底丢了魂儿”[5](1-2)。在《上个世纪的飞雪和溪流》中,作者感叹大兴安岭的雪是一年比一年小,风是一年比一年大,通过两个老者的交谈回忆起上个世纪雪是多么的频繁,多么的“恋人间”,常常是“闷着头下了一夜”。在她看来,冬天要有冬天的样子,夏天有夏天的样子,风霜雨雪交替而来,那才叫好日子,所以在作家的心里渴望政府能采取有力的措施保护备受摧残的林地,幻想在新世纪的曙光中,飞雪能“带着重回人间的喜悦,妖娆地起舞和歌唱” [5](130-132)。无独有偶,在《风雨总是那么地灿烂》中作者描述了与母亲的回乡旅游,在途中她体会到“其实风雨也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甘霖,它可以升华苦难、化解悲伤,教人以慈悲心对待尘世的荣辱。人生哪有一路的晴朗?波折起伏,最能修习心性;动荡颠簸,才会大彻大悟 [5](58)。”

自然界的天体,尤其是日月和星辰,在迟子建的笔下也饱含着温情和诗意。在《雪山的长夜》中,作者描写在故乡失眠的冬夜里,大自然抚慰了她失去爱人的痛苦,“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5](34)。而《萨尔图落日》里北方荒原的落日,则带着凌厉的气势和一股豪情,趁它“在人间最后的舞蹈”,把通身的光华都爆发出来,“落得朝气蓬勃、激昂澎湃,欣然与黑暗赴约”!彼时作家和爱人在列车厢里沐浴着暖融融的夕照,就仿佛被泡在蜜中一样。只是在不久后,爱人因事故永远离去,荒原上的落日,就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那不朽的落日,宛如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我最美的岁月”[5](23-24),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生活总是以残损的形式表现出与理想状态的距离。好在作家以温情的笔触,以及以不屈构筑起的勇气和信念,让我们在苍凉晦暗之中读出了对人性的悲悯和对神性的渴望,让我们看到了比阳光还要灿烂的精神的光辉。

作家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她的故乡、与她所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对这些所知所识的事物的认识,常常是喜忧参半。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潮起潮落,在她看来既象征着悲伤和苦难,也喻示着升华和化解。只有以慈悲心对待尘世的荣辱,才能领略风雨中的灿烂。迟子建笔下的温情和诗意,并不是对残酷现实的软弱回避或是简单的诗情画意,恰恰表现了作家的人性关怀和写作伦理。迟子建作品中的哀愁,不是颓废、腐朽的代名词,也不是被苦难丑恶推向白热化的戏剧冲突,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7]。而真正的温暖,是从苍凉和苦难中生成!身处“贫乏时代”的人们正是从她的作品中去感悟天人合一的精神栖居,以及追求自然本真的人性温暖,这些闪烁着光芒的东西,比批判针砭更能够给予人们挣脱阴郁的希望和勇气。

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8]。作者以物作比,把悲伤的情意融合在特定的自然物象中,使之成为感伤情怀的载体,写景与抒怀浑然一体,凝结着作者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使抽象的天人合一观和伤怀之情表现得具体可感。

三、结语

哲学家洪堡特曾这样论述语言、世界与人的关系—“语言介于人与世界之间,人必须通过自己生成的语言并使用语言去认识和把握世界。语言记录下人对世界的看法和存在于世的经验,加之又有自身的组织和规律,于是它逐渐成了一种独立自主的力量,一个相对于使用者的客体,或者说,成为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每一具体的语言都是这样的一种‘世界观,它源于人,反过来又作用于人,制约着人的思维和行动”[9]。

正如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授奖词所评价的一样,她的作品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这位来自极地的黑土地的女儿,选择了她作品中最常见的生命体喻象体现人文关怀与伤怀之美,气象隐喻体现天人合一观和人性温暖,“运用联想、想象作为刻画形象的主要手段,使之成为形象思维翱翔的翅膀,以具体可感的画面的描绘,多方面地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因素。写透事物所蕴含的本质意义,对理性美进行探寻、升华”。正是凭藉丰富的隐喻意象,她的散文抒发和塑造了哀愁博大的艺术气质和精神境界,一如苍凉背后的火光。

参考文献:

[1][4]顾艳选编.迟子建散文精品赏析[M].学林出版社,2006:1-5.

[2][7]迟子建专访.中央三台《文化访谈录》,2010,1,4.http://space.tv.cctv.com.

[3]苏童,迟子建:一种叙述的信仰[N].羊城晚报,2007,2,16.

[5]迟子建.迟子建散文[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4.

[6]梁海.诗意与温情——读《迟子建散文》[N].人民日报,2009,12,24.

[8]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2.

篇5:一个人的火光散文

出国前,我爸妈家人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要和同学紧密联系,不要落单。但是吧,我这么多年,一个人习惯了,还是喜欢一个人做事。自己做饭,尽管做的很不好。自己坐车,尽管自己总爱坐错车。自己生活是很不容易,有很多问题要自己处理或是寻找帮助。但是自己生活的自由是不会被剥夺的。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用和同伴商量,想吃什么,自己动手,想看什么,自己去寻找……都有优点和缺点,但是因为我习惯独来独往了,所以在德国还是自己混迹江湖。

这个周五去奥地利,同学问,就你一个人去!!是的,就我一个人去。那你不怕……我怕有什么用,我怕该来的就不来了嘛?!同学无语。我无语。是的,我是一个女孩子,我应该找个伴,男的也好,女的也罢……但是,内心的那份倔强就是容不下别人这样的看法。是的,我要自己一个人去周游欧洲,没有任何羁绊,去刺激自己逐渐麻木的神经,想再次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人性的美和这个世界的美。

窝在自己的卧室里面,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是很简单舒适,但是心中的那点仅存的血性都要被柴米油盐销蚀掉,我可以比任何人都保守都恋家,但是既然我豁出去跑了这么远,我就没打算再回到自己原来的那个蛋壳里。我不是逞能,我只是想在多年以后把这些旅行整理成一份完整的寻找自我和寻找风景的独家回忆,仅此而已。非洲南极去不了,但是欧洲这一片土地,我想自己踏过,自己回味。

德国人说,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我不想收获什么意外惊喜,我只是很想在漫长的路上给自己时间去认知和思考。跟着自己的脚步,去探寻最简单的.幸福,和最美丽的景色。

我要准备好行李启程了,谢谢关心我的家人和朋友,为我祈祷平安就好。我的旅行,会有你们的故事陪伴,所以我不会孤单。放心吧。

篇6:一个人的山路散文

我常常一个人走路,但是一个人走东山却是第一次。

宣威有在过年时节上坟的习俗,所以我们大年初六到东山顶上去的看安息在那里的父亲。车在黄色与青翠的山峦间慢慢向上行驶,看着窗外的景色,我突然决定回来的路上我要走回来。

我把这个决定告诉母亲、弟弟与羊,结果他们没有一个人愿意与我同行。可恶的懒羊羊为了早些回家打游戏,他嬉皮笑脸地说:“妈妈加油,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

上坟回来,我如愿地在山顶检测站下了车,带着一瓶核桃乳,看着车子载着我的亲人们消失在一个弯道里。

我抬头看了看不太热烈的太阳,很好,略有些阴沉的天气最适合走路,而薄薄的阳光刚好又让我不觉得寒冷,于是我迈开腿,开始出发。

说实在的,一个人走在山间公路,虽然来往的车辆不断,却还是有些忐忑。原因就是几年前师傅曾经对我说:“有一次我和媳妇上山找野菜,结果后面紧紧地跟着一辆车,幸好我对山上非常熟悉,几次加速后就甩开他们了。你常常带着儿子走东山,一定要注意安全。”

我从小就是被吓大的,被他吓得我两三年都没有好好地走东山。每次回家,我都看着那巍峨的`东山暗叹:好想去走走。现在终于实现了心愿,我心一横:管他的,我手里的核桃乳不喝了,拿着就当遇上意外的武器。

当我把心放下来,山上的一草一木就开始对我展现它们的魅力:看似枯了的树枝上,挤满了小小的芽苞;有一些我叫不出名来的花还热情地绽放着。

在初春的山上,冬天的痕迹还在残留着,基本上看不到什么新的植物生命,更多的都是常绿耐寒的植物点缀着,不至于上整座山都显得那么荒凉。

荒凉?走着走着,我突然被自己的想法弄笑了。我到底有多了解冬天呢?难到就因为一些枯枝败叶和深暗的褐色就以为冬天是荒凉的?难到就是因为寒冷冻坏了怕冷的花草就认为冬天是荒凉的?难到是因为收割了的庄稼让土地裸露就认为冬天是荒凉的?

惯性而从众的思维会让人看不到更深处的东西:比如那些看改荒凉的土地。就算来年没有人播种,山顶上那一片松软的地里肯定会长出一些叶子如剑的杂草;也会长出一些芨芨菜,再开出一朵朵白色而微小的花朵,然后晒一个夏天的太阳,结果出饱满而丰硕的种子,成熟了就裂开来让风带着走种子四处播撒,进行一下轮的传宗接代。

大自然孕育的整个过程几乎都看不到,因为它们在冬天里,在土地的深处,只有春天来了,睡了个饱的生命们才开始会舒醒,才开始焕发新一轮的生命光彩。

短短的六公里路,就在我一路的胡思乱想中走了下来。在几个至高点,我紧紧地贴在水泥护拦上,放眼看着远处的金月湖与宣威城。薄薄的雾霾盖在城市的上空,一切都不清晰。在这些不清晰里,有我进城路上看到的桃花,李花和油菜花。

我有些庆幸懒羊羊没有留下来陪我走,和羊在一起时我固然能指点他看看江山如画的另一面,但自己内心深处肯定就不能够与寂静的东山作一个交流。

这么一个半小时六公里的下山之路,就如我不再认为一个人是孤寂一样,我也不再浅薄地认为冬天是荒凉的。在这段路程里,我忘了师傅的警告,只是满怀喜悦地着着山上的一切,包括碎石与被往年山火烧焦的树木。

我的脚步并不沉重,我遇到一个这样夸我的护林员:“你走这么远,怎么看起来还这么有精神?”

篇7:一个人的美好散文

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在雨后的黄昏,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街道里,空旷无人的草坪中,有点潮湿的露珠,还有丝丝吹来的晚风。林荫道旁的古楼,密密麻麻地交织着爬墙虎,仿佛能遮住一切。暗淡冰冷的石板路上不知何时,悄然覆上青苔。

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在布满细细沙砾的沙滩上漫步,海里的小螃蟹咕噜噜的冒出来,一会儿又不见了踪迹。一个个堆起的小沙丘形态各异,透着机灵,带着暖意。有时将小脚丫儿调皮地踩在软绵绵的沙子上,然后一溜烟跑走,心里像做了坏事般的窃喜。我会拾遍沙滩上最美丽的贝壳,给它串起漂亮的项链。

一个人的时候,我会在春花烂漫的时节里采撷漫山遍野的酸枣,果肉香甜,放在嘴里齿颊生香,有时候一整天静静地坐在竹子编就的凳子上,看着天,吃酸枣,感受阳光如此强烈的依附在我的发梢,感受天空如此纯净的铺陈在我的眼角。

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坐在湖畔,将白嫩的脚丫儿缓缓伸入水中,一缕清凉,少许水花,简单,惆怅。丝丝微风柔柔的抚摸着面庞,顽皮的鱼儿从脚边掠过,只留下层层涟漪。

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穿行于清净的巷子,层层雾气如薄纱般覆在砖瓦之上,瓦檐上的雨水滴滴答答像断了线的珍珠,那清脆婉约的声音有如青葱岁月中的音符,把无声的过往弹唱。每逢落雨,我会撑把小红伞,穿着淡蓝色长裙,缓缓踱着步子,从巷口到巷尾,那些铸刻在心底的爱情,一如昨日的雨丝,飘飘洒洒过后,只留下落了灰的枝桠。

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走到高高的山丘上眺望,彩色的云朵泛着柔和的光亮,簇簇不知名的花儿竞相争艳,野草和芦苇随风摇摆,吹进岁月的浮光中。

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写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文字,总觉得文字,是从江南的水乡跋涉而来,带着一抹如莲花般月白的明媚,带着一缕柔和婉约的哀伤。与文字的相遇就像与一段尘缘擦肩,邂逅了温暖,触碰到安稳。我从来都知道,自己是深深依赖着文字的,因为文字是美妙而多情的,一个人的时候,曾写了那样多的字,记录着过往,铸刻了年华。正如桥上的人在看风景,而我在看你一样,有时候我甚至分不清是到底是我创造了文字,还是文字铸就了我。一切,不过是一个缘字,一念起,万水千山。

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月下漫步。置身于月明星稀的.夜,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星星,有的像一盏明亮的灯,有的像闪动着的眼睛,大小不一,或明或暗,将我带入一个明净,幽远,梦幻的世界。感受着一轮明月带来的光辉与皎洁,漫无边际的随想慢慢拉长,嫦娥奔月的神秘传说,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充斥着我的脑海,任思绪如潮水般蔓延,感慨万千。如果我的心能如月光般晶莹通透,不含一丝杂质,那么此刻我的哀愁与心事都会随着这朗朗清晖一扫而空,留着的只有澄澈,透明,和不染纤尘。

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坐在一片辽阔的草地,一眼望去,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暖暖的阳光照射下,草地上颗颗珍珠般的露水,闪烁着五彩的光芒。大大小小的水洼,每逢落雨便连成一片,顺势而生的水草品种颇多,掩映着无边翠绿。哦,还有那遍地野花,满目缤纷鲜艳,美丽芬芳,虽然不起眼,却是别有一番沁人心脾的舒畅。

一个人的时候,我曾经到过大明湖赏莲。睡莲,那么的美,有如一个温婉可人的女子,含着娇羞的笑容,楚楚可怜,让人心生爱惜。满池的幽香衬着你的精致,红的,白的,彩色的,开出万紫千红的惊艳,点缀着滚滚红尘。可它呢,依旧是轻轻浅浅,圣洁无声,遗世而独立,静守一份安宁与淡泊。只是望着你,便将三千烦恼抛在尘世中,独独存着一丝了然的从容。

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读雪。雪是茫茫岁月中不能抗拒的寂寞,它从冬日的尽头走来,飘逸的身姿将风干的记忆萦绕,在流年的缝隙里看心事随风而去。厚厚的雪地,洁白的冰凌,那种刺骨的真实感将我沉沉睡去的心惊醒,远处暗哑枝头残留的几片雪白,苦等一剪寒梅的待放,期待沁人心脾的飘香在空旷的山路中摇曳。雪,如鹅绒般轻盈灵巧,又如女子般婀娜多姿,柔软细腻,随风飞舞着,一朵朵落在大地,洒落人间,带着几分仓促,却始终如云一般白,如此晶莹,剔透,还夜晚一个净洁的面容。

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回忆,时光在双鬓斑白之前一步步迈向深沉,覆盖了一场短暂盛大的芳华。窗外雨和阳光交织着,也是这样一个暖阳浓烈的天。你的无奈,我的转身,演绎了一场失之交臂的故事,眼泪在掌心中开出枯萎的花朵,反反复复,不知落归何处。从前我的文中总有你的身影,如今却也模糊不清,后会无期。一场美丽的蜕变,一段无缘的相逢,多少过往铺成万千心事,就此让自己沉沦在这醉人的静寂里,再不惊扰红尘,安于平淡岁月。

篇8:远处的火光

“好啦, 谢天谢地!”我高兴地说, “马上就到过夜的地方啦!”

船夫扭头朝身后的火光望了一眼, 又不以为然地划起桨来。“远着呢!”我不相信他的话, 因为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 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 火光的确还远着呢。

这些黑夜的火光的特点是:驱散黑暗, 闪闪发亮, 近在眼前, 令人神往。乍一看, 再划几下就到了—其实还远着呢!

现在, 无论是这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 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 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在这以前和在这以后, 曾有许多火光, 似乎近在咫尺, 不止使我一个人心驰神往。可是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着, 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 必须加劲划桨……

然而, 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上一篇:浅谈班主任角色的转变下一篇: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