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2024-04-16

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精选6篇)

篇1: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辛市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xx区委、区政府对辛市长和市政府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把xx区服务业发展的情况大家简要汇报一下。

一、我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服务业对推动经济总量扩张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xx区地处潍坊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城市基础设施完备,三产服务设施齐全,发展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省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城区工作实际,大力实施“商贸兴区”战略,有力推动了服务业的繁荣发展。200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亿元,增长15.7%。今年1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0.2,比去年同期增长19.1;1-4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31.9,同比增长19。全区服务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张,产业地位显著提高。“十五”以来,我区服务业保持了稳定增长,促进了全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扩张。到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九五”末的6.13亿元增加到17亿元,年均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8亿元,是“九五”末的2倍。2005年新增的税收中,服务业贡献率达70%。服务业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是市场建设进度加快,商贸流通体系日益完善。近年来,共改扩建各类市场36处,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大型市场达到8处,2005年全区市场交易额达到113亿元。纺织品批发市场总占地70亩,经营业户600余户,市场年交易额达到30亿元;潍州路十里汽车长廊占地1500亩,汽车销售企业近200家,年交易额达50多亿元。商业网络日趋健全,消费环境不断完善,全区商业网点达5150多个,营业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达到62处,其中超10000平方米的大型商业零售场所6处。

三是专业街路开发力度加大,路域经济进一步繁荣。近几年,我区结合街路改造,加快了路域经济开发建设。目前,正式投入运营的商务楼宇达到19座,建筑面积33.2万平方米,入住企业达1200余家,年缴纳税收过千万元。已有7条街路初具特色:通济门电子街以经营电子通讯产品为主,经营业户约100户;行政街以经营布匹、服装为主,营业户210余户;文化路北段以餐饮娱乐服务业为主,经营业户发展到76户;潍州路中段以友谊商场、新春天购物城为依托,原创:http:///形成精品服饰为主的商业带,经营业户40多家;鸢飞路中段以电子科技市场为依托,形成电子软硬件商业带,经营业户40多家;四平路北段餐饮、娱乐服务网点50多家;友谊街以休闲餐厅、特色小吃为主,初具美食街规模。

四是房地产开发步伐加快,城市居住环境有较大改观。建区以来,全区不断加快农村城市化和旧城改造进程,房地产开发投资逐年攀升,开发水平和档次不断提高。建区以来,累计投资25.7亿元,建成了舜都花园、名门世家、世纪花苑、阳光外滩等一批中高档住宅小区,累计开发面积300万平方米,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房产交易中介机构也随之涌现,目前全区共有房屋中介公司50余家,从事房屋买卖、租赁、置换等业务。随着大批住宅小区的形成,社区服务业逐步发展,全区社区服务网点发展到2600多个,主要从事社区卫生、保安、清洁、绿化等服务。

二、下步规划目标和打算

结合xx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城市化、现代化为依托,按照“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强功能”的思路,努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特色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建设立足市区、带动郊区、辐射周边县市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

围绕“建设现代化中央商务区”这一目标定位,综合考虑现有基础和产业优势,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潍坊市的“五大中心”。即按照“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适度集中、功能完善”的原则,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流通方式,突出抓好大型商场、超市和商业网点以及市场建设,努力打造商贸流通中心;改造提升现有商务楼宇,加快建设专业楼宇,积极培育引进一批金融、保险、证券等企业总部、财务总部,努力打造金融商务中心;倡导文明现代、健康向上的消费方式,繁荣发展假日经济和夜间经济,引导建设大型休闲娱乐场所,努力打造休闲娱乐中心;大力

发展信息咨询、中介代理、法律服务、财会审计、电子商务、教育文化等新型业态,拓展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努力打造智力服务中心;以服务居民、增加就业为目的,积极开展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发展养老、托幼、家政、医疗等面向社区的社会化有偿、低偿服务,培植一批社区服务企业,努力打造社区服务中心。

按照上述发展目标定位,就全区面上而言,近

期重点在“三区”、“九街”、“三河”建设上下功夫。

(一)做大做强“三区”。一是泰华商业区。在东到潍州路、西到白浪河、南到民生街、北到福寿街区域内,以世纪泰华、三联家电、友谊商场和银座购物公园为依托,做好盘活做大文章,规范提升行政街、南大街、电子街等商业步行街,逐步形成点线面结合、大中小型店面并存、高中低档商品互补的全市最繁华的标志性商业购物板块。二是城南市场区。以潍州路、宝通街、健康街为框架,以纺织品批发市场、汽车交易市场、北王电器数码港等骨干市场为基础,借助汽车站、火车站和飞机场的集散效应,沿路两侧继续大力发展体现城市特点、档次品位较高的专业市场群和物流配送中心。三是东苑金融区。以四平路和胜利街为框架,以现有的几大银行为带动,集中开发金融保险专业楼宇,吸引一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在此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形成以银行、保险、证券机构为主体,担保、信托、租赁等多种形式,国有、股份、民营多种成分共同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将该区域建成全市最集中、最活跃的金融服务中心。

(二)培育繁荣“九街”。即培育繁荣四平路餐饮美食、文化路文化休闲、潍州路汽车汽配、虞河路休闲娱乐、福寿街品牌购物、樱前街咖啡酒吧、行政街精品服饰、民生街家用电器、友谊街民俗旅游产品等九条特色街。

(三)完善提升“三带”。借助市委、市政府大规模投入、高规格改造虞河、张面河、白浪河的时机,充分利用“三河”滨水景观带的提升拉动作用,沿河两岸搞好休闲、餐饮和娱乐场所的培植,增加商业服务、休闲娱乐和健身游览设施,在提升人气的同时,进一步聚集商气,将其打造成为景色宜人、功能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集文化、艺术、购物、旅游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带。

重点抓好六项关键措施:

(一)抓好科学规划。把搞好规划作为首要环节,保证服务业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向前发展。一是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规划问题。既要遵循全市总体规划,又要积极作为;既要主动与全市规划搞好衔接,又要运用自己的思路突出本地服务业发展的特色,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影响和纳入全市规划,争取市直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二是用超前的眼光搞好阶段性发展规划。发改、统计、财政、贸易、三产等部门分别精干力量,组成专门班子,全面搞好调查摸底,认真分析服务业发展趋势,组织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全区“十一五”规划,研究拿出符合我区实际的服务业发展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明确每个时期的用力重点,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推动服务业有序发展。三是用科学的方法搞好功能布局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根据功能分区、产业依托、人文基础和资源状况等不同条件,对我区服务业进行合理、科学的布局定位,明确每个区域、每条街路的发展重点,搞好集中引导,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和不良竞争,推动服务业的集群发展。四是以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单体工程规划。所有单体项目设计,都要坚持高标准、高境界,既要突出实用性,又要追求艺术性,力求建就建亮点、出就出精品,让每个工程都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

(二)抓好载体建设。要认真克服土地、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下大决心、用大气力加快载体拓展,推动服务业发展向立体要空间,向高度要效益。一是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把城中村作为载体建设的最大潜力,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推进市场化运作,按照“双赢”的原则,大胆借助外力搞好整体改造开发,最大限度地留足服务业发展的空间。中上虞、李家等已开工的村,进一步增加人力、物力和投资,加快改造建设进度;北王、马少野等未开工的村,集中力量加大拆迁力度,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尽快完成拆迁安置,及早进行开工建设;草庙子、前栾等未完成总体论证的村,加大手续办理力度,加快规划论证和方案报批步伐,力争年内所有城中村完成总体论证,一半以上的城中村全面开工。二是加快商务楼宇建设步伐。规划建设一批大型楼宇,确保年内楼宇总建筑面积达到110万平方米,有效承接服务企业的入驻;改造提升一批现有楼宇,进一步完善配套,提高档次,加快繁荣;平整打造一批特色楼宇,通过明确定位,合理引导,提高商务楼宇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三是加快退城进园、退政还商、退居还商步伐。对辖区占据繁华地段的工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场所和旧居民楼区等,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加快向园区和城郊搬迁步伐,腾出黄金地段搞好土地储备和集约开发,努力盘活现有资源,让每寸土地实现最大产出,发挥最大效益。四是加快“农改超”步伐。对早春园市场、南下河市场等旧农贸市场搞好改造提升,建设一批配套型百货超市,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方便群众生活。

(三)抓好项目建设。一是引进一批大项目。围绕服务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利用各种招商活动搞好项目的包装推介,瞄准国内外的规模大、实力强、管理先进的大企业、大财团,多形式促进合资合作,力争年内引进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引进一批企业公司总部、金融保险总部、贸易总部和研发总部,引进一批投资大、档次高、辐射力强的综合性服务业设施,带动全区服务业的上挡升级。二是做大做强现有项目。对北王国际数码港、盛世豪廷、香格里晶座、东盛广场等在建项目,要落实“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安排专人盯紧靠牢,昼夜奋战,争取早日竣工投入运营。对恒易星河国际轻纺城、北王国际车城、书香苑等已基本建成的项目,切实加大二次招商力度,加快业户的引进入驻,尽快启动繁荣,及早发挥效益。三是提高项目的投资回报。对已运营达效的项目,强化税收意识,尽快与企业搞好衔接,确保纳入属地管理。

(四)抓好环境建设。在全区上下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把优化环境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生命线来抓。一是放宽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只要不搞“黄赌毒”和违法经营,一切都要放开搞活。在严格落实上级有关政策基础上,结合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保障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关于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的若干意见》,为全区的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对重大服务业项目继续落实“一事一议”措施,确保以比周边地区更加优越的环境提高招商吸引力,抢占发展的先机。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大力强化各级各部门的服务意识。在行政审批上,进一步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效能。在服务管理上,每个区直部门都要根据自身职能,研究出台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并公开承诺抓好落实。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学习借鉴沈阳等地的做法,本着“先繁荣后规范”的原则,实行定期联系制度,多给予服务支持,避免随意性检查,原创:http:///对经营规范的大型娱乐场所,公安、工商等部门探索实行挂牌保护措施,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营造诚信环境。以“诚信xx”建设为契机,重点推进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引导业户诚信经营,进一步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努力打造“经济安全区”。

(五)抓好宣传引导。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服务业发展动态和有关政策,全面提高全社会对服务业的认识水平,破除“重一二产业、轻服务业”的思想,树立“活力在流通、繁荣在三产”观念;破除传统的消费观念,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消费;破除陈旧的择业和创业观念,调动人们从事和兴办服务业的积极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广泛重视、参与、发展服务业的良好局面。树立“一盘棋”思想,着力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界限,结合各自职能,找准切入点,努力支持服务业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六)完善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街道、部门千分制考核办法,加大服务业考核力度。街办突出考核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例,部门突出考核服务业招商引资实绩。加强督查调度。严格按照考核办法,对服务业发展实行月季调度通报、半年观摩点评、年终综合评比制度,并将督查情况量化分值,纳入全年服务业考核总成绩。严格兑现奖惩。对全面完成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的街道部门,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奖励,对推进工作不力,目标任务没有完成的,一律取消评优资格。对服务业发展没有起色的单位,严格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篇2: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金凤区人民政府(2010年4月7日)

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金凤区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调研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就金凤区服务业发展情况作一汇报。

一、正视区情,顺势而为,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

金凤区行政区划东起唐徕渠,西至包兰铁路,南接永宁县,北临贺兰县,区域总面积353平方公里,辖2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在册人口22.6万人,城市化率达85%。金凤区地处银川市中心,地理位臵优越,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优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辖区人口增速较快,区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银川市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城市休闲娱乐中心区,是银川市建设“两宜”城市的主战场。金凤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辖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使得金凤区发展服务业的形势刻不容缓。

近年来,金凤区党委、政府立足区情,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特别是2007年银川市制定《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以来,金凤区认真贯彻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区位环境优、潜力大、势头快的发展优势,以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为导向,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产业集聚,突出发展总部经济、商贸物流、现代服务、房地产、旅游等重点产业,加快服务业升级步伐,服务业呈现出了结构不断优化、层次稳步提升、规模迅速扩张的新发展格局。

(一)突出规划引导,狠抓项目落实,创优服务业发展环境。一是抓好规划。按照银川市服务业发展规划,高标准、高层次编制金凤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制定了《金凤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总部经济暂行办法》等文件,提出服务业发展“5111”计划。即:服务业要在5年时间内,建设1个市级商业圈(金凤区区域商业中心),打造10大品牌(精品购物品牌、高档酒店品牌、商贸物流品牌、金凤住宅品牌、金凤餐饮品牌、运动休闲品牌、软件动漫品牌、会展演出品牌、总部商务品牌、特色街区品牌),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二是狠抓项目落实。围绕服务业发展“5111”计划,筛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项目,列入金凤区党委、政府重要工作事项。在购物方面,引进投资8亿元的拉普斯水上购物城项目,投资30亿元的金凤万达商贸广场等建设项目;在酒店建设方面,引进凯宾斯基酒店、万达艾美特等五星级酒店等建设项目;在商贸物流方面,引进新华百货物流配送中心、德国啤酒坊等项目;在住宅建设方面,引进宝湖湾、森林半岛等房地产项目建设;在餐饮品牌方面,引进东港明珠、东宇海鲜等大型餐饮项目;在运动休闲品牌方面,启动颐和生态园等建设项目,培育森林公园、览山剧场等10大旅游景点;在软件动漫方面,引进用友软件等软件开发企业25家;在会展演出方面,成功举办宁洽会、房车博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20余次;在特色街区建设方面,培育建设了上海西路穆斯林用品及手工艺制作一条街、鲁能陶然水岸渔人码头酒吧街等10条特色街区。截止目前,金凤区共引进各类服务业项目46个,总投资65亿元,其中投资上亿元项目30个。三是创优服务环境。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服务业发展政策。每年安排服务业发展资金50万元,累计争取1000多万元项目资金,协助企业贷款 2500万元,用于企业项目扩建,推动企业开拓市场。大力改善服务环境,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和镇、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为成员金凤区加快发展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健全规范服务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同时,对进入辖区的物流、科技研发项目,优先安排土地和调整用地。对投资服务业项目企业职工,优先安排子女上学。

(二)突出辖区特色,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打造服务业发展新亮点。扎实推进总部经济发展“5222”计划,即:总部经济发展要在5年时间内,建设2个市级中央商务区(银川中央商务区A区、B区),发展200家总部企业,总部经济增加值达到200亿元。一是成功承办中国(银川)西部总部经济发展论坛,进一步明确了总部经济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实施步骤,增强总部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二是围绕“5222”计划,强化招商引资。2009年,新引进中盐集团、中电投青铜峡铝业等企业总部12家,辖区企业总部达到72家,总部企业税收贡献达到2500万元,增速达到25%,占一般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19%。金凤区正在逐步成为宁夏企业总部的“聚集高地”。三是协调推进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暨银川中央商务区A区建设,吸引信息、软件、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等企业聚集,形成高新产业聚集基地。启动银川中央商务区(CBD)B区建设,实施万寿路以西、阅海以东、小西湖以北、沈阳路以南占地约3600亩规划地的建设,成立银川中央商务区(CBD)B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并抽调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今后将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吸引大中型企业总部入驻,并配套发展电子商务、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等产业,打造银川市高品质的商务中心。

(三)突出优势产业,夯实发展平台,培植服务业强势载体。立足调整优化产业机构,实现服务业由次生产业向先导产业、主导产业的升级,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壮大优势产业,打造一批服务业发展亮点,推动了服务业增量升级。深入推进房地产业发展。推进南部商住区、新城商住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建成一批高端住宅小区,保持房地产业旺盛发展势头。房地产年开发建设保有量由2007年的100万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00万平方米。2009年,26个房地产项目开工建设,建成8个安居康居小区,房地产建筑面积达到246万平方米,开发量居银川市之首。积极培育会展经济。抓住举办大型会展的契机,大力培育设计、广告策划、旅游、休闲娱乐及其他劳务服务机构,开展会展业配套服务,拉动旅游、餐饮、物流等行业发展。参加会展和为会展服务的企业(户)达到200多家,直接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围绕建设银川中线旅游带,积极打造南部生态农庄、中部花卉观光、北部休闲垂钓乡村特色旅游。启动颐和生态园项目建设项目,实施“金沙滩”生态长廊游乐项目,盈南村生态观光园建成并投入运营。培育建成满城北街休闲垂钓一条街,不断提升农家乐经营档次,辖区农家乐达到82家。组织举办“魅力金凤.浪漫爱依河”第三届生态文化旅游季等活动。活动精彩纷呈,着力打造运动休闲旅游城市品牌。2009年,辖区城市休闲为主题和农村生态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万元,年观光旅游人数达到88万人次。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新建宏鑫建材城,实施恒源万福加工配送二期、丰登集镇商业街及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完成了辖区民生、新城南、新城北、紫园等四个社区商业建设和改造工作。其中:民生、新城南社区被商务部评为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新建紫园、新城北两个自治区级商业示范社区;有28个店铺被银川市评为商业社区示范店。同时,进一步提升新城商业广场、福州步行街等特色商业街区服务功能,完善经营业态。

2009年,金凤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2.43亿元,同比增长14.6%;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4.2万人,占辖区从业总人数的6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6亿元。2009年,金凤区服务业一枝独秀,其对辖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7.7%。金凤区由原来的“123”产业发展模式逐步过渡为“321”的产业发展模式,服务业成为辖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二、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实现富民强区新跨越的新任务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层次还不够高,由于审批权限及政策权限原因,金凤区服务业规划层次相对较低,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在银川市核心区的作用。二是特色不明显。虽然我区服务业呈现出门类齐全、各业并举的势头,但是金凤区服务业总体发展特色不明显。三是服务业发展支持力度不够。虽然近年来服务业发展引起金凤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辖区财力有限,不能将更多的资金投资用于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致使公共服务相对比较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村服务业还很薄弱等等。

三、2010年服务业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目标,按照“产业多元、结构优化、层次提升”的要求,以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为导向,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深入推进服务业发展“5111”计划,力争2010年金凤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9亿元,增长1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58%以上。

(一)突出发展总部经济。深入推进总部经济发展“5222”计划,全力协调推进金凤区中央商务区A区、B区两大总部经济带的规划建设,积极争取建设总部投资大厦,做好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尽快实施项目建设。出台《金凤区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发展意见》,配套完善服务总部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高起点策划举办第二届中国银川西部总部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充分利用“中国西部总部经济研究中心金凤区研究基地”平台,加强与区内外总部经济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吸收借鉴总部经济发展经验,鼓励和引进区内外企业总部进驻,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和支持总部经济的发展。力争年内辖区总部企业累计达100家,打造银川市总部经济聚集区。

(二)大力发展商贸经济。配合推进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拉普斯水上购物城竣工开业,配合建设30万平方米的金凤万达商贸城,加快宁夏新华百货连锁集团百货配送中心建设,形成覆盖银川、辐射周边县区的百货配送中心。扩建恒源万福冷冻食品加工配送项目,建设自治区库容量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菜篮子”冷链和保鲜基地。依托金凤工业集中区企业和宁夏红、马斯特项目园,培育工业品物流企业,建设工业品物流配送基地。整合提升新城商业广场、福州步行街等商业网点,着力提升零售商业水平。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改造一批商品配送农家店,健全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和市场体系,深入实施“商贸小巨人”培育工程,支持企业创新,推动商贸行业结构调整,促进商贸业从低层次、数量型向科技型、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新增3—5家商贸小巨人企业。培育民生新天地美食餐饮一条街,增强新昌路美食餐饮街特色水平,加快发展上海西路穆斯林用品一条街等10条创业街区,提升特色层次,完善服务功能,推动餐饮等服务业优化升级。

(三)建设会展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依托“三馆两中心”,充分利用辖区会展业活跃的优势,培育为会展业服务的设计、广告策划、装饰、旅游、运输、休闲娱乐及其他劳务服务的机构,抓好信息、餐饮、仓储、交通运输、展品运输、展位搭建、广告位租赁和设计等配套服务,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依托宁夏软件园(动漫基地),建设软件动漫影视产业园区。依托自治区科技馆、图书馆、艺术中心、宁夏广电中心,引进培育发展科技信息、文化创意、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出版业、网络教育等数字创意产业以及广播影视制作、科技展览、摄影、文化娱乐和印刷发行等各类文化产品,推进文化市场建设。规划建设工业集中区文化演艺中心,开设电影、音乐等主题俱乐部,建成一个集综合演艺、艺术展示、时尚娱乐于一体的文化区,形成企业文化创意、产品展示、文化娱乐新亮点。

(四)稳步发展运动休闲产业。加快实施颐和生态园等项目建设,提升盈南村生态观光园品质,建成具有沙漠高尔夫运动、儿童游乐、生态休闲、演艺主题的游乐项目,发展农业文化博览、体验农业生产等农业休闲旅游项目。进行湖泊湿地改造连通工程,加强生态绿化,发展适水产业,重点培育阅海景区和满城北街休闲垂钓一条街发展,完善提升旅游娱乐项目,建成西北著名的生态湖泊旅游区。建设爱伊河西岸花卉培育、水生植物种植、农村会所度假、垂钓等综合观光项目,把爱伊河景观带建成集生态景观、风情度假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带。依托森林公园、林业科普园休闲资源和“三馆两中心”行政资源以及城市文化、建筑资源,发展城市多样化休闲项目,形成集群式休闲观光效应。

篇3: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市综合医院的门诊和住院医生。

1.2 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进行描述性研究。通过自行设计问卷, 2011年11月在该市病员流量较大的综合医院, 随机抽取门诊及住院医生共180名,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组织医生在规定时间内匿名完成答卷,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 艾滋病防控知识、艾滋病相关检测咨询知识知晓情况和态度。

1.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 通过双录入方式录入数据并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次共调查180名门诊及住院医生, 回收问卷164份, 有效应答率91.1%。调查对象来源于皮肤/性病科、泌尿外科、妇产科、肺结核科等科室, 平均年龄31岁 (P50) ;平均从事卫生工作6年 (P50) ;其中男性115人 (71.1%) , 女性49人 (29.9%) ;学历:中专2人 (1.2%) 、大专17人 (10.4%) 、本科127人 (77.4%) 、研究生及以上17 (10.4%) ;职称:无职称11人 (6.7%) 、初级80人 (48.8%) 、中级56人 (34.1%) 、高级17人 (10.4%) 。

2.2 临床医生艾滋病防控知识知晓情况

2.3 临床医生对HIV相关咨询检测的知晓情况

表1中9个问题总知晓率为83.5% (1233/1476) , 高、中、低、无职称者知晓率依次为82.4% (126/153) 、83.3% (420/504) 、84.6% (609/720) 和78.8% (78/99) , 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3.84, P>0.05) 。由表1可见, 除新上岗未定职称者外, 接受调查的临床医生对“艾滋病定义”、“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高 (﹥95%) 、对“HIV感染者外表是否可识别”问题的正确率达93.3%;但在“我国艾滋病流行状况”及“艾滋病流行蔓延人群”问题上, 正确率不及52.0%。医生普遍知晓开展“大众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和“加强感染者管理”的艾滋病防控策略, 而对切断传播途径和发现感染者策略知晓率为85%左右。另外, 有117人 (71.3%) 知道我国有关艾滋病的治疗、关怀、救助政策。

164名医生中听说过VCT、PITC的比例分别仅为33.5% (55) 和12.8% (21) 。听说过VCT的55人中, 81.8% (45/55) 接受过相关培训, 明确VCT含义者占76.4% (42/55) ;听说过PITC的21人中, 66.7% (14/21) 接受过相关培训, 但知晓PITC含义的医生比例仅23.8% (5/21) 。见表2。

另外, 有153人 (93.3%) 知晓常规术前HIV检测是发现HIV感染者或病人的方法;101人 (61.6%) 接受过艾滋病相关诊疗知识/技能的培训;知晓有偿供血或受血史、高危性行为、母亲HIV阳性史、配偶/固定性伴HIV阳性史者应作为咨询检测的重点对象者分别达93.3%、92.7%、95.1%和90.9%;但有20.7%~35.4%不等比例的医生不知晓应引起足够重视的其他HIV相关临床症状, 如持续发热、严重皮肤损害、不明原因肺部感染/肺结核、慢性腹泻等。

2.4 临床医生对PITC服务的看法与态度

调查显示, 164名医生中, 97.0% (159人) 意识到日常来医院就诊的病人中可能会有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72.0% (118人) 认为自己在接诊过程中可能就遭遇过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95.7% (157人) 认识到PITC工作非常有必要。但接受调查者也表示, 在现有条件下该市推行PITC工作还可能存在着诸多困难, 主要是: (1) 医生自身检测咨询相关知识与技能不足[59.8% (98/164) ]; (2) 收取检测费用则会加重患者就医经济负担[58.5% (96/164) ]; (3) 患者对感染风险认知不足[54.9% (90/164) ]; (4) 患者本身存在着对艾滋病感染的歧视[51.8% (85/164) ];另外, 综合医院每天诊疗服务量较大, 临床医生日常工作已很繁忙, 缺少时间[44.5% (73/164) ], 也是影响PITC服务开展的障碍。

3 讨论

接受调查的医生以中青年为主,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7.8%, 平均从事卫生工作6年, 初级职称者比例最高 (48.8%) , 中、初级职称者共占82.9%, 为医疗机构的中坚力量。

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 医生对艾滋病一般知识和防控策略基本知晓, 但近半数人对“我国艾滋病流行状况”及“艾滋病蔓延人群”认知不清;超过10%的医生未认识到发现感染者、切断传播途径对控制艾滋病疫情的重要性;28.7%的医生不了解我国艾滋病相关救助政策。在HIV相关咨询检测方面, 164名医生中知晓VCT和PITC者分别仅有42人和5人。由于术前HIV检测已作为医院常规工作, 93.3%知道这种发现HIV感染者或病人的途径, 90%以上知晓有偿供血或受血史、高危性行为、母亲HIV阳性史、配偶/固定性伴HIV阳性史者应作为咨询检测的重点对象, 但有1/3的医生不知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有持续发热、严重皮肤损害、不明原因肺部感染/肺结核、慢性腹泻等HIV相关临床症状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艾滋病流行区的临床医生, 上述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显然不够深入, 基本停留于大众层面的宣传效果, 与该地艾滋病防治需求不相适应。调查发现, 164名医生中仅61.6%接受过艾滋病相关诊疗知识/技能的培训, 45人接受过VCT培训, 5人接受过PITC相关培训。

安徽省总体上艾滋病呈现低流行态势, 但本调查地区属于流行重灾区, 经济发展落后, 10年前该地感染者/病人大多数系既往非法不规范采血所致。随着无偿献血工作的推进, 血液传播途径得到有效阻断。但经性途径传播的比例呈较快上升趋势, 目前每年新发病例的60%-70%均经由性传播, 疫情播散至一般人群。因此, 尽早尽多地发现感染者成为该地有效控制HIV传播的关键。医务机构具有较多接触HIV感染者的机会, 英国有调查发现, 76.4%新检出的HIV感染者在检出前一年曾到医疗机构就诊[9], 在我国2008年的HIV/AIDS报告数中医疗机构报告的约占32%[5], 学者们多建议流行地区推广PITC服务, 接受本次调查的临床医生也普遍认为实施PITC服务很有必要。因此, 调查地区应在提供VCT和术前检测服务的基础上尽快推进PITC服务。当然, PITC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开展起来需要获得诸多条件的支持。从本调查结果来看, 为推进PITC服务, 调查地区当务之急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消除障碍, 以逐步建立起一个有利于PITC实施的社会环境。其中, 首要任务是要在医疗机构针对医务人员开展当地艾滋病疫情的通报与宣传, 加强艾滋病诊疗与PITC知识与操作规程的培训, 以提高其对PITC服务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改善其对提供PITC服务的积极性和服务技能;其次, 要加大大众宣传教育力度, 使民众普遍知晓艾滋病及PITC服务相关知识, 以助其消除歧视、增强风险意识, 进而了解并乐于接受这项服务。研究显示, 提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利于人们接受PITC服务[7,10]。为此, 大众健康教育活动要力求常规化、多样化、广覆盖, 不能仅限于针对特定日期、场所和人群[11], 这样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最后, 开展PITC服务离不开资源条件, 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支持至关重要, 为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并使患者能够坦然接受PITC服务, 还需要包括增加医务人员数量、将HIV咨询检测列入常规工作项目、设置独立工作场所、检测费用减免或纳入城镇医保/新农合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跟进与配合。

参考文献

[1]孙妍, 晋灿瑞, 卫大英等.某少数民族艾滋病高流行县医务人员主动提供的艾滋病检测与咨询服务的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6) :1131-1133.

[2]安晓静, 余惠芬, 李志军, 等.经典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9, 15 (1) :91-93.

[3]洪倩, 李松艳, 阮三平, 等.艾滋病检测咨询工作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 29 (8) :619-620.

[4]UNAIDS/WHO UNAIDS/WHO policy statement on HIV testing[R].2004.

[5]熊燃, 毛宇嵘, 李志军, 等.医疗机构医生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试点工作经验初探[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 16 (3) :262-264.

[6]吴欣华, 许云亚, 蒙艳, 等.医务人员主动提供的艾滋病检测咨询 (PITC) 试点效果分析[J].卫生软科学, 2010, 24 (5) :464-465.

[7]陈黔, 杨绪兰, 王红, 等.军队综合性医院开展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试点工作效果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 (5) :492-494.

[8]张翔, 喻荣彬, 张卫红, 等.中盖艾滋病项目中综合医院开展PITC的经验[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3, 19 (4) :308-309.

[9]Burns FM, Johnson AM, Nazroo J, et al.Missed opportunities for earlier HIV diagnosis with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healthcare settings in the UK[J].AIDS, 2008, 22 (1) :115-122.

[10]孙妍, 刘中夫.PITC的优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1, 17 (6) :711-714.

篇4:兖州区旅游业发展情况简析

一、兖州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兖州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发展旅游业具有交通、资源、经济等众多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截至目前,区内共有旅行社7家、分社1家、旅行社门市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3处,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各1个,星级饭店6家,星级餐馆4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3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省级旅游强乡镇4个,省级旅游特色村5个,乡村旅游合作社1个,省级旅游自驾车营地1个,山东省精品采摘园1个,旅游产业体系逐渐完善。2013年,共接待游客254.6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4.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8%和13.94%,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旅游市场持续发展的原因

(一)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古文化遗址突出

兖州的旅游资源算类型和数量都不算多,但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拥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兖州气候优越,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近万年来就是先民生存繁衍之地,故文明开发很早,人口众多,人工创造的物质文明比别处发达。可谓种类丰富、分布广泛,如盛传数朝的兴隆宗教文化、遍布全区的上百处古文化遗址、历朝名人留下的千年足迹等,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兖州人文旅游资源的深厚底蕴。

(二)现代农业资源类型多样,开发利用潜力大

兖州地处黄淮平原的东部,与鲁中南山地丘陵的交接处,地貌基本上全是平原,亿万年东部丘陵的侵蚀风化,给这里带来深厚肥沃的土壤,故自古以来农业发达,农产品品质优良,粮食作物高产稳产,是有名的全国产粮大县。近年来高科技农业迅速崛起,现代农业资源类型多样,成为现代旅游产品的一个独特部分。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利康农业、华美农业等。从产业发展的趋势看,一方面符合趋势与潮流,另一方面也深具潜力,同时更契合现代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

(三)建筑与设施种类较多,旅游资源具有相应载体

从兖州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看,建筑类资源相对丰富,多样人文资源具有相应的物质载体,如少陵公园为游客缅怀诗圣杜甫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如毛泽东思想胜利展览馆留下了文化大革命时代的印记,为后人认识那个时代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如兴隆古塔千年屹立,是宗教文化在此昌盛的有力佐证;如青莲阁静静地处在泗水岸边,给游客怀想当年诗仙李白的生活与游踪以极佳的场所。兴隆庄煤矿的拓展设施省内领先,井下旅游功能齐备。

(四)宗教文化影响很大,兴隆文化产业顺应时代

兖州的兴隆寺,建成年代久远,历史影响巨大,影响区域较广。2008年兴隆塔地宫出土佛顶骨舍利,更增强了它在佛教界的地位。总投资30亿元的兴隆文化园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一方面彰显了兴隆寺塔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也顺应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潮流。既是兖州文化旅游产业的主打产品,又是宗教旅游的拳头产品。与曲阜的“儒”、泰山的“道”,在短距离内形成“儒释道”共存的文化旅游格局。

(五)工农业基础雄厚,旅游商品较发达

作为古九州之一的兖州,这里自古农业文明发达。建国几十年来兖州一直是全国闻名的农业产粮大县,再加之近二十年来借交通之便发展起来的一批新兴工业部门,使兖州工农业基础比周围县市明显雄厚,旅游商品因而种类众多,质量优异。其中,既有特色的糕点、酱菜、酒类,又有农林畜产品与制品的前海辣椒、漕河大蒜、王因西瓜,还有民间工艺品的姑村席编,更有菜品饮食的沫膏、壮馍、胡辣汤、大烧饼。

(六)资源区位交通便捷,邻近三孔得地利之便

兖州自古即是交通要道,当年司马迁、李白往来南北,这里即是必经之地。现在的兖州,地处京沪铁路和日菏铁路的交汇点,又距京福高速不过十多公里之邀,北部紧靠日东高速,境内交通网络发达,几乎所有景点景区都无交通之虞,因此也节省了许多基础建设投资。再者,兖州又东邻曲阜,两地间不过一河之隔。每年到曲阜去拜谒的千万游客,应该看作兖州旅游的重点客源。地利之便便于游客的顺访,泗河边上兴隆文化产业园就是一张迎客的名片,为兖州旅游业将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很好的交通接引基础。

三、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一)旅游资源多人文少自然,种类搭配不理想

除了泗河这一有名的自然景区之外,兖州缺乏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旅游资源。种类搭配的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选择。

(二)人文资源古迹众多,但可观赏游览者极少

兖州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例如王因遗址、西吴寺遗址、暇丘古城遗址等,但由于当时的考古发掘只是为了考古,没有考虑将来的旅游开发利用,现在多已残败破落,文化资源载体明显不足,可供直接利用的建筑及物质性遗存十分缺乏,使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物质性旅游产品的难度加大。

四、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突出新特异,开放创新,以大手笔创意激活地域文化,以兴隆文化园为龙头项目,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突出佛教文化和兴隆文化,以“宗教文化、九州文化、李杜文化”为特色,打造“兴隆天下,自在兖州”的旅游品牌,构建四大特色文化产品,培育“自在兖州”的地域品牌。

3、高点定位,全力全速,重点突破,工业围绕旅游做强,建设工业强区,文旅一体开发,打造文化名城,商旅联动发展,构建商贸重镇,全力建设区域旅游发展极,推进区域经济全速发展。

4、沿河发展,以文化、旅游两条主线串起三大城区,形成特色老城宜居、生态东城休闲、西部新城商贸的城市格局,建设城市休闲目的地,提升区域整体形象,打造宜居宜游城市品牌。

篇5: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省、市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区老年人工作不断加强,养老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现将我区老年人工作及养老机构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底,##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8.8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8.42%,比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13.26%高出5.16%。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5.8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21%,比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8.87%高出3.43%。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该国家或地区便被认定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区的这两项标准则分别比国际通行标准高出了8.42%和5.21%。面对日趋严峻的老龄化进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深入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先后建成4所中心敬老院、1所福利院和街道老年公寓、14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5个“星光老年之家”,集中供养857名农村五保老人,“三无”老人122名,寄养老人71人(市管和市开发区管的寄养老人老人除外);同时开展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有1791名城市独居老人和农村空巢老人享受此项服务。机构养老和养老服务 工作的开展,为实现我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病有所医”的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受老年人的欢迎和赞誉。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加强机构建设,优化集中供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集中供养“硬环境”。全区现有的中心敬老院和福利院等,共有养老床位1290张。今年正在继续加大机构建设力度,重点放在加大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扶持力度,将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00张;对区福利院和中心敬老院,通过健全功能、完善设施、提升服务,升级为护理型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总数将达200张以上。同时##区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建设也正投入建设中,已完成一期土建工程。二是实行规范化管理,改善集中供养“软环境”。统一编制《##区敬老院内部管理制度汇编》,规范敬老院章程、内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等等,实现民主管理;落实敬老院安全管理各项措施,保障院内老人的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等;加强服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五保供养质量。三是加强老人审核,扩大集中供养受益面,按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目前我区农村和“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率分别是98%和96.7%。农村“五保”老人进敬老院供养,不宜入敬老院的“五保”老人实行户院挂钩形式供养;城区户口需要供养且符合条件的“三无”老人由市福利院供养,其他有条件的老人可进市福利中心、社会办敬老院及社会办的市管、市开发区管的福利机构供养。2.探索居家养老,提供多方服务。一是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在已建成1家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13家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基础上,今年正在重点对居家养老服务站改造提升,建成集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管理,又具有同时提供20位以上老年人午餐、午休、康健、活动、上门照护服务功能的城乡居家养老照料中心10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配臵棋牌室、多功能厅(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康复室、日托、食堂等必需的功能设施,因地制宜设臵服务项目,提供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各类服务。二是扩大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覆盖面。在原有7个平原乡镇开展的基础上,将安福、康乐等6个乡镇(不包括山区村)85周岁以上的老人列入我区第二批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乡镇,力争全区享受服务的城乡困难独居老人达到2000户以上。为他们提供保洁、精神慰藉、联络沟通等服务。三是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信息库建设,按照“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要求,请政府购买服务的协管员对所有享受服务的对象定期进行逐户走访、核查,确保真正有需要的老人得到帮助。

3.实施困难救助,保障基本生活。一是在低保、边缘等救助方面,对困难老人给予适当倾斜。全区农村低保对象6618人,老年人占40%,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在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享受基础养老金的同时,可以叠加享受低保;农村边缘困难群众6074人,老年人占31%,救灾救济、临时救助中老年人比例也达到近一半,困难老人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二是通过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等安居工程,有效缓解农村困难老人住房难问 3 题。到2011年底,已解决了964个农村困难户住房困难问题,今年将再解决安居工程300户。三是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力争全区城乡低保、低保边缘困难老人以及85周岁以上家庭中失能、失智老人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补贴,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摸底调查之中。

4.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生活质量。发挥社区、村的服务功能,积极为老年人搭建活动平台,解决老年人精神贫瘠问题。一是全区建有农村“星光老年之家”195家,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学习、康健等活动场所。新增的60家农村“星光老年之家”也正在建设之中。二是在农村建有老年大学分校及老年电大教学点70个,在校学员人数2100余人。三是组建老年体协、老年文艺团队、体育团队等800个,参加人数近2万人,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四是制发老年优待证116627人次,办证率达99%以上,让老年人在商业、交通、水电、通讯、邮政等行业中享受到优质、优惠、优先的服务和照顾。五是积极开展老年维权,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我区人口结构变化发展,出现了大量的“421”家庭,即一对夫妇赡养4位老人,家庭养老负担日渐加剧。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病有所医”,成为当前摆在政府、社会和家庭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另外,我区老龄化呈现“未富先老”和“空巢独居”的特点,这给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带 来了巨大压力,对我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等造成了一系列影响,也给老年人工作及养老机构建设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作机构薄弱,机制不够健全。养老服务涉及面广、部门较多,目前养老服务工作各自为政,部门分割,难以形成合力,主要还局限在民政部门。虽然区有老龄委,在乡镇(街道)有老龄工作委员会,村和社区普遍成立了老年人协会,初步形成了基层老年人工作网络,但是由于在区、乡镇(街道)缺少强有力的养老服务领导力量,加上专职人员少,以及组织建设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造成工作指导力度不够,基础工作未能理顺,各级组织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基础设施不足,经费保障困难。一是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经费不足,目前仅靠福彩金支撑,没有地方财政支持,约束了覆盖面的扩大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居家养老站点建设及运行经费的不足,已影响到更好地运作和巩固。二是未建有区级老年活动中心,而周边县市基本均建有县市级老年活动中心。三是养老机构建设规模偏小。目前全区现有养老机构勉强能够维持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按省里规定3%的老年人进入社会福利机构养老推算,我区现有福利机构总体规模、功能品位、服务保障等已远远未能达到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在全区范围尚且空白,主要是因投入大,回报迟缓,目前尚未出现不图回报而热衷于养老事业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而且由于 政府财政困难,相关鼓励、扶持、优惠政策滞后等问题,民间资本不能有效引导到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上。四是老龄工作经费不足,老龄工作经费和专项活动经费虽已列入财政预算,每年仅有5万元,与老年人口人均2元(即18万)的最基本标准差距较大。农村星光老年之家的建设资金也仅靠省里补助的每家1万元,地方配套困难,很难建起具有基本功能的老年活动场所,更谈不上维持具有一定质量的正常运行。

3.场所规划缺陷,养老用房短缺。在当前工作中,在小区建设规划时没有前瞻性,对用于养老服务场所往往考虑不多,导致用于为老服务的场所、基础设施不足是很普遍的。首先我区所属的城市社区大多在老城区,特别许多建设年代较早的老社区,公益用房十分紧张,不能满足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托老所等需求。由于社区经费困难问题,个别社区还存在着将原本可用于公益用房的场所进行出租的现象。二是许多新建的小区,因开发商利益驱动,可用于为老服务公益用房预留的设施严重不足,只有物管用房,如果有房屋多余,也不肯用于为老服务用房,往往商业寻租或出售。如柳湖花园等小区。三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没有给养老机构建设预留场地,不能应对未来社会化养老的压力。

4、保障水平不高,解决存在困难。自从实行新农保、新农合以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新农保和新农合障水平不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医疗问题依然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贫困山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和一些大病支出问题 较为突出。目前,由于区级财政困难,不可能拿出更多的经费来满足老年人口的养老、医疗等需求,子女晚辈培养负担也仍牵涉和影响着许多困难老人的生活,2011年我区贫困山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左右,只能解决家庭基本温饱问题,低收入成为农民养老和医疗问题的头号问题。另外,根据我国的国情,目前98%以上的老人选择的是居家养老,所以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人的首选模式,因此做好居家养老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四、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老年人工作及养老机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合理设计规划。按省、市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建议在市、区一级建立社会养老服务领导小组,并按“有机构、有职责、有编制、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的要求设臵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加强对养老服务的领导和管理。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养老服务工作摆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关部门在审批房地产开发、旧城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能合理安排,给养老服务留足一定的空间,省里规定是新建小区每百户要规划15至20平方米用于养老服务。

2.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工作开展。经费是困扰我区老年人工作及养老机构建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加大市、区财政投入,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加强敬老院、福利中心、“星光老年之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年公寓建设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将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经费和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增加投入;三是增强困难老人基本生活保障,提高救助标准;四是拓展老年人活动平台,新建区、乡镇(街道)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年生活,并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质量。

3.加快体系建设,创新养老模式。一是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民政、残联、劳动、卫生及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依托区域养老机构、社区服务、医疗卫生、老年活动等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功能,建立乡镇、村(社区)运作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形成覆盖全区、满足不同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二是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支持现有社会福利机构和乡镇、街道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尚未建有敬老院的乡镇、街道原则上都要建设1所以上以护理为主的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推进敬老院提档改造,向社会开放,转变运作方式,鼓励实行养老服务机构公办民营模式和非营性性养老服务机构连锁运营模式,在满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的同时,积极为有需求的其他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三是引导开展“社会化养老”事业。出台和贯彻用地、税费优惠减免、资金补助等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出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满足不同层次养老需求。四是探索建立“老人互助食堂”,老人只要花少量的钱或者不花钱,就可以解决老人的用餐困难问题。4.加强队伍建设,规范监督管理。规范养老服务行业监督管理,建立等级评定动态管理机制,逐步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大对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为老年人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服务。积极探索有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格局;要积极倡导和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慈善助老、志愿者结对服务、邻里互助等,探索义工服务新途径,形成敬老、爱老和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6:XX区司法局服务企业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区司法局紧密结合自身职能作用,扎实推进服务企业工作,细化措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持续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和合法性审查。

全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审核各类协议、合同等涉法性文件X件,提出法律建议X余条。秉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强化行政监督、化解行政争议、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职能作用,对涉企案件实行以听证审理为原则、以书面审理为例外的听证前置审理机制,为涉企行政争议提供更加专业的法律服务,精准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共受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X件。

二是积极运用非诉机制解决涉企纠纷。

不断求新创新,着眼队伍升级,建立起“XX工作室”、“XX工作室”、“XX调解室”、“XX调解室”等X个品牌调解室,有效为企业化解矛盾纠纷,充分体现了人民调解参与社会治理优势,避免当事人提起诉讼与等待赔偿的漫长过程,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及时解决了纷争。

三是深入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

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指定X名经验丰富的律师组成宣讲团,以“菜单式普法、点单式服务”模式,赴企业开展法治宣讲活动,通过举办法治讲座、法治研讨、集中轮训等形式,向企业宣传法律知识,解读与企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积极培育企业法治文化,提高企业干部职工学法用法的积极性。目前,已到XX电子、XX、XX等企业开展法治宣讲和培训X场次,发放材料5000余份。

四是精准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公证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入驻3000平米“一站式”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建立企业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坚持做到有求必接、有接必办、有办必果。从全区律师所、法律服务所中选择X名律师、法律工作者,担任各个村(社区)的法律顾问,实现法律服务在村(社区)全覆盖。加强法律顾问规范化管理,制定《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督导考核办法》,让律师更好地服务法治营商环境工作,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今年以来,法律顾问依托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审查合同协议200余件,协助处理涉企信访X起。深化服务企业本领,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治体检,将法律保护关口前移,帮助企业有效预防和化解法律风险。今年以来,已到X家企业开展法治专项体检,制作体检报告X份,提出法律意见建议X余条。

上一篇:同里退思园导游词下一篇:司法考试备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