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情况介绍

2024-04-24

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情况介绍(共10篇)

篇1: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情况介绍

东湖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情况介绍

为适应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严峻形势,我区把居家养老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有力推动了居家养老工作的开展。我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得到了吴新雄省长、熊盛文副省长的肯定并做出了重要批示。2010年2月,我区被民政部命名为首批“全国养老服务示范活动示范单位”。

2010年,为全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在财力紧张、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区委、区政府专门调剂出1所校园,投资1200多万元,打造了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东湖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地处南昌市胜利路江西出版大厦旁,设立了日间照料部、老人全托部、医疗康复部、社会工作部、文体娱乐部、亲情网络部、信息服务部、法律援助部、婚姻交友部、物品配送部、居家养老部、教育培训部、老人助餐部、临终关怀部、老人旅游部、殡葬服务部等16个服务部门,立足中心,辐射全区,为老人提供生活起居、医疗康复、文体娱乐、休闲养生、心理疏导、精神慰藉、教育培训、上网聊天等一系列养老服务;同时,对全区各街道(管理处)、社区(村)以及民办养老机构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指导、示范和服务,使中心成为了江西省首家地处老城区的最具规

模、最为规范、功能最全、服务最优、集养老养生、医疗保健、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专业化的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中心内部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制定了完善的服务标准、监督办法和奖罚措施,完善了工作机制,专门从高等院校招聘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从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机构中抽调了专业的医疗保健、养老护理人员,组建了一支20余名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辖区老人提供有偿、低偿和无偿等服务,为使工作落到实处,中心建立健全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行为准则、服务标准、服务承诺、监督考评、奖罚措施等规章制度,并且所有制度及工作流程全部印制上墙,切实规范服务工作。

2010年10月24日,全国老龄办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传书、副省长熊盛文率领全省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现场会与会代表莅临中心察看我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省民政厅厅长徐毅、省政府副秘书长吴志明、副市长罗慧芬、区长郭毅、副区长王志勤陪同。当天,熊盛文副省长察看了东湖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各功能室,并详细了解了中心的运转情况,对东湖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心开业至今已接收全托老人54多位、日间照料老人8位,为辖区低保户、低收入家庭老人无偿提供生活护理、助浴、送餐配物、助医助行、家政服务和社会工作60多位,针对家庭条件一般的老人,中心根据具体情况同样为其提供有偿或低偿的居家养老服务。

为切实做好中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我们深入到辖区社区开展了以知识养老、精神养老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宣传活动,既向辖区老人讲述了老人病预防以及老人日常体操的健康知识教育,又以歌舞戏曲等形式丰富了老人的娱乐生活,既达到了将养老服务落实到辖区老人的目的,又提高辖区群众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知晓度。同时,我们还向社区居民告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方式、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切实使居家养老工作做到家喻户晓。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中心服务队伍的专业服务技能,我们邀请了中国南丁格尔志愿者服务总队的专业医疗护理队伍对中心上门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统一了服务标准,提高了服务水平,做到了服务态度好、服务技能强、服务水平高。与此同时,为使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规范化,我们对服务流程实施了全程化管理,服务对象向社区提出申请后,区居家及养老服务中心对申请人进行详细情况登记,建立申请人员档案,确定各项服务项目和服务时间,悬挂“东湖区居家养老爱心服务点”后由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选派专人定点、定人、定责的按照要求进行上门服务。提供服务过程中,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服务对象保持联系,定期回访,根据服务对象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居家养老的各项服务。服务结束后,请服务对象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及服务情况作出评价,中心根据老人的反馈情况,对服务人员进行考核。

经过半年来的不懈努力,中心为辖区许多老人解决了很多实质上的问题,切实帮助他们改善了生活环境,提升了对生活的信心,重拾了生活的希望,得到了广大社区群众的好评。今后,我们将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各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点的完善为契机,积极发挥我们的专业领头作用,更加深入地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将全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篇2: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情况介绍

7月4日,盐都区老龄协会副会长沈光吼、区民政局局长杨森一行到学富镇,调研居家养老及老龄协会工作开展情况。

该镇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9234人,占全镇总人数的16.2%,“四二一”家庭结构比较突出。镇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依托敬老院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月还成立了镇老龄协会,以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为出发点、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以推进、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为核心。在镇16个村居分别成立老龄协会分会,配合镇老龄协会工作的同时,可自主开展活动,政府帮助其完善各项配套设施。镇老龄协会每月20日组织各分会集中学习交流,督查各分会工作。调研会上,5个老龄协会分会代表分别就各自结合村情开展的特色活动进行了汇报交流。该镇主要领导表示,今年该镇将投入40万元推进完成居家养老全覆盖工程。

听取了该镇相关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后,杨森对该镇居家养老及老龄协会工作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学富近年来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对居家养老、老龄协会工作的巨大投入。沈光吼鼓励该镇继续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完善组织机构,落实服务举措,进一步提升在群众中的信誉度。

篇3: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情况介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和地点

宁波市海曙区13个建成时间较早的社区(一般建于1997年之前)中60岁以上的住家居民。

1.2 调研方法

随机抽取调查对象,使用统一自编调查问卷,统一培训调查员,统一开展调查。

1.3 调查内容和问卷情况

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状况情况、健康服务需求等内容。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0份,有效回收率约86.67%,并对该街道的13名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就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情况进行了访谈。

1.4 统计分析方法

全部调研数据采用Excel录入,经过异常数据清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对象中男性104人,女性156人;生活能够自理218人,半自理32人,完全不能自理10人;60~64岁占26.9%,65~69岁占31.2%,70~74岁占15.8%,75~79岁占10.8%,80~84岁占11.9%,85岁及以上占3.5%;多数老人在和老伴居住,占59.2%,还有24.6%的老人丧偶独居;81.5%的老年人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退休金;65.8%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73.9%的老人不愿意与子女居住。

2.2 居家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情况

调查显示:94.2%的老年人所住小区没有电梯,住房均为5层以下的老旧住宅,11.5%的老年人有摔下楼梯的经历,81.2%的老年人所在小区没有相应的坡道、扶手等基础设施;66.2%的老年人所在小区有健身设备设施,但53.1%的老年人认为这些健身设备设施不能满足日常锻炼需要;66.5%的老年人认为卫生环境质量尚可,没有影响其基本生活。

2.3 居家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护情况

调查显示:89.6%的老年人目前的日常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自己或配偶,由保姆或社区工作人员照料所占比例不到4%,18%的老年人有摔下床经历,51.5%的老年人有“忘记服药”的经历。

2.4 居家老年人的健康保障情况

调查显示:42.7%的老年人所住小区内没有医院或诊所,需要到小区附近诊所或更远的医院就医;有65%的老年人有医药费用高的烦恼,77.7%的老年人从没享受过无偿或低偿的常用药服务;49.6%的老年人从没有在社区听过健康讲座;78.5%的老年人从没有在社区享受过健康检查或健康咨询服务以及上门看病或巡诊服务;26.2%的老年人希望得到“身体检查”服务。

2.5 居家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满足情况

调查显示:日常生活中会常常感到孤独的老年人占59.1%,非完全自理老人中7.1%的老年人每天都感觉孤独,经常有孤独感的占38.1%,有时感到孤独的有38.1%。从非完全自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发现,47.9%的老年人需要聊天解闷;老年人主要日常业余活动单调,主要为看电视、打牌和下棋等,11.4%的老年人偶有文娱活动,比如书画、唱歌、跳舞等。45%的老年人表示从没参加过社区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老年人希望得到“聊天解闷”和“文娱活动”服务较多,分别占22.9%、24.0%。

2.6 居家老年人社会交往情况

调查显示,在最近一个月内,85%的老年人有人看望过,看望者主要包括老年人的亲人、朋友(邻居)、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分别占67.9%、19.9%、7.3%,但有5%的老年人从没被子女等亲人看望过。与邻里交往方面,90.4%的老年人与周边邻居往来密切,并且经常会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在交往的方式上,除了传统的串门走访之外,老年人比较常用的方式是电话或手机,甚至还有30.8%的老年人偶尔或经常用微信或QQ等现代新型人际沟通工具。

3 分析

3.1 重视老年健康友好社区环境建设

社区是居家老年人生活的最基础环境,也是居家老年进行人际交往、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平台。随着宁波市海曙区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从社区获得健康服务,但是由于城市建设的原因,该地区大部分都属于老小区,生活条件简陋,健康服务设施配套不足,老年人不仅不能从社区获得健康服务需求,更可能有人身安全隐患,例如老年人腿脚不便利、居住楼层较高且无电梯,就存在下楼摔倒的风险,医疗机构距离较远老年人就诊困难等。对此,该地区应从老年人健康保障要求出发,完善各项老年人的保障政策、确保其基本的生活和健康,维护其各项合法权利与生活尊严,推动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保证其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以创造良好的社区友好环境。在身体健康保障方面,可采取为高层居家老人提供上下楼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陪送医服务,改造社区内健身器材以适应老年人身体锻炼要求,在老年人居住较多的社区内修建和修缮一些符合老年人行动的设施等;在心理健康保障方面,可在社区内营造“尊老爱老”的氛围,积极倡导家庭和睦和邻里互助,鼓励子女多回家探望老人,组织社工、志愿者经常探望老人,尤其对空巢老人、不能自理老人要重点予以关怀和照顾;在社会支持方面,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组织各种娱乐活动,让老年人多参加社会活动,积极帮助老年人接触社会新鲜事务,让老年人保持精神愉悦。

3.2 构建社区健康服务保障体系

老年人是高患病、高伤残和高医疗费用的群体[3]。宁波市海曙区由有于很多老小区老龄人口多,相应的配套医疗设施建设不足,给老年人提供的医疗保健资源和服务有限。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生活习惯以及养老机构专业服务提供量严重不足等原因,绝大部分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但这并不意味着居家养老的老人不需要健康服务的需求,毕竟老人随着年龄增长,生理机能不断退化,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所需医疗资源和所花费的费用也就越多,因此,该地区在构建社区健康服务保障体系过程中,要整合社区资源整合,重点解决家庭养老需求和医养结合的需求,加强政府与社区合作,弥补家庭在健康养老功能上的不足,减轻家庭照料的压力[4]。同时,要以“政府主导、医养结合、预防为先”为原则,其中政府主导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以市场化运作,提高健康养老服务水平,当然健康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并不意味着政府的完全退出,因为养老保障依然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所以在构建社区健康服务保障体系时政府职能重点在于宏观运作和调控,而市场化可以促使更多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参与到健康养老的服务中来[5];医养结合要依靠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以及养老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专业性医疗保健服务,明确转诊和转院的标准,尤其对于辖区内不能自理的居家老人只要符合标准,应转入正规医疗或养老机构或获得更为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对于可以自理的居家老人,目前已经在宁波市开展的家院互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式可以值得推广,由养老机构的健康养老服务向社区延伸,这对于当前空巢老年人的快速增加及养老观念的不断转变,养老床位供不应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享受养老服务的人群仍不够广的情况下,可以解决目前机构养老存在的床位提供难题,解决健康养老服务的公平性和专业性问题,让老年人在熟悉的原居住家庭中乐享晚年,又能得到来自养老机构提供的专业化健康养老服务;预防为先要重视居家老人的身体状况,通过早期的健康管理和健康宣教,促使社区老人及早就医,尤其应加强在小病阶段对居民的健康指导,避免小病变大病的现象[6]。

3.3 完善社区健康养老的服务项目

1990年在哥本哈根世界老龄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战略[7]。所谓健康老龄化,是指从整体促进老年人的健康,从而使老年人在体力、才能、社会、感情、脑力和精神方面得到平衡发展。这里所讲的健康除了指身体无疾病外,还包括心理、智力、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良好,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8]。从调研情况来看,宁波市海曙区居家老人在对待健康问题的需求上,渴望在家庭或社区内就能得到方便、经济、及时、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因此,该地区在解决居家养老问题时,要适应健康养老的需求变化,以居家服务为重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倾向性向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而健康服务工作须从医院走进社区和家庭,帮助居家老人提高自身对疾病的控制能力,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提升生活质量,在服务项目上更要以身体健康为基础,逐步扩大延伸到心理、生理领域[9]。考虑到该区域居家老人正在逐步和社会发展潮流接轨,运用微信、QQ等新媒体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在提供和开展服务项目上可以逐步实现网上预约、远程医疗、网上健康评估和宣教等。

3.4 培养社区健康养老专业服务队伍

根据调研情况,宁波市海曙区居家的老年人依然具有较强的传统家庭观念,并且对子女的生活依赖性在减弱,更乐于独自生活,因此居家养老是老年人的首选养老方式。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家庭规模缩小等因素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这种单一的依靠家庭养老模式对于居家老年人越来越高的健康养老服务质量需求来说越来越难实现,必须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去解决专业健康服务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专业人员。根据社区照顾理论,依次为依据将社区照顾划分为社区内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和由社区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10]。其中由社区照顾就是要社区专业服务人员作为保障。社区中有两个养老支持资源网络:一是由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邻居与志愿者等组成的非正式照料资源网络;二是由社区老年人服务专业人员组成的正式照料资源网络[11]。因此培养社区健康养老专业服务队伍应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对失业者、下岗工人、刚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吸纳,通过专业培训,提供居家养老就业岗位,建立常规性居家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其次,通过家庭的自助养老和社会互助养老的结合,以自助带动互助,以社会化服务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社区健康养老服务,让更多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参与进来,从全社会范围不断扩大社区健康养老专业服务队伍[12];第三,社区可发动和组织其他非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各类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或邻里互助,重点解决居家老人的心理慰藉问题。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情况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绝大部分老年人首选居家养老,但其中居家老人的健康问题值得关注。通过对宁波市海曙区居家老年人群健康养老服务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居家养老生活环境、健康服务保障、精神文化娱乐活动等现状,提出了通过重视老年健康友好社区环境建设、构建社区健康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社区健康养老的服务项目、培养社区健康养老专业服务队伍等措施保障居家养老健康服务水平。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区,健康养老,调研,宁波

参考文献

[1]中国宁波网.宁波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情况新闻发布[OB/EL].2015-10-19/2015-10-25.http://gtog.ningbo.gov.cn/art/2015/10/19/art_10272_1224455.html.2015-10-25.

[2]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主编.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26.

[3]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1):1316-1319.

[4]李凤琴,陈泉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以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向”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购买服务为例[J].西北人口,2012,33(1):170-175.

[5]朱晓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地方立法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老龄科学研究,2014,2(3):55-64.

[6]郭春燕,郭永斌,朱晓卓,等.宁波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状况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1):31-33.

[7]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5):29-36.

[8]曹娟.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老年社会保障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9]朱晓卓,张莉,章媛.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社区居民健康服务需求情况调研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8):45-47.

[10]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22-125.

[11]孙璇.养老模式的第三条道路探索——社区居家养老的实践检视与模式建构[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4(5):25-30.

篇4: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测评研究

【关键词】SERVQUAL;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1.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为契合当前我国国情与老年人需求的重要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除了具有一般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异质性、不可储存性等普遍特性外,还具有如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供给主体的多元性和供给方式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使得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测评比一般服务产品更有难度(Kotler,1997)[1]。本文依据SERVQUAL理论,对服务质量测评的各维度开展具体分析。

2.文献回顾

2.1感知服务质量及其维度

在已有研究中,学者们发现服务质量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其主要取决于顾客的预期与实际感知之间的对比。由此,Gr?nroos(1983)认为,服务质量即“客户感知到的服务质量”[2]。关于服务质量维度,PZB(1988)指出,5个因素会影响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分別是可靠性、有形性、安全性、响应性和移情性[3]。

2.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现状

Nyma(1989)等,从个体因素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章晓懿(2012)等对年龄、性别、经济收入等可能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许琳(2013)等认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等内容有待加强和完善。

2.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特征决定了其服务质量的测评与机构养老服务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应从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不同需求出发,在对服务质量内容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加以评价。徐立忠(1989)提出,老年人的需要集中在生活、健康和精神等三个方面。本文参考我国相关机构已发布的调查资料,结合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实际能力,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归纳为四个大类,包括助洁服务、助餐服务、助医服务及精神服务。

3.实证研究

3.1影响因素提炼与数据收集

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走访社区居委会和对10位社区养老服务接受者访谈,提炼出了2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直接将上述20个因素转化为问卷中的测评项,并增加“您对所在社区的养老服务现状感受评价为”、“您对所在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期望为”,从而最终形成了包含22个测评项的问卷。

本调查在宁波地区发放问卷275份,其中有效185份;调查对象中男性86人(占比46.5%),女性99人(占比53.5%);年龄主要集中在70-90岁(119人,占比64.3%);以独居或与配偶共同生活居多(125人,67.56%)。

3.2数据分析

3.2.1因子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问卷中的20个问项归类,具体如表1示:

表1 探索性因子分析

注:KMO值为0.908;Bartlett球形检验χ2:2.467E3;df:171;P<=0.000;累积解释方差61.772%。

上表说明:第一,可靠性(0.794)和有形性(0.768)对助餐服务质量的影响最显著,即老人最关注的是餐饭的营养卫生、色香味、质量等问题。第二,对助洁服务质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可靠性(0.755)和有形性(0.742),表明老人最满意是助洁人员提供的清洁服务使人放心且质量好。第三,在精神服务方面,影响最显著的是安全性(0.713),说明服务提供人员在提供服务时,态度和蔼,能够考虑到老人心理感受,这点显得很重要。第四,可靠性(0.762)对助医服务影响最显著,说明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离家很近,能方便到达较重要。

3.2.2信度和均值分析

本文采用SPSS19.0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①所有测评项Cronbachα系数均大于0.7,表明量表信度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②各测评项的均值都低于4,表明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价不够高,未达到满意水平。

3.2.3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首先,运用相关性分析研究以上归纳的四个因素(助餐、助洁、精神、助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助餐、助洁、精神、助医四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检验显著性非常高(P≤0.01),说明这四个因素之间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高。

其次,为检验以上四个因素与养老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4.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宁波地区部分社区的取样和测评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四个因素会显著的影响老年人对服务质量的感知,依次是助洁服务、助餐服务、助医服务及精神服务。从总体上看,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评价为3.51分,未达到非常满意的水平,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仍有待提高。

根据以上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分析和质量测评,建议相关部门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升服务质量,具体包括:①加大投入,提高社区的助餐服务能力。在保证助餐服务可靠、安全的前提下,增建助餐供应点、灵活供餐方式,提升助餐服务的受惠面和便捷性,以更好的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②社区助医服务能力强化的关键在于突破单一的医疗服务模式,通过增加和开设家庭病床、上门问诊、送药上门、定期联系等项目,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就医困难问题。③整合现有社区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对老年人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心理辅导、娱乐关怀等活动,注重精神服务供给的常态化、专业化和人性化,真正做到让老年人安享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章晓懿.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研究[D].江苏:江苏大学管理工程与科学,2012:22-57.

[2]许琳,唐丽娜.残障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基于西部六省区的调查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3,1:32-37.

[3]徐立忠.老人问题与对策[M].台北:桂冠图书出版公司,1989.

作者简介

李燕燕(1985-),女,籍贯:山东潍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管理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服务管理、创新管理。

基金项目

本研究由2015年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基金支持(课题编号:ZMZC201521)。

篇5:XX区城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我区老龄事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谐,根据XX市人民政府XX号《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现就推进我区城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行、社区操作”的工作思路,立足实际,到2015年,力争用5年的时间使城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达100%。逐步建立起以家庭养老为核心、政府支持为主导、社区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我区老年人福利事业发展,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先重点保障特殊群体后逐步扩大的原则;

(四)坚持专业化护理与社区义务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五)实行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2凡新成立并挂牌运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政府一次性补贴1万元;运营正常、服务对象满意,每年每个服务站给予补贴2000元。

七、实施程序

(一)申请

符合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条件的老人,可到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申请居家养老服务,并提交《XX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申请表》和申请人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一份。

所有资料应按A4纸张规格提交,提交资料时需带相关证件原件备查。

(二)评估

1、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统一制定评估标准;

2、各街道民政办根据评估标准,组织熟悉医务、护理知识的工作人员对申请服务的老人身体状况及服务需求进行评估;

3、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民政办会同社区负责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进行跟踪、监督和评估。

(三)审批

1、社区委员会初审。在收到服务申请表及相关资料后,社区委员会根据评估结果,对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初审,确定补助标准、服务项目。经核实由居(村)委会上报镇(街)社会事务办。

2、街道民政办复审。街道民政办对申请人的情况进行复审。对同意补助的,签注“同意”意见,并加盖各街道民政办公章后上报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对不同意补助的,书面说明理由。

3、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核准。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对申请人同意补助的,签注“同意”意见,并加盖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公章;对不同意补助的,书面说明理由。

(四)变更及终止

服务对象情况发生变化,需调整补助标准的,按照申请程序重新办理,对已不符合服务补助条件的应及时终止服务与补助。

八、监督管理

(一)居家养老服务补助资金应专项用于向服务机构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不得用于支付药费、购买其他商品或挪它他用,确保政府补助资金专款专用,规范管理。

(二)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需会同区财政局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或抽查各街道居家养老补助资金是否按时足额拨付、是否专款专用,并将检查情况作为继续拨付补助资金的依据。

(三)各街民政办要会同财政所监督管理社区委员会开展好居家养老工作,确保居家养老服务申请程序规范、补助金使用运作规范、服务人员服务管理规范。

(四)凡补助对象或其它人以弄虚作假等手段骗取政府服务补助或挪作它用的,并按有关法规查办处理。

九、其他事项

篇6:永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情况

为顺应社会老龄化发展趋势需要,更好地为辖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2009年4月在各级民政部门的正确指导下,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整合辖区单位资源,成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如下:

1、资源优势

我社区依托资源优势,与辖区内的红河州第二人民医院、县老年活动中心、洗衣店、饭店、签订了居家养老服务协议。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组织机构

社区成立了由7人组成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党总支书记任组长;下设服务队伍1支13名,为有需要的居家养老户提供上门洗衣、做饭、聊天、清洁卫生等服务,定期对其服务管理的老年人进行走访;志愿者队伍3支61人。节庆假日上门为老年人开展清扫卫生、节日慰问、游戏聊天等服务。

社区还挑选出4名工作人员进行的养老护理员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选派4名工作人员实地参观考察学习昆明万宏路社区、盘龙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个旧市城区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GPS呼唤中心、“日托中心”等,通过交流学习,借鉴他们好的经验和做法,来指导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3、取得成效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协议单位向居家养老户提供综合性、医护性、生活性、娱乐性、学习性服务,并适当组织集体活动。居家养老服务开展以来,共为辖区内的831名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开展“免费体检活动”6次,体检人数达1716人次,医疗咨询1322人,发放健康宣传手册2100多册,粘贴老年人健康问答7期,医疗救治152人,其中紧急抢救1人。为老年人定送可口饭菜197人次;家政出工32次,为老年人清洗衣物17次。优惠总金额达1700多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上门服务47次,其中清洗衣物13人次,做饭7人次,打扫卫生12次,陪聊21次;志愿者服务队伍上门服务5次,打扫卫生3次,游戏聊天2次。服务中心还组织老年人郊游4次,运动会4次。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

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2010年5月社区投入资金8万多元建盖了永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大厅”,服务厅共设有棋牌娱乐室、健身康复室、图书角及多功能大厅各一个,向能行动的居家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老年人可以在这里健身活动、打牌走棋、读书看报、书法画画,多功能大厅还可以提供卡拉OK、生日庆祝等各种小型聚会。服务中心建成以来,成功举办老年冬季运动会2次,组织郊游活动3次,举办各种文体比赛7次。

篇7: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情况介绍

开展情况

泸水县2014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支持下,泸水县民政局领导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完成工作任务,现将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泸水县2013年至2014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项目,省厅总下达7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泸水县鲁掌镇下寨村、鲁掌镇鲁祖村、洛本卓乡俄嘎村、洛本卓乡、大兴地镇卯照村、称杆乡称杆村、洛本卓乡子竹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下达总资金294万元;1个泸水县祥和日间照料中心,项目下达资金18万元;1个洛本卓乡金满村老年人活动中心,项目下达资金20万元;总下达项目建设资金332万元。

二、项目建设开展情况

(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一是2013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目前已基本完成。2013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有鲁掌镇下寨村、洛本卓乡俄嘎村、洛本卓乡、大兴地镇卯照村4个,目前已经完成的有鲁掌镇下寨村、洛本卓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在做收尾工作,计划在10月底全部完成。二是2014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目前正在实施。2014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有鲁掌镇鲁祖村、称杆乡称杆村、洛本卓乡子竹村3个,目前该项目已经全部前期工作,并且正在施工中,计划2015年底2月初完成。

(二)泸水县祥和日间照料中心,目前该项目正在实施中,由于该项目是民办公助,建设正在办理相关手续,目前该项目资金没有拨付给施工方。

(三)洛本卓乡金满村老年人活动中心,该项目已投入资金10万元,计划10月初全部完成。

三、主要做法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成立工作组。为确保泸水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顺利开展,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项目副局长为副组长,成员有社会事务股、财务室、老龄办、办公室相关人员,办公室设在社会事务股,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同时,认真落实责任制,明确目标责任,实行项目责任制。建设项目落实责任人,签订责任书。

二是明确责任主体,确保项目开展。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了局班子会议,认真研究项目实施方案,初步讨论项目建设的规模、地点、及建设主体,通过讨论鲁掌镇鲁祖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由鲁掌镇人民政府负责实施,民政局负责监督及图纸审核;称杆乡称杆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洛本卓乡子竹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由泸水县民政局负责实施。三是实地考察,设计好项目。局领导班子对鲁掌镇鲁祖村,称杆乡称杆村,洛本卓乡子竹村的土地资源及地形地貌进行实地考察,合理利用地形,设计好图纸,节约资源,高效利用。对项目的道路及管网系统进行合理的布局,科学的管理。充分考虑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针对此项目的重要性、严肃性与项目的特性科学布局。局领导班子还对项目的经费进行严格预算,把前期工作费、土地清查费、项目勘测费、工程监理费、工程施工费、竣工管理费及各项费用都进行了详细的预算。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配套资金不足滞后了项目的建设。历年来,国家和省级投资建设的项目都要求县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但由于我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可用财力十分有限,要按上级要求全额配套几乎不可能,地方配套资金无法落实,导致项目建设“贫血”,影响工程总体进度,使重点项目不能发挥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国家补助标准偏低。我县所在的地区沟谷纵横、山高坡陡、施工工程量大、难度大、投资造价高。向上级申报项目时,只能按规定的标准进行申报,上级部门只按每平方米105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三是项目前期准备及手续办理成本较高。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设计图纸、审图、预算、地勘、监理和用地等手续的办理办理成本较高,导致项目建设中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预算超结算的“三超”现象时有发生。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大工作进度,做好施工图纸设计和预算; 二是签订好施工合同,尽快开工建设;

三是监督好工程,使项目建设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争取尽量完工,投入使用。

四是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完成配套建设项目。

泸水县民政局项目办

篇8: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情况介绍

2012年, 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 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4.3%, 其中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口数约占到全国老年人口数的一半之多。由此看出,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已经以相当快的速度在发展, “未富先老”的严峻形势要求我国要大力发展完善养老福利事业。由于我国地区差异的存在, 相对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来说, 农村养老福利事业的发展更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目前, 我国社会主要有三种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养老方式, 在我国最为普遍, 也是最被老年人接受的养老方式, 但正是这种最为普遍的养老方式日益遭受严峻的考验。此外, 机构养老由于成本较高、缺乏家庭温暖、社会隔离等原因无法得到老年人的青睐, 传统的思想观念令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怀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用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在农村经济水平不高、空巢老人逐渐增加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背景下, 这种模式花费相对少, 可以居住在家又可以接受各项服务, 越来越受到老年人与社会的欢迎。

二、一个样本的说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位于浙江省中部城市的F村, 村落形成于明朝初年, 全村建成区总面积8.37公顷, 户籍人口1230人, 60岁以上老人311人, 约占总人口数的1/4, 村庄主要产业为农业与原料加工业。村集体收入微薄, 年收入10万元左右, 人均年收入12000元。自2011年起, 随着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推广与市区级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与推动, F村也开始筹备建设白天统一照料、晚上分散回家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中心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区里民政给予10万元上限的财政补助, 商会成员每家募捐3~10万不等, 建成后政府配套补助每家每年3万元的运行经费, 可持续服务20~30位老人。

中心是由村古建筑修缮而成, 冬暖夏凉。据村两委介绍, “这是村里最好的几幢古宅之一, 现把它贡献出来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也算是物尽其用”。“老有所养, 最难的还是吃饭吃好问题。”中心建成首先解决的就是村里老年人的吃饭问题。中心配备的硬件包括饭桌、藤椅、电视、风扇、洗衣机、冰箱、做饭的厨具, 以及楼上可供休息的床等, 另外中心还雇有两名厨师, 一名保洁员, 一名管理员, 采购员是中心老人中每天挑选出两名进行当日的采购。现阶段服务对象是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与困难家庭60岁以上的老人, 中心对于身体不适的老人, 规定可以由家人将饭菜打包带回。每人每餐4元钱, 个人支付2元, 政府补贴1元, 村里补贴1元。对于这么低廉又方便的服务, 在调研中, 大多数老年人是比较青睐的。“中晚两餐, 自己只用4元, 很多时候都自己在家, 就不用烧饭了, 还可以到这里和大家聊天, 蛮好的。”

三、影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 营运资金与社会参与度

1. 营运资金短缺, 缺乏持续性供给机制

通过笔者对几个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调研了解, 中心大都由村里的旧宅、学校、祠堂等修缮而成, 相对花费较少, 但也都需要四五十万的成本, 政府补贴的10万根本不够。再加上中心硬件的配备, 人员的聘用等, 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筹建的资金都是靠商会捐赠和村里自筹凑齐。“面对后面营运的资金来源, 政府每年的三万元是肯定不够的, 连厨师和保洁员的工资都开不出, 更不要说还有采购食物, 硬件修补等大的花销。”一位村干部刚开始就为今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营运担心起来。各地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虽然都在政府、企业和村庄自身的努力下成功建成, 但是后续的资金供应链还没有规划完善, 只是单单靠政府一年几万元的补助是难以维系其正常发展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营运资金怎样保持持续供给, 成为其今后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

2. 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度不高

村书记在访谈中谈道:“现在都是政府在主导, 很少有社会上的团体、机构来参与, 最多就是刚开始的时候商会给我们捐了钱, 后来也没有过问了。”可见, 现阶段农村居家养老还是政府在主导, 民间组织、机构都还没有规模性地介入其中, 使得社会资源无法在更大范围得到有效利用。养老事业应该是全社会投入的一项福利事业, 单单靠政府的参与, 难免会有高投入、低效率等政府失灵现象的出现。

(二) 服务与专业人员

1. 服务单一, 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老有所养, 最难的还是吃饭吃好问题。”但是, 在温饱解决之后还有许多老年人需要的服务, 如休闲娱乐的需求、交流倾诉的需求和心理慰藉的需求等。在调研中, 多数中心还是停留在关注怎样照顾好老年人吃好饭等日常生活的层面上, 还没有尝试去满足老年朋友们其他的心理需求, 也没有相关的调查去了解他们真正想要得到的服务。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 许多老年人更希望能有人和他们聊聊天, 能有事情做。访谈中一位刚吃过午饭的老大爷跟我们说:“空闲时希望能有些事情做做, 老了老了, 也不愿一天就等着三顿饭, 这样的生活好像没什么意思。”这体现出, 对于进入老年阶段的老年人, 还不能很好地接受自己的角色转型, 存在一种失落感。

2. 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缺乏专业人员

调研中, 普遍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都只是配备厨师、保洁人员和管理人员, 并没有配备其他专业的人员来解决老年人有可能出现的健康、心理等问题。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没有专门的服务老年人的经验与资质, 甚至有些也都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了。一旦中心出现任何紧急事件, 中心无法在第一时间提供专业的救助。而且, 中心管理人员告诉我们, 想要找有资质的人员来中心工作也是有困难的, 一方面工资支付不起, 另一方面事这一行业的也没有多少, 不知从哪里找。

(三) 组织管理制度

任何一个组织要顺利地发展都必须要有一套明确可行的管理制度, 它是组织正常运转的关键。在调研过程中, 笔者发现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制度存在不完善的几处。首先, 人员管理不完善, 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 都只是口头的传述。哪些人员有什么任务, 何时何地该做什么, 怎样考核管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一旦出现分歧很难进行判定。其次, 财务管理不清晰。例如, 每天负责采购的人员安排, 花费开销, 经费结余等的记录、汇报、汇总等没有制定制度。最后, 责任管理不明确。例如, 老年人来中心就餐, 那么他们自离家出门起, 因为年纪大身体可能欠佳的原因, 他们的人身安全责任怎样认定。如果在途中出现意外, 后果怎样处理。还有就是, 中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如果老年人在中心用餐后出现食物中毒等问题, 责任谁来承担等。这些管理问题在运行中似乎都被忽略了。

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政府参与是前提, 社会多元参与是保障

1. 坚持政府参与

在我国, 政府作为支持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主体, 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 在经济上, 对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营运资金, 政府要科学规划财政预算, 争取逐年提高对其的财政补助, 各级政府做好建立完善的财政补助计划的工作, 为农村居家养老中心的持续运营提供资金支撑。另一方面, 对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推行, 政府不仅要在经济上提供支撑, 还要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包括舆论宣传、政策倾斜等在内的非经济资源的供给。政府应为居家养老服务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鼓励广大农村建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惠及广大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做好政策的倾斜, 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上的帮助, 如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养老的政策支持、对于捐助企业的税收政策优惠等。

2. 多元参与

福利多元主义认为, 社会养老保障等公共服务应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家庭和社区等共同承担, 因此养老服务这项重要的社会保障事业不仅仅需要政府的角色扮演, 还需要社会多元的参与。一方面, 在资金的筹集上, 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庭及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非政府组织可以依靠自身的组织优势募集善款, 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也应积极投入到捐款的行列之中, 家庭和个人也要为购买服务付出一部分资金, 这样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有望持续地运作下去。另一方面, 在服务的提供上, 除政府出资购买部分服务之外, 社会资本、非营利组织及社会志愿者也要以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出现, 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

(二) 丰富服务内容, 培养专业人才

1. 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丰富服务内容

就目前而言, 多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多停留在做饭、洗衣等比较单一的层面上。而通过一些调查发现, 许多老年人的需求已经超越了此层面, 更有精神、心理层面的需求。那么, 我们就必须设立有效的调查反馈机制, 根据实际, 及时了解老年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服务的内容。针对老年人空闲时间多、寂寞无聊, 可以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学校、老年工场等, 提供他们打发时间的场地;针对老年人心理上的空虚、抑郁, 要开展心理咨询等服务。

2.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培养专业人才

在居家养老服务刚刚起步阶段, 要注重工作人员入职前的培训, 将必须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工作人员, 同时要有相关的考核机制, 督促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另外, 要积极培养专业人才投入到养老服务中去, 在各大专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及招募大批立志于此的社会人员投入学习, 掌握心理咨询、医疗护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三)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包括人员的管理、财务的管理及责任的管理等。首先在人员管理方面, 要明确各个职位人员的工作任务、工作要求与工作责任, 建立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 包括服务的满意度、出勤率、投诉次数等, 还要有相应的奖惩制度, 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其次在财务管理方面, 由于一切刚刚起步, 在财务制度的建立上还需要慢慢探索, 但一定要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例如, 在采购人员的管理、账务的公开、经费的结余等方面要及时公布。最后, 责任管理方面, 要明确中心对老年人负有的责任, 必要时要签订详尽的责任认定书, 让老年人安心、安全地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带来的便利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春.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 2010 (06) .

[2]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 2012 (04) .

[3]汪柏根.我国农村居民养老服务若干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4]王碧红.农村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与体系建构研究[D].厦门大学, 2009.

篇9: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关键词:居家养老;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30-02

一、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继世界上所以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1999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汹涌而来的白发浪潮对我国养老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社会机构养老服务水平滞后的情况下,居家养老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推崇。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方式是适应我国养老新形势的需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开展当中,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日益凸显,多方面阻碍了居家养老的高质量发展。

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社区服务专业化和多元化的不足。

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低。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素质水平不高,年龄偏大,服务水平较低,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的需求。社区工作人员很少受到专业社会工作的熏陶,真正社工专业出身的少之又少。面对社区养老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能及时的发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其次,社区服务培训缺乏专业性。虽然大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都接受了专业的相关服务培训,但是这些培训仅仅是一种针对上岗员工的短期培训,专业性不强,也不系统,不连贯,没能够把真正的服务理念灌输其中。简单的岗前培训并不具备实际的成效,面临复杂的现实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再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单一。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政府垄断服务导致导致竞争缺乏,以致服务质量下降。志愿者队伍的发展程度也严重不足。社区成员的志愿参与度更低,只有低龄健康老人、年轻学生组成一支比较固定的志愿者团队,专业服务人员也比较缺乏。

2.社区居家养老规模化水平低。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由民政部门在做,其他部门和与民政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配合。在责任和义务方面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划分,造成提供服务主体不明确,管理混乱。政府在养老服务资源的分配和整体规划上的缺失,导致服务项目不健全,对服务资源的管理也产生混乱,出现多头管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缺失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规模化发展。资金来源上,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但是对于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部分老年人购买服务和用于服务人员的培训和工资发放等来说是杯水车薪。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有限成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一个瓶颈,直接制约了养老服务的规模发展及该模式的效果发挥。

3.需求方老人参与度不高。

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在社区内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来实现的。但是在调查中,很多社区中老年人并不知道居家养老的含义,也不了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性质,更不需要说参与了。在大部分地区,政府直接提供或间接购买服务的对象主要限于自理有困难的老人,特别是城市的“三无老人”,服务覆盖面十分狭窄。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和示范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仍是一种不完全的救济型服务。

在法律规范方面,我国还没有颁布专门关于居家养老的法律,各地区、各级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和下发的文件基本上都是以2008年1月29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思想。因此,从法律效力上来看并不高;从地域上来看,一般都是针对各地方所制定的,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诸多方面从多角度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的规模发展。

三、加强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建议

1.以专业化人才带动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化、规范化。

众所周知,专业决定质量。在居家养老起步阶段,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专业化人才匮乏。经过调查了解,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人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工作的人。一个完整,充实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配备的人员应该以专业化人才为主,辅之非正规照顾人员。例如:应该建立一个由社会工作者、专业家政人员、失业低保人员等构成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进行相关职业培训,经过严格的考核,对合格者发放从业资格证书再正式上岗。其次,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居家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各类志愿组织。这样一来,面对老年人需求的增多,两大服务主体统筹兼顾:完善服务类型,设置多样性的服务项目以供老年人选择,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照料相结合;提升服务质量,真正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服务,从而提高服务的效率。

2.政府加强管理与资金支持,实现社区居家养老规模化、网络化。

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所以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和监督办法。社区组织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和配合,部门间缺少沟通,没有形成合力,组织管理分散化,各层级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无法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效果。因此,政府在这方面要增强关注力,与社区联动起来,确立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实施与开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职能,实现层级联动,互相监督,打破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另外,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统一的养老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全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形成网络,为居家养老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随需的为老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尽享现代社会带来的便利,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一种规模效应,运行标准化。

3.增强社区居家养老的知名度与可信度。

社区居家养老是近年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保证老年人的参与率是实现其稳定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要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使老年人了解社区居家养老的便利、经济、快捷等特点。加强居家养老的宣传不能仅仅通过标语宣传,口头宣传,政策宣讲等方式,首先应该让居家养老试点化,让部分老人亲身体验居家养老的优点,这样有利于更进一步地推进居家养老。

其次,家庭养老主要依靠传统的道德体系来约束,这样就缺乏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居家养老模式也不可能成为一种科学的体系持续发展下去。所以,要使社区居家养老有法可依,设立一整套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政策,包括鼓励、优惠、服务标准及法律责任等;加强对社会支持行为的激励、规范与引导;丰富完善居家养老的政策法规体系。这样一来,在保障老年人权利的同时,也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可信度。从而吸引更多的老人参与进来,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恒.老龄化社会中国准备好了吗[N].光明日报,2011,10,13.

[2]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载《经济评论》,2000年第3期

[3]郑建娟.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和发展思路[J].商业研究,2005,(12):159一161

[4] 王静,范绮萍,李雪霜.我国养老模式发展与探索[J].现代护理,2005,(18).

[5] 居家养老服务研究课题组. 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R]. 北京: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8

[6] 缪青.社区养老照顾势在必行[J].求是,2013(7).

[7] 荆文娜.居家养老服务:富裕的归市场,保障的归政府[N].中国经济导报,2012,9,1.

[8] 张良礼. 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9] 周德民.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2,(6):38一40

[10]张卫东.居家养老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120一122

[11] 赵丽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3): 112一115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许阳超、李静、台启婷均为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2级本科学生,李婕为项目指导老师

篇10: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情况介绍

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和传统家庭养老能力的日益弱化,很多老人由于年事渐高,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加之家庭收入和社会心理等原因,在家里得不到很好照料,生活质量下降,许多老人又不愿入养老院,因此独居的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家庭养老更依赖于政府为其提供的养老服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6号)和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老龄工作》意见等指导精神,按照市老龄办的工作安排,为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XX镇积极探索以创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为中心,以老年人自愿申请为原则,以老年人日常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集中入住和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以镇政府、社区、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新模式,推进我镇居家养老试点工作有序开展。现将XX镇XX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前期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居家养老基本情况

XX镇XX社区地处XX河以西,辖区面积约XX平方公里,所辖常住居民户XX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XX余人,占社区总人口近XX%,空巢老人近XX人,城镇三无老人XX人。目前申请居家养老的老人有XX人(其中,集中居住XX人,分散居住XX 1

人),60岁以下有XX人,60-69岁的有XX人,70-79岁的有XX人,80-89岁的有XX人,90岁以上老人有XX人。

二、社区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和打算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市、县老龄办的有关要求,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此项工作,镇政府和社区分别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领导小组,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精心安排布置此项工作,并提出具体要求。针对居家养老的特点,党委、政府决定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实行集中入住和居家养老的服务方式,对集中入住的养老对象开展全方位服务,在各符合条件的居民小组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辖区老人开展养老服务,同时明确服务对象、服务次数、服务质量和服务要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各居民小组居家养老服务站,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督和指导。

(二)规范程序,量化服务,确保居家养老服务有序推进。

1.按照镇老龄办《关于在XX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

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相关要求,XX社区积极入户摸底、组织召开老人和居民小组会议,收集辖区内申请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根据居民小组提供的调查名单,对居家养老服务人数按无偿、低偿和有偿三类服务标准进行复核审查,并上报镇老龄办。目前,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的XX位老人中,有XX人将享受无偿服务,其余人员将根据情况开展低偿和有偿服务。

2.根据自愿申请的原则,首先由老人申请,经居民小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审核符合条件的上报镇老龄办,由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服务。

3.由社区居民小组居家养老服务站入户调查,填写居家养老服务明细表,对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包括老人的个人基础信息、健康状况、常见病及注意事项、老人亲人及邻居的联系方式,以掌握老人第一手资料,同时根据被服务对象需要确定服务人员每户每月上门服务的次数,每次服务的时间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由服务方和被服务方协商决定,由专职服务人员上门为老人服务。

4.建立“爱心服务联系卡”,并放置在老人家中的显眼位置。在联系卡上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民小组服务站、服务人员以及家人及邻居联系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爱心服务联系卡的建立,可加强社区、居民小组、家人与居家养老老年人相互之间的联系,保证了信息的畅通,做到老人有需要时随叫随到。

(三)个性化运作,确保服务质量专业化。

为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服务,党委政府决定由XX社区成立温馨家园居家养老中心,社区、派出所、卫生院、老年协会等部门配合,由XX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员和社区有耐心和爱心的低保人员等XX名组成服务人员,确定专人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服务中心针对老年人服务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为老人固定服务人员,以便于与老人更好的沟通,并不断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服务

方式和内容有:专职服务人员提供基本的洗衣物、打扫卫生、做饭、买菜、陪看病、购物等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测量血压、健康咨询等个人护理服务;派出所等法律专业人士为需要法律帮助的老人提供免费咨询服务;每月一次茶话会,交心谈心会和每年一次健康体检服务。通过全面细致的服务,使老人感到政府是他们晚年生活的依靠,服务人员是他们贴心人。

(五)严格监督,勤于检查,确保养老工作落到实处。

监督检查是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缺失或薄弱,会导致工作落不到实处,流于形式。为抓好这项工作,政府按照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居民小组服务站的职责和任务,各居民小组居家养老服务站每月定期到服务对象家中调查了解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情况,并对其服务进行监督、指导,同时在服务日志上签写服务意见,将服务情况反馈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定期的对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进行回访,并在每月的服务日志上签署服务意见,以保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在实处。同时通过居民小组服务站的评估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每个老人得到养老需要服务的回访情况,作为对服务中心给予服务补贴提供较为合理、公正的依据。

上一篇:全祖望姚敬恒先生事略原文及译文赏析下一篇:玉河小学2010年六一活动简报